单元配送箱及具有其的物流配送车

文档序号:1935093 发布日期:2021-12-07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单元配送箱及具有其的物流配送车 (Unit distribution box and logistics distribution vehicle with same ) 是由 万和顺 胡礼琴 于 2020-11-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元配送箱及具有其的物流配送车,单元配送箱包括储物室、与所述储物室相邻设置的蓄能室、位于所述蓄能室内的蓄能组件、将所述蓄能组件的能量传输给所述储物室的供能组件和控制器,所述蓄能组件、所述供能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蓄能组件包括若干排蓄能装置、供载能剂流通的蓄能通道,所述蓄能通道沿所述蓄能室朝所述储物室的方向逐排连通所述蓄能装置,且所述蓄能通道的入口位于距所述储物室最远的一排蓄能装置处,所述蓄能通道的出口位于距所述储物室最近的一排蓄能装置处。(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unit distribution box and a logistics distribution vehicle with the same, wherein the unit distribution box comprises a storage chamber, an energy storage chamber arranged adjacent to the storage chamber, an energy storage assembly positioned in the energy storage chamber, an energy supply assembly for transmitting the energy of the energy storage assembly to the storage chamber and a controller, the energy storage assembly and the energy supply assembly are both in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oller, the energy storage assembly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rows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s and an energy storage channel for circulating an energy carrying agent, the energy storage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nergy storage devices row by row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energy storage chamber towards the storage chamber, the inlet of the energy storage channel is positioned at the row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s farthest from the storage chamber, and the outlet of the energy storage channel is positioned at the row of energy storage devices closest to the storage chamber.)

单元配送箱及具有其的物流配送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流配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元配送箱及具有其的物流配送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提供冷量或热量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若在所有应用场景下设置制冷机组,不但成本高、能耗也高。

例如,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冷链运输车,通过汽油、或电池组给制冷机组供电,制冷机组工作给冷藏箱供冷;制冷机组在整个运输段均需要工作,能量消耗大,利用率低。

为了节能环保,大家在冷链运输车上装载蓄能组件,在始发地蓄冷,整个运输过程中,蓄冷单元给冷藏箱供冷,减少了能耗。但是现有的蓄能组件的蓄冷时间过长,例如在10~13个小时之间,而蓄能组件与储物室之间并非完全绝缘,该过程会影响储物室内的温度,尤其是靠近蓄能组件一侧的储物室内的物品会被冻坏。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单元配送箱及具有其的物流配送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蓄冷过程中对储物室温度影响较小的单元配送箱及具有其的物流配送车。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元配送箱,包括储物室、与所述储物室相邻设置的蓄能室、位于所述蓄能室内的蓄能组件、将所述蓄能组件的能量传输给所述储物室的供能组件和控制器,所述蓄能组件、所述供能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蓄能组件包括若干排蓄能装置、供载能剂流通的蓄能通道,所述蓄能通道沿所述蓄能室朝所述储物室的方向逐排连通所述蓄能装置,且所述蓄能通道的入口位于距所述储物室最远的一排蓄能装置处,所述蓄能通道的出口位于距所述储物室最近的一排蓄能装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通道穿设于所述蓄能装置中,或所述蓄能通道与所述蓄能装置相邻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装置包括流通道,所述蓄能组件还包括内设流通路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将每一排中的蓄能装置的流通道相串联的排内连接管、连接相邻的两排中沿所述蓄能室朝所述储物室的方向相邻的两个蓄能装置的流通道的排间连接管;所述流通道与所述流通路共同构成所述蓄能通道;或者,所述蓄能装置包括流通道,所述蓄能组件还包括内设流通路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连接相邻的两排中沿所述蓄能室朝所述储物室的方向相邻的两个蓄能装置的流通道的排间连接管;所述流通道与所述流通路共同构成所述蓄能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装置包括流通道,所述蓄能组件还包括内设有流通路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穿设于每一排的若干蓄能装置中的流通道内的排内连接管、连接相邻的两排中沿所述蓄能室朝所述储物室的方向相邻的两个蓄能装置内的排内连接管的排间连接管,所述流通路构成所述蓄能通道。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蓄能装置之间具有延第一方向贯通的空隙,所述蓄能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蓄能组件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与构成所述蓄能室的侧壁之间的分隔板,同一侧的相邻两个分隔板之间具有两排空隙,且两侧的所述分隔板沿所述蓄能室朝所述储物室的方向错位设置,所述空隙构成所述蓄能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室位于所述储物室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供能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储物室内的温度传感器、连通所述蓄能室与所述储物室的供能风道、驱使空气在所述储物室与所述蓄能室之间循环的供能风机,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供能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室位于所述储物室的下方,所述供能风道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连通所述蓄能室与所述储物室的第一风道、设置于所述储物室底部的回风隔温板上且与所述蓄能室连通的回风口,所述第一风道通向所述储物室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储物室的顶部,所述供能风机位于所述蓄能室内,或所述供能风机位于所述储物室内,或所述供能风机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组件位于所述储物室的顶部,且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和换热风机,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或吸风侧。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配送箱还包括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冷凝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的节流元件,所述蓄能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节流元件连接,所述蓄能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或,所述单元配送箱还包括制冷机组和蓄能风机,所述制冷机组包括连接形成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蓄能风机位于与所述蓄能通道连通的循环回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配送箱还包括给所述储物室提供热量的加热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储物室内的加热器和加热风机。

一种物流配送车,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单元配送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单元配送箱,所述蓄能通道的入口位于距所述储物室最远的一排蓄能装置处,所述蓄能通道的出口位于距所述储物室最近的一排蓄能装置处,载能剂从所述入口进入与所述蓄能装置热交换后再从所述出口流出,因此远离所述储物室的蓄能装置先于靠近储物室的蓄能装置获得热量或冷量,在蓄能过程中,不会对储物室的温度造影过大的影响,可以避免产品被冻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冷链配送箱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1去除门体和部分箱体后的示意图;

图4是蓄能组件和供能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一实施例中蓄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蓄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沿垂直于内管轴向剖切后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蓄能装置中各点相变顺序示意图;

图9是图7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另一实施例的蓄能装置于图9视角的示意图;

图11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蓄能装置于图7视角的示意图;

图12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蓄能装置于图7视角的示意图;

图13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蓄能装置于图7视角的示意图;

图14是另一实施例的蓄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分解图;

图16是图14中外管、内管和导热片的端部示意图。

其中,100-单元配送箱,1-箱体,2-门体,21-门锁,3-储物室,31-回风隔温板,311-顶板,312-底板,313-连通腔,314-加强筋,4-蓄能室,5-蓄能装置,51-外壳,52-蓄能腔,521-子蓄能腔,53-外管,54-端盖,541-注料口,542-密封件,543-通孔,55-流通道,55’-辅助流通道,56-内管,57-导热片,571-传热片,572-散热片,6-连接管,6a-入口,6b-出口,61-排内连接管,62-排间连接管,63-空隙,7-加热组件,71-加热器,72-加热风机,8-供能组件,81-供能风道,811-第一风道,812-回风口,82-供能风机,9-制冷组件,91-压机仓,92-散热孔,10-控制器,101-电池仓,102-电池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发明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为方便描述,按照蓄能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的方位,定义下方和上方。

请参阅图1~图16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单元配送箱100,包括箱体1和门体2,门体2上设有门锁21。箱体1和门体2均由保温材料制成,例如真空绝热板或发泡保温板。

所述箱体1内设有储物室3、与所述储物室3相邻设置的蓄能室4、位于所述蓄能室4内的蓄能组件、将所述蓄能组件的能量传输给所述储物室3的供能组件8及控制器10。所述控制器10与其他元件通讯连接,以控制其工作状态。

相较于现有的将蓄能组件设置于储物室3内,本发明的所述储物室3与所述蓄能室4相邻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回风隔温板31隔开,蓄能组件通过供能组件8间接地给所述储物室3提供冷量或热量。一方面,蓄能室4与储物室3相邻设置,供能组件8路径较短,且设置方式较为简单;另一方面,储物室3装载货物、给货物预冷可以与给蓄能组件蓄冷可以同时进行,节约了时间,且由于两个间室独立,储物室3敞开不会造成蓄能组件漏冷现象;再者,在蓄能过程中,所述蓄能组件对所述储物室3内的温度影响较小,不会冻坏货物;而供能过程中,储物室3内的温度可控性高,温度波动较小。

所述储物室3与所述蓄能室4的位置关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优选地,所述蓄能室4位于所述储物室3下方,所述单元配送箱100的重心位于下方,在吊运过程中,尤其是空箱吊运时,不易发生倾倒。

所述蓄能组件包括若干排蓄能装置5、供载能剂流动以给所述蓄能装置5提供能量的蓄能通道。所述载能剂为能够给蓄能装置5带来热量或冷量的一切流体的统称。

请参阅图6~图16所示,所述蓄能装置5包括外壳51、穿设于所述外壳51内且具有流通道的内管56、由所述外壳51与所述内管56围设形成的用以储存蓄能材料的封闭的蓄能腔52、位于所述蓄能腔52内的导热片57;所述导热片57与所述外壳51或所述内管56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以提高热交换速度。

所述外壳51的形状不限,可根据需要或安装空间做适应性变化。例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51包括外管53、封闭所述外管53两端的端盖54,所述端盖54为封闭所述外管53的两端的任意结构,且所述端盖54与所述外管53分体设置或一体设置。

其中,所述外管53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任意形状,所述多边形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梯形等。

所述端盖54上设置有供所述内管56穿过的通孔543,将所述端盖54的通孔543套设于所述内管56上,再通过焊接等方式密封所述端盖54与所述内管56的连接处,该工艺方便制造。同时,所述端盖54和/或所述外管53上设置有用以向所述蓄能腔52注入蓄能材料的注料口541,在注入蓄能材料后,再通过密封件542堵塞密封所述注料口541。

所述蓄能装置5还包括位于所述蓄能腔52内的蓄能材料,所述蓄能材料优选为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可以存储或释放大量的能量。所述蓄能材料的加入量为:所述蓄能材料为液态时,其体积不大于所述蓄能腔52体积的80%,保证所述蓄能材料在发生相变时,不会由于体积增大而使得所述蓄能装置5变形或破裂。

所述内管56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任意形状。所述内管56与所述外管53的截面形状可相同,两者的相对位置一目了然。或所述内管56与所述外管53的截面形状不同,增大了两者的选择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最佳的形状组合。

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管56的两端自所述端盖54向外暴露,便于所述内管56与所述外壳51的焊接。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所述端盖54上设置向内延伸的套管,所述内管56与所述套管连接,此时所述内管56位于所述外壳51的内部。当然,所述套管也可以自所述端盖54向外延伸。

所述导热片57可以扩大传热面积,从而提高热交换速度。因此,通过调控所述导热片57的结构、设置密度等可以改变所述蓄能腔52内的热交换速度。以下将结合所述内管56与所述外管53的相对位置、所述导热片57的具体结构及其设置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所述导热片57包括与所述内管56和所述外壳51均接触的传热片571,所述传热片571对所述内管56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使所述内管56与所述外壳51之间进行快速热交换,从而所述内管56、所述外壳51分别从内外两侧与所述蓄能腔52内的蓄能材料进行热交换,提高了换热效率。

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片571自所述内管56向外延伸。“自内向外延伸”指的是:所述传热片571具有自内向外延伸的趋势,包括但不限于沿所述内管56的径向向外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传热片571包括与所述内管56连接的内连接部和/或与所述外壳51连接的外连接部,提高所述传热片571与所述内管56和所述外管53的连接强度和热传递性能。

所述传热片571可以为片状、弧形状、螺旋状等。优选片状,方便制造,尤其在所述内管56、所述传热片571、所述外壳51一体成型时大大降低了工艺难度。沿垂直于所述内管56的轴向剖切后,所述传热片571的截面呈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弧形等。

以片状为例,所述传热片571的厚度不小于1.5mm,优选1.5mm~2mm之间,所述传热片571具有足够的强度支撑固定所述内管56,同时该厚度的导热片57热阻小,可以有效减少所述传热片571的热衰减,保证所述外管53与所述内管56的有效热传递。

由上可知,所述传热片571的数量越多,整个蓄能装置5的热交换速度越快。其中,所述传热片571的个数,以所述传热片571相对所述内管56的延伸方向计算,即自所述内管56向不同方向延伸的所述传热片571即为两个不同的传热片571;并非直接以所述导传热片571与所述导传热片571的连接点计算。

发明人研究发现,在包含至少两个所述传热片571时,所述传热片571将所述蓄能腔52划分为至少两个子蓄能腔521。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子蓄能腔521内的蓄能材料发生相变体积变化时,会导致围设形成所述子蓄能腔的所述外壳51变形或破裂,影响使用和美观;或导致围设形成所述子蓄能腔的所述传热片571变形或折断,影响热交换速度。

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所述蓄能装置5还包括连通至少两个所述子蓄能腔521的连通道55。通过所述连通道55使得各子蓄能腔521相连通,蓄能材料在获取冷量或热量发生相变而体积膨胀时,例如由液态变为固态,液态的蓄能材料可穿过所述连通道55在相邻的子蓄能腔521内流动,释放单个所述子蓄能空间的压力,防止所述蓄能装置5变形或爆裂。

具体地,所述连通道55位于所述传热片571与所内管56之间,或所述连通道55位于所述传热片571与所述外壳2之间;或所述连通道55贯穿所述传热片571,也即所述连通道55设置于所述传热片571的内部。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传热片571沿所述内管56的轴向延伸,所述连通道55位于所述传热片571沿所述内管56轴向的至少一端与所述内管56之间;和/或所述连通道55位于所述传热片571沿所述内管56轴向的至少一端与所述外壳51之间。如此设计大大减小了加工难度,尤其是在所述内管56、所述传热片571、所述外管53一体成型的蓄能装置5中,可以成型后,再在所述传热片571沿所述内管56轴向的至少一端去掉部分所述传热片571形成连通道55,工艺简单可行。

进一步地,导热片57还包括位于所述子蓄能腔521内的至少一个散热片572,通过所述散热片572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速度。所述散热片572与所述内管56连接,且所述散热片572与所述外壳51之间具有间隙;或所述散热片572与所述外壳51连接,所述散热片572与所述内管31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散热片572与所述传热片571在结构上的区别仅在于:所述散热片572的厚度小于所述传热片571的厚度,在保证其提高热交换速度的前提下,不占用过多的所述蓄能腔52,同时可以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

优选地,所述散热片572上与所述连通道55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辅助连通道55’,保证所述蓄能材料的流动畅通无阻。“相对应的位置处”指的是,所述连通道55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映射到所述散热片572上的位置处,流体介质可快速穿过相邻的所述连通道55与所述辅助连通道55’,提高流通速度。

具体地,沿所述内管56的轴向上,所述传热片571、所述散热片572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外壳51的内侧与所述外壳5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构成所述连通道55,不同子蓄能腔521内的蓄能材料在该间隙处流动。

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内管56沿所述外管53的轴向延伸,且所述内管56的两端自所述端盖54向外暴露,所述传热片571沿所述内管56径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管56、所述外管53接触;所述传热片571、所述散热片572沿所述内管56的轴向的端部与所述端盖54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构成所述连通道55。

发明人在研究中还发现,所述蓄能材料的相变速度与其获取冷量或热量的速度有关,而所述内管56在所述外管53内的设置位置、所述传热片571的结构及其设置方式和/或所述散热片572的结构及其设置方式均对蓄能材料获取冷量或热量的速度有影响,而所述蓄能材料获取冷量或热量的速度越快,则发生相变的速度也越快。

所述传热片571和所述散热片572将所蓄能腔52划分为若干小的非封闭式腔体;若该腔体出口处的蓄能材料比内部的蓄能材料先发生体积变大的相变,例如该腔体出口处的蓄能材料由液态变为固态后,腔体内部的蓄能材料才由液态变为固态,会使得围设形成该腔体的外壳51、内管56或导热片57变形或胀破。相反,若该腔体内部的蓄能材料比出口处的蓄能材料先发生体积变大的相变,也即该蓄能腔内蓄能材料的相变速度自内向该腔体的出口处减小,则在内部发生体积变大的相变时,液体或气态的蓄能材料向外流动,可以避免所述蓄能装置5发生变形或破裂现象;因此如何控制所述蓄能腔52内的至少部分区域内的相变速度变化方向,至关重要。

本发明中,部分所述蓄能腔52内,所述导热片57的结构及其设置方式符合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热片57的长度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减小,所述导热片57的设置密度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减小,所述导热片57的厚度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减小。沿上述减小方向,所述导热片57给所述蓄能腔内的蓄能液提供的热量或冷量减小,蓄能液的相变速度减小,可以避免所述蓄能装置5发生变形或破裂。

上述“部分所述蓄能腔”为所述蓄能腔52中的一部分,在如上所述的导热片57包括所述传热片571和所述散热片572的实施例中,上述“部分所述蓄能腔”为相邻两个所述传热片571之间的子蓄能腔521。上述“减小”指的是在单位体积内有减小趋势,可以为连续减小,可以为等差减小或逐级减小等间断式减小。

具体地,所述导热片57自所述内管56向背离所述内管56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导热片57包括与所述内管56和所述外壳51均接触的至少两个传热片571,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传热片571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90°≤α≤180°,位于该两个传热片571之间的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减小,和/或所述散热片572的设置密度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减小,从而所述散热片572的传热面积自其中一个所述传热片571向另一个所述传热片571减小,该子蓄能腔521内的蓄能液沿该减小方向逐渐发生相变;和/或所述散热片572的厚度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减小,使得所述散热片572的热衰减沿前述减小方向增大,从而该子蓄能腔521内的蓄能液沿该减小方向逐渐发生相变。

第一类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10所示,所述内管56与所述外管53同心设置,即所述内管56的中轴线与所述外管53的中轴线重合,整个蓄能装置5较为平衡,容易制造且使用寿命长。此时,通过对所述导热片57的结构或设置密度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整,以控制不同区域的所述蓄能材料的相变顺序。

具体地,请参考图6~图10所示,自一个传热片571向与其相邻设置的另一个传热片571的方向上,若干所述散热片572的设置密度减小,和/或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减小。因此,所述散热片572设置密度大或长度长的区域内的所述散热片572传热面积之和大,传热面积大的区域先相变、传热面积小的区域后相变;使得蓄能材料沿图8所示的箭头方向逐渐发生相变,避免所述蓄能装置5变形或破裂。

具体地,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相同,相邻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设置密度减小,也即相邻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夹角增大。夹角越小,相邻两个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腔体越小,位于该腔体内的蓄能材料获取冷量或热量的速度越快,越早发生相变。其中,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夹角包括相邻的所述传热片571与所述散热片572之间的夹角、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572之间的夹角。

或,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相邻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夹角相同,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减小。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越长,其传热面积越大,与其相邻的蓄能材料获取冷量或热量的速度越快,越早发生相变。请参考图7所示,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La越长,该散热片572距离所述外壳51的距离Lb越短;例如,Lb1小于Lb2。

优选地,请参考图7~图9所示,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相邻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夹角增大,且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减小,不同区域获取冷量或热量的速度差异越大,更有利于逐级发生相变。

另,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所述导热片57的厚度逐渐减小,所述导热片的厚度越大,其热衰减越小,热阻越小,对热量的传递速度越快,也能达成上述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具体实施例,所述外管53具有位于其中轴线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导热片57包括分别向第一端、第二端延伸的两个传热片571,该两个传热片571将所述蓄能腔52划分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子蓄能腔521;位于两个所述子蓄能腔521内的所述散热片572相对所述传热片571对称设置。因此,自第一端向第二端,两个子蓄能腔52内的蓄能液的相变速度一致,也即两个传热片571两侧的蓄能液的相变速度基本一致,可以避免所述传热片571发生变形或折断。

请参阅图8所示,所述蓄能腔52内每个点处的蓄能材料均从与其临近的所述内管56、所述导热片57、所述外管53处获取冷量或热量,图8中箭头示意了不同点获取能量的大小顺序。在使用过程中,该蓄能装置5安装时需将所述导热片57设置密度较大的一侧置于下方,所述导热片57设置密度较小的一侧置于上方,使得液态或气态的蓄能材料向上流动,避免胀管。

以从所述内管56给所述蓄能装置5充冷为例,每两个所述导热片57之间,越靠近所述内管56的区域的蓄能材料获取冷量的速度越快,越早发生结晶;所述导热片57的设置密度越大的区域的蓄能材料获取热量或冷量的速度越快,越早发生结晶;因此所述蓄能材料按照箭头指示方向逐渐发生相变,气体和液体能有效向上流动,有效避免了胀管。

另外,请参阅图11~图16所示,所述内管56与所述外管53偏心设置,即所述内管56的中轴线偏离所述外管53的中轴线。

具体地,所述外管53具有位于其中轴线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内管56向第一端偏移后,位于所述第一端所在侧的蓄能材料与所述内管56的换热速度比位于所述第二端所在侧的蓄能材料与所述内管56的换热速度快。若所述内管56与充冷单元连接后,位于所述第一端所在侧的蓄能材料的降温速度较快,先发生相变;而位于所述第二端所在侧的蓄能材料的降温速度较慢,后发生相变,可以有效控制所述蓄能腔52内的蓄能材料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步发生相变,避免因相变方向错乱而导致所述蓄能装置5变形或胀裂。

第二类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或图12所示,所述内管56的中轴线与所述外管53的中轴线的偏移距离不大于阈值L1,所述导热片57自所述内管56沿所述内管56的径向向外延伸。

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述,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相邻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夹角均相等,且所述散热片571的长度相同,在所述内管56偏心设置的基础上,也有利于所述蓄能材料逐渐发生相变。

所述导热片57包括两个传热片571,且该两个所述传热片571将所述蓄能腔52划分为两个子蓄能腔521;所述导热片57还包括与所述内管56连接且位于所述子蓄能腔521内的若干散热片572,所述散热片572与所述外壳51之间具有间隙,且每一所述子蓄能腔521内,若干所述散热片572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均匀设置。

优选地,位于两个所述子蓄能腔521内的所述散热片572相对所述传热片571对称设置。

如图12所示,所述散热片572的设置方式与图7~图9所示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在所述内管56偏心设置的基础上,且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或设置密度减小的双重作用,更有利于所述蓄能材料逐渐发生相变。

第三类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图16所示,所述内管56相对所述外管53的中心轴向所述第一端偏移,且所述偏移距离不小于阈值L2;此时所述内管56的偏移距离大,其携带的冷量或热量远大于所述导热片57,因此所述蓄能材料从所述内管56、所述导热片57及所述外管53处获得的热量或冷量自第一端向第二端整体呈减小的趋势;使得蓄能材料沿一个方向逐渐发生相变,避免从多个方向向中间发生相变而导致所述蓄能装置5变形或胀裂。

具体地,如图13所示,当偏移距离介于阈值L2与阈值L3之间,L2小于L3;所述散热片均自所述内管56向外延伸。

一实施例中,分别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延伸的两个传热片571将所述蓄能腔52划分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子蓄能腔521,若干散热片572与所述内管56接触且所述散热片572与所述外壳5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子蓄能空间111内,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和/或设置密度增大。

具体地,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相同,相邻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夹角减小。或,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相邻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夹角相同,所述导热片57的长度增大。优选地,沿所述内管56的周向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相邻所述导热片57之间的夹角减小,且所述导热片57的长度增大。

上述几个具体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内管56的偏移距离大,所述蓄能材料从所述内管56、所述导热片57及所述外管53处获得的热量或冷量自第一端向第二端呈减小的趋势;使得蓄能材料沿一个方向逐渐发生相变,避免从多个方向向中间发生相变而导致所述蓄能装置5变形或胀裂;同时整个蓄能装置5的蓄能速度较快。

进一步地,位于两个所述子蓄能腔521内的所述散热片572相对所述传热片571对称设置。

当所述偏移距离不小于阈值L3时,L2小于L3,所述内管56与所述外管53的距离较近,若所述散热片572朝所述偏移侧延伸,则所述散热片572与所述外管53的距离较近,不利于液体或气态的蓄能材料流动;因此所述散热片572自所述内管56超所述第一端同时向背离所述内管56的方向延伸。

具体地,请参考图14~图16所示,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所述散热片572的长度增大,但是所述蓄能材料从所述内管56、所述导热片57及所述外管53处获得的热量或冷量整体呈减小的趋势。

具体使用过程中,将所述蓄能腔52的第一端置于下方,将所述蓄能腔52的第二端置于上方,使得液态或气态的蓄能材料向上流动,避免胀管。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51的外壁上具有指示所述第一端和/或所述第二端的标识;或者说,所述标识指示上述减小的方向,在安装所述蓄能装置5时,所述标识起到提示作用,以免将传热密度小的一侧向下放置,出现胀裂现象。

另外基于上述所有实施方案,所述内管56、所述导热片57与所述外管53一体成型或称一体设置,传热效果远远优于后组装方案。优选铝或铝合金材料,质量轻且传热速度快。

具体加工工艺为,所述内管56、所述传热片571与所述外管53一体成型;在所述导热片57沿所述内管56的轴向的边缘处形成所述连通道55,例如去除部分所述导热片57,使得所述导热片57位于所述外管53内;将所述端盖54与所述外壳51焊接;从所述注料口541向所述蓄能腔52内注入蓄能材料,然后密封所述注料口541。

若干上述蓄能装置5呈蜂巢式排布、或井字形排布、或千岛型排布均可。

所述蓄能通道沿所述蓄能室4朝所述储物室3的方向逐排连通所述蓄能装置5,且所述蓄能通道的入口6a位于距所述储物室3最远的一排蓄能装置5处,所述蓄能通道的出口6b位于距所述储物室3最近的一排蓄能装置5处。载能剂从所述入口6a进入所述蓄能通道,与所述蓄能装置5热交换后再从所述出口6b流出,因此远离所述储物室3的蓄能装置5先于靠近储物室3的蓄能装置5获得热量或冷量,在蓄能过程中,对所述储物室3内的温度影响较小,可以避免产品被冻坏。

一类实施例中,所述蓄能通道穿设于所述蓄能装置5中,即所述蓄能通道的四周被具有蓄能材料的所述蓄能装置5包覆,热损失较小。

具体地,所述蓄能组件还包括内设流通路的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包括将每一排中的蓄能装置5的流通道相串联的排内连接管61、连接相邻的两排中沿所述蓄能室朝所述储物室的方向相邻的两个蓄能装置5的流通道的排间连接管62;所述流通道与所述流通路共同构成所述蓄能通道。该实施例中,每一排的蓄能装置5先串联,再与相邻排的蓄能装置5串联,载能剂从所述入口6a进入所述蓄能通道,逐排经过所有的所述蓄能装置5后由出口6b流出,载能剂的流量大,同样动力源下循环流动速度快。

或者,所述蓄能组件还包括内设流通路的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包括连接相邻的两排中相对应的两个蓄能装置5的流通道的排间连接管62;所述流通道与所述流通路共同构成所述蓄能通道。该实施例中,不同排中相对应的蓄能装置串联,同一排中的若干蓄能装置5并联,载能剂被分流,适用于较大的动力源和冷源,但所有载能剂获取的能量均匀度相对较高,避免部分蓄能装置5过冷。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载能剂在蓄能装置5的流通道内流动,因此所述蓄能装置5采用防腐性能好且导热性好的材料。

或,所述蓄能装置5包括流通道,所述蓄能组件还包括内设有流通路的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包括穿设于每一排的若干蓄能装置5中的流通道内的排内连接管61、连接相邻的两排中沿所述蓄能室朝所述储物室的方向相邻的两个蓄能装置5内的排内连接管61的排间连接管62,所述流通路构成所述蓄能通道。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6的外壁与所述流通道的内壁贴合。此处的“贴合”指的是无间隙贴合,两者在组装的误差范围内无间隙;因此,热量或热量的参考传递方向为:所述连接管6内的液体→所述连接管6→所述流通道的内壁→所述蓄能装置5内的蓄冷液;冷量或热量在液固、固固、固液之间传递,热损失较小,保证快速有效地热传递,减少热传递损失。例如,所述连接管6与所述流通道过盈配合,可通过胀管工艺实现。

另一类实施中,所述蓄能通道与所述蓄能装置5相邻设置。

具体地,相邻的所述蓄能装置5之间具有延第一方向贯通的空隙63,所述空隙63构成所述蓄能通道。所述蓄能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蓄能组件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与蓄能室4的侧壁之间的分隔板,相邻两个分隔板之间具有两排空隙63,且两侧的所述分隔板沿所述蓄能室4朝所述储物室3的方向错位设置。载能剂从所述空隙63穿过,与位于所述蓄能装置5中的蓄能材料进行热交换。

例如,沿所述蓄能室4朝所述储物室3的方向,一侧的所述分隔板位于第一排空隙63与第二排空隙63之间、第三排空隙63与第四排空隙63之间;另一侧的所述分隔板位于第二排空隙63与第三排空隙63之间;载能剂依次经过第一排空隙63、第二排空隙63、第三排空隙63、第四排空隙63。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蓄能室位于所述储物室3的下方,位于底部的蓄能装置5比位于上方的蓄能装置5先获得热量或冷量,根据冷气下沉热气上升的原理,在蓄能过程中对储物室3的温度影响均减小到最小。

并且载能剂从所述入口6a进入所述蓄能组件,自下而上与所述蓄能装置5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所述出口6b流出所述蓄能组件,因此位于下排的蓄能装置5先于其上方的蓄能装置5获得热量或冷量,且位于下排的蓄能装置5可以给位于其上方的蓄能装置5通过热辐射或接触传热的方式提供热量或冷量,保证其下部的蓄能材料先于上部的蓄能材料发生相变,避免蓄能装置5发生变形或破裂的现象。

所述供能组件8用以将蓄能组件蓄积的能量传递给储物室3,对位于其内的产品进行保鲜。

具体地,所述供能组件8包括连通所述蓄能室4与所述储物室3的供能风道81、驱使空气在所述储物室3与所述蓄能室4之间循环的供能风机82,所述供能风机82均与所述控制器10通讯连接。

优选地,所述供能组件8还包括位于所述储物室3内且与所述控制器10通讯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根据所述储物室3内的温度,控制所述供能风机82的工作状态,给所述储物室3内提供热风或冷风将其温度维持在很小的范围内。所述供能风机82的工作状态包括但不限于风机的风速、风机启停的占空比等。

所述蓄能室4位于所述储物室3下方时,所述供能风道81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连通所述蓄能室与所述储物室3的第一风道811、设置于所述储物室3底部的回风隔温板31上且与所述蓄能室4连通的回风口812,所述第一风道811通向所述储物室3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储物室3的顶部,也即所述第一风道81连通至所述储物室3的顶部。所述单元配送箱100中运输的产品大多需要冷藏或冷冻,通过所述第一风道811将冷风从所述储物室3的顶部吹入所述储物室3,符合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并且在需要冷藏/冷冻的产品较少时,储物室3顶顶部闲置,冷风不会直接吹向产品,避免局部冻坏产品。

所述第一风道811、至少部分所述回风口812分别设置于所述储物室3相对的两侧,利于空气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回风隔温板311包括顶板311、底板312、位于顶板311和底板312之间的流通腔313,所述回风口812贯穿所述顶板311、底板312并与所述流通腔连通313,所述顶板311上靠近所述第一风道811的一侧设有辅助回风口812’,储物室3内空气也可以经过辅助回风口812’、流通腔313、回风口812进入到蓄冷室4,储物室3内空气也可以经过回风口812、流通腔313、辅助回风口812’返回到储物室3内,可以有效避免在储物室3内存在死角、引起储物室3内气温分布不均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顶板311或所述底板312上设有具有流通孔315的加强筋314,可以增强所述回风隔温板31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供能风机82位于所述蓄能室4内,不会占用所述储物室3的空间。当然,所述供能风机82位于所述储物室3内,或所述供能风机82位于所述第一风道811内,也能带动空气循环。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位于所述储物室3的顶部,且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所述换热器和换热风机,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机的出风侧或吸风侧。

所述单元配送箱100还包括制冷机组9所述制冷机组9包括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冷凝器、与所述冷凝器连接的节流元件,所述蓄能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节流元件连接,所述蓄能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载能剂为制冷剂。

或,所述单元配送箱100还包括制冷机组9和蓄能风机,所述制冷机组包括连接形成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蓄能风机位于与所述蓄能通道连通的循环回路上,此时所述载能剂为经过蒸发器的冷空气。

通过制冷机组9给所述蓄能组件提供冷量或热量,可以在未设置充冷站点的任意地方接电完成蓄冷,同时所述制冷机组9也可以给所述储物室3提供冷量,对位于其内的产品进行预冷。

优选地,所述单元配送箱100还包括位于所述蓄能室4下方的压机仓91,构成所述压机仓91的壁上设有散热孔92,所述制冷机组9位于所述压机仓91内。一方面,压机仓91与储物箱4中间间隔蓄能室4,制冷机组9工作时释放的热量不会直接影响储物箱2的温度;另一方面,整个单元配送箱100的重心偏下,可防止在吊运过程中发生倾倒。

所述单元配送箱100还包括给所述储物室3提供热量的加热组件7,以在所述储物室3温度过低时,对其进行温度补偿,或在严寒地区对货物进行保暖。

所述加热组件7包括位于所述储物室3内的加热器71和加热风机72,当然在所述储物室3内既设置供能风机82又设置加热风机72时,两者也可以共用同一风机。

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7与所述第一风道811通向所述储物室3的出风口相邻设置,从所述储物室3中温度最低的区域供热,可以有效防止局部过冷现象。

本发明中,风机、控制器10等所有需要用电的元件,均为自带电池的元件。优选地,所述单元配送箱100还包括电池仓101、位于所述电池仓101内的电池组件102,通过电池组件102统一给其他元件供电。所述电池仓101位于所述回风口812与所述蓄能室4之间,供能风机82设置于所述电池仓101与所述蓄能室4之间的隔板上;回风和蓄能组件对给电池组件102起到降温作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物流配送车,包括车及上述任意一种单元配送箱100,所述车包括但不限于卡车。将单元配送箱100与车分体设置,在单元配送箱100装卸货物、预冷/充冷过程中,车仍然可以用作其他产品的运输,并且单元配送箱100也不局限于特定的车辆,组合使用的便利性远远大于现有的冷藏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单元配送箱100,所述蓄能通道的入口6a位于距所述储物室3最远的一排蓄能装置处,所述蓄能通道的出口6b位于距所述储物室3最近的一排蓄能装置处,载能剂从所述入口6a进入与所述蓄能装置热交换后再从所述出口6b流出,因此远离所述储物室3的蓄能装置先于靠近储物室3的蓄能装置获得热量或冷量,在蓄能过程中,不会对储物室3的温度造影过大的影响,可以避免产品被冻坏。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2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单元配送箱及具有其的物流配送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