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装机

文档序号:1960117 发布日期:2021-12-14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胶装机 (Cementing machine ) 是由 项辉华 于 2021-09-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装机,包括机架、固定纸册的输送小车、胶装机构以及铣刀机构,输送小车在机架上滑动,胶装机构包括胶锅、位于胶锅内的第一胶轮模块以及位于胶锅内的第二胶轮模块;第一胶轮模块靠近铣刀机构;其中,还包括第一升降机构,第一升降机构与胶锅联动,第一升降机构带动胶锅上下运动;本发明驱动精准、稳定、安装维修更为方便。(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glue binding machine which comprises a rack, a conveying trolley for fixing a paper volume, a glue binding mechanism and a milling cutter mechanism, wherein the conveying trolley slides on the rack; the first rubber wheel module is close to the milling cutter mechanism; the glue pot lif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first lifting mechanism, a second lifting mechanism and a glue pot lifting mechanism, wherein the first lifting mechanism is linked with the glue pot and drives the glue pot to move up and down; the invention has accurate and stable driving and more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一种胶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胶装机。

背景技术

胶装机主要用于纸册,如书本的上胶装订。

现有的胶装机为了提高上胶的均匀度,故在胶装机内安装有两个胶轮,通过两个胶轮实现上胶效果。两个胶轮的高度是不同的,靠近铣刀机构的胶轮高于另外一个胶轮。

胶装机在使用过程中有两种加工方法,在胶装机行业内称为单跑、双跑。

单跑是指,胶装机的输送小车在胶装机的左端,纸册安装在输送小车上,输送小车朝向胶装机的右端运动,通过铣刀机构对纸册的背面进行铣刀开槽,输送小车继续运动,通过胶锅进行上胶,最后输送小车运动至胶装机的右端,胶装机的右端上固定有封面,从而实现纸册与封面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但是此种装置,需要两个操作人员同时作业,即一个人在左侧进行纸册上料,另一个人在右侧进行封面上料以及成品拿取,此种加工方法耗费人力;如果一个操作人员工作的话,则需要其来回上料,加工效率低下。

双跑则是指,胶装机的输送小车在胶装机的右端,纸册安装在输送小车上,然后输送小车朝向胶装机左端运动,输送小车越过胶锅运动至铣刀机构上,此处胶锅不工作,当输送小车位于铣刀机构上时,铣刀机构对纸册的背面进行铣刀开槽,铣刀完成后,输送小车向胶装机右端运动,经过胶锅实现上胶效果,最后移动至胶装机的右侧,此时,胶装机的右端上固定有封面,实现纸册与封面之间的连接固定效果。此种结构加工方法,仅需要一个操作人员站在胶装机的右端进行纸册、封面的上料,节省人工成本,而且加工效率高。

但是此种加工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于,输送小车带动纸册在初始越过胶锅时,经常发生靠近铣刀的胶轮上的胶水直接粘连在纸册的背面上,此时带有胶水的纸册进行铣刀开槽时,胶水直接粘连在铣刀上。铣刀粘连有胶水后,铣刀的开槽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更严重的话直接会导致铣刀无法工作。而且由于铣刀内部的结构限制,即使铣刀从胶装机中拆卸出来,铣刀上的胶水由于凝固会变的很难清洗。现有的维修操作是对铣刀进行更换,由于铣刀的成本较高,故对于维修而言,增加了加工成本。

虽然双跑加工操作方法存在,但是为了避免双跑产生的铣刀带胶,操作人员宁可采用单跑加工的形式,降低加工效率,保证胶装机的正常运行。故如何防止铣刀带胶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胶装机。

本发明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胶装机,包括机架、固定纸册的输送小车、胶装机构以及铣刀机构,输送小车在机架上滑动,胶装机构包括胶锅、位于胶锅内的第一胶轮模块以及位于胶锅内的第二胶轮模块;第一胶轮模块靠近铣刀机构;其中,还包括第一升降机构,第一升降机构与胶锅联动,第一升降机构带动胶锅上下运动。

采用第一升降机构的设置,通过控制第一升降机构工作,从而使得胶锅上下运动,当纸册刚开始运动至铣刀位置时,胶锅下移,此时,纸册的背面与胶锅上的胶水之间不会发生任何接触,从而实现铣刀不带胶的操作,当输送小车回位越过胶锅上方时,此时胶锅上移,使得胶锅内的胶水与纸册背面贴合,从而实现上胶的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此种结构简单、稳定性高,胶锅整体的高度控制精准,而且由于胶锅内部的结构有限,直接带动胶锅整体运动,第一升降机构位于胶锅的外侧上,使得第一升降机构的零部件的安装更为方便。而且胶锅内本身放置有胶体,如果升降机构与胶体内部连接,其连接位置很容易受到胶体的影响,从而导致升降精准度,不易于整体的控制效果。

其中,胶锅固定有第二胶轮模块一端与机架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升降机构联动。

采用一端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升降机构联动,从而实现胶锅整体的升降效果,相对于胶锅整体上下运动,此种结构的稳定性更高,而且需要的驱动力更小,降低生产成本。

其中,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源,胶锅外壁上设有联动件,第一驱动源与联动件联动。

通过第一驱动源的设置,使得胶锅一端运动,实现胶锅的上下运动效果。

其中,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轴以及偏心轮,第一驱动源与第一升降轴联动,偏心轮套设在第一升降轴上且与第一升降轴联动,偏心轮与联动件相抵。

采用偏心轮的设置,由于偏心轮与联动件相抵,当第一驱动源驱动第一升降轴转动时,偏心轮与第一升降轴联动,偏心轮随之第一升降轴转动,偏心轮的边壁与第一升降轴的中心距离均不一致,故当偏心轮转动,发生下降,胶锅由于重力的作用,也会跟随至偏心轮下降;当偏心轮反方向转动,偏心轮直接顶动胶锅整体上移,从而实现上胶效果。

其中,第一升降机构还包括固定片,固定片与偏心轮连接固定,固定片的尺寸大于偏心轮的尺寸,联动件侧面与固定片相抵。

采用固定片的设置,使得联动件在与偏心轮的运动过程中,起到一个导向固定的效果,防止联动件从偏心轮上脱落。

其中,胶锅内设有若干个呈阵列分布的隔离筋,隔离筋上包括若干个弧形部,相连两个弧形部的顶端连接。

采用隔离筋的设置,使得胶锅内部形成若干个腔室,当胶锅进行加热的时候,接触面积更大,可以使得胶体的加热速度加快。而采用弧形部的设置,使得相邻两个隔离筋之间形成连通效果,而且两个胶轮模块在转动过程中,其转动形成的力可以通过弧形部进行延伸,从而实现浪涌的效果,使得胶锅下方的胶体形成上下翻滚的效果,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整个胶锅的胶体均匀流动。

其中,还包括第一回胶模块,第一回胶模块包括第一回胶轮、第一固定架、第一刮胶板以及调节件,第一刮胶板与第一固定架连接固定,第一刮胶板位于第一回胶轮的下方且与第一回胶轮相抵,调节件调节第一固定架的角度;第一固定架两端与胶锅内壁呈转动连接;第一回胶轮位于靠近第二胶轮模块一侧,且第一回胶轮高于第二胶轮模块。

采用第一回胶模块的设置,通过调节件进行纸册背面胶水厚度的调整,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胶水厚度的选择,从而实现调节效果。其通过第一回胶轮将纸册上面的部分胶水刮落,此时,第一刮胶板将第一回胶轮上的胶水刮落至胶锅内,从而实现刮胶的效果。

其中,调节件包括调节螺栓、调节杆以及连接件,调节杆位于胶锅外壁上,且与胶锅外壁转动连接,调节杆的一端位于调节螺栓的运动轨迹上,调节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第一固定架联动。

调节螺栓的设置,通过杠杆效果,使得调节杆的一端下移,从而实现第一固定架的转动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调节方式,此种调节方式更为省力、方便。而且调节螺栓上方还可以设置绝缘驱动头,便于操作人员驱动,此种结构无需通过工具即可实现调整效果,调节更为简单。

其中,还包括第二回胶模块,第二回胶模块位于第一胶轮模块靠近铣刀机构的一侧上,第二回胶模块包括第二刮胶轴以及第二刮胶板,第二刮胶轴两端与胶锅内壁转动连接,第二刮胶板一端与第二刮胶轴连接,另一端朝向第一胶轮模块。

采用第二回胶模块的设置,防止第一胶轮模块上方的胶水过厚,通过第二刮胶板的设置,使得第一胶轮模块上的胶水厚度得到控制,防止胶水厚度过厚,影响到实际的上胶效果。

其中,还包括第三回胶模块,第三回胶模块位于第二胶轮模块与侧胶轮模块之间,第三回胶模块包括第三刮胶轴以及第三刮胶板,第三刮胶轴两端与胶锅内壁转动连接,第三刮胶板一端与第三刮胶轴连接,第三刮胶板另一端上设有第三支脚,第二胶轮模块上设有驱动部,第三支脚位于驱动部下方,驱动部带动第三刮胶板相对于第二胶轮模块反方向转动。

第三回胶模块与第二回胶模块的作用相同,但是由于第二胶轮模块转动方向的限制,故通过第三支脚与驱动部相抵,从而实现两者反方向转动,提高整体的上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胶装机构与第一升降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回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胶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封面面板与第二升降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胶装机构与第一升降机构配合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胶装机构与第一升降机构配合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10所示,一种胶装机,包括机架10、固定纸册的输送小车11、胶装机构12以及铣刀机构13。

机架10是用于固定其余机构用,使得胶装机整体固定在地面上。此处机架10可以是固定式,也可以通过增设脚轮实现可移动。机架10内部设有控制线路,通过内部线路,控制实现每个机构的控制效果。机架10的上方设有滑动通道101,输送小车11在滑动通道101上滑动,此处输送小车11与滑动通道101之间可以通过滑轨或丝杠或其余驱动方式形成相对运动效果,此处输送小车11可以在滑动通道101上往复运动。

机架10的左端为书芯面板,机架10的右端为封面面板14,当胶装机在单跑的时候,输送小车11是在机架10的左端安装纸册,当胶装机在双跑的时候,输送小车11是在机架10右端安装纸册,输送小车11向左运动时,操作人员在封面面板14上放置封面。

机架10的前端为操作台102,操作人员在操作台102上操作,操作台102上设有控制面板1021,控制面板1021控制整个胶装机工作,此处具体可以通过PLC控制。本实施例中控制面板1021可以为按键式,也可以为触屏式。

机架10的后端上设有放置台103,放置台103可以放置封面原料,便于操作人员加工,此处放置台103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可以位于左侧,也可以位于右侧。

输送小车11相对于滑动通道101是活动设置的,即输送小车11在滑动通道101上往复运动。输送小车11上设有夹持槽111,夹持槽111用于将纸册固定,通过输送小车11带动纸册在胶装机上运动,从而实现铣刀开槽、上胶的效果。夹持槽111的宽度是可以调节的,针对不同的纸册厚度选择不同的夹持槽111宽度,实现夹持固定的效果,防止输送小车11在运动过程中,纸册发生脱落。而且纸册的背面为朝向夹持槽111的底面设置,从而实现上胶固定的效果,此处纸册的背面具体是指纸册左边的侧面,即所有纸张连接处的长侧面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输送小车11在滑动通道101上滑动时,其是悬浮在胶锅的上方,纸册的背面是超过夹持槽111的底面,故在上胶过程中,胶水是不会粘连到输送小车11上,包括在铣刀开槽时,铣刀也不会碰到输送小车11。

胶装机构12包括胶锅15、第一胶轮模块16、第二胶轮模块17、侧胶轮模块18、第一回胶模块19、第二回胶模块20以及第三回胶模块21。胶装机构12整体位于胶装机的中心位置上,即胶装机构12位于铣刀机构13与封面面板14之间。

胶锅15主要用于胶体的放置,胶体放入至胶锅15内,通过加热使得胶体溶解形成胶水,胶水的体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优选为不超过整体的三分之二。本实施例中胶锅15优选为矩形设置,其内部为中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胶锅15采用锅型等结构设置,矩形结构加工、安装更为方便,且矩形结构容纳的胶体更多。

本实施例中胶锅15内设有若干个呈阵列分布的隔离筋151,隔离筋151优选为平行等间距设置,由于隔离筋151的形状结构相同,故仅描述其中一个隔离筋151的结构。隔离筋151上包括若干个弧形部1511,相邻两个弧形部1511的顶端通过平面连接,此处平面的长度为整个弧形部1511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平面的设置,使得弧形部1511的顶端不为尖角设置,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弧形部1511的底面与胶锅15的底面相切。本实施例中弧形部1511的数量优选为三个,三个弧形部1511连接形成与胶锅15长侧面平行。此处三个弧形部1511的尺寸并非是相同的,也可以为不同尺寸设置,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采用隔离筋151的设置,使得胶锅15内部形成若干个腔室,当胶锅15进行加热的时候,接触面积更大,可以使得胶体的加热速度加快。而采用弧形部1511的设置,使得相邻两个隔离筋151之间形成连通效果,而且两个胶轮模块在转动过程中,其转动形成的力可以通过弧形部1511进行延伸,从而实现浪涌的效果,使得胶锅15下方的胶体形成上下翻滚的效果,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整个胶锅15的胶体均匀流动。

胶锅15靠近封面面板14一端与机架10呈转动连接,胶锅15靠近铣刀机构13一端与第一升降机构22联动,通过第一升降机构22运动,实现胶锅15的升降效果。此处胶锅15与机架10之间采用轴承连接,使得转动更为顺畅。

第一胶轮模块16、第二胶轮模块17、侧胶轮模块18、第一回胶模块19、第二回胶模块20以及第三回胶模块21均位于胶锅15内。

第一胶轮模块16位于靠近铣刀机构13,即第一胶轮模块16位于胶锅15的左端上,第一胶轮模块16包括第一胶轮161以及第一胶轮轴162,第一胶轮轴162横向与胶锅15的前后两侧连接,第一胶轮套163设在第一胶轮轴162上与第一胶轮轴162联动。此处第一胶轮轴162与胶锅15的连接处上通过第一胶轮套163连接,从而实现密封效果,防止胶锅15内的胶水渗透至机架10内。第一胶轮轴162朝向胶锅15后侧一端伸出至胶锅15外,此端上设有第一驱动轮164,第一驱动轮164与其余驱动轮联动,实现第一胶轮161的转动效果,此处第一驱动轮164可以为皮带轮,也可以为链条轮。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需要进行上胶的时候,第一升降机构22带动胶锅15向上运动,此时,第一胶轮161的高度高于第二胶轮1711的高度,从而实现两次上胶,使得纸册背面的胶水涂抹均匀。

第二胶轮模块17则是位于靠近封面面板14,即第二胶轮模块17位于胶锅15的右端上,第二胶轮模块17包括第二胶轮171以及第二胶轮轴172,第二胶轮轴172横向与胶锅15的前后两侧连接,第二胶轮套173设在第二胶轮轴172上,且与第二胶轮轴172联动,此处第二胶轮171上设有驱动部1711。第二胶轮轴172与胶锅15的连接处上通过第二胶轮套173连接,从而实现密封效果,防止胶锅15内的胶水渗透至机架10内。第二胶轮轴172朝向胶锅15后侧一端伸出至胶锅15外,此端上设有第二驱动轮174,第二驱动轮174与其余驱动轮联动,实现第二胶轮171的转动效果,此处第二驱动轮174可以为皮带轮,也可以为链条轮。

侧胶轮模块18位于第一胶轮模块16与第二胶轮模块17之间,侧胶轮模块18包括侧胶轮主轴181、两个侧胶轮182以及两根滑杆183,侧胶轮主轴181上设有主轮1811,主轮1811与侧胶轮主轴181联动。侧胶轮主轴181横向与胶锅15的前后两侧连接,此处侧胶轮主轴181与胶锅15的连接处上通过第三胶轮套184连接,从而实现密封效果。侧胶轮主轴181朝向胶锅15后侧一端伸出至胶锅15外,此端上设有第三驱动轮185,第三驱动轮185与其余驱动轮联动,实现侧胶轮主轴181的转动效果,此处第三驱动轮185可以为皮带轮,也可以为链条轮。

两根滑杆183分设在侧胶轮主轴181的左右两侧上,滑杆183的两端均与胶锅15连接,此处滑杆183相对于侧胶轮主轴181更靠近胶锅15的顶端。两个侧胶轮182分设在滑杆183的前后两侧上,即一个侧胶轮182固定在两根滑杆183靠近胶锅15前侧位置,另一个侧胶轮182固定在两根滑杆183靠近胶锅15后侧位置,且两个侧胶轮182在滑杆183上滑动。两个侧胶轮182与主轮1811配合,使得胶锅15内的胶水通过主轮1811传送至侧胶轮182上。初始状态,纸册经过侧胶轮182的上方,当纸册铣刀开槽完成后,侧胶轮182由于胶锅15运动,使得其同时向上运动,此时纸册经过两个侧胶轮182之间,通过侧胶轮182在纸册靠近背面的两侧面上涂抹胶水,使得封面与纸册更好的实现粘贴效果。还需要说明的是,两个侧胶轮182通过弹簧,使得两个侧胶轮182呈相抵状态,然后纸册经过时,使得两个侧胶轮182撑开,从而实现侧面上胶的效果。

第一回胶模块19整体位于第二胶轮模块17与封面面板14之间,第一回胶模块19整体均与胶锅15连接固定。第一回胶模块19包括第一回胶轮191、第一固定架192、第一回胶轴193、第一刮胶板194以及调节件195,第一回胶轴193同样横向与胶锅15的前后两侧连接,第一回胶轮191套设在第一回胶轴193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回胶轮191的高度高于第二胶轮171,即第一回胶轮191更靠近胶锅15的顶部。第一回胶轴193朝向胶锅15后侧一端伸出至胶锅15外,此端上设有第四驱动轮196,第四驱动轮196与其余驱动轮联动,实现第一回胶轴193的转动效果,此处第四驱动轮196可以为皮带轮,也可以为链条轮。

第一固定架192为U型设置,其U型开口为朝向第二胶轮171设置,第一固定架192的两端与胶锅15内壁呈转动连接。第一刮胶板194位于第一固定架192上连接固定,且第一刮胶板194位于第一回胶轮191的下方,且与第一回胶轮191相抵,当第一回胶轮191转动的时候,第一刮胶板194将第一回胶轮191上的胶水刮落。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刮胶板194为斜面设置,故实现了刮胶效果。

调节件195包括调节螺栓1951、调节杆1952以及连接件1953,调节杆1952位于胶锅15外壁上,且调节杆1952中间部分与胶锅15外壁转动连接,此处调节杆1952可以为中心位置,也可以为其他位置,本实施例优选为靠近连接件1953一侧。调节杆1952一端位于调节螺栓1951的运动轨迹上,调节螺栓1951从机架10上方穿过朝向调节杆1952运动,通过调节螺栓1951将调节杆1952下压,使得调节杆1952另一端向上运动。此处调节螺栓1951上方还可以设置绝缘驱动头,便于操作人员驱动,此种结构无需通过工具即可实现调整效果,调节更为简单。

调节杆195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1953与第一固定架192联动。此处连接件1953与第一固定架192的连接处为远离第一固定架192与胶锅15的连接处,从而实现相对转动效果。采用第一回胶模块19的设置,通过调节件195进行纸册背面胶水厚度的调整,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胶水厚度的选择,从而实现调节效果。其通过第一回胶轮191将纸册上面的部分胶水刮落,此时,第一刮胶板194将第一回胶轮191上的胶水刮落至胶锅15内,从而实现刮胶的效果。

第二回胶模块20位于第一胶轮模块16靠近铣刀机构13的一侧上,第二回胶模块20包括第二刮胶轴201以及第二刮胶板202,第二刮胶轴201两端与胶锅15内壁转动连接。第二刮胶板202一端与第二刮胶轴201连接,另一端朝向第一胶轮模块16。采用第二回胶模块20的设置,防止第一胶轮模块16上方的胶水过厚,通过第二刮胶板202的设置,使得第一胶轮模块16上的胶水厚度得到控制,防止胶水厚度过厚,影响到实际的上胶效果。

第三回胶模块21位于第二胶轮模块17与侧胶轮模块18之间,第三回胶模块21包括第三刮胶轴211以及第三刮胶板212,第三刮胶轴211两端与胶锅15内壁转动连接,第三刮胶板212一端与第三刮胶轴211连接,第三刮胶板212另一端上设有第三支脚2121,第三支脚2121位于驱动部1711下方,驱动部1711带动第三刮胶板212相对于第二胶轮模块17反方向转动。第三回胶模块21与第二回胶模块20的作用相同,但是由于第二胶轮模块17转动方向的限制,故通过第三支脚2121与驱动部1711相抵,从而实现两者相对方向转动,提高整体的上胶效果,即纸册朝向左端运动时,第三支脚2121与驱动部1711相抵,使得第二胶轮模块17上的胶水清理,当纸册朝向右端运动时,第三支脚2121与驱动部1711解除相抵,第二胶轮171上附带胶水,从而实现上胶效果。

胶锅15朝向后侧一面上还设有第五驱动轮152,胶锅15下方设有第二驱动源153,第二驱动源153通过皮带或者链条使得第一驱动轮164、第二驱动轮174、第三驱动轮185、第四驱动轮196以及第五驱动轮152联动,从而实现运动效果。第二驱动源153可以控制驱动轮正转,也可以控制驱动轮反转,对应的驱动轮均为同步联动。此处第二驱动源153可以为电机。

封面面板14主要用于固定封面,封面面板14上还设有两个弹性固定片141,两个弹性固定片141分设在封面面板14靠近胶锅15一端的两侧上,实现封面的固定夹紧效果,使得封面更好的与纸册连接固定。此处封面面板14还可以与第二升降机构23配合,通过第二升降机构23带动封面面板14升降,使得纸册在运动至封面上方时,封面面板14上移,从而实现纸册与封面的连接固定。此处第二升降机构23可以为丝杆升降或气缸升降或凸轮升降,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凸轮升降。

第一升降机构22位于机架10内,第一升降机构22包括第一驱动源221、第一升降轴222、偏心轮223以及固定片224。第一驱动源221上设有输出齿轮2211,第一驱动源221工作的时候带动输出齿轮2211转动。第一升降轴222位于胶锅15的下方,第一升降轴222靠近第一驱动源221一侧上设有传动齿2221,输出齿轮2211与传动齿2221啮合,实现第一驱动源221带动第一升降轴222转动的效果。此处第一驱动源221可以为电机。

偏心轮223与固定片224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两一组,分设在第一升降轴222的前后两侧上,即偏心轮223与胶锅15靠近铣刀机构13的一端两侧配合。此处两组结构为对称设置,故本实施例中仅描述其中一组结构。偏心轮223与固定片224均套设固定在第一升降轴222上,且固定片224相对于偏心轮223距离胶锅15更远。固定片224与偏心轮223连接固定,实现同步转动的效果,此处固定片224的尺寸大于偏心轮223的尺寸,故使得联动件在与偏心轮223的运动过程中,起到一个导向固定的效果,防止联动件从偏心轮223上脱落。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片224与偏心轮223均为偏心设置。

偏心轮223具体为圆形截面设置,其与第一升降轴222并非是同轴心设置,简单的来说,第一升降轴222与偏心轮223的连接处并非处于偏心轮223的中心位置,故第一升降轴222带动偏心轮223转动时,其偏心轮223的边壁与第一升降轴222的中心距离并不相同,有长有短。采用偏心轮223的设置,由于偏心轮223与联动件相抵,当第一驱动源221驱动第一升降轴222转动时,偏心轮223与第一升降轴222联动,偏心轮223随之第一升降轴222转动,偏心轮223的边壁与第一升降轴222的中心距离均不一致,故当偏心轮223转动,发生下降,胶锅15由于重力的作用,也会跟随至偏心轮223下降;当偏心轮223反方向转动,偏心轮223直接顶动胶锅15整体上移,从而实现上胶效果。

胶锅15外壁上设有联动件154,联动件154与胶锅15之间呈转动效果,此处联动件154优选为轴承。联动件154与偏心轮223相抵,联动件154的侧面与固定片224相抵,从而实现限位固定的效果,当第一升降轴222转动从而实现胶锅15的上下运动效果。

铣刀机构13主要用于纸册背面的开槽,此机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展开描述。

此外,机架10上还可以设置报警机构,当发生操作故障时,可以进行报警操作。

采用第一升降机构22的设置,通过控制第一升降机构22工作,从而使得胶锅15上下运动,当纸册刚开始运动至铣刀位置时,胶锅15下移,此时,纸册的背面与胶锅15上的胶水之间(包括第一胶轮161、第二胶轮171)不会发生任何接触,从而实现铣刀不带胶的铣刀开槽操作,当输送小车11回位越过胶锅15上方时,此时胶锅15上移,使得胶锅15内的胶水(包括第一胶轮161、第二胶轮171、侧胶轮182)与纸册背面、侧面贴合,从而实现上胶的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此种结构简单、稳定性高,胶锅15整体的高度控制精准,而且由于胶锅15内部的结构有限,直接带动胶锅15整体运动,第一升降机构22位于胶锅15的外侧上,使得第一升降机构22的零部件的安装维修更为方便。而且胶锅15内本身放置有胶体,如果升降机构与胶体内部连接,其连接位置很容易受到胶体的影响,从而导致升降精准度,不易于整体的控制效果。

实施例2:

参照附图11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胶锅15与机架之间不为转动连接设置,第一升降机构22直接驱动整个胶锅15垂直上下运动,此处第一升降机构22包括第三驱动源225,第三驱动源225可以为一个,第三驱动源225直接与胶锅15底面中心位置相抵,实现驱动效果,第三驱动源225也可以为多个,例如第三驱动源225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三驱动源225对应四个胶锅15底面四个角,从而实现驱动效果,此处驱动源与胶锅15之间还可以设置弹簧,起到一个缓冲减震的效果。

实施例3:

参照附图1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升降机构22直接与胶锅15靠近铣刀机构的一端连接,直接驱动胶锅15升降。第一升降机构22包括第四驱动源226以及推板227,推板227与胶锅15连接,第四驱动源226工作带动推板227运动,从而实现胶锅15运动的效果。此处驱动源与推板227之间还可以设置弹簧,起到一个缓冲减震的效果。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票据智能存取管理装置及其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