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房建结构

文档序号:1961853 发布日期:2021-12-14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抗震房建结构 (Structure is built to antidetonation room ) 是由 林建武 金立 徐建奇 于 2021-09-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抗震房建结构,其包括第一抗震机构以及第二抗震机构;第一抗震机构包括基座、半球体、凹形座、减震单元、支撑台和弹性复位单元;第二抗震机构包括外套筒以及内套筒,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形成有形变腔,在形变腔内设置隔板;隔板由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一体连接而成,且第一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在外套筒与内套筒的内壁上均设置有锯齿槽,多个锯齿槽延其内壁等距设置,第一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的自由端分别卡设于两侧锯齿槽内,在第一连接板与外套筒之间垂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在第三连接板与内套筒之间垂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本申请具有提高房屋的抗震系数的效果。(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n anti-seismic building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anti-seismic mechanism and a second anti-seismic mechanism; the first anti-seismic mechanism comprises a base, a hemispheroid, a concave seat, a shock absorption unit, a supporting table and an elastic reset unit; the second anti-vibration mechanism comprises an outer sleeve and an inner sleeve, a deformation cavity is formed between the outer sleeve and the inner sleeve, and a partition plate is arranged in the deformation cavity; the baffle is formed by first connecting plate, second connecting plate and third connecting plate body coupling, and first connecting plate and third connecting plate are connected in the both ends of second connecting plate respectively perpendicularly, all be provided with the serration groove on the inner wall of outer sleeve and inner skleeve, a plurality of serration grooves extend its inner wall equidistance and set up, the both sides serration inslot is located in the card respectively of the free end of first connecting plate and third connecting plate, be provided with first reset spring perpendicularly between first connecting plate and outer sleeve, be provided with second reset spring perpendicularly between third connecting plate and inner skleeve. This application has the effect that improves the shock resistance coefficient in house.)

一种抗震房建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房建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房建结构。

背景技术

地震波按照波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三种类型。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而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现有的房建过程中大多使用预制的墙板来完成房屋的建筑过程。在工作人员建筑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将预制墙、预制楼板以及预制柱的整体结构建筑完成后,然后在预制墙、预制楼板以及预制柱三者的连接位置使用铁丝将钢筋捆绑在一起之后再使用混凝土进行浇铸,待混凝土冷却之后便可以将预制墙、预制楼板以及预制柱三者位置固定。

而现有的房屋建筑完成之后,房屋的整体较分散,虽然将预制墙、预制楼板以及预制柱三者的连接位置的钢筋进行捆绑,但是浇筑过程中会使预制墙、预制楼板以及预制柱三者的连接位置的钢筋之间的缝隙较大,一旦地震来临,地面带动房屋在水平方向上晃动,预制墙、预制楼板以及预制柱三者很轻易地就会发生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移,这样就会使房屋瞬间坍塌,房屋的抗震系数较低,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抗震房建结构,具有提高房屋的抗震系数的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抗震房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抗震房建结构,包括安装于预制墙上的第一抗震机构以及安装于预制楼板上的第二抗震机构;所述第一抗震机构包括一端安装于预制墙上的基座,在所述基座的另一端开设有安装腔,在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半球体,在安装腔内设置有凹形座,所述凹形座的凹槽部套设于所述半球体上,且在所述安装腔的腔壁与凹形座之间设置有多个减震单元;在所述凹形座的端面上设置有支撑台,在所述支撑台与凹形座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复位单元;两第二抗震机构对称布置于支撑台两侧,其包括一端与支撑台连接的外套筒以及一端套设于外套筒内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的另一端安装于预制楼板上,所述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形成有形变腔,在所述形变腔内设置隔板;所述隔板由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一体连接而成,且第一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在所述外套筒与内套筒的内壁上均设置有锯齿槽,多个所述锯齿槽延其内壁等距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的自由端分别卡设于两侧锯齿槽内,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外套筒之间垂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与内套筒之间垂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

优选的,所述半球体包括多个依次重叠设置的凹形钢板和凹形橡胶板。

优选的,在所述基座内固定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贯穿多个所述凹形钢板和凹形橡胶板。

优选的,所述锯齿槽的槽口均开设有第一倒角,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的自由端均设置有第二倒角。

优选的,在所述凹形座的凹形端口处设置有上橡胶垫,在所述基座安装腔内设置有下橡胶垫,所述上橡胶垫布置于下橡胶垫正上方、且间隔布置。

优选的,所述减震单元为弹簧,且垂直布置于安装腔的腔壁与凹形座之间。

优选的,所述安装腔呈倒置的碗状形设置,所述凹形座的一端限位布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优选的,所述锯齿槽由橡胶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呈C形布置,且开口朝基座方向布置,所述凹形座上设置有横板,所述横板布置于支撑台的C形开口内,且横板的长度大于支撑台的C形开口口径,多个所述弹性复位单元布置于横板与支撑台之间。

优选的,在所述支撑台与基座之间设置多个缓冲弹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第一抗震机构与第二抗震机构相互配合,实现预制墙与预制楼板之间在水平面及垂直面上两维度的抗震效果,进而提高房屋的抗震系数的效果;

2.通过第一抗震机构中半球体与凹形座相互配合,一方面,半球体产生对应的形变,加上凹形座与安装腔的腔壁之间的多个减震单元相互作用,使凹形座可处于基座的安装腔内上下震动或者处于半球体上转动,实现垂直方向及旋转方向上的抗震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支撑台与凹形座之间的弹性复位单元,支撑台与基座之间的缓冲弹簧,在凹形座与半球体之间在受力产生相对位置变化时,提高两者之间垂直方向上的抗震效果;

3.通过布置于预制楼板之间的第二抗震机构,使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想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同时,形变腔内的隔板在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的相互作用下,使隔板的两端处于锯齿槽内拨动,达到水平方向上的抗震效果;

4.通过将半球体设置为多个依次重叠设置的凹形钢板和凹形橡胶板,且通过固定杆贯穿多个凹形钢板和凹形橡胶板,使其形成半球体并固定安装于基座的安装腔内,提高凹形座与半球体之间在受力产生相对位置变化时的抗震效果;

5.通过在凹形座的凹形端口处设置有上橡胶垫,在基座安装腔内设置有下橡胶垫,在垂直方向受到震动时,上橡胶垫与下橡胶垫之间的相互缓冲作用,提高垂直方向上的抗震效果;

6.在锯齿槽的槽口均开设有第一倒角,第一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的自由端均设置有第二倒角,且锯齿槽由橡胶材料制成,在在外套筒与内套筒发生相对位移时,便于使隔板处于形变腔内位置变化,提高水平方向上的抗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抗震房建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抗震房建结构中第二抗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抗震机构;11、基座;111、安装腔;12、半球体;121、凹形钢板;122、凹形橡胶板;123、固定杆;124、横板;13、凹形座;14、上橡胶垫;15、下橡胶垫;16、减震单元;17、缓冲弹簧;18、弹性复位单元;19、支撑台;2、第二抗震机构;21、外套筒;22、内套筒;23、形变腔;24、隔板;241、第一连接板;242、第二连接板;243、第三连接板;244、第二倒角;26、锯齿槽;261、第一倒角;27、第一复位弹簧;28、第二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抗震房建结构。

参照图1,抗震房建结构包括安装于预制墙上的第一抗震机构1以及安装于预制楼板上的第二抗震机构2。

其中,第一抗震机构1包括一端安装于预制墙上的基座11,在基座11的另一端开设有安装腔111,且安装腔111呈倒置的碗状形设置;在安装腔111内设置有半球体12,在安装腔111内设置有凹形座13,凹形座13的凹槽部套设于半球体12上,使其凹形座13的一端限位布置于安装腔111内。

参照图1,为提高第一抗震机构1垂直方向的抗震效果,半球体12包括多个依次重叠设置的凹形钢板121和凹形橡胶板122,且在基座11内固定设置有固定杆123,固定杆123贯穿多个凹形钢板121和凹形橡胶板122,使其形成半球体12并固定安装于基座11的安装腔111内。

参照图1,进一步在凹形座13的凹形端口处设置有上橡胶垫14,在基座11安装腔111内设置有下橡胶垫15,上橡胶垫14布置于下橡胶垫15正上方、且间隔布置。在垂直方向受到震动时,通过上橡胶垫14与下橡胶垫15之间的相互缓冲作用,提高垂直方向上的抗震效果。

参照图1,在安装腔111的腔壁与凹形座13之间设置有多个减震单元16,减震单元16为弹簧,且垂直布置于安装腔111的腔壁与凹形座13之间。同时,在支撑台19与基座11之间设置多个缓冲弹簧17。使其凹形座13与半球体12之间在受力产生相对位置变化时,通过减震单元16及缓冲弹簧17的作用,提高两者之间的抗震效果。

参照图1,在凹形座13的端面上设置有支撑台19,支撑台19呈C形布置,且开口朝基座11方向布;在凹形座13上端面上设置有横板124,横板124布置于支撑台19的C形开口内,且横板124的长度大于支撑台19的C形开口口径,多个弹性复位单元18布置于横板124与支撑台19之间;同时,在支撑台19与凹形座13之间设置有多个弹性复位单元18,弹性复位单元18为弹簧,提高第一抗震机构1在垂直方向的抗震效果。

参照图1、图2,两第二抗震机构2对称布置于支撑台19两侧,其包括一端与支撑台19连接的外套筒21以及一端套设于外套筒21内的内套筒22,两内套筒22的另一端分别与预制楼板连接;外套筒21与内套筒22之间形成有形变腔23,在形变腔23内设置隔板24;隔板24由第一连接板241、第二连接板242和第三连接板243一体连接而成,且第一连接板241与第三连接板243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二连接板242的两端。

参照图2,在外套筒21与内套筒22的内壁上均设置有锯齿槽26,锯齿槽26由橡胶材料制成,且多个锯齿槽26延其内壁等距设置;第一连接板241与第三连接板243的自由端分别卡设于两侧锯齿槽26内,在第一连接板241与外套筒21之间垂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27,在第三连接板243与内套筒22之间垂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28。

参照图2,为使得在外套筒21与内套筒22发生相对位移时,隔板24的位置变化,在锯齿槽26的槽口均开设有第一倒角261,第一连接板241与第三连接板243的自由端均设置有第二倒角244。

实施原理为:当房屋受到垂直面上的震动时,通过布置于预制墙之间的第一抗震机构1中半球体12与凹形座13,一方面,半球体12产生对应的形变,加上凹形座13与安装腔111的腔壁之间的多个减震单元16相互作用,使凹形座13可处于基座11的安装腔111内上下震动或者处于半球体12上转动,实现垂直方向及旋转方向上的抗震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支撑台19与凹形座13之间的弹性复位单元18,支撑台19与基座11之间的缓冲弹簧17,在凹形座13与半球体12之间在受力产生相对位置变化时,提高两者之间垂直方向上的抗震效果。当房屋受到水平面上的震动时,通过布置于预制楼板之间的第二抗震机构2,使外套筒21与内套筒22之间想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同时,形变腔23内的隔板24在第一复位弹簧27与第二复位弹簧28的相互作用下,使隔板24的两端处于锯齿槽26内拨动,达到水平方向上的抗震效果。通过第一抗震机构1与第二抗震机构2相互配合,实现预制墙与预制楼板之间在水平面及垂直面上两维度的抗震效果,进而提高房屋的抗震系数的效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适用于阶跃荷载的阻尼器及使用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