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装置

文档序号:196815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3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装置 (High-uniformity heating device for motor hot jacket ) 是由 谭若兮 叶尚斌 王涛 喻成 于 2021-07-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装置,包括能够与电机热套的内腔相适配的感应线圈和与感应线圈连接的交流电源模块,感应线圈为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感应线圈的整体形状呈锥台型,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沿纵向等间距绕制,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从上至下线性递增。本发明能实现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适用于瞬态加热温度高且均匀性要求严苛的场合。(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igh-uniformity heating device of a motor thermal sleeve, which comprises an induction coil and an alternating current power supply module, wherein the induction coil can be matched with an inner cavity of the motor thermal sleeve; the whole shape of the induction coil is frustum-shaped, the n turns of the hollow spiral copper coil are wound at equal interval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and the winding radius of the n turns of the hollow spiral copper coil is increased in a linear mode from top to bottom. The invention can realize the high-uniformity heating of the motor hot jacket and is suitable for occasions with high transient heating temperature and strict uniformity requirements.)

一种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感应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铝合金密度低,质量轻,导热系数高,所以市场上常采用铝材料作为电机热套(电机外壳)材料。在电磁感应加热电机热套的工艺过程中,由于通入交变电流较大,大电流流过空心螺旋铜线圈,在线圈周围产生较大的磁场,位于磁场范围内的电机热套在涡流效应下快速升温。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在工业中常采用这种电磁感应加热方式对电机热套进行加热,使电机热套四周受热等量膨胀后完成工艺装配。

电磁感应加热属于瞬态过程,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被加热设备的温度处于逐步递增和累加的过程。现有的电机热套的加热装置,包括能够与电机热套的内腔相适配的感应线圈和与感应线圈连接的交流电源模块,感应线圈为上下同宽等纵向间距均匀分布的多匝空心螺旋铜线圈。这种加热装置对于尺寸较小的电机热套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但当电机热套尺寸较大时,受电磁感应“趋肤效应”和“边缘效应”影响,导致产生的涡流分布不均,难以实现电机热套的均匀加热。若电机热套各表面温升速率差异过大,将出现局部过温的现象,从而造成电机热套四周形变不一致,最终无法完成电机定子与电机热套的顺利装配。特别是对于表面存在厚度不均的T型工艺槽的电机热套而言,T型工艺槽作为磁场切割的薄弱部分,极易在凹槽处产生过温烧蚀问题,造成电机壳体的损坏和加热工艺的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装置,以实现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适用于瞬态加热温度高且均匀性要求严苛的场合。

本发明所述的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装置,包括能够与电机热套的内腔相适配的感应线圈和与感应线圈连接的交流电源模块,感应线圈为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感应线圈的整体形状呈锥台型,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沿纵向等间距绕制,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从上至下线性递增。

优选的,所述感应线圈的外围还设置有将感应线圈与电机热套隔开的绝缘层。绝缘层可以防止感应线圈与电机热套因直接接触而产生漏电或短路的安全隐患。

优选的,在电机热套需要加热时,感应线圈和绝缘层由上向下纵向伸入电机热套的内腔,且感应线圈的最高位置与电机热套的顶端齐平。

优选的,感应线圈的空心螺旋铜线圈的匝数n、感应线圈的第一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1、感应线圈的第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n、感应线圈的高度HCn和相邻两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纵向间距lC,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第一步、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电机热套模型及感应线圈模型。

第二步、根据约束条件1a至1c设置结构参数R′C1、R′Cn、H′Cn、l′C的数值范围及变化步长和结构参数R′s、H′s、d′的数值;其中,约束条件1a为:0<R′C1<R′Cn<R′s,约束条件1b为:0<H′Cn<H′s,约束条件1c为:n′为正整数,R′C1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第一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n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第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H′Cn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高度,n′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空心螺旋铜线圈的匝数,l′C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相邻两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纵向间距,R′s表示电机热套模型的内半径,H′s表示电机热套模型的内腔高度,d′表示感应线圈模型中的空心螺旋铜线圈的外径,R′s等于电机热套的内半径Rs,H′s等于电机热套的内腔高度Hs,d′等于感应线圈中的空心螺旋铜线圈的外径d。

第三步、设置感应线圈模型的材料为铜,设置电机热套模型的材料为铝,设置铝的随温度变化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和电导率,并设置初始参考温度。

第四步、对电机热套模型的热属性进行编辑,选择建立与温度反馈相关的连接;然后,对电机热套模型和感应线圈模型进行网格剖分,选择电磁场时域仿真,设置仿真时长,采用有限元算法,计算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电磁场强度分布,得到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电磁场强度分布数据。

第五步、建立电磁场仿真模块与温度场仿真模块的连接关系,设置初始温度及加热时间,导入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电磁场强度分布数据到温度场的仿真软件里,设置可进行热传递和热辐射的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然后进行电磁-热耦合的仿真分析计算,并更新加热时间,直至满足约束条件1d,得到多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其中,一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对应一组结构参数R′C1、R′Cn、H′Cn、l′C和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一个轴向最高温度Tvmax、轴向最低温度Tvmin、径向最高温度Thmax、径向最低温度Thmin;约束条件1d为:Tvmin≥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且Thmin≥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

第六步、从所述多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中筛选出满足约束条件1e的m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其中,约束条件1e为:ΔTv≤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且ΔTh≤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ΔTv表示轴向最大温差,ΔTv=Tvmax-Tvmin,ΔTh表示径向最大温差,ΔTh=Thmax-Thmin

第七步、选择所述m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中的任意一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所对应的一组结构参数R′C1、R′Cn、H′Cn、l′C;并使所述RC1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R′C1,使所述RCn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R′Cn,使所述HCn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H′Cn,使所述lC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l′C;将HCn、lC以及d带入公式:计算得到所述n。所述的m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都满足了高均匀性加热要求,因此可以选择任意一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

优选的,在通过第六步得到m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后,进行步骤S1至S2的处理,能得到均匀性最好的加热装置;其中,

步骤S1为:将所述m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中的每一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所对应的ΔTv、ΔTh中的较大值,作为该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所对应的最大温差ΔTm(即ΔTm=max(ΔTv,ΔTh)),得到m个最大温差ΔTm

步骤S2为:选择m个最大温差ΔTm中的最小值所对应的一组结构参数R′C1、R′Cn、H′Cn、l′C;并使所述RC1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R′C1,使所述RCn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R′Cn,使所述HCn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H′Cn,使所述lC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l′C;将HCn、lC以及d带入公式:计算得到所述n。包含该感应线圈的加热装置的加热均匀性最好。

本发明采用整体形状呈锥台型的感应线圈来对电机热套进行加热,由于感应线圈从上至下逐渐变宽布置,从而影响电机热套轴向不同位置处切割电机热套的有效磁力线密度有所不同,进而改变了电机热套表面的涡流分布,即直接优化了其表面温度分布,使轴向、径向温差减小,有效提高了电磁加热的均匀性,保证电机热套各表面温度同步上升,分布均匀,对不同尺寸电机热套的适用性较强,尤其适用于瞬态加热温度高且均匀性要求严苛的场合;避免了电机热套局部温升过快,有效解决了现有电机热套加热温度均匀性差导致的某些位置过温烧蚀问题,可提高电机热套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感应线圈和绝缘层放置在电机热套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感应线圈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感应线圈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机热套的高均匀性加热装置,包括能够与电机热套2的内腔相适配的感应线圈1,设置在感应线圈1的外围将感应线圈1与电机热套2隔开的绝缘层3和与感应线圈1连接的交流电源模块(图中未示出)。感应线圈1为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空心螺旋铜线圈的中空管道为水道,用于加热时冷却感应线圈。感应线圈1的整体形状呈锥台型,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沿纵向等间距绕制,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从上至下线性递增。电机热套2为采用铝材料制成的空心圆柱体结构,电机热套2的顶端镂空、底部有开孔,电机热套2的顶端内边沿挖有一个T型工艺槽21(与电机定子相匹配,主要用于工艺设备控制角度)。电机热套2需要加热时,将感应线圈1和绝缘层3由上向下纵向伸入电机热套2的内腔,且使感应线圈1的最高位置与电机热套2的顶端齐平;然后通过交流电源模块对感应线圈1通入交变电流(频率为8.5kHz,电流为1100安培),产生变化的磁场,电机热套处于磁场中,磁力线切割电机热套,从而在电机热套内部产生涡流,涡流使电机热套内部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载流子与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热能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到达电机热套表面。由于产生的磁场均匀分布,因此电机热套的表面温升速率基本一致,在对电机热套的温度均匀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十分有效。

本实施例中空心螺旋铜线圈的外径d等于10mm,内径为8mm,本实施例中电机热套2的内半径Rs等于120mm,电机热套2的内腔高度Hs等于222mm。

本实施例中感应线圈1的结构参数,即感应线圈1的空心螺旋铜线圈的匝数n、感应线圈1的第一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1、感应线圈1的第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n、感应线圈1的高度HCn和相邻两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纵向间距lC,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第一步、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电机热套模型及感应线圈模型。

第二步、根据约束条件1a至1c设置结构参数R′C1、R′Cn、H′Cn、l′C的数值范围及变化步长和结构参数R′s、H′s、d′的数值;其中,约束条件1a为:0<R′C1<R′Cn<R′s,约束条件1b为:0<H′Cn<H′s,约束条件1c为:n′为正整数,R′C1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第一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n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第n′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H′Cn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高度,n′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空心螺旋铜线圈的匝数,l′C表示感应线圈模型的相邻两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纵向间距,R′s表示电机热套模型的内半径,H′s表示电机热套模型的内腔高度,d′表示感应线圈模型中的空心螺旋铜线圈的外径,R′s=120mm,H′s=222mm,d′=10mm。

第三步、设置感应线圈模型的材料为铜,设置电机热套模型的材料为铝,设置铝的随温度变化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密度和电导率(即设置铝的与温度有关的多个导热系数数值、多个比热容数值、多个密度数值和多个电导率数值),并设置初始参考温度。导热系数数值、比热容数值、密度数值和电导率数值与温度的关系可通过查电机热套的数据手册获得。

第四步、对电机热套模型的热属性进行编辑,选择建立与温度反馈相关的连接;然后,对电机热套模型和感应线圈模型进行网格剖分,选择电磁场时域仿真,设置仿真时长,采用有限元算法,计算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电磁场强度分布,得到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电磁场强度分布数据。

第五步、建立电磁场仿真模块与温度场仿真模块的连接关系(即将电磁场仿真计算后的电机热套模型导入到温度场仿真软件中),设置初始温度及加热时间,导入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电磁场强度分布数据到温度场的仿真软件里,设置可进行热传递和热辐射的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然后进行电磁-热耦合的仿真分析计算,并更新加热时间,得到满足约束条件1d的多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其中,一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对应一组结构参数R′C1、R′Cn、H′Cn、l′C和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一个轴向最高温度Tvmax、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一个轴向最低温度Tvmin、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一个径向最高温度Thmax、电机热套模型表面的一个径向最低温度Thmin;约束条件1d为:Tvmin≥160℃(即本实施例中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等于160℃),且Thmin≥160℃。

第六步、从第五步得到的多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中筛选出满足约束条件1e的m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其中,约束条件1e为:ΔTv≤10℃(即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等于10℃),且ΔTh≤10℃,ΔTv表示轴向最大温差,ΔTv=Tvmax-Tvmin,ΔTh表示径向最大温差,ΔTh=Thmax-Thmin

第七步、将m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中的每一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所对应的ΔTv、ΔTh中的较大值,作为该种感应线圈结构方案所对应的最大温差ΔTm(即ΔTm=max(ΔTv,ΔTh)),得到m个最大温差ΔTm

第八步、选择m个最大温差ΔTm中的最小值所对应的一组结构参数R′C1、R′Cn、H′Cn、l′C;并使RC1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R′C1,使RCn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R′Cn,使HCn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H′Cn,使lC等于该组结构参数中的l′C;将HCn、lC以及d带入公式:计算得到n。

经过上述仿真分析得到本实施例中的感应线圈1为10匝空心螺旋铜线圈,感应线圈1的第一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1等于76mm、感应线圈1的第十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10等于103mm、感应线圈1的高度HCn等于208mm,相邻两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纵向间距lC等于12mm;则感应线圈1的第二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2等于79mm,感应线圈1的第三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3等于82mm,感应线圈1的第四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4等于85mm,感应线圈1的第五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5等于88mm,感应线圈1的第六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6等于91mm,感应线圈1的第七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7等于94mm,感应线圈1的第八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8等于97mm,感应线圈1的第九匝空心螺旋铜线圈的绕制半径RC9等于100mm。感应线圈1由上至下采用顺时针绕制。

加热同一个电机热套时,本实施例中的感应线圈与现有的上下同宽等纵向间距均匀绕制的感应线圈的参数对比如下表:

方案 轴向最大温差 径向最大温差
上下同宽等纵向间距均匀绕制的感应线圈 145℃ 19℃
锥台型的感应线圈 10℃ 8℃

现有的上下同宽等纵向间距均匀绕制的感应线圈加热时,在电机热套表面产生的轴向最大温差为145℃,径向最大温差为19℃,且最高温度出现在顶端T型工艺槽部分。当加热过程中,由于电机热套的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在最低温度还未到达160℃之前,感应线圈对电机热套持续的加热升温后,导致电机热套的T型工艺槽部分出现局部过温烧蚀现象,影响了电机热套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锥台型的感应线圈加热时,在电机热套表面产生的轴向最大温差为10℃,径向最大温差为8℃。在瞬态加热过程中,电机热套各表面磁场分布十分均匀,温升速率基本保持一致,电机热套均匀受热,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电机热套材料受热变形的一致性,提高了电磁感应加热的可靠性,并且避免了局部受热不均导致的设备烧蚀问题,延长了电机热套的使用寿命。应用于电机热套的温度均匀性要求很高的场合时,最终成品率和可靠性明显提高。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微波炉的微波表面波均匀加热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