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装置

文档序号:1970042 发布日期:2021-12-17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打印装置 (Printing apparatus ) 是由 浅井翔 加藤雄士 谷崎将司 下田恒史郎 渡边将太郎 于 2021-03-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打印装置包括:主体,包括被构造成容纳打印介质的容纳部;盖,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位,在打开位置,容纳部打开,在关闭位置,容纳部关闭;压印辊,被附接到盖并由盖可旋转地支撑;剥离辊,被附接到盖并被支撑为能够绕与压印辊的纵向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和切换机构,被附接到盖,且被构造成与盖的移位关联地将剥离辊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切换,在接触位置,剥离辊与压印辊接触,在非接触位置,剥离辊离开压印辊。(The printing apparatus includes: a main body including an accommodating part configured to accommodate a printing medium; a cover displaceable between an open position in which the accommodating portion is open and a closed position in which the accommodating portion is closed; a platen roller attached to and rotatably supported by the cover; a peeling roller attached to the cover and supported to be rotatable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platen roller; and a switching mechanism attached to the cover and configured to switch the peeling roller between a contact position where the peeling roller is in contact with the platen roller and a non-contact position where the peeling roller is away from the platen roller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cover.)

打印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20年6月1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101830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打印装置包括主体、盖、压印辊和剥离机构。主体可以容纳打印介质,该打印介质具有被附接到安装件上的标签。盖可以相对于主体打开和关闭。压印辊传送打印介质。剥离机构包括剥离辊。剥离机构将安装件夹在剥离辊与压印辊之间,并传送安装件以使安装件弯曲,使得安装件的没有被附接标签的表面彼此面对。因此,剥离机构将已打印的标签从安装件上剥离。通过相对于压印辊切换剥离机构的位置,打印装置在正常模式与剥离模式之间使用。在正常模式下,已打印的标签在被附接到安装件的状态下被排出。在剥离模式下,已打印的标签在从安装件剥离的状态下被排出。

当打印装置在剥离模式下使用时,使用者需要在每次相对于主体打开和关闭盖时手动移动剥离机构的位置,这很麻烦。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印装置,与相关技术相比,当用于剥离模式时,该打印装置能够简化相对于主体打开和关闭盖的操作,而无需手动切换剥离机构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打印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被构造成容纳打印介质;盖,所述盖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位,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容纳部被打开,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容纳部被关闭;压印辊,所述压印辊被附接到所述盖,并且所述压印辊由所述盖可旋转地支撑;剥离辊,所述剥离辊被附接到所述盖,并且所述剥离辊被支撑为能够绕与所述压印辊的纵向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和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被附接到所述盖,并且所述切换机构被构造成与所述盖的移位关联地将所述剥离辊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剥离辊与所述压印辊接触,在所述非接触位置,所述剥离辊离开所述压印辊。

根据该方面的打印装置,由于打印装置包括切换机构,所以当打开和关闭盖时,使用者不需要手动切换剥离辊的位置。因此,当打印装置以剥离模式使用时,相对于主体打开和关闭盖的操作比相关技术中的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A是打印装置1的透视图,其中第一压印单元4和剥离单元5安装在盖3上,并且其中盖3处于关闭位置;

图1B是打印装置1的透视图,其中第一压印单元4和剥离单元5安装在盖3上,并且其中盖3处于打开位置;

图2是盖3、第一压印单元4、剥离单元5和切换机构6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引导构件34、第一压印单元4、剥离单元5和切换机构6的透视图;

图4A是沿着图5A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其示出了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第一压印单元4、剥离单元5和切换机构6;

图4B是沿着图5A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其示出了当盖3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第一压印单元4、剥离单元5和切换机构6;

图5A是盖3的前视图,第一压印单元4和剥离单元5被附接到盖3;

图5B是盖3的前视图,第一压印单元4和剥离单元5从盖3上拆下;

图5C是盖3的前视图,限制单元7和第二压印单元8被附接到盖3,而不是第一压印单元4和剥离单元5被附接到盖3;

图6A是打印装置1的透视图,其中第二压印单元8和限制单元7安装在盖3上,并且其中盖3处于关闭位置;

图6B是打印装置1的透视图,其中第二压印单元8和限制单元7安装在盖3上,并且其中盖3处于打开位置;

图7是盖3、第二压印单元8、限制单元7和切换机构6的分解透视图;

图8A是沿着图5C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其示出了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的第二压印单元8、限制单元7和切换机构6;并且

图8B是沿着图5C中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其示出了当盖3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第二压印单元8、限制单元7和切换机构6。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打印装置1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连接到外部终端(未示出)。打印装置1可以基于从外部终端接收的打印数据在打印介质M上打印诸如字符和数字的字符。打印介质M例如是被附接安装件上的热敏标签,并且围绕管状芯卷绕。外部终端例如是通用个人计算机(PC)。打印装置1可以是电池供电的。打印装置1由正在工作的使用者携带和使用,例如,经由带夹(未示出)安装在腰带上。图1A和图1B中的右下侧、左上侧、右上侧、左下侧、上侧和下侧分别被定义为打印装置1的右侧、左侧、后侧、前侧、上侧和下侧。

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打印装置1包括主体2、盖3、第一压印单元4、剥离单元5和切换机构6。主体2具有基本上长方体的盒形,其后部开口。主体2包括开口20和容纳部21。开口20是在主体2的后部向上开口的部分。容纳部21是能够容纳打印介质M的凹部。

在打印装置1中,主体2包括切割刀片22、热敏头23、杠杆24、一对锁定部25、一对支撑部26、输入部27和显示部28。切割刀片22设置在主体2的开口20的前端部处。切割刀片22可以分离打印介质M的已打印部分。热敏头23设置在切割刀片22下方。热敏头23通过加热在热敏标签上打印字符。切割刀片22和热敏头23沿左右方向延伸。

杠杆24设置在主体2的右侧表面的中央处。所述一对锁定部25设置在主体2的开口20的左右端部处。每一个锁定部25的下端部被可摆动地支撑。当使用者按下杠杆24时,每一个锁定部25的上端部向后摆动。

所述一对支撑部26设置在容纳部21的左右端部处,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所述一对支撑部26在左右方向上支撑打印介质M的两侧。所述一对支撑部26的前端部是接触部29,这些接触部中的每一个接触部可以与稍后描述的第一构件61的端部613接触。输入部27和显示部28设置在主体2的前部的上表面上。输入部27包括多个开关,并且可以输入各种指令。显示部28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液晶显示器,并且可以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

盖3在主体2的后上端部处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撑轴31可摆动地支撑。盖3能够在图1A中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图1B中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移位,在关闭位置,容纳部21关闭,在打开位置,容纳部21打开。在下文中,将参照盖3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来描述盖3的构造。如图2中所示,盖3包括盖主体30和引导构件34。盖主体30在平面图中具有倒U形形状,并且包括凹部32和一对突出部33。凹部32是从盖3的前端部向后凹陷的部分。所述一对突出部33设置在盖3的下表面的在凹部32的左端和右端的后侧处的部分中,并且向下突出。每一个突出部33具有从其下端向上延伸的螺孔。

如图1至图4中所示,引导构件34包括倾斜表面37、一对左右管状部36、一对左右侧壁部35和一对左右安装部38。倾斜表面37是朝向后方向上倾斜的平坦表面,并且当已打印的打印介质M被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时引导已打印的打印介质M。所述一对左右管状部36中的每一个管状部都具有有底的管状形状,并且在底部上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穿透的孔。所述一对左右管状部36分别设置在倾斜表面37的左端和右端的后侧处。所述一对左右管状部36中的每一个管状部都装配到对应的突出部33。引导构件34通过插入到管状部36的孔和凹部33的螺孔中的螺钉39固定到盖主体30的下表面。

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35中的每一个侧壁部从倾斜表面37的左右端向前延伸。在引导构件34固定到盖3的状态下,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35的上端和倾斜表面37的后端与盖主体30的下表面中的凹部32的周边接触。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35被构造成彼此两侧对称。在下文中,将描述右侧壁部35的构造,并且将省略左侧壁部35的描述。右侧壁部35包括突出部351、354、孔352和管状肋353。突出部351在右侧壁部35的右表面上的前端部处以管状形状向右突出。突出部354在右侧壁部35的右表面上的后下端部处以管状形状向右突出。突出部351、354中每一个突出部具有从其右端向左延伸的螺孔。孔352是在突出部351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的长孔。管状肋353具有环形形状并且从右侧壁部35向右突出,并且在其中央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的通孔。稍后描述的轴65插入到管状肋353的通孔中。在轴65插入到管状肋353的通孔中的状态下,轴65的右端从管状肋353的右端向右突出,轴65的左端从右侧壁部35的左侧表面向左突出。所述一对左右安装部38是设置在倾斜表面37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前端部的端部处的并且向下延伸的管状部。所述一对左右安装部38中的每一个安装部都具有从下侧延伸到上侧的螺孔。

第一压印单元4和剥离单元5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第一压印单元4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的前端部附近的盖3的下表面上。第一压印单元4包括压印辊41、剥离板42和支撑构件43。压印辊41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48的外周上形成为管状形状。压印辊41例如由树脂制成,旋转轴48例如由金属制成。压印辊4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旋转轴48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更长。圆柱形轴承44装配到旋转轴48的左右端部。当盖3设置在关闭位置时,每一个轴承44被对应的锁定部25锁定。在这种情况下,盖3维持在关闭位置。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向下推动杠杆24,对应的锁定部25从每一个轴承44脱离。此时,盖3通过从外部插入到支撑轴31中的弹簧(未示出)的偏压力而围绕支撑轴31从关闭位置摆动到打开位置。

剥离板42具有平行于压印辊41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板形形状。剥离板42与压印辊41和剥离辊51分离,并设置在压印辊41上方。剥离板42的一对左右端部47向后弯曲。如图4A中所示,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剥离板42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在压印辊41的前端与压印辊41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之间。剥离板42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基本上与压印辊41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如图2至图4中所示,支撑构件43可旋转地支撑压印辊41,支撑剥离板42,并且由盖3可拆卸地支撑。支撑构件43包括联接部45、一对左右侧壁部46和一对左右固定板49。联接部45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压印辊41的外周弯曲的板形形状。联接部45的左端联接到左侧壁部46的前下部分,联接部45的右端联接到右侧壁部46的前下部分。

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46各自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延伸的板形形状。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46被构造成彼此两侧对称。在下文中,将描述右侧壁部46的构造,并且将省略左侧壁部46的构造的描述。右侧壁部46包括凹部461、462、孔463、464、突出部465、468和安装部466(见图1B)。凹部461从右侧壁部46的前上端向后凹陷。凹部462在凹部461下方从右侧壁部46的前端向后凹陷。凹部461的凹陷量小于凹部462的凹陷量。这些孔463、464中的每一个孔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螺孔。孔463、464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右侧壁部46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中。突出部465、468中的每一个突出部以圆柱形状从右侧壁部46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突出部465设置在右侧壁部46的右表面的后上部处,突出部468设置在右侧壁部46的右表面的前下部处。安装部466从右侧壁部46的左表面的下部向左延伸。安装部466具有从下端向上延伸的孔。第一压印单元4插入到安装部466的孔中,并通过紧固到右安装部38的螺孔的螺钉467(见图1B)可拆卸地固定到引导构件34的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35的内部。当从盖3上拆下第一压印单元4时,使用者解除螺钉467的紧固。

所述一对左右固定板49具有相同的构造。在下文中,将描述右固定板49的构造,并且将省略左固定板49的描述。右固定板49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延伸的板形形状。右固定板49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的孔491至496。孔491设置在右固定板49的前上部,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孔492设置在孔491下方,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椭圆形状。孔493设置在孔492下方,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孔494、495设置在右固定板49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中,并且布置在上下方向上。孔494、495在侧视图中是圆形的。孔496设置在右固定板49的后上部,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椭圆形状。

通过如下组装压印辊41、剥离板42和支撑构件43形成第一压印单元4。压印辊41的旋转轴48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在对应的侧壁部46的凹部462中。剥离板42的所述一对左右端部47分别设置在对应的侧壁部46的凹部461中。右固定板49设置在右侧壁部46的右侧。装配到旋转轴48右端的轴承44插入到右固定板49的孔492中并由其保持。剥离板42的右端部47插入到右固定板49的孔491中。右侧壁部46的突出部465插入到孔496中。突出部468插入到孔493中。右固定板49通过螺钉471和螺钉472固定到右侧壁部46(见图1B)。螺钉471插入到孔494中,并紧固到孔464。螺钉472插入到孔495中,并紧固到孔463。类似地,左固定板49设置在左侧壁部46的左侧,并固定到左侧壁部46。

剥离单元5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压印单元4上方的盖3的下表面上。剥离单元5包括剥离辊51和第一安装构件54。剥离辊51以管状形状设置在旋转轴52的外周上,旋转轴52平行于压印辊41的纵向方向延伸。剥离辊51在纵向方向设置在旋转轴52的中心。剥离辊5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旋转轴52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短。剥离辊51在左右方向上的延伸范围比压印辊41在左右方向上的延伸范围窄。剥离辊51例如由树脂制成,旋转轴52例如由金属制成。

第一安装构件54围绕平行于压印辊41的纵向方向的旋转轴52可旋转地支撑剥离辊51。第一安装构件54可摆动且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第一安装构件54例如由树脂制成。第一安装构件54包括联接部55和一对左右侧壁部56。联接部55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杆状形状。联接部55的左端部联接到左侧壁部56的前上部。联接部55的右端部联接到右侧壁部56的前上部。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56具有彼此两侧对称的结构。在下文中,将描述右侧壁部56的结构,并且将省略左侧壁部56的描述。右侧壁部56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三角形形状,在侧视图中具有倒圆角度。右侧壁部56包括凹部57、58。凹部57从右侧壁56的后下端部向上凹陷。凹部58在凹部57前方从右侧壁部56的下端部向上凹陷。插入到管状肋353的通孔中的轴65的左端与凹部57接合。稍后描述的销625与凹部58接合。由此,剥离单元5安装在盖3的下表面上并且在第一压印单元4上方,从而能够从盖3拆下并且能够绕轴65摆动。当将剥离单元5从盖3上拆下时,使用者向内弯曲第一安装构件54的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56,以使凹部57、58与轴65和销625脱离。

一对左右切换机构6被附接到盖3,并且随着盖3移位,将剥离辊51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切换,在接触位置,剥离辊51与压印辊41接触(参看图4A),在非接触位置,剥离辊51与压印辊41分离(参看图4B)。具体地,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剥离辊51位于接触位置,当盖3处于打开位置时,剥离辊51位于非接触位置。所述一对左右切换机构6中的每一个切换机构都安装在盖3中的引导构件34的侧壁部35上。所述一对左右切换机构6被构造成彼此两侧对称。在下文中,将描述右切换机构6的构造,并且将省略左切换机构6的描述。在图4A和图4B中,为了简单起见,示出了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的姿态(取向)和当盖3处于打开位置时的姿态(取向),以便彼此匹配,并且将描述每一个构件的构造和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切换剥离辊51的操作。在图4A和图4B中,未示出稍后描述的引导构件34和附接基部64。

切换机构6包括第一构件61、偏压构件63、附接基部64、第二构件62和轴65。第一构件61是具有在侧视图中在上下方向上长的P形形状的构件。当盖3从打开位置移位到关闭位置时,第一构件61与主体2的接触部29接触,以相对于盖3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方向是第一构件61的纵向方向。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方向向上。第一构件61包括主体611和突出部612。主体61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箱形形状,并且包括从左侧向右侧凹陷的凹部616(仅示出了左切换机构6)。主体611包括长孔614,该长孔614在上下方向上长并且在左右方向穿透主体611的右表面的上端部。突出部612从主体611的后表面的上部向后突出。突出部612包括向左突出的销615。偏压构件63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偏压第一构件61。例如,偏压构件63是压缩螺旋弹簧。偏压构件63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的姿态设置在主体611的凹部616中。

附接基部64引导第一构件61在纵向方向上的移动。附接基部64包括壁部647、引导壁641、642、板部643、突出部644、安装部645和孔648、649。壁部647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延伸的板形形状。引导壁641、642中的每一个引导壁联接到壁部647的右表面,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并且垂直于前后方向延伸的板形形状。第一构件61的主体611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引导壁641、642之间。板部643设置在引导壁641、642之间,并且具有从壁部647的右表面的中心附近向右延伸的板形形状。板部643的下表面与设置在主体611上的偏压构件63的上端接触。突出部644在板部643上方从壁部647的右表面向右突出。安装部645从前引导壁641的上部向前延伸。安装部64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的孔646。孔648、649设置在壁部647中的后引导壁642的后方。孔648是在侧视图中在上下方向上长的长孔。孔649在侧视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并且设置在孔648下方。附接基部64通过插入到孔646中的螺钉650(见图3)和插入到孔649中的螺钉651(见图3)而固定到引导构件34的右侧壁部35。当第一构件61的主体611设置在引导壁641、642之间时,销615插入到孔648中。突出部644从左侧插入到主体611的长孔614中。螺钉652(见图3)固定到突出部644的孔,因此,第一构件61被支撑为在不从附接基部64拆卸的情况下能够在纵向方向上移动。

第二构件62由盖3可摆动地支撑。第二构件62包括管状部621、前部622和后部623。管状部621具有管状形状,该管状形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的孔624。轴65穿过孔624插入。第二构件62通过轴65由引导构件34可旋转地支撑。前部622具有从管状部621的前侧表面向前延伸的板形形状。前部622的左表面包括向左突出的销625。销625插入到引导构件34的右侧壁部35的孔352中。如图5B中所示,销625的左端从右侧壁部35的左表面向左突出。当剥离单元5安装在盖3上时,销625的左端设置在第一安装构件54的凹部58中。后部623从管状部621的后侧表面向后延伸。后部623包括沿后部623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孔624。后部623的纵向方向是围绕管状部621径向延伸的一个径向方向。第一构件61的销615从右侧插入到孔624中。第二构件62经由销615联接到第一构件61。

第二构件62联接到第一构件61和可旋转地支撑剥离辊51的第一安装构件54。当第一构件61克服偏压构件63的偏压力在第一构件61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盖3移动时,剥离辊51经由第一安装构件54从图4B中所示的非接触位置移动到图4A中所示的接触位置。如图4B中所示,当剥离辊51处于非接触位置时,剥离辊51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心位于管状部621的前方,并且销615位于管状部621的后方和下方。压印辊41与剥离辊51之间的距离比剥离辊51的直径长。剥离辊51的下端位于剥离板42的上端上方。如图4A中所示,当剥离辊51处于接触位置时,剥离辊51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心位于管状部621的前方和下方,并且销615位于管状部621的后方。剥离辊51的下端位于剥离板42的上端下方。剥离辊51位于剥离板42的后方。

将描述在打印装置1中打开和关闭盖3的操作,其中剥离单元5和第一压印单元4安装在盖3上。使用者向下推动杠杆24,以将盖3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打开盖3)。当使用者将盖3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时,使用者不需要改变剥离单元5相对于盖3的位置。即使当盖3移位时,压印辊41相对于盖3的位置也不会改变。随着盖3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剥离辊51相对于盖3的位置改变。具体地,第一构件61的端部613与主体2的接触部29分离,并且第一构件61通过偏压构件63的偏压力相对于盖3在第一构件61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向下或远离盖3的上表面)。第一构件61的销615从图4A中所示的位置远离盖3的上表面(向下)移动,并且第二构件62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旋转。随着第二构件62旋转,第二构件62的销625朝向上表面(向上)移动。随着第二构件62的销625移动,剥离单元5在右侧视图中绕轴65顺时针旋转。因此,剥离辊51从图4A中所示的接触位置移动到图4B中所示的非接触位置。使用者以打印介质M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滚动的方向将打印介质M放置在容纳部21中。

打印装置1可以用于剥离模式,其中通过使用剥离辊51将已打印的标签从安装件剥离,或者用于正常模式,其中已打印的标签保持被附接到安装件而不使用剥离辊51。当打印装置1在剥离模式下使用时,在将打印介质M设置在容纳部21中之后,使用者拉出打印介质M的一端部,以将这一端部从剥离板42的前侧向后侧插入在剥离板42的上端与剥离辊51的下端之间。当打印装置1在正常模式下使用时,使用者将打印介质M的这一端部设置在剥离板42的前方和剥离单元5的联接部55的上方。当打印装置1在剥离模式下使用时以及当打印装置1在正常模式下使用时,使用者不需要改变剥离单元5相对于盖3的位置。

接下来,使用者将盖3从打开位置移位到关闭位置。也就是说,使用者关闭盖3。当使用者将盖3从打开位置移位到关闭位置时,使用者不需要改变剥离单元5相对于压印辊41的位置。即使当盖3移位时,压印辊41相对于盖3的位置也不会改变。随着盖3从打开位置移位到关闭位置,剥离辊51相对于盖3的位置改变。具体地,第一构件61的端部613与主体2的接触部29接触,并且克服偏压构件63的偏压力相对于盖3在第一构件61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向上,或朝向盖3的上表面)。第一构件61的销615朝向盖3的上表面移动(向上),并且第二构件62在右侧视图中逆时针旋转。随着第二构件62旋转,第二构件62的销625远离盖3的上表面(向下)移动。随着第二构件62的销625移动,剥离单元5在右侧视图中绕轴65逆时针旋转。因此,剥离辊51从图4B中所示的非接触位置移动到图4A中所示的接触位置。

当打印装置1在剥离模式下使用时,处于接触位置的剥离辊51与打印介质M接触。当已打印的打印介质M被传送时,标签由于其自身的刚性而从由剥离板42弯曲的安装件上剥离,沿着经过剥离单元5的联接部55上方的路径被传送,并被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另一方面,安装件被剥离板42弯曲,经过剥离单元5的联接部55的下方,沿着被夹在压印辊41与剥离辊51之间的路径被传送,并且被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当打印装置1在正常模式下使用时,处于接触位置的剥离辊51不接触打印介质M。打印介质M沿着经过剥离单元5的联接部55上方的路径传送,并且被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在将盖3移位到关闭位置之后,使用者不需要改变剥离单元5相对于压印辊41的位置。

如图5A至图5C中所示,在打印装置1中,可以可拆卸地安装限制单元7来代替剥离单元5,并且可以可拆卸地安装第二压印单元8来代替第一压印单元4。在图5至图8中,与安装剥离单元5和第一压印单元4的情况下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当剥离单元5没有被安装在盖3上时,限制单元7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例如,当打印介质M是无衬标签时,使用限制单元7。无衬标签在与印刷表面相反的表面上具有粘合剂层,并且不包括诸如剥离纸的安装件。无衬标签在粘合剂层设置在卷的中心侧的方向上卷成卷状。

限制单元7包括限制构件71和一对左右第二安装构件72。限制构件71具有沿着压印辊81的纵向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板形形状。限制构件7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压印辊81的直径短,但比压印辊81的半径长。限制构件71的面对压印辊81的表面沿着压印辊81的外周弯曲成弧形。限制构件71的左端联接到左第二安装构件72的前端部。限制构件71的右端联接到右第二安装构件72的前端部。

第二安装构件72可拆卸地联接到第二构件62。第二安装构件72支撑限制构件71,使得随着盖3移位,限制构件71能够在靠近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切换,在靠近位置,限制构件71靠近压印辊41,其中在限制构件71与压印辊41之间具有预定间隙,在缩回位置,限制构件71比靠近位置更远离压印辊41。第二安装构件72可摆动且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所述一对左右第二安装构件72被构造成彼此两侧对称。在下文中,将描述右第二安装构件72的构造,并且将省略左第二安装构件72的描述。右第二安装构件72具有垂直于左右方向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形形状。右第二安装构件72包括凹部73、74。凹部73从右第二安装构件72的后下端部向上凹陷。凹部74从右第二安装构件72的凹部73前方的下端部向上凹陷。轴65的左端与凹部73接合。销625与凹部74接合。由此,限制单元7安装在盖3的下表面上并且在第二压印单元8上方,从而能够从盖3拆下并且能够绕轴65摆动。当将限制单元7从盖3拆下时,使用者向内弯曲所述一对左右第二安装构件72,以将凹部73、74从轴65和销625上脱离。

类似于剥离单元5,在限制单元7中,随着盖3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限制构件71从图8A中所示的靠近位置移动到图8B中所示的缩回位置。当限制构件71设置在靠近位置时,限制构件71防止打印介质M被卡在压印辊41与限制构件71之间。打印介质M在设置在靠近位置的限制构件71上方移动,并被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

当第一压印单元4没有被安装在盖3上时,第二压印单元8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第二压印单元8包括压印辊81和支撑构件43,该支撑构件43类似于第一压印单元4的支撑构件43。压印辊81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48的外周上形成为管状形状。由于压印辊81与无衬标签的粘合剂层接触,压印辊81由可剥离性比例如形成压印辊41的树脂更高的树脂制成,并且旋转轴48由例如金属制成。压印辊81的形状与压印辊41的形状相同。圆柱形轴承44装配到旋转轴48的左右端部。类似于第一压印单元4,支撑构件43可旋转地支撑压印辊81,并且由盖3可拆卸地支撑。也就是说,第二压印单元8插入到安装部466的孔中,并且通过紧固到安装部466的螺孔的螺钉467可拆卸地固定到引导构件34的所述一对左右侧壁部35的内部。当从盖3上拆下第二压印单元8时,使用者解除螺钉467的紧固。

将描述在打印装置1中打开和关闭盖3的操作,其中限制单元7和第二压印单元8安装在盖3上。在图8A和图8B中,为了简单起见,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的姿态(取向)和当盖3处于打开位置时的姿态(取向)被示出为彼此匹配。在图8A和图8B中,未示出稍后描述的引导构件34和附接基部64。使用者向下推动杠杆24,以将盖3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打开盖3)。当使用者将盖3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时,使用者不需要改变限制单元7相对于压印辊81的位置。即使当盖3移位时,压印辊81相对于盖3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当盖3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时,限制构件71相对于盖3的位置改变。具体地,当第二构件62的销625移动时,限制单元7在右侧视图中绕轴65顺时针旋转。因此,限制构件71从图8A中所示的靠近位置移动到图8B中所示的缩回位置。当打印介质M被卡在限制构件71与压印辊81之间时,使用者可以在限制构件71设置在缩回位置的状态下移除打印介质M。

接下来,使用者将盖3从打开位置移位到关闭位置(关闭盖3)。当使用者将盖3从打开位置移位到关闭位置时,使用者不需要改变限制单元7相对于压印辊81的位置。即使当盖3移位时,压印辊81相对于盖3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当盖3从打开位置移位到关闭位置时,限制构件71相对于盖3的位置改变。具体地,随着第二构件62旋转,第二构件62的销625向下移动。随着第二构件62的销625移动,限制单元7在右侧视图中绕轴65逆时针旋转。因此,限制构件71从图8B中所示的缩回位置移动到图8A中所示的靠近位置。在将盖3移位到关闭位置之后,使用者不需要改变限制单元7相对于盖3的位置。如上文所描述,当限制单元7和第二压印单元8安装在盖3上时,随着盖3移位,切换机构6切换限制构件71的位置,使得当盖3处于关闭位置时,限制构件71位于靠近位置,而当盖3处于打开位置时,限制构件71位于缩回位置。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中,打印装置1、主体2、容纳部21、盖3、剥离辊51和切换机构6分别是根据本公开的打印装置、主体、容纳部、盖、剥离辊和切换机构的示例。压印辊41、81是根据本公开的压印辊的示例。第一构件61、第二构件62和偏压构件63分别是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偏压构件的示例。第一压印单元4、剥离板42、剥离单元5和第一安装构件54分别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压印单元、剥离板、剥离单元和第一安装构件的示例。支撑构件43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的示例。限制单元7、第二压印单元8、限制构件71和第二安装构件72分别是根据本公开的限制单元、第二压印单元、限制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的示例。

如图1至图5中所示,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包括主体2、盖3、压印辊41、剥离辊51和切换机构6。主体2包括容纳部21,该容纳部21被构造成容纳打印介质M。盖3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位,在打开位置,容纳部21打开(见图1B),在关闭位置,容纳部21关闭(见图1A)。压印辊41被附接到盖3,并且由盖3可旋转地支撑。剥离辊51被附接到盖3,并且被支撑为能够绕平行于压印辊41的纵向方向的轴线旋转。切换机构6被附接到盖3,并且随着盖3移位,将剥离辊51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切换,在接触位置,剥离辊51与压印辊41接触(见图4A),在非接触位置,剥离辊51与压印辊41分离(见图4B)。由于打印装置1包括切换机构6,所以当打开和关闭盖3时,使用者不需要手动切换剥离辊51的位置。因此,当打印装置1以剥离模式使用时,相对于主体2打开和关闭盖3的操作比根据相关技术的操作容易。

切换机构6包括第一构件61、偏压构件63和第二构件62。当盖3从打开位置移位到关闭位置时,第一构件61与主体2接触,以相对于盖3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偏压构件63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偏压第一构件61。第二构件62由盖3可摆动地支撑,联接到第一构件61和剥离辊51,并且当第一构件61克服偏压构件63的偏压力相对于盖3在第一方向移动时,将剥离辊51从非接触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在打印装置1中,剥离辊51可以通过包括第一构件61、偏压构件63和第二构件62的相对简单的构造,随着盖3移位,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切换。此外,打印装置1包括所述一对左右切换机构6,并且随着盖3移位而移动剥离辊51的左右端部。因此,与切换机构6仅设置在剥离辊51的左右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的情况相比,打印装置1可以随着盖3移位,将剥离辊51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稳定地切换。

如图5至图8中所示,在打印装置1中,剥离单元5和第一压印单元4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剥离单元5包括剥离辊51和第一安装构件54。第一安装构件54可拆卸地联接到第二构件62,可旋转地支撑剥离辊51,并且可摆动地并且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第一压印单元4包括压印辊41、剥离板42和支撑构件43。剥离板42与压印辊41和剥离辊51分离,并且沿压印辊41的纵向方向延伸。支撑构件43可旋转地支撑压印辊41,支撑剥离板42,并且由盖3可拆卸地支撑。在打印装置1中,剥离单元5和第一压印单元4中的每一个均可以从盖3拆下。在打印装置1中,与在其中剥离单元5和第一压印单元4不可拆卸的设备相比,可以改进打印装置1的可维护性。在打印装置1中,打印介质M的路径可以通过剥离板42以相对简单的构造弯曲。在打印装置1中,由于剥离板42包括在第一压印单元4中,所以可以通过从打印装置1拆卸第一压印单元4来拆卸剥离板42。

当剥离单元5没有被安装在盖3上时,限制单元7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限制单元7包括限制构件71和第二安装构件72。限制构件71沿着压印辊81的纵向方向延伸。第二安装构件72可拆卸地联接到第二构件62。第二安装构件72支撑限制构件71,使得随着盖3移位,限制构件71能够在靠近位置与缩回位置之间切换,在靠近位置,限制构件71靠近压印辊41,其中在限制构件71与压印辊41之间具有预定间隙,在缩回位置,限制构件71比靠近位置更远离压印辊41,并且可摆动地并且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当第一压印单元4没有被安装在盖3上时,第二压印单元8可拆卸地安装在盖3上。第二压印单元8包括压印辊81和第二支撑构件43。第二支撑构件43可旋转地支撑压印辊81,并且由盖3可拆卸地支撑。随着盖3从关闭位置移位到打开位置,限制构件71从靠近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当限制构件71设置在靠近位置时,限制构件71防止打印介质M被卡在压印辊41和限制构件71之间。

在打印装置1中,限制单元7和第二压印单元8安装在盖3上而不是剥离单元5和第一压印单元4上,使得打印装置1能够以不同于剥离模式的模式使用。具体地,在使用在与打印表面相反的表面上具有粘合剂层而不包括安装件的长无衬标签而不是使用具有被附接到安装件的标签的打印介质M来执行打印的模式的情况下,当打印介质M由压印辊81传送时,限制构件71剥离被附接到压印辊81的无衬标签,并且防止打印介质M被卡在限制构件71与压印辊81之间的间隙中。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无衬标签可能不会从压印辊81上剥离,并且可能进入限制构件71与压印辊81之间的间隙而导致堵塞。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打开盖3时,限制构件71从靠近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因此与限制构件71位于靠近位置的情况相比,限制构件71与压印辊81之间的间隙增大。因此,使用者可以容易地移除无衬标签的堵塞。在打印装置1中,所述一对切换机构6可以由剥离单元5和限制单元7共享。

根据本公开的打印装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变型。例如,可以适当地作出以下变型。

构成打印装置1的构件的形状、数目、布置、材料、安装方法等可以适当改变。例如,可以适当地改变盖3相对于主体2的布置、打开程度等。第一压印单元4和剥离辊5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盖3不可拆卸地支撑。剥离板42可以代替第一压印单元4被附接到剥离单元5,或者可以省略。第一压印单元4和第二压印单元8的支撑构件43的构造可以彼此不同。在打印装置1中,限制单元7和第二压印单元8可以不是可拆卸地安装的。在打印装置1中,限制单元7和第二压印单元8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的,并且剥离单元5和第一压印单元4可以不安装。所述一对左和右切换机构6的构造可以被适当地改变,并且例如,打印装置1可以包括所述一对左右切换机构6中的仅一个切换机构。切换机构6可以不包括第二构件62,并且第一构件61的销615可以在支撑构件43的摆动轴后方直接联接到支撑构件43。第一构件61的移动方向可以根据第一构件61的构造、第一构件61所接触的主体2的一部分等适当地改变,并且例如,第一方向可以相对于第一构件61在支撑轴31侧(右侧)。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输送机构及激光打印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