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文档序号:197357 发布日期:2021-11-02 浏览:5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Image blur correction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 是由 阿部广 于 2020-02-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固定在壳体内的固定体、包括成像元件并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的可动体、以及具有安装在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动体上的部分并将所述可动体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固定体的可弯曲的传热片,并且所述传热片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因此,当所述可动体在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时在所述传热片中不会发生扭转,因此在确保从所述可动体到所述固定体的传热状态良好之后可以抑制在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时施加到所述可动体上的载荷,从而促进电力消耗的降低。(The image pickup device includes a fixed body fixed in a case, a movable body including an imaging element and moving relative to the fixed body in a direction orthogonal to an optical axis direction, and a bendable heat transfer sheet having portions attached to the fixed body and the movable body and transferring heat generated in the movable body to the fixed body, and a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sheet is orthogonal to the optical axis direction. Therefore, torsion does not occur in the heat transfer sheet when the movable body moves relative to the fixed body in the direction orthogonal to the optical axis direction, and therefore, after ensuring a good heat transfer state from the movable body to the fixed body, it is possible to suppress a load applied to the movable body when the movable body moves relative to the fixed body, thereby promoting a reduction in power consumption.)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通过使包括成像元件的可动体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移动来校正图像模糊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包括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在诸如摄像机和静态相机之类的成像设备中设置了用于校正在成像时发生的图像模糊以提高图像质量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有这样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在其构造中,具有成像元件的可动体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移动以执行图像模糊校正,并且在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移动时在可动体中产生的热量通过传热构件传递给固定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成像元件与用于驱动成像元件的电路板一起被构造为元件单元的一部分,在驱动成像元件时从成像元件、电路板等产生热量,并且产生的热量可能会影响成像元件的驱动或影响电路板的稳定驱动状态。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将热量从可动体传递到固定体,减少了热量对可动体的影响,以确保可动体的良好操作状态并确保成像元件和电路板的稳定驱动状态。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成像设备中,固定体和可动体通过用作传热构件的4个柔性构件而连接,热量通过柔性构件从可动体向固定体传递,并热量从也用作热量辐射构件的固定体辐射。在可动体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移动时,柔性构件根据可动体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而弯曲,以保持固定体与和可动体的连接状态。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5168047B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固定体和可动体通过传热构件连接的结构中,在可动体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移动时,由于传热构件根据可动体的移动而弯曲,从而产生了扭转,因此产生了使传热构件弯曲的反作用力,并且产生的反作用力从传热构件施加到可动体作为该移动的载荷。

这种可动体的移动的载荷成为可动体中的驱动载荷,需要根据载荷的大小来增加可动体的移动所需的电力,并且载荷的增加导致电力消耗的增加。

因此,本技术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的目的是,通过确保从可动体到固定体的良好热传递状态然后抑制在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移动时施加到可动体的载荷来促进电力消耗的降低。

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根据本技术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固定在壳体内的固定体、包括成像元件并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的可动体、以及具有安装在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动体上的各部分并将所述可动体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固定体的可弯曲的传热片,其中所述传热片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

因此,当所述可动体在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时,所述传热片中不会发生扭转。

第二,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望的是在所述传热片中设置有安装在所述固定体上的固定侧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可动体上的可动侧安装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侧安装部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之间的变形部,其中所述变形部形成为弯曲形状。

因此,所述变形部易于随着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的移动而变形。

第三,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望的是通过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叠加多个片状构件来形成所述传热片。

因此,当所述变形部已经变形时,所述片状构件可以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分离,并且可以增加传热量,而且即使在厚度增加时所述变形部也不会变得过于刚性。

第四,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望的是所述固定侧安装部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彼此对置地定位,并且所述变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固定侧安装部的一端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的一端,并且包括连接到所述固定侧安装部的第一部分和连接到所述可动侧安装部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侧安装部成锐角弯曲,并且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可动侧安装部成锐角弯曲。

因此,当所述变形部已经变形时,所述片状构件易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分离。

第五,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望的是传热片形成为环形,所述变形部设置为一对,所述变形部中的一个变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固定侧安装部的一端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的一端,并且所述变形部中的另一个变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固定侧安装部的另一端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的另一端。

因此,一对变形部易于同等地变形。

第六,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望的是传热片至少设置有两个,并且所述传热片中的至少一个传热片和所述传热片中的至少另一个传热片在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正交的朝向配置。

因此,在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时,减小了在所述可动体的特定移动方向上的载荷的偏置。

第七,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望的是柔性印刷布线板连接到所述可动体,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弯曲,使得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各部分彼此对置,并且所述固定侧安装部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在与所述光轴方向和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宽度方向都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对置地定位。

因此,在所述可动体在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时从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施加到所述可动体的载荷几乎不会被放大。

第八,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望的是传热片在所述成像元件的背面侧至少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所述传热片在所述成像元件的对角线上隔着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配置于相对侧。

因此,隔着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的两个所述传热片中产生的载荷配置在所述成像元件的对角线上。

第九,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待所述固定体中设置有固定侧传热板,所述可动体中设置有可动侧传热板,并且所述传热片的各部分安装在所述固定侧传热板和所述可动侧传热板上。

因此,在所述可动体中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固定侧传热板、所述传热片和所述可动侧传热板而传递到所述固定体。

第十,在上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期望的是将石墨片用作所述传热片。

因此,所述传热片具有高耐热性、低重量和高抗拉强度。

第十一,根据本技术的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模糊校正装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以使包括成像元件的可动体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在壳体内的固定体移动的方式来校正图像模糊,其中所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可弯曲的传热片,所述传热片具有安装在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动体上的各部分并将所述可动体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固定体,并且其中所述传热片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

因此,在所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当所述可动体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时,不会在所述传热片中发生扭转。

附图说明

图1是与图2至图24一起示出本技术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图,并且是成像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省略了第二柔性印刷布线板和第三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从与图2相反的方向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省略了第二柔性印刷布线板和第三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从与图3相反的方向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在与图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传热片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将整体传热片形成为一体的例子和展开传热片的状态的图。

图9是与图10至图14一起图示出传热片的变形状态的图,并且是变形前的传热片的后视图。

图10是示出在可动体在横向方向上移动时传热片已经变形时片状构件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1是示出变形前的传热片的角度和反作用力的后视图。

图12是示出在可动体在横向方向上移动时传热片已经变形时传热片中的角度的后视图。

图13是示出可动体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移动并且因此传热片变形时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4是示出可动体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中的另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因此传热片变形时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5是示出传热片的第一布置示例的后视图。

图16是示出传热片的第二布置示例的后视图。

图17是与图18至图23一起示出传热片的修改例的图,并且是示出第一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二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第三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20是第四修改例的后视图。

图21是第五修改例的后视图。

图22是第六修改例的后视图。

图23是示出第七修改例的后视图。

图24是成像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实现本技术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的形式。

在以下描述的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各形式中,本技术的成像设备应用于静态相机,并且本技术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应用于设置在该静态相机中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此外,本技术的成像设备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应用范围不限于静态相机和设置在静态相机中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本技术的成像设备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可以广泛应用于包含在诸如蜂窝电话和便携式信息终端之类的各种电子设备中的成像设备或设置在这些成像设备中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在使用静态相机成像时在摄影者观察的方向上表示向前方向、向后方向、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因此,被摄体侧成为正面,摄影者侧成为背面。

然而,下面将表示的向前方向、向后方向、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和横向方向是为了便于描述,并且本技术的实现不限于这些方向。

另外,以下将表示的透镜包括构造为单个透镜的透镜和构造为多个透镜的透镜组的透镜。

<成像设备的示意性构造>

成像装置1包括主体2和镜筒60(参照图1)。镜筒60例如是可拆卸地附接到主体2的可更换透镜。此外,本技术还可应用于其中具有与镜筒60的内部结构相同的结构的透镜单元被结合在主体内部的类型和其中透镜单元从主体中突出或缩回主体的可折叠类型。

主体2包括被配置在壳体3内侧或外侧的每个必要部分。

例如,各种操作部4、4、……被配置在壳体3的上表面和背面上。例如设置有电源按钮、快门按钮、变焦旋钮、模式切换旋钮等作为操作部4、4、……。

未图示的显示器(显示部)被配置在壳体3的背面上。

圆形开口3a形成在壳体3的前表面中,并且开口3a的周边部被设置为用于安装镜筒60的安装部5。

镜筒60包括具有与前后方向相对应的轴向方向的近似圆柱形的外筒61以及安装在外筒61的内侧和外侧上或由外筒61的内侧和外侧支撑的各个必要部分。镜筒60的轴向方向对应于整个成像设备1的光轴方向。

外筒61的后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的突出部62。镜筒60通过将用于安装的突出部62耦合到安装部5而装配到主体2中,例如根据卡口耦合。

用作变焦环和聚焦环的操作环63、63设置在镜筒60中。操作环63、63由外筒61可旋转地支撑,并且通过旋转该操作环63、63来执行变焦和聚焦。

镜筒60包括例如多个透镜(透镜组)64、64、…。此外,图1仅图示了最前面的透镜64。透镜64、64、……在光轴方向(前后方向)上分别定位,并且包括可以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可动透镜(可动透镜组)和不能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固定透镜(固定透镜组)。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的构造>

校正图像模糊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被配置在主体2(参照图1)内。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包括固定体7和可动体8(参照图2至图5)。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通过使可动体8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来校正图像模糊。

固定体7包括基板9、第一磁体10、10、第二磁体11、11、……、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和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

基板9包括形成为板状的面向前后方向的基部14、从基部14的上端向前突出的第一限制部15和从基部14的一侧的横向部向前突出的第二限制部16。

开口14a形成为前后穿透基部14。基部14的与设置有第二限制部1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的横向部被设置为第一磁体安装部14b,并且基部14的下端被设置为第二磁体安装部14c。

圆柱形的限制突起17、17、……安装在基部14的前表面的周边上。例如,设置四个限位突起17、17……,一个安装在基部14的与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横向部的上端,并且三个单独且横向地安装在基部14的下端。

两个第一磁体10形成为纵向伸长形状,横向布置并安装在基板9的第一磁体安装部14b上。第二磁体11形成为横向伸长的形状并且横向分离,两个第二磁体11各自竖直布置并安装在基板9的第二磁体安装部14c上。

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由例如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并且由面向前后方向的横向伸长的安装板部12a和从安装板部12a的下端向前突出的安装板部12b构成。在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中,安装板部12a从基板9中的开口14a的上侧的背面安装在基部14上,并且安装板部12b从开口14a突出到在基部14前面的一侧。

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由例如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并且由面向前后方向的横向伸长的安装板部13a和从安装板部13a的上端向前突出的安装板部13b构成。在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中,安装板部13a从基板9中的开口14a的下侧的背面安装在基部14上,并且安装板部13b从开口14a突出到基部14前面的一侧。此外,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和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可以与基板9一体形成。

可动体8包括元件单元18、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和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

元件单元18被构造为使得每个必要部分安装在保持基座21上或由保持基座21支撑。保持基座21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大致矩形形状的保持框架22安装在保持基座21的前表面上。

成像元件23被保持在保持基部21和保持框架22的内侧上。例如,可以使用电荷耦合器件(CCD)、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等作为成像元件23。

形成为矩形板状的板基座24安装在保持基部21的背面上。电路板25安装在板基座24的背面上的外周以外的部分上。

覆盖电路板25的外周的框架26安装在保持基座21的背面的外周上。框架26包括矩形的框状部27、从框状部27的后端附近的部分横向突出的第一线圈安装部28、以及从框状部27的后端附近的部分向下突出的第二线圈安装部29。

在框架26中的第一线圈安装部28和第二线圈安装部29中形成布置凹口26a、26a、……。布置凹口26a、26a、……定位成竖直向或横向分开。

纵向伸长的第一线圈30安装在第一线圈安装部28上,且横向伸长的第二线圈31、31横向分开并安装在第二线圈安装部29上。

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由例如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并且由面向前后方向的横向伸长的安装板部19a和从安装板部19a的下端向后突出的安装板部19b构成。在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中,安装板部19a通过未图示的热辐射片从背面安装在电路板25的上端侧的部分上。

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由例如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并且由面向前后方向的横向伸长的安装板部20a和从安装板部20a的上端向后突出的安装板部20b构成。在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中,安装板部20a通过未图示的热辐射片从背面安装在电路板25的下端侧的部分上。此外,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和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可以与元件单元18的一部分(例如框架26)一体形成。

如上构造的可动体8由在基板9的前表面侧上的固定体7支撑,使得可动体8能够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在可动体8由固定体7支撑的状态下,框架26的框状部27位于基板9的第一限制部15和第二限制部16的内表面侧上,并且安装在基板9上的限制突起17、17、……分别位于布置凹口26a、26a、……处,因此,可动体8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的过度运动受第一限制部15、第二限制部16和限制突起17、17、……限制。

另外,在可动体8由固定体7支撑的状态下,压板32通过螺纹连接等从前侧安装在限制突起17、17、……上。压板32由以大致L形的竖直延伸的纵向伸长部32a和横向延伸的横向伸长部32b形成。在压板32安装在限制突起17、17、…上的状态下,第一线圈30被纵向伸长部32a从前侧挡住,而第二线圈31、31被横向伸长部32b从前侧挡住。

压板32从前侧安装在限制突起17、17、...上以防止可动体8从固定体7向前侧脱离。

可动体8的第一线圈30和第二线圈31和31分别定位为与固定体7的第一磁体10和第二磁体11、11、……相对。

在可动体8由固定体7支撑的状态下,第一柔性印刷布线板33连接到每个预定部。第一柔性印刷布线板33具有与前后方向相对应的厚度方向,并且包括竖直延伸的第一连接部34、横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35以及在横向方向上与第一连接部34成排(in a line)布置的导电部36,并且第一连接部34的下端和导电部36的下端在横向方向上与第二连接部35的一端连接。

在第一柔性印刷布线板33中,第一连接部34从前侧连接到第一线圈30,并且第二连接部35从前侧连接到第二线圈31和31。导电部36弯曲成使得各部分在光轴方向(前后方向)上彼此对置,其一部分从基板9的开口部14a向后延伸,并且其端部与配置在固定体7后侧上的未图示的驱动电路板(电源板)连接。

电流从驱动电路板通过第一柔性印刷布线板33提供给第一线圈30和第二线圈31和31。

当向第一线圈30提供电流时,可动体8与由第一磁体10产生的磁场相关地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并且当向第二线圈31和31提供电流时,可动体8与由第二磁体11产生的磁场相关地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这里,当以相反方向向第二线圈31和31提供电流时,由第二线圈31中的一个和第二磁体11和11中的一个产生向上推力,由第二线圈31中的另一个和第二磁体11和11中的另一个产生向下推力,并且可动体8在向上、向下和横向方向上倾斜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因此,可动体8可以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在任意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

另外,在可动体8由固定体7支撑的状态下,第二柔性印刷布线板37和第三柔性印刷布线板38以被布置在横向方向上的状态(参见图6)连接到电路板25。第二柔性印刷布线板37和第三柔性印刷布线板38具有与前后方向相对应的厚度方向并且弯曲成使得各部分在光轴方向上彼此对置,其一部分从基板9的开口14a向后延伸,其另一端与驱动电路板(电源板)连接。例如,电路板25和驱动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由第二柔性印刷布线板37和第三柔性印刷布线板38进行。

第一传热片39安装在安装于固定体7中的基板9上的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和安装于可动体8中的电路板25上的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上(参见图4至图6)。

第一传热片39由多个例如由石墨制成的片状构件40,40,……形成(参照图7)。通过将片状构件40、40、……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将其弯曲成预定形状、并且将片状构件40、40……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两端接合以形成前后贯穿的环形,来形成第一传热片39。

第一传热片39由相对于彼此竖直定位的固定侧安装部43和可动侧安装部44、以及位于固定侧安装部43与可动侧安装部44之间的一对变形部45、45构成。

固定侧安装部43和可动侧安装部44面向上下方向,固定侧安装部43位于可动侧安装部44的上方,固定侧安装部43接合至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中的安装板部12b的底表面,并且可动侧安装部44接合至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中的安装板部19b的顶表面。

变形部45、45定位为横向分离,变形部45、45的上端分别与固定侧安装部43的左端和右端连接,且变形部45、45的下端分别与可动侧安装部44的左端和右端连接。变形部45的大约上半部设置为第一部分45a,并且其大约下半部设置为第二部分45b,第一部分45a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43以锐角弯曲,并且第二部分45b相对于可动侧安装部44以锐角弯曲。变形部45的第一部分45a的下端与第二部分45b的上端连接,该连接部45c在与第一部分45a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43的弯曲方向和第二部分45b相对于可动侧安装部44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弯曲。因此,变形部45、45形成为在横向方向上向外开口的V字形,并且连接部45c、45c之间的距离比固定侧安装部43和可动侧安装部44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短。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传热片39的变形部45、45不与固定体7和可动体8的任何部分接合,所以在可动体8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变形部45、45能够变形。

在第一传热片39中,至少变形部45、45在多个片状构件部件40、40、……未接合的状态下重叠。固定侧安装部43和可动侧安装部44在多个片状构件40、40、……接合的状态下或未接合的状态下重叠。

另外,在第二传热片46横向布置的状态下,第二传热片46被安装在安装于固定体7中的基板9上的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和安装于可动体8中的电路板25上的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上。第二传热片46具有与第一传热片39相同的构造并且配置为处于相对于第一传热片39倒置的状态。

通过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多个例如由石墨制成的片状构件47、47、……,将其弯曲成预定形状,并且将片状构件47、47……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两端接合以形成前后贯穿的环形,来形成第二传热片46。

第二传热片46由竖直彼此相对定位的固定侧安装部50和可动侧安装部51、以及位于固定侧安装部50与可动侧安装部51之间的一对变形部52、52构成。

固定侧安装部50和可动侧安装部51面向上下方向,固定侧安装部50位于可动侧安装部51的下方,固定侧安装部50接合至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中的安装板部13b的顶表面,并且可动侧安装部51接合至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中的安装板部20b的底表面。

变形部52、52定位为横向分离,变形部52、52的下端分别与固定侧安装部50的左右端连接,并且变形部52、52的上端分别与可动侧安装部51的左右端连接。变形部52的大约下半部设置为第一部分52a,并且其大约上半部设置为第二部分52b,第一部分52a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50以锐角弯曲,第二部分52b相对于可动侧安装部51以锐角弯曲。变形部52的第一部分52a的上端与第二部分52b的下端连接,并且该连接部52c在与第一部分52a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50的弯曲方向和第二部分52b相对于可动侧安装部51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弯曲。因此,变形部52、52形成为在横向方向上向外开口的V字形,并且连接部52c、52c之间的距离比固定侧安装部50和可动侧安装部51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短。

如上所述,由于第二传热片46的变形部52、52不与固定体7和可动体8的任何部分接合,所以在可动体8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变形部52、52能够变形。

在第二传热片46中,至少变形部52、52在多个片状构件部件47、47、……未接合的状态下重叠。固定侧安装部50和可动侧安装部51在多个片状构件47、47、……接合的状态下或未接合的状态下重叠。

如上所述,第一传热片39的各部分与安装在基板9上的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和安装在电路板25上的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接合,并且从而固定体7和可动体8通过第一传热片39连接。此外,第二传热片46的各部分与安装在基板9上的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和安装在电路板25上的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接合,并且从而固定体7和可动体8还通过第二传热片46连接。

未图示的由石墨等形成的第一导热片的一端从背面安装在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的安装板部12a上。未图示的由石墨等形成的第二导热片的一端从背面安装在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的安装板部13a上。第一导热片的另一端和第二导热片的另一端安装在例如壳体3的内表面上。

整体第一传热片39和整体第二传热片46例如一体地形成(参见图8)。

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第一传热片39和整体第二传热片46中的每一个例如可以通过将形成为预定形状的石墨片重叠成板状而形成基体53并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弯曲基体53的预定部分而一体地形成。

通过一体地形成整体第一传热片39和整体第二传热片46,可以促进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的制造过程中的可加工性的提高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的部件数量的减少。

<成像设备中的操作>

在如上构造的成像设备1中,成像元件23处于驱动状态(特别是成像元件23和电路板25在成像时处于已经施加电源的状态等),并且因此从可动体8产生热量。在可动体8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从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和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传递到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和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传递到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和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的热量从安装在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的安装板部12a上的第一导热片和安装在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的安装板部13a上的第二导热片传递到壳体3并从壳体3辐射到外部。

因此,可动体8(特别是成像元件23和电路板25)的温度呈曲线状上升,从而确保成像元件23、电路板25等的良好的驱动状态。

在上述成像等时,根据可动体8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的移动来进行模糊校正操作。在模糊校正操作中,第一传热片39的变形部45、45和第二传热片46的变形部52和52根据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的移动而变形。

这里,由于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厚度方向与光轴方向正交并且在变形的变形部45和52中不发生扭转,所以在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中产生的载荷较小,并且从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驱动载荷)较小。

<传热片变形状态>

在下文中,将描述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变形状态(参照图9至图14)。此外,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变形状态是相同的,因为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在其间只有倒置布置的差异,因此下面将仅描述第一传热片39的变形状态。

在第一传热片39中,变形部45在多个片状构件40、40、……未接合的状态下重叠,变形部45的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分别对固定侧安装部43和可动侧安装部44成锐角弯曲,并且连接部45c在与第一部分45a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43的弯曲方向和第二部分45b相对于可动侧安装部44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弯曲(参照图9)。

因此,变形部45中的片状构件40、40、…易于在其间在厚度方向上产生间隙,并且片状部件40、40、…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在一侧的边缘45d和另一侧的边缘45e处几乎不产生间隙,但片状构件40、40、……之间的间隙在连接部45c中最大化,因此变形部45处于柔性状态,即易于变形的状态。

当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在横向方向上移动并且力F在横向方向上施加到第一传热片39时,可动侧安装部44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43在横向方向上位移,并且变形部45和45变形(参照图10)。在此,虽然在变形部45中片状构件40、40、……在其间具有间隙,特别是连接部45c具有较大间隙,并且片状构件40、40……之间的间隙根据变形部45的变形而减小,但片状构件40、40、……之间的间隙也保持在变形部45已经变形的状态。

因此,变形部45作为整体保持柔性状态,变形部45中产生的载荷较小,并且当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第一传热片39向可动体8施加的载荷(驱动载荷)较小。

另外,通过将多个片状构件40、40、…在未接合的状态下重叠并且将片状构件40、40、…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两端接合以形成前后贯穿的环形,来形成第一传热片39。

因此,在第一传热片39中产生从该环形的内侧到外侧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是用于回到在片状构件40、40、……的在纵向方向上的两端接合之前的平衡长度状态的反作用力。因此,在变形部45中产生反作用力P,通过该反作用力P使得在上下方向上的一侧的边缘45d和另一侧的边缘45e在相反的方向位移(参照图11)。

当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在横向方向上移动并且力F在横向方向上施加到第一传热片39时,可动侧安装部44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43在横向方向上位移,并且变形部45和45变形(参照图12)。此处,当假设第一部分45a和45a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43的角度为A1和A2并且第二部分45b和45b相对于可动侧安装部44的角度为B1和B2时,当变形部45已经变形时,一侧的第一部分45a和另一侧的第二部分45b在角度A1和B2增加的状态下位移,而另一侧的第一部分45a和一侧的第二部分45b在角度A2和B1减小的状态下位移。

这里,反作用力P的力在角度A1和B2增大的方向上成为力辅助力,并且在角度A2和B1减小的方向上成为与辅助力相反的力。

这样,当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反作用力P成为对力进行辅助的力和与辅助力相反的力,但由于反作用力P不仅成为辅助力,因此在第一传热片39中产生的载荷较小。

因此,在第一传热片39中产生反作用P不会导致在变形部45中产生大的载荷,并且从而当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第一传热片39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驱动载荷)较小。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柔性印刷布线板33、第二柔性印刷布线板37和第三柔性印刷布线板38的所有导电部36都弯曲以使得各部分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中的光轴方向(前后方向)上彼此对置。因此,当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在第一柔性印刷布线板33、第二柔性印刷布线板37和第三柔性印刷布线板38的所有导电部36中发生扭转,所发生的扭转对于可动体8的移动成为载荷。

然而,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中,由于固定侧安装部43和可动侧安装部44定位为彼此竖直对置并且第一传热片39在变形部45和45横向布置的状态下配置,如上所述,第一传热片39中在横向方向上产生的载荷较小,并且在可动体8的移动方向上从第一传热片39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较小。因此,在可动体8在导电部36等的宽度方向(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导电部36等施加于可动体8的载荷几乎不放大,并且因此可以确保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的平滑移动状态。

同时,虽然已经描述了在变形部45和45横向布置并且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的状态下配置第一传热片39时产生的力,但第一传热片39也可以在变形部45、45竖直布置的状态下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当可动体8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第一传热片39施加于可动体8的载荷(驱动载荷)减少。

另一方面,在配置了具有横向布置变形部45和45的第一传热片39的状态下当可动体8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变形部45和45变形以膨胀/收缩(参照图13和图14)。

在这种情况下,当变形部45处于收缩状态时,如图13所示,在变形部45中产生将可动体8推回的力Q1,在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可动体8施加载荷,并且当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移动时从第一传热片39向可动体8施加的载荷易于增加。然而,由于在变形部45中片状构件40、40、……之间的间隙增大,变形部45作为整体保持在柔性状态,在变形部45中几乎不产生大的载荷,并且当可动体8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第一传热片39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驱动载荷)不会过度增加。

反之,当变形部45处于膨胀状态时,如图14所示,在变形部45中产生将可动体8拉回的力Q2,在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可动体8施加载荷,并且当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移动时从第一传热片39向可动体8施加的载荷易于增加。然而,在第一部分45a与固定侧安装部43之间形成的角度A和在第二部分45b与固定侧安装部43之间形成的角度B二者都增加,并且因此当可动体8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反作用力P成为对力进行辅助的力。

因此,在第一传热片39中产生的反作用力P不会使得在变形部45中产生载荷,并且当可动体8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第一传热片39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驱动载荷)没有过度增加。

此外,如上所述,可动体8也在相对于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上述可动体8的在横向方向上的移动操作和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操作的复合操作状态,但如上所述,在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的移动操作和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操作中从第一传热片39施加于可动体8的载荷(驱动载荷)都较小。因此,当可动体8在相对于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移动时,从第一传热片39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驱动载荷)也较小。

同时,由于第二传热片46与第一传热片39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倒置配置,但具有与第一传热片39相同的构造,因此在第二传热片46中产生的载荷与在第一传热片39中产生的载荷相同,并且当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产生的载荷较小。

<根据传热片的构造的效果等>

如上所述,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通过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多个片状构件40、40、……、47、47、……而形成。

因此,当变形部45和52已经变形时,片状构件40、40、……、47、47、……可以在厚度方向上分离,从而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相对于可动体8的移动的载荷在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能够减少,并且能够促进电力消耗的降低。此外,由于多个片状构件40、40、……、47、47、……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变形部45和52即使当其厚度增加时也不会变得过于刚性,因此可以保持变形部45和52的柔性状态以抑制载荷的产生并增加传热量。

此外,在变形部45和52中,第一部分45a和52a相对于固定侧安装部43和50以锐角弯曲,而第二部分45b和52b相对于可动侧安装部44和51以锐角弯曲。

因此,当变形部45和52已经变形时,片状构件40、40、……、47、47、……易于在厚度方向上分离,并且从而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相对于可动体8的移动的载荷在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能够进一步减少,并且能够促进电力消耗的进一步降低。

此外,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形成为环形,变形部45和52设置为一对,变形部45和52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固定侧安装部43、50的一端和可动侧安装部44、51的一端,变形部45、52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固定侧安装部43和50的另一端和可动侧安装部44和51的另一端。

因此,由于一对变形部45、52均等地变形,所以难以产生对于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偏置的载荷,并且因此可以确保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的平滑移动状态。

此外,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和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设置在固定体7中,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和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设置在可动体8中,并且第一传热片39的一部分和第二传热片46的一部分分别安装在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或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和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或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上。

因此,在可动体8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或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第一传热片39或第二传热片46以及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或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传递到固定体7。因此,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和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可以形成为与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并且可以有效地将可动体8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固定体7,而与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形状无关。

此外,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配置一个第一传热片39和一个第二传热片46的示例,但是配置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中的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数量是任意的,并且可以配置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中的至少一个。此外,可以配置多个第一传热片39和多个第二传热片46。

另外,配置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的位置也是任意的,并且因此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可以垂直分开配置,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可以横向分开配置,或者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可以在相对于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分开配置。

此外,可以仅配置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中的任意一个,可以仅配置多个第一传热片39,或者可以仅配置多个第二传热片46。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中的每一个的位置也是任意的。

此外,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第一传热片39由固定侧安装部43、可动侧安装部44和一对变形部45、45构成并且第二传热片46由固定侧安装部50、可动侧安装部51和一对变形部52、52构成,但第一传热片和第二传热片中的每一个可以被构造为具有一个或至少三个变形部45或变形部52。

<传热片的配置示例>

在下文中,将对传热片的配置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15和图16)。此外,为了简化以下描述,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将被描述为传热片70,固定侧安装部43和50将被描述为固定侧安装部71,可动侧安装部44和51将被描述为可动侧安装部72,变形部45和52将被描述为变形部73。

在第一配置示例中,至少一个传热片70的固定侧安装部71和可动侧安装部72竖直布置,其变形部73和73横向布置,至少另一个传热片70的固定侧安装部71和可动侧安装部72横向布置,其变形部73和73竖直布置,并且至少两个传热片70和70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正交的朝向配置(参照图15)。因此,其中一个传热片70的固定侧安装部71和可动侧安装部72平行于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配置,并且另一个传热片70的固定侧安装部71和可动侧安装部72平行于与光轴方向和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当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具有横向布置的变形部73和73的传热片70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较小,并且当可动体8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具有竖直布置的变形部73和73的传热片70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较小。

因此,当可动体8在横向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从传热片70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不会过度增加。

通过以这种方式至少将传热片70和70配置在正交方向上,在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减小了在可动体8的特定移动方向上偏置的载荷,并且因此能够确保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的平滑移动状态。

在第二配置示例中,两个传热片70和70在成像元件23的对角线T上隔着成像元件23的中心S配置在相对侧上(参照图16)。

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传热片70和70中产生的载荷在成像元件23的对角线T上分散在成像元件23的在这两个传热片70和70之间的中心S两侧,并且因此几乎不会产生对于可动体8偏置的载荷并且能够确保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的平滑移动状态。

特别地,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中,驱动单元由第二磁体11和11以及第二线圈31组成,以使可动体8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并且两个驱动单元以横向分离的状态设置和配置。由于两个传热片70和70被构造为在成像元件23的对角线T上隔着成像元件23的中心S配置于相对侧,因而从传热片70和70施加到两个驱动单元的载荷被分配,并且因此可以促进电力消耗的降低。

此外,配置在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中的传热片70的数量是任意的,并且可以配置至少一个传热片70。另外,当配置多个传热片70时,配置位置也是任意的,并且因此可以将多个传热片70垂直分开配置,也可以将多个传热片70横向分开配置,或者可以将多个传热片70在相对于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倾斜的方向上配置。

<传热片的修改例>

在下文中,将对传热片的修改例进行说明(参照图17至图23)。此外,为了简化以下说明,第一传热片39和第二传热片46将被描述为传热片70(70A、70B、……),固定侧安装部43和50将被描述为固定侧安装部71(71A、71B、……),可动侧安装部44、51将被描述为可动侧安装部72(72A、72B、……),以及变形部45、52将被描述为变形部73(73A、73B、……)。此外,第一固定侧传热板12和第二固定侧传热板13将被描述为第一传热板80(80A、80B、……),并且第一可动侧传热板19和第二可动侧传热板20将被描述为第二传热板90(90A、90B、……)。

以下所描述的根据第一修改例的传热片70A至根据第七修改例的传热片80G均具有与光轴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

根据第一修改例的传热片70A包括固定侧安装部71A、可动侧安装部72A和变形部73A,并且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A和第二传热板90A上(参照图17)。第一传热板80A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80x和面向上下方向的安装板部80y,并且第二传热板90A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90x和面向上下方向的安装板部90y。在传热片70A中,固定侧安装部71A和可动侧安装部72A分别安装在安装板部80y和安装板部90y上,并且变形部73A形成为弯曲形状。在传热片70A中,固定侧安装部71A和可动侧安装部72A以固定侧安装部71A和可动侧安装部72A面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A和第二传热板90A上。

根据第二修改例的传热片70B具有固定侧安装部71B、可动侧安装部72B和变形部73B,并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B和第二传热板90B上(参照图18)。第一传热板80B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8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80z和面向横向方向的安装板部80y,并且第二传热板90B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90x和面向上下方向的安装板部90y。在传热片70B中,固定侧安装部71B和可动侧安装部72B分别安装在安装板部80y和安装板部90y上,并且变形部73B形成为弯曲形状。在传热片70B中,固定侧安装部71B在固定侧安装部71B面向横向方向的状态下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B上,且可动侧安装部72B在可动侧安装部72B面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安装在第二传热板90B上。

此外,在根据第二修改例的传热片70B中,固定侧安装部71B可以在固定侧安装部71B面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B上,并且可动侧安装部72B可以在可动侧安装部72B面向横向方向的状态下安装在第二传热板90B上。

根据第三变形例的传热片70C包括固定侧安装部71C、可动侧安装部72C和变形部73C,并且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C和第二传热板90C上(参照图19)。第一传热板80C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8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80z和面向横向方向的安装板部80y,并且第二传热板90C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9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90z和面向横向方向的安装板部90y。在传热片70C中,固定侧安装部71C和可动侧安装部72C分别安装在安装板部80y和安装板部90y上,并且变形部73C形成为弯曲形状。在传热片70C中,固定侧安装部71C和可动侧安装部72C在固定侧安装部71C和可动侧安装部72C面向横向方向的状态下分别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C和第二传热板90C上。

此外,在根据第一修改例的传热片70A、根据第二修改例的传热片70B和根据第三修改例的传热片70C中,固定侧安装部71A、71B和71C以及可动侧安装部72A、72B和72C可以在固定侧安装部71A、71B和71C和可动侧安装部72A、72B和72C中的一者或两者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倾斜的状态下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A、80B和80C及第二传热板90A、90B和90C上。

根据第四修改例的传热片70D包括固定侧安装部71D、可动侧安装部72D和变形部73D,并且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D和第二传热板90D上(参照图20)。在第四修改例中,例如,设置了一对传热片70D和70D。第一传热板80D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8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80z、以及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倾斜的安装板部80y和80y,并且第二传热板90D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9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90z、以及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倾斜的安装板部90y和90y。安装板部80y和80y与安装板部90y和90y的倾斜方向是相反的方向并且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例如45度。

在传热片70D中,固定侧安装部71D和可动侧安装部72D分别安装在安装板部80y和安装板部90y上,并且变形部73D在其中部弯曲并形成为横卧的V字形。在传热片70D和70D中,变形部73D和73D的中部在横向方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弯曲。在传热片70D中,固定侧安装部71D和可动侧安装部72D在固定侧安装部71D和可动侧安装部72D分别相对于上下方向和横向方向倾斜的状态下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D和第二传热板90D上。因此,传热片70D作为整体形成为横卧的W字形。

根据第五修改例的传热片70E包括固定侧安装部71E、可动侧安装部72E和变形部73E,并且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E和第二传热板90E上(参照图21)。在第五修改例中,例如,设置了一对传热片70E和70E。第一传热板80E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8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80z、以及面向横向方向的安装板部80y和80y,并且第二传热板90E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9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90z、以及面向横向方向的安装板部90y和90y。

在传热片70E中,固定侧安装部71E和可动侧安装部72E分别安装在安装板部80y和安装板部90y上,并且变形部73E在其中部弯曲并形成为横卧的V字形。在传热片70E和70E中,变形部73E和73E的中部在它们在横向方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弯曲。在传热片70E中,固定侧安装部71E和可动侧安装部72E在固定侧安装部71C和可动侧安装部72C面向横向方向的状态下分别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E和第二传热板90E上。

根据第六修改例的传热片70F包括固定侧安装部71F、可动侧安装部72F和变形部73F,并且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F和第二传热板90F上(参照图22)。在第六修改例中,例如,设置了一对传热片70F和70F。第一传热板80F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80x和面向上下方向的安装板部80y,并且第二传热板90F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90x和面向上下方向的安装板部90y。

在传热片70F和70F中,固定侧安装部71F和71F与可动侧安装部72F和72F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固定侧安装部71F和71F以及可动侧安装部72F和72F以重叠状态安装在安装板部80y和安装板部90y上,并且变形部73F和73F在其中部弯曲并且形成为横卧的V字形。在传热片70F和70F中,变形部73F和73F的中部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的方向上弯曲。在传热片70F中,固定侧安装部71F和可动侧安装部72F以固定侧安装部71A和可动侧安装部72F面向上下方向的状态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F和第二传热板90F上。传热片70F和70F的变形部73F和73F作为整体形成为平行四边形。

根据第七修改例的传热片70G包括固定侧安装部71G、可动侧安装部72G和变形部73G,并且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G和第二传热板90G上(参照图23)。在第七修改例中,例如,设置了两组传热片70G和70G对。第一传热板80G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8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80z、以及面向横向方向的安装板部80y和80y,并且第二传热板90G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安装板部90x、面向上下方向的连接部90z、以及面向横向方向的安装板部90y和90y。

在传热片70G和70G中,固定侧安装部71G和71G与可动侧安装部72G和72G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固定侧安装部71G和71G以及可动侧安装部72G和72G以重叠状态安装在安装板部80y和安装板部90y上,并且变形部73G和73G在其中部弯曲并且形成为横卧的V字形。在一组传热片70G和70G中,变形部73G和73G的中部在它们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分开的方向上弯曲。在传热片70G中,固定侧安装部71G和可动侧安装部72G在固定侧安装部71C和可动侧安装部72C面向横向方向的状态下分别安装在第一传热板80G和第二传热板90G上。传热片70G和70G的变形部73G和73G作为整体形成为菱形。

<结论>

如上所述,在成像设备1和图像模糊校正装置6中包括可弯曲的传热片(包括第一传热片39、第二传热片46以及传热片70,这同样适用于下文),该传热片具有安装在固定体7和可动体8上的部分并将可动体8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固定体7,并且该传热片的厚度方向与光轴方向正交。

因此,当可动体8已经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不会在传热片中发生扭转,并且因此在确保从可动体8到固定体7的传热状态良好之后可以抑制在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移动时施加到可动体8上的载荷,从而促进电力消耗的降低。

此外,安装在固定体7上的固定侧安装部43、50和71、安装在可动体8上的可动侧安装部44、51和72、以及位于固定侧安装部43、50、71与可动侧安装部44、51、72之间的变形部45、52、73设置在传热片上,并且变形部45、52、73形成为弯曲形状。

因此,由于变形部45、52、73易于随着可动体8相对于固定体7的移动而变形,因此传热片相对于可动体8的移动的载荷进一步降低,并且从而促使进一步降低了电力消耗。

此外,通过使用石墨片作为传热片,可以促进从可动体8向固定体7的传热效率的提高,降低从传热片施加到可动体8的载荷并提高传热片的强度,这是因为石墨是一种耐热性高、重量轻、抗拉强度高的材料。

<成像设备的实施例>

图24是根据本技术的成像设备的实施例的静态相机的框图。

成像设备(静态相机)100(对应于成像设备1)包括具有成像功能的镜头单元101、执行诸如捕获图像信号的模数转换之类的信号处理的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以及进行图像信号的记录/再现处理的图像处理单元103。

此外,成像设备1包括诸如显示捕获的图像等的液晶面板的图像显示单元104、执行向写入和从存储器1000读取图像信号的读取器/写入器(R/W)105、控制整个成像设备1的中央处理单元(CPU)106、用户通过其进行必要的操作的由各种开关等组成的输入单元107(对应于操作部4),以及控制配置在透镜单元101中的透镜的驱动的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

透镜单元101由包括透镜组109(对应于透镜64)、成像元件110(对应于成像元件23)的光学系统组成,成像元件110诸如为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等。

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进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例如将来自成像元件110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噪声去除、图像质量校正以及转换为亮度和色差信号。

图像处理单元103基于预定的图像数据格式对图像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和解压缩编码处理、转换诸如分辨率之类的数据规格的处理等。

图像显示单元104具有显示诸如由用户施加到输入单元107的操作状态之类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和捕获的图像的功能。

R/W105将由图像处理单元103编码的图像数据写入存储器1000并读取记录在存储器1000中的图像数据。

CPU106用作控制设置在成像设备1中的每个电路块并基于来自输入单元107的指令输入信号等控制每个电路块的控制处理单元。

输入单元107由用于执行快门操作的快门释放按钮、用于选择操作模式的选择开关等组成,并且根据用户的操作向CPU106输出指令输入信号。

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控制未图示的电机等,其基于来自CPU106的控制信号驱动透镜组109的每个透镜。

存储器1000例如是可拆卸地插入到连接至R/W105的插槽中的半导体存储器(存储卡)或配置在成像设备1内的内部存储器。

以下,将描述成像设备1中的操作。

在成像待机状态下,在透镜单元101中捕获的图像信号通过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输出到图像显示单元104,并在CPU106的控制下显示为相机静态图像。另外,当从输入单元107输入用于变焦的指令输入信号时,CPU106将控制信号输出到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并且透镜组109的预定透镜基于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的控制而移动。

当透镜单元101中的未图示的快门根据来自输入单元107的指令输入信号进行操作时,捕获的图像信号从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103,并被压缩编码以转换成预定数据格式的数字数据。转换后的数据输出到R/W105并写入存储器1000。

聚焦或变焦由透镜驱动控制单元108根据来自CPU106的控制信号使透镜组109的预定透镜移动来进行。

当记录在存储器1000中的图像数据被再现时,R/W105根据对输入单元107进行的操作从存储器1000读取预定图像数据,图像处理单元103对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解压缩编码处理,然后将再现的图像信号输出到图像显示单元104并显示为再现图像。

同时,在本技术中,“成像”是指包括从通过成像元件110将捕获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到诸如将来自成像元件110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由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进行的噪声去除、图像质量校正以及转换为亮度和色差信号、由图像处理单元103进行的基于预定图像数据格式的图像信号压缩编码/解压缩编码处理以及转换诸如分辨率之类的数据规格的处理以及由R/W105进行的将图像信号写入存储器1000的处理的一系列处理的仅一部分或全部的处理。

即,“成像”可以指仅通过成像元件110将捕获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指通过成像元件110将捕获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到由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进行的诸如将来自成像元件110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噪声去除、图像质量校正以及转换为亮度和色差信号的处理,指通过成像元件110将捕获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到通过将来自成像元件110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由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进行噪声去除、图像质量校正以及转换为亮度和色差信号而由图像处理单元103进行的基于预定图像数据格式进行图像信号压缩编码/解压缩编码处理以及转换诸如分辨率之类的数据规格的处理,指由成像元件110将捕获的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处理到诸如将来自成像元件110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由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进行噪声去除、图像质量校正以及转换为亮度和色差信号以及由图像处理单元103进行的基于预定图像数据格式进行图像信号压缩编码/解压缩编码处理和转换诸如分辨率之类的数据规格的处理,或者指由R/W105进行的将图像信号写入存储器1000的处理。在上述处理中,可以适当改变处理顺序。

另外,在本技术中,成像设备100可以被构造为包括进行前述处理的成像元件110、相机信号处理单元102、图像处理单元103和R/W105的仅一部分或全部。

<本技术>

本技术可以如下构造。

(1)一种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

固定体,所述固定体固定在壳体内;

可动体,所述可动体包括成像元件并且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以及

可弯曲的传热片,所述传热片具有安装在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动体上的各部分,并将所述可动体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固定体,其中,所述传热片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

(2)根据(1)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在所述传热片中设置有安装在所述固定体上的固定侧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可动体上的可动侧安装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侧安装部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之间的变形部,其中所述变形部形成为弯曲形状。

(3)根据(2)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所述传热片是通过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叠加多个片状构件而形成的。

(4)根据(3)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侧安装部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彼此对置地定位,并且

所述变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固定侧安装部的一端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的一端,并且包括连接到所述固定侧安装部的第一部分和连接到所述可动侧安装部的第二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固定侧安装部成锐角弯曲,并且

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可动侧安装部成锐角弯曲。

(5)根据(4)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传热片形成为环形,

所述变形部成对设置,

所述变形部中的一个变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固定侧安装部的一端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的一端,并且

所述变形部中的另一个变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固定侧安装部的另一端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的另一端。

(6)根据(4)或(5)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传热片至少设置有至少两个,并且

所述传热片中的至少一个传热片和所述传热片中的至少另一个传热片在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正交的朝向配置。

(7)根据(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柔性印刷布线板连接到所述可动体,

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弯曲,使得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各部分彼此对置,并且

所述固定侧安装部和所述可动侧安装部在与所述光轴方向和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宽度方向都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对置地定位。

(8)根据(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传热片在所述成像元件的背面侧至少设置有两个,并且

两个所述传热片在所述成像元件的对角线上隔着所述成像元件的中心配置于相对侧。

(9)根据(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体中设置有固定侧传热板,

所述可动体中设置有可动侧传热板,并且

所述传热片的各部分安装在所述固定侧传热板和所述可动侧传热板上。

(10)根据(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其中将石墨片用作所述传热片。

(1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所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以使包括成像元件的可动体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在壳体内的固定体移动的方式来校正图像模糊,其中所述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包括可弯曲的传热片,所述传热片具有安装在所述固定体和所述可动体上的各部分并将所述可动体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固定体,其中所述传热片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

附图标记列表

1 成像设备

6 图像模糊校正装置

7 固定体

8 可动体

12 第一固定侧传热板

13 第二固定侧传热板

19 第一可动侧传热板

20 第二可动侧传热板

23 成像元件

33 第一柔性印刷布线板

37 第二柔性印制布线板

38 第三柔性印制布线板

39 第一传热片

40 片状构件

43 固定侧安装部

44 可动侧安装部

45 变形部

45a 第一部分

45b 第二部分

46 第二传热片

47 片状构件

50 固定侧安装部

51 可动侧安装部

52 变形部

52a 第一部分

52b 第二部分

70 传热片

71 固定侧安装部

72 可动侧安装部

73 变形部

80 第一传热板

90 第二传热板

70A至70G 传热片

71A至71G 固定侧安装部

72A至72G 可动侧安装部

73A至73G 变形部

80A至80G 第一传热板

90A至90G 第二传热板

100 成像设备

110 成像元件

4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感光性树脂组合物、感光性树脂膜、多层印刷配线板和半导体封装体、以及多层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