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文档序号:21501 发布日期:2021-09-21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背光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Backlight panel,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是由 胡道兵 于 2021-06-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灯板包括基板和发光单元,基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第一电源信号线和第二电源信号线;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子发光单元,子发光单元包括串联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和第二电源信号线之间的发光器件、第一控制开关和分压元件,控制电路与第一控制开关电连接,以控制第一控制开关导通或断开;子发光单元的分压元件的阻值沿第一电源信号线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本申请通过使子发光单元的分压元件的阻值沿第一电源信号线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降低流经各个子发光单元的电流差异,提高背光灯板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The embodiment of 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a backlight panel,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wherein the backlight panel comprises a substrate and a light-emitting unit, and a control circuit, a first power supply signal wire and a second power supply signal wire are arranged on the substrate; the light emitting unit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sub-light emitting units, each sub-light emitting unit comprises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a first control switch and a voltage division element, the light emitting devices are connected between the first power supply signal line and the second power supply signal line in series, and the control circuit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trol switch to control the first control switch to be switched on or switched off; the resistance value of the voltage dividing element of the sub light emitting unit is gradually decreased along a direction from the input terminal to th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first power signal line. This application reduces gradually through the direction of the input to the output that makes the partial pressure component of sub-luminescence unit&#39;s resistance follow first power signal line, reduces the current difference of each sub-luminescence unit of flowing through, improves the homogeneity of the whole luminance of backlight lamp plate.)

背光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高阶TV市场对画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升显示画质成为高阶TV的一个新需求,Mini LED(亚毫米发光二极管)或Micro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作为一个全新的显示技术,在亮度、功耗上较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有优势。Mini-LED/Micro-LED由于是电流驱动LED发光,且LED对电流的微弱变化较为敏感,小的电流变化会引起较大的亮度变化。现有技术中在对背光灯板进行设计时,背光灯板不同区域的电压或电流差异较大,导致背光灯板发光亮度不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灯板不同区域的电压或电流差异较大,导致背光灯板发光亮度不均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灯板,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第一电源信号线和第二电源信号线;

发光单元,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子发光单元,所述子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器件、第一控制开关和分压元件,所述发光器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分压元件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之间;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导通或断开;

所述子发光单元的分压元件的阻值沿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分压元件依次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和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之间。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压元件包括多个子分压元件,至少部分所述子分压元件串联连接;和/或,至少部分所述子分压元件并联连接;

所述多个子分压元件的阻值总和沿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和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之间,所述多个子分压元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之间。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压元件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或电阻。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电连接。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压元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多个所述电阻;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至少一个所述电阻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之间;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至少一个所述电阻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和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线之间。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灯板。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灯板包括第一电源信号线、第二电源信号线和多个子发光单元,通过在子发光单元中设置分压元件,且子发光单元的分压元件的阻值沿第一电源信号线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能够降低由于第一电源信号线自身阻值带来的内阻压降的影响,使流经各个子发光单元的电流差异减小,从而提高背光灯板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灯板的电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首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灯板,包括基板和发光单元,其中,基板上设置有控制电路、第一电源信号线和第二电源信号线;发光单元设置在基板上,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子发光单元,子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器件、第一控制开关和分压元件,发光器件、第一控制开关和分压元件串联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和第二电源信号线之间;控制电路与第一控制开关电连接,以控制第一控制开关导通或断开;子发光单元的分压元件的阻值沿第一电源信号线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灯板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背光灯板110包括基板111和发光单元115,其中,基板111上设置有控制电路112、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用于控制发光单元115的发光情况,通过控制电路112的设置,可以实现不同发光单元115发光情况的调控,从而调节背光灯板110的显示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用基板111可以是玻璃基板111或者印刷电路基板111等,这里不做限制。

发光单元115设置在基板111上,通过发光单元115与控制电路112的排布及连接方式的设计,可以实现控制电路112对发光单元115不同的控制方式,从而实现对发光单元115发光情况的调控。

可选的,发光单元115包括多个子发光单元1151,通过多个子发光单元1151之间布局位置的设计,可以对发光单元115发光区域进行调控,满足不同的背光需求;同时,各子发光单元1151与控制电路112之间的电连接方式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节,以简化电路布线及控制方式。

子发光单元1151包括发光器件1152,发光器件1152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之间采用串联的连接方式,用于背光灯板110的发光光源。发光元件的排布方式及排布位置可根据不同的背光需求进行匹配设计,以提高背光灯板110的适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元件为LED灯,LED灯可以包括不同颜色,通过对LED灯数量、颜色及排布方式的调节,能够满足不同背光光源的使用需求。

子发光单元1151包括第一控制开关1153,第一控制开关1153与发光器件1152串联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之间,用于控制发光器件1152中电流是否导通。其中,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可以向多个子发光单元1151提供直流信号,用于导通子发光单元1151中的发光器件1152和第一控制开关1153,通过对第一控制开关1153与发光器件1152之间连接方式的设计,可以改变发光器件1152中电流走向,从而对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的布局进行设计,以实现对背光灯板110的基板111上走线的优化。

其中,控制电路112与第一控制开关1153电连接,通过控制电路112中控制信号的调节,能够控制第一控制开关1153导通或断开,从而控制发光器件1152中电流是否导通,以实现对子发光单元1151发光情况的调控。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电路112包括扫描驱动线1121、数据驱动线1122和第二控制开关1123,其中,扫描驱动线1121与第二控制开关1123的控制端电连接,以控制第二控制开关1123导通或断开;数据驱动线1122与第二控制开关1123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控制开关1123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控制端电连接,以控制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导通或断开,从而控制发光器件1152中电流是否导通,以实现对子发光单元1151发光情况的调控。

子发光单元1151还包括分压元件1154,分压元件1154与发光器件1152和第一控制开关1153串联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之间。分压元件1154的设置可以占据发光器件1152和第一控制开关1153所在线路上的部分电压,从而对发光器件1152两端电压和电流进行调节,以满足背光灯板110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发光亮度的需求。

其中,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在背光灯板110工作过程中,输入端电位高于输出端电位,即第一电源信号线113上输出的电压信号从输入端传输到输出端。由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自身阻值的存在,使得电压信号在从输入端传输到输出端的过程中会发生压降,导致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两端的电压或电流存在较大差异,背光灯板110整体亮度不均,影响显示效果。

可选的,子发光单元1151的分压元件1154的阻值沿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由于子发光单元1151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沿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分压元件1154阻值的调节,使靠近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入端的子发光单元1151的分压元件1154的阻值大于靠近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出端的子发光单元1151的分压元件1154的阻值,可以降低流经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两端电流的差异,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子发光单元1151中设置分压元件1154,且分压元件1154的阻值沿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降低由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自身阻值带来的内阻压降的影响,使流经各个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减小,从而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可选的,发光器件1152、第一控制开关1153和分压元件1154采用依次串联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和第二电源信号之间的方式,即发光器件1152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电连接,发光器件1152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输出端与分压元件1154的输入端电连接,分压元件1154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源信号线114电连接。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便于分压元件1154阻值的调节,避免在对分压元件1154阻值进行调节设计时,影响第一控制开关1153对发光器件1152中电流是否导通的控制;同时,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便于分压元件1154连接方式的调节,以及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之间的配合设计和背光灯板110上的走线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1152连接在第一控制开关1153和分压元件1154之间,即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电连接,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输出端与发光器件1152的输入端电连接。发光器件1152的输出端与分压元件1154的输入端电连接,分压元件1154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源信号线114电连接。采用此种连接方式将第一控制开关1153和分压元件1154隔开,能够避免在对分压元件1154的阻值进行调控时,影响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导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1152连接在发光元件1154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之间,即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电连接,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输出端与分压元件1154的输入端电连接,分压元件1154的输出端与发光器件1152的输入端电连接,发光器件1152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源信号线114电连接。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便于对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的发光器件1152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背光灯板110发光区域的调控,满足背光灯板110不同的发光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器件1152、第一控制开关1153和分压元件1154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之间的连接顺序能够根据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分压元件1154的设置能够改善流经各个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即可。

可选的,分压元件1154包括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通过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之间连接方式的调节,能够增大分压元件1154总阻值的调节范围,以满足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两端电压或电流差异较大的设计需求,进一步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子分压元件1154a串联连接,在对分压元件1154阻值进行设计调节时,由于单个子分压元件1154a的最大阻值有限,当需要继续增大分压元件1154的整体阻值时,可以采用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串联连接的方式,增大分压元件1154阻值调节的上限范围,以满足更大范围的背光灯板110的设计需求。

其中,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的阻值总和沿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降低由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自身阻值带来的内阻压降的影响,使流经各个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减小,从而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子分压元件1154a并联连接,在对分压元件1154阻值进行设计调节时,由于单个子分压元件1154a的最小阻值有限,当需要继续减小分压元件1154的整体阻值时,可以采用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并联连接的方式,增大分压元件1154阻值调节的下限范围,以满足更大范围的背光灯板110的设计需求。

其中,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的阻值总和沿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方向逐渐减小,降低由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自身阻值带来的内阻压降的影响,使流经各个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减小,从而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可以采用全部串联连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全部并联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串联与并联组合的连接方式,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不同的连接方式能够满足背光灯板110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对不同分压调节范围的需求。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之间相互连接方式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只需保证分压元件1154的设置能够降低由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自身阻值带来的内阻压降的影响,使流经各个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减小,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即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光器件1152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一控制开关1153之间,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连接在第一控制开关115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之间。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便于各子分压元件1154a之间的相互连接以及分压元件1154总阻值的调节,避免在对分压元件1154总阻值进行调节设计时,影响第一控制开关1153对发光器件1152中电流是否导通的控制;同时,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便于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之间的配合设计和背光灯板110上的走线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子分压元件1154a也可以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发光器件1152之间,或者连接在发光器件1152和第一控制开关1153之间,连接在同一区间位置的子分压元件1154a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只需保证多个子分压元件1154a的整体设置能够减小各个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即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压元件1154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或电阻,或同时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电阻,分压组件1154的具体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分压组件1154的设置能够减小各个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即可。

可选的,分压元件1154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入端与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源信号线114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阻值与第一薄膜晶体管沟道的宽长比W/L直接相关,当宽长比W/L越大时,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阻值越小;此外,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阻值并不是固定的,还与工作过程中第一薄膜晶体管控制端的充电电压有关,当充电电压越大时,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阻值越小。

本申请实施例将分压元件1154设置为第一薄膜晶体管,使得分压元件1154的阻值除在制作过程中对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W/L进行设计外,还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通过第一薄膜晶体管控制端充电电压的改变对分压元件1154的阻值进行实时调节,以满足背光灯板110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的阻值调节需求,扩大背光灯板110的使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压元件1154为第一薄膜晶体管,且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入端与第一控制开关1153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源信号线114电连接,发光器件1152则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一控制开关1153之间。即第一薄膜晶体管的导通或断开由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出电压信号直接控制,同时,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出电压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阻值。

其中,当该子发光单元1151的内阻压降较大时,可以增大第一电源信号线113的输出电压,或者增大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W/L,以增大流经该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分压元件1154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一控制开关1153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且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端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控制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入端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输出端与第二电源信号线114电连接,发光器件1152则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第二薄膜晶体管之间。即第一薄膜晶体管与第二薄膜晶体管串联,且第一薄膜晶体管与第二薄膜晶体管的导通或断开均由控制电路112中的数据驱动线1122控制,同时,数据驱动线1122的输出电压大小也直接影响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的阻值。

其中,当该子发光单元1151的内阻压降较大时,可以增大数据驱动线1122的输出电压,或者增大第一薄膜晶体管或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宽长比W/L,以增大流经该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调节数据驱动线1122的输出电压对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电阻进行调节时,需同时考虑到数据驱动线1122的输出电压对第二薄膜晶体管的影响,即需要保证数据驱动线1122的输出电压能使第二薄膜晶体管和第一薄膜晶体管导通,以确保该子发光单元1151内有电流流通。

可选的,除第一薄膜晶体管外,还能够直接采用电阻作为分压元件1154,即在制作背光灯板110前,根据试验测试数据对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的内阻压降进行计算,确认各子发光单元1151需要接入的分压元件1154的阻值大小,然后将对应大小的电阻接入各子发光单元1151电路中。采用电阻作为分压元件1154,能够保证接入电阻阻值的稳定,避免因第一电源信号线113或数据驱动线1122输出电压的波动导致分压元件1154阻值的波动,从而导致流经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波动,影响背光灯板110的发光稳定性。

可选的,分压元件1154由多个电阻组成,通过多个电阻之间连接方式的调节,能够增大分压元件1154总阻值的调节范围,以满足不同子发光单元1151两端电压或电流差异较大的设计需求,进一步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电阻串联连接,在对分压元件1154阻值进行设计调节时,考虑到制作工艺的影响,单个电阻的最大阻值有限,当需要继续增大分压元件1154的整体阻值时,可以采用多个电阻串联连接的方式,以增大分压元件1154阻值调节的上限范围,满足背光灯板110更大内阻压降调节范围的设计需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电阻并联连接,在对分压元件1154阻值进行设计调节时,考虑到制作工艺的影响,单个电阻的最小阻值也有限,当需要继续减小分压元件1154的整体阻值时,可以采用多个电阻并联连接的方式,以增大分压元件1154阻值调节的下限范围,满足背光灯板110更大内阻压降调节范围的设计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阻可以采用全部串联连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全部并联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串联与并联组合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制。多个电阻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只需保证分压元件1154的设置能够降低由于第一电源信号线113自身阻值带来的内阻压降的影响,使流经各个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减小,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亮度的均匀性即可。

其中,由于电阻自身阻值稳定,且不会因为第一电源信号线113或数据驱动线1122输出电压的波动而变化,因此,电阻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即电阻可以连接在第一电源信号线113和发光器件1152之间,或者连接在发光器件1152和第一控制开关1153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一控制开关115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之间,此处不做限制。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分压元件1154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和多个电阻,即分压元件1154由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电阻混合连接组成,且至少一个第一薄膜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电阻串联连接在第一控制开关115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之间,以减小流经各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

在对分压元件1154阻值进行设计调节时,考虑到制作工艺的影响,单个第一薄膜晶体管或电阻的最大阻值有限,当需要继续增大分压元件1154的整体阻值,且在前期试验验证过程中,已初步确定各子发光单元1151的内阻压降范围时,可以采用将第一薄膜晶体管与电阻串联连接的方式,既能增大分压元件1154阻值调节的上限范围,也能降低对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调节需求,简化制作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分压元件1154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和多个电阻,且至少一个第一薄膜晶体管和至少一个电阻并联连接在第一控制开关1153和第二电源信号线114之间,以减小流经各子发光单元1151的电流差异,提高背光灯板110整体发光的均匀性。

在对分压元件1154阻值进行设计调节时,考虑到制作工艺的影响,单个第一薄膜晶体管或电阻的最小阻值也有限,当需要继续减小分压元件1154的整体阻值,且在前期试验验证过程中,已初步确定各子发光单元1151的内阻压降范围时,可以采用将第一薄膜晶体管与电阻并联连接的方式,既能增大分压元件1154阻值调节的下限范围,也能降低对第一薄膜晶体管的调节需求,简化制作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光灯板,该背光灯板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背光模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20、背光灯板110和光学膜片组130,背光灯板110设置于背板120上,光学膜片组130层叠设置于背光灯板110上。其中,背板120上可以采用拼接的方式设置多个背光灯板110,以避免单个背光灯板110面积过大,降低制程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背板120上可以设置有凹槽,背光灯板110和光学膜片组130设置于凹槽中,凹槽结构有助于对背板120和光学膜片组130位置进行限定,便于背光模组100的组装。

最后,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组100、显示面板200、驱动电路300和壳体400。其中,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背光模组100可以在整个出光面内均匀的发出光线,用于为显示面板200提供亮度重组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200可以正常显示影像。壳体400与显示面板200连接以对显示面板200进行支撑和固定,驱动电路300设置在壳体400内,且驱动电路300与显示面板200电连接,以控制显示面板200进行画面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可以为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游戏机、音频再生装置、信息终端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称重电子秤、车载显示器、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具备行驶中自动充电的车载LED显示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