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

文档序号:228309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1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 (Display device and mobile device ) 是由 陈明煌 简传枝 张韵欣 姚怡安 于 2020-05-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揭露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块以及切换式扩散器。背光模块具有第一区以及第二区。背光模块包括反射片以及多个光学层。反射片具有在第一区中的非反射部以及在第二区中的反射部。多个光学层设置在反射片上。切换式扩散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之间。多个光学层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区与第二区中包括不同的结构。(The present disclosure provides a display device and a mobile device. The display device comprises a display panel,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 switching type diffuser. The backlight modul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area and a second area. The backlight module comprises a reflecting sheet and a plurality of optical layers. The reflective sheet has a non-reflective portion in the first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portion in the second region. A plurality of optical layers are disposed on the reflective sheet. The switching diffus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display panel and the backlight module. At least one of the plurality of optical layers includes a different structure in the first region and the second region.)

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露涉及一种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主要通过在屏幕的正面形成凹槽来设置前镜头模块。此种做法不但造成模块设计上的困难,还牺牲了显示面积,而无法实现全屏显示。

发明内容

本揭露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其能实现全屏显示。

根据本揭露的实施例,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块以及切换式扩散器。背光模块具有第一区以及第二区。背光模块包括反射片以及多个光学层。反射片具有在第一区中的非反射部以及在第二区中的反射部。多个光学层设置在反射片上。切换式扩散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之间。多个光学层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区与第二区中包括不同的结构。

根据本揭露的实施例,移动装置包括显示装置以及光学传感器。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块以及切换式扩散器。背光模块具有第一区以及第二区。背光模块包括反射片以及多个光学层。反射片具有在第一区中的非反射部以及在第二区中的反射部。多个光学层设置在反射片上。切换式扩散器设置在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之间。多个光学层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区与第二区中包括不同的结构。光学传感器对应第一区设置。

基于上述,在本揭露的实施例中,通过对背光模块中的膜层或元件进行分区的结构设计,使得对应第一区设置的光学传感器能进行图像获取(如拍照或摄影)。此外,利用切换式扩散器来遮蔽对应第一区设置的光学传感器或改善多个光学层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区与第二区中因具有不同的结构,使得光束在第一区与第二区的交界处产生不均匀的现象,有助于降低第一区与第二区的视效差异。因此,本揭露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能实现全屏显示。

为让本揭露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至图6是根据本揭露的不同实施例的移动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考以下的详细描述并同时结合附图可以理解本揭露。须注意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容易了解及附图的简洁,本揭露中的多张附图只绘出电子装置或显示装置的一部分,且附图中的特定元件并非依照实际比例绘图。此外,图中各元件的数量及尺寸仅作为示意,并非用来限制本揭露的范围。举例来说,为了清楚起见,各膜层、区域或结构的相对尺寸、厚度及位置可能缩小或放大。

本揭露通篇说明书与后附的权利要求中会使用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电子设备制造商可能会以不同的名称来指称相同的元件。本文并不意在区分那些功能相同但名称不同的元件。在下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具有”与“包括”等词为开放式词语,因此其应被解释为“包括但不限定为…”之意。

本文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并非用来限制本揭露。应了解到,当元件或膜层被称为设置在另一个元件或膜层“上”或“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膜层时,所述元件或膜层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或膜层上或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膜层,或者两者之间存在有插入的元件或膜层(非直接情况)。相反地,当元件或膜层被称为“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膜层“上”或“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膜层时,两者之间不存在有插入的元件或膜层。

本文中所提到的术语“大约”、“等于”、“相等”、“相同”、“实质上”或“大致上”通常代表落在给定数值或范围的10%范围内,或代表落在给定数值或范围的5%、3%、2%、1%或0.5%范围内。此外,用语“给定范围为第一数值至第二数值”、“给定范围落在第一数值至第二数值的范围内”表示所述给定范围包含第一数值、第二数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其它数值。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例中,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例如“连接”、“互连”等,除非特别定义,否则可指两个结构系直接接触,或者亦可指两个结构并非直接接触,其中有其它结构设于此两个结构之间。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亦可包括两个结构都可移动,或者两个结构都固定的情况。此外,用语“电性连接”、“耦接”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连接手段。

在下述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将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且将省略其赘述。此外,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只要不违背发明精神或相冲突,均可任意混合搭配使用,且依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揭露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不同的元件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也并非用以限定元件的制造顺序或设置顺序。

本揭露的电子装置(或移动装置)可包括显示装置、天线装置、感测装置、发光装置或拼接装置,但不以此为限。电子装置(或移动装置)可包括可弯折或可挠式电子装置。电子装置(或移动装置)可例如包括液晶(liquid crystal)层或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例如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ED,可包括QLED、QDLED)、荧光(fluorescence)、磷光(phosphor)或其他适合的材料、或上述组合,但不以此为限。

图1至图6是根据本揭露的不同实施例的移动装置1的局部剖面示意图。本揭露的移动装置1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环,但不以此为限。移动装置1除了一般的显示模式之外,还具有图像获取模式,且移动装置1可在显示模式与图像获取模式之间切换。

请先参照图1,移动装置1可包括显示装置10以及光学传感器12。显示装置10适于提供显示画面。举例来说,显示装置10可包括显示面板100、背光模块102以及切换式扩散器104。

显示面板100可以是非自发光显示面板,如液晶显示面板、QDCF显示面板,但不以此为限。液晶显示面板可包括主动元件阵列基板(未示出)、对向基板(未示出)以及设置在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与对向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但不以此为限。

背光模块102适于提供光束,且背光模块102可具有第一区R1以及第二区R2,第一区R1可被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穿透。在显示模式下,第一区R1以及第二区R2共同提供光束给显示面板100,以达到全屏显示。在图像获取模式下,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经由第一区R1进入移动装置1并被光学传感器12接收。从移动装置1的上视图(未示出)观之,第一区R1的形状可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其他多边形。第二区R2与第一区R1连接,且第二区R2例如位于第一区R1的周边。举例来说,第二区R2可环绕第一区R1,或者,第二区R2可位于第一区R1的一侧、两侧或更多侧。

背光模块102可以是侧入式背光模块,以满足薄型化的趋势,但不以此为限。以侧入式背光模块为例,背光模块102可包括反射片1020、多个光学层(如光学层1022、光学层1024以及光学层1026)以及发光单元1028,但不以此为限。

反射片1020邻近显示面板100的底部设置,且反射片1020具有在第一区R1中的非反射部PNR以及在第二区R2中的反射部PR。反射部PR适于将朝显示装置10的底部传递的光束反射,使光束朝显示面板100传递,进而提升光的利用率。举例来说,反射部PR可包括金属薄膜,或者反射部PR可包括透光基板(未示出)及形成于透光基板上的反射层(未示出)的组合。透光基板的材质可包括塑胶,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但不以此为限。反射层的材质可包括金属、合金或其组合,但不以此为限。

非反射部PNR适于让光束穿过,使得光学传感器12能够接收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举例来说,非反射部PNR可为贯穿反射片1020的开口H。换句话说,反射片1020可在第一区R1中形成开口H,并以此开口H作为非反射部PNR,但不以此为限。

多个光学层设置在反射片1020上。图1示意性示出出三个光学层,如光学层1022、光学层1024以及光学层1026,其中光学层1022、光学层1024以及光学层1026依序堆叠在反射片1020上。然而,背光模块102所包括的光学层的数量可依需求而增加或减少,且多个光学层的堆叠顺序可依需求改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层1022可为导光板。导光板包括透光本体1022B。透光本体1022B具有入光面SI、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入光面SI位于透光本体1022B的侧面且连接出光面SE以及底面SB。出光面SE与底面SB彼此相对,且底面SB位于出光面SE与反射片1020之间。

发光单元1028邻近入光面SI设置。背光模块102所包括的发光单元1028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举例来说,发光单元1028可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的灯管或灯条(lightbar)。灯条可包括在第二方向D2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未示出)。发光元件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微发光二极管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荧光、磷光或其他适合的材料、或上述组合,但不以此为限。发光单元1028发出的光束(未示出)自入光面SI进入导光板中。进入导光板中的光束以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的方式朝远离入光面SI的方向(如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传递。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皆垂直于移动装置1的法线方向D3,且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相交。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可彼此垂直,但不以此为限。

导光板还可包括多个网点1022P。多个网点1022P设置在透光本体1022B的底面SB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网点1022P可以印刷的方式形成在透光本体1022B的底面SB上,但不以此为限。多个网点1022P适于破坏全内反射,使得传递于导光板中的光束自出光面SE输出导光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网点1022P可位于第二区R2中,且在第二区R2中的多个网点1022P的分布密度可依据与入光面SI的距离而改变。举例来说,在第二区R2中,越远离入光面SI,多个网点1022P排列地越密,以提升出光均匀性,但不以此为限。

导光板还可包括多个微结构1022M。多个微结构1022M设置在透光本体1022B的出光面SE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微结构1022M与透光本体1022B可一体成形,例如多个微结构1022M与透光本体1022B可由模铸形成,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多个微结构1022M与导光板的透光本体1022B的材质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玻璃,但亦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微结构1022M可位于第二区R2中,且在第二区R2中的多个微结构1022M的尺寸、节距(pitch)或形状等可依据需求改变。举例来说,微结构1022M可以是柱状微结构,其中多个柱状微结构可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柱状微结构可沿第二方向D2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柱状微结构可沿第二方向D2排列,且柱状微结构可沿第一方向D1延伸。

光学层1022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中可包括不同的结构。如图1所示,光学层1022在第一区R1中可包括无图案化结构且在第二区R2中可包括图案化结构。在本文中,多个光学层(如光学层1022、光学层1024以及光学层1026)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无图案化结构指的是该至少一个光学层的本体(如透光本体)上或该至少一个光学层的本体中没有形成凹陷的微结构、凸出的微结构、不规则状的散光微结构或光散射粒子等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光学层(如光学层1022、光学层1024以及光学层1026)中的至少一个的无图案化结构也可指形成于该至少一个光学层的本体中的开口H’(如图3、图5、图6所示)。另一方面,多个光学层(如光学层1022、光学层1024以及光学层1026)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图案化结构指的是该光学层的本体(如透光本体)上或该至少一个光学层的本体中形成凹陷的微结构、凸出的微结构、不规则状的散光微结构或光散射粒子等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在图1中,光学层1022在第一区R1中除了导光板的透光本体1022B之外,没有包括网点1022P或微结构1022M。另一方面,光学层1022在第二区R2中除了导光板的透光本体1022B之外还包括多个网点1022P以及多个微结构1022M。通过将网点1022P或微结构1022M设置在第一区R1之外(如第二区R2中),有利于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传递至光学传感器12或可降低杂散光的形成,进而有助于提升光学传感器12所获取到的图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层1024可为扩散片。扩散片适于将光束散射,以提升出光均匀性。举例来说,扩散片可包括透光本体1024B以及多个光散射粒子1024P。透光本体1024B适于让光束穿透。举例来说,透光本体1024B的材质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但不以此为限。多个光散射粒子1024P可涂布于透光本体1024B上或掺杂于透光本体1024B中,以将光束散射。

光学层1024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中可包括不同的结构。如图1所示,光学层1024在第一区R1中可包括无图案化结构且在第二区R2中可包括图案化结构。具体地,光学层1024在第一区R1中除了透光本体1024B之外,没有包括光散射粒子1024P。另一方面,光学层1024在第二区R2中除了透光本体1024B之外还包括多个光散射粒子1024P。通过将光散射粒子1024P设置在第一区R1之外(如第二区R2中),有利于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传递至光学传感器12或可降低杂散光的形成,进而有助于提升光学传感器12所获取到的图像质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扩散片(如光学层1024)可包括透光本体1024B。透光本体1024B的表面S1024B可通过表面粗糙化制程形成不规则状的散光微结构(未示出)。如此,扩散片可不包括多个光散射粒子1024P。所述表面粗糙化制程可仅针对在第二区R2中的表面S1024B进行处理;或者,所述表面粗糙化制程可针对整个表面S1024B进行处理,然后再对在第一区R1中的表面S1024B进行研磨制程或填平制程,以使光学层1024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中包括不同的结构。所述研磨制程例如是利用研磨机将粗糙表面磨成平坦或近乎平坦的表面。所述填平制程例如是在第一区R1中的表面S1024B上形成透光材料层,以将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变成平坦或近乎平坦的表面。透光材料层的折射率可等于或近似于透光本体1024B的折射率,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透光材料层可为粘着层,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层1026可为棱镜片,如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BEF),但不以此为限。棱镜片适于修正光束传递路径,以达到集中增亮的效果。举例来说,棱镜片可包括透光本体1026B以及多个微结构1026M。透光本体1026B适于让光束穿透。举例来说,透光本体1026B的材质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但不以此为限。多个微结构1026M设置在透光本体1026B上且可利用折射原理修正光束的传递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微结构1026M与透光本体1022B可一体成形,例如多个微结构1022M与透光本体1022B可由模铸形成,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微结构1026M可位于第二区R2中,且在第二区R2中的多个微结构1026M的尺寸、节距或形状等可依据需求改变。举例来说,微结构1026M可以是柱状微结构,其中多个柱状微结构可沿第一方向D1排列,且柱状微结构可沿第二方向D2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柱状微结构可沿第二方向D2排列,且柱状微结构可沿第一方向D1延伸。

光学层1026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中可包括不同的结构。如图1所示,光学层1026在第一区R1中可包括无图案化结构且在第二区R2中可包括图案化结构。在图1中,光学层1026在第一区R1中除了透光本体1026B之外,没有包括微结构1026M。另一方面,光学层1026在第二区R2中除了透光本体1026B之外还包括多个微结构1026M。通过将微结构1026M设置在第一区R1之外(如第二区R2中),有利于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传递至光学传感器12或可降低杂散光的形成,进而有助于提升光学传感器12所获取到的图像质量。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层1026的无图案化结构也可利用填平制程将凹凸不平的表面变成平坦或近乎平坦的表面。所述填平制程可包括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形成透光材料层。透光材料层的折射率可等于或近似于透光本体1026B的折射率,但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透光材料层可为粘着层,但不以此为限。

在其他实施例中,透光本体1026B可具有在第一区R1中的开口(未示出),并以此开口作为无图案化结构,但不以此为限。

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2所包括的扩散片或棱镜片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举例来说,光学层1024以及光学层1026可皆为扩散片或皆为棱镜片。当背光模块102包括两个棱镜片时,其中一个棱镜片的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可平行于第一方向D1,而其中另一个棱镜片的微结构的延伸方向可平行于第二方向D2,但不以此为限。此外,背光模块102可依需求而增加或减少光学层。举例来说,背光模块102可包括导光板、两个扩散片以及两个棱镜片,但不以此为限。

依据不同的需求,背光模块102还可包括其他元件或膜层。举例来说,背光模块还可包括遮光元件1029。遮光元件1029设置在第二区R2中且靠近第一区R1的周边,亦为邻近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交界处I。遮光元件1029适于遮蔽(如吸收)光束,以降低杂散光的形成或降低不同角度光束到达人眼的机率。举例来说,遮光元件1029可包括油墨或胶带,且形成遮光元件1029的方法可包括涂布、印刷或贴合,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元件1029可设置在反射片1020与光学层1022之间且靠近第一区R1的周边,亦为邻近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交界处I,以降低光束在此处的反射率,而有助于改善光束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交界处I的均匀性。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元件1029还可设置在其他膜层之间。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2还可包括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但不以此为限。

切换式扩散器104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与背光模块10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式扩散器104可为电控式切换式扩散器。电控式切换式扩散器可包括两个基板(未示出)、两个导电层(未示出)以及显示介质层(未示出)。两个基板相对设置且可为透光基板。透光基板的材质可包括玻璃或塑胶,但不以此为限。两个导电层分别设置在两个基板上且位于两个基板之间。两个导电层可包括透光导电层,以提升光穿透率。举例来说,两个导电层可由透光导电材料或金属网格形成,但不以此为限。显示介质层位于两个导电层之间。显示介质层可包括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PDLC),但不以此为限。在两个导电层存在压差的情况下,聚合物分散液晶呈现透明态。另一方面,在两个导电层没有压差(输入电压为0)的情况下,聚合物分散液晶呈现散射态。换句话说,可通过改变输入电压来使切换式扩散器104在散射态与透明态之间切换。

在显示模式下,切换式扩散器104可切换至散射态。在散射态下,切换式扩散器104将来自背光模块102的光束散射,而达到雾化效果。具有雾化效果的切换式扩散器104适于遮蔽对应第一区R1设置的光学传感器12,而有助于降低光学传感器12的可视性。此外,因多个光学层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中具有不同结构,使得光束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交界处I有不均匀的现象,具有雾化效果的切换式扩散器104可改善上述不均匀的现象,降低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视效差异或提升整体出光的均匀性,使得显示装置10在显示模式下提供良好的显示画面质量。在图像获取模式下,切换式扩散器104可切换至透明态。在透明态下,切换式扩散器104让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利于传递至光学传感器12,使得显示装置10在图像获取模式下可获取清楚的图像或视频。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可进一步包括上偏光片106以及下偏光片108。上偏光片106以及下偏光片108分别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且下偏光片108位于切换式扩散器104与显示面板100之间。上偏光片106以及下偏光片108可具有相互垂直的穿透轴,或者,上偏光片106以及下偏光片108可具有相互平行的穿透轴。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偏光片108可包括高度偏光转换薄膜(Advanced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Film,APCF),但不以此为限。

光学传感器12对应第一区R1设置。举例来说,光学传感器12在移动装置1的法线方向D3上可与第一区R1重叠。光学传感器12适于接收光束,以获取外部的图像或视频。举例来说,光学传感器12可包括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或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装置1可进一步包括发光单元14。发光单元14可邻近光学传感器12。举例来说,发光单元14可设置在光学传感器12的周边且位于第一区R1中,但不以此为限。发光单元14的数量及其与光学传感器12的相对设置关系(如间距或排列方式)可依需求改变,而不以图示所显示的为限。

发光单元14适于提升第一区R1的亮度。举例来说,发光单元14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微发光二极管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荧光、磷光或其他适合的材料、或上述组合,但不以此为限。

在图1中,通过对背光模块102中的膜层或元件进行分区的结构设计(无图案化结构和图案化结构),使得设置在显示装置10下的光学传感器12能接收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由于可以不用在显示装置10的正面形成凹槽来设置光学传感器12,因此显示装置10以及移动装置1可实现全屏显示。此外,利用切换式扩散器104来遮蔽对应第一区R1设置的光学传感器12或改善多个光学层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中因具有不同的结构,使得光束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交界处I产生不均匀的现象,有助于降低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视效差异。如此,显示装置10以及移动装置1除了可实现全屏显示之外,还可具有良好的显示质量。

请参照图2,移动装置1A与图1的移动装置1的主要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A的背光模块102A中的结构设计。在背光模块102A中,光学层1022’(如导光板)的第一区R1包括不同于第二区R2的图案化结构。具体地,光学层1022’的多个网点1022P除了位于第二区R2中之外,还位于第一区R1中,以提升第一区R1的亮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网点1022P在第一区R1中的密度小于多个网点1022P在第二区R2中的平均密度(即第二区R2的总面积除以位于第二区R2中的网点1022P的总数),以兼顾亮度及光学传感器12所获取到的图像质量。

请参照图3,移动装置1B与图2的移动装置1A的主要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B的背光模块102B中的结构设计。在背光模块102B中,光学层1024’(如扩散片)包括在第一区R1中的开口H’。具体地,开口H’形成在光学层1024’的透光本体1024B’中,且开口H’作为光学层1024’的无图案化结构。

另外,遮光元件1029还设置在光学层1022’与光学层1024’之间且靠近第一区R1的开口H’,以进一步改善光束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交界处I的均匀性。

请参照图4,移动装置1C与图2的移动装置1A的主要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C进一步包括切换式扩散器109。切换式扩散器109设置在光学传感器12与背光模块102A之间,且切换式扩散器109可与切换式扩散器104同步操作,即切换式扩散器109可与切换式扩散器104一起切换至散射态或一起切换至透明态。关于切换式扩散器109的详细内容可参照切换式扩散器104的说明,于此不再重述。

通过切换式扩散器109的设置,可进一步遮蔽对应第一区R1设置的光学传感器12或改善多个光学层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中因具有不同的结构,使得光束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交界处I产生不均匀的现象,有助于降低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视效差异或提升显示画面的均匀性。

请参照图5,移动装置1D与图3的移动装置1B的主要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D进一步包括切换式扩散器109。切换式扩散器109设置在光学传感器12与背光模块102B之间。关于切换式扩散器109的操作及其他详细内容可参照上述,于此不再重述。

请参照图6,移动装置1E与图3的移动装置1B的主要差异在于显示装置10E的背光模块102E中的结构设计。在背光模块102E中,光学层1022的多个网点1022P位于第二区R2中而不位于第一区R1中。

综上所述,在本揭露的实施例中,通过对背光模块中的膜层或元件进行分区的结构设计,使得光学传感器12能接收显示装置10外部的光束。由于可以不用在显示装置的正面形成凹槽来设置光学传感器,因此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可实现全屏显示。此外,利用切换式扩散器来遮蔽对应第一区设置的光学传感器或改善多个光学层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中因具有不同的结构,使得光束在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交界处I产生不均匀的现象,有助于降低第一区与第二区的视效差异。如此,显示装置以及移动装置除了可实现全屏显示之外,还可具有良好的显示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块还可包括遮光元件,以降低杂散光的形成或降低不同角度光束到达人眼的机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装置可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光学传感器的周边的发光单元,以提升第一区的亮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第一区中可包括多个网点,以提升第一区的亮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网点在第一区中的密度小于多个网点在第二区中的平均密度,以兼顾亮度及光学传感器所获取到的图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片可包括在第一区中的开口,以提升光学传感器所获取到的图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可包括多个切换式扩散器,以进一步降低第一区R1与第二区R2的视效差异或提升显示画面的均匀性。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揭露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揭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揭露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虽然本揭露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揭示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改、替代与润饰,且各实施例间的特征可任意互相混合替换而成其他新实施例。此外,本揭露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制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揭露揭示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制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揭露使用。因此,本揭露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制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揭露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本揭露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1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标识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