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

文档序号:23023 发布日期:2021-09-21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and host end and base thereof ) 是由 梁建煊 于 2021-06-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涉及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客户前置设备包括主机端和底座。主机端包括第一天线模组,第一天线模组用于与基站通信,底座包括驱动机构,主机端可插拔地设置于底座,且在主机端连接于底座时,驱动机构用于驱使主机端转动以调整第一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以上客户前置设备,在主机端连接于底座时,驱动机构用于驱使主机端转动以调整第一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第一天线模组可配置为用于接收5G毫米波信号或者其他指向性较强的移动信号,以通过底座的驱动机构调整第一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降低客户前置设备对摆放位置的要求,保证客户前置设备的使用性能,提升使用的便利性。(The application relates to a client front-end device, a host end and a base thereof. The host end comprises a first antenna module, the first antenna module is used f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ase station, the base comprises a driving mechanism, the host end can be arranged on the base in a pluggable mode, and when the host end is connected to the base, the driving mechanism is used for driving the host end to rotate so as to adjust the signal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direction of the first antenna module. Above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when the host computer end is connected in the base, actuating mechanism is used for driving the host computer end and rotates the signal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direction in order to adjust first antenna module, and first antenna module can be configured to be used for receiving 5G millimeter wave signal or other directive property stronger removal signals to the signal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direction of the first antenna module of actuating mechanism adjustment through the base reduces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to the requirement of locating position, guarantees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39;s performance, promotes the convenience of using.)

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

背景技术

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是用于接收移动信号并转化为无线WIFI信号或有线网络信号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例如其可将4G或者5G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或有线网络信号。客户前置设备一般放置于室内使用,可支持多个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等)同时接入网络。

由于毫米波信号的绕射能力较差,具备接收毫米波信号的CPE一般需将毫米波天线正对基站才能发挥高性能,因此对CPE的摆放位置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的CPE需用户手动调整摆放位置,且当基站切换或者CPE受到障碍物遮挡时,需要重新手动调整CPE的位置,操作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以提升CPE的使用便利性。

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包括:

主机端,包括第一天线模组,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用于与基站通信;及

底座,包括驱动机构,所述主机端可插拔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且在所述主机端连接于所述底座时,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使所述主机端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

一种主机端,所述主机端包括罩壳和第一天线模组,所述第一天线模组设于所述罩壳且用于与基站通信;所述罩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底座的驱动机构可插拔地配合,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使所述主机端相对所述底座转动,以调整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

一种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外壳、驱动机构和第三天线模组,所述驱动机构、所述第三天线模组分别设于所述外壳,所述驱动机构用于与主机端可插拔地配合,以在所述主机端连接于所述底座时调整所述主机端的第一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在所述主机端从所述底座分离后,所述第三天线模组用于与所述主机端通信连接。

以上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由于主机端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通信的第一天线模组,底座包括驱动机构,主机端可插拔地设置于底座,且在主机端连接于底座时,驱动机构用于驱使主机端转动以调整第一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第一天线模组可配置为用于接收5G毫米波信号或者其他指向性较强的移动信号,以通过底座的驱动机构调整第一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降低客户前置设备对摆放位置的要求,保证客户前置设备的使用性能,提升使用的便利性。由于驱动机构设于底座,且主机端可以从底座分离,驱动机构不占用主机端的内部空间,因此有利于主机端内部电子元器件布置,提升主机端的结构紧凑性及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架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客户前置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爆炸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客户前置设备的主机端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主机端的爆炸图;

图6为图4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主机端的仰视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客户前置设备的底座的主视图;

图8为图7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底座的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9为图7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底座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10为图7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底座的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图7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底座沿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述客户前置设备的底座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7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底座的第二壳的示意图;

图14为图7所示客户前置设备的底座的外壳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

10、客户前置设备 11、主机端 111、罩壳

111a、第一端 111b、第二端 111c、散热孔

111d、安装槽 111e、定位槽 111f、走线槽

113、第一天线模组 114、天线模组 115、电源接口

116、第一网络接口 117、线路板 118、第一电接口

119、第二天线模组 12、底座 121、外壳

121a、沉槽 121b、第一配合面 121c、第二配合面

121d、通孔 121e、第二限位齿 123、驱动机构

123a、定位条 1231、转子组件 1233、驱动器

124、第二电接口 125、第三天线模组 126、第二网络接口

127、第四天线模组 128、连接件 129、电路板

a1、第一壳 a11、凸缘 a2、第二壳

a21、抵持部 a22、第一限位齿 a3、套筒

b1、轴承 b2、阻尼垫 b21、凸起

20、第一基站 30、终端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架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客户前置设备10用于实现网络接入功能,其可以将运营商公网WAN转换到用户家庭局域网LAN。按目前的互联网宽带接入方式,可分为FTTH(光纤接入),DSL(数字电话线路接入),Cable(有线电视线接入),Mobile(移动接入,即无线CPE)等。客户前置设备10也是一种用于接收移动信号并转化为无线WIFI信号或有线网络信号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例如其能够将4G或者5G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或有线网络信号,可支持多个终端设备30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笔记本等接入网络。

在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中,客户前置设备10可以与第一网络系统中的第一基站20连接,并通过第一基站20接入核心(core)网。此外,客户前置设备10的临近区域可能还部署有第二网络系统的小区和第二基站,也可能未部署有第二网络系统的小区和第二基站。其中,第一网络系统与第二网络系统不同,例如第一网络系统可以是4G网络系统,第二网络系统可以是5G网络系统;或者,第一网络系统可以是5G网络系统,第二网络系统可以是5G之后演进的未来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网络系统和第二网络系统具体为哪种射频系统不作具体限定。

当客户前置设备10连接到5G网络系统时,客户前置设备10可通过5G毫米波天线所形成的波束与对应基站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而且该波束需要对准基站的天线波束,以方便客户前置设备10向基站发射上行数据或者接收基站所发射的下行数据。

参考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客户前置设备10包括主机端11及可分离地设置于主机端11的底座12。结合图4和图5,主机端11包括罩壳111和第一天线模组113,罩壳111大致呈中空的圆柱状,第一天线模组113设于罩壳111并用于和外部设备例如基站通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模组113至少包括用于收发毫米波信号的天线模组,具备收发毫米波信号的客户前置设备10可以提供连续100M以上的频宽和极大的数据吞吐量,以使客户前置设备10具有相对较高的通信性能。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模组113也可包括用于收发其他5G频段信号例如sub-6G频段信号的天线。主机端11还可包括设于罩壳111内的用于收发WiFi信号、蓝牙信号、GPS信号或4G信号的天线模组11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模组113也可用于发射5G之后演进的未来PLMN系统信号。

其中,用于收发sub-6G信号的天线可以包括射频收发器、多个射频前端模块和N支天线,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N支天线可包括定向天线和/或全向天线。N支天线可以收发预设频段的射频信号,例如,N支天线可以为NR定向天线或NR全向天线,用于收发5G信号。其中,定向天线(Directional antenna)是指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特别强,而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则为零或极小的一种天线。全向天线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360°均匀辐射,具有无方向性,在垂直方向图上表现为有一定宽度的波束,且一般情况下波瓣宽度越小,增益越大。

主机端11的外观主要有罩壳111来呈现,罩壳11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1a和第二端111b,第一端111a用于与底座12可分离地配合。第二端111b可以呈封闭状,且主机端11的周向也可以呈封闭状。主机端11的接口例如电源接口115、第一网络接口116等设置于罩壳111的第一端111a,且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这些接口被隐藏。其中,电源接口115可用于外接电源以为主机端11供电,第一网络接口116通信连接于第一天线模组113并可以外接网线,以通过主机端11将移动信号(又称蜂窝信号)转化为有线网络信号,以供笔记本、台式机等设备接入网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网络接口116与电源接口115可以集成为一体,以简化主机端11的接口的布置。当然,第一网络接口116不是必须的。例如,在主机端11用于接收移动信号并转化为WiFi信号的实施方式中,用于外接网线的第一网络接口116可以缺省。

相关技术中,客户前置设备10的接口一般布置在产品的侧面,接口外接电源线、网线等后会显得比较凌乱,对于具备收发毫米波信号的客户前置设备10,由于需要手动调整客户前置设备10的位置以调整毫米波天线的信号收发方向,在调整过程中,连接于接口的电源线、网线等会因此变得更加杂乱,且在意外碰到这些连接线时还容易造成客户前置设备10位置的改变,导致客户前置设备10的使用性能下降。此外,设置于客户前置设备10侧面的暴露于外界的接口也容易积累灰尘,久而久之会增加连接不良的风险。

本申请的客户前置设备10的主机端11,由于主机端11的接口例如电源接口115、第一网络接口116等设置于罩壳111的第一端111a,且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这些接口被隐藏,这种设置即可避免灰尘、液体等轻易从主机端11的接口进入主机端11内,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主机端11的接口积累灰尘等异物而出现接触不良。

当然,主机端11还可以包括设于罩壳111内的线路板117、散热风扇(未图示)等器件。罩壳111的第一端111a可以设置多个间隔排布的散热孔111c。线路板117、散热风扇、第一天线模组113可以分别连接于罩壳111,并由罩壳111起到支撑、固定和保护作用。线路板117可以集成控制电路以用于控制主机端11的工作状态,第一天线模组113、散热风扇分别连接于线路板117,散热风扇可用为主机端11散热。当然,散热风扇不是必须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罩壳111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棱柱状。

主机端11的罩壳111还可以设置按键(未图示)等结构,按键暴露于罩壳111,并可用于控制主机端11的工作状态。例如,用户按压按键即可启动主机端11或者关闭主机端11。当然,主机端11的罩壳111还可以设置指示灯等器件以用于提示主机端11的工作状态。

参考图6和图7,主机端11可插拔地设于底座12。主机端11包括第一电接口118且主机端11的罩壳111的第一端111a设有安装槽111d,第一电接口118暴露于安装槽111d。底座12大致呈圆柱状且包括外壳121和驱动机构123,驱动机构123用于与安装槽111d可分离地配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123凸出于外壳121并用于与主机端11的罩壳111的第一端111a可分离地配合。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驱动机构123可驱使主机端11相对外壳121转动以调整第一天线模组113的信号收发方向。在第一天线模组113包括用于收发毫米波信号的天线模组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123可调整用于接收毫米波信号的天线模组的信号收发方向,以使其大体朝向基站或者正对基站,从而发挥第一天线模组113的高速率的性能优势。这种设置可以降低客户前置设备10对摆放位置的要求,保证客户前置设备10的使用性能,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底座12可以设有暴露于驱动机构123的第二电接口124,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第一电接口118与第二电接口124电连接。底座12外接电源后,即可通过第二电接口124为主机端11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接口118的结构可以与主机端11的电源接口115的结构不同。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机端11的电源接口115可以为USB接口或者圆口带针接口,在主机端11从底座12分离后,电源接口115用于外接电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接口118包括两个以上的金属触点;第二电接口124包括两个以上的弹性顶针(例如pogo pin),弹性顶针凸出于驱动机构123。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主机端11抵压底座12的第二电接口124以使第二电接口124向底座12内缩进并产生弹性回复力,第二电接口124的弹性顶针与第一电接口118的金属触点一一对应并接触导通,弹性顶针的弹性回复力可保证第一电接口118与第二电接口124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底座12外接电源后,即可通过第一电接口118与第二电接口124的配合为主机端11供电。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机端11的电源接口115可以和第一电接口118可以集成,底座12的第二电接口124与之适配即可。第一电接口118和第二电接口124还可用于主机端11与底座12的有线通信,即用于实现的主机端11与底座12之间的有线数据传输。

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底座12可以外接电源并为主机端11供电,主机端11因此无需再通过连接线外接电源,且主机端11可以通过导体接触方式或者无线通信方式与底座12通信,主机端11因此无需再通过第一网络接口116外接网线,这种设置可以防止主机端11被驱使旋转时与电源的连接线或者网线产生干涉。

主机端11从底座12分离后,主机端11可以独立使用。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端11可以通过电源接口115外接电源供电,并通过第一天线模组113接收移动信号,再转化为WiFi信号供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机端11可以通过电源接口115外接电源供电,并通过第一天线模组113接收移动信号,再通过第一网络接口116连接至台式机等终端设备,以供这些设备接入网络。

进一步,第一端111a的安装槽111d向主机端11内凹,第一电接口118、第一网络接口116分别设于安装槽111d的槽底。结合图7,在底座12的驱动机构123插入主机端11的安装槽111d后,主机端11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第一电接口118对底座12的第二电接口124产生抵压作用,以使第一电接口118与第二电接口124保持可靠的电连接。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金属触点式的第一电接口118与弹性顶针式的第二电接口124的位置可以互换,即设置于底座12的第二电接口124可以包括金属触点,设置于主机端11的第一电接口118则包括弹性顶针。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利用主机端11的重力同样可以使得弹性顶针产生压缩,从而保证第一电接口118与第二电接口124的可靠电连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伸缩的弹性顶针设置于主机端11的安装槽111d,底座12的金属触点无需凸出外壳121的表面,这种设置可以提升底座12的防水防尘性能,相比于弹性顶针设置于底座12的方案也可以避免弹性顶针被意外碰撞而造成短路或损坏。

继续参阅图6,安装槽111d的侧壁可以设有连通于安装槽111d的定位槽111e,结合图7,驱动机构123的侧面设有定位条123a。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定位条123a容置于定位槽111e内,以使主机端11与底座12的驱动机构123形成可靠地限位配合,防止主机端11相对驱动机构123转动,并使底座12的驱动机构123能够顺利带动主机端11旋转,以调整第一天线模组113的信号收发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定位槽111e与定位条123a的配合还可用于实现第一电接口118与第二电接口124的对位,即定位槽111e与定位条123a的配合可以实现主机端11与驱动机构123的可插拔配合,以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实现第一电接口118与第二电接口124的准确定位,以保证两者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结合图6,主机端11的罩壳111的第一端111a可以设置径向延伸的走线槽111f,走线槽111f连通至安装槽111d并用于布线。对于主机端11,由于第一网络接口116和电源接口115等都可以设置在第一端111a的安装槽111d内,在主机端11从底座12分离并独立使用时,电源线、网线可以从走线槽111f进入安装槽111d并插接至相应的接口内。当主机端11正常放置于支撑物例如水平桌面时,电源线、网线等不会凸出第一端111a的端面,主机端11的罩壳111的第一端111a可以与桌面接触,并利用桌面封闭安装槽111d以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电源线、网线可以从走线槽111f伸出至主机端11的侧面,主机端11的侧面就无需设置暴露的接口,因此可以防止接口积灰而造成接触不良的问题,这种设置也可以提升主机端11的外观简洁性。

上述客户前置设备10,由于主机端11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通信的第一天线模组113,底座12包括驱动机构123,主机端11可分离地设置于底座12,且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驱动机构123用于驱使主机端11转动以调整第一天线模组113的信号收发方向,因此第一天线模组113可配置为用于接收5G毫米波信号或者其他指向性较强的移动信号(例如5G之后演进的未来PLMN系统信号),以通过底座12的驱动机构123调整第一天线模组113的信号收发方向,降低客户前置设备10对摆放位置的要求,保证客户前置设备10的使用性能,提升使用的便利性。由于驱动机构123设于底座12,且主机端11可以从底座12分离,驱动机构123不占用主机端11的内部空间,因此有利于主机端11内部电子元器件布置,避免驱动机构123对第一天线模组113、第二天线模组119的干扰,提升主机端11的结构紧凑性及通用性。

上述客户前置设备10还可以实现主机端11与底座12模块化,主机端11既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底座12配套使用,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场景和成本预算拥有更多的选择。主机端11独立使用时,主机端11的线缆(电源线、网线等)可以全部由第一端111a的走线槽111f伸出,主机端11的侧面可以无开孔,因此可以防止侧面接口积灰而造成的接触不良问题,并提升主机端11的外观简洁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5,主机端11可以包括第二天线模组119。参考图8和图9,底座12包括第三天线模组125,第三天线模组125用于与第二天线模组119通信连接。底座12设有第二网络接口126,第二网络接口126通信连接于第三天线模组125。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当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主机端11也可以通过第二天线模组119与第三天线模组125的无线通信实现数据传输。例如,客户前置设备10可以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主机端11可以通过第一天线模组113接收移动信号,经过处理(例如解调、调制等)后再由第二天线模组119发送给底座12的第三天线模组125,第三天线模组125接收第二天线模组119的信号后,可以经处理(例如解调)后再经底座12的第二网络接口126传输至笔记本、台式机等终端设备。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笔记本、台式机等终端设备的数据可以经底座12的第二网络接口126传输至底座12,经过调制后由底座12的第三天线模组125发送至第二天线模组119,第二天线模组119接收第三天线模组125的信号后,经过处理(例如解调、调制等)后再由第一天线模组113发送至空中,进而实现终端设备与基站等外部设备的通信。

当然,底座12还可以包括第四天线模组127,第四天线模组127与第三天线模组125通信连接,第四天线模组127用于收发Wifi信号。例如,主机端11可以通过第一天线模组113接收移动信号,经过处理(例如解调、调制等)后再由第二天线模组119发送给底座12的第三天线模组125,第三天线模组125接收第二天线模组119的信号后,可以经处理(例如解调、调制)后再由第四天线模组127发送至空中,以供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又如,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数据可以发送至底座12,经过调制后由底座12的第四天线模组127发送至空中。

在主机端11包括第二天线模组119,底座12包括第三天线模组125的实施方式中,在主机端11从底座12分离后,由于主机端11可以独立使用,底座12可以断电,也即第三天线模组125的控制电路可以断开,以降低客户前置设备10的功耗。进一步,主机端11的线路板117可以集成处理器,处理器可以被配置为,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若检测到网线插入底座12的第二网络接口126,则响应于该检测结果以启用底座12的第三天线模组125,并实现第三天线模组125与第二天线模组119的通信连接。检测是否有网线插入第二网络接口126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通过第二网络接口126的工作状态即可得出检测结果,这种设置可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在主机端11包括第二天线模组119,底座12包括第三天线模组125的实施方式中,在主机端11从底座12分离后,由于主机端11可以独立使用,且可以通过第二天线模组119与第三天线模组125的无线通信以实现与底座12的数据传输,因此可以将底座12作为一个副路由器使用,即将底座12作为路由中继使用。例如,主机端11可以放置于客厅并正常收发移动信号,底座12则可以放置于卧室并与主机端11正常通信。通过第二天线模组119与底座12的无线通信,台式机、笔记本或者其他路由器即可通过第二网络接口126与底座12实现有线通信,进而接入网络。或者,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四天线模组127与底座12实现无线通信,进而接入网络。换言之,主机端11与底座12在分离状态下,可以实现有线和无线mesh组网,从而大大增加WiFi的覆盖面积并实现自动切换网络的功能。

参阅图10,驱动机构123包括转子组件1231和驱动器1233,转子组件1231大致呈圆柱状且凸出于外壳121,转子组件1231用于插入主机端11的安装槽111d,且转子组件1231与驱动器1233相联动以用于驱使主机端11转动。第二电接口124凸出于转子组件1231的一端。驱动器1233可以为步进电机,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控制精度。进一步,驱动器1233的输出轴可以设置齿轮变速箱以增大输出转矩。齿轮变速箱的输出端可以通过皮带连接至转子组件1231,以实现驱动器1233与转子组件1231的相联动。当然,齿轮变速箱的输出端也可以通过齿轮直接与转子组件1231啮合传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齿轮变速箱的输出端通过齿形皮带与转子组件1231啮合传动,传动比可以为1:1。齿轮变速箱内还可以设置霍尔传感器,以用于检测输出端的旋转角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且底座12通电启动后,驱动器1233可以先驱使主机端11旋转一周,即旋转360度。在此过程中,对应于不同的旋转角度,第一天线模组113接收到的毫米波信号的强度、信号质量等参数可以检测得到,处理器可以根据不同角度或角度区间内的毫米波信号的参数,得出信号质量最好的角度或者角度区间。主机端11旋转360度回到初始位置后,处理器根据上述检测结果控制驱动器1233的输出端旋转相应的角度,即可使得第一天线模组113的信号收发方向对准信号质量较好的方向,以发挥客户前置设备10的高性能,并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参考图11,底座12可以包括连接件128和设于外壳121内的电路板129,连接件128与转子组件1231转动连接,连接件128连接于电路板129,电路板129与外壳121固定连接。结合图10,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且驱动器1233启动后,驱动器1233通过齿形皮带带动转子组件1231相对外壳121转动,第二电接口124随转子组件1231同步转动,进而与主机端11的第一电接口118保持可靠的电连接。连接件128与电路板129的位置相对固定,以避免连接件128与电路板129之间的连接线发生扭转。当然,连接件128可以直接焊接或者通过其他固定件连接于电路板129。转子组件1231与连接件128之间的电连接可以具有多种方式,例如通过电刷或者金属触点结构即可在转子组件1231相对连接件128转动的过程中保证第一电接口118与电路板129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转子组件1231的横断面可以大致呈倒T形状,结合图8和图9,转子组件1231可以包括第一壳a1、第二壳a2和套筒a3。同时参考图11,第一壳a1暴露于外壳121外,第二电接口124暴露于第一壳a1外,第二壳a2穿设于第一壳a1并用于与驱动器1233相联动,第一壳a1与第二壳a2固定连接。套筒a3至少部分穿设于第二壳a2并与第二壳a2固定连接,且套筒a3套设连接件128并与连接件128转动连接。结合前文描述,套筒a3和连接件128的设置可以实现电路板129与第一电接口118的可靠电连接。

参考图11和图12,底座12的外壳121可以设置有沉槽121a,在底座12的高度方向即平行于转子组件1231的转轴方向上,沉槽121a的槽底处的外壳121具有相对的第一配合面121b和第二配合面121c,第一配合面121b背向底座12的内部,即第一配合面121b朝向外部设置,第二配合面121c朝向底座12内部设置。沉槽121a的槽底设有用于穿设转子组件1231的通孔121d。

第一壳a1沿周向凸设有凸缘a11,凸缘a11环绕转子组件1231的转动轴线设置。第二壳a2沿周向凸设有抵持部a21,抵持部a21环绕转子组件1231的转动轴线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抵持部a21的外径大于沉槽121a的槽底处的通孔121d的直径,凸缘a11的外径大于凸缘a11的外径。在底座12的组装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二电接口124、连接件128、第二壳a2及套筒a3组装为一整体部件,再将该部件从底座12的底侧(即远离沉槽121a的一侧)穿设至沉槽121a,以使抵持部a21与第二配合面121c抵接,再将第一壳a1从底座12的顶侧(即沉槽121a所在侧)套设至第二壳a2,并将第一壳a1固定连接至第二壳a2。这种结构设置可以提升转子组件1231在外壳121的限位可靠性,防止转子组件1231轻易脱出外壳121的沉槽121a。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缘a11与第一配合面121b之间可以设置轴承b1例如平面轴承或推力轴承,以实现转子组件1231与外壳121的转动连接。本申请以平面轴承为例。同时参考图13和图14,第二壳a2的抵持部a21于朝向第二电接口124的一侧可以设有第一限位齿a22,第一限位齿a22环绕转子组件1231的转动轴线分布。外壳121设有环绕第二壳a2的第二限位齿121e,第二限位齿121e可以设置于第二配合面121c所在侧。在主机端11从底座12分离后,第一限位齿a22与第二限位齿121e相卡合,以限制转子组件1231相对外壳121的转动。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主机端11抵压转子组件1231以使第一限位齿a22从第二限位齿121e脱离。第一限位齿a22从第二限位齿121e脱离后,驱动机构123即可较为容易地驱使转子组件1231相对外壳121转动。

继续参考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座12包括环绕第二壳a2设置的阻尼垫b2,阻尼垫b2可以设置于平面轴承b1与第一配合面121b之间。阻尼垫b2可以采用硅胶材质制成。阻尼垫b2与外壳121连接且阻尼垫b2的表面设有凸起b21,凸起b21可以视为阻尼垫b2的一部分。凸起b21可以相对均匀地环绕第二壳a2分布。在主机端11连接于底座12时,主机端11的重力作用于转子组件1231而抵压转子组件1231,第一壳a1的凸缘a11经平面轴承b1压缩凸起b21,凸起b21在转子组件1231的转轴延伸方向的高度缩减,即整个转子组件1231在沉槽121a向外壳121内移动,以使第一限位齿a22从第二限位齿121e脱离。第一限位齿a22从第二限位齿121e脱离后,驱动器1233可以较为容易地驱使转子组件1231相对外壳121转动。

在主机端11从底座12脱离后,主机端11的重力对转子组件1231的抵压作用消失,被压缩的凸起b21恢复形变,凸起b21将平面轴承b1及第一壳a1的凸缘a11向远离外壳121的方向顶起一段距离,第二壳a2的抵持部a21因此沿转子组件1231的转动轴线方向向外壳121外移动,直至第一限位齿a22与第二限位齿121e相卡合。第一限位齿a22与第二限位齿121e卡合后,转子组件1231与外壳121的位置相对固定,不会轻易相对外壳121转动。这种设置可以避免底座12在非正常使用场景时误转而影响底座12的使用寿命,且可以避免转子组件1231与外壳121之间的间隙配合而导致晃动异响。可以理解的是,阻尼垫b2可以采用弹性件例如弹簧替换,其用于在主机端11脱离底座12后使得第一限位齿a22与第二限位齿121e相卡合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病房呼叫通信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