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轮减速器以及电动辅助装置

文档序号:23962 发布日期:2021-09-21 浏览:5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蜗轮减速器以及电动辅助装置 (Worm gear reducer and electric assist device ) 是由 大泽亮 石栗聪 清田晴彦 松本壮太 石井彻 菅原宏行 于 2020-01-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实现一种构造,在具备朝向蜗轮侧弹性地对蜗杆的前端部进行施力的机构的蜗轮减速器中,能够抑制蜗杆的前端部在与施力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位移。支撑蜗杆(16)的前端部的支撑轴承(17)由弹性施力机构(81)朝向蜗轮(15)侧弹性地施力,而且由弹性夹持机构(82)在与平行于弹性施力机构(81)的施力方向的第一方向和蜗杆收纳部(22)的中心轴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从两侧弹性地夹持。(The present invention realizes a structure that can suppress displacement of a tip end portion of a worm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a direction of biasing in a worm gear reducer provided with a mechanism that elastically biases the tip end portion of the worm toward a worm wheel side. A support bearing (17) that supports the tip end of the worm (16) is elastically urged toward the worm wheel (15) by an elastic urging mechanism (81), and is elastically clamped from both sides by an elastic clamping mechanism (82) in a first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urging direction of the elastic urging mechanism (81) and a second direction orthogonal to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worm housing section (22).)

蜗轮减速器以及电动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蜗杆和蜗轮的蜗轮减速器以及具备该蜗轮减速器的电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用的转向装置中,若驾驶员操作方向盘,则方向盘的旋转经由转向轴、中间轴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的输入轴。若通过使输入轴旋转,来使转向齿轮单元的齿条轴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位移,则一对转向横拉杆被推拉,对转向操纵轮赋予转向角。

在日本特开2005-4291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中公开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将电动马达作为辅助动力源,用于降低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所需的力。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从由蜗轮减速器使电动马达的转矩增大之后,对转向轴、转向齿轮单元的输入轴等旋转轴、或者转向齿轮单元的齿条轴、丝杠轴等直动轴赋予该电动马达的转矩。

图25示出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所记载的蜗轮减速器的构造。蜗轮减速器12具备壳体14、蜗轮15以及蜗杆16。

壳体14具有蜗轮收纳部21和蜗杆收纳部22,该蜗杆收纳部22的中心轴相对于蜗轮收纳部21的中心轴位于扭转的位置,而且轴向中间部在蜗轮收纳部21内开口。

蜗轮15在外周面具有蜗轮齿29,并且与旋转轴同轴地支撑固定于转向轴6等旋转轴的周围,该转向轴6等旋转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蜗轮收纳部21的内侧。

蜗杆16在轴向中间部外周面具有与蜗轮齿29啮合的蜗杆齿32。蜗杆16利用支撑轴承17及球轴承40将隔着蜗杆齿32的轴向两处位置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蜗杆收纳部22的内侧。支撑轴承17及球轴承40中的支撑蜗杆16的前端侧(图25的右侧)的支撑轴承17的外圈被压入至内嵌固定于蜗杆收纳部22的里端侧部分的内侧的支架106。支撑轴承17的内圈经由合成树脂制的衬套108通过间隙配合而外嵌于蜗杆16中设置在位于比蜗杆齿32更靠前端侧的部分的大径部107。即,支撑轴承17的内圈无松动地外嵌于衬套108,该衬套108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外嵌于蜗杆16的大径部107。支撑蜗杆16的基端侧(图25的左侧)的球轴承40的外圈被压入至蜗杆收纳部22的开口部,球轴承40的内圈外嵌于蜗杆16的基端部。在蜗杆16的基端部,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连接有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即,蜗杆16能够由电动马达11驱动而旋转。

在蜗轮减速器12中,基于构成蜗轮减速器12的构件各自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等,在蜗轮齿29与蜗杆齿32的啮合部存在不可避免的齿隙。基于该齿隙的存在,在改变方向盘的旋转方向时,有时在啮合部产生刺耳的响齿。在图示例子中,为了抑制这样的响齿的产生,朝向蜗轮15的一侧弹性地对蜗杆16的前端部进行施力。

即,蜗杆16的基端部相对于蜗杆收纳部22由具有径向间隙的球轴承40支撑为能够进行些许的摆动位移。在蜗杆16的大径部107的外周面与衬套108的内周面之间,遍及整周地存在环状间隙。在蜗杆16的前端部,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外嵌有衬垫109,在衬垫109与支架106之间设置有扭转螺旋弹簧110。通过在与电动马达11的中心轴及蜗轮15的中心轴正交的第一方向(图25的上下方向)上,由扭转螺旋弹簧110朝向蜗轮15的一侧(图25的上侧)弹性地按压衬垫109,来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蜗轮15的一侧弹性地按压蜗杆16的前端部。由此,抑制蜗轮齿29与蜗杆齿32之间的齿隙,进而抑制响齿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429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确保能够允许构成蜗轮减速器的构件各自的尺寸误差、组装误差的范围(尺寸公差)较大,需要确保蜗杆的前端部在第一方向上能够位移的量较大。

并且,为了实现在蜗杆齿与蜗轮齿的啮合部产生的响齿的降低、轻量化等,有时将金属制的内侧蜗轮元件和在外周面具有蜗轮齿的合成树脂制的外侧蜗轮元件结合来构成蜗轮。在使用这样构造的蜗轮的情况下,因吸水、热等,合成树脂制的外侧蜗轮元件膨胀,有可能蜗杆齿与蜗轮齿的啮合部的摩擦增大。从防止因外侧蜗轮元件的膨胀而引起的蜗杆齿与蜗轮齿的啮合部的摩擦的增大的方面出发,也需要确保蜗杆的前端部在第一方向上能够位移的量较大。

在日本特开2004-306898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中,在蜗杆16的大径部107的外周面与衬套108的内周面之间,遍及整周地存在间隙。因此,若为了确保蜗杆16的前端部在第一方向上能够位移的量较大,而增大上述间隙中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间隔,则在与第一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图25的表背方向)上的间隔也变大。因此,在改变方向盘的旋转方向时,蜗杆16的前端部有可能在与扭转螺旋弹簧110的按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图25的表背方向)上位移。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构造,在具备对蜗杆的前端部赋予向蜗轮接近的方向的弹力的机构的蜗轮减速器中,能够抑制蜗杆的前端部在与上述弹力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位移。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具有这样的构造的蜗轮减速器的电动辅助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蜗轮减速器具备壳体、蜗轮、蜗杆、支撑轴承、弹性施力机构以及弹性夹持机构。

上述壳体具有蜗轮收纳部和蜗杆收纳部,上述蜗杆收纳部相对于上述蜗轮收纳部配置于扭转的位置,而且轴向中间部向上述蜗轮收纳部开口。

上述蜗轮在外周面具有蜗轮齿,而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上述蜗轮收纳部的内侧。

上述蜗杆在外周面具有与上述蜗轮齿啮合的蜗杆齿,而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上述蜗杆收纳部的内侧。

上述支撑轴承具有外嵌于上述蜗杆的前端部的内圈和与上述内圈同轴地配置于上述内圈的周围的外圈。

上述弹性施力机构直接或者经由外嵌于上述外圈的导向部件等与上述外圈相独立的部件朝向上述蜗轮的一侧对上述支撑轴承弹性地进行施力。

上述弹性夹持机构直接或者经由外嵌于上述外圈的导向部件等与上述外圈相独立的部件在第二方向上从两侧弹性地夹持上述外圈,上述第二方向与作为上述弹性施力机构的施力方向的第一方向和上述蜗杆收纳部的中心轴正交。

上述弹性夹持机构能够由板簧构成。

本发明的蜗轮减速器能够具备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以使上述外圈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内嵌上述外圈,而且内嵌于上述蜗杆收纳部的内侧,并且上述弹性夹持机构配置在上述外圈与上述导向部件之间。

上述弹性夹持机构能够具备一对夹持板簧,该一对夹持板簧配置于上述外圈与上述导向部件之间的部分中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部分。

上述一对夹持板簧能够分别具备:一对远位侧臂部,其在上述导向部件的轴向上分离地配置;以及基部,其将上述一对远位侧臂部的基端部彼此连接,而且使上述导向部件的径向上的内侧面与上述外圈的外周面弹性地抵接。

上述一对夹持板簧能够分别具备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从上述导向部件的轴向上的上述基部的两侧的端部朝向接近上述蜗轮的一侧分别延伸的一对近位侧臂部。

上述一对夹持板簧能够分别具备用于将该一对夹持板簧分别卡定于上述导向部件的卡定片。

上述弹性施力机构能够直接或者经由与上述外圈相独立的部件朝向上述蜗轮的一侧弹性地按压上述外圈中的远离上述蜗轮的一侧部分。

上述弹性施力机构能够由板簧构成。

本发明的蜗轮减速器能够具备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以使上述外圈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内嵌上述外圈,而且内嵌于上述蜗杆收纳部的内侧,并且上述弹性施力机构配置在上述外圈与上述导向部件之间、或者上述外圈与上述蜗杆收纳部之间。

上述导向部件能够在内周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远离上述蜗轮的一侧部分的圆周方向的至少一处、优选为在圆周方向上分离的两处具备与上述外圈直接对置的支撑面部。

本发明的蜗轮减速器能够具备弹性环,该弹性环弹性地被夹持在上述蜗杆收纳部的内周面与上述导向部件的外周面之间。

能够使接近上述蜗轮的一侧部分中的上述弹性环的弹性压缩量比远离上述蜗轮的一侧部分中的上述弹性环的弹性压缩量大。

上述弹性环能够以使上述弹性环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导向部件的中心轴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向接近上述蜗轮的一侧偏移了的状态卡定于上述导向部件的外周面。

本发明的蜗轮减速器能够具备罩,该罩支撑于上述导向部件中的上述蜗杆的前端侧的开口部。

本发明的电动辅助装置具备:电动马达;以及蜗轮减速器,其将上述电动马达的转矩增大,并赋予伴随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的旋转轴或者构成转向齿轮单元的直动轴。尤其是,在本发明的电动辅助装置中,上述蜗轮减速器由本发明的蜗轮减速器构成。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蜗轮减速器以及电动辅助装置,在改变蜗轮的旋转方向时,能够抑制蜗杆的前端部在与弹性施力机构的施力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组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电动辅助装置的管柱辅助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4(A)是构成第一例的电动辅助装置的蜗轮减速器的导向件组装体的立体图,图4(B)是从与图4(A)相反的一侧观察到的导向件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5(A)~图5(E)是第一例的导向件组装体的、在蜗杆的轴向上从前端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5(A))、俯视图(图5(B))、仰视图(图5(C))、右视图(图5(D))、后视图(图5(E))。

图6是图5(A)的C-C剖视图。

图7是图5(A)的D-D剖视图。

图8是第一例的导向件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A)~图9(D)是构成第一例的导向件组装体的导向部件的、在蜗杆的轴向上从前端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9(A))、俯视图(图9(B))、仰视图(图9(C))、右视图(图9(D))。

图10是图9(A)的E-E剖视图。

图11是图9(A)的F-F剖视图。

图12(A)~图12(D)是构成第一例的导向件组装体的施力板簧的俯视图(图12(A))、主视图(图12(B))、左视图(图12(C))、右视图(图12(D))。

图13(A)~图13(D)是构成第一例的导向件组装体的夹持板簧的主视图(图13(A))、右视图(图13(B))、俯视图(图13(C))、后视图(图13(D))。

图14(A)~图14(D)是构成第一例的导向件组装体的罩的、在蜗杆的轴向上从基端侧观察到的后视图(图14(A))、俯视图(图14(B))、仰视图(图14(C))、右视图(图14(D))。

图15是相当于图2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电动辅助装置。

图16是构成第二例的电动辅助装置的蜗轮减速器的导向件组装体以及蜗杆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二例的导向件组装体以及蜗杆的前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图15的G-G剖视图。

图19是图15的H-H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电动辅助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1是构成第三例的电动辅助装置的蜗轮减速器的导向件组装体以及蜗杆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22是第三例导向件组装体以及蜗杆的前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示出能够组装本发明的电动辅助装置的齿条辅助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例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4是示出能够组装本发明的电动辅助装置的小齿轮辅助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一例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5是示出蜗轮减速器的现有构造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例]

图1~图14(D)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本例是将本发明的电动辅助装置应用于管柱辅助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例子。如图1所示,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中,方向盘2的旋转被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3的输入轴4。若伴随输入轴4的旋转而推拉一对转向横拉杆5,则对转向操纵轮赋予转向角。方向盘2支撑固定于转向轴6的后端部,转向轴6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转向柱7的内侧。转向轴6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8a而与中间轴9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9的前端部经由另一万向接头8b而与输入轴4连接。

为了降低驾驶员操作方向盘2所需的力,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具备对转向轴6赋予辅助动力的电动辅助装置10。电动辅助装置10具备电动马达11和蜗轮减速器12a。即,电动辅助装置10利用蜗轮减速器12a使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的转矩增大,并赋予给转向轴6。

蜗轮减速器12a具备壳体14、蜗轮15、蜗杆16、支撑轴承17、导向部件18、弹性施力机构81以及弹性夹持机构82。

壳体14是铁系合金的铸造品、铝等轻合金的压铸成形品、或者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形品等,具备蜗轮收纳部21和蜗杆收纳部22,该蜗杆收纳部22相对于蜗轮收纳部21配置于扭转的位置,而且轴向中间部向蜗轮收纳部21开口。

蜗轮收纳部21以使自身的中心轴与转向柱7的中心轴同轴的方式支撑固定于转向柱7的前端部。

蜗杆收纳部22构成为筒状,而且在轴向两侧的端部具有开口部。蜗杆收纳部22的轴向单侧(图2的右侧)的开口部由结合固定于壳体14的电动马达11堵塞,蜗杆收纳部22的轴向另一侧(图2的左侧)的开口部由盖体23堵塞。

关于蜗杆收纳部22、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蜗杆收纳部22的内侧的蜗杆16、以及配置于蜗杆16的周围的部件,轴向单侧是指蜗杆16的基端侧、即图2的右侧,轴向另一侧是指蜗杆的前端侧、即图2的左侧。

蜗杆收纳部22在轴向单侧部分的内周面具有圆筒面状的圆筒面部24,而且在圆筒面部2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朝向轴向单侧的台阶部25。蜗杆收纳部22在轴向另一侧部分的内周面具有圆筒面状的导向件保持部26,且在与导向件保持部26的轴向单侧相邻的部分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朝内凸缘部27。另外,蜗杆收纳部22在朝内凸缘部27的轴向另一侧面中的在圆周方向上远离蜗轮收纳部21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向轴向单侧凹陷的卡合凹部28。

蜗轮15在外周面具有作为斜齿轮的蜗轮齿29,而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蜗轮收纳部21的内侧。在本例中,蜗轮15以与转向轴6一体旋转的方式支撑固定于转向轴6的前端部的周围,该转向轴6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蜗轮收纳部21的内侧。此外,本例的蜗轮15具备金属制的圆环板状的内侧蜗轮元件30、以及结合固定于内侧蜗轮元件30的周围且在外周面具有蜗轮齿29的合成树脂制的外侧蜗轮元件31。

蜗杆16在轴向中间部外周面具有与蜗轮15的蜗轮齿29啮合的螺纹状的蜗杆齿32,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蜗杆收纳部22的内侧。蜗杆16的基端部经由转矩传递接头33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与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连接。

转矩传递接头33具备:驱动侧传递部件34,其外嵌固定于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图2的左端部);被驱动侧传递部件35,其外嵌固定于蜗杆16的基端部;一对弹性部件36,其分别由含有橡胶的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制成;以及合成树脂制或金属材料制的联轴器37。

当在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与蜗杆16之间传递的转矩较小时,转矩传递接头33将输出轴13的转矩从驱动侧传递部件34经由轴向单侧的弹性部件36传递至联轴器37,并且将联轴器37的转矩经由轴向另一侧的弹性部件36传递至被驱动侧传递部件35。相对于此,当在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与蜗杆16之间传递的转矩较大时,由于一对弹性部件36在圆周方向上被弹性地压扁,所以转矩传递接头33将输出轴13的转矩从驱动侧传递部件34直接传递至联轴器37,并且将联轴器37的转矩直接传递至被驱动侧传递部件35。

转矩传递接头33的具体构造能够采用现有已知的各种构造。在本例中,通过经由转矩传递接头33将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与蜗杆16的基端部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在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与蜗杆16之间的转矩传递部产生响齿,而且能够使蜗杆16相对于输出轴13摆动。但是,只要能够进行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与蜗杆16之间的转矩的传递、以及蜗杆16相对于输出轴13的摆动,则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的前端部与蜗杆16的基端部的连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也能够通过花键卡合等进行连接。

蜗杆16在外嵌固定有被驱动侧传递部件35的基端部与具备蜗杆齿32的轴向中间部之间的部分,从基端侧(轴向单侧)起依次具备嵌合筒部38和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凸边部39。蜗杆16的嵌合筒部38相对于蜗杆收纳部22的圆筒面部24由球轴承40支撑为旋转自如。球轴承40具备外圈41、内圈42以及多个球43。

外圈41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内嵌于蜗杆收纳部22的圆筒面部24,在台阶部25与卡定于圆筒面部24的挡圈44之间从轴向两侧被夹持。即,外圈41的轴向另一侧面与台阶部25抵接,外圈41的轴向单侧面与挡圈44抵接。但是,也能够将外圈4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内嵌于蜗杆收纳部22的圆筒面部24。

内圈42预先无松动地外嵌于蜗杆16的嵌合筒部38,在凸边部39的轴向单侧面与外嵌固定于蜗杆16的基端部的被驱动侧传递部件35的轴向另一侧面之间,经由一对弹性部件76从轴向两侧被夹持。即,内圈42的轴向单侧面经由轴向单侧的弹性部件76而与被驱动侧传递部件35的轴向另一侧面抵接,内圈42的轴向另一侧面经由轴向另一侧的弹性部件76而与凸边部39的轴向单侧面抵接。

多个球43滚动自如地配置在外圈41的内周面所具备的外圈轨道与内圈42的外周面所具备的内圈轨道之间。

球轴承40在外圈41及内圈42与球43之间具有径向间隙。因此,蜗杆16的嵌合筒部38相对于蜗杆收纳部22的圆筒面部24被支撑为能够旋转及摆动位移。

蜗杆16在前端部(轴向另一端部)具有外径比与基端侧(轴向单侧)相邻的部分小的小径筒部45。蜗杆16的小径筒部45相对于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由支撑轴承17及导向部件18支撑为旋转自如且能够相对于蜗轮15远近移动。

支撑轴承17具备:内圈46,其外嵌固定于小径筒部45;外圈47,其与内圈46同轴地配置于内圈46的周围;以及多个滚动体48,其滚动自如地配置在内圈46的外周面所具备的内圈轨道与外圈47的内周面所具备的外圈轨道之间。在本例中,作为支撑轴承17,使用了滚动体48为球的球轴承,但也能够使用径向滚子轴承、径向滚针轴承。

支撑轴承17经由导向部件18以能够相对于蜗轮15远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的内侧。支撑轴承17由弹性施力机构81朝向蜗轮15侧弹性地施力。在本例中,弹性施力机构81由配置于外圈47与导向部件18之间的部分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的施力板簧19构成。

弹性夹持机构82在与作为弹性施力机构81(施力板簧19)的施力方向的第一方向(图2、图3、图5(A)以及图7的上下方向)和蜗杆收纳部22的中心轴正交的第二方向(图3、图5(A)以及图6的左右方向)上从两侧弹性地夹持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在本例中,弹性夹持机构82由配置于外圈47与导向部件18之间的部分中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部分的一对夹持板簧20构成。

导向部件18由合成树脂制成,具备筒状的主体部49和一对卡合凸部50,该一对卡合凸部50从主体部49的轴向单侧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蜗轮15的一侧且在第二方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朝向轴向单侧突出。

在主体部49的外周面,导向部件18遍及整周地具备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状的卡定槽51。在弹性环52卡定于卡定槽51的状态下,主体部49内嵌于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的内侧。在本例中,使接近蜗轮15的一侧部分中的弹性环52的弹性压缩量比远离蜗轮15的一侧部分中的弹性压缩量大。因此,具体而言,使卡定槽51的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49的中心轴在第一方向上向接近蜗轮15的一侧偏移。由此,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远离蜗轮15的一侧弹性地对导向部件18进行施力,将主体部49的外周面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部分按压至导向件保持部26,从而抑制导向部件18的晃动。此外,在本例中,弹性环52由在卡定于卡定槽51之前的自由状态下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的O形圈构成。但是,弹性环52的截面形状不限定于圆形,也能够是椭圆形、矩形等。

在轴向中间部内周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蜗轮15的一侧部分且在圆周方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主体部49具备局部呈圆筒面状的支撑面部53。支撑面部53分别具有与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或比其稍大的曲率半径。另外,在轴向中间部内周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蜗轮15的一侧部分,主体部49具有大致呈半圆筒面状的凹曲面部54。凹曲面部54具有与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或比其稍大的曲率半径。

主体部49在内周面中的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一对内侧面具备卡合面部55,该卡合面部55在从第二方向观察时大致呈H字形且用于配置夹持板簧20。卡合面部55具备:平坦面状的基部56,其与第二方向正交;台座面部57a、57b,其配置于隔着支撑面部53的轴向两侧部分和隔着凹曲面部54的轴向两侧部分的四角,并且比基部56更突出;以及按压面部58,其从基部56的中央附近突出。台座面部57a、57b分别存在于与第二方向正交的同一假想平面上。台座面部57a、57b从基部56突出的突出量比按压面部58从基部56突出的突出量大。

在轴向中间部内周面中的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且在圆周方向上支撑面部53之间的部分,主体部49具备朝向径向外侧(在第一方向上远离蜗轮15的一侧)凹陷的卡定凹部79,在卡定凹部79的底面具备在第一方向上朝向接近蜗轮15的一侧突出的卡定凸部59。卡定凹部79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在主体部49的轴向两侧面开口。

主体部49在轴向另一侧面中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具有切口部60,而且在沿圆周方向从切口部60偏离的部分且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部分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大致呈弓形的侧壁部61。并且,主体部49在轴向另一侧部分的外周面中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部分具有沿第一方向伸长的凹槽62。另外,主体部49在轴向两侧面中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端部具有沿径向贯通该部分的卡定切口63a、63b。卡定切口63a、63b中的设于轴向另一侧面的卡定切口63a沿径向贯通侧壁部61的中央部,而且在凹槽62的轴向另一侧面的中央部开口。

在将主体部49内嵌于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的内侧的状态下,一对卡合凸部50配置于蜗杆收纳部22的卡合凹部28的内侧。由此,实现决定导向部件18相对于蜗杆收纳部22在圆周方向上的相位,并且阻止导向部件18在蜗杆收纳部22的内侧旋转。

如图12(A)~图12(D)所示,构成弹性施力机构81的施力板簧19是将钢板等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大致弯曲成形为U字形而成的。在本例中,施力板簧19具备:基部64;折回部65,其从基部64的长度方向单侧(导向部件18的轴向单侧)的端部呈U字形地折回;以及弯曲部66,其以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蜗轮15的一侧从折回部65的前端部(导向部件18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凸出的方式弯曲成部分呈圆筒状。另外,施力板簧19在基部64具有矩形的卡定孔67。

施力板簧19通过将基部64配置(插入)于导向部件18的卡定凹部79的内侧,而且使卡定孔67与卡定凸部59嵌合,来支撑于导向部件18的内侧。在支撑于导向部件18的内侧的状态下,通过由施力板簧19的弯曲部66弹性地对配置于导向部件18的内侧的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的外周面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进行按压,来朝向蜗轮15侧弹性地对支撑轴承17进行施力。在将施力板簧19支撑于导向部件18的内侧的状态下,折回部65配置在导向部件18的一对卡合凸部50彼此之间。

如图13(A)~图13(D)所示,夹持板簧20通过将钢板等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大致冲压成形为H字形来获得。具体而言,夹持板簧20整体大致构成为平板状,具备:基部68;四个臂部69a、69b,其在第一方向上从基部68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缘中的长度方向(导向部件18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延伸;以及一对卡定片70,其从基部68的长度方向(导向部件18的轴向)两侧缘起在基部68的板厚方向上向远离支撑轴承17的方向(导向部件18的径向外侧)折弯。夹持板簧20通过使四个臂部69a、69b与卡合面部55的台座面部57a、57b抵接,而且将卡定片70卡挂于卡定切口63a、63b,来支撑于导向部件18的内侧。这样一来,利用支撑于导向部件18的内周面中的第二方向上的两侧部分的一对夹持板簧20,从第二方向两侧弹性地夹持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此外,在将夹持板簧20支撑于导向部件18的内侧的状态下,支撑面部53从四个臂部69a、69b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臂部(远位侧臂部)69a彼此之间伸出,而且凹曲面部54从接近蜗轮15的一侧的臂部(近位侧臂部)69b彼此之间伸出。即,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臂部69a在导向部件18的轴向上配置于支撑面部53的两侧,而且接近蜗轮15的一侧的臂部69b在导向部件18的轴向上配置于凹曲面部54的两侧。

本例的蜗轮减速器12a还具备支撑在导向部件18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部的罩71。如图14(A)~图14(D)所示,在从导向部件18的轴向观察时,罩71具有大致呈长圆形的端面形状。罩71在中央部具有圆孔72,而且在导向部件18的轴向的单侧面中的第一方向上的两侧部分具有沿导向部件18的轴向突出的一对卡定爪73。但是,也能够省略圆孔72。罩71在配置于主体部49的一对侧壁部61彼此之间的状态下,通过将卡定爪73卡挂于主体部49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来支撑于导向部件18。

在组装蜗轮减速器12a时,在导向部件18的内侧配置施力板簧19、一对夹持板簧20以及支撑轴承17,之后将罩71支撑于导向部件18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部,由此构成图4(A)~图5(E)所示的导向件组装体77。而且,通过将导向件组装体77插入(压入)至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与蜗杆16的小径筒部45之间,来将蜗杆16的前端部以旋转自如且被赋予朝向蜗轮15侧的弹力的状态支撑于导向件保持部26的内侧。在将导向件组装体77插入至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与蜗杆16的小径筒部45之间之后,将挡圈78卡定于导向件保持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由此,阻止导向件组装体77向轴向另一侧位移,并且阻止罩71从导向部件18脱落(脱离)。

在本例的电动辅助装置10中,相对于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经由支撑轴承17及导向部件18将蜗杆16的前端部所具备的小径筒部45支撑为旋转自如且能够相对于蜗轮15远近移动。而且,利用构成弹性施力机构81的施力板簧19,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蜗轮15侧弹性地对支撑轴承17进行施力。因此,能够抑制蜗杆齿32与蜗轮齿29之间的齿隙。

在本例的电动辅助装置10中,利用构成弹性夹持机构82的一对夹持板簧20,在第二方向上从两侧弹性地夹持支撑轴承17。因此,即使在因驾驶员操作方向盘2而支撑固定于转向轴6的蜗轮15的旋转方向改变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蜗杆16的前端部在第二方向上位移。

若通过对电动马达11通电而从蜗杆16向蜗轮15传递转矩,则从蜗轮齿29与蜗杆齿32的啮合部对蜗杆16施加啮合反作用力。该啮合反作用力不仅包括第一方向上的成分,还包括与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上的成分。对于啮合反作用力中的第二方向上的成分的方向而言,在蜗杆16向一方旋转的情况下和向另一方旋转的情况下成为彼此相反的方向。即,当在蜗杆16与蜗轮15之间传递转矩时,如图3所示,根据蜗杆16的旋转方向对蜗杆16的前端部施加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的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

当在蜗杆16与蜗轮15之间传递转矩时,若施加给蜗杆16的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中的第一方向上的成分比施力板簧19的弹性作用力大,则蜗杆16的前端部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蜗轮15的方向位移。在本例中,若蜗杆16的前端部向远离蜗轮15的方向位移,则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的外周面与导向部件18的内周面所具备的支撑面部53抵接,导向部件18的外周面被按压至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从而承接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在本例中,支撑面部53设于导向部件18的内周面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部分且在圆周方向上分离的两处位置。因此,无论蜗杆16的旋转方向如何,都能够使外圈47的外周面与支撑面部53的抵接部位于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的方向,从而能够由壳体14高效地承接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

一对夹持板簧20分别具有大致呈H字形的俯视形状,而且大致构成为平板状。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一对夹持板簧20,而且在将一对夹持板簧20安装于导向部件18时,不需要考虑第一方向上的方向性,就能够实现组装性的提高。但是,也能够将在第二方向上从两侧夹持支撑轴承17的弹性夹持机构82整体构成为一体。即,也能够利用具有将一对夹持板簧20中的在第一方向上接近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之类的构造的部件来构成弹性夹持机构82。另外,也能够将弹性夹持机构82和朝向蜗轮15侧弹性地对支撑轴承17进行施力的弹性施力机构81构成为一体。

由于罩71支撑于导向部件18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部,所以即使在将导向件组装体77组装于预定的位置之前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支撑轴承17、施力板簧19、一对夹持板簧20从导向部件18的内侧脱落。因此,能够将支撑轴承17、导向部件18、施力板簧19、一对夹持板簧20以及罩71作为组件来一体地处理,从而能够提高蜗轮减速器12a的组装性。在本例中,在将导向件组装体77配置在蜗杆收纳部22的导向件保持部26与蜗杆16的小径筒部45之间的状态下,利用卡定于导向件保持部26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挡圈78来阻止导向件组装体77向轴向另一侧位移,并且阻止罩71从导向部件18脱落。因此,即使在伴随蜗轮15与蜗杆16之间的转矩的传递而对蜗杆16施加了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蜗杆16向轴向另一侧过度地位移,能够防止蜗轮齿29与蜗杆齿32的啮合部锁定。

在从第一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本例的蜗轮减速器12a具有蜗轮15的中心轴与蜗杆16的中心轴正交的构造。但是,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在从第一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蜗轮的中心轴与蜗杆的中心轴斜交(形成锐角)的构造的蜗轮减速器。

在本例中,在不晃动地配置于壳体14的蜗杆收纳部22的内侧的导向部件18与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之间,配置有构成弹性施力机构81的施力板簧19以及构成弹性夹持机构82的一对夹持板簧20,但也能够将施力板簧19配置在蜗杆收纳部22与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之间。或者,也能够将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以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位移的方式直接内嵌于蜗杆收纳部22的内周面,将弹性施力机构81以及弹性夹持机构82配置在蜗杆收纳部22与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之间。

[第二例]

图15~图19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本例的蜗轮减速器12b在以下构造中与第一例的蜗轮减速器不同,即:朝向蜗轮15侧弹性地对外嵌于蜗杆16的小径筒部的支撑轴承17进行施力的弹性施力机构81a的构造、以及在第二方向上从两侧夹持支撑轴承17的弹性夹持机构82a的构造。以下,以与第一例的蜗轮减速器12a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本例的蜗轮减速器12b进行说明。

本例的蜗轮减速器12b具备壳体14a、蜗轮15、蜗杆16、支撑轴承17、支架部件(导向部件)80、弹性施力机构81a以及弹性夹持机构82a。

壳体14a具备蜗轮收纳部21和蜗杆收纳部22a,该蜗杆收纳部22a具有相对于蜗轮收纳部21的中心轴位于扭转的位置的中心轴。

蜗杆收纳部22a在轴向单侧部分的内周面具有圆筒面状的圆筒面部24,而且在圆筒面部2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朝向轴向单侧的台阶部25。蜗杆收纳部22a在轴向另一侧部分的内周面具有支架保持部83,在支架保持部83中的靠蜗轮收纳部21侧的端部(图18及图19的下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壳体侧卡合部84。支架保持部83的除壳体侧卡合部84所处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由圆筒面构成。

蜗轮15以与转向轴6一体旋转的方式支撑固定于转向轴6的前端部的周围,该转向轴6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蜗轮收纳部21的内侧。

蜗杆16的基端部经由转矩传递接头33以能够传递转矩的方式与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连接,并且在蜗杆16的轴向单侧部分具备的嵌合筒部38相对于蜗杆收纳部22的圆筒面部24由球轴承40支撑为旋转自如。

支撑轴承17的内圈46外嵌固定于蜗杆16的前端部所具备的小径筒部45。

支架部件(导向部件)80具备筒状部85和从筒状部85的轴向另一侧面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大致呈U字形的突出部86。支架部件80优选为由具有充分的强度及刚性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

筒状部85在内周面具有对支撑轴承17的外圈47进行内嵌保持的轴承保持部87。筒状部85在轴向中间部外周面中的隔着假想平面α对称且在径向上相互成为相反侧的两处位置具有与蜗轮15的中心轴正交的一对支架侧平坦面部88,其中,假想平面α与作为弹性施力机构81a对支架部件80施力的施力方向的第一方向(图15~图19的上下方向)平行且包括蜗杆16的中心轴。筒状部85在外周面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图18及图19的上端部)具有与假想平面α正交的平坦面状的非接触部89。但是,如本例所述,在使用螺旋弹簧作为弹性施力机构81a的情况下,也能够省略非接触部89。筒状部85具有将一对支架侧平坦面部88中的在周向上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与非接触部89的端部连接的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而且具有将一对支架侧平坦面部88中的在周向上接近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近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1。筒状部85在近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1中的接近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图18及图19的下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支架侧卡合部92。

筒状部85具有从支架侧平坦面部88突出且具有局部圆筒面状的前端面的第一凸部93,而且在外周面中的隔着具备支架侧平坦面部88的轴向中间部两侧的轴向两侧的端部的假想平面α而对称的两处位置,分别各具有一对第二凸部94。此外,第二凸部94的周向位置是比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离蜗轮15更近的一侧、而且稍微向比第一凸部93的周向中央位置离蜗轮15更远的一侧偏离的部分。第二凸部94的前端面(径向外侧面)是局部圆筒面,在未从蜗轮齿29与蜗杆齿32的啮合部对蜗杆16施加啮合反作用力的状态下,与壳体14a的支架保持部83接近对置,而且具有与支架保持部83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即,在未从蜗轮齿29与蜗杆齿32的啮合部对蜗杆16施加啮合反作用力的状态下,在第二凸部94的前端面与壳体14a的支架保持部83之间存在间隙。

突出部86在筒状部85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径向内侧部分中从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半部分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且具有在从轴向另一侧观察时大致呈U字形的端面形状。即,突出部86具备:局部圆筒部95,其在筒状部85的轴向另一侧面的径向内侧部分中从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以及一对侧壁部96,其从局部圆筒部95的周向两端部朝向接近蜗轮15的一侧延伸,而且相互平行地配置。一对侧壁部96分别在相互成为相反侧的外侧面具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凹陷的卡定凹部97。

通过经由弹性夹持机构82a的连接部98将支架侧卡合部92与壳体侧卡合部84卡合,来限制周向上的位移,支架部件80在该状态下配置于支架保持部83的内侧。利用弹性施力机构81a,在与蜗轮15的中心轴和电动马达11的输出轴13的中心轴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对支架部件80赋予朝向蜗轮15侧的方向的弹力。并且,利用弹性夹持机构82a来防止支架部件80在与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图18及图19的左右方向)上晃动。

在本例中,弹性施力机构81a由将金属线弯曲成形而成的扭转螺旋弹簧构成。弹性施力机构81a具有线圈部99和从线圈部99的两端部向径向内方折弯而成的一对臂部100。弹性施力机构81a将支架部件80的突出部86插通至线圈部99,将一对臂部100卡挂于卡定凹部97,并且将线圈部99的外周面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按压至支架保持部83。由此,在第一方向上对支架部件80赋予朝向蜗轮15侧(图18及图19的下方)的方向的弹力。

在本例中,弹性夹持机构82a由将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弯曲成形而成的板簧构成。弹性夹持机构82a具备一对弹性片101和将一对弹性片101各自的周向两端部中的接近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接部98。一对弹性片101各自的周向两端部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成为与任何部分都不连接的自由端。

一对弹性片101分别具有配置为与蜗轮15的中心轴正交的平板部102和从平板部102的两端部沿周向延伸的局部呈圆筒状的被支撑部103a、103b。一对弹性片101分别通过将被支撑部103a、103b的径向外侧面按压至支架保持部83,来阻止平板部102分别在第二方向上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位移。具体而言,通过在弹性地缩小了一对弹性片101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的状态下,将弹性夹持机构82a配置于支架保持部83的内侧,来利用弹性夹持机构82a的弹性复原力将被支撑部103a、103b的径向外侧面按压至支架保持部83。在本例中,使被支撑部103a、103b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被支撑部(远位侧被支撑部)103a的曲率比与被支撑部103a的径向内侧面对置的支架部件80的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的曲率小。

一对弹性片101各自的平板部102的径向内侧面与支架部件80的第一凸部93的前端部抵接。即,在构成一对弹性片101的每一个弹性片的平板部102的径向内侧面彼此之间,在第二方向上从两侧弹性地夹持支架部件80。由此,防止支架部件80在第二方向上晃动。

连接部98在从轴向观察时大致弯曲成U字形。在本例中,将连接部98配置于支架保持部83的壳体侧卡合部84的内侧,而且在连接部98的内侧配置有支架部件80的支架侧卡合部92。总之,使支架部件80的支架侧卡合部92经由连接部98而与导向件保持部26的壳体侧卡合部84卡合。由此,阻止支架部件80及弹性夹持机构82a在支架保持部83的内侧沿周向位移。

在壳体侧卡合部84的内表面与连接部98的径向外侧面之间存在间隙。由此,能够吸收弹性夹持机构82a的尺寸误差。并且,在连接部98的径向内侧面与支架侧卡合部92的径向外侧面之间也存在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在弹性夹持机构82a与支架部件80之间产生摩擦阻力,并且能够吸收弹性夹持机构82a、支架部件80的尺寸误差。但是,也能够使连接部98的径向内侧面与支架侧卡合部92的径向外侧面无间隙地抵接。

在本例中,也能够通过在支架部件80配置弹性施力机构81a、弹性夹持机构82a以及支撑轴承17来构成导向件组装体77a。而且,通过将导向件组装体77a插入(压入)至蜗杆收纳部22a的支架保持部83与蜗杆16的小径筒部45之间,能够以旋转自如且受到朝向蜗轮15侧的弹力的状态将蜗杆16的前端部支撑于支架保持部83的内侧。

在本例中,相对于蜗杆收纳部22a的支架保持部83,经由支撑轴承17及支架部件80将蜗杆16的前端部所具备的小径筒部45支撑为旋转自如且能够相对于蜗轮15远近移动,并且利用弹性施力机构81a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蜗轮15侧弹性地对支架部件80进行施力。因此,能够抑制蜗杆齿32与蜗轮齿29之间的齿隙。

在本例中,利用构成弹性夹持机构82a的一对弹性片101的平板部102,在第二方向上从两侧弹性地夹持支架部件80。因此,即使在因驾驶员操作方向盘2而支撑固定于转向轴6的蜗轮15的旋转方向改变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蜗杆16的前端部在与弹性施力机构81a的施力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位移。

在本例中,若蜗杆16的前端部向远离蜗轮15的方向位移,则支架部件80的外周面中的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经由构成弹性夹持机构82a的被支撑部103a、103b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被支撑部103a而与壳体14a的支架保持部83抵接。总之,根据本例,能够使支架部件80的外周面与支架保持部83的抵接部位于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的方向,从而能够由壳体14高效地承接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

在本例中,使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被支撑部103a的曲率比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的曲率小。因此,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中的第一方向上的成分)的大小越大,则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与被支撑部103a的径向内侧面的抵接位置在周向上移动至离蜗轮15越远的一侧,而且第一凸部93的前端部与平板部102的径向内侧面的抵接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至离蜗轮15越远的一侧。即,第一凸部93的前端部与平板部102的径向内侧面的抵接位置移动至离支架保持部83与被支撑部103a的径向外侧面之间的抵接部越近的一侧。其结果,能够增大弹性夹持机构82a的平板部102中的与第一凸部93的前端部抵接的部分的弹簧常数,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蜗杆16的前端部在第二方向上位移。

即使在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被支撑部103a的曲率比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的曲率大的情况下,因作用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第一凸部93的前端部与平板部102的径向内侧面的抵接位置也移动。因此,与使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被支撑部103a的曲率比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的曲率小的情况相同,能够增大构成弹性夹持机构82a的板簧的弹簧常数,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蜗杆16的前端部在第二方向上位移。

由于蜗杆16的前端部欲在第二方向上位移,所以若支架部件80的第一凸部93的前端部按压弹性夹持机构82a的平板部102,则弹性夹持机构82a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被支撑部103a欲朝向径向内侧变形。当在蜗杆16与蜗轮15之间传递转矩时,基于啮合反作用力F1或F2,由支架部件80的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朝向支架保持部83按压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被支撑部103a。从这一方面看,也能够抑制蜗杆16的前端部在第二方向上位移。

在筒状部85的外周面中的隔着支架侧平坦面部88所存在的轴向中间部两侧的轴向两端部的假想平面α而对称的两处位置,本例的支架部件80分别各具有一对第二凸部94。而且,将第二凸部94的周向位置设为比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离蜗轮15更近的一侧、而且稍微向比第一凸部93的周向中央位置离蜗轮15更远的一侧偏离的部分。因此,若蜗杆16的前端部向远离蜗轮15的方向位移,支架部件80的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0经由弹性夹持机构82a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被支撑部103a而与壳体14的支架保持部83抵接,则第二凸部94与支架保持部83直接抵接或接近对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蜗杆16的前端部在第二方向上位移。

在本例中,作为弹性夹持机构82a,使用了具有利用连接部98连接有一对弹性片101的构造的部件,但在能够在与弹性施力机构的施力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从两侧夹持支架部件的范围内,也能够采用其它构造。即,也能够由相互独立地构成且分别具有平板部的一对弹性片构成弹性夹持机构。在该情况下,在将一对弹性片各自的平板部配置于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的状态下,通过将各个被支撑部按压至壳体的内周面,来将一对弹性片支撑于壳体的内侧,并且使导向部件的导向件侧卡合部与壳体侧卡合部直接卡合。并且,各个弹性片优选在壳体的内侧具备防止沿周向位移的限位机构。

在本例中,一对弹性片101分别具备平板部102和从该平板部102的两端部沿周向延伸的局部呈圆筒状的被支撑部103a、103b,通过将被支撑部103a、103b的径向外侧面按压至支架保持部83,来阻止平板部102分别在第二方向上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位移。但是,也能够将一对弹性片分别设为具备平板部和从该平板部的两端部大致折弯成直角或锐角而成的一对折弯部的构造,通过将上述平板部与上述折弯部的连接部按压至支架保持部,来阻止上述平板部分别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位移。即,能够将上述连接部按压至上述支架保持部,而且在上述折弯部的径向外侧面与上述导向件保持部之间具备间隙。在该情况下,上述连接部相当于被支撑部。其它部分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一例相同。

[第三例]

图20~图2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本例是第二例的变形例。在本例中,在向蜗轮15接近的方向上弹性地对支架部件(导向部件)80a进行施力的弹性施力机构81b由将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大致弯曲成形为U字形而成的板簧构成。支架部件80a具有省略了第二例的支架部件80的突出部86的构造、即仅由筒状部85构成的构造。弹性施力机构81b以弹性压缩了的状态被夹持在支架部件80a的外周面中的远离蜗轮15的一侧的端部所具备的平坦面状的非接触部89与壳体14a的支架保持部83之间。由此,对支架部件80a赋予向蜗轮15接近的方向的弹力。在本例中,也能够通过在支架部件80a配置弹性施力机构81b、弹性夹持机构82a以及支撑轴承17来构成导向件组装体77b。其它部分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一例及第二例相同。

本发明的电动辅助装置不限定于管柱辅助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能够组装于各种构造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具体而言,例如,在图23所示的齿条辅助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a中,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从转向齿轮单元3的输入轴4偏离的部分配置外嵌固定有蜗轮15的旋转轴104,使旋转轴104的前端部所具备的小齿轮齿与构成转向齿轮单元3的齿条105的齿部啮合。

在图24所示的小齿轮辅助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1b中,将蜗轮减速器12的蜗轮15支撑固定于转向齿轮单元3a的输入轴4a。

本发明的蜗轮减速器不限定于电动辅助装置,能够组装于各种机械装置。

符号说明

1、1a、1b—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方向盘,3、3a—转向齿轮单元,4、4a—输入轴,5—转向横拉杆,6—转向轴,7—转向柱,8a、8b—万向接头,9—中间轴,10—电动辅助装置,11—电动马达,12、12a、12b、12c—蜗轮减速器,13—输出轴,14、14a—壳体,15—蜗轮,16—蜗杆,17—支撑轴承,18—导向部件,19—施力板簧,20—夹持板簧,21—蜗轮收纳部,22、22a—蜗杆收纳部,23—盖体,24—圆筒面部,25—台阶部,26—导向件保持部,27—朝内凸缘部,28—卡合凹部,29—蜗轮齿,30—内侧蜗轮元件,31—外侧蜗轮元件,32—蜗杆齿,33—转矩传递接头,34—驱动侧传递部件,35—被驱动侧传递部件,36—弹性部件,37—联轴器,38—嵌合筒部,39—凸边部,40—球轴承,41—外圈,42—内圈,43—球,44—挡圈,45—小径筒部,46—内圈,47—外圈,48—滚动体,49—主体部,50—卡合凸部,51—卡定槽,52—弹性环,53—支撑面部,54—凹曲面部,55—卡合面部,56—基部,57a、57b—台座面部,58—按压面部,59—卡定凸部,60—切口部,61—侧壁部,62—凹槽,63a、63b—卡定切口,64—基部,65—折回部,66—弯曲部,67—卡定孔,68—基部,69a、69b—臂部,70—卡定片,71—罩,72—圆孔,73—卡定爪,74—旋转轴,75—齿条,76—弹性部件,77、77a、77b—导向件组装体,78—挡圈,79—卡定凹部,80、80a—支架部件(导向部件),81、81a、81b—弹性施力机构,82、82a—弹性夹持机构,83—支架保持部,84—壳体侧卡合部,85—筒状部,86—突出部,87—轴承保持部,88—支架侧平坦面部,89—非接触部,90—远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1—近位侧局部圆筒面部,92—支架侧卡合部,93—第一凸部,94—第二凸部,95—局部圆筒部,96—侧壁部,97—卡定凹部,98—连接部,99—线圈部,100—臂部,101—弹性片,102—平板部,103a、103b—被支撑部,104—旋转轴,105—齿条,106—支架,107—大径部,108—衬套,109—衬垫,110—扭转螺旋弹簧。

4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轴承构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