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侧面收集器和外部控制阀的阻尼器

文档序号:246337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具有侧面收集器和外部控制阀的阻尼器 (Damper with side collector and external control valve ) 是由 S·德雷姆 于 2020-06-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尼器,该阻尼器具有内管和外管以及活塞,该活塞可滑动地设置在该内管内以限定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流体输送室定位在内管和外管之间。收集器室定位在外管外部。邻接内管的一个端部的进气阀组件包括第一进气阀主体和第二进气阀主体以及隔离壁主体,该隔离壁主体限定进气阀组件中的第一中间室和第二中间室。聚积室定位在进气阀组件和外管的封闭端之间。第一中间室和聚积室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流体连通。第一进气阀控制第二工作室和收集器室之间的流体流动。第二进气阀控制第二中间室和收集器室之间的流体流动。(A damper has inner and outer tubes and a piston slidably disposed within the inner tube to define first and second working chambers. A fluid transfer chamber is positioned between the inner tube and the outer tube. The collector chamber is positioned outside the outer tube. The intake valve assembly, which abuts one end of the inner tube, includes first and second intake valve bodies and a partition wall body that defines first and second intermediate chambers in the intake valve assembly. An accumulation chamber is positioned between the intake valve assembly and the closed end of the outer tube. The first intermediate chamber and the accumulation chamber are arranged in flui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ollector chamber. The first inlet valve controls fluid flow between the second working chamber and the collector chamber. A second inlet valve controls fluid flow between the second intermediate chamber and the collector chamber.)

具有侧面收集器和外部控制阀的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涉及阻尼器。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具有安装到侧面收集器的多个外部控制阀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该背景信息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车辆通常包括与悬架系统结合使用的阻尼器,以吸收驱动车辆时发生的振动。为了吸收振动,阻尼器通常连接在车辆的车身和悬架系统之间。活塞位于阻尼器内。活塞通过活塞杆连接到车身或车辆悬架。阻尼器还包括连接到悬架系统的阻尼器主体。当阻尼器被压缩或延伸时,活塞可限制阻尼流体在限定于阻尼器主体内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之间的流动,以便产生抵消振动的阻尼力。通过进一步限制阻尼流体在阻尼器的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之间的流动,阻尼器可产生更大的阻尼力。

阻尼器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阀,这些阀在活塞的延伸和压缩运动期间控制流体的流动。当前的阻尼器设计包括阀块,该阀块在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阀和蓄能器之间提供相互液压连接。此类设计通常使阻尼器体积庞大,并增加阻尼器的总成本。当前的阻尼器还具有进一步增加阻尼器的尺寸和成本的检查值。

发明内容

本部分提供本公开内容的总体概述,并且并非是本发明的完整范围或其所有特征的完整公开。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阻尼器。阻尼器包括在第一内管端部和第二内管端部之间纵向延伸的内管。阻尼器包括可滑动地设置在内管内的活塞。活塞在内管内限定第一工作室和第二工作室。第一工作室纵向定位在活塞和第一内管端部之间,并且第二工作室纵向定位在活塞和第二内管端部之间。阻尼器还包括围绕内管设置的外管。外管在第一外管端部和第二外管端部之间纵向延伸。第一工作室被布置成与流体输送室流体连通,该流体输送室径向设置在内管和外管之间。阻尼器还包括定位在外管外部的收集器室。

阻尼器包括定位在第二内管端部处的进气阀组件。进气阀组件邻接外管以限定进气阀组件和第二外管端部之间的聚积室。聚积室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流体连通。进气阀组件包括第一进气阀主体、第二进气阀主体和隔离壁主体,它们配合以在进气阀组件内限定第一中间室和第二中间室。第一中间室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流体连通,并且第二中间室被布置成与第二工作室流体连通。进气阀组件还包括分别安装在第一进气阀主体和第二进气阀主体上的第一进气阀和第二进气阀。在阻尼器的压缩行程期间,第一进气阀控制流体通过进气阀组件流到流体输送室。在阻尼器的延伸行程期间,第二进气阀控制流体通过进气阀组件流到第二工作室。

阻尼器还包括从外部安装到外管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第一控制阀具有被布置成经由外管中的第一端口与流体输送室流体连通的第一控制阀入口和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流体连通的第一控制阀出口。第二控制阀具有被布置成经由外管中的第二端口与第二中间室流体连通的第二控制阀入口和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流体连通的第二控制阀出口。因此,第一控制阀在延伸行程期间控制阻尼水平,并且第二控制阀在压缩行程期间控制阻尼水平。

因为第一进气阀和第二进气阀是内部进气阀组件的一部分,该内部进气阀组件定位在聚积室和第二内管端部之间的外管内部,而不是在第一外部安装的控制阀和第二外部安装的控制阀中,所以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可被制造得更小。有利的是,这导致阻尼器的包装尺寸的改进。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阻尼器还可包括浮动活塞,该浮动活塞可滑动地设置在进气阀组件和外管的第二端部之间的外管中。根据该布置结构,聚积室纵向地定位在进气阀组件和浮动活塞之间。加压室纵向定位在浮动活塞和外管的第二端部之间。加压室包含加压流体,该加压流体操作以将浮动活塞朝向进气阀组件偏置。

附图说明

本文描述的附图仅用于所选实施方案的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并入悬架系统的车辆的图示;

图2是根据本公开构造的示例性阻尼器的前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侧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放大侧剖视图,其中包括箭头,示出了在压缩行程期间通过阻尼器的流体流动路径;

图5是图3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另一放大侧剖视图,其中包括箭头,示出了在延伸行程期间通过阻尼器的流体流动路径;

图6是图3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示例性进气阀组件的前分解透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示例性进气阀组件的后分解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构造的另一示例性阻尼器的侧剖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放大侧剖视图,其中包括箭头,示出了在压缩行程期间通过阻尼器的流体流动路径;

图10是图8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另一放大侧剖视图,其中包括箭头,示出了在延伸行程期间通过阻尼器的流体流动路径;

图11是图8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另一示例性进气阀组件的前分解透视图;并且

图12是图8所示的示例性阻尼器的示例性进气阀组件的后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在所有附图中,将尽可能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零件。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了示例性实施方案,使得本公开内容将是彻底的,并且将充分地将范围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阐述了众多具体细节(诸如特定部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以提供对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案的彻底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不需要采用特定的细节,示例性实施方案可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并且这两者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未详细描述众所周知的过程、众所周知的装置结构以及众所周知的技术。

本文所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殊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目的,并不旨在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用,单数形式“一个”、“一种”和“该”也可以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说明。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是包含性的,因此指定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组。除非被具体地标识为执行顺序,否则本文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操作不应被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讨论或示出的特定顺序执行。还应当理解,可以采用附加的或代替性的步骤。

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接合到另一元件或层”、“连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到另一元件或层、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直接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比之下,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到另一元件或层”、“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直接联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可能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他词语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与“直接在…之间”,“相邻”与“直接相邻”等)。如本文所用,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指明,否则当用于本文时,术语诸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数值并不意味着序列或顺序。因此,在不脱离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教导内容的情况下,下文所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可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

为了便于描述,在本文中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内部”、“外部”、“下面”、“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来描述如图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除了图中所描绘的取向之外,空间相对术语可以旨在涵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面”的元件然后将被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涵盖上方和下方的取向两者。该装置可以其他方式被取向(旋转90度或以其他方向取向),并且本文所用的空间相对描述符被相应地解释。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并入悬架系统102的示例性车辆100。车辆100可由内燃机、电动马达、混合/电动动力系或其等同物驱动。车辆100包括车身104。车辆100的悬架系统102包括后悬架106和前悬架108。后悬架106包括适于操作性地支撑一对后车轮110的横向延伸的后车轴组件(未示出)。后车轴组件通过一对阻尼器112和一对螺旋形盘簧114操作性地连接到车身104。类似地,前悬架108包括支撑一对前车轮116的横向延伸的前车轴组件(未示出)。前车轴组件通过另一对阻尼器112和一对螺旋形盘簧118连接到车身104。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车辆100可包括用于四个拐角中的每一者而不是前车轴组件和后车轴组件的独立悬架单元(未示出)。

悬架系统102的阻尼器112用于阻尼车辆100的非簧载部分(即,前悬架108和后悬架106以及前车轮116和后车轮110)和簧载部分(即,车身104)的相对运动。尽管将车辆100描绘为乘用车,但是阻尼器112可与其他类型的车辆一起使用。此类车辆的示例包括公共汽车、卡车、越野车辆、三轮车辆、ATV、摩托车等等。此外,本文所用的术语“阻尼器”通常是指阻尼器,并且将包括减震器、麦克弗森支杆以及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

为了自动调整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电子控制器120电连接到阻尼器112。电子控制器120用于控制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的操作,以便提供由车辆100的车身104的运动产生的适当的阻尼特性。电子控制器120可独立地控制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以便独立地控制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的阻尼水平。电子控制器120可经由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电连接到阻尼器112。

电子控制器120可独立地调整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的阻尼水平、阻尼率或阻尼特性,以优化车辆100的骑乘性能。如本文所用,术语“阻尼水平”是指由每个阻尼器112产生的阻尼力,以抵消车身104的运动或振动。较高的阻尼水平可以对应于较大的阻尼力。类似地,较低的阻尼水平可以对应于较小的阻尼力。阻尼水平的调整在车辆100的制动和转弯期间是有益的,以抵消制动期间的制动下降和转弯期间的车身侧倾。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电子控制器120处理来自车辆100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未示出)的输入信号,以便控制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的阻尼水平。传感器可以感测车辆100的一个或多个参数,诸如但不限于位移、速度、加速度、车辆速度、方向盘角度、制动压力、发动机扭矩、发动机每分钟转数(RPM)、油门踏板位置等。电子控制器120还可基于车辆100的驾驶模式来控制阻尼器112的阻尼水平。驾驶模式可包括运动模式和舒适模式。按钮(未示出)可以允许车辆100的驾驶员选择车辆100的驾驶模式。电子控制器120可基于按钮的致动来接收输入信号并相应地控制阻尼器112。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案,电子控制器120基于外部道路状况(诸如雨、雪、泥等)来控制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的阻尼水平。在另一实施方案中,电子控制器120基于内部车辆状况(诸如燃料水平、车辆占用率、负载等)来调节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的阻尼水平。

尽管用单个电子控制器120示出了本公开,但是对于阻尼器112中的每一者利用专用电子控制器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专用电子控制器可位于每个相应的阻尼器112上。另选地,电子控制器120可集成到车辆100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中。电子控制器120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I/O)接口、通信接口和其他电子部件。处理器可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各种指令,用于执行电子控制器120的各种操作。电子控制器120可通过I/O接口和通信接口来接收和发送信号和数据。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电子控制器120可包括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图2和图3示出了示例性阻尼器112。阻尼器112可以是车辆100的四个阻尼器112中的任何一个阻尼器。阻尼器112可任选地被配置为连续可变半主动悬架系统阻尼器112。阻尼器112包含流体。以举例的方式而非限制地,流体为液压流体或油。阻尼器112包括在第一内管端部156和第二内管端部157之间纵向延伸的内管122。活塞124可滑动地设置在内管122内。活塞124在内管122内限定第一工作室126和第二工作室128。第一工作室126和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每一者均在其中容纳流体。第一工作室126纵向定位在活塞124和第一内管端部156之间,并且在活塞124的运动期间充当回弹室。第二工作室128纵向定位在活塞124和第二内管端部157之间,并且充当压缩室。第一工作室126和第二工作室128的体积基于活塞124的运动而变化。活塞124抵靠内管122的内部密封。

在例示的示例中,活塞124没有孔口或通道,使得不存在流体流过活塞124。换句话讲,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不能穿过活塞124进入第二工作室128中,反之亦然。然而,在活塞124包括阀(未示出)以限制第一工作室126和第二工作室128内的高内部压力的情况下,替代配置是可能的。

阻尼器112包括活塞杆134。活塞杆134与纵向轴线同轴对准并限定纵向轴线。活塞杆134的一个端部连接到活塞124并与活塞124往复运动,而活塞杆134的相对端部包括附接配件135a,该附接配件被配置成连接到悬架系统102的部件或车辆100的车身104。

阻尼器112还包括围绕内管122环形设置的外管136,并且包括面向内管122并与内管122间隔开的内圆柱形表面12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外管136围绕内管122同心地设置。外管136在第一外管端部137和第二外管端部139之间纵向延伸。活塞杆134通过第一外管端部137纵向向外延伸。外管136包括在第二外管端部139处的关闭部分145和从第一外管端部137延伸到在第二外管端部139处的关闭部分145的圆柱形部分147。任选地,附接配件135b安装到外管136的关闭部分145。附接配件135b以孔、环、螺纹柱或其他附接结构的形式提供,并且被配置成附接到车辆100的悬架系统102或车身104的部件。

阻尼器112还包括设置在内管122和外管136之间的流体输送室138。活塞杆134纵向延伸穿过导杆141,该导杆容纳在第一外管端部137内。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整个导杆141被接纳在第一外管端部137内,而仅导杆141的一部分被接纳在第一内管端部156内。导杆141包括导杆通道143,该导杆通道被布置成与第一工作室126和流体输送室138流体连通并且在第一工作室126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延伸。换句话讲,流体输送室138被布置成经由导杆通道143与第一工作室126流体连通。

此外,阻尼器112包括附接到外管136的盖构件148。收集器室152限定在盖构件148和外管136之间。收集器室152定位在外管136的外部(即,径向向外)。

在例示的示例中,收集器室152具有以小于或等于180度的弧149围绕外管延伸的有限圆周范围。换句话讲,在例示的示例中,收集器室152是沿外管136的一侧延伸的凹坑,并且因此能够与环形室区分开,环形室诸如由围绕外管136设置的另一个管形成的环形室。外管136具有在第一外管端部137和第二外管端部139之间纵向测量的外管长度OL,并且收集器室152具有在第一收集器端部151和第二收集器端部153之间纵向测量的收集器室长度CL。收集器室长度CL比外管长度OL短。换句话讲,收集器室152比外管136短,并且不沿外管136的整个长度延伸。四个端口140、142、144、146在与收集器室152对准(即,定位在收集器室长度CL内)的纵向间隔开的位置处延伸穿过外管136。

阻尼器112还包括具有适配环130的进气阀组件154,该适配环压配到第二内管端部157中。适配环130可以具有不同外径的不同变型制成,使得标准化的进气阀组件154可以装配在具有不同直径的内管122的阻尼器中。进气阀组件154设置在外管136内部,并且包括邻接适配环130的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与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纵向间隔开的第二阀主体155b、以及纵向定位在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之间的隔离壁主体155c。进气阀组件154还包括间隔件150,该间隔件纵向定位在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和隔离壁主体155c之间。

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邻接外管136的内圆柱形表面129,以在外管136内部限定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第一中间室159a纵向定位在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隔离壁主体155c之间。第二中间室159b纵向定位在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和隔离壁主体155c之间。聚积室162纵向定位在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和第二外管端部139之间。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形成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分隔件,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形成第二中间室159b和聚积室162之间的分隔件,并且隔离壁主体155c形成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分隔件。

虽然其他配置也是可能的,但在例示的示例中,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中的每一者具有圆柱形毂部分和盘状凸缘,使得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具有与顶帽类似的形状。任选地,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可焊接、压接或胶合到外管136。此外,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可在通过紧固件169(诸如螺栓或铆钉)插入阻尼器112中之前预先组装,该紧固件将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夹紧在一起。

第一中间室159a和聚积室162各自被布置成经由外管136中的第三端口144和第四端口146与收集器室152流体连通。另外参考图6和图7,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包括延伸穿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的第一组通道158a和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围绕第一组通道158a周向布置(即,径向向外)。隔离壁主体155c包括第二组通道158c。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通道158a与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中的第二组通道158c对准并布置成流体连通。因此,流体可经由第一组通道158a和第二组通道158b在第二中间室159b和第二工作室128之间流动。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包括延伸穿过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的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

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允许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流体连通。进气阀组件154还包括第一进气阀165a,该第一进气阀控制流体流过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在例示的示例中,第一进气阀165a是被动阀。更具体地,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进气阀165a包括安装到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的第一弹簧盘叠层167a。在操作中,第一弹簧盘叠层167a通过基于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压差朝向和远离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弯曲来打开和关闭第一进气孔口158b。第一进气阀165a充当单向阀,该单向阀准许流体仅在一个方向上从第一中间室159a流到流体输送室138。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的,通过第一进气阀165a的这种单向流动发生在压缩行程期间,在压缩行程中,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

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允许聚积室162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流体连通。进气阀组件154还包括第二进气阀165b,该第二进气阀控制流体流过聚积室162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在例示的示例中,第二进气阀165b是被动阀。更具体地,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进气阀165b包括安装到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的第二弹簧盘叠层167b。在操作中,第二弹簧盘叠层167b通过基于聚积室162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压差朝向和远离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弯曲来打开和关闭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第二进气阀165b充当单向阀,该单向阀准许流体仅在一个方向上从聚积室162和第二中间室159b流动。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的,通过第二进气阀165b的这种单向流动发生在延伸行程期间,在延伸行程中,活塞124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任选地,进气阀组件154可具有一个或多个永久性引气通道。例如,进气阀组件154可包括位于第一弹簧盘叠层167a和第二弹簧盘叠层167b与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之间的额外开槽盘(未示出)。另选地,可以在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的密封基体中设置小凹痕(未示出)。

根据例示的实施方案,阻尼器112包括蓄能器160。在图2的例示的示例中,蓄能器160是活塞蓄能器。另选地,蓄能器160可包括气囊式蓄能器。在例示的示例中,蓄能器160设置在第二外管端部139内。蓄能器160的蓄能器室162含有流体。此外,蓄能器160包括浮动活塞161和加压室(例如,气体室)163。加压室163通过浮动活塞161与聚积室162密封地隔开。浮动活塞161可滑动地设置在进气阀组件154和第二外管端部139之间的外管136中。因此,聚积室162纵向定位在进气阀组件154和浮动活塞161之间。加压室163纵向定位在浮动活塞161和第二外管端部139之间。加压室163包含加压流体,诸如气体,该加压流体操作以将浮动活塞161朝向进气阀组件154偏置。在另选的实施方案中,蓄能器160可位于阻尼器112的外管136的外部。此类配置可用于提供包装灵活性。例如,使用外部安装的蓄能器160可减小阻尼器112的总长度。

阻尼器112包括从外部安装到外管136的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在例示的示例中,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是双位螺线管致动的电动液压阀。然而,应当理解,可使用其他类型的主动(例如,电动)或被动(例如,机械)外部安装的阀。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的,第一控制阀164a可操作以调节从流体输送室138到收集器室152的流体流动,并且第二控制阀164b可操作以调节从第二中间室159b到收集器室152的流体流动。第一控制阀264a包括第一阀构件171a,该第一阀构件能够沿第一控制阀轴线VA1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控制阀264b包括第二阀构件171b,该第二阀构件能够沿第二控制阀轴线VA2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尽管其他配置也是可能的,但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其中第一控制阀轴线VA1和第二控制阀轴线VA2彼此平行且纵向间隔开,并且垂直于活塞杆134的纵向轴线A布置。

电子控制器120可调节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以便控制阻尼器112的阻尼水平。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可由提供给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的螺线管的输入电流来控制。电子控制器120产生输入电流,以便控制阻尼器112的操作和阻尼水平。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的螺线管可与电子控制器120电连接。此外,输入电流可在下限和上限之间变化,下限和上限对应于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的最小和最大限制位置(即,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电子控制器120可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的限制程度来控制阻尼力或水平。具体地,电子控制器120可调节输入电流以改变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的限制。向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发送低电流可对应于低阻尼比或阻尼水平。类似地,向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发送高电流可对应于高阻尼比或阻尼水平。

第一控制阀164a具有被布置成与内管122和外管136之间的流体输送室138流体连通的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以及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152流体连通的第一控制阀出口172a。外管136中的第一端口140被布置成与流体输送室138和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流体连通并且在流体输送室138和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之间延伸。

第二控制阀164b具有被布置成与第二中间室159b流体连通的第二控制阀入口170b和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152流体连通的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外管136中的第二端口142被布置成与第二中间室159b和第二控制阀入口170b流体连通并且在第二中间室和第二控制阀入口之间延伸。外管136中的第三端口144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152和聚积室162流体连通并且在收集器室和聚积室之间延伸。外管136中的第四端口146被布置成与收集器室152和第一中间室159a流体连通并且在收集器室和第一中间室之间延伸。因此,蓄能器室162被布置成经由外管136中的第三端口144与收集器室152流体连通,并且第一中间室159a被布置成经由外管136中的第四端口146与收集器室152流体连通。

在阻尼器112的延伸(即,回弹)行程期间,第一控制阀164a可操作以响应活塞124朝向导杆141的运动来调节从流体输送室138到收集器室152的流体流动。在阻尼器112的延伸行程期间,第一控制阀164处于打开位置,以控制阻尼器112的回弹阻尼特性。具体地,可调节第一控制阀164a的开度以调整阻尼器112的延伸/回弹阻尼特性。在阻尼器112的延伸行程期间,第二控制阀164b处于关闭位置。因此,在延伸行程期间,不存在流体直接在第二中间室159b和收集器室152之间的连通。

在压缩行程期间,第二控制阀164b可操作以响应于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的运动来调节从第二中间室159b到收集器室152的流体流动。第二控制阀164b在阻尼器112的压缩行程期间处于打开位置,以控制阻尼器112的压缩阻尼特性。具体地,可调节第二控制阀164b的开度以调整阻尼器112的压缩阻尼特性。在阻尼器112的压缩行程期间,第一控制阀164a处于关闭位置。因此,在压缩行程期间,不存在流体直接在流体输送室138和收集器室152之间的连通。

在例示的示例中,第一控制阀164a和第二控制阀164b中的每一者均包括控制阀外壳168a、168b。每个控制阀外壳168a、168b的一部分被接纳在盖构件148内并延伸穿过盖构件148。尽管外管136中的第一端口140和第二端口142在图2中被示出为圆孔,但外管136中的第一端口140和第二端口142的形状和尺寸可基于控制阀外壳168a、168b的任何形状和尺寸。

在打开位置,第一控制阀164a允许流体输送室138和收集器室152之间的流体连通。更具体地,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与流体输送室138流体连通,并且第一控制阀出口172a与收集器室152流体连通。第一阀构件171a允许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和第一控制阀出口172a之间的选择性流体连通,并因此允许流体输送室138和收集器室152之间的选择性流体流动,这最终调节从第一工作室126到聚积室162的流体流动。

在打开位置,第二控制阀164b允许第一中间室159a和收集器室152之间的流体连通。更具体地,第二控制阀入口170b与第一中间室159a流体连通,并且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与收集器室152流体连通。第二阀构件171b允许第二控制阀入口170b和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之间的选择性流体连通,并因此允许第一中间室159a和收集器室152之间的选择性流体流动,这最终调节从第二工作室128到聚积室162的流体流动。

进气阀组件154允许流体在聚积室162和第二工作室128之间的双向流动。在压缩行程期间,第一工作室126的体积随着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而增加。进气阀组件154中的第一进气阀165a提供补偿流体流,其中来自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的流体流入收集器室152中,流过外管136中的第四端口146,流过第一中间室159a,流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流入流体输送室138中,并最终流入第一工作室126中,以增加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的量。在延伸/回弹行程期间,第一工作室126的体积随着活塞124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而减小。进气阀组件154中的第二进气阀165b提供补偿流体流,其中聚积室162中的流体流过进气阀组件154并进入第二工作室128中以增加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流体量。

现在将更详细地解释阻尼器112在回弹和压缩行程期间的操作。

参考图4,阻尼器112被示出为处于压缩行程中,该压缩行程在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时发生。在压缩行程期间,由活塞杆134移位的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的体积增加并且第二工作室128的体积减小。附加的流体流动被供应到第一工作室126以补偿第一工作室126的体积的增加。此外,在压缩行程期间,存在进入聚积室162中的流体的净流动,这使得浮动活塞161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从而增加聚积室162的尺寸。由于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活塞杆134的体积的增加,发生这种进入聚积室162中的流体的净流动。

在压缩行程期间,第一控制阀164a处于关闭位置,第二控制阀164b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压缩流动路径P1限定在阻尼器112内部,其中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流体流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通道158a,流过隔离壁主体155c中的第二组通道158c,并且流入第二中间室159b中。第二中间室159b中的流体流向第二控制阀入口170b并穿过外管136中的第二端口142。来自第二控制阀入口170b的流体流向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因为第二控制阀164b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来自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的流体流入收集器室152中。来自收集器室152的流体经由外管136中的第三端口144流入聚积室162中,并且经由第四端口146流入第一中间室159a中。如果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压差超过第一进气阀165a的破裂压力,则第一进气阀165a将打开并且流体将流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流过流体输送室138,并且通过导杆通道143流入第一工作室126中,这在压缩冲程期间增加体积。

参考图5,阻尼器112被示出为处于延伸/回弹行程中,该延伸/回弹行程在活塞124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时发生。在延伸/回弹行程期间,由活塞杆134移位的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的体积减小,并且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流体的体积增大。附加的流体流动被供应到第二工作室128以补偿第二工作室128的体积的增加。为了增加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流体量,来自聚积室162的流体的一些部分流过进气阀组件154并进入第二工作室128中,使得延伸流动路径P2限定在阻尼器112内。此外,在延伸/回弹行程期间,存在离开聚积室162的流体的净流动,这使得浮动活塞161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从而减小聚积室162的尺寸。由于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活塞杆134的体积的减小,发生这种离开聚积室162的流体的净流动。

在延伸/回弹行程期间,第一控制阀164a处于打开位置,第二控制阀164b处于关闭位置,并且活塞124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经由导杆通道143流入流体输送室138中。然后流体输送室138中的流体流向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并穿过外管136中的第一端口140。来自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的流体流向第一控制阀出口172a,因为第一控制阀164a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来自第一控制阀出口172a的流体流入收集器室152中。来自收集器室152的流体经由外管136中的第三端口144流入聚积室162中。最后,聚积室162中的流体流过进气阀组件154并进入第二工作室128中。当聚积室162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压差超过第二进气阀165b的破裂压力时,第二进气阀165b将打开,并且聚积室162中的流体将流过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中的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流过第二中间室159b,流过隔离壁主体155c中的第二组通道158c,流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通道158a,并且流入第二工作室128中,这在延伸/回弹冲程期间增加体积。

图8和图9示出了另一个示例性阻尼器112',其具有另选配置的进气阀组件154'。图8和图9所示的阻尼器112'的元件中的许多与图2和图3所示的阻尼器112的元件相同,并且因此共享相同的参考标号。图8和图9中新的、不同的或已修改的元件用参考标号标记,其中在附图标号之后已附加撇号(')注释。

进气阀组件154'设置在外管136内部,并且包括邻接适配环130的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第二阀主体155b'和隔离壁主体155c'。根据该另选布置,第二阀主体155b'纵向定位在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隔离壁主体155c'之间。进气阀组件154'还包括间隔件150',该间隔件纵向定位在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和隔离壁主体155c'之间。

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邻接外管136的内圆柱形表面129,以在外管136内部限定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第一中间室159a'纵向定位在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之间。第二中间室159b'纵向定位在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和隔离壁主体155c'之间。聚积室162纵向定位在隔离壁主体155c'和第二外管端部139之间。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形成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分隔件,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形成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分隔件,并且隔离壁主体155c'形成第二中间室159b'和聚积室162之间的分隔件。

虽然其他配置也是可能的,但在例示的示例中,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中的每一者具有圆柱形毂部分和盘状凸缘,使得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具有与顶帽类似的形状。在该配置中,隔离壁主体155c'被成形为类似实心盘。在该实施方案中,隔离壁主体155c'中不存在孔口或通道。因此,隔离壁主体155c'充当流体流阻碍物,使得不存在穿过隔离壁主体155c'的流体流。任选地,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可焊接、压接或胶合到外管136。此外,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可在通过紧固件169'(诸如螺栓或铆钉)插入阻尼器112'中之前预先组装,该紧固件将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以及隔离壁主体155c'夹紧在一起。

第一中间室159a和聚积室162'各自被布置成经由外管136中的第三端口144和第四端口146与收集器室152流体连通。另外参考图11和图12,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包括延伸穿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的第一组通道158a'和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围绕第一组通道158a'周向布置(即,径向向外)。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包括延伸穿过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的第二组进气通道158c'和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围绕第二组通道158c'周向布置(即,径向向外)。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通道158a'与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中的第二组通道158c'对准并布置成流体连通。因此,流体可经由第一组通道158a'和第二组通道158c'在第二中间室159b'和第二工作室128'之间流动。

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允许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流体连通。进气阀组件154'还包括第一进气阀165a',该第一进气阀控制流体流过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在例示的示例中,第一进气阀165a'是被动阀。更具体地,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进气阀165a'包括安装到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的第一弹簧盘叠层167a'。在操作中,第一弹簧盘叠层167a'通过基于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压差朝向和远离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弯曲来打开和关闭第一进气孔口158b'。第一进气阀165a'充当单向阀,该单向阀准许流体仅在一个方向上从第一中间室159a'流到流体输送室138。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的,通过第一进气阀165a'的这种单向流动发生在压缩行程期间,在该压缩行程中,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

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允许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流体连通。进气阀组件154'还包括第二进气阀165b',该第二进气阀控制流体流过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在例示的示例中,第二进气阀165b'是被动阀。更具体地,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二进气阀165b'包括安装到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的第二弹簧盘叠层167b'。在操作中,第二弹簧盘叠层167b'通过基于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压差朝向和远离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弯曲来打开和关闭第二进气孔口158d'。第二进气阀165b'充当单向阀,该单向阀准许流体仅在一个方向上从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流动。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的,通过第二进气阀165b'的这种单向流动发生在延伸行程期间,在延伸行程中,活塞124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

进气阀组件154'允许流体在聚积室162和第二工作室128之间的双向流动。在压缩行程期间,第一工作室126的体积随着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而增加。进气阀组件154'中的第一进气阀165a'提供补偿流体流,其中来自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的流体流入收集器室152中,流过外管136中的第四端口146,流过第一中间室159a',流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流入流体输送室138中,并最终流入第一工作室126中,以增加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的量。在延伸/回弹行程期间,第一工作室126的体积随着活塞124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而减小。进气阀组件154'中的第二进气阀165b'提供补偿流体流,其中聚积室162中的流体流过进气阀组件154'并进入第二工作室128中以增加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流体量。

现在将更详细地解释阻尼器112'在回弹和压缩行程期间的操作。

参考图9,阻尼器112'被示出为处于压缩行程中,该压缩行程在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时发生。在压缩行程期间,由活塞杆134移位的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的体积增加并且第二工作室128的体积减小。附加的流体流动被供应到第一工作室126以补偿第一工作室126的体积的增加。此外,在压缩行程期间,存在进入聚积室162中的流体净流,这使得浮动活塞161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从而增加聚积室162的尺寸。由于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活塞杆134的体积的增加,发生这种进入聚积室162中的流体的净流动。

在压缩行程期间,第一控制阀164a处于关闭位置,第二控制阀164b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活塞124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压缩流动路径P1'限定在阻尼器112'内部,其中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流体流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通道158a',流过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中的第二组通道158c',并且流入第二中间室159b'中。第二中间室159b'中的流体流向第二控制阀入口170b并穿过外管136中的第二端口142。来自第二控制阀入口170b的流体流向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因为第二控制阀164b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来自第二控制阀出口172b的流体流入收集器室152中。来自收集器室152的流体经由外管136中的第三端口144流入聚积室162中,并且经由第四端口146流入第一中间室159a'中。如果第一中间室159a'和流体输送室138之间的压差超过第一进气阀165a'的破裂压力,则第一进气阀165a'将打开并且流体将流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进气孔口158b',流过流体输送室138,并且通过导杆通道143流入第一工作室126中,这在压缩冲程期间增加体积。

参考图10,阻尼器112'被示出为处于延伸/回弹行程中,该延伸/回弹行程在活塞124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时发生。在延伸/回弹行程期间,由活塞杆134移位的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的体积减小,并且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流体的体积增大。附加的流体流动被供应到第二工作室128以补偿第二工作室128的体积的增加。为了增加第二工作室128中的流体量,来自聚积室162的流体的一些部分流过进气阀组件154'并进入第二工作室128中,使得延伸流动路径P2'限定在阻尼器112'内。此外,在延伸/回弹行程期间,存在离开聚积室162的流体的净流动,这使得浮动活塞161朝向进气阀组件154’移动,从而减小聚积室162的尺寸。由于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活塞杆134的体积的减小,发生这种离开聚积室162的流体的净流动。

在延伸/回弹行程期间,第一控制阀164a处于打开位置,第二控制阀164b处于关闭位置,并且活塞124远离进气阀组件154'移动。第一工作室126中的流体经由导杆通道143流入流体输送室138中。然后流体输送室138中的流体流向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并穿过外管136中的第一端口140。来自第一控制阀入口170a的流体流向第一控制阀出口172a,因为第一控制阀164a处于打开位置并且来自第一控制阀出口172a的流体流入收集器室152中。来自收集器室152的流体经由外管136中的第三端口144流入聚积室162中,并且经由第四端口146流入第一中间室159a'中。当第一中间室159a'和第二中间室159b'之间的压差超过第二进气阀165b'的破裂压力时,第二进气阀165b'将打开,并且第一中间室159a'中的流体将流过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中的第二组进气孔口158d',流过第二中间室159b',流过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中的第二组通道158c',流过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中的第一组通道158a',并且流入第二工作室128中,这在延伸/回弹冲程期间增加体积。

应当理解,在该实施方案中,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是结构上相同的,并且只是以相反的取向布置在外管136内部,使得第一进气阀165a'定位在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的更靠近活塞124的一侧上,并且使得第二进气阀165b'定位在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的更靠近聚积室162的一侧上。因为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是结构上相同的,所以这种布置与其中第一进气阀主体155a和第二进气阀主体155b需要被制造为两个不同部件的进气阀组件154相比降低了进气阀组件154'的制造成本。

尽管已经参照上述实施方案具体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方面,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所公开内容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修改所公开的阻尼器来设想各种附加实施方案。此类实施方案应被理解为落入基于权利要求及其任何等同物确定的本公开的范围内。

2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具有锥齿轮传动级和壳体的减速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