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

文档序号:43500 发布日期:2021-09-28 浏览:3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记录装置 (Recording apparatus ) 是由 岩田守央 吉野哲史 于 2021-03-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记录装置。当在具备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介质接收托盘中在第二托盘的前端设置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的挡块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用户忘记操作,并且操作繁杂。另外,通过电机等的动力使挡块进行动作,会使结构复杂化。在具备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介质接收托盘中,在第二托盘设有具有支承介质的第二支承面的可动支承部件。可动支承部件在介质接收托盘的第一状态下位于第一托盘所具备的第一支承面上,在介质接收托盘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自由端从第一支承面的下游端脱离而向下方进行了位移,第二支承面朝向介质排出方向而向上倾斜。(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cording apparatus. In a case where a stopper capable of switching between a storage state and a protruding state is provided at the tip of a second tray in a medium receiving tray including a first tray and the second tray, a user may forget to perform an operation, and the operation is complicated. Further, the stopper is operated by power of a motor or the like, which complicates the structure. In a medium receiving tray provided with a first tray and a second tray, a movable supporting member having a second supporting surface for supporting a medium is provided on the second tray. The movable support member is positioned on a first support surface of the first tray in a first state of the medium receiving tray, and when the medium receiving tray is switched from the first state to a second state, a free end of the movable support member is disengaged from a downstream end of the first support surface and displaced downward, and the second support surface is inclined upward toward a medium discharge direc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传真机、打印机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中,有具备介质接收托盘的记录装置,介质接收托盘接收进行记录而被排出的介质。另外,这样的介质接收托盘中,有由多个托盘构成且构成为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介质接收托盘由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构成,第二托盘在展开状态下位于比第一托盘更靠介质排出方向的位置,即比第一托盘更突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88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参照图30对以往的介质接收托盘的技术课题进行说明。附图标记101表示在展开状态下位于基端侧的第一托盘,附图标记102表示在展开状态下位于自由端侧的第二托盘。通常,第二托盘102构成为其支承面102a位于比第一托盘101的支承面101a靠下的位置,以便在将介质P排出时,使介质P的前端不会卡住而在介质接收托盘上行进。

在这样构成介质接收托盘的情况下,介质P按照图示的那样朝向排出方向Ya向下行进,所以被排出的介质P容易从介质接收托盘滑落。

因此,为了应对这样的课题,需要在第二托盘102的前端设置能够切换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的挡块。但是,在将这样的挡块的展开委托给用户操作的结构中,容易导致忘记操作,并且操作繁杂。另外,通过电机等的动力使托盘前端的挡块进行动作,会使结构复杂化。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有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以及介质接收托盘,能够切换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第一状态和从所述装置主体突出最多的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或者在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二状态行进而从所述装置主体突出的状态下接收被排出的介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具备:第一托盘,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位移;以及第二托盘,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沿着所述第一托盘的位移方向进行位移,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比所述第一托盘从所述装置主体突出,所述第一托盘具备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所述第二状态下支承介质的第一支承面,在所述第二托盘设有具有支承介质的第二支承面的可动支承部件,所述可动支承部件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所述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面上,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自由端从所述第一支承面的下游端脱离而向下方进行了位移,所述第二支承面朝向介质排出方向而向上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介质接收托盘处于收纳状态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介质接收托盘处于第一展开状态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3是介质接收托盘处于第二展开状态时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处于收纳状态或者第一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的立体图。

图6是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的立体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时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6的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从背面侧观察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及传递齿轮组时的俯视图。

图10是从下侧观察第一托盘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上侧观察齿轮支承部时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上侧观察第二托盘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上侧观察齿条形成部时的立体图。

图14是将介质接收托盘以X-Y平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15是将介质接收托盘以X-Y平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16是介质接收托盘的侧视图。

图17是沿着图5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介于第一托盘与第二托盘之间的小齿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9是可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将介质接收托盘以X-Y平面切断,且使摩擦部件露出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使在第一托盘与位移部之间产生摩擦力的单元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2是将处于收纳状态或者第一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在图17的位置X1处以Y-Z平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23是将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在图17的位置X1处以Y-Z平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24是将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在图17的位置X2处以Y-Z平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25是从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将可动支承部件拆卸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介质接收托盘的立体图。

图27是处于收纳状态或者第一展开状态与第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中途的介质接收托盘的立体图。

图28是介质接收托盘及支承介质接收托盘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29是将框架支承介质接收托盘的部位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30是示意地说明现有技术的课题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打印机;2…装置主体;3…扫描部;4…前罩;5…下部给纸盘;6…上部给纸盘;7…翻转辊;8…上罩;9…框架;9a、9b…支承部;9c…肋部;9d…限制部;10…倾斜支承部;11…供送辊;13a…输送驱动辊;13b…输送从动辊;14…滑架;15…记录头;16a…排出驱动辊;16b…排出从动辊;30…介质接收托盘;31…第一托盘;31a…第一部位;31b…第二部位;31c…壁部;31d…下侧空间;31e…第一齿条;31f、31g…支承部;31h…端部;31j…槽部;31k…槽部;31m…卡合部;31n…被支承部;31p…突起;31q…第一支承面;32…第二托盘;32a、32b…侧壁部;32c…第二齿条;32d…被支承部;32e…轴支承部;32f…引导槽;33…位移部;34…齿条形成部;34a…第三齿条;34b…固定部;35…齿轮支承部;35a…支承部;35b…凹部;36…加强部件;38…第二小齿轮;39…可动支承部件;39a…旋转轴;39b…突起;39c…引导突起;39e…引导肋;39f…第二支承面;39g…自由端;39h…倾斜面;40…传递齿轮组;41…电机;42…第一小齿轮;43…复合齿轮(第二小齿轮);43a…第一小齿轮部;43b…第二小齿轮部;44…摩擦离合器;49…螺钉;51…摩擦部件;52…压缩卷簧;55…板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备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以及介质接收托盘,能够切换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第一状态和从所述装置主体突出最多的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或者在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二状态而从所述装置主体突出的状态下接收被排出的介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具备:第一托盘,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进行位移;以及第二托盘,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沿着所述第一托盘的位移方向进行位移,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比所述第一托盘从所述装置主体突出,所述第一托盘具备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所述第二状态下支承介质的第一支承面,在所述第二托盘设有能够以介质排出方向的上游端为自由端进行旋转,且具有支承介质的第二支承面的可动支承部件,所述可动支承部件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所述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面上,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自由端从所述第一支承面的下游端脱离而向下方进行了位移,所述第二支承面朝向所述介质排出方向而向上倾斜。

根据本方式,在具备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的介质接收托盘中,在所述第二托盘设有可动支承部件,所述可动支承部件能够以介质排出方向的上游端为自由端进行旋转,并且具有支承介质的第二支承面。另外,所述可动支承部件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所述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面上,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自由端从所述第一支承面的下游端脱离而向下方进行了位移,所述第二支承面朝向所述介质排出方向而向上倾斜。因此,所述介质接收托盘上行进的介质的前端朝上,能够抑制介质从所述介质接收托盘滑落。而且,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旋转即姿态变化伴随着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状态切换而变化,所以能够抑制用户忘记操作,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所述可动支承部件变化姿态。

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在所述介质排出方向的所述第一支承面的下游端设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返回时,将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所述自由端向所述第一支承面上引导。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返回时,能够抑制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所述自由端卡滞于所述第一托盘。

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在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所述自由端设有朝向所述介质排出方向的上游突出的引导肋,所述引导肋具有朝向所述介质排出方向的下游而向上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第一托盘沿着所述介质排出方向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肋进入的槽部,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中途状态时,所述倾斜面从比所述第一支承面低的位置朝向高的位置延伸。

在所述介质接收托盘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中途状态时,所述可动支承部件的所述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承面上,所以介质前端容易卡滞在所述自由端。然而,根据本方式,通过设有所述引导肋的所述倾斜面,能够抑制介质前端在所述自由端的卡滞。

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具备:电机,作为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状态切换的动力源;小齿轮,与在所述第一托盘中沿着所述第二托盘的位移方向形成的第一齿条及在所述第二托盘中沿着所述位移方向形成的第二齿条啮合;以及位移部,将所述小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接受所述电机的动力而向所述位移方向进行位移。

根据本方式,使小齿轮介于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第二托盘之间,使支承该小齿轮的位移部进行位移,由此所述小齿轮旋转着向所述位移方向进行位移,通过此时的所述小齿轮的旋转,所述第二托盘进行位移,由于是这样的结构,所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位移部的位移量增加所述第二托盘的位移量。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缩短使介质接收托盘从第一状态成为第二状态或者由第二状态成为第一状态的时间。

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具备:第三齿条,在所述位移部中沿着所述第一托盘及所述第二托盘的位移方向形成;第二小齿轮,与所述第三齿条啮合;以及离合器,设于从所述电机朝向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动力传递路径,通过摩擦力来传递所述电机的动力,通过使所述第二小齿轮旋转,使得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双方进行位移。

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小齿轮驱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双方,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另外,离合器被设于从所述电机朝向所述第二小齿轮的动力传递路径,通过摩擦力来传递所述电机的动力,所以即使是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状态切换后,所述电机也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小齿轮进行空转,抑制齿条小齿轮机构的破损。

这里,在手动操作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情况下,所述离合器中的摩擦力成为阻力,然而在本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小齿轮驱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双方,所以所述离合器一个即可,能够抑制手动操作所述介质接收托盘时的操作力。

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记录装置具备将所述第一托盘支承为能够进行位移的框架,当所述介质接收托盘进行状态切换时,在所述位移部与所述第一托盘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大于在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框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在切换所述介质接收托盘的状态时,特别是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优选使所述第一托盘先于所述第二托盘而突出。因为,所述第一托盘在结构上,在较多的情况下比所述第二托盘更难以挠曲,相比在仅使所述第二托盘突出的状态下接收介质,更适合在仅使所述第一托盘突出的状态下接收介质。

另外,根据本方式,当所述介质接收托盘进行状态切换时,在所述位移部与所述第一托盘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大于在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框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所以在通过所述电机使所述位移部进行位移时,能够使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位移部一起进行位移。即,能够使所述第一托盘先于所述第二托盘进行位移。并且,不需要为了先使所述第一托盘进行位移而设置驱动所述第一托盘的专用的驱动机构,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的基础上,具备:摩擦部件,在所述位移部与所述第一托盘之间产生摩擦力;以及按压部件,将所述摩擦部件朝向所述第一托盘按压。

根据本方式,能够使在所述位移部与所述第一托盘之间可靠地产生适当的摩擦力。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另外,在各附图中,沿X轴的方向表示装置宽度方向,并成为与纸张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纸张宽度方向。-X方向表示在使装置前表面面对用户时由用户进行观察的右侧,而+X方向则表示其左侧。

此外,沿Y轴的方向表示装置进深方向,+Y方向表示从装置背面朝向前表面的方向,-Y方向表示从装置前表面朝向背面的方向。另外,Y轴方向表示后述的第一托盘31及第二托盘32的位移方向。Y轴方向中的+Y方向表示介质接收托盘30的展开方向,并成为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Y方向表示介质接收托盘30的收纳方向。

此外,沿Z轴的方向表示铅直方向,+Z方向表示铅直上方,-Z方向表示铅直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装置的外围的侧面中设有前罩4的侧面成为装置前表面。

在图1中,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1是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扫描部3而构成的所谓的复合机。下面,将喷墨打印机1简称为打印机1。

装置主体2具备输送作为介质的一例的记录纸张的输送路径(后述)以及作为记录单元的一例的记录头15(参照图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两个给纸盘,具体地,如图4所示,具备下部给纸盘5和上部给纸盘6。另外,上部给纸盘6接受未图示的电机的动力并沿Y轴方向进行位移。下部给纸盘5构成为能够对于装置主体2进行拆装。

并且,装置主体2构成为,除了从下部给纸盘5及上部给纸盘6供送纸张外,还能够从装置背面供送纸张。附图标记8表示在从装置背面放置纸张时将纸张放置口(未图示)进行开闭的罩。

在装置主体2的前表面,在下侧设有前罩4。前罩4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下部给纸盘5旋转,通过进行旋转能够采取如图1所示的闭合的状态和如图2及图3所示的打开的状态。

在将前罩4打开时,接收进行记录而被排出的记录纸张的介质接收托盘30露出。介质接收托盘30接受作为进行状态切换用的驱动源的电机41(参照图9)的动力,能够采取如图1所示的被收纳在装置主体2的内部的状态以及如图2及图3所示的从装置主体2突出而展开的状态。

另外,关于介质接收托盘30,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在装置主体2中的-Y方向设有翻转辊7,从下部给纸盘5或者上部给纸盘6向-Y方向送出的记录纸张通过翻转辊7被翻转,从而被送向位于+Y方向的输送驱动辊13a及输送从动辊13b。另外,附图标记10表示在将上罩8打开时露出的倾斜支承部,被该倾斜支承部10支承的记录纸张通过供送辊11而被送向输送驱动辊13a及输送从动辊13b。

记录纸张通过输送驱动辊13a及输送从动辊13b被输送到与记录头15对置的区域即记录区域。

记录头15被设于滑架14,滑架14通过未图示的动力源沿X轴方向往返移动。记录头15随着滑架14的移动动作向记录纸张喷出墨。

进行记录后的记录纸张通过排出驱动辊16a和排出从动辊16b,朝向介质接收托盘30排出。

下面,对介质接收托盘30进行详细说明。

介质接收托盘30能够切换收纳于装置主体2的收纳状态(参照图1)以及从装置主体2向+Y方向突出最多的展开状态(参照图3)。展开状态包括第一展开状态(参照图2)和比第一展开状态更向+Y方向突出的第二展开状态(参照图3)。第二展开状态表示介质接收托盘30从装置主体2突出最多的状态。

收纳状态是介质接收托盘30的第一状态的一例,第二展开状态是介质接收托盘30的第二状态的一例。

如图5~图7所示,介质接收托盘30具备第一托盘31和第二托盘32,第二托盘32能够相对于第一托盘31进行位移,且在第二展开状态下比第一托盘31从装置主体2更突出。并且,在第二托盘32的上部设有可动支承部件39。第一托盘31形成支承介质的第一支承面31q,可动支承部件39形成支承介质的第二支承面39f。另外,在第一托盘31中,比第一支承面31q更靠上游且处于比第一支承面31q低的位置的第一部位31a的上表面也形成支承介质的支承面。

第一托盘31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构成装置主体2的框架9(参照图28)进行滑动,第二托盘32被设置成能够经由构成位移部33的齿轮支承部35相对于第一托盘31进行滑动。

如图7所示,位移部33由齿条形成部34和相对于齿条形成部34位于+Y方向的齿轮支承部35构成,齿轮支承部35通过如图9所示的螺钉49固定于固定部34b,固定部34b如图13所示形成于齿条形成部34。

如图7、图9、图10所示,在第一托盘31上沿着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支承部31f、31g,构成位移部33的齿条形成部34被支承部31f、31g支承。

如图17所示,在构成位移部33的齿轮支承部35,沿着X轴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支承部35a、35a,形成于第二托盘32的被支承部32d、32d被支承部35a、35a支承。

如图6、图13所示,在构成位移部33的齿条形成部34,沿着Y轴方向形成有第三齿条34a。

如图9所示,第二小齿轮38与形成于齿条形成部34的第三齿条34a啮合。

电机41的动力经由传递齿轮组40被传递至第二小齿轮38。并且,由形成于齿条形成部34的第三齿条34a和第二小齿轮38构成齿条小齿轮机构,通过电机41的旋转,齿条形成部34即位移部33向Y轴方向进行位移。

另外,形成于齿条形成部34的第三齿条34a和第二小齿轮38无论介质接收托盘30的状态怎样都始终啮合,啮合不会解除。因此,能够避免在齿条小齿轮机构的啮合解除后再次啮合时产生异常声音。此外,即使是用户手动操作介质接收托盘30的情况,由于齿条小齿轮机构始终成立,所以能够适当地转为展开状态或者收纳状态。

另外,在图9中,在传递齿轮组40设有摩擦离合器44,摩擦离合器44通过摩擦力将电机41的动力传递至第二小齿轮38。由此构成为,即使是在齿条形成部34已到达Y轴方向的移动临界位置的状态下即介质接收托盘30的状态切换已完成的状态下电机41还旋转,由于在摩擦离合器44产生空转,从而使得齿条小齿轮机构不会产生破损。另外,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说明,能够通过一个第二小齿轮38驱动第一托盘31和第二托盘32双方,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另外,在手动操作介质接收托盘30的情况下,摩擦离合器44中的摩擦力成为阻力,但能够通过一个第二小齿轮38驱动第一托盘31和第二托盘32双方,所以摩擦离合器44一个即可,能够抑制手动操作介质接收托盘30时的操作力。

另外,在支承第一托盘31的框架9(参照图28)设有限制部9d(参照图28),限制部9d限制第一托盘31的+Y方向的移动限度。在图28中,附图标记31m表示在第一托盘31中与限制部9d卡合的卡合部。

若在介质接收托盘30处于图1所示的收纳状态时使电机41(参照图9)旋转,则如从图1向图2的变化所示的那样,介质接收托盘30整体上成为一体而向+Y方向移动。在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之前,第一托盘31和第二托盘32的相对位置不变。

在图2所示的第一展开状态下,介质接收托盘30能够以纸张的长度方向沿向Y轴方向的状态来接收例如A4尺寸纸张。

在图2所示的第一展开状态下,第一托盘31到达+Y方向的移动限度位置。并且,若在此状态下使电机41继续旋转,则在第一托盘31停止的状态下,位移部33和第二托盘32向+Y方向移动,从而成为图3所示的第二展开状态。

在图3所示的第二展开状态下,介质接收托盘30能够以纸张的长度方向沿向Y轴方向的状态来接收例如A3尺寸纸张。

这里,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第一托盘31沿着Y轴方向形成有第一齿条31e,并且在第二托盘32沿着Y轴方向形成有第二齿条32c。在构成位移部33的齿轮支承部35,第一小齿轮42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小齿轮42处于第一齿条31e及第二齿条32c双方啮合的状态。

图14表示图2所示的第一展开状态,若在此状态下使电机41旋转,则在第一托盘31停止的状态下,位移部33即齿轮支承部35向+Y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小齿轮42通过与第一齿条31e的啮合而向图14及图15的C1方向旋转,由此该旋转被传递至第二齿条32c,进而第二托盘32如从图14向图15的变化所示的那样向+Y方向移动,切换为第二展开状态。

这样,通过使第一小齿轮42介于第一托盘31与第二托盘32之间,使支承该第一小齿轮42的齿轮支承部35(位移部33)向Y轴方向进行位移,由此第一小齿轮42向Y轴方向进行位移,通过此时的第一小齿轮42的旋转,使得第二托盘32进行位移。因此,能够相对于位移部33的位移量增加第二托盘32的位移量。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缩短用于将介质接收托盘30从收纳状态设为展开状态或者从展开状态设为收纳状态的时间。

另外,能够使第二小齿轮38(参照图9)靠向-Y方向。因此,有助于抑制装置主体2的Y方向尺寸。

另外,在电机41进行反转时,位移部33即齿轮支承部35向-Y方向移动,第一小齿轮42向图14及图15的C2方向旋转。由此,第二托盘32如从图15向图14的变化所示的那样向-Y方向移动。

上述的第一小齿轮42如图18所示还适合被设为复合齿轮43。复合齿轮43是小齿轮,是由与第一齿条31e啮合的第一小齿轮部43a和与第二齿条32c啮合的第二小齿轮部43b构成为一体的复合齿轮,第二小齿轮部43b的直径比第一小齿轮部43a大,而且齿数也比第一小齿轮部43a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地使相对于第一小齿轮即复合齿轮43的旋转量的第二托盘32的突出量增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缩短用于将介质接收托盘30设为展开状态的时间。

下面,进一步对介质接收托盘30的结构进行说明。

位移部33构成为具备:齿条形成部34,如图7所示沿着作为位移方向的Y轴方向形成有第三齿条34a;以及齿轮支承部35,位于相对于齿条形成部34靠向记录纸张的排出方向即+Y方向的位置,且将第一小齿轮42(参照图14、图15)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齿条形成部34被设为在作为与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如图8所示靠向第一托盘31的侧方(靠向+X方向)。在图8中,范围Xa表示X轴方向上的第一托盘31的占有区域,范围Xb表示齿条形成部34的占有区域,范围Xc表示在第一托盘31中除了齿条形成部34以外的区域。在范围Xc中,能够避免介质接收托盘30的厚度因齿条形成部34的厚度而增加,从而有助于抑制对装置主体2的高度方向尺寸。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给纸盘6(参照图4)位于第一托盘31的下侧,所以装置主体2的高度方向尺寸容易增加,然而如上所述,介质接收托盘30的厚度被抑制,从而使得装置主体2的高度方向尺寸得到抑制。

另外,构成位移部33的齿轮支承部35如图11所示呈托盘形状,并成为如图7及图17所示的被第一托盘31和第二托盘32夹着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介质接收托盘30的整体刚性。

另外,在第一托盘31的下侧,如图7、图9所示,沿着X轴方向设有多个沿Y轴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36。加强部件36例如能够由金属板材形成,由此能够提高介质接收托盘30的整体刚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托盘32及位移部33被第一托盘31支承,所以能够将介质接收托盘30作为整体的组装件进行组装,使得装置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5~图7、图10所示,第一托盘31构成为具备第一部位31a和第二部位31b,第二部位31b相对于第一部位31a位于远离装置主体2的纸张排出方向(+Y方向),并且高度比第一部位31a高,第二托盘32及齿轮支承部35如图7所示利用第二部位31b的下侧空间31d进行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介质接收托盘3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

如图2、图3、图5、图6、图12所示,第二托盘32在X轴方向的一侧具备侧壁部32a,在另一侧具备侧壁部32b。侧壁部32a、32b如图16所示形成为高度比排出驱动辊16a和排出从动辊16b夹持纸张的纸张夹持位置H1高。由此,被排出的记录纸张的上游端(-Y方向端部)不容易从介质接收托盘30浮起,能够抑制后续排出的记录纸张将已经排出的记录纸张挤出来的情况。

另外,在普通纸等容易挠曲的记录纸张被排出到介质接收托盘30时,该记录纸张在X轴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侧被侧壁部32a、32b支承,并且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挠曲,该中央部与第一托盘31的第一支承面31q和可动支承部件39的第二支承面39f接触着向下游行进。

下面,对使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产生摩擦力的单元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在构成位移部33的齿轮支承部35形成有凹部35b,在凹部35b设有作为按压部件的一例的压缩卷簧52以及被压缩卷簧52按压在第一托盘31的一部分即壁部31c的摩擦部件51。摩擦部件51能够由例如软木或橡胶等形成。由于摩擦部件51被按压在第一托盘31的一部分即壁部31c,从而在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形成必要的摩擦力。

这里,如图28所示,第一托盘31在X轴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被支承部31n,该被支承部31n被构成打印机1的基体的框架9的支承部9b支承。

另外,如图29所示,在框架9的支承部9b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肋部9c。在第一托盘31的被支承部31n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槽部31k,肋部9c处于进入槽部31k的状态。即,肋部9c与槽部31k之间的摩擦力占据了第一托盘31与框架9之间的摩擦力的大部分。

这里,在从介质接收托盘30处于收纳状态的状态,通过电机41(参照图9)的旋转使得位移部33向+Y方向移动时,若假设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的摩擦力小于第一托盘31与框架9之间的摩擦,则第一托盘31维持相对于框架9停止的状态,即第一托盘31不突出、第二托盘32突出。这里,在以第一展开状态(参照图2)使用介质接收托盘30的情况下,相比第一托盘31不突出而第二托盘32突出的状态,第二托盘32不突出而第一托盘31突出的状态更能确保强度,能够抗拒挠曲。因此,不期望如上所述在第一托盘31维持相对于框架9停止的状态下第二托盘32突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摩擦部件52,并且通过压缩卷簧52将摩擦部件51朝向作为第一托盘31的一部分的壁部31c按压,使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以便使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第一托盘31与框架9之间的摩擦力。另外,此处的“摩擦力”包括动态摩擦力和静态摩擦力双方。

由此,当在介质接收托盘30处于收纳状态时驱动电机41而使位移部33向+Y方向进行位移时,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一起进行位移,即能够使第一托盘31先于第二托盘32展开。并且,不需要为了使第一托盘31先于第二托盘32展开而设置驱动第一托盘31的专用的驱动机构,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另外,在用户将处于第二展开状态(参照图3)的介质接收托盘30的第二托盘32向-Y方向即收纳方向压入的情况下,根据如上所述的摩擦力的关系,在第一托盘31突出的状态下,第二托盘32向-Y方向进行位移。然后,第一托盘31与第二托盘32一起向-Y方向进行位移,介质接收托盘30切换为收纳状态。

此时,用户从介质接收托盘30受到阻力,该阻力是通过在传递齿轮组40(参照图9)设置的摩擦离合器44(参照图9)产生的。该摩擦离合器44在假设设置驱动第一托盘31的专用的小齿轮的结构中,还需要对应该小齿轮进行设置。因此,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用户将第二托盘32向-Y方向压入而将介质接收托盘30切换为收纳状态时,从两个摩擦离合器受到阻力,导致操作力增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个第二小齿轮38(参照图9)能够使第一托盘31和第二托盘32进行位移,而且能够使其展开顺序具有规律性,所以能够抑制用户将第二托盘32向-Y方向压入而将介质接收托盘30切换为收纳状态时的操作力增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摩擦部件51和压缩卷簧52在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形成摩擦力,但作为替代,也可以如图21的上面的图所示的那样,通过在第一托盘31设置的突起31p与在位移部33设置的凹部33a的卡合,从而在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形成摩擦力。另外,还可以是如图21的下面的图所示的结构,通过在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设置板簧55,从而在第一托盘31与位移部33之间形成摩擦力。

下面,对在第二托盘32设置的可动支承部件39进行说明。可动支承部件39如图19所示呈托盘形状,在+Y方向即介质排出方向的下游,在X轴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旋转轴39a。可动支承部件39被设置成通过旋转轴39a嵌合于在第二托盘32上形成的凹部即轴支承部32e(参照图12、图25)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二托盘32进行旋转。另外,在图12及图15中表示出了在-X方向的端部形成的轴支承部32e,但在+X方向的端部也形成有轴支承部32e。这对于后面说明的引导槽32f也是同样的。

可动支承部件39的旋转轴线与X轴平行,以-Y方向的上游端即介质排出方向的上游端为自由端39g进行旋转。

另外,在可动支承部件39中,在X轴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突起39b,该突起39b进入在第二托盘32中沿Z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引导槽32f中(参照图12、图25),由此规定了自由端39g的特别是向上的移动限度。

在介质接收托盘30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如图26所示,构成第一托盘31的第二部位31b的上表面成为支承介质的第一支承面31q。并且,可动支承部件39的上表面成为支承介质的第二支承面39f。在第二支承面39f中的+Y方向即介质排出方向的下游,沿X轴方向即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引导突起39c。通过引导突起39c,能够使被排出的介质的朝向面向斜上方。另外,介质接收托盘30还能够被用作从装置前方手动供给刚性较高的板状介质时的支承托盘,引导突起39c支承这样的支承托盘。

这里,在介质接收托盘30处于收纳状态或者第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7及图22所示,可动支承部件39位于第一托盘31上。在此状态下,第一托盘31的第一支承面31q及第二托盘32的第二支承面39f平行,而且均为水平的面。

在介质接收托盘30从此状态切换为第二展开状态时,如图24所示,可动支承部件39的自由端39g从第一支承面31q的+Y方向的端部31h脱离而向下方进行了位移,即可动支承部件39向图24的逆时针方向微微旋转。由此,可动支承部件39的第二支承面39f朝向+Y方向即介质排出方向的下游而向上倾斜。因此,在介质接收托盘30上行进的介质的前端向上,能够抑制从介质接收托盘30滑落。而且,可动支承部件39的旋转即姿态变化随着介质接收托盘30的状态切换而变化,所以能够抑制用户忘记操作,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可动支承部件39变化姿态。

然后,在可动支承部件39的自由端39g,如图19及图22所示,设有朝向-Y方向即介质排出方向的上游突出的引导肋39e。在引导肋39e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介质排出方向的下游而向上倾斜的倾斜面39h。

并且,在第一托盘31的第一支承面31q的下游端,如图23所示形成有引导面31h。在介质接收托盘30从第二展开状态切换为第一展开状态或者收纳状态时,引导面31h将可动支承部件39的引导肋39e即自由端39g引导至第一支承面31q上。由此,在介质接收托盘30从第二展开状态切换为第一展开状态或者收纳状态时,能够抑制自由端39g卡滞于第一托盘31。

另外,在第一托盘31上,如图22、图23、图26、图27所示,沿着Y轴方向即介质排出方向形成有供可动支承部件39的引导肋39e进入的槽部31j。如图27所示,在介质接收托盘30处于收纳状态或者第一展开状态与第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中途时,在引导肋39e的上表面形成的倾斜面39h从比第一支承面31q低的位置朝向高的位置延伸。

即,在介质接收托盘30处于收纳状态或者第一展开状态与第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中途时,可动支承部件39的自由端39g位于第一支承面31q上,介质的前端容易卡滞在自由端39g,但如上所述由于设有引导肋39e,从而能够抑制上述卡滞。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当然也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4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纸张自动化整平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