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及强化板

文档序号:441782 发布日期:2021-12-28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及强化板 (Pad body and reinforced board for baby carrier ) 是由 喻福先 于 2016-08-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及强化板,垫体包括至少一强化板,至少一强化板包括一板体以及一第一补强肋,第一补强肋位于板体的一底面上,第一补强肋包括一平直段以及一弯曲段,弯曲段自平直段延伸出,弯曲段的一端部与平直段及弯曲段的其中之一间存在一间隙,部分平直段与弯曲段之间形成一非封闭空间。因此,第一补强肋在受力时不会有应力集中现象发生,使得强化板不易断裂或破损。(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ushion body and a reinforced plate for a baby carrier, wherein the cushion body comprises at least one reinforced plate, the at least one reinforced plate comprises a plate body and a first reinforced rib, the first reinforced rib is positioned on one bottom surface of the plate body, the first reinforced rib comprises a straight section and a bent section, the bent section extends out from the straight section, a gap is formed between one end part of the bent section and one of the straight section and the bent section, and a non-closed space is formed between part of the straight section and the bent section. Therefore, the first reinforcing rib does not have stress concentration phenomenon when being stressed, so that the reinforcing plate is not easy to break or damage.)

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及强化板

本申请是以下原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案的申请日是2016年8月25日,原申请案的申请号是201610724410.X,且原申请案的发明创造名称是婴儿载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及强化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提高结构强度与增加透气性的垫体及强化板。

背景技术

对父母或照料者而言,婴儿床是一种可以用来安置婴幼儿的非常实用的工具。一般而言,婴儿床中通常会设置有垫体,以供婴幼儿躺卧于其上。由于婴幼儿有时会在婴儿床中嬉闹,若垫体的结构强度不足,便有可能对婴幼儿的安全产生威胁。此外,当婴幼儿躺卧于垫体上时,若垫体的透气性不足,则除了会给婴幼儿带来不舒适感外,可能因为婴幼儿的口鼻被遮敝而造成窒息,从而对父母或照料者造成困扰及心理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及强化板,其可提高结构强度与增加透气性,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垫体包括至少一强化板,至少一所述强化板包括一板体以及一第一补强肋,所述第一补强肋位于所述板体的一底面上,所述第一补强肋包括一平直段以及一弯曲段,所述弯曲段自所述平直段延伸出,所述弯曲段的一端部与所述平直段及所述弯曲段的其中之一间存在一间隙,部分所述平直段与所述弯曲段之间形成一非封闭空间。

所述弯曲段包括一第一弯曲部、一第一平直部、一第二弯曲部以及一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自所述平直段延伸出,所述第一平直部自所述第一弯曲部延伸出,所述第二弯曲部自所述第一平直部延伸出,所述第二平直部自所述第二弯曲部延伸出。

所述弯曲段还包括一第三弯曲部及一第三平直部,所述第三弯曲部自所述第二平直部延伸出,所述第三平直部自所述第三弯曲部延伸出,所述弯曲段的所述端部由所述第三平直部提供。

所述第二平直部实质上平行所述平直段。

所述第三平直部实质上平行所述第一平直部。

每一个所述强化板还包括一第二补强肋,所述第二补强肋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补强肋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补强肋与所述第二补强肋相互分离。

所述第一补强肋由一第一侧墙、一第二侧墙以及多个连接部组成,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相互并排且分离,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

所述强化板还包括一补强结构,所述补强结构环绕所述强化板周围。

所述补强结构是中空结构。

所述补强结构的至少一角落与所述强化板的至少一角落相互分离。

本发明的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中的强化板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所述强化板包括一板体以及一第一补强肋。所述第一补强肋位于所述板体的一底面上,所述第一补强肋包括一平直段以及一弯曲段,所述弯曲段自所述平直段延伸出,所述弯曲段的一端部与所述平直段及所述弯曲段的其中之一间存在一间隙,部分所述平直段与所述弯曲段之间形成一非封闭空间。

所述弯曲段包括一第一弯曲部、一第一平直部、一第二弯曲部以及一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自所述平直段延伸出,所述第一平直部自所述第一弯曲部延伸出,所述第二弯曲部自所述第一平直部延伸出,所述第二平直部自所述第二弯曲部延伸出。

所述弯曲段还包括一第三弯曲部及一第三平直部,所述第三弯曲部自所述第二平直部延伸出,所述第三平直部自所述第三弯曲部延伸出,所述弯曲段的所述端部由所述第三平直部提供。

所述第二平直部实质上平行所述平直段。

所述第三平直部实质上平行所述第一平直部

所述强化板还包括一第二补强肋,所述第二补强肋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补强肋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补强肋与所述第二补强肋相互分离。

所述第一补强肋由一第一侧墙、一第二侧墙以及多个连接部组成,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相互并排且分离,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二侧墙。

所述强化板还包括一补强结构,所述补强结构环绕所述强化板周围。

所述补强结构是中空结构。

所述补强结构的至少一角落与所述强化板的至少一角落相互分离。

因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及强化板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是在强化板的底面上设置补强肋,以补强肋来提高强化板的结构强度。由于补强肋的弯曲段的端部与平直段及弯曲段的其中之一间存在间隙(也就是说,补强肋的弯曲段的端部不与平直段或弯曲段连接而形成非封闭空间),因此,补强肋在受力时不会有应力集中现象发生,使得强化板不易断裂或破损。本发明的垫体不仅可使用于婴儿床,也可与婴儿车、床边床、睡箱、摇椅、餐椅、秋千、汽车椅、弹跳椅、高脚椅、婴儿汽车椅等不同婴儿载具搭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垫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垫体的内部视图。

图3是图2中的强化板与透气层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的多个强化板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一个强化板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强化板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强化板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强化板与透气层的爆炸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强化板的前视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的强化板的后视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前视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的的婴儿载具的后视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婴儿载具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垫体

2、4、5、6、7、8、9、13、15、17 婴儿载具

10、10'、10”、30 强化板

12 布套

12a 拉链

14、14' 透气层

20、40、50、60、70、80、90、130、150、170 架体

100、300 板体

101 顶面

102 第一补强肋

104 第二补强肋

106、306 通孔

108、308 底面

110 补强结构

112、114 角落

120 缝线

200、1300、6040、1700 上支撑架

202、1302、6042 下支撑架

204、1304 立柱

302 补强肋

400、500、600、700、800、900 座椅

402、604、802、902 支撑架

404、710 托盘

406 腿靠

408、708、1312、2028 轮子

410 止滑块

412 操作件

414、1702、1705 连接件

502、4000 背靠

504、1506 头靠

506 侧翼

508、706 扶手

510 杯架

602 弧形底座

606 支撑件

608 玩具杆

610 煞车件

702、4020 前脚架

704、4022 后脚架

712、806、1504 顶篷杆

714、2004、6044 锁定机构

804 摆动装置

904 托座

1020 平直段

1022 弯曲段

1022a 第一弯曲部

1022b 第一平直部

1022c 第二弯曲部

1022d 第二平直部

1022e 第三弯曲部

1022f 第三平直部

1024 端部

1026 间隙

1028 非封闭空间

1030 第一侧墙

1032 第二侧墙

1034 连接部

1306、1704 床体

1308 悬臂

1310 空间

1314 高度调整机构

1500 壳体

1502、1706 提把

2000 上支撑件

2000a、2000b 扶手管件

2002 上顶角

2006 按钮

2020 下支撑件

2022 下顶角

2024 底座

2026 支撑脚

2030 卡合机构

4002 侧板

8040 摆臂

8042 基座

8020 驱动机构

9020 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发明的垫体可与多种不同婴儿载具(例如,婴儿车、床边床、睡箱、摇椅、餐椅、秋千、汽车椅、弹跳椅、高脚椅、婴儿汽车椅等)搭配使用,以下将先针对本发明的垫体进行说明,之后,再针对可与垫体搭配使用的婴儿载具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垫体1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垫体1的内部视图,图3是图2中的强化板10与透气层14的爆炸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垫体1包括多个强化板10、一布套12以及一透气层14,其中多个强化板10与透气层14都设置于布套12中,且透气层14位于多个强化板10的顶面101上。在本实施例中,强化板10可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布套12可以是透气网布或其它布料,且透气层14可以是透气棉、透气塑料或其它透气材料。此外,透气层14具有弹性。因此,当婴幼儿躺卧于垫体1上时,透气层14可提供婴幼儿弹性支撑,从而避免婴幼儿直接与强化板10接触而感到不适。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强化板10相互并排且分离,因此,布套12上可形成有多条缝线120,使得每一条缝线120将二相邻的强化板10隔开。由于透气层14位于多个强化板10的顶面101上,因此,缝线120可将布套12与透气层14缝合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布套12的侧边可装设有拉链12a,或设置其它开关组件,使得用户可将强化板10自布套12中取出或将强化板10装入布套12中。此外,使用者可将垫体1选择性地沿缝线120折迭或展开,以对垫体1进行收纳或搬运。

请参考图4以及图5,图4是图3中的多个强化板10的后视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一个强化板10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每一个强化板10包括一板体100、一第一补强肋102以及一第二补强肋104。板体100上形成有多个通孔106。第一补强肋102与第二补强肋104都位于板体100的底面108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强肋102与第二补强肋104相互对称地位于板体100的底面108上,且第一补强肋102与第二补强肋104相互分离。此外,第二补强肋104的结构与第一补强肋102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利用第一补强肋102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如图5所示,第一补强肋102包括一平直段1020以及一弯曲段1022,其中弯曲段1022自平直段1020延伸出,且弯曲段1022的一端部1024与平直段1020间存在一间隙1026。在本实施例中,弯曲段1022可包括一第一弯曲部1022a、一第一平直部1022b、一第二弯曲部1022c、一第二平直部1022d、一第三弯曲部1022e以及一第三平直部1022f,其中第一弯曲部1022a自平直段1020延伸出,第一平直部1022b自第一弯曲部1022a延伸出,第二弯曲部1022c自第一平直部1022b延伸出,第二平直部1022d自第二弯曲部1022c延伸出,第三弯曲部1022e自第二平直部1022d延伸出,且第三平直部1022f自第三弯曲部1022e延伸出。此外,上述弯曲段1022的端部1024是由第三平直部1022f提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平直部1022d实质上平行平直段1020,第三平直部1022f实质上平行第一平直部1022b,且第一平直部1022b及第三平直部1022f实质上垂直平直段1020。需说明的是,第二平直部1022d不以平行平直段1020为限,且第一平直部1022b及第三平直部1022f不以垂直平直段1020为限。若缺少弯曲段而使平直段直接连接,容易因为受力发生应力集中现象造成破坏。弯曲段的设置,可使得强化板10不易断裂或破损。因此在有限的强化板面积上如果要增加补强肋的长度,必须对应增加弯曲段的数量以提高补强肋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补强肋102可由一第一侧墙1030、一第二侧墙1032以及多个连接部1034组成。如图5所示,第一侧墙1028与第二侧墙1030相互并排且以一定间距彼此分离。连接部1034位于第一侧墙1030与第二侧墙1032之间且连接第一侧墙1030与第二侧墙1032。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034的厚度与第一侧墙1028及第二侧墙1030大致相同,且实质上垂直于第一侧墙1028及第二侧墙1030。藉此,第一补强肋102的薄壁结构可达成与实心结构接近的结构强度,不仅可以节省第一补强肋102的用料,还可以兼顾第一补强肋102的结构强度。

由于第一补强肋102的弯曲段1022的端部1024与平直段1020间存在间隙1026(也就是说,第一补强肋102的弯曲段1022的端部1024不与平直段1020连接),因此,第一补强肋102在受力时不会有应力集中现象发生,使得强化板10不易断裂或破损。

此外,每一个强化板10还可包括一补强结构110,且补强结构110环绕强化板10周围。在本实施例中,补强结构110可以是中空结构。举例来说,可以利用气体辅助射出成型技术使补强结构110形成中空结构,以节省补强结构110的用料。补强结构110可以进一步增加强化板10的结构强度。再者,补强结构110的至少一角落112与强化板10的至少一角落114可以相互分离。也就是说,角落112及角落114的曲率不同,如此可以产生空间以增加气体辅助射出成型的良率,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5所示,第一补强肋102大致呈P字形,使得部分平直段1020与弯曲段1022之间形成一非封闭空间1028。多个通孔106中的至少二通孔106位于非封闭空间1028中。由于多个通孔106位于第一补强肋102所形成的非封闭空间1028中,当婴幼儿躺卧于垫体1上时,位于非封闭空间1028中的多个通孔106可增加透气性,减低婴幼儿口鼻被垫体1遮蔽窒息的风险。此外,多个通孔106可具有至少二不同尺寸,以增加通孔106的排列密度,从而增加透气性。优选地,不同尺寸的通孔106可以交错间隔排列。

请参考图6,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强化板10'的俯视图。强化板10'与上述的强化板1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强化板10'的第一补强肋102与第二补强肋104都是利用气体辅助射出成型技术的中空结构,如图6所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换句话说,本发明可根据实际应用将第一补强肋102与第二补强肋104设计为实心或空心。

请参考图7,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强化板10”的俯视图。强化板10”与上述的强化板1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强化板10”的弯曲段1022的端部1024与弯曲段1022本身之间存在间隙1026,如图7所示。由于第一补强肋102的弯曲段1022的端部1024与弯曲段1022间存在间隙1026(也就是说,第一补强肋102的弯曲段1022的端部1024不与弯曲段1022连接),因此,第一补强肋102在受力时不会有应力集中现象发生,使得强化板10不易断裂或破损。

根据图6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弯曲段1022的端部1024可选择性地与平直段1020及弯曲段1022的其中之一间存在间隙1026,视实际应用而定。

请参考图8,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强化板10与透气层14'的爆炸图。图8所示的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图8所示的实施例包括多个独立分开的透气层14'。多个透气层14'可分别设置于上述的布套12中,且每一个透气层14'可分别位于多个强化板10的其中之一的顶面101上。在本实施例中,缝线120可将布套12与透气层14'缝合在一起或不缝合在一起,视实际应用而定。

根据图3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本发明的透气层可设计成单件式透气层14或多件式透气层14',视实际应用而定。

请参考图9以及图10,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强化板30的前视立体图,图10是图9中的强化板30的后视立体图。如图9与图10所示,强化板30包括一板体300以及一补强肋302。板体300上形成有多个通孔306。补强肋302位于板体300的底面308上。在本实施例中,补强肋302直接从通孔306的边缘延伸形成,因此,补强肋302的形状及大小与通孔306相互对应。本发明可将上述垫体1的强化板10以强化板30替换。由于通孔306呈蜂巢状分布,因此,可有效增加强化板30的透气性。此外,由于补强肋302也呈蜂巢状分布,因此,可有效提高强化板30的结构强度。

请参考图11,图11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婴儿载具2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婴儿载具2包括一架体2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2可以是婴儿床。此外,婴儿载具2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2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架体20包括一上支撑架200、一下支撑架202以及多个立柱204,其中每一个立柱204的二端分别连接于上支撑架200与下支撑架202。在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架200可包括多个上支撑件2000以及多个上顶角2002,其中多个上支撑件2000与多个上顶角2002彼此相互连接,而形成一封闭空间。此外,下支撑架202可包括多个下支撑件2020、多个下顶角2022以及一底座2024,其中每一个下支撑件2020的二端分别连接于下顶角2022与底座2024。每一个立柱204的一端可连接于对应的上顶角2002,且每一个立柱204的另一端可连接于对应的下顶角2022。

在本实施例中,下支撑架202还可包括多个支撑脚2026以及多个轮子2028。每一个支撑脚2026的一端连接于底座2024,且每一个支撑脚2026的另一端朝远离上支撑架200的方向弯曲。每一个轮子2028则是枢接于对应的下顶角2022。因此,架体20可藉由轮子2028在支撑面上移动。当架体20移动到定点时,支撑脚2026可在支撑面上辅助支撑架体20。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架200还可包括多个锁定机构2004,其中锁定机构2004设置于上支撑件2000上。每一个上支撑件2000可包括二扶手管件2000a、2000b,其中每一个扶手管件2000a、2000b的二端分别枢接于对应的上顶角2002与锁定机构2004。此外,锁定机构2004可具有一按钮2006。当二扶手管件2000a、2000b相互展开时,锁定机构2004可锁定二扶手管件2000a、2000b,使得二扶手管件2000a、2000b维持图11所示的展开状态。当锁定机构2004的按钮2006被按压时,锁定机构2004会释锁二扶手管件2000a、2000b,使得二扶手管件2000a、2000b可相对转动而折迭。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下支撑件2020的二端可分别枢接于对应的下顶角2022与底座2024。此外,底座2024可包括一卡合机构2030。当下支撑件2020相对下顶角2022与底座2024展开时,卡合机构2030卡合固定下支撑件2020,使得下支撑件2020维持图11所示的展开状态。当卡合机构2030解除与下支撑件2020的卡合时,下支撑件2020便可相对下顶角2022与底座2024转动而折迭。

因此,当使用者欲储藏或运送架体20时,使用者可按压锁定机构2004的按钮2006,以释锁扶手管件2000a、2000b,且操作卡合机构2030解除与下支撑件2020的卡合。此时,便可将扶手管件2000a、2000b相对转动而折迭,且将下支撑件2020相对下顶角2022与底座2024转动而折迭,从而缩小架体20的整体体积,以方便储藏或运送。

在本实施例中,可先在架体20中设置支撑板(未显示),再于支撑板上设置上述的垫体,以使垫体设置于架体20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20的尺寸。

请参考图12以及图13,图12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婴儿载具4的前视立体图,图13是图12中的的婴儿载具4的后视立体图。如图12与图13所示,婴儿载具4包括一架体4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4可以是高脚椅。此外,婴儿载具4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4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架体40包括一座椅400、一支撑架402、一托盘404、一腿靠406、至少一轮子408以及至少一止滑块410。座椅400设置于支撑架402上。托盘404设置于座椅400上。腿靠406连接于座椅400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402可包括一前脚架4020以及一后脚架4022,其中前脚架4020与后脚架4022相互枢接,使得前脚架4020与后脚架4022可相互展开或折迭。轮子408可枢接于前脚架4020。止滑块410可连接于后脚架4022。因此,架体40可藉由轮子408在支撑面上移动。当架体40移动到定点时,止滑块410可防止架体40在支撑面上产生移动。

如图13所示,架体40还可包括一操作件412、一连接件414以及一卡合件(未显示),其中操作件412、连接件414与卡合件设置于座椅400的背靠4000上。连接件414的二端分别连接于操作件412与卡合件。此外,座椅400的侧板4002具有多个卡合孔(未显示)。当卡合件卡合于多个卡合孔的其中之一时,座椅400的背靠4000便可维持在图13所示的倾斜角度。当使用者欲调整背靠4000的倾斜角度时,使用者可将操作件412向上拉动。当操作件412被操作而拉动连接件414时,卡合件便会脱离卡合孔,使得背靠4000可相对侧板4002移动,从而调整背靠4000的倾斜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上述的垫体设置于架体40的座椅400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40的座椅400的尺寸。

请参考图14,图14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婴儿载具5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婴儿载具5包括一架体5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5可以是汽车椅。此外,婴儿载具5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5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架体50包括一座椅500、一背靠502、一头靠504、二侧翼506、二扶手508以及一杯架510。背靠502设置于座椅500上。头靠504设置于背靠502上。二侧翼506设置于背靠502的二侧。二扶手508设置于座椅500的二侧。杯架510设置于座椅50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上述的垫体设置于架体50的座椅500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50的座椅500的尺寸。

请参考图15,图15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婴儿载具6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婴儿载具6包括一架体6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6可以是摇椅。此外,婴儿载具6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6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架体60包括一座椅600、一弧形底座602、一支撑架604以及一支撑件606。在本实施例中,座椅600可呈环形,但不以此为限。支撑架604连接于座椅600与弧形底座602的中间部位,而支撑件606枢接于座椅600与弧形底座602的前端部位。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604可包括一上支撑架6040、一下支撑架6042以及一锁定机构6044。上支撑架6040连接于座椅600,且下支撑架6042连接于弧形底座602。上支撑架6040与下支撑架6042可呈U字形,但不以此为限。锁定机构6044连接于上支撑架6040与下支撑架6042。当上支撑架6040与下支撑架6042相互展开时,锁定机构6044可锁定上支撑架6040与下支撑架6042,使得上支撑架6040与下支撑架6042维持图15所示的展开状态。当锁定机构6044释锁上支撑架6040与下支撑架6042时,上支撑架6040与下支撑架6042可带动座椅600与弧形底座602相对折迭。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60还可包括一玩具杆608,其中玩具杆608可设置于座椅600上,用以悬挂玩具。优选地,玩具杆608可枢接于座椅600。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60还可包括二煞车件610,其中二煞车件610枢接于弧形底座602的二端。当二煞车件610相对弧形底座602展开成图15所示的展开状态时,二煞车件610可抑制弧形底座602相对支撑面产生摇晃。另一方面,当二煞车件610相对弧形底座602转动而折迭时,弧形底座602便可相对支撑面产生摇晃。

当使用者欲储藏或运送架体60时,使用者可操作锁定机构6044释锁上支撑架6040与下支撑架6042。此时,便可将座椅600与弧形底座602相对折迭。接着,使用者可将玩具杆608相对座椅600转动而折迭,且将二煞车件610相对弧形底座602转动而折迭,从而缩小架体60的整体体积,以方便储藏或运送。

在本实施例中,可先在座椅600中设置支撑板(未显示),再于支撑板上设置上述的垫体,以使垫体设置于架体60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60的座椅600的尺寸。

请参考图16,图16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婴儿载具7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婴儿载具7包括一架体7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7可以是婴儿车。此外,婴儿载具7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7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架体70包括一座椅700、一前脚架702、一后脚架704、一车手706以及多个轮子708。座椅700设置于前脚架702上。后脚架704枢接于前脚架702,使得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可相互展开或折迭。车手706设置于前脚架702上。多个轮子708分别枢接于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因此,架体70可藉由轮子708在支撑面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70还可包括一托盘710以及一顶篷杆712。托盘710设置于座椅700上,顶篷杆712则是枢接于座椅700。在实际应用中,可在顶篷杆712上设置顶篷,以提供遮蔽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70还可包括一锁定机构714,设置于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的枢接处。当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相互展开时,锁定机构714可锁定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使得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维持图16所示的展开状态。当锁定机构714释锁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时,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可相对折迭。因此,当使用者欲储藏或运送架体70时,使用者可操作锁定机构714释锁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此时,便可将前脚架702与后脚架704相对折迭,从而缩小架体70的整体体积,以方便储藏或运送。

在本实施例中,可先在座椅700中设置支撑板(未显示),再于支撑板上设置上述的垫体,以使垫体设置于架体70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70的座椅700的尺寸。

请参考图17,图17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婴儿载具8的立体图。如图17所示,婴儿载具8包括一架体8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8可以是秋千。此外,婴儿载具8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8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架体80包括一座椅800、一支撑架802以及一摆动装置804。摆动装置804枢接于支撑架802,使得摆动装置804可相对支撑架802产生摆动。座椅800设置于摆动装置804上。因此,当摆动装置804相对支撑架802产生摆动时,摆动装置804便会带动座椅800产生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摆动装置804可包括二摆臂8040以及一基座8042,其中二摆臂8040对称地枢接于支撑架802,基座8042连接于二摆臂8040,且座椅800设置于基座8042上。此外,支撑架802可包括一驱动机构8020,其中摆臂8040枢接于驱动机构8020。驱动机构8020可驱动摆臂8040产生摆动且控制摆臂8040的摆动幅度。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80还可包括一顶篷杆806,其中顶篷杆806枢接于座椅800。在实际应用中,可在顶篷杆806上设置顶篷,以提供遮蔽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上述的垫体设置于架体80的座椅800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80的座椅800的尺寸。

请参考图18,图18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婴儿载具9的立体图。如图18所示,婴儿载具9包括一架体9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9可以是弹跳椅。此外,婴儿载具9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9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架体90包括一座椅900以及一支撑架902。座椅900设置于支撑架902上。支撑架902具有二弯折部9020。当座椅900受力压迫时,二弯折部9020便会因受压变形而产生一弹性回复力,而将座椅900向上弹回,使得座椅900产生弹跳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90还可包括多个托座904,套设于支撑架902上,使得架体90可藉由托座904稳固地摆放于支撑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可先在座椅900中设置支撑板(未显示),再于支撑板上设置上述的垫体,以使垫体设置于架体90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90的座椅900的尺寸。

请参考图19,图19是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婴儿载具13的立体图。如图19所示,婴儿载具13包括一架体13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13可以是床边床。此外,婴儿载具13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13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架体130包括一上支撑架1300、一下支撑架1302、二立柱1304以及一床体1306。二立柱1304相对地连接上支撑架1300与下支撑架1302,使得上支撑架1300、下支撑架1302与二立柱1304呈U字形。床体1306设置于上支撑架1300上。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30还可包括多个悬臂1308。每一个悬臂1308的二端分别枢接于上支撑架1300与床体1306,使得床体1306可藉由多个悬臂1308设置于上支撑架1300上。由于悬臂1308的二端分别枢接于上支撑架1300与床体1306,因此,床体1306可通过悬臂1308相对上支撑架1300进行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床体1306与下支撑架1302之间存在一空间1310,因此,可将下支撑架1302推入床铺(未显示)底下,使得床体1306位于床铺上,以方便躺在床铺的大人就近照顾床体1306上的婴幼儿。此外,架体130还包括多个轮子1312,枢接于下支撑架1302。因此,架体130可藉由轮子1312在支撑面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30还可包括二高度调整机构1314,其中每一个高度调整机构1314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立柱1304上。高度调整机构1314可被操作以调整立柱1304的高度。换句话说,立柱1304是可伸缩的。使用者可操作高度调整机构1314调整立柱1304的高度,从而调整架体130的整体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上述的垫体设置于架体130的床体1306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130的床体1306的尺寸。

请参考图20,图20是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婴儿载具15的立体图。如图20所示,婴儿载具15包括一架体15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15可以是婴儿汽车椅。此外,婴儿载具15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15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架体150包括一壳体1500、一提把1502、一顶篷杆1504以及一头靠1506。提把1502枢接于壳体1500。使用者可握持提把1502,以运送婴儿载具15。顶篷杆1504枢接于壳体1500。在实际应用中,可在顶篷杆1504上设置顶篷,以提供遮蔽功能。头靠1506设置于壳体1500中。当婴儿乘坐于壳体1500中时,婴儿的头部即可承靠于头靠1506。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上述的垫体设置于架体150的壳体1500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150的壳体1500的尺寸。

请参考图21,图21是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婴儿载具17的立体图。如图21所示,婴儿载具17包括一架体170。在本实施例中,婴儿载具17可以是睡箱,可以与婴儿车结合或单独使用。此外,婴儿载具17还包括上述的垫体。由于垫体的技术特点已经详述如上,因此,以下只针对架体170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架体170包括一上支撑架1700、二连接件1702、一床体1704以及一提把1706。二连接件1702连接上支撑架1700与床体1704。提把1706藉由连接件1705枢接于上支撑架1700。使用者可握持提把1706,以运送婴儿载具17。在实际应用中,可利用座布包覆架体170周围。此外连接件1705可以设计成用以与婴儿车上的适应连接件结合,即可与婴儿车结合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上述的垫体设置于架体170的床体1704上。需说明的是,设置于垫体中的强化板也可以是单一的强化板,不以多个为限。换句话说,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改变强化板的尺寸,以使单一的强化板的尺寸符合架体170的床体1704的尺寸。

因此,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用于婴儿载具的垫体及强化板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是在强化板的底面上设置补强肋,以补强肋来提高强化板的结构强度。由于补强肋的弯曲段的端部与平直段及弯曲段的其中之一间存在间隙(也就是说,补强肋的弯曲段的端部不与平直段或弯曲段连接而形成非封闭空间),因此,补强肋在受力时不会有应力集中现象发生,使得强化板不易断裂或破损。本发明的垫体不仅可使用于婴儿床,也可与婴儿车、床边床、睡箱、摇椅、餐椅、秋千、汽车椅、弹跳椅、高脚椅、婴儿汽车椅等不同婴儿载具搭配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高新铝镁锂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销售用展示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