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

文档序号:46263 发布日期:2021-09-28 浏览:3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 (Supersonic adsorption type compressor serial stator blade ) 是由 曹志远 郭伟 宋澄 王楚旋 高玺 张翔 于 2021-07-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前排叶片与后排叶片一一对应组成多个串列静子叶片。所述前排叶片的吸力面与压力面之间开有抽吸腔,该抽吸腔沿叶片叶展方向贯通该以减弱流动分离现象,进行流动控制,通过该串列叶片以保证在提高负荷的条件下,产生较小的流动分离。叶片。在所述前排叶片的吸力面上有抽吸缝;所述抽吸缝为连续抽吸缝或间断抽吸缝或间断错位抽吸缝。本发明提出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叶栅通道内气流经过激波后在抽吸以及串列叶片的流动控制技术二者耦合的作用下,流动分离区面积显著减小,流动分离几乎被完全消除。(A tandem stator blade of a supersonic adsorption type compressor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a plurality of tandem stator blades are formed by corresponding front row blades and rear row blades one by one. And a suction cavity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uction surface and the pressure surface of the front row of blades, the suction cavity penetrates through the front row of blades in the blade expanding direction to weaken the flow separation phenomenon for flow control, and the tandem blades ensure that small flow separation is genera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roving the load. A blade. A suction surface of the front row of blades is provided with a suction slit; the suction seam is a continuous suction seam or an intermittent dislocation suction seam. The area of the flow separation area is obviously reduced and the flow separation is almost completely eliminated under the coupling effect of suction and the flow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tandem blades after the gas flow in the blade grid channel of the tandem stator blade of the supersonic adsorption type gas compressor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passes through the shock wave.)

一种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压气机领域,具体为一种超声速吸附式串列静子叶片。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先进航空动力装置的迅猛发展,大推重比发动机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推重比发动机要求压气机在高压比、高效率和宽裕度条件下工作,导致压气机的负荷不断提高,高压比使得压气机内部存在强逆压梯度,因而控制强逆压梯度作用下叶片吸力面的流动分离已成为压气机气动研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压气机转速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发展新型流动控制方法已成为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气动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

串列叶栅作为一种被动流动控制技术手段,U.K.Saha,与B.Roy在“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 on Tandem Compressor Cascade Performance at Low Speeds”(《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1997年版第3期第14卷)中、以及E.-G.Feindt在《Exact Calculation of the Flow of a Staggered Tandem Cascade withMoving Second Blade Row》(《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2001年第9期第71卷)中表示可以在航空发动机上采用串列叶栅的形式,即在同一级静子叶片上采用前排叶片和后排叶片串列的形式减小流动分离现象。

附面层抽吸技术作为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一种,自1997年MIT的就J.L.Kerrebrock等人在《Proceedings of the ASME 1997International Gas Turbineand Aeroengine Congress and Exhibition》1997年第1卷中的《Aspirated Compressors》中最早提出了吸附式压气机的概念,附面层抽吸技术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MIT的AliMerchant在《Design and Analysis of Axial Aspirated Compressor Stages》(《Thesi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9年)中介绍的以其为主完成的单级吸附式跨声速压气机使附面层抽吸技术成功得到了验证。

国内对附面层抽吸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栅的数值模拟方面,陈浮等人在《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第2期中的《附面层吸除对压气机叶栅稠度特性影响》以及葛正威等人在《航空动力学报》2007年第8期中的《吸附式跨声速压气机叶栅流场数值模拟》介绍了关于叶栅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吸附式叶栅对压气机的单级的质量影响较小,能够有效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同时需要指出,动叶抽气会导致叶片强度方面的问题,而在静叶上抽气则不存在上述问题。

兰发祥等人在《跨、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平面叶栅试验》(《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第5期)中分别对跨/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叶栅进行试验研究,探究抽吸缝位置、抽吸流量、激波强度等对叶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抽吸位置位于通道激波下游,且激波强度越大,抽吸效果越明显。

曹志远的博士学位论文《附面层抽吸对轴流压气机流动控制及性能影响的研究》中所设计的单级压比超过4.5的压气机,在超声速来流条件下,通过单排叶片实难实现扩压和导流。

在申请号为202011316109.8的发明创造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孔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叶片,通过在超声速压气机叶片上进行多孔抽吸,减小流动分离现象。

在公开号为CN120214029的发明创造中公开了一种组合抽吸式叶栅实验装置,通过在叶栅端壁和叶片吸力面分别开槽,分别从端壁和吸力面抽出低能流体,从而达到分别控制端壁和叶片吸力面抽吸流量的目的。

上述各文献/发明创造中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均基于多种流动控制技术下的叶片在超声速来流条件下的研究成果,虽然使流动情况有所改善,但依旧无法较好地控制流动分离现象,采用抽吸进行控制会有激波/壁面干扰现象的产生,使得激波增强,并改变激波位置,激波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流动分离现象。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超声速来流条件下采用吸附式叶片会产生激波/壁面干扰效应,诱使激波增强并且位置改变,产生更大的流动分离现象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

本发明包括多个前排叶片、多个后排叶片;由各所述前排叶片与后排叶片一一对应组成多个串列静子叶片。所述前排叶片的吸力面与压力面之间开有抽吸腔,该抽吸腔沿叶片叶展方向贯通该叶片。在所述前排叶片的吸力面上有抽吸缝;所述抽吸缝为连续抽吸缝或间断抽吸缝或间断错位抽吸缝。所述抽吸缝沿该前排叶片的展向分布,并与抽吸腔贯通。所述各抽吸缝的宽度均为1.8mm。

所述的前排叶片通过在吸力面开抽吸缝以及该前排叶片内部的抽吸腔,与后排叶片级联,固定在轮毂上,同时在轮毂吸力面端壁处沿吸力面开抽吸缝,形成本发明所述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所述轮毂上增加了多个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和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

将各串列静子叶片的叶根安装在压气机的轮毂的外圆周表面,将各串列静子叶片的叶尖安装在压气机整流机匣的内圆周表面,并使各串列静子叶片的前缘朝向来流。

所述抽吸腔位前缘一端顶点在弦长方向上距该叶片前缘22.4%弦长,该抽吸腔位后前缘一端顶点在弦长方向上距叶片前缘73.9%弦长。该抽吸腔上表面的型面与所述叶片吸力面的型面相同;该抽吸腔下表面的型面与所述压力面的型面相同。所述抽吸腔的两端均为半径为0.4mm的圆弧。所述抽吸腔的壁厚为0.5mm。

当采用连续抽吸缝时,该抽吸缝为连续的矩形凹槽,并使该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该前排叶片43%弦长处。

当采用间断抽吸缝时,该抽吸缝由多个沿叶展方向排列的单个抽吸缝组成,并使该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该前排叶片43%弦长处。各所述单个抽吸缝的长度为18mm,两个抽吸缝之间相邻边缘的距离为2mm。所述单个抽吸缝自叶尖处开始排布。

当采用间断错位抽吸缝时,该抽吸缝由多个沿叶展方向排列的单个抽吸缝组成,并且各单个抽吸缝在该前排叶片吸力面上交错排布为两列,使其中一列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该前排叶片43%弦长处,另一列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该前排叶片45%弦长处。各所述单个抽吸缝的长度为18mm。

同一串列叶片中:

前排叶片中弧线与该前排叶片前缘的交点为该串列叶片的前缘,后排叶片中弧线与该后排叶片后缘的交点为该串列叶片的后缘,做所述前缘与后缘之间的连线,得到所述的串列叶片总弦长;串列叶片总弦长为65mm。

前排叶片后缘与后排叶片前缘之间的轴向距离为-3mm,并使前排叶片后缘与后排叶片前缘之间的周向偏距为4mm。

前排叶片中弧线在该前排叶片前缘点的切线与后排叶片中弧线在该后排叶片后缘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总弯角,总弯角为13°。

安装时,各所述串列静子叶片中前排叶片的前缘位于该轮毂轴向长度的5%处。各所述串列叶片的总安装角为37°。

所述前排叶片的叶高为100mm,叶片弦长为45mm,进口几何角为14°,出口几何角为-14°。将叶片安装在轮毂上时,相邻的前排叶片之间的间距为30.55mm,安装角为47°,进口气流角为61°。

所述前排叶片的凸弧面为吸力面,凹弧面为压力面。该前排叶片的最大厚度位置点位于42%叶片弦长处。所述最大厚度位置点与该前排叶片的后缘之间的吸力面的半径为150mm的圆弧面;该最大厚度位置点与该前排叶片的前缘之间的吸力面为平面;所述圆弧面与平面在该最大厚度位置点处平滑相交。该前排叶片的压力面采用半径为170mm的圆弧面。

所述后排叶片的弦长为33mm,叶高为100mm;最大厚度位于该后排叶片弦长的50%处,最大厚度为14mm;该后排叶片的凸弧面为吸力面,凹弧面为压力面;该吸力面的半径为87.8mm,该压力面的半径为138mm。

所述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位于该前排叶片吸力面一侧并沿弦向延伸;该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宽度为1.8mm;该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叶片吸力面的距离为3mm;该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形状与所述前排叶片吸力面的型面相同;

所述前排叶片抽吸缝分为前段和后段;所述前段抽吸缝为连续的抽吸缝,起点位于距该前排叶片前缘8%~13%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前排叶片前缘43%弦长处;该后段抽吸缝由多个不连续的小抽吸缝组成,并使该后段抽吸缝的起点位于距该前排叶片前缘45%的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前排叶片前缘100%弦长处;所述后段间断抽吸缝中各相邻的小抽吸缝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前排叶片弦长的2%;各所述小抽吸缝的长度为该前排叶片弦长的3%。

所述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位于该后排叶片吸力面一侧并沿弦向延伸,该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宽度为1.8mm;该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形状与所述后排叶片吸力面的型面相同;该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分为第一抽吸缝与第二抽吸缝;

所述第一抽吸缝分为前段和后段;该第一抽吸缝的前段为连续的抽吸缝,起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3%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78%弦长处;该第一抽吸缝的后段由多个不连续的小抽吸缝组成,并使该后段的起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80%的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100%弦长处;该第一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叶片吸力面的距离为6mm;

该第二抽吸缝亦分为前段和后段;该第一抽吸缝的前段为连续的抽吸缝,起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17%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78%弦长处;该第二抽吸缝的后段由多个不连续的小抽吸缝组成,并使该后段的起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80%的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100%弦长处;该第二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叶片吸力面的距离为3mm;

所述第一抽吸缝后段的小抽吸缝中与第二抽吸缝后段的小抽吸缝中,相邻的小抽吸缝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后排叶片弦长的2%;各所述小抽吸缝的长度为该后排叶片弦长的3%。

本发明中压气机的串列静子叶片分为前排的静子叶片和后排的静子叶片,简称为前排叶片与后排叶片。为了尽可能地减弱流动分离现象,进行流动控制,通过该串列叶片以保证在提高负荷的条件下,产生较小的流动分离。前排叶片承担大部分负荷,后排叶片负责折转气流。

所述前排叶片承担大部分负荷,由于叶片叶型曲率及其导数将直接影响叶片的性能,因而其叶片的叶型设计的具体理论分析为,通过边界层沿吸力面侧增长的规律确定型线在吸力面侧从前缘至后缘的曲率分布变化,从曲率分布变化中推导出吸力面侧各点坐标,再确定横截面的面积分布,综合约束条件计算出型线在压力面侧曲率分布,同样,推导出压力面侧各点坐标。为使型线吸力面与压力面闭合,将压力面侧前缘与吸力面侧前缘平滑连接,将压力面侧后缘与吸力面侧后缘平滑连接,得到完整的前排叶片二维剖面叶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全三维气动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叶片设计。设计中采用吸力面附面层抽吸控制叶片流动分离、减弱激波/壁面干扰效应、增加叶片结构强度,利用预压缩叶型来降低激波波前马赫数。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初步设计完成后,将该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按设计工况排布为叶栅,并对该叶栅进行三维数值模拟。

采用抽吸缝对超声速来流条件下的流动分离进行控制会存在激波/壁面干扰现象,抽吸反而使得激波进一步增强,而且使激波位置改变,而激波位置的改变诱导出更强的流动分离。

本发明通过前排叶片端壁排布的间断的抽吸缝,使得激波在激波冲击点7处恰好打在间断的抽吸缝上,进而产生膨胀波,膨胀波与激波相交,进而彼此减弱或抵消,使得抽吸所引起的激波/壁面干扰现象减弱或消失,将抽吸在超声速来流条件下的效果完整地体现出来,控制流动分离现象。抽吸的低能流体汇聚到低能流体汇聚处8收集起来。

由于本发明采用的是串列叶片,因而前排叶片会存在尾迹与端壁区的低能流体,而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采用双缝构造,第一抽吸缝针对前排叶片的尾迹与端壁区低能流体进行抽吸,第二抽吸缝则针对后排叶片的低能流体进行抽吸,同时,为了控制抽吸流量,在抽吸缝长度的78%的位置采用间断的抽吸缝,避免流量损失。

同时采用吸附式串列静子叶片可以减小静子叶片重量,同时消除流动分离现象。

在未进行抽吸的串列叶片的叶栅通道中,气流经过弓形激波6产生流动分离,流动分离区面积很大,造成严重损失。

本发明所提出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叶栅通道内,气流经过激波后在抽吸以及串列叶片的流动控制技术二者耦合的作用下,流动分离区面积显著减小,流动分离几乎被完全消除。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各种形式的抽吸缝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叶片前排叶片的正视图;其中:图1a是连续的矩形抽吸缝,图1b是间断的矩形抽吸缝,图1c是交错分布的矩形抽吸缝。

图2是具有抽吸缝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叶片的俯视图;

图3是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叶片叶栅通道内的激波结构示意图;

图4是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叶片的前排叶片与后排叶片的端壁抽吸缝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组具有抽吸缝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叶片的三维图;

图6是本发明的具有抽吸缝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叶片的三维图。

图7是设计工况下未采用抽吸时串列叶片的马赫数云图;

图8是设计工况下本发明串列叶片的马赫数云图。

图中:1.前排叶片;2.后排叶片;3.抽吸缝;4.抽吸腔;5.轮毂;6.弓形激波;7.激波冲击点;8.低能流体汇聚处;9.整流机匣;10.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11.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12.第一抽吸缝;13.第二抽吸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一种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包括多个前排叶片1、多个后排叶片2。由各所述前排叶片与后排叶片一一对应组成多个串列静子叶片。将各串列静子叶片的叶根安装在压气机的轮毂5的外圆周表面,将各串列静子叶片的叶尖安装在压气机整流机匣9的内圆周表面,并使各串列静子叶片的前缘朝向来流。

所述的前排叶片通过在吸力面开抽吸缝以及该前排叶片内部的抽吸腔,与后排叶片级联,固定在轮毂上,同时在轮毂吸力面端壁处沿吸力面开抽吸缝,即形成本发明所述的超声速吸附式压气机串列静子叶片。

同一串列叶片中:

前排叶片中弧线与该前排叶片前缘的交点为该串列叶片的前缘,后排叶片中弧线与该后排叶片后缘的交点为该串列叶片的后缘,做所述前缘与后缘之间的连线,得到所述的串列叶片总弦长;串列叶片总弦长为65mm。

前排叶片后缘与后排叶片前缘之间的轴向距离为-3mm,并使前排叶片后缘与后排叶片前缘之间的周向偏距为4mm。

前排叶片中弧线在该前排叶片前缘点的切线与后排叶片中弧线在该后排叶片后缘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总弯角,总弯角为13°。

安装时,各所述串列静子叶片中前排叶片的前缘位于该轮毂轴向长度的5%处。各所述串列叶片的总安装角为37°。

所述的前排叶片,叶高为100mm,叶片弦长为45mm,进口几何角为14°,出口几何角为-14°。将叶片安装在轮毂上时,相邻的前排叶片之间的间距为30.55mm,安装角为47°,进口气流角为61°。

所述前排叶片的凸弧面为吸力面,凹弧面为压力面。该前排叶片的最大厚度位置点位于42%叶片弦长处。所述最大厚度位置点与该前排叶片的后缘之间的吸力面的半径为150mm的圆弧面;该最大厚度位置点与该前排叶片的前缘之间的吸力面为平面;所述圆弧面与平面在该最大厚度位置点处平滑相交。该前排叶片的压力面采用半径为170mm的圆弧面。

在所述前排叶片的吸力面与压力面之间开有抽吸腔4,该抽吸腔沿叶片叶展方向贯通该叶片。该抽吸腔两端为圆弧状,该圆弧半径为0.4mm。该抽吸腔位前缘一端顶点在弦长方向上距该叶片前缘22.4%弦长,该抽吸腔位后前缘一端顶点在弦长方向上距叶片前缘73.9%弦长。该抽吸腔上表面的型面与所述叶片吸力面的型面相同;该抽吸腔下表面的型面与所述压力面的型面相同。所述抽吸腔的壁厚为0.5mm。

在所述前排叶片的吸力面上有抽吸缝3;所述抽吸缝为连续抽吸缝或间断抽吸缝或间断错位抽吸缝。所述沿该前排叶片的展向分布。所述各抽吸缝的宽度均为1.8mm,并与抽吸腔贯通。

当采用连续抽吸缝时,该抽吸缝为连续的矩形凹槽,并使该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该前排叶片43%弦长处。

当采用间断抽吸缝时,该抽吸缝由多个沿叶展方向排列的单个抽吸缝组成,并使该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该前排叶片43%弦长处。各所述单个抽吸缝的长度为18mm,两个抽吸缝之间相邻边缘的距离为2mm。所述单个抽吸缝自叶尖处开始排布。本实施例中,叶高为100mm,沿该前排叶片展向共有5个单个抽吸缝。

当采用间断错位抽吸缝时,该抽吸缝由多个沿叶展方向排列的单个抽吸缝组成,并且各单个抽吸缝在该前排叶片吸力面上交错排布为两列,使其中一列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该前排叶片43%弦长处,另一列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该前排叶片45%弦长处。各所述单个抽吸缝的长度为18mm。本实施例中,同一列中两个抽吸缝之间相邻边缘的距离为22mm。

所述后排叶片的弦长为33mm,叶高为100mm。最大厚度位于该后排叶片弦长的50%处,最大厚度为14mm。该后排叶片的凸弧面为吸力面,凹弧面为压力面。该吸力面的半径为87.8mm,该压力面的半径为138mm。

所述轮毂5是对现有技术改进得到的。改进之处在于,在该轮毂上增加减了多个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10和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11。

所述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位于该前排叶片吸力面一侧并沿弦向延伸;该前排叶片抽吸缝分为前段和后段,该前段抽吸缝为连续的抽吸缝,起点位于距该前排叶片前缘8%~13%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前排叶片前缘43%弦长处;该后段抽吸缝由多个不连续的小抽吸缝组成,并使该后段抽吸缝的起点位于距该前排叶片前缘45%的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前排叶片前缘100%弦长处;所述后段间断抽吸缝中各相邻的小抽吸缝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前排叶片弦长的2%;各所述小抽吸缝的长度为该前排叶片弦长的3%。

该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宽度为1.8mm;该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叶片吸力面的距离为3mm。该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形状与所述前排叶片吸力面的型面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位置为该前排叶片弦长的9%至100%处。

所述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位于该后排叶片吸力面一侧并沿弦向延伸,该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宽度为1.8mm;该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的形状与所述后排叶片吸力面的型面相同。该后排叶片端壁抽吸缝11分为第一抽吸缝12与第二抽吸缝13。该第一抽吸缝分为两段,位于前段抽吸缝为连续的抽吸缝,起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3%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78%弦长处。该第一抽吸缝的后段抽吸缝由多个不连续的小抽吸缝组成,并使该后段抽吸缝的起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80%的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100%弦长处;所述后段间断抽吸缝中各相邻的小抽吸缝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后排叶片弦长的2%;各所述小抽吸缝的长度为该后排叶片弦长的3%。该第一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叶片吸力面的距离为6mm。

该第二抽吸缝亦分为两段,位于前段抽吸缝为连续的抽吸缝,起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17%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78%弦长处。

该第二抽吸缝的后段抽吸缝由多个不连续的小抽吸缝组成,并使该后段抽吸缝的起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80%的弦长处,终点位于距该后排叶片前缘100%弦长处;所述后段间断抽吸缝中各相邻的小抽吸缝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后排叶片弦长的2%;各所述小抽吸缝的长度为该后排叶片弦长的3%。该第二抽吸缝宽度方向的中心线至叶片吸力面的距离为3mm。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水泵壳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