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制造方法、面料制造方法以及缝制品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38593 发布日期:2021-06-01 浏览:3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织物制造方法、面料制造方法以及缝制品制造方法 (Fabric manufacturing method, fabric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ewn product manufacturing method ) 是由 川上正敏 渡井芳明 神田匡祐 清水勇希 于 2019-11-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织物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由可溶性聚合物构成的线状的芯构件CP的周围配置纤维束FB,使用向规定的第一方向回旋的空气流向纤维束FB施加假捻,并使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回旋的空气流,使自由端纤维OF附着于被施加了所述假捻的纤维束FB的外周面,一边复原施加于纤维束FB的假捻来制造无捻线Y0,一边使用所述制造的无捻线Y0来制造织物K1。(Th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fabric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a fiber bundle FB is arranged around a linear core member CP made OF a soluble polymer, false twisting is applied to the fiber bundle FB by using an air flow swirling in a predetermined first direction, and a free end fiber OF is attached to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fiber bundle FB to which the false twisting is applied by using an air flow swirling in a second direction opposite to the first direction, while the false twisting applied to the fiber bundle FB is restored to produce a non-twisted yarn Y0, and a web K1 is produced using the produced non-twisted yarn Y0.)

织物制造方法、面料制造方法以及缝制品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织物的方法、使用所述织物制造面料的方法以及使用所述面料制造缝制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通过重叠多个织物来制造面料的方法广为人知。以这种方式制造的面料在所述重叠的织物与织物之间具有空气层。由此,所述面料具有优异的保温性和柔软的手感。这些面料例如用于寝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651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般来说,与例如使用环锭细纱机(ring spinning frame)制造的具有真捻的丝线的纤维间的空隙相比,无捻线的纤维间的空隙更大。因此,如果使用无捻线编织织物,则能够制造手感柔软、轻量的织物。然而,单一的无捻线的强度很低。尤其是难以将使用棉等天然纤维制造的无捻线的强度保持为高到能够承受得住编织的程度。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面料中,2个织物的多个部位彼此接结。由此,保持了作为面料的结构(多重结构)。然而,在使用具有接结点的面料制造的缝制品中,在面料因洗涤而收缩时,容易在面料上产生扭曲、褶皱。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手感柔软、轻量的织物的织物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轻量且有体积、保温性优异、具有柔软的手感且抑制了因收缩而产生扭曲及褶皱的面料的面料制造方法以及缝制品制造方法。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织物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由可溶性聚合物构成的线状的芯构件(CP)的周围配置纤维束(FB),使用向规定的第一方向回旋的空气流向所述纤维束施加假捻,并使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回旋的空气流,使自由端纤维(OF)附着于被施加了所述假捻的纤维束的外周面,一边复原施加于所述纤维束的假捻来制造无捻线,一边使用所述制造的无捻线来制造织物(K1)。

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包括使构成所述织物的所述无捻线的芯构件溶解的工序。

如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无捻线单体的强度低,但若如本发明那样,使用具有由可溶性聚合物构成的芯构件作为芯材的无捻线,则能够编织织物。而且,若在编织了织物后,使芯构件溶解并除去,则构成织物的纤维间的空隙会进一步变大,构成织物的无捻线的表观粗细(实质支数)会变细。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手感柔软、轻量的织物。另外,无捻线自身没有捻,因此与一般的由环锭细纱机制造的丝线相比,其伸缩性差。然而,使用本发明的织物制造方法制造的织物通过由无捻线形成的丝圈连接而构成,因此具有伸缩性。也就是说,尽管本发明的织物仅由无捻线构成,但仍具有充分的伸缩性。

另外,本发明的面料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由可溶性聚合物构成的线状的芯构件的周围配置纤维束,使用向规定的第一方向回旋的空气流向所述纤维束施加假捻,并使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回旋的空气流,使自由端纤维附着于被施加了所述假捻的纤维束的外周面,一边复原施加于所述纤维束的假捻来制造无捻线,一边使用所述制造的无捻线来制造织物;使构成所述织物的所述无捻线的芯构件溶解并除去;以及使除去了所述芯构件后的织物重叠。

另外,本发明的缝制品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由可溶性聚合物构成的线状的芯构件的周围配置纤维束,使用向规定的第一方向回旋的空气流向所述纤维束施加假捻,并使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回旋的空气流,使自由端纤维附着于被施加了所述假捻的纤维束的外周面,一边复原施加于所述纤维束的假捻来制造无捻线,一边使用所述制造的无捻线来制造织物;使构成所述织物的所述无捻线的芯构件溶解并除去;使除去了所述芯构件后的织物重叠来制造面料;以及对所述面料进行缝制。

如上所述,构成织物的纤维间的空隙比较大。因此,构成织物的纤维中的大量的纤维的一端部进入纤维束内,另一端部向纤维束的外侧突出。也就是说,织物具有适度的起绒。通过使这样的2个织物重叠,织物的绒毛彼此交织。另外,一方的织物的绒毛进入构成另一方的织物的无捻线的相邻的无捻线之间,与所述另一方的织物的无捻线缠绕。另外,一方的织物的绒毛进入构成另一方的织物的无捻线的短纤维(短的纤维)彼此之间,与所述另一方的织物的无捻线缠绕。由此,织物彼此紧贴(紧固现象)。使2个织物重叠而形成的面料的结构(多重结构)通过该紧固现象而被保持。也就是说,本发明的面料不具有将2个织物接结的接结点。因此,在使用本发明的面料制造的缝制品中,难以产生在使用以往的具有接结点的面料(接结平纹等)制造的缝制品中因洗涤导致的面料的扭曲、褶皱的问题。另外,通过使2个织物重叠,作为一块面料的强度变高。进而,本发明的面料具有伸缩性,所以不容易破。即,缝制品的耐久性高。另外,由于在2个织物之间形成有空气层,面料以及缝制品保温性优异。另外,本发明的丝线为无捻线,因此因缝制品的洗涤、穿戴而产生的毛球(起球)容易脱落。因此,本发明的缝制品与由使用环锭丝线制造的面料构成的缝制品相比,起球性优异。另一方面,构成本发明的面料以及缝制品的丝线为无捻线,但无捻线的纤维束被自由端纤维部分地捆束。因此,与以往的无捻线相比,纤维的脱毛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缝制品的主视图。

图2是织物制造装置的概要图。

图3是细纱机的概要图。

图4是织物的表面的放大照片。

图5是染色装置的概要图。

图6是烘干机的概要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绒毛彼此交织的形态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绒毛进入相邻的2个无捻线之间的形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绒毛进入构成无捻线的短的纤维之间的形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绒毛进入构成无捻线的短的纤维之间的形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一个示例,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缝制品制造方法制造图1所示的缝制品PD的工序(编织工序、重叠工序以及缝制工序)进行说明。此外,编织工序与本发明的织物制造方法对应。另外,由编织工序以及重叠工序构成的一系列工序与本发明的面料制造方法对应。另外,由编织工序、重叠工序以及缝制工序构成的一系列工序与本发明的缝制品制造方法对应。

(编织工序)

编织工序是制造织物K1的工序。织物K1使用图2所示的织物制造装置1制造。织物制造装置1是一边制造无捻线Y0一边使用无捻线Y0制造织物K1的装置。也就是说,织物制造装置1同时(连续地)进行精纺和编织。

接下来,对织物制造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织物制造装置1具有细纱机10以及编织机20。如以下说明的那样,细纱机10是制造无捻线Y0的装置,编织机20是使用所述无捻线Y0制造织物K1的装置。

如图3所示,细纱机10具有前辊11、第一喷嘴12、第二喷嘴13以及输送辊14。前辊11、第一喷嘴12、第二喷嘴13以及输送辊14按照该顺序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前辊11位于最下方,输送辊14位于最上方。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相互垂直的2个方向中的一方称为左右方向,另一方称为前后方向。

前辊11具有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前侧辊111以及后侧辊112。前侧辊111与后侧辊112以在前后方向上稍微分离的方式配置。前侧辊111以及后侧辊112被支撑为能够围绕它们的中心轴旋转。

第一喷嘴12以及第二喷嘴13是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状构件。第一喷嘴12以及第二喷嘴13产生沿它们的内周面回旋的空气流。第一喷嘴12的内部的空气的回旋方向与第二喷嘴13的内部的空气的回旋方向相反。第一喷嘴12的中心轴与第二喷嘴13的中心轴配置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输送辊1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圆柱状的上侧辊141以及下侧辊142。上侧辊141与下侧辊142以在上下方向上稍微分离的方式配置。上侧辊141以及下侧辊142被支撑为能够围绕它们的中心轴旋转。

从前辊11的下方,向前侧辊111与后侧辊112之间供给作为原材料的木棉C0和由水溶性维尼纶构成的丝线状的芯构件CP。供给至前辊11的木棉C0在通过前辊11时散开,并且以各纤维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状态被对齐,从而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纤维束FB。在该纤维束FB的中心部插入芯构件CP。也就是说,芯构件CP被纤维束FB覆盖。

通过旋转驱动前辊11以及输送辊14,上述那样的具有芯构件CP作为芯材的纤维束FB从前辊11侧被送往输送辊14侧。也就是说,具有芯构件CP作为芯材的纤维束FB从前辊11被向上方送出,经过第一喷嘴12以及第二喷嘴13的中心部,到达输送辊14。

此时,通过在第二喷嘴13的内部产生的空气流,对纤维束FB施加假捻,并且通过在第一喷嘴12的内部产生的空气流,将自由端纤维OF吹到施加了所述假捻的纤维束FB的外周面。此外,自由端纤维OF是被前辊11拉齐的纤维中不包含于纤维束FB而单独存在的纤维。如上所述,被施加了假捻并且在其表面附着有自由端纤维OF的纤维束FB从输送辊14向前方被送出。由此,在纤维束FB中,从输送辊14送出的部分的假捻被解捻。由于该作用,附着于纤维束FB表面的自由端纤维OF在所述纤维束FB的外周面上向与所述假捻相反的方向缠绕。这样一来,可制造具有芯构件CP作为芯材的无捻线Y0。

此外,在无捻线Y0能够保持作为丝线的形态的范围内,第二喷嘴13的空气流的强度(压力以及流速)被设定得尽可能地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芯构件CP的细度(以tex计)为44dtex,无捻线Y0的英制棉支数为46支。

以上述方式制造的无捻线Y0从输送辊14直接被供给至编织机20。编织机20是众所周知的单面圆纬机。编织机20的筒径(Cylinder diameter)为30英寸,针数为28G。另外,1圈丝线长设定为650cm/round左右。编织机20对无捻线Y0进行平针编织,制造织物K1。

接下来,将织物K1浸入60℃的温水中30分钟,将构成织物K1的无捻线Y0的芯构件CP溶解并除去。此时的浴比在无捻线Y0溶解前为“1:30”~“1:50”,在溶解后为“1:50”~“1:70”。这样,通过除去芯构件CP,构成织物K1的无捻线Y0的纤维(短的纤维)间的空隙变大,起绒变大(参照图4)。另外,由于芯构件CP被除去,所以织物K1的重量减小。因此,在芯构件CP溶解前,无捻线Y0的英制棉支数为46支,但在溶解后为70支左右。

接下来,使用染色剂对如上所述的除去了芯构件CP的织物K1进行染色。由于除去了芯构件CP的无捻线Y0的凝聚力弱,在染色时,容易在织物K1上产生褶皱。即,在一般的染色机中,在织物被驱动辊垂直地拉起时,由于织物的自重而容易产生纵褶皱。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如图5所示的染色机。在该染色机中,织物K1被驱动辊沿横向(水平方向)输送。另外,织物K1始终浸于染液(漂浮于染液)中。因此,织物K1难以受到因自重而产生的负荷,难以在织物K1上产生纵褶皱。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织物K1的输送速度设定为70~100m/min。

接下来,实施众所周知的中和处理、皂洗处理以及软化处理。此外,为使织物K1具有适度的起绒,优选在软化处理中使用5%owf的阴离子软化剂。

接下来,用烘干机对织物K1进行干燥。此时,使用图6所示的连续式滚筒烘干机,通过将温度设定为80℃,增加了织物K1的表面的起绒。

(重叠工序)

接下来,使2个织物K1重叠来制造面料C1。此时,以一方的织物K1的表面与另一方的织物K1的背面相接的方式使两者重叠。于是,如图7所示,所述重叠的织物K1的绒毛彼此交织。另外,如图8所示,一方的织物K1的绒毛进入构成另一方的织物K1的无捻线Y0的相邻的无捻线Y0之间,与所述另一方的织物K1的无捻线Y0缠绕。另外,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一方的织物K1的绒毛进入构成另一方的织物K1的无捻线Y0的短纤维(短的纤维)彼此之间,与所述另一方的织物K1的无捻线Y0缠绕。由此,织物K1彼此紧贴。以下,将这种现象称为紧固(Fastening)现象。

在此,示出关于构成面料C1的2个织物K1的紧贴力的测量结果。首先,作为面料C1的比较例,使用环锭纺织机制造织物K2。在制造织物K2时,以使织物K2的每平米重量与织物K1的每平米重量(69g/m2)大致一致的方式,对英制棉支数为80支的丝线(通常的具有真捻的丝线)进行平针编织(参照表1)。

【表1】

织物 芯构件CP除去前的支数 芯构件CP除去后的支数 面料每平米重量(g/m<sup>2</sup>)
K1 46支 70支 69

织物 支数 面料每平米重量(g/m<sup>2</sup>)
K2 80 69

目前还没有制定定量测量织物的紧贴性(紧贴力)的方法。因此,参考“JISL3416面粘扣”的粘接强度的测量方法,测量了使织物K1重叠而构成的面料C1以及使织物K2重叠而构成的面料C2的拉伸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

(拉伸剪切强度的测量方法)

从面料C1以及面料C2分别获取沿横列方向(course direction)延伸的的7个试验片和沿纵列方向(waledirection)延伸的7个试验片。各试验片的尺寸为10cm×2.5cm。接下来,将构成各试验片的2个织物暂时分离,将它们在长度方向上错开配置并重叠。此时,以使被重叠的部分的长度为5cm的方式配置两者。接下来,在所述重叠的部分载置辊,使所述辊从所述重叠的部分的一端到另一端往复运动两次。此外,所述辊的宽度与各试验片的有效宽度相同或更大。另外,辊的重量为2.5kg。

接下来,将试验片的一方的织物的端部(与重叠的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拉伸试验机的上侧夹具,将另一方的织物的端部(与重叠的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拉伸试验机的下侧夹具,实施拉伸试验。拉伸速度为30cm/min。测量了构成各试验片的织物分离为止的最大拉伸剪切荷载S。而且,根据以下公式(1)计算了单位面积的拉伸剪切强度F1。计算了在沿横列方向延伸的7个试验片中除去拉伸剪切强度F1最大的试验片和拉伸剪切强度F1最小的试验片后的5个试验片的平均值。另外,计算了在沿纵列方向延伸的7个试验片中除去拉伸剪切强度F1最大的试验片和拉伸剪切强度F1最小的试验片后的5个试验片的拉伸剪切强度F1的平均值。

【公式1】

其中,F1:拉伸剪切强度(cN/cm2),

S:最大拉伸剪切荷载(cN),

L:重叠长度(cm)。

(剥离强度的测量方法)

从面料C1以及面料C2分别获取沿横列方向延伸的7个试验片和沿纵列方向延伸的7个试验片。各试验片的尺寸为10cm×2.5cm。接下来,将构成各试验片的2个织物暂时分离,将它们配置成不在长度方向上错开。然后,使两个织物的从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到一端的部分重叠。也就是说,重叠的部分的长度为5cm。两个织物的从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到另一端的部分分离。接下来,在所述重叠的部分载置辊,使所述辊从所述重叠的部分的一端到另一端往复运动2次。此外,所述辊的宽度与各试验片的有效宽度相同或更大。另外,辊的重量为2.5kg。

接下来,将试验片的一方的织物的另一端部(与重叠的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拉伸试验机的上侧夹具,将另一方的织物的另一端部(与重叠的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拉伸试验机的下侧夹具,实施拉伸试验。拉伸速度为30cm/min。这样一来,剥离了构成各试验片的织物。以如下方式计算了剥离荷载。在剥离过程中的拉伸荷载的最大值中,采用前6个。另外,在剥离过程中的拉伸荷载(剥离荷载)的最小值中,采用较低的6个。接下来,计算了共计12个剥离荷载的平均值P。然后,使用以下公式(2),计算出每1cm宽度的剥离强度F2。然后,计算了在沿横列方向延伸的7个试验片中除去剥离强度F2最大的试验片和剥离强度F2最小的试验片后的5个试验片的剥离强度F2的平均值。另外,计算了在沿纵列方向延伸的7个试验片中除去剥离强度F2最大的试验片和剥离强度F2最小的试验片后的5个试验片的剥离强度F2的平均值。

【公式2】

其中,F2:剥离强度(cN/cm),

P:剥离荷载的平均值(cN)。

上述的拉伸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的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此外,在面料C2的剥离强度试验中,面料C2的紧贴度低,无法得到表示剥离的最大值,因此不能测量剥离荷载。另一方面,根据面料C1的测量结果,剪切强度、剥离强度均表现出比面料C2大的值。即,在面料C1中,获得了使用图7至图10说明的紧固现象带来的比较大的紧贴力。

【表2】

1)剥离荷载小,无法得到最大值,因此不能测量。

(缝制工序)

最后,对以上述方式制造的面料C1适当裁剪、缝制来制造缝制品PD。

如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无捻线单体的强度低。尤其是难以将使用棉等天然纤维制造的无捻线的强度保持为高到能够承受得住编织的程度。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用具有由水溶性聚合物构成的芯构件CP作为芯材的无捻线Y0,能够编织织物K1。然后,若使芯构件CP溶解而除去,则构成织物K1的纤维间的空隙会变得更大,构成织物K1的无捻线Y0的表观粗细(实质支数)会变细。由此,可以得到手感柔软、轻量且具有适度的起绒的织物K1。另外,无捻线Y0自身没有捻,因此与一般的由环锭细纱机制造的丝线相比,其伸缩性差。但是,织物K1通过由无捻线Y0形成的丝圈(loop)连接而构成,因此具有伸缩性。因此,尽管织物K1仅由无捻线构成,但仍具有充分的伸缩性。

进而,通过使2个织物K1重叠,产生紧固现象,能够使两个织物K1紧贴。由于该紧固现象,面料C1的结构(多重结构)得以保持。也就是说,面料C1不具有将2个织物K1接结的接结点。因此,在使用面料C1制造的缝制品PD中,难以产生在使用以往的具有接结点的面料(接结平纹等)制造的缝制品中因洗涤导致的面料的扭曲、褶皱的问题。另外,通过将2个织物K1重叠,作为一块面料C1的强度变高。进而,面料C1具有伸缩性,所以不容易破。因此,缝制品PD的耐久性高。另外,由于在2个织物K1之间形成有空气层,因此面料C1以及缝制品PD的保温性优异。另外,缝制品PD由无捻线Y0构成,因此因缝制品PD的洗涤、穿戴而产生的毛球(起球)容易脱落。因此,缝制品PD与由使用环锭丝线制造的面料构成的缝制品相比,起球性优异。另一方面,无捻线Y0的纤维束FB被自由端纤维OF部分地捆束。因此,与以往的无捻线相比,纤维的脱毛较少。

进而,在实施本发明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如上所述,作为面料C1的特性,可以列举薄而轻量、且有体积、保温性优异、柔软且手感好、洗涤后的收缩、扭曲、褶皱少、具有适度的伸缩性。利用这些特性,面料C1例如能够广泛地用于睡衣或长袍、床单等寝具类、贴身衬衣、T恤衫、毛毯、手套、围脖、袖套、运动服、其他服装、垫子套等内饰材料、其他工业材料等。

另外,例如,芯构件CP的细度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但是,芯构件CP细度(以tex计)优选为30dtex~50dtex。另外,无捻线Y0的英制棉支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但是,无捻线Y0英制棉支数优选为30支~70支。另外,芯构件CP不限于水溶性维尼纶,也可以由其他可溶性材料构成。例如,芯构件CP可以由水溶性聚酯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织物制造装置,10:细纱机,11:前辊,12:第一喷嘴,13:第二喷嘴,14:输送辊,20:编织机,111:前侧辊,112:后侧辊,141:上侧辊,142:下侧辊,C1:面料,CP:芯构件,Y0:无捻线,FB:纤维束,K1:织物,OF:自由端纤维,PD:缝制品。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座椅安全带和生产座椅安全带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