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工具

文档序号:59050 发布日期:2021-10-01 浏览:4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打入工具 (Driving tool ) 是由 马场德和 于 2020-12-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工具。将储压室的气压作为用于打入的推力来使用的气弹簧式打入工具具有驱动回位机构,其使轮部啮合于驱动器的齿条并使冲击活塞向上移动。当冲击活塞开始从上止点向下移动时,通过齿条向轮部的最终卡合部作用较大的摩擦力。因此,需要提高轮部的最终卡合部的耐磨损性。在冲击活塞(4)相对于上止点向上移动时(D)和向下移动时(B),将与驱动器(11)的第2齿条(13)啮合的第2卡合部(33a)作为针对较大摩擦力的专用卡合部。仅确保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的高强度和耐磨损性。据此,相比于使包含第1轮部(32)的第1卡合部(32a)的轮机构整体高强度化或提高耐磨损性的情况,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提高更换时的维护性。(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riving tool. The gas spring type driving tool using the air pressure of the pressure storage chamber as the driving thrust has a drive return mechanism for engaging the wheel portion with the rack of the driver and moving the impact piston upward. When the impact piston starts moving downward from the top dead center, a large frictional force acts on the final engagement portion of the wheel portion via the rac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final engagement portion of the wheel portion. A2 nd engaging portion (33a) that engages with a 2 nd rack (13) of the actuator (11) is used as a dedicated engaging portion for a large frictional force when the impact piston (4) moves upward (D) and downward (B) with respect to the top dead center. High strength and wear resistance are ensured only in the 2 nd engaging portion (33a) of the 2 nd wheel portion (33). Thus, cost reduction and improvement in maintenance performance at the time of replacement can be achieved as compared with the case where the entire wheel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1 st engagement portion (32a) of the 1 st wheel portion (32) is made stronger or the wear resistance is improved.)

打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钉子或码钉(staple)等打入件打入到木材等中的打入工具。

背景技术

打入工具例如已知有气弹簧式和弹簧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气弹簧式的打入工具具有驱动器(driver)、齿条(rack)和轮部(wheel),其中,所述驱动器对打入件进行冲击;所述齿条和所述轮部用于使驱动器向上方移动。齿条被设置于驱动器,驱动器与活塞(piston)构成为一体。轮部进行旋转,使齿条、驱动器和活塞后退,从而使与气缸连通的储压室中的气体的压力上升。利用被储存在储压室中的气体的压力,活塞和驱动器前进使驱动器对打入件进行冲击。

轮部在周向上具有多个卡合部、与卡合部相邻的滚筒(roller)和不具有卡合部的非卡合周向区域。在使驱动器向上方移动时,多个卡合部依次卡合于齿条,最后滚筒与齿条卡合。轮部进一步旋转,滚筒从齿条脱离。通过非卡合周向区域,轮部允许齿条和驱动器向下方移动。通过使用滚筒,轮部通过较小的摩擦即从齿条解放。据此,驱动器通过被储存在储压室中的气体顺畅地向下方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626094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与其他的卡合部相比,作用于与齿条卡合的最终卡合部或相当于最终卡合部的滚筒的力较大。例如,当通过轮部使驱动器和齿条一起向上方移动时,储压室的气体的压力上升。因此,与其他的卡合部相比,作用于最终卡合部或相当于最终卡合部的滚筒的力较大。在为弹簧式时也同样,当通过轮部使驱动器和齿条一起向上方移动时,用于对驱动器施加冲击力的弹簧所蓄积的弹性势能上升。而且,在即将从齿条脱离之前,仅由一个最终卡合部或滚筒与齿条卡合,从而被作用较大的力。因此,有时最终卡合部的磨损比其他卡合部大。因此,要求有一种最终卡合部不易磨损的机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1个特征,打入工具具有驱动器,所述驱动器以可以上下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外壳,并通过向下方移动来对打入件进行冲击。具有打入机构,所述打入机构通过驱动器向上方移动来蓄积打入能量。在驱动器上设置有第1齿条和第2齿条以使驱动器向上方移动。在第1齿条上卡合有第1轮部。在第2齿条上卡合有第2轮部。第1轮部具有第1卡合周向区域和第1非卡合周向区域,其中,所述第1卡合周向区域具有与第1齿条卡合的多个第1卡合部;所述第1非卡合周向区域不具有第1卡合部,并允许第1齿条向下方移动。第2轮部具有与第2齿条卡合的1个第2卡合部。第2卡合部以与第2齿条按照驱动器的向上移动初始阶段和驱动器的向上移动最终阶段的两个阶段卡合的方式配置于第2轮部,其中,在所述驱动器的向上移动初始阶段中,所述第2卡合部在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开始卡合于第1齿条的同时或在此之前卡合于第2齿条;在所述驱动器的向上移动最终阶段中,所述第2卡合部在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从第1齿条脱离的同时或在此之后从第2齿条脱离。

因此,通过第1轮部和第2轮部的旋转,驱动器向上方回位。在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开始卡合于第1齿条的驱动器的向上移动初始阶段中,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与第2齿条卡合。在向上移动初始阶段中,第2卡合部在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卡合于第1齿条的同时或在此之前卡合于第2齿条。在驱动器回位到上止点(上死点)的阶段(驱动器的向上移动最终阶段)中,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与第2齿条卡合。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按照向上移动初始阶段和向上移动最终阶段这两个阶段来与第2齿条卡合。在驱动器到达上止点(上死点)之后,第2轮部进行旋转,据此,第2卡合部相对于第2齿条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在驱动器的向上移动最终阶段中,第2卡合部在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从第1齿条脱离的同时或在此之后从第2齿条脱离。因此,驱动器通过打入机构向下移动来对打入件进行冲击。要求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具有较高的耐用性和耐磨损性。据此,相比于确保还包含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的整体的高强度的情况,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在磨损加剧的情况下,仅更换第2轮部或仅更换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即可,并且第1轮部能够直接继续使用,因此能够降低维护成本。而且,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作为共用卡合部发挥作用,所述共用卡合部兼具发挥相对于第2齿条的卡合开始时的卡合部和卡合解除时的卡合部双方的功能。这一点也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在驱动器的一方侧配置第1轮部,在另一方侧配置所述第2轮部。因此,驱动器由第1轮部和第2轮部从两侧卡合。据此,能够抑制驱动器在向上移动动作中向一侧位移。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在驱动器的一方侧配置第1轮部和第2轮部。因此,能够实现打入突伸部的紧凑化。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具有相对于第2齿条滚动的滚筒体结构。因此,共用卡合部的耐磨损性提高。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第1轮部和第2轮部的转速比被设定为整数比。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确动机构。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第2轮部的转速比第1轮部的转速快。因此,能够在确保与第1轮部的协同关系的同时实现第2轮部的紧凑化。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的强度比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高。因此,能够使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的强度(耐用性、耐磨损性)相比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降低。据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在向上移动最终阶段中,第2齿条的卡合齿的强度比第1齿条的卡合齿高,其中,所述第2齿条的卡合齿与第2轮部的第2卡合部卡合,所述第1齿条的卡合齿与第1轮部的第1卡合部卡合。因此,通过仅提高所需部位的强度,能够实现整体的低成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入工具的纵剖视图。本图表示打入时的状态。

图2是图1中II-II的向视剖视图,即减速齿轮部的横剖视图。

图3是图1中III-III的向视剖视图,即驱动回位机构的横剖视图。

图4是图2中IV-IV的向视剖视图,即驱动部的纵剖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回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回位机构的动作(A)~(E)的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入工具的纵剖视图。

图9是图8中IX-IX的向视剖视图,即减速齿轮部的横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X-X的向视剖视图,即驱动回位机构的横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回位机构的动作(F)~(K)的图。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入工具的纵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XIII-XIII的向视剖视图,即减速齿轮部的横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XIV-XIV的向视剖视图,即减速齿轮部的横剖视图。

图15是图12中XV-XV的向视剖视图,即驱动回位机构的第1轮部侧的横剖视图。

图16是图12中XVI-XVI的向视剖视图,即驱动回位机构的第2轮部侧的横剖视图。

图17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回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18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n:打入件;1:打入工具;2:主体外壳;3:气缸;3a:储压室;3b:减振器;4:冲击活塞;5:打入突伸部;5a:打入通道,5b:射出口;6:钉匣;7:手柄部;8:开关操作柄;9:电池组;10:工具主体;11:驱动器;12:第1齿条;12a:卡合齿;13:第2齿条;13a:卡合齿(下侧)、13b:卡合齿(上侧);20:驱动回位机构;21:电动马达;21a:马达壳体;22:减速齿轮组;22a:齿轮壳体;23:联动齿轮组;24:第1联动齿轮;25:第2联动齿轮;30:轮机构(第1实施方式);31:轮机构壳体;32:第1轮部;32a:第1卡合部;33:第2轮部;33a:第2卡合部;34:驱动轴;34a:轴承;35:从动轴;35a:轴承;40:轮机构(第2实施方式);41:第1轮部;41a:第1卡合部;42:第2轮部;42a:第2卡合部;43:联动齿轮组;44:驱动轴;45:从动轴;46:第1联动齿轮;47:第2联动齿轮;48:轮机构壳体;50:轮机构(第3实施方式);51:轮机构壳体;52:驱动轴;53:第1从动轴;54:第2从动轴;52a、53a、54a:轴承;55:第1轮部;55a:第1卡合部;56:第1联动齿轮;57:第2联动齿轮;58:第3联动齿轮;59:第4联动齿轮;60:第2轮部;60a:第2卡合部;61:驱动器;62:第1齿条;62a:卡合齿;63:第2齿条;63a:卡合齿(下侧)、63b:卡合齿(上侧)。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图18对本公开的第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入工具1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打入工具1示例出气弹簧式打入工具,所述气弹簧式打入工具将被封入储压室3a的气体的气压作为用于将打入件n打入的推力来使用。图1~图4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入工具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打入件n的打入方向作为下侧,将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上侧。在下面进行说明的驱动器11向下移动将打入件n打入,在打入之后驱动器11回位到上方。另外,将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作为打入工具1的宽度方向。

第1实施方式的打入工具1具有工具主体10,所述工具主体10在圆筒形的主体外壳2内安装有气缸3。冲击活塞4以可以上下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气缸3中。在冲击活塞4的下表面中心具有用于冲击打入件n的驱动器11。冲击活塞4和驱动器11被设置为能够一体地在气缸3内上下移动。驱动器11向下方较长地延伸。驱动器11的顶端侧进入设置在工具主体10的下表面侧的打入突伸部5的打入通道5a内。打入突伸部5的下端成为打入件n被射出的射出口5b。在图1~图3中,示出冲击活塞4到达下移动端,打入件n被从射出口5b射出的阶段的状态。因此,在图1~3中示出驱动器11在打入通道5a内向下移动,其顶端部从射出口5b略微突出的状态。

在打入突伸部5结合有装填了多根打入件n的钉匣6。在主体外壳2的侧部设置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手柄部7。在手柄部7的基部设置有用把持的手的指尖进行扣动操作的开关操作柄8。在手柄部7的顶端安装有电池组9作为电源。电池组9能够拆下进行充电,并且能够通用作其他电动工具的电源。主体外壳2、手柄部7、开关操作柄8、电池组9仅在图1中示出,图2以后省略图示。

打入突伸部5具有用于使冲击活塞4和驱动器11一体地向上方回位的驱动回位机构20。通过由驱动回位机构20使冲击活塞4向上方回位,据此冲击活塞4的上表面侧的储压室3a的气压升高。由于升高的储压室3a的气压冲击活塞4向下移动由驱动器11冲击打入件n。用于通过驱动器11向上方移动来蓄积打入能量(储压室3a的推力)的结构(驱动回位机构20)构成打入工具1的打入机构。在气缸3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吸收冲击活塞4的下移动端处的冲击的减振器3b。

驱动回位机构20具有电动马达21、减速齿轮组22和轮机构30。电动马达21以电池组9的电功率为电源启动。通过扣动操作开关操作柄8来启动电动马达21。电动马达21的旋转输出通过2组由行星轮系构成的减速齿轮组22减速并输出到轮机构30。电动马达21被收容于圆筒形的马达壳体21a中。减速齿轮组22被收容于同样圆筒形的齿轮壳体22a中。马达壳体21a以同轴的方式结合在齿轮壳体22a的端部。

轮机构30具有轮机构壳体31。如图2所示,轮机构壳体31具有由大小2个圆筒连接而成的横截面为8字形的形状。轮机构壳体31被一体设置于打入突伸部5。齿轮壳体22a与轮机构壳体31相结合。轮机构30的详细内容在图5中示出。在图5中省略轮机构壳体31。轮机构30除轮机构壳体31之外,还具有第1轮部32、第2轮部33和联动齿轮组23。在轮机构壳体31内收容有第1轮部32、第2轮部33和联动齿轮组23。轮机构30的驱动轴34与减速齿轮组22相结合。

如图1、图4所示,驱动轴34通过2个轴承34a以可以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轮机构壳体31。在驱动轴34上一体设置有第2轮部33和第2联动齿轮25。在轮机构壳体31上与驱动轴34平行地设置有从动轴35。从动轴35通过2个轴承35a以可以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轮机构壳体31。在从动轴35上一体地设置有第1轮部32和第1联动齿轮24。

如图3、图4所示,驱动轴34和从动轴35隔开一定间被隔配置在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因此,在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图3、图4中的右侧)配置有第1轮部32和第1联动齿轮24,在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侧(图3、图4中的左侧)配置有第2轮部33和第2联动齿轮25。

驱动轴34上的第2联动齿轮25和从动轴35上的第1联动齿轮24分别使用正齿轮,且彼此啮合。第1联动齿轮24和第2联动齿轮25的齿数比被设定为2:1。因此,驱动轴34的旋转减速至1/2并被传递到从动轴35。因此,驱动轴34旋转2圈,从动轴35旋转1圈。

驱动轴34和从动轴35的转速比被设定为2:1,据此,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的转速比被设定为1:2。因此,当第2轮部33旋转1圈时,第1轮部32旋转1/2圈。

如图3所示,在第1轮部32上总计具有8个第1卡合部32a。各第1卡合部32a具有圆柱体形状,且两端被支承。8个第1卡合部32a沿同一圆周以等间隔配置。8个第1卡合部32a被配置在绕轴大致半周的范围内。设置有8个第1卡合部32a的周向上的范围相当于第1卡合周向区域。没有配置第1卡合部32a的剩余大致半周的范围相当于第1非卡合周向区域。当驱动器11向下移动时,第1非卡合周向区域与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相向。据此,由于当驱动器11向下移动时,第1轮部32的第1卡合部32a不与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产生干涉,因此,驱动器11能够顺畅地向下移动。据此能够保持冲击活塞4的推力。

第2轮部33具有1个第2卡合部33a。第2卡合部33a具有圆柱体形状,且两端被支承。该1个第2卡合部33a相当于使向上移动开始时的卡合部和向上移动解除时的卡合部共用化的共用卡合部。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具有滚筒体结构,所述滚筒体结构通过轴部将滚筒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在第2轮部33的周向区域中,配置有第2卡合部33a的周向上的一定的范围相当于第2卡合周向区域。当驱动器11向上移动时,第2卡合周向区域与第2齿条13相向。没有配置第2卡合部33a的周向上的剩余的范围相当于第2非卡合周向区域。当驱动器11向下移动时,第2非卡合周向区域与第2齿条13相向。据此,由于当驱动器11向下移动时,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不与第2齿条13的卡合齿13a、13b产生干涉,因此,驱动器11能够顺畅地向下移动。

如图3、图5、图6所示,在驱动器11上设置有供第1轮部32啮合的第1齿条12和供第2轮部33啮合的第2齿条13。第1齿条12沿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的侧面(配置有第1轮部32的一侧)设置。第1齿条12具有多个(在图3、图6中为8个)卡合齿12a。第2齿条13沿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侧的侧面(配置有第2轮部33的一侧)设置。如图3所示,第2齿条13具有2个卡合齿13a、13b。

第2齿条13的卡合齿13a、13b与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相比强度和耐磨损性提高。例如,通过对卡合齿13a、13b进行局部热处理或表面处理,能够提高其强度及耐磨损性。

如图6所示,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被配置在比第1齿条12最下部的卡合齿12a向下侧偏移的位置。第2齿条13上侧的卡合齿13b被配置在比第1齿条12最上部的卡合齿12a向上侧偏移的位置。通过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的旋转,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相对于第1齿条12和第2齿条13的啮合位置发生变化,由此驱动器11向上方回位。

在图7中示出驱动器11和冲击活塞4通过驱动回位机构20的动作向上方回位的状态。在图7中(A)所示的待机状态(初始状态)下,冲击活塞4位于比上止点略微靠下方的位置。第1轮部32的第1卡合周向区域的最后部的第1卡合部32a从下侧起卡合于驱动器11的第1齿条12的最下部的卡合齿12a。另外,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在下侧卡合于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成为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分别同时卡合于第1齿条12和第2齿条13的双方的状态。

在该待机状态中,当扣动操作开关操作柄8时,驱动回位机构20开始动作。当开关操作柄8被扣动操作从而使电动马达21启动时,如图中箭头所示,第2轮部3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第1轮部32通过联动齿轮组2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1轮部32以第2轮部33一半的旋转角速度向相反方向旋转。

第1轮部3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第1卡合部32a从第1齿条12最下部的卡合齿12a脱离。伴随于此,第2轮部3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第2卡合部33a从下侧卡合于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驱动器11和冲击活塞4向上移动。据此,如图7中(B)所示,冲击活塞4回位到上止点。(B)示出即将打入之前的状态(驱动器11的向上移动最终阶段)。在该阶段,从钉匣6向打入通道5a内供给1根打入件n。

在冲击活塞4到达上止点的阶段,成为使储压室3a的气压足够高的状态。因此,在该即将打入之前的状态下,通过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向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作用较大的载荷(储压室3a的推力和第2轮部33的旋转动力)。

当冲击活塞4到达上止点之后,通过第2轮部33从(B)所示的即将打入之前位置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2卡合部33a从第2齿条13的卡合齿13a脱离。据此,由驱动回位机构20进行的驱动器11的回位动作(第2卡合部33a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在该阶段中,对第2卡合部33a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通过第2卡合部33a从第2齿条13的卡合齿13a脱离,如图7中(C)所示,冲击活塞4将储压室3a的气压作为推力向下移动。通过冲击活塞4向下移动,驱动器11在打入通道5a内向下移动。在驱动器11向下移动途中,被供给至打入通道5a内的1根打入件n由驱动器11的顶端冲击。据此,打入件n被从射出口5b打入被打入件W。

在冲击活塞4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保持电动马达21的启动状态。因此,在驱动回位机构20中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分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在驱动器11向下移动过程中的阶段,第1轮部32的非卡合周向区域(不存在第1卡合部32a的大致半周的范围)朝向驱动器11的侧部,第2轮部33的非卡合周向区域(不存在第2卡合部33a的周缘部)与驱动器11的侧部相向。据此,能够避免第1轮部32的第1卡合部32a、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与驱动器11产生干涉。据此,允许驱动器11顺畅地向下移动。

在第1轮部32、第2轮部33的旋转状态持续的同时,冲击活塞4到达下移动端,打入动作完成。在图7中(C)所示的打入完成阶段,成为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再次啮合于第2齿条13上侧的卡合齿13b的下侧的状态。这样,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从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脱离且冲击活塞4开始向下移动。在此之后,在冲击活塞4到达下移动端的阶段,成为第2卡合部33a再次从下侧卡合于第2齿条13上侧的卡合齿13b的状态。据此,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作为允许冲击活塞4向下移动动作的解除卡合部发挥作用,并且作为用于开始驱动器11的向上移动动作的开始卡合部发挥作用。另外,第2卡合部33a作为共用卡合部发挥作用,所述共用卡合部兼具发挥相对于第2齿条13的卡合开始时和卡合解除时的卡合部的双方的功能。

在冲击活塞4到达下移动端的阶段(C),电动马达21的启动状态持续且驱动回位机构20持续动作。在图7中(D)所示的回位开始阶段(驱动器11的向上移动初始阶段),第2轮部33在使第2卡合部33a从下侧卡合于第2齿条13上侧的卡合齿13b的状态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据此,驱动器11开始向上移动。另外,第1轮部3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卡合周向区域前侧的第1卡合部32a被卡合于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的下侧。

如图7中(E)所示,通过第1轮部3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2轮部3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完成从第2卡合部33a卡合于第2齿条13的卡合状态向第1卡合部32a卡合于第1齿条12的卡合状态的过渡。

在(E)所示的卡合状态的过渡之后,通过第1轮部32的第1卡合部32a卡合于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的卡合状态,驱动器11向上移动,冲击活塞4回位到(A)所示的待机位置。与第1轮部32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联动,第2轮部3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据此,成为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再次卡合于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下侧的状态。

在冲击活塞4回位到(A)所示的待机位置的阶段,电动马达21自动停止,一次打入动作结束。在该待机状态下,若再次扣动操作开关操作柄8,则驱动回位机构20开始动作,按待机状态(A)→打入开始(B)→打入完成(C)→回位开始(D)→轮部过渡(E)的顺序进行一系列动作。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打入工具1,通过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的旋转,驱动器11向上方回位。在冲击活塞4回位到上止点的阶段,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解除卡合部)卡合于第2齿条13。在冲击活塞4到达上止点之后,第2轮部33进一步旋转,由此第2卡合部33a相对于第2齿条13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据此,驱动器11通过打入机构(储压室3a的推力)向下移动来冲击打入件n。这样,要求作为相对于第2齿条13的卡合状态解除时的卡合部发挥作用的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具有较高的耐用性和耐磨损性。

另外,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兼具有作为开始卡合部的功能,所述开始卡合部在冲击活塞4回位待机位置时(回位开始时(D))使驱动器11向上移动。在该阶段也对第2卡合部33a作用比较大的载荷或摩擦力。这样,通过使卡合开始时和卡合解除时的较大的载荷或摩擦力作用于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能够降低作用于第1轮部32的各第1卡合部32a的负载。据此,通过确保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所需的强度和耐磨损性,相比于确保包含第1轮部32的整体的高强度和耐磨损性的情况,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在磨损加剧的情况下,由于只要更换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即可,并且第1轮部32能够直接继续使用,因此能够降低维护成本。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配置第1轮部32,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侧配置第2轮部33。据此,由于驱动器11被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卡合,因此能够抑制驱动器11在向上移动动作中向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位移。

并且,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作为兼具开始卡合部和解除卡合部的功能的共用卡合部发挥作用。据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第2卡合部33a使用滚筒体结构,该滚筒体结构通过轴部将滚筒以可以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据此,第2卡合部33a的耐磨损性被进一步提高。

根据第1实施方式,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的转速比被设定为1:2(整数比)。据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驱动回位机构20为确动性(positive motion)较高的机构。尤其是,第2轮部33的转速被设定为第1轮部32的转速的2倍。因此,在确保与第1轮部32的协同关系的同时能够实现第2轮部33的紧凑化(小径化)。

另外,与第2轮部33的第2卡合部33a卡合的第2齿条13的卡合齿13a、13b的强度比与第1轮部32的第1卡合部32a卡合的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高。这样,通过仅提高所需部位的强度,能够实现整体的低成本化。

能够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例出通过联动齿轮组23将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的转速比设定为1:2的结构。第1轮部32和第2轮部33的转速比能够在整数比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例如,在图8~图11中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入工具1,其将第1轮部41和第2轮部42的转速比设定为1:3。第2实施方式的打入工具1的驱动回位机构20的轮机构40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对于其他不需要变更的部件和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回位机构20具有:电动马达21,其将电池组9的电功率作为电源;减速齿轮组22,其使电动马达21的旋转输出减速。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减速齿轮组22的输出被输入到轮机构40的驱动轴44。轮机构40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形状的轮机构壳体48。在轮机构壳体48中收容有第1轮部41、第2轮部42和联动齿轮组43。第1轮部41和第2轮部42被分开配置在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这一点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联动齿轮组43具有分别为正齿轮的第1联动齿轮46和第2联动齿轮47。第2联动齿轮47与驱动轴44相结合,第1联动齿轮46与从动轴45相结合。从动侧的第1联动齿轮46的齿数被设定为驱动侧的第2联动齿轮47的齿数的3倍。因此,从动轴45的转速被设定为驱动轴44的转速的1/3。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第2轮部42与驱动轴44相结合,第1轮部41与从动轴45相结合。因此,第1轮部41的转速被设定为第2轮部42的转速的1/3。因此,在第1轮部41旋转1圈的期间,第2轮部42旋转3圈。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驱动轴44和从动轴45分别通过轴承以可以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轮机构壳体48。

如图10所示,第1轮部41总计具有7个第1卡合部41a。各第1卡合部41a具有圆柱体形状,且两端被支承。7个第1卡合部41a沿同一圆周以等间隔配置。7个第1卡合部41a涵盖比绕轴的大致半周的范围稍宽的范围,即涵盖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1轮部32稍宽的范围配置。因此,7个第1卡合部41a在周向上以比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8个第1卡合部32a大的间隔配置。设置有7个第1卡合部41a的周向上的范围相当于第1卡合周向区域。没有配置第1卡合部41a的剩余大致半周的范围相当于第1非卡合周向区域。这样,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轮部32总计具有8个第1卡合部32a,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轮部41总计具有7个第1卡合部41a。

由于第1卡合部41a的个数及间隔(第1卡合周向区域在周向上的范围)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因此,相对应地第1轮部41与第2轮部42的转速比(1:3)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速比(1:2)不同。

第2轮部42具有1个第2卡合部42a。第2卡合部42a具有圆柱体形状,且两端被支承。该1个第2卡合部42a相当于使开始卡合部和解除卡合部共用化的共用卡合部。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具有滚筒体结构,其将滚筒以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轮部42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轮部33相同的结构。

如图10所示,在驱动器11上设置有供第1轮部41啮合的第1齿条12和供第2轮部42啮合的第2齿条13。第1齿条12沿驱动器11一方侧的侧面(配置有第1轮部41的一侧)设置。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齿条12总计具有7个卡合齿12a。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齿条12总计具有8个卡合齿12a不同。第2齿条13沿驱动器11另一方侧的侧面(配置有第2轮部42的一侧)设置。如图10所示,第2齿条13具有2个卡合齿13a、13b。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第2齿条13的卡合齿13a、13b与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相比强度和耐磨损性提高。例如,通过对卡合齿13a、13b进行局部热处理或表面处理,能够提高其强度及耐磨损性。

如图10所示,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被配置在比第1齿条12最下部的卡合齿12a向下侧偏移的位置。第2齿条13上侧的卡合齿13b被配置在比第1齿条12最上部的卡合齿12a向上侧偏移的位置。通过第1轮部41和第2轮部42的旋转,第1轮部41和第2轮部42相对于第1齿条12和第2齿条13的啮合位置发生变化,由此驱动器11向上方回位。这一点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图11中示出驱动器11和冲击活塞4通过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齿条回位机构20的动作向上方回位的状态。在图11中(F)所示的待机状态(初始状态)中,冲击活塞4位于比上止点略微靠下方的位置。第1轮部41的第1卡合周向区域的最后部的第1卡合部41a从下侧卡合于驱动器11的第1齿条12的最下部的卡合齿12a。另外,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在下侧卡合于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成为第1轮部41和第2轮部42分别同时卡合于第1齿条12和第2齿条13的双方的状态。

在该待机状态(F)下,当扣动操作开关操作柄8时,驱动回位机构20开始动作。当开关操作柄8被扣动操作从而使电动马达21启动时,如图中箭头所示,第2轮部4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第1轮部41通过联动齿轮组4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1轮部41以第2轮部42的1/3的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

第1轮部4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第1卡合部41a从第1齿条12最下部的卡合齿12a脱离。伴随于此,第2轮部4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第2卡合部42a从下侧卡合于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驱动器11和冲击活塞4向上移动。据此,如图11中(G)所示,冲击活塞4回位到上止点。(G)示出即将打入之前的状态。在该阶段,从钉匣6向打入通道5a内供给1根打入件n。

在冲击活塞4到达上止点的阶段,成为储压室3a的气压足够高的状态。因此,在该即将打入之前的状态下,通过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向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作用较大的负载(储压室3a的推力和第2轮部42的旋转动力)。

当冲击活塞4到达上止点之后,通过第2轮部42从(G)所示的即将打入之前位置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2卡合部42a从第2齿条13的卡合齿13a脱离。据此,由驱动回位机构20进行的驱动器11的回位动作(第2卡合部42a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在该阶段中,对第2卡合部42a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通过第2卡合部42a从第2齿条13的卡合齿13a脱离,如图11中(H)所示,冲击活塞4将储压室3a的气压作为推力向下移动。通过冲击活塞4向下移动,驱动器11在打入通道5a内向下移动。在驱动器11向下移动途中,被供给至打入通道5a内的1根打入件n由驱动器11的顶端冲击。据此,打入件n被从射出口5b打入被打入件W。

在冲击活塞4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保持电动马达21的启动状态。因此,在驱动回位机构20中第1轮部41和第2轮部42分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在驱动器11向下移动过程中的阶段,第1轮部41的非卡合周向区域(不存在第1卡合部41a的范围)朝向驱动器11的侧部,第2轮部42的非卡合周向区域(不存在第2卡合部42a的周缘部)与驱动器11的侧部相向。据此,能够避免第1轮部41的第1卡合部41a、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与驱动器11产生干涉。据此,允许驱动器11顺畅地向下移动。

在第1轮部41、第2轮部42的旋转状态持续的同时,冲击活塞4到达下移动端,打入动作完成。在图11中(H)所示的打入完成阶段,成为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再次卡合于第2齿条13上侧的卡合齿13b的下侧的状态。这样,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从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脱离且冲击活塞4开始向下移动。在此之后,在冲击活塞4到达下移动端的阶段,成为第2卡合部42a再次从下侧卡合于第2齿条13上侧的卡合齿13b的状态。据此,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作为允许冲击活塞4的向下移动动作的解除卡合部发挥作用,并且作为用于开始驱动器11的向上移动动作的开始卡合部发挥作用。另外,第2卡合部42a作为兼具解除卡合部和开始卡合部双方的功能的共用卡合部发挥作用。

在冲击活塞4到达下移动端的阶段(H),电动马达21的启动状态持续且驱动回位机构20持续动作。在图11中(I)所示的回位开始阶段中,第2轮部42在使第2卡合部42a从下侧卡合于第2齿条13上侧的卡合齿13b的状态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据此,驱动器11开始向上移动。另外,第1轮部4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卡合周向区域前侧的第1卡合部41a被卡合于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的下侧。

如图11中(J)所示,通过第1轮部4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2轮部4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完成从第2卡合部42a卡合于第2齿条13的卡合状态向第1卡合部41a卡合于第1齿条12的卡合状态的过渡。

在(J)所示的卡合状态的过渡之后,通过第1轮部41的第1卡合部41a卡合于第1齿条12的卡合齿12a的卡合状态,驱动器11向上移动。该阶段在图11中(K)示出。冲击活塞4经(K)所示的状态回位到(F)所示的待机位置。与第1轮部41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联动,第2轮部4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据此,成为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再次卡合于第2齿条13下侧的卡合齿13a下侧的状态。

在冲击活塞4回位到(F)所示的待机位置的阶段,电动马达21自动停止,一次打入动作结束。在该待机状态下,若再次扣动操作开关操作柄8,则驱动回位机构20开始动作,按待机状态(F)→打入开始(G)→打入完成(H)→回位开始(I)→轮部过渡(J)→冲击活塞回位(K)的顺序进行一系列动作。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打入工具1,通过对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作用相对于第2齿条13的卡合开始时和卡合解除时的较大的载荷或摩擦力,由此能够降低对第1轮部41的各第1卡合部41a作用的负载。据此,通过确保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所需的强度和耐磨损性,相比于确保包含第1轮部41的整体的高强度和耐磨损性的情况,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在磨损加剧的情况下,由于只要更换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即可,并且第1轮部41能够直接继续使用,因此能够降低维护成本。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第1轮部41和第2轮部42的转速比被设定为1:3(整数比)。据此,能够使第2轮部42及第2联动齿轮47比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轮部33及第2联动齿轮25小型化(小径化)。据此,能够使轮机构40比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机构30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打入工具1主要在宽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在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配置第1轮部41,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侧配置第2轮部42。据此,由于驱动器11被第1轮部41和第2轮部42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卡合,因此能够抑制驱动器11在向上移动动作中向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位移。

并且,第2轮部42的第2卡合部42a作为兼具开始卡合部和解除卡合部的功能的共用卡合部发挥作用,据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第2卡合部42a使用滚筒体结构,其通过轴部件将滚筒体以可以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耐磨损性。

能够对以上说明的第1、第2实施方式施加进一步的变更。例如,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轮两侧配置结构,即在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配置第1轮部32、41,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侧配置第2轮部33、42。与此相对,可以构成为将第1轮部和第2轮部集中配置在驱动器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在图12~图18中示出轮单侧配置所涉及的第3实施方式的打入工具1。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入工具1的轮机构50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不同。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及结构使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机构50具有轮机构壳体51。轮机构壳体51与打入突伸部5相结合。驱动轴52、第1从动轴53、第2从动轴54分别通过轴承52a、53a、54a以可以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轮机构壳体51。电动马达21的旋转输出经减速齿轮组22被传递给驱动轴52。

在驱动轴52上结合有第1轮部55和第1联动齿轮56。如图13所示,第1联动齿轮56啮合于第2联动齿轮57。第2联动齿轮57结合于第1从动轴53。如图13、图14所示,在第1从动轴53上结合有第2联动齿轮57和第3联动齿轮58。在第3联动齿轮58上啮合有第4联动齿轮59。第4联动齿轮59结合于第2从动轴54。在第2从动轴54上结合有第4联动齿轮59和第2轮部60。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中,轮机构50相对于驱动器61偏向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单侧)来配置。驱动轴52的转速由第1联动齿轮56~第3联动齿轮58减速并传递给第2从动轴54。在第3实施方式中,以驱动轴52的转速被第1联动齿轮56~第3联动齿轮58减速到1/3并传递给第2从动轴54的方式来设定各联动齿轮56~58的齿数。据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第1轮部55和第2轮部60的转速比被设定为1:3。

另外,作为介装有3个第1联动齿轮56~第3联动齿轮58的结果,第1轮部55和第2轮部60的旋转方向成为彼此相同的方向。这一点与第1、第2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5所示,第1轮部55沿周向等间隔地具有7个第1卡合部55a。配置有第1卡合部55a的大致半周的范围相当于第1卡合周向区域。没有配置第1卡合部55a的周向上剩余的范围相当于第1非卡合周向区域。如图16所示,第2轮部60具有1个第2卡合部60a。具有第2卡合部60a的一定的范围相当于第2卡合周向区域,不具有第2卡合部60a的剩余的范围相当于第2非卡合周向区域。这一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8所示,结合于冲击活塞4的下表面中心的驱动器61具有第1齿条62和第2齿条63。如图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1齿条62和第2齿条63在驱动器61的宽度方向上沿同一侧的侧部设置。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1齿条62和第2齿条63分开配置在驱动器61的厚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

第1齿条62在图18中沿厚度方向左侧的端缘配置。第1齿条62具有7个卡合齿62a。7个卡合齿62a在驱动器61的大致靠下侧的区域中以等间隔配置。

第2齿条63在图18中沿厚度方向右侧的端缘配置。第2齿条63具有上下2个卡合齿63a、63b。下侧的卡合齿63a被重复配置在第1齿条62所设的区域。上侧的卡合齿63b离开第1齿条62所设的区域而被配置在更上方的位置。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机构50,当电动马达21启动从而驱动轴52进行旋转时,第1轮部55和第2轮部60以1:3的转速比向彼此相同的方向旋转。如图16所示,在冲击活塞4到达下移动端而完成打入的时间点,第2轮部60的第2卡合部60a卡合于第2齿条63上侧的卡合齿63b的下侧。第2轮部60向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器61开始向上移动。因此,第2卡合部60a作为开始使驱动器61向上移动的开始卡合部发挥作用。该阶段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7中(C)、第2实施方式的图11中(H)所示的阶段。

当驱动器61开始从下移动端上升时,第1轮部55的第1卡合部55a卡合于第1齿条62的卡合齿62a。该阶段相当于分别由第1实施方式的图7中(D)→(E)、第2实施方式的图11中(I)→(J)所示的卡合状态的过渡阶段。在该卡合状态中,第1轮部55在图15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器61进一步向上移动。当第1轮部55旋转约1/3圈,第2轮部60旋转约1圈时,冲击活塞4向上移动到待机位置。当冲击活塞4回位到待机位置时,第2轮部60的第2卡合部60a卡合于第2齿条63下侧的卡合齿63a的下侧。该阶段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7中(A)、第2实施方式的图11中(F)所示的待机状态。

在到达待机状态的阶段,电动马达21停止,冲击活塞4被保持在待机位置。当扣动操作开关操作柄8时,电动马达21启动从而使驱动回位机构20进行动作。据此,驱动器61向上移动而冲击活塞4移动到上止点。通过直接保持电动马达21的启动状态且驱动器61向上移动,第2轮部60的第2卡合部60a从第2齿条63下侧的卡合齿63a脱离。据此,冲击活塞4通过储压室3a的推力向下移动来完成打入动作。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通过使相对于第2齿条63的卡合开始时和卡合解除时的较大的载荷或摩擦力作用于第2轮部60的第2卡合部60a,能够降低作用于第1轮部55的各第1卡合部55a的负载。据此,通过确保第2轮部60的第2卡合部60a所需的强度和耐磨损性,相比于确保包含第1轮部55的整体的高强度和耐磨损性的情况,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在磨损加剧的情况下,由于只要更换第2轮部60的第2卡合部60a即可,并且第1轮部55能够直接继续使用,因此能够降低维护成本。

并且,根据第3实施方式,由于轮机构50相对于驱动器61被配置在宽度方向一侧的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打入突伸部5的宽度方向上的紧凑化。另外,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由于第1轮部55和第2轮部60的转速比被设定为1:3(整数比),因此,与被设定为1:2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第2轮部60的小径化。这一点也能够实现轮机构50的紧凑化。

能够对以上说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施加进一步的变更。例如,也可以代替为将滚筒体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部材的滚筒体结构,而使第2轮部33、42、60的第2卡合部33a、42a、60a为耐磨损性较高的圆柱体。

示例出将被封入储压室3a的气体的气压作为打入的推力来使用的气弹簧式打入工具1,但也能够同样适用于将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作为推力来使用的机械弹簧式打入工具。

3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冲击工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