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按摩仪

文档序号:666552 发布日期:2021-04-30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颈部按摩仪 (Neck massager ) 是由 刘杰 卿叶林 赵启龙 王连振 于 2020-12-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两个手柄、中间支架以及振动按摩单元。中间支架与两个手柄围合形成具有佩戴空间的C字形结构,中间支架包括主体部分和延伸部分。主体部分用于佩戴于人体的颈部,主体部分向下延伸形成延伸部分,且延伸部分相对于主体部分更靠近人体的背部。主体部分的朝向佩戴空间的一侧和延伸部分的朝向佩戴空间的一侧均设有振动按摩单元。延伸部分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倾斜。由于延伸部分朝向佩戴空间倾斜,换言之,当佩戴该颈部按摩仪时,延伸部分朝向人体倾斜,那么,设于延伸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也朝向人体倾斜,从而使得设置在延伸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紧贴于人体,有利于提升按摩效果。(A neck massager comprises two handles, a middle bracket and a vibration massage unit. The middle support and the two handles are enclosed to form a C-shaped structure with a wearing space, and the middle support comprises a main body part and an extension part. The main body part is used for being worn on the neck of a human body, the main body part extends downwards to form an extension part, and the extension part is closer to the back of the human body relative to the main body part. The side of the main body part facing the wearing space and the side of the extension part facing the wearing space are both provided with a vibration massage unit. At least part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extension portion is inclined toward the wearing space. Because the extension part inclines towards the wearing space, in other words, when the neck massager is worn, the extension part inclines towards the human body, and then the vibration massage unit arranged on the extension part also inclines towards the human body, so that the vibration massage unit arranged on the extension part is tightly attached to the human body, and the massage effect is favorably improved.)

颈部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摩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颈部按摩仪包括中间支架和连接于中间支架的两个手柄,通过将颈部按摩仪佩戴于颈部以实现对颈部的按摩。中间支架设置有用于给人体按摩的按摩单元,许多颈部按摩仪存在按摩单元的贴合问题,按摩单元无法与人体良好贴合,导致整体按摩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该颈部按摩仪具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与人体的贴合性较好,有利于提升颈部按摩仪的按摩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

两个手柄;

中间支架,所述中间支架与两个所述手柄围合形成佩戴空间,所述中间支架包括主体部分和延伸部分,所述主体部分用于佩戴于人体的颈部,所述主体部分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延伸部分,且所述延伸部分相对于所述主体部分更靠近人体的背部;所述延伸部分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所述佩戴空间倾斜;以及

振动按摩单元,所述主体部分的朝向所述佩戴空间的一侧和所述延伸部分的朝向所述佩戴空间的一侧均设有所述振动按摩单元。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分的所述至少部分内表面沿朝向所述佩戴空间的中心的方向倾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分的所述至少部分内表面相对所述佩戴空间的中轴线具有第一倾斜角。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具有第一基准面和第二基准面,所述第一基准面与所述中间支架的中心面平行或重合,所述第二基准面与所述第一基准面垂直;

所述延伸部分的朝向所述佩戴空间倾斜的部分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所述第一基准面上的投影形成第一投影线,所述第一投影线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基准面之间具有第一倾斜角。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角为2°-12°。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角为3°-1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朝向所述佩戴空间倾斜的所述延伸部分被构造成弹性部分,以在佩戴于人体时对人体产生预压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包括内壳和与所述内壳连接的外壳,所述内壳用于朝向所述佩戴空间,所述外壳用于背离所述佩戴空间,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延伸部分均具有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

所述内壳至少在对应朝向所述佩戴空间倾斜的所述至少部分内表面所在位置形成为柔性,以使所述颈部按摩仪佩戴于人体时贴合于人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延伸部分的所述外壳形成为弹性外壳,所述弹性外壳对应于朝向所述佩戴空间倾斜的所述延伸部分设置,所述弹性外壳用于在所述颈部按摩仪佩戴于人体时对人体产生预压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包括柔性内壳和与所述柔性内壳连接的弹性外壳,所述柔性内壳朝向所述佩戴空间设置,所述弹性外壳背离于所述佩戴空间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手柄连接,所述延伸部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手柄的连接处的下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分自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手柄的连接处向下延伸至所述主体部分的中部,以使所述中间支架中部的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两端的宽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手柄用于在所述颈部按摩仪佩戴于人体时夹持于人体颈部,所述延伸部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手柄的下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的宽度自所述中间支架的两端至所述中间支架的中部逐渐增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分的内表面为第一内表面,所述主体部分还具有用于连接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第一连接面,所述延伸部分的内表面为第二内表面,所述延伸部分还具有用于连接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第二连接面;

所述第二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面朝向所述佩戴空间的方向更突出,以使位于所述延伸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相对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凸出高度大于所述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相对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凸出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一内表面外凸,所述第二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二内表面外凸,沿所述中间支架的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外凸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外凸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一内表面内凹,所述第二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二内表面内凹,沿所述中间支架的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内凹深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内凹深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的端部形成凹陷部,或,所述手柄与所述中间支架的连接处形成凹陷部;

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下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与所述中间支架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凹陷部时,所述凹陷部与所述中间支架之间形成平滑过渡,和/或,所述凹陷部与所述手柄之间形成平滑过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包括按摩头和连接于所述按摩头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用于连接所述主体部分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延伸部分的内表面,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头凸出于主体部分的内表面,设置在所述延伸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头凸出于所述延伸部分的内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分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延伸部分的内表面为柔性内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具有按摩部,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延伸部分的所述按摩部至所述佩戴空间的中轴线的距离小于至少一个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所述按摩部至所述佩戴空间的中轴线的距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最靠近所述背部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在所述颈部按摩仪佩戴于人体时,用于对应于人体的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的上侧形成有避位部,所述避位部用于为人体的头部避位。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通过在中间支架的主体部分向下延伸形成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相对于主体部分更靠近人体的背部,从而,颈部按摩仪在佩戴时,延伸部分能够对应颈部下侧和/或颈背交汇处设置,同时,通过设置延伸部分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倾斜,从而使得具有该部分内表面的延伸部分可朝向人体倾斜,进而使得设于延伸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也朝向人体倾斜,这样,设置在延伸部分的振动按摩单元能够紧贴于人体,有利于提升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部按摩仪的一种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部按摩仪的后视图;

图6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颈部按摩仪的后视图;

图7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颈部按摩仪的后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种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在中心面的正投影图;

图1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一种截面图;

图1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按摩仪的又一种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A-A和B-B剖视图;

图14是另一种颈部按摩仪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的剖视图;

图15是再一种颈部按摩仪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的剖视图;

图16是一种颈部按摩仪的再一种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颈部按摩仪;10、中间支架;11、主体部分;12、延伸部分;10a、分界线;13、内壳;131、第一内表面;132、第二内表面;14、外壳;15、凹陷部;16、避位部;20、振动按摩单元;21、按摩部;22、按摩头;23、连接柱;30、安装部;31、安装凹槽;311、连接面;3111、第一连接面;3112、第二连接面;40、手柄;50、佩戴空间;51、中心;52、中轴线;52’、中轴线的投影;53、中心面;53’、第一基准面;54、第二基准面;55、第一投影线;α、第一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颈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颈部按摩仪100,包括两个手柄40、中间支架10以及振动按摩单元20。中间支架10与两个手柄40围合形成具有佩戴空间50的C字形结构,中间支架10包括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主体部分11用于佩戴于人体的颈部,主体部分11向下延伸形成延伸部分12,且延伸部分12相对于主体部分11更靠近人体的背部。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主体部分11的朝向佩戴空间50的一侧和延伸部分12的朝向佩戴空间50的一侧均设有振动按摩单元20。

在佩戴时,中间支架对应于后颈部以及侧颈部,颈部按摩仪的按摩单元贴设于颈部,从而实现对颈部的按摩。中间支架的靠上的位置用于佩戴于颈部,颈部按摩仪的越靠下的位置距离佩戴于颈部的中间支架的靠上的位置越远,设于颈部按摩仪的越靠下的位置的按摩单元越不易与人体贴合。

因此,一般颈部按摩仪采用静止的按摩单元,例如利用电刺激为颈部进行按摩。然而,电刺激式的按摩无法满足客户的不同按摩需求。若采用振动按摩单元,在工作时,振动按摩单元会频繁振动,使得振动按摩单元更加不易于贴合于人体。

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通过设置包括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的中间支架10,当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时,主体部分11可以用于对应于人体的颈部,从而位于主体部分11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对应人体的颈部进行按摩。而延伸部分12自主体部分11向下延伸(即在颈部按摩仪100佩戴时,向下延伸的方向为沿着颈部向下,即靠近背部的方向延伸)而成,从而该延伸部分12可以用于在佩戴时对应于人体颈部以下的部位,设置在延伸部分12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用于按摩人体颈部下侧和/或颈背交汇处的部位,增大了按摩区域,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的可按摩部位更多,不仅能够缓解颈部下方区域的疲劳和不适感,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了解决中间支架10越靠下的位置越不易贴合于人体的问题,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该佩戴空间50即为颈部按摩仪100佩戴于人体时,用于避让人体颈部的空间)倾斜,从而在该部分内表面的倾斜作用下,该延伸部分12至人体颈部以下的部位更加靠近。在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时,可以提高设置在延伸部分12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0与人体的贴合紧密度,有利于提升按摩效果。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在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均设置有振动按摩单元20,由于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从而使得延伸部分12对人体有一定的预压力作用,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0振动时依然能够保持振动按摩单元20与人体的贴合度,以提高按摩体验。换言之,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能够采用振动按摩单元20,满足客户的不同按摩需求。

其中,为了便于理解,上述提及的向上或者是向下的方向,可参照如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该方向仅为便于理解而做的示例,不限定本实施例的范围。

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分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手柄40连接,延伸部分12至少部分位于主体部分11与手柄40的连接处的下部。由于主体部分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手柄40相连,换言之,主体部分11与手柄40共同围合形成具有佩戴空间50的C字形结构,用户在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时,颈部可位于该佩戴空间50中,主体部分11和手柄40分别环设于人体的侧颈部位和后颈部位,然后通过设于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实现对颈部的按摩。延伸部分12的最低处位于主体部分11与手柄40的连接处的下部,也就是说,延伸部分12自主体部分11向下延伸至颈部的下方,从而实现对颈部下侧和/或颈背交汇处的位置进行按摩。

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手柄40用于在颈部按摩仪100佩戴于人体时夹持于人体颈部,延伸部分12至少部分位于手柄40的下方。由于手柄40用于在颈部按摩仪100佩戴于人体时夹持于人体颈部,从而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能够稳固地佩戴于人体的颈部。而延伸部分12至少部分位于手柄40的下方,也就是说,延伸部分12可以对应于人体颈部下方的位置,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可以对颈部下侧和/或颈背交汇处的位置进行按摩。由前述可知,手柄40以及连接于手柄40的主体部分11的两端环设于颈部,从而使得手柄40和主体部分11相对稳定地佩戴于人体的颈部,主体部分11相对靠近手柄40,在手柄40夹持于人体颈部后,可以较好地贴紧颈部后侧,而延伸部分12相对靠下,在一些情况下,比如,上侧的主体部分11贴紧后,下侧的延伸部分12容易翘起,导致贴合不好,,那么延伸部分12不易贴合于人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中,延伸部分12朝向佩戴空间倾斜,从而使得远离主体部分11和手柄40的延伸部分12仍然可以靠近于人体,使得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能够贴合于人体,以提升按摩效果。

具体地,当该颈部按摩仪100佩戴时,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对应于人体的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换言之,延伸部分12的最下端可以对应于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那么,当该颈部按摩仪100佩戴于人体时,延伸部分12的最靠近背部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对应于人体的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由于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对应于人体的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按摩该位置的大椎穴,以缓解肩颈的不适感。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延伸部分12的最下端也可以位于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的下方,从而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可以具有更大的按摩面积。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颈部按摩仪100通常用于佩戴于人体颈部,如果颈部按摩仪100的整体体积较大的话,不利于该颈部按摩仪100的轻便性设计,因此,在主体部分11向下延伸形成延伸部分12时,可大致从主体部分11靠近或者是与手柄40的连接处向下延伸至主体部分11的中部,以使中间支架10中部的宽度大于中间支架10的两端的宽度。这样,能够使得该延伸部分12能够对应到背部的需要按摩的区域,而无需按摩的区域几乎未被该延伸部分12覆盖,从而能够避免延伸部分12对应至背部的非按摩区域使得背部的非按摩区域对延伸部分12产生推顶的作用力,以保证延伸部分12与背部的待按摩区域的贴合性,以提升按摩效果。

如图2所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延伸部分12可从主体部分11与手柄40的连接处向下逐渐延伸至主体部分11的中部,从而该延伸部分12也大致和主体部分11的长度(环绕人体颈部的方向上的长度)相适配,这样,可以增大延伸部分12与人体颈部以下位置的接触面积。

如图3所示,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该延伸部分12可从主体部分11的靠近与手柄40的连接处向下延伸至主体部分11的中部,这样,该延伸部分12相较于主体部分11的长度略短,从而该延伸部分12能够对应到背部的需要按摩的区域,而无需按摩的区域几乎未被该延伸部分12覆盖,从而能够避免延伸部分12对应至背部的非按摩区域使得背部的非按摩区域对延伸部分12产生推顶的作用力,以保证延伸部分12与背部的待按摩区域的贴合性,以提升按摩效果。

如图4所示,又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该延伸部分12可从主体部分11的靠近其中部的位置向下延伸至主体部分11的中部,这样,延伸部分12大致从主体部分11的中部向下延伸,可减少延伸部分12在对应于人体颈部环绕方向上的面积,节省材料。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提及的实施例中,考虑到颈部按摩仪100多用于佩戴于人体颈部,因此,为了适配人体颈部的形状,颈部按摩仪100的形状多采用C字形状,即在沿着颈部按摩仪100的从后至前的方向上,该中间支架10的下边缘的形状可近似为弧形状。而由于延伸部分12位于主体部分11的下部,因此,该中间支架10的下边缘即为延伸部分12的下边缘,即延伸部分12的下边缘的形状可近似于弧形状,从而,当中间支架10的宽度为自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大时,则说明该延伸部分12的宽度也为从主体部分11的两端逐渐向主体部分11的中部逐渐增大。即,延伸部分12的上部(与主体部分11连接的一侧)的宽度较大,延伸部分12的下部(背离主体部分11的一侧)的宽度较小,从而可以避免延伸部分12的下部太宽而导致与背部之间发生干涉,使得延伸部分12翘起的情况,因此,采用该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延伸部分12与人体的贴合效果,进而提升按摩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延伸部分12还可以自主体部分11与手柄40的连接处垂直向下延伸(例如如图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延伸部分12自主体部分11与手柄40的连接处向下延伸,不仅仅限于主体部分11与手柄40连接的连接点处,还可以是主体部分11与手柄40连接处的附近位置(如上述几种实施方式所述)。

此外,延伸部分12的下边缘与主体部分11的下边缘为弧形过渡,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的连接处不存在凸出的棱角,不仅能够避免棱角处划伤皮肤的情况,同时也能够使得中间支架10整体具有平滑的外观。

一些实施例中,该延伸部分12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可大约为中间支架10的中心位置的宽度的1/3~1/2,这样,延伸部分12的宽度不至于太大也不至于太小,从而一方面可覆盖人体颈部以下的位置(例如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提升按摩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材料使用,同时避免延伸部分12宽度太大影响佩戴效果的情况。

以下对延伸部分12的中部位置的宽度与中间支架10的中心位置的宽度的比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对延伸部分12的宽度进行界定时,可先对主体部分11所在位置进行界定。例如,当中间支架10的上边缘(即主体部分11的上边缘)的正投影为直线时,那么,主体部分11与延伸部分12的分界线10a也为直线。位于该分界线10a以上的部分为主体部分11,位于该分界线10a以下的部分为延伸部分12。定义主体部分11的中部位置的宽度为L1,延伸部分12的中部位置的宽度为L2,中间支架10的中心位置的宽度为L,那么,延伸部分12的中部位置的宽度L1大约为中间支架10的中心位置的宽度为L的1/3~1/2。

另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当中间支架10的上边缘(即主体部分11的上边缘)的正投影为弧线时,那么,主体部分11与延伸部分12的分界线10a也为弧线。则位于分界线10a以上的部分为主体部分11,位于该分界线10a以下的部分为延伸部分12。定义主体部分11的中部位置的宽度为L1,延伸部分12的中部位置的宽度为L2,中间支架10的中心位置的宽度为L,那么,延伸部分12的中部位置的宽度L1大约为中间支架10的中心位置的宽度为L的1/3~1/2。

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分12可以与主体部分11分体成型。采用延伸部分12和主体部分11分体成型的方式,延伸部分12和主体部分11可以单独制作,从而便于延伸部分12和主体部分11的成型。

另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分12可以与主体部分11一体成型,采用延伸部分12和主体部分11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那么,延伸部分12和主体部分11不会存在连接处,不仅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在外观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在佩戴时用户体验也会更舒适。

由前述可知,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以便于更好贴合人体按摩部位。具体地,由于中间支架10的主体部分11佩戴于颈部,而延伸部分12自主体部分11向下延伸,如果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未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可能会导致延伸部分12翘起而使得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无法很好地贴合于人体。一种解决的方式中,可以设置不同长度的振动按摩单元20,并使得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的长度大于设于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的长度,这样,能够使得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更易于贴合于人体,以提升按摩效果。但是,采用该种方式,振动按摩单元20无法做成标准件,不利于振动按摩单元20的生产制作。

因此,本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通过设置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那么,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也会朝向佩戴空间50突出,从而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更加贴合于人体,以提升按摩效果。另外,采用本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做成标准件,有利于振动按摩单元20的生产制作。

可以理解的是,主体部分11的内表面也可以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由于人体的颈部也是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因此,主体部分11的内表面也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能够使得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更加易于贴合于人体的颈部。其中,主体部分11与延伸部分12倾斜的角度可相同,当然,也可以不相同。

进一步地,中间支架10包括内壳13和与内壳13连接的外壳14,内壳13用于朝向佩戴空间50,外壳14用于背离佩戴空间50,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均具有内壳13和外壳14。那么,主体部分的内壳的表面和延伸部分的内壳的表面均可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或者至少是延伸部分12的内壳13的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

可选地,主体部分11的外壳14和延伸部分12的外壳14也可以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从而能够增强中间支架10对人体的预压紧力,使得设于中间支架10的振动按摩单元20能够更好地贴合于人体。示例性地,主体部分11的外壳14与主体部分11的内壳13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角度相同,延伸部分12的外壳14和延伸部分12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角度相同。换言之,中间支架10的内壳13和中间支架10的外壳14均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且中间支架10的内壳13和中间支架10的外壳14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角度相同。本实施例中,以该种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中间支架10的内表面设有振动按摩单元20,因此,不便于观察中间支架10的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的中心51倾斜的情况。而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0的内壳13和中间支架10的外壳14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角度相同,因此,附图中均以外壳14的倾斜情况展示中间支架10的内表面的倾斜情况。如图8所示,颈部按摩仪100在摆放时,两个手柄40的上边缘大致位于水平线上,那么,可以观察到,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图8中的竖直虚线为自延伸部分12的下方的一个端点处竖直向上形成的竖直基准线50a,自延伸部分12逐渐向上的方向上,外壳14与该竖直基准线50a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外壳14逐渐远离竖直基准线50a。换言之,延伸部分12相对于主体部分11而言,朝向竖直基准线50a倾斜。

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沿朝向佩戴空间50的中心51的方向倾斜。由于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的中心51方向倾斜,当用户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时,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抵接于人体,从而增加振动按摩单元20与人体的贴合度,有利于提升按摩效果。

具体地,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相对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具有第一倾斜角α。由线与面的夹角的定义可知,斜线与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角为线面夹角。因此,图9中示出了中轴线在内表面的投影52’和中轴线52的夹角,该夹角即为第一倾斜角α。可以理解的是,佩戴空间50用于容置人体的颈部,因此,佩戴空间50的形状与颈部的形状类似,即,该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空间50近似为柱形的空间。当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时,颈部位于佩戴空间50中,因此,颈部的中轴线与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近似重合,也就是说,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颈部的方向倾斜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那么,倾斜的该内表面更加易于与人体贴合,从而避免延伸部分12翘起,有利于提高设有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的振动按摩单元20与人体的贴合度,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如图10所示,图10示出了的颈部按摩仪100的在中心面53的正投影图。需要说明的是,中轴线52位于中间支架10的中心面53上,且中轴线52过颈部按摩仪100在中心面53的投影的长度的中点。如图10,以中轴线52为分界线,该分界线将颈部按摩仪100的长度方向的投影分为两段,该两段的长度分别为a1和a2,则,a1等于a2。如图10和图11,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0具有第一基准面53’和第二基准面54,第一基准面53’与中间支架10的中心面53平行或重合,第二基准面54与第一基准面53’垂直。延伸部分12的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部分表面为倾斜面,倾斜面在第一基准面53’上的投影形成第一投影线55,第一投影线55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与第二基准面54之间具有第一倾斜角α。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基准面53’和第二基准面54均可以具有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理解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时,可以如图10所示,将手柄40大致摆成水平的状态,可以明显看出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图10中,第一倾斜角为α,图10中的手柄40大致是直的,上下轮廓都基本是直线,比较容易将手柄40摆成水平状态。若手柄40是较为不规则的形态,应该理解为,将手柄40的与中间支架10的连接端至手柄40的自由端(手柄40的远离中间支架10的一端)的延伸方向或延伸趋势摆成水平状态,再确定第一倾斜角α。只要佩戴之后,中间支架10的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通过倾斜更靠近人体,以达到更加贴合于人体的效果,都应该算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中,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均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因此,中间支架10的内壳13的表面和中间支架10的外壳14的表面均为上述的倾斜面。

示例性地,以第一基准面53’与中心面53重合为例进行说明。图10示出了颈部按摩仪100在中心面53的正投影图。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投影线55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与第二基准面54之间具有第一倾斜角α,因此,当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时,倾斜面更靠近人体,从而能够增加设于倾斜面的振动按摩单元20与人体的贴合度,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在2°-12°的范围内,可选地,第一倾斜角α可以为2°、4°、6°、8°、11°或12°等。若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过大,则会导致当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贴合于人体时,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将不易于贴合于人体,若第一倾斜角α度过小,则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不易于贴合于人体。因此,当限定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在2°-12°的范围内时,设于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均易于贴合于人体,从而能够提升按摩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在3°-10°的范围内,可选地,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为3°、5°、7°、9°或10°等,能够进一步提升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与人体的贴合度。

可选地,主体部分11的内表面和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均可以为弧形面。换言之,第一投影线55为弧线。

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延伸部分12被构造成弹性部分。当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时,延伸部分12会抵接于人体,那么,人体将对延伸部分12产生推顶的作用力,使得延伸部分12具有远离人体的方向变形的趋势,而弹性的延伸部分12具有恢复形变的能力,从而产生朝向人体的反作用力,使得延伸部分12对人体产生预压力,从而使得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能够更好地贴合于人体,以提升按摩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延伸部分12的外壳14形成为弹性外壳,弹性外壳对应于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延伸部分12设置,弹性外壳用于在颈部按摩仪100佩戴于人体时对人体产生预压力。

进一步地,主体部分11的外壳14和延伸部分12的外壳14均为弹性外壳。弹性外壳不仅能够使得倾斜的延伸部分12具有对人体的预压力作用,还能够使得整个中间支架10可以发生变形,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颈部尺寸的需求。

可选地,弹性外壳可以是塑胶外壳,塑胶外壳具有一定的弹性的硬质材料,具有一定的支撑和定位作用,能够保证颈部按摩仪100的外观形状。而且其生产成本低,只需要利用模具加工便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外壳还可以是金属外壳,例如薄钢板等金属外壳,薄钢板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强度,还能够提高按摩仪的使用寿命。可选地,弹性外壳还可以是其他硬质有机材料制备而成并具有一定弹性的外壳结构。弹性外壳只要既能够具有一定的弹性又具有一定的硬度即可,本实施例对弹性外壳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延伸部分12的内壳13形成为柔性内壳,柔性内壳对应于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延伸部分12,柔性内壳用于在颈部按摩仪100佩戴于人体时贴合于人体。

进一步地,主体部分11的内壳13和延伸部分12的内壳13均为柔性内壳。可选地,柔性内壳可以是硅胶内壳、橡胶内壳等。采用柔性内壳,一方面设于柔性内壳的振动按摩单元20更易于贴合于人体,另一方面,当振动按摩单元20振动时还能够起到缓冲作用。

可选地,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连接于柔性内壳,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0既能够发生摆动运动,还能够发生沿振动按摩单元20轴向方向的浮动运动。换言之,该颈部按摩仪100不仅具有揉捏式的按摩模式,还具有锤击式的按摩模式,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如图11和如图12,图11示出了中间支架10的正视图,图12示出了设于中间支架10的按摩部21的正视图(未示出振动按摩单元20)。

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分11的内表面为第一内表面131,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为第二内表面132,第一内表面131和第二内表面132均设有安装部30。安装部30具有连接面311,振动按摩单元20连接于连接面311。安装部30可以为柔性安装部,安装部30的连接面311可沿朝向或背离佩戴空间50的方向运动,以带动振动按摩单元20沿朝向或者背离佩戴空间50浮动。

可选地,由于内壳13和安装部30均采用柔性材料,因此,安装部30可与内壳13一体成型,从而可以简化该颈部按摩仪100的组装流程,并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安装部30与内壳13一体成型为柔性部分,当振动按摩单元20受到人体的推顶的作用力后,安装部30会更易于变形,振动按摩单元20更易于发生沿振动按摩单元20轴向方向的位移。

可选地,安装部30为安装凹槽31,安装凹槽31的底面形成连接面311,振动按摩单元20部分伸入安装凹槽31中以连接于连接面311。由于安装部30为安装凹槽31,振动按摩单元20伸入于安装凹槽31中与连接面311连接,这样,安装凹槽31能够限制振动按摩单元20摆动的幅度,避免振动按摩单元20摆动幅度过大而导致用户使用体验不佳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0均可以为多个,可选地,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为2个、4个、6个或者9个等。当振动按摩单元20有2个时,2个振动按摩单元20分别设置于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当振动按摩单元20在2个以上时,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均匀分布于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示例性地,振动按摩单元20为9个。

由前述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的内壳13为柔性内壳,由于柔性内壳可变形,从而可以使得连接于柔性内壳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发生摆动运动,这样,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随着颈部的弯曲形状而发生摆动,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0更贴合于颈部的皮肤。然而,仅靠柔性内壳的变形作用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0的可摆动的幅度有限,对于颈部曲率较大的用户,可能还存在振动按摩单元20的一部分贴合于人体,而另一部分无法贴合于人体的情况。

如图13,一些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0包括按摩头22和连接于按摩头22的连接柱23,连接柱23连接于主体部分11和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相较于不设置连接柱的振动按摩单元而言,设置有连接柱23的振动按摩单元20的整体长度(其中,振动按摩单元20的整体长度是指振动按摩单元20凸出于中间支架的内表面的高度)会增加,有利于增大该振动按摩单元20的摆动幅度,从而使得该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匹配于用户的不同曲率的颈部需求,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0更贴合于颈部的皮肤。此外,由于设有连接柱23的振动按摩单元20的整体长度更长,从而使得该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具有更大的摆动幅度,因此,使得用户可以感受到更强的按摩力度,有利于增强按摩体验。

考虑到柔性内壳也可以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0沿其轴线方向产生浮动运动,如果振动按摩单元20没有设置连接柱23,则该振动按摩单元20整体的长度相对较短。当振动按摩单元20受到人体的推顶的作用力而朝向外壳14的方向移动(相当于振动按摩单元20回缩),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振动按摩单元20的一部分相对于主体部分11和/或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凹陷,从而使得该部分无法贴合于人体,导致按摩效果降低。这样可能会减小振动按摩单元20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减弱按摩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振动按摩单元20设置有连接柱23,则,振动按摩单元20的整体长度相对较长,从而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0的按摩头22可以始终凸出于主体部分11的内表面和延伸部分12的内表面,以提升振动按摩单元20的按摩头22与人体贴合度,提升按摩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各振动按摩单元20的按摩头具有按摩部21,沿中间支架10的由上至下的方向上(其中,“上”和“下”的方向为如图13所示的“上”和“下”的方向,而非斜向下或其他方向),至少一个位于延伸部分12的按摩部21至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小于至少一个位于主体部分11的按摩部21至所述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如图13,其中,图13中的(A)图为图12中的A-A处的剖视图,(B)图为图12中的B-B处的剖视图。为了便于比较位于延伸部分12的按摩部21和位于主体部分11的按摩部21两者与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的差异,将(A)图和(B)图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由图13可以观察到,位于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距离与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为H1,位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与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为H2,那么,H2小于H1。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界线上10a的振动按摩单元20,以该分界线10a为界,如果振动按摩单元20的面积较大的一部分位于主体部分11内,则该振动按摩单元20被认定为位于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如果振动按摩单元20的面积较大的一部分位于延伸部分12内,则该振动按摩单元20被认定为位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间支架10为C字形的中间支架10,受到弯曲的中间支架10的影响,部分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能相对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更加朝向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突出,比如,用于按摩侧颈的设置于中间支架10的端部的振动按摩单元20,则会相对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更加朝向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突出,因此,非同一竖直线上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0不用于进行比较各自距佩戴空间50中轴线52的距离。

自上而下的方向上,主体部分11的按摩部21至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大于延伸部分12的按摩部21至佩戴空间50的距离。那么,当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时,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的按摩部21更靠近人体,从而使得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按摩部21可以更好地贴合于人体。

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延伸部分12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从而使得位于延伸部分12的按摩部21至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小于位于主体部分11的按摩部21至所述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

另一些实施例中,由于设于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的长度较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的长度更长,从而使得位于延伸部分12的按摩部21至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小于位于主体部分11的按摩部21至所述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

再一些实施例中,设于主体部分11的安装部30具有第一连接面3111,设于延伸部分12的安装部30具有第二连接面3112,第二连接面3112相对第一连接面3111朝向佩戴空间50的方向更突出,以使位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相对第二内表面132的凸出高度大于位于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相对第一内表面131的凸出高度。如图13,第一连接面3111与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为H3,第二连接面3112与佩戴空间50的中轴线52的距离为H4,那么,H4小于H3。换言之,不仅第二内表面132相对于第一内表面131朝向佩戴空间50更突出,而且,第二连接面3112较第一连接面3111相也更朝向佩戴空间50突出,在双重叠加的效果上,使得按摩部21更易于贴合于人体。

第二连接面3112相对第一连接面3111朝向佩戴空间50的方向更突出的可实施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以下述三种方式为例进行讨论。如图13至图15所示,图13中的(A)图示出了图12的一种颈部按摩仪在A-A处的剖视图,图13中的(B)图示出了图12的一种颈部按摩仪在B-B处的剖视图。图14和图15中的(A)图和(B)图分别示出了另外两种颈部按摩仪在A-A处和B-B处的剖视图,为了便于比较,将上述各图中的(A)和(B)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具体地,如图13所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3111相对于第一内表面131内凹,第二连接面3112相对于第二内表面132外凸。这样,沿所述中间支架10的由上至下的方向上,位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相对第二内表面132的凸出高度大于位于主体部分11的振动按摩单元20相对第一内表面131的凸出高度,从而使得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更易于贴合于人体。

如图14所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3111相对第一内表面131外凸,第二连接面3112相对第二内表面132外凸,沿所述中间支架10的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面3112相对所述第二内表面132的外凸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面3111相对所述第一内表面131的外凸高度。换言之,第二连接面3112与第二内表面132之间的距离D2大于第一连接面3111与第一内表面131之间的距离D1。那么,连接于第二连接面31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朝向佩戴空间50更突出,从而使得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更易于贴合于人体。

如图15所示,再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面3111相对所述第一内表面131内凹,所述第二连接面3112相对所述第二内表面132内凹,沿所述中间支架10的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面3112相对所述第二内表面132的内凹深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面3111相对所述第一内表面131的内凹深度。换言之,第二连接面3112与第二内表面132之间的距离D2小于第一连接面3111与第一内表面131之间的距离D1。那么,连接于第二连接面31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朝向佩戴空间50更突出,从而使得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更易于贴合于人体。

如图16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0的端部形成凹陷部15,或,手柄40与中间支架10的连接处形成凹陷部15,凹陷部15位于中间支架10的下侧。可以理解的是,当佩戴该颈部按摩仪100使得延伸部分12贴合于人体时,延伸部分12会受到人体的推顶的作用力而产生趋向于背离人体方向的变形,那么,延伸部分12将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趋势,因此,将产生朝向人体推顶的反作用力,从而使得延伸部分12产生对人体的预压力作用,进而使得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与人体的贴合度更好。本实施例中,由于中间支架10的端部形成凹陷部15,或,手柄40与中间支架10的连接处形成凹陷部15,凹陷部15使得延伸部分12的变形不易受到手柄40和中间支架10的端部的影响,即,延伸部分12相对独立于中间支架10的端部或者中间支架10与手柄40的连接处,使得延伸部分12可以独立发生形变,也就更易于产生对人体的预压力作用。

可选地,手柄40与中间支架10的连接处形成凹陷部15时,凹陷部15与中间支架10之间形成平滑过渡,和/或,凹陷部15与手柄40之间形成平滑过渡。换言之,手柄40与中间支架10的连接处形成凹陷部15时,凹陷部15与中间支架10之间形成平滑过渡,或者,凹陷部15与手柄40之间形成平滑过渡,或者,凹陷部15既与手柄40形成平滑过渡又与中间支架10之间形成平滑过渡。示例性地,凹陷部15既与手柄40形成平滑过渡又与中间支架10之间形成平滑过渡,从而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的外观上更加平滑,而且,避免了棱角处划伤皮肤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0的上侧形成有避位部16,避位部16用于为人体的头部避位。当该颈部按摩仪100佩戴于颈部时,中间支架10的上侧距离后脑的位置比较近,当用户向后仰头时,就会碰撞到中间支架10的上侧,导致用户体验不佳。而本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中间支架10的上侧形成有避位部16,为人体头部后仰活动提供活动空间,不会因为头部后仰挤压到中间支架10而影响振动按摩单元20与颈部皮肤的贴合,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具体地,避位部16为自中间支架10的端部朝向中部逐渐向下凹陷而形成的避位部16。

可选地,避位部16与中间支架10形成弧形过渡,从而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的外观上更加平滑,而且,避免了棱角处划伤皮肤的情况。

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中间支架10包括主体部分11和自主体部分11向下延伸的延伸部分12,从而使得该颈部按摩仪100不仅可以按摩到颈部,还可以按摩至颈部下方。此外,延伸部分12的至少部分内表面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那么,该颈部按摩仪100佩戴时,朝向佩戴空间50倾斜的延伸部分12可以更加靠近于人体,从而使得设于延伸部分12的振动按摩单元20可以更加贴合于人体,以提升按摩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颈部按摩仪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颈部按摩仪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可拆式止痒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