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

文档序号:696830 发布日期:2021-05-04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 (Multi-ratchet type mute clutch ) 是由 王佩英 于 2021-01-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多种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主要用于传动技术领域,至少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和/或致动装置、和/或缓冲阻尼装置、和/或探测装置。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直接或间接通过棘爪与多个棘轮的相互作用有选择地传递动力并显著降低动力接合与分离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与噪音。通过多棘轮离合装置、和/或致动装置、和/或缓冲阻尼装置、和/或探测装置的不同组合与连接,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可有选择地实现多种动力的接合与分离功能,并可有选择地制动、锁止或固定所连运动件。与一般棘轮离合器相比,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具备运行噪音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操控性好、传动效率高、模块化水平高、通用性好、可扩展性强、制造成本低等优点。(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lurality of multi-ratchet type mute clutches, which are mainly used in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ransmission and at least comprise a multi-ratchet clutch device, an actuating device, a buffering damping device and a detecting device. The multi-ratchet type mute clutch selectively transmits pow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awls and the plurality of ratchets and remarkably reduces vibration and noise generated during the power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process. The multi-ratchet type mute clutch can selectively realize the engaging and disengaging functions of various powers and can selectively brake, lock or fix the connected moving parts throug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and connections of the multi-ratchet type clutch device and/or the actuating device and/or the buffering damping device and/or the detecting device. Compared with a common ratchet clutch, the multi-ratchet mute clut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operation noise, simple structure, high reliability, good controllability,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high modularization level, good universality, strong expandability, low manufacturing cost and the like.)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主要用于传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大部分情况下,机器的动力源所能提供的动力输出特性与执行装置所需的动力输入特性不匹配,因此常常需要设置专门的传动系统把动力源的动力经变速和/或差速传动后驱动机器的执行装置。并且,由于实际工况比较复杂,在很多情况下,传动系统往往需要设置多个动力传递路径,也就是设置多个挡位,以满足机器在多种工况条件下对动力性、经济性等各方面的要求。为了实现传动系统在多个挡位之间的顺利切换,且保证各挡位之间动力互不干涉,通常需要设置专门的换挡装置。

换挡装置一般设置在机器的传动系统内部,或设置在机器的动力源与执行装置之间,或设置在机器的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或设置在机器的运动件与机架之间。目前常见的换挡装置有:单向离合器(或超越离合器)、离心式离合器、液压或电机驱动的摩擦片式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磁粉离合器、棘轮离合器、牙嵌离合器、同步器等。其中,棘轮离合器利用棘爪与棘轮的接合与分离有选择地实现各种动力、运动、载荷、转速、扭矩的传递。由于棘爪与棘轮之间为面接触,棘轮离合器的承载能力较高。且借助于各种操纵机构,很容易实现棘爪与棘轮的接合与分离。但传统的棘轮离合器一般具有一个棘轮(如果把安装棘爪的半离合也作为棘轮考虑的话,则传统的棘轮离合器一般具有两个棘轮),棘爪与单个棘轮接合与分离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振动、冲击与噪音,从而导致棘轮离合器的可靠性较低。并且,当棘轮离合器作为单向离合器或超越离合器使用时,棘爪在分离状态或超越状态下运行时不断与棘轮发生撞击,产生振动与噪音,不但影响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还明显降低了棘爪与棘轮的可靠性与寿命。加之,由于棘爪与棘轮外径通常处于滑动接触状态,这不但降低了棘轮离合器的传动效率,也限制了棘轮离合器的应用范围,且对棘爪的耐磨性要求较高。

因此,开发运行噪音低、可靠性高、传动效率高的静音棘轮离合器成为当前传动技术领域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一旦克服传统棘轮离合器的这些缺点,将会极大扩展棘轮离合器的应用范围,并为新型传动系统的开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

发明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棘轮离合器的优点,并克服一般棘轮离合器的缺点,扩大棘轮离合器的应用范围,本发明旨在提供多种运行噪音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操控性好、传动效率高、换挡过程无动力中断、模块化水平高、通用性好、可扩展性强、制造成本低的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以及以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为基础的多种集中离合装置、驻车装置、新型差速器、制动系统、安全装置、新型传动系统、新型模块和新型机器。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多种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用于将机器或传动系统的至少两个零件、两个构件或两个部件连接,和/或实现所连运动件动力、运动、载荷、转速、扭矩的接合与分离功能,和/或实现所连运动件减速、停止或保持停止状态。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至少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和/或致动装置AM、和/或缓冲阻尼装置DM、和/或探测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在类别上至少包括: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1、轴向单向离合机构92、径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3、轴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4、径向多模离合机构95、轴向多模离合机构96、径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7、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8。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在具体构造上至少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中圈2、第一外圈3、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辅助内圈11可动、第二辅助内圈12固定、第三辅助内圈、第一内圈左支架14、第一内圈右支架15、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内圈换挡齿套、第一内圈换挡定位机构、第一内圈换挡凸轮、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一辅助中内圈21、第二辅助中内圈22、第三辅助中内圈、第一中圈左支架24、第一中圈右支架25、第一辅助中内圈定位轴承26、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第三回位弹簧30、第一辅助外圈31、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三辅助外圈、第一外圈左支架34、第一外圈右支架35、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辅助中外圈、第二辅助中外圈、第三辅助中外圈、第一辅助中外圈定位轴承、第一上半棘爪、第一内圈铆钉51、第一中圈铆钉52、第一外圈铆钉53、第一棘爪保持架56、第二棘爪保持架57、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第二离合定位滚子59、第一下半棘爪、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第一内圈传动凸轮、第一内圈传动销钉、第一内圈传动销钉滚子、第一内圈辅助左支架、第一液压阻尼器、第一辅助中内圈限位销钉71、第一辅助中内圈限位销钉滚子、第一辅助中外圈限位销钉、第一辅助中外圈限位销钉滚子、第一中圈传动凸轮、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第一中圈辅助左支架、第一弹簧阻尼器、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第一外圈传动销钉滚子、第一外圈辅助左支架、第一材料阻尼器、径向单向离合机构、轴向单向离合机构、径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轴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径向多模离合机构、轴向多模离合机构、径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中间离合102、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第一主体棘爪106、第一棘爪滚子107、第一棘爪销钉108、第一棘爪滚子支架、第一杠杆机构110、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第一左半离合左支架、第一左半离合右支架115、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左半离合换挡齿套117、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18、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凸轮、第二杠杆机构120、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第一辅助中左离合定位轴承126、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第三杠杆机构130、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第一右半离合左支架、第一右半离合右支架、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右半离合换挡齿套137、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38、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凸轮、第四杠杆机构140、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第一辅助中右离合定位轴承144、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第一右半离合铆钉、第二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56、第二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57、第二辅助棘爪保持架158、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滚子、第一左半离合传动凸轮、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164、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65、第一左半离合辅助左支架、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171、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滚子、第一辅助中右离合限位销钉、第一辅助中右离合限位销钉滚子、第一中间离合传动凸轮、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第一中间离合辅助左支架、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滚子、第一右半离合传动凸轮、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184、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85、第一右半离合辅助左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致动装置AM在类别上至少包括:电机致动装置218、和/或液压致动装置、和/或手动致动装置、和/或气压致动装置、和/或电磁致动装置、和/或压电致动装置、和/或磁致伸缩致动装置、和/或记忆金属致动装置、和/或热胀冷缩致动装置。所述致动装置AM在具体构造上至少包括:第一致动电机201、和/或第一致动传动机构、和/或第一致动液压缸、和/或第一致动手柄、和/或第一致动气压缸、和/或第一致动电磁阀、和/或第一压电致动器、和/或第一磁致伸缩致动器、和/或第一记忆金属致动器、和/或第一热胀冷缩致动器、和/或第一致动丝杆211、和/或第一致动螺母212、和/或第一防转导杆213、和/或第一致动销214、和/或第一致动连杆215、第一换挡拨叉216、和/或第一换挡导杆。

本发明还提供了多种用于传动领域且使用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的集中离合装置、驻车装置、新型差速器、制动系统、安全装置、新型传动系统、新型模块和新型机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具有以下优点:

(1)运行噪音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传动效率高:由于本发明的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可对棘爪增设滚轮,使棘爪在超越状态下通过滚轮与棘轮表面接触,极大提高了离合器在单向分离或超越状态下的传动效率与可靠性;且当安装棘爪的棘轮转速较高时,处于分离状态或超越离合状态的棘爪可在离心力作用下,克服回位弹簧的弹力从而彻底脱离与相应棘轮的接触;当安装棘爪的棘轮转速较低时,棘爪在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恢复与相应棘轮的接触,这样在进一步提高离合器传动效率的同时也可使本发明的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用于转速较高的工况;加之,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采用多个棘轮与棘爪相互作用,既避免了离合器在传递动力时棘爪滚轮承受较大载荷而损坏,又可在棘爪与棘轮分离时使棘爪滚轮与多个棘轮拼合的圆柱面或平面接触,明显降低了噪音,并极大提高了棘轮离合器的可靠性。并且,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的大部分零部件结构简单、制造工艺不复杂;与一般的棘轮离合器相比,由于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还可增加缓冲阻尼环节,从而极大降低了动力接合与分离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与冲击,进而明显改善了各零部件的受载情况并极大提高了各零部件的可靠性。

(2)操控性好、控制难度低: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的部分离合装置根据实际工况具有自行离合的功能,其它换挡装置则设置有专门的致动装置以实现其离合操作,因此整个换挡装置的操控性较好;且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设置有专门的缓冲阻尼装置用于降低动力接合或动力分离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与冲击,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的各功能模块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模块的功能重叠性较少,对控制系统的模块功能要求较低,从而使整个控制系统的开发难度较低。

(3)模块化水平高、通用性好、可扩展性强: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由不同的功能模块组成,只要更改不同的离合装置模块,辅以不同的致动装置模块、缓冲阻尼装置模块等,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几乎可以替代所有传统的换挡装置(单向离合器、离心式离合器、摩擦片式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磁粉离合器、同步器等),并可扩展开发以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为基础的驻车装置、安全保护装置(限扭、限速等)、制动装置(传统刹车装置、行车制动装置、行车缓速装置、IBooster等)、汽车前后桥分动器、轮间防滑差速器、集中同步器等。加之,可把一个传动系统的多个换挡功能整合到一个换挡装置中,从而实现集中离合控制功能的集中离合器,为目前的传统传动系统的改造以及新型传动系统的开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4)换挡过程无动力中断:由于可有选择地增加专门的缓冲阻尼装置,换挡离合过程的振动与冲击较小,因此,可以在不切断动力的条件下实现直接换挡,从而可有选择地实现无动力中断的换挡功能。

(5)制造成本低:由于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的零部件结构简单,并且其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通用性较高、换挡控制难度较低、换挡过程无动力中断,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这使得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的各零部件、各功能模块采用大批量、模块化生产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了整体制造成本。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的详细描述中,将很容易清楚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势,以及其它的特征和优势,但是,应当清楚地知道,所有的附图都只是为了描述、而不是对本发明的定义和范围作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图1~182为实施例1~36的结构示意图。图183~186为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的4种基本构型图。图中标记说明:MRC-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DM-缓冲阻尼装置,MRM-多棘轮离合装置,AM-致动装置,PA-棘爪的旋转轴线,f-棘爪与棘轮接合时棘轮对单个棘爪的等效摩擦力,FN-棘爪与棘轮接合时棘轮对单个棘爪的等效法向力,F-棘爪与棘轮接合时棘轮对单个棘爪的等效作用力,μ-棘爪与棘轮接合时棘轮对单个棘爪等效摩擦系数,θ-F与FN的夹角,1-第一内圈,2-第一中圈,3-第一外圈,4-第一离合定位轴承,5-第二离合定位轴承,6-第一棘爪,7-第二棘爪,8-第三棘爪,9-第四棘爪,10-第一回位弹簧,11-第一辅助内圈,12-第二辅助内圈,14-第一内圈左支架,15-第一内圈右支架,16-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20-第二回位弹簧,21-第一辅助中内圈,22-第二辅助中内圈,24-第一中圈左支架,25-第一中圈右支架,26-第一辅助中内圈定位轴承,27-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8-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9-第一中圈换挡凸轮,30-第三回位弹簧,31-第一辅助外圈,32-第二辅助外圈,34-第一外圈左支架,35-第一外圈右支架,36-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7-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8-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9-第一外圈换挡凸轮,40-第四回位弹簧,45-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7-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8-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9-第一左半离合内支架,51-第一内圈铆钉,52-第一中圈铆钉,53-第一外圈铆钉,54-第一左半离合外支架,55-第一棘爪限位卡环,56-第一棘爪保持架,57-第二棘爪保持架,58-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9-第二离合定位滚子,61-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71-第一辅助中内圈限位销钉,76-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7-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9-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3-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4-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7-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88-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9-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91-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2-轴向单向离合机构,93-径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4-轴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5-径向多模离合机构,96-轴向多模离合机构,97-径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8-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9-第二离合定位卡环,100-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1-第一左半离合,102-第一中间离合,103-第一右半离合,104-第四离合定位卡环,105-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10-第一杠杆机构,11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3-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5-第一左半离合右支架,116-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7-第一左半离合换挡齿套,118-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0-第二杠杆机构,121-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2-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3-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4-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5-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6-第一辅助中左离合定位轴承,127-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8-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9-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30-第三杠杆机构,13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3-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6-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7-第一右半离合换挡齿套,138-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40-第四杠杆机构,141-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2-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3-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4-第一辅助中右离合定位轴承,145-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6-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7-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8-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9-第三离合定位轴承,150-第五离合定位卡环,151-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2-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4-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165-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1-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176-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7-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4-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185-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201-第一致动电机,211-第一致动丝杆,212-第一致动螺母,213-第一防转导杆,214-第一致动销,215-第一致动连杆,216-第一换挡拨叉,218-电机致动装置,227-第一致动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之表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技术领域内技术人员易于基于对发明原理作出很多改变,因此本发明并非固定于所显示和描述的细节,而是意图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和修改。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并且不旨在限制。如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等也可以旨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术语“包括”和“具有”是包括性的,并且因此规定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零件、构件、部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是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零件、构件、部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本文描述的方法步骤、程序和操作不应该被理解为必须需要以所讨论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来执行所述方法步骤、程序和操作,除非具体识别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的是,可采用另外或替代的步骤。

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在本文用来描述各种零件、构件、部件、组件、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零件、构件、部件、组件、层和/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可仅用于区分一个零件、构件、部件、组件、层和/或部分。诸如“第一”、“第二”、“第三”的术语和其它数字术语在本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次序或顺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

实施例1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9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1,如图1~9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外圈左支架34、第一外圈右支架35、第一外圈铆钉53、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的右侧。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外圈3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反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反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反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如图6所示,通过设计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防脱挡功能:当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时,设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之间的等效作用力为F,μ为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触面之间的等效摩擦系数,f为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之间的等效摩擦力,FN为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触面之间的等效法向作用力,θ为F与FN的夹角,则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当θ<arctan(μ)时,即使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之间的接合力F较大时(或在一定载荷范围内时),在所述接合力F、所述第一回位弹簧4的弹力以及所述摩擦力f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外圈2也不会自行脱离接合状态,从而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防脱挡能力或自锁能力。特别地,当所述接合力F相对所述法向作用力FN朝所述第一内圈1的内径方向偏斜一个角度时,如图5所示,则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时具有较强的防脱挡能力或自锁能力。同样地,如图6所示,通过设计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过载保护功能: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则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当θ>arctan(μ)时,且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之间的所述接合力F较大时(或超过一定载荷范围时),在所述接合力F、所述第一回位弹簧4的弹力以及摩擦力f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外圈2自行脱离接合状态。此时,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可作为安全离合器使用,以防止传动系统在传递动力过程中出现较大载荷。如图2、图8以及9所示,通过设计所述第一棘爪6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可以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且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触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3的转速超过一定范围时,由于所述第一棘爪6设计有偏心结构或空槽结构,所述第一棘爪6以旋转轴线PA为界的两部分所受离心力差别较大,则所述第一棘爪6在较大的离心力作用下克服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弹力作用并相对所述旋转轴线PA进一步旋转一定角度,从而使所述第一棘爪6彻底与所述第一内圈1脱离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的传递效率以及可靠性。当所述第一外圈3的转速较低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恢复接触状态。如图5所示,当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时,如果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则在一定转速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由于偏心结构导致的离心力不足以克服棘轮与棘爪之间的自锁作用,因此,在一定转速范围内,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仍然可以可靠运行(保持接合状态,并不受转速变化影响)。当配置有所述的这种棘爪结构时,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可用于转速较高的工况。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通过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棘爪6的具体结构如图7或图8所示,包括:第一主体棘爪106、第一棘爪滚子107、第一棘爪销钉108。所述第一棘爪销钉108与所述第一主体棘爪10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棘爪滚子107与所述第一棘爪销钉108连接。所述第一棘爪滚子107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销钉108转动。所述第一棘爪滚子107也可通过滑动轴承、滚动轴承或间隙轴承与所述第一棘爪销钉108连接,以进一步降低所述第一棘爪滚子107的转动阻力。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安装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上,且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可相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转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支承与定位。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也可通过滑动轴承、滚动轴承或间隙轴承与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连接,这样可进一步降低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的滚动阻力,并提高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与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之间的定位精度,进而间接提高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的定位精度。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反转时(图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时(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一棘爪6通过所述第一棘爪滚子107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超越离合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如图2所示,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且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正转时(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如图4所示),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均处于接合状态。如图4所示,为了避免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棘爪滚子107受力较大,特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应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但所述第一内圈1相应的凹槽齿廓不做挖深处理(则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接合状态且受力较大时,所述第一棘爪6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内圈1的相应部分接触),从而确保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即使在恶劣工况下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棘爪滚子107也不会承受较大载荷。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尺寸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相等,且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径尺寸。这样,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第一棘爪6仅与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接触,进一步减少了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时的空转效率。且即使由于长时间运行(磨损)导致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有所减少,仍可保证所述第一棘爪6在分离状态下仍不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触,这样既不影响棘爪与棘轮接合与分离性能,而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离合器的可靠性、耐久性等。由于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轮廓相同,且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只是起到减少振动与噪音并增加传动效率的目的,对两者的强度要求并不高,因此,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可根据实际工况,采用轻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统一规格大批量制造,从而可极大节约成本。且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之间也可通过增加轴承使两者连接成一个组件,或把轴承内外圈分别制造成同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同的齿廓形状,这样更便于大批量生产、制造、组装,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2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0~1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中去除了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并增加了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以及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对所述第一外圈3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相对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进行定位或限制。

实施例3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3~15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3,如图13~15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中圈2、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三棘爪8、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三回位弹簧30、第一中圈左支架24、第一中圈右支架25、第一中圈铆钉52、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辅助外圈31、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的外侧,所述第一内圈1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的内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均与所述第一中圈2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均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的右侧。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均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图1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且在正转方向(图1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1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且在反转方向(图1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三棘爪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三棘爪8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1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1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1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1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通过设计棘爪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等,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通过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1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且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14中箭头所示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均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与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圈3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在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14中箭头所示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且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1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均处于接合状态。同实施例1,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以避免棘爪滚轮承受较大载荷。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尺寸略小于所述第一外圈3的内径尺寸。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4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6~26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缓冲阻尼装置D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多模离合机构95,如图19~21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一外圈左支架34、第一外圈右支架35、第一外圈铆钉53、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22~23所示,包括:第一致动电机201、第一致动丝杆211、第一致动螺母212、第一防转导杆213、第一致动销214、第一致动连杆215、第一致动连接螺栓227。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为所述致动装置AM的动力源。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的壳体直接或间接与传动系统的机架(未示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的转子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与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的转子一起旋转。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与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之间直接或间接通过螺旋传动副连接。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与所述第一防转导杆2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转导杆213相对所述传动系统的机架(未示出)在轴向上移动。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通过所述第一致动连接螺栓227与所述第一致动连杆21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致动连杆215与所述第一致动销214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所述第一防转导杆213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可把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的转动转化为所述第一致动销214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与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之间也可用滚珠丝杠等类似方法提高螺旋传动的传动效率。所述第一致动销214通过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有选择地转动,从而使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具有多种离合状态。所述致动装置AM也可采用液压、气压、电磁阀等驱动形式,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实现多种接合与分离功能。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如图24~26所示。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通过所述第一内圈1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用于缓解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动力离合过程中所产生的过大振动、冲击等。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也可采用液压阻尼、液力阻尼、弹簧阻尼等形式的缓冲阻尼机构,以缓解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动力离合过程中所产生的过大振动、冲击等。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的右侧。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20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均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均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棘爪7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反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通过设计棘爪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等,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通过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与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与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在轴向上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外圈3与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之间,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在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有选择地转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通过所述第一致动销214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四种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正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2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对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分别具有两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默认的中间位置对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具有一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在默认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均处于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反转时(图2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正转时(图2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均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且在反转方向上固定;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正转时(图2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反转时(图2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均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以避免棘爪滚轮承受较大载荷。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内圈1。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5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27~32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缓冲阻尼装置D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7,如图30~32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中圈2、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三回位弹簧30、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中圈左支架24、第一中圈右支架25、第一中圈铆钉52、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辅助外圈31、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22~23所示,与实施例4类似。所述第一致动销214通过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有选择地实现多种离合状态。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如图24~26所示,同实施例4类似。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通过所述第一内圈1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的外侧,所述第一内圈1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的内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均与所述第一中圈2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均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的右侧。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30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如图30所示,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四棘爪9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棘爪7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三棘爪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三棘爪8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四棘爪9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四棘爪9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四棘爪9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直接与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小于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对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时,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通过设计棘爪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等,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通过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与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固定。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在轴向上被限制在所述第一中圈2与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之间,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在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有选择地转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通过所述第一致动销214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四种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与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在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正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对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分别具有两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默认的中间位置对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具有一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在默认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均处于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且在反转方向上固定;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且在正转方向上固定;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3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以避免棘爪滚轮承受较大载荷。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尺寸略小于所述第一外圈3的内径尺寸。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6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33~40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缓冲阻尼装置D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多模离合机构95,如图38~40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一外圈左支架34、第一外圈右支架35、第一外圈铆钉53、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包括:第一致动电机201、第一致动丝杆211、第一致动螺母212、第一防转导杆213、第一换挡拨叉216、第一致动连接螺栓227。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为所述致动装置AM的动力源。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的壳体直接或间接与传动系统的机架(未示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的转子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与所述第一致动电机201的转子一起旋转。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与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之间直接或间接通过螺旋传动副连接。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与所述第一防转导杆2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防转导杆213相对所述传动系统的机架(未示出)在轴向上可移动。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通过所述第一致动连接螺栓227与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通过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具有多种离合状态。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所述第一致动丝杆211与所述第一致动螺母212之间也可用滚珠丝杠等类似方法提高螺旋传动的传动效率。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如图24~26所示,与实施例4类似。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通过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所述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所述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的右侧。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38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棘爪7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反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3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通过设计棘爪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等,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通过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上,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与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固定。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具有多个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花键分别与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移动,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或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固定。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空套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与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之间。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与所述第一外圈3之间也可添加轴承,以减少传动阻力。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进行多个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连接。当所述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随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沿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通过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也可在所述第一外圈传动销钉84与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之间添加轴承,以提高螺旋传动的传动效率,或采用类似滚珠丝杠等方法,提高螺旋传动的传动效率。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与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在旋转方向上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随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一起转动。且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外圈传动凸轮83与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之间。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直接分别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四种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具有五个位置的定位作用。其中,在默认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处于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沿轴向移动至左侧(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一侧)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反转时(图3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正转时(图38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沿轴向移动至左侧(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一侧)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沿轴向移动至右侧(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一侧)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且在反转方向上固定;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正转时(图38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反转时(图3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初始的接合状态,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沿轴向移动至右侧(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一侧)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凸轮3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以避免棘爪滚轮承受较大载荷。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内圈1。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7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41~46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缓冲阻尼装置D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7,如图44~46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中圈2、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三回位弹簧30、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中圈左支架24、第一中圈右支架25、第一中圈铆钉52、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辅助外圈31、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6类似。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与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连接,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具有多种离合状态。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如图24~26所示,同实施例4类似。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通过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的外侧,所述第一内圈1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的内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均与所述第一中圈2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均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的右侧。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44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如图44所示,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四棘爪9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棘爪7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三棘爪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三棘爪8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四棘爪9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四棘爪9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四棘爪9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直接与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小于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对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时,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通过设计棘爪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等,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通过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与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固定。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连接。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移动,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固定。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在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有选择地转动。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被限制在所述第一中圈2与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之间。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与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与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转动。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固定。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连接。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时,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通过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进而,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通过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推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有选择地转动。也可在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76与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之间添加轴承,以提高螺旋传动的传动效率,或在所述第一中圈传动销钉滚子77与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之间采用类似滚珠丝杠等方法,提高螺旋传动的传动效率。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与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四种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与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在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正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对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分别具有两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默认的中间位置对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具有一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在默认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均处于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且在反转方向上固定;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且在正转方向上固定;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44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凸轮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以避免棘爪滚轮承受较大载荷。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径尺寸;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尺寸略小于所述第一外圈3的内径尺寸。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8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47~52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缓冲阻尼装置D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多模离合机构95,如图50~52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一外圈左支架34、第一外圈右支架35、第一外圈铆钉53、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第一杠杆机构110、第二杠杆机构120、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6类似。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与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具有多种离合状态。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如图24~26所示,与实施例4类似。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通过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的左侧。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50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5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以及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棘爪7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50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5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5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5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50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5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通过设计棘爪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等,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通过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与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具有多个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外圈3连接。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移动,且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进行多个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上。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上,且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连接。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推动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一端,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在另一端推动所述第一棘爪6从而致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上,且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存在一定间隙。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致动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时,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仍然保持初始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沿轴向继续移动时,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推动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进而致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或分离。与此同时,由于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具备可压缩性,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继续压缩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继续保持分离状态。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三种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与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连接。在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定位机构3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具有左侧(靠近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的一侧)、中间、右侧(靠近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的一侧)三个位置的定位作用。其中,右侧为默认定位位置,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此位置处时,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处于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沿轴向移动至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反转时(图5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正转时(图5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沿轴向移动至所述左侧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以避免棘爪滚轮承受较大载荷。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径尺寸。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9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53~58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缓冲阻尼装置D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7,如图56~58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中圈2、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三回位弹簧30、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中圈左支架24、第一中圈右支架25、第一中圈铆钉52、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辅助外圈31、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第一杠杆机构110、第二杠杆机构120、第三杠杆机构130、第四杠杆机构140、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6类似。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具有多种离合状态。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如图24~26所示,同实施例4类似。所述缓冲阻尼装置DM通过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与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连接。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的外侧,所述第一内圈1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的内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所述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均与所述第一中圈2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所述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均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的右侧。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56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如图56所示,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四棘爪9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棘爪7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三棘爪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三棘爪8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四棘爪9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四棘爪9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以及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四棘爪9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直接与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小于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对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时,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通过设计棘爪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等,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通过所述第一中圈铆钉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上,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与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固定。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具有多个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连接。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移动,且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固定。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进行多个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上。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上,且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连接。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推动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一端,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在另一端推动所述第一棘爪6从而致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上,且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存在一定间隙。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致动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时,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仍然保持初始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沿轴向继续移动时,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推动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进而致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接合或分离。与此同时,由于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具备可压缩性,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继续压缩所述第一离合致动弹簧47,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继续保持分离状态。所述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上。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上,且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连接。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所述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推动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的一端,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在另一端推动所述第三棘爪8从而致使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或分离。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上,且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存在一定间隙。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通过所述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致动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时,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仍然保持初始状态。当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沿轴向继续移动时,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推动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进而致使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或分离。与此同时,由于所述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的具备可压缩性,所述第一外圈换挡齿套37继续压缩所述第二离合致动弹簧48,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继续保持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三种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与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在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所述第一中圈换挡定位机构2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具有左侧(靠近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的一侧)、中间、右侧(靠近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的一侧)三个位置的定位作用。其中,右侧为默认定位位置,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在此位置处时,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均处于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沿轴向移动至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沿轴向移动至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正转时(图56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反转时(图56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沿轴向移动至所述左侧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杠杆机构11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杠杆机构12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内圈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圈换挡齿套27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沿轴向移动至所述左侧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杠杆机构13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杠杆机构140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以避免棘爪滚轮承受较大载荷。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尺寸略大于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径尺寸;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尺寸略小于所述第一外圈3的内径尺寸。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10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59~61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1,如图59~61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外圈左支架34、第一外圈右支架35、第一外圈铆钉53、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在轴向上,所述第一棘爪6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与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之间。所述第一棘爪6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在限定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沿径向移动。如图59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反转方向(图59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59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外圈左支架34、所述第一外圈右支架35通过所述第一外圈铆钉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圈3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外圈3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在一定转速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当转速较高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棘爪6克服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弹力以及其它约束作用,从而与所述第一内圈1脱离接触。这样,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通过限制所述第一外圈3过高转速,从而可实现安全离合器的功能。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11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62~64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1,如图62~64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外圈3、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一棘爪6、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内圈左支架14、第一内圈右支架15、第一内圈铆钉51、第一辅助外圈31、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内圈1上,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内圈1一起旋转。在轴向上,所述第一棘爪6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内圈左支架14与所述第一内圈右支架15之间。所述第一棘爪6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圈1上,在限定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沿径向移动。如图62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在正转方向(图62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62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内圈左支架14、所述第一内圈右支架15通过所述第一内圈铆钉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内圈1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内圈1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与所述第一外圈3连接。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对所述第一外圈3进行轴向和/或径向支承与定位。如图63所示。为避开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的干涉,所述第一棘爪6在与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轴向重叠位置处设有相应的切槽。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由于所述第一棘爪6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圈1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沿径向移动,则当所述第一内圈1转速较高时,由于所述第一棘爪6所受离心力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弹力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外圈3也不会自动分离。其余同实施例10类似。

实施例12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65~67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3,如图65~67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中圈2、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三棘爪8、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三回位弹簧30、第一中圈左支架24、第一中圈右支架25、第一中圈铆钉52、第一辅助内圈11、第二辅助内圈12、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辅助外圈31、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三棘爪8均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轴向上,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三棘爪8被限制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与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之间。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三棘爪8均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在限定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三棘爪8均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沿径向移动。如图65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反转方向(图65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65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如图65所示,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65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65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以及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均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以及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如图67所示。为避开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的干涉,所述第一棘爪6在与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轴向重叠位置处设有相应的切槽。为避开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的干涉,所述第三棘爪8在与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轴向重叠位置处设有相应的切槽。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与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支承与定位。其余同实施例3类似。

实施例13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68~70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3,如图68~70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中圈2、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三棘爪8、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三回位弹簧30、第一内圈左支架14、第一内圈右支架15、第一内圈铆钉51、第一中圈左支架24、第一中圈右支架25、第一中圈铆钉52、第一辅助中内圈21、第二辅助中内圈22、第一辅助中内圈限位销钉71、第一辅助中内圈定位轴承26、第一辅助外圈31、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内圈1上,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内圈1一起旋转。在轴向上,所述第一棘爪6被限制在所述第一内圈左支架14与所述第一内圈右支架15之间。所述第一棘爪6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圈1上,且在限定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沿径向移动。所述第三棘爪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在轴向上,所述第三棘爪8被限制在所述第一中圈左支架24与所述第一中圈右支架25之间。所述第三棘爪8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且在限定范围内所述第三棘爪8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沿径向移动。如图68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辅助中内圈21、所述第二辅助中内圈2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中圈2、所述第一辅助中内圈21、所述第二辅助中内圈22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在正转方向(图6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6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如图68所示,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在正转方向(图6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6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内圈1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内圈1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圈2上,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一中圈2一起旋转。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辅助中内圈限位销钉7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中内圈定位轴承26与所述第一辅助中内圈21连接。所述第一辅助中内圈限位销钉7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中内圈定位轴承26对所述第一辅助中内圈21进行径向支承与定位。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与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支承与定位。其余同实施例12类似。

实施例14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71~73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单向离合机构92,如图71~73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左半离合右支架115、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右支架115、所述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均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右支架115、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右侧。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71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反转方向(图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7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反转方向(图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7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反转方向(图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7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上,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右支架11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图7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右支架115通过所述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正转时(图71中箭头所示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限定的角度时,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且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反转时(图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均处于接合状态。为了避免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在接合状态时,棘爪滚子受力较大,特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从而确保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即使在恶劣工况下处于接合状态时,棘爪滚子也不会承受较大载荷。在轴向上,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处于垂直于轴线的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端面处于垂直于轴线的同一平面上。或者,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向左(轴向上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一侧)略微突出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端面;这样,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时,可进一步减少棘爪与棘轮的接触面积减少,从而进一步提高离合器在分离状态的空转效率;且即使由于长时间运行导致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轴向尺寸有所减少,仍可保证所述第一棘爪6在分离状态下仍不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触,这样既不影响棘爪与棘轮接合与分离性能,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离合器的可靠性。并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只是起到减少振动与噪音并增加传动效率的目的,对两者的强度要求并不高,因此,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可根据实际工况,采用轻金属、非金属或复合材料统一规格大批量制造,从而可极大节约成本。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之间也可通过轴承连接使两者连接成一个组件,或把轴承内外圈分别制造成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形状,这样更便于大批量生产、制造、组装,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15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74~76所示。实施例15与实施例14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5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增加了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右支架115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进行轴向定位与支承。

实施例16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77~82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以及致动装置A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4,如图80~82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中间离合102、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三棘爪8、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三回位弹簧30、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6类似。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具有多种离合状态。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所述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均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所述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右侧。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80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可转动。如图80所示,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所述第三棘爪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三棘爪8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通过所述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固定连接。如图81所述,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具有多个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移动,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进行多个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的作用下可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的作用下可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三种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在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具有左侧(靠近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一侧)、中间、右侧(靠近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一侧)三个位置的定位作用。其中,中间为默认定位位置。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处于所述中间定位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均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则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沿轴向移动至所述左侧定位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三棘爪8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与反转方向均可转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沿轴向移动至所述右侧定位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与反转方向均可转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80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处于接合状态。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处于垂直于轴线的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略微突出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端面;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处于垂直于轴线的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略微突出所述第一左右半离合103的端面。其余同实施例14类似。

实施例17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83~88所示。实施例17与实施例1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7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去除了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并增加了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进行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进行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通过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具有三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分别与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有选择地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22~23所示,与实施例4类似。

实施例18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89~94所示。实施例18与实施例1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8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8,且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增加了第二棘爪7、第四棘爪9、第二回位弹簧20、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均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当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接合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92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上(图92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固定;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分离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接合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接合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分离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反转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当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分离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与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当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与反转方向上均固定;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反转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当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与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

实施例19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95~100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8,如图98~100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中间离合102、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三回位弹簧30、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6类似。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中圈2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具有多种离合状态。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所述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均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所述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右侧。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进行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进行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且所述第四棘爪9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棘爪7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所述第三棘爪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三棘爪8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所述第四棘爪9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四棘爪9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四棘爪9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随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直接与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小于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对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时,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分离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接合且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均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4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分离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外圈3接合且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以及所述第四棘爪9均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与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通过所述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以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以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移动,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固定。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在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有选择地转动。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被限制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之间。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连接,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转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连接。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时,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推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进而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通过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有选择地转动。也可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之间添加轴承,以提高螺旋传动的传动效率,或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之间采用类似滚珠丝杠等方法,提高螺旋传动的传动效率。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直接分别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与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四种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或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在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三棘爪8或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正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分别具有两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默认的中间位置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具有一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在默认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均处于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反转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四棘爪9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四回位弹簧4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一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反转方向上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可转动;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98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98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向旋转至所述的第二定位角度位置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四棘爪9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处于垂直于轴线的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向右(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一侧的方向)略微突出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端面;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处于垂直于轴线的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略微向左(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一侧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一左右半离合103的端面。其余同实施例18类似。

实施例20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01~106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以及致动装置A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单向离合机构92,如图104~106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一左半离合内支架49、第一左半离合外支架54、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6类似。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从而使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且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内支架49、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外支架54、所述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均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内支架49、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外支架54、所述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左侧。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进行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104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上(图104中箭头所示方向)可转动且在反转方向上(图10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内支架49、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外支架54以及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移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上(图104中箭头所示方向)可转动且在反转方向上(图10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上(图104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10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内支架49通过所述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左半离合外支架54通过所述第一左半离合铆钉1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通过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时,或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正转与反转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或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作用下可有选择地实现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离合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沿轴向移动至右侧默认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可转动且在反转方向固定;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正转时(图104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反转时(图104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沿轴向移动至左侧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与反转方向均可转动。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凹槽齿廓部分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处于垂直于轴线的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略微向左(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一侧)突出所述第一左右半离合103的端面。其余同实施例16类似。

实施例21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07~112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20类似。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单向离合机构92,如图110~112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棘爪限位卡环55。所述第一棘爪6为单一零件。且所述第一棘爪6为复合棘爪(具有多个棘爪机构)。所述第一棘爪6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连接。所述第一棘爪6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且所述第一棘爪6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移动。所述第一棘爪限位卡环55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且所述第一棘爪限位卡环55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棘爪6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轴向移动范围。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其余与实施例20类似。

实施例22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13~118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19类似。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8,如图116~118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中间离合102、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三回位弹簧30、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18、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38、第一左半离合换挡齿套117、第一右半离合换挡齿套137、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164、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65、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184、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85。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18安装在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上,且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18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1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固定。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18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1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38安装在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上,且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38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3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固定。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38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3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齿套117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连接。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齿套11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移动,且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齿套11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齿套137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连接。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齿套13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移动,且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齿套13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对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在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164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齿套11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65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164连接,且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65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164转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65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连接。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换挡齿套117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164推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65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进而所述第一左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65通过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有选择地转动。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直接分别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且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三辅助左半离合11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184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齿套13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85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184连接,且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85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184转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85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连接。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换挡齿套137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184推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85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进而所述第一右半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85通过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有选择地转动。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直接分别与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且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三辅助右半离合133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其余同实施例19类似。

实施例23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19~124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19类似。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8,如图122~124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中间离合102、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三回位弹簧30、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79、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87、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上,且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一起旋转。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移动,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连接。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移动,且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连接,且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转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连接。当所述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时,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推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进而所述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通过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有选择地转动。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直接分别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且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79与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87与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79连接,且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87可相对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79转动。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87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连接。当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时,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79推动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87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进而所述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87通过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有选择地转动。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直接分别与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四棘爪9连接,且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限定角度范围内有选择地转动可使所述第四棘爪9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其余同实施例19类似。

实施例24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25~130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19类似。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8,如图128~130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中间离合102、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三回位弹簧30、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凸轮129、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以及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同轴布置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的内径一侧。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同轴布置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外径一侧。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同轴布置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外径一侧。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在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其余同实施例19类似。

实施例25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31~136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19类似。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双作用多模离合机构98,如图134~136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中间离合102、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三棘爪8、第四棘爪9、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三回位弹簧30、第四回位弹簧40、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第一中间离合右支架125、第一中间离合铆钉15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128、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第一中间离合换挡齿套127、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176、第一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77、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79、第二中间离合传动销钉滚子87、第三辅助中左离合123、第三辅助中右离合143。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同轴布置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外径一侧。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同轴布置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外径一侧。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与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同轴布置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内径一侧。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安装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上,且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一起旋转。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左支架124固定。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定位机构88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具有多个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连接。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移动,且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二中间离合换挡齿套89在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的中间位置。其余同实施例23类似。

实施例26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37~139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1,如图137~139所示,包括:第一内圈1、第一外圈3、第一棘爪6、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棘爪保持架56、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第一辅助内圈11、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第一辅助外圈31、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布置在所述第一内圈1的外侧。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均与所述第一内圈1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137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均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137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对所述第一外圈3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至少具备隔离并引导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至少具备在径向上将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保持在所述第一内圈1与所述第一外圈3之间的功能。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或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分离状态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方向上(图137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137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通过设计棘爪的具体结构以及约束支承条件等,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分离状态时具有一定的离心脱离接触的功能。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圈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在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与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圈3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在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反转时(图137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外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且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所限定的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的内径在轴向上拼合成一个圆柱面;所述第一棘爪6两端分别与所述拼合的圆柱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处于分离状态,且当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正转时(图137中箭头所示方向),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均处于接合状态。其余同实施例1类似。

实施例27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40~142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1,如图140~142所示。实施例27与实施例26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7中,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棘爪6在分离状态分别通过滚轮与所述第一内圈1、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所述第一外圈3、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连接,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传动效率;如图142所示,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与所述第一棘爪6的滚轮重叠部分的齿廓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与实施例1中采用两辅助内圈的方式类似,也可以有效避免棘爪滚轮受力较大。

实施例28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43~145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1,如图143~145所示。实施例28与实施例27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8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增加了第二辅助内圈12、第二辅助外圈32、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与所述第一内圈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内圈定位轴承16相对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进行定位或限制;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与所述第一外圈3固定连接;为避开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的滚道的干涉,所述第一棘爪6在与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轴向重叠位置处设有相应的切槽;由于在实施例28中,增加了所述第二辅助内圈12以及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因此不需对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与所述第一棘爪6的滚轮重叠部分的齿廓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

实施例29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46~148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单向离合机构91,如图146~148所示。实施例29与实施例28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29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去除了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并增加了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第四离合定位卡环104;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以及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与所述第一外圈3连接;所述第一外圈3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以及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进行定位或限制;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四离合定位卡环104进行定位或限制;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与所述第一辅助内圈11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与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连接;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固定,且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可相对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61转动;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固定,且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可相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81转动;所述第二辅助外圈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对所述第一辅助外圈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外圈定位轴承36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进行定位。

实施例30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49~154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19类似。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多模离合机构95,如图152~154所示,实施例30与实施例29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0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去除了所述第一辅助内圈限位销钉滚子62以及所述第一辅助外圈限位销钉滚子82,并增加了第二棘爪7、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具有轴向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的约束作用从而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进行多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转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连接,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固定,且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可移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一棘爪7连接;当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所述致动装置AM作用下沿轴向有选择地移动时,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当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处于左侧定位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均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均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则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与反转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处于右侧定位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均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均处于分离状态,则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与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

实施例31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55~160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致动装置AM。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19类似。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径向多模离合机构95,如图158~160所示,实施例31与实施例30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1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增加了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第三离合定位轴承149、第五离合定位卡环150;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以及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与所述第一内圈1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三离合定位卡环99进行定位或限制;所述第二离合定位轴承5相对所述第一内圈1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四离合定位卡环104进行定位或限制;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连接,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固定,且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移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上,且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具有角度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被构造成在限定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进行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与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连接,且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可相对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转动;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连接;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通过所述第三离合定位轴承149与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连接;所述第三离合定位轴承149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五离合定位卡环150进行定位或限制;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一棘爪7连接;当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沿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通过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转动,从而导致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处于接合或分离状态;当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旋转方向上处于默认的中间角度定位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均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均处于默认的接合状态,则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与反转方向上均固定;当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旋转方向上处于正转方向或反转反转方向的角度定位位置时,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均处于分离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内圈1以及所述第一外圈3均处于分离状态,则所述第一内圈1相对所述第一外圈3在正转与反转方向上均可转动。

实施例32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61~163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单向离合机构92,如图161~163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棘爪保持架56、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所述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均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所述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右侧。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如图161所示,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图16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固定且在反转方向(图16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至少具备隔离并引导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至少具备在径向和/或轴向上将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保持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之间的功能。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以及反转方向(图16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上均可转动。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相对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进行定位或限制。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相对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轴向位置由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进行定位或限制。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在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反转时(图16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限定的角度时,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限定的角度时,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另一个平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两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且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正转时(图161中箭头所示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均处于接合状态。其余同实施例14类似。

实施例33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64~167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单向离合机构92,如图164~167所示。实施例33与实施例3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3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去除了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进行定位或限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轴向位置由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进行定位或限制;如图166与图167所示,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与所述第一棘爪6的滚轮重叠部分的齿廓进行相应的挖深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与实施例14中采用两辅助右半离合的方式类似,也可以有效避免棘爪滚轮受力较大。

实施例34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68~173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以及致动装置A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多模离合机构96,如图171~173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二棘爪7、第一回位弹簧10、第二回位弹簧20、第一棘爪保持架56、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6类似。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均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的左侧。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二棘爪7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所述第二棘爪7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固定。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转动。所述第二棘爪7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二棘爪7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二棘爪7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直接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对所述第二棘爪7的作用时,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二回位弹簧2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至少具备隔离并引导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至少具备在径向和/或轴向上将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保持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之间的功能。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且当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固定。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且当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时,且当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反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且当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分离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在正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171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上,且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一起旋转。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在轴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固定。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具有多个角度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通过花键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连接。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轴向上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移动,且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固定。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上构造有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被构造成在限定角度范围内通过所述一系列定位槽和/或凸起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的约束作用从而在旋转方向上对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进行多角度的定位。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与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与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连接,且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可相对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转动。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通过螺旋传动副与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与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在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有选择地移动,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通过所述螺旋传动副推动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有选择地转动,则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棘爪7在所述第一辅助棘爪保持架146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通过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与所述致动装置AM连接。且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可相对所述第一换挡拨叉216转动。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四种离合状态的切换。其余同实施例32类似。

实施例35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74~179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以及致动装置AM。所述致动装置AM为电机致动装置218,如图36~37所示,与实施例6类似。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多模离合机构96,如图177~179所示,实施例35与实施例34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35中,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中去除了所述第一离合定位轴承4、所述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147、所述第一离合传动销钉滚子148;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定位机构145在轴向上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具有两个位置的定位作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与所述第一棘爪6以及所述第二棘爪7连接;当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有选择地沿轴向移动时,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的直接作用下,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二棘爪7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接合或分离;在所述致动装置AM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换挡齿套105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在限定的轴向范围内有选择地移动,可实现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两种离合状态的切换。

实施例36

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如图180~182所示,包括多棘轮离合装置MRM。所述多棘轮离合装置MRM为轴向双作用单向离合机构94,如图180~182所示,包括:第一左半离合101、第一中间离合102、第一右半离合103、第一棘爪6、第三棘爪8、第一回位弹簧10、第三回位弹簧30、第一棘爪保持架56、第二棘爪保持架57、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第二离合定位滚子59、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171、第一辅助中左离合定位轴承126、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第一辅助中右离合限位销钉173、第一辅助中右离合定位轴承144、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第四离合定位卡环104。在径向上,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所述第二离合定位滚子59、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171、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定位轴承126、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限位销钉173、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定位轴承144、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所述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所述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所述第四离合定位卡环104均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同轴布置。在轴向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所述第二离合定位滚子59、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171、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定位轴承126、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限位销钉173、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定位轴承144、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所述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所述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所述第四离合定位卡环104均布置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的右侧。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构造有棘轮状凸起与凹槽,且所述棘轮状凸起与凹槽至少具备与所述第一棘爪6、所述第三棘爪8接合和/或分离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6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反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方向)可转动。所述第三棘爪8在初始位置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处于接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可转动。所述第一棘爪6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一棘爪6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棘爪6可相对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转动。所述第三棘爪8安装在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上,且所述第三棘爪8随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一起旋转。在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限定的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三棘爪8可相对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转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且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随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直接与所述第一棘爪6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对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安装在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上,且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随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一起旋转。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直接与所述第三棘爪8连接,当其它约束或载荷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小于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对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所述初始位置。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安装在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至少具备隔离并引导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的功能。所述第一棘爪保持架56至少具备在径向和/或轴向上将所述第一离合定位滚子58保持在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之间的功能。所述第二离合定位滚子59安装在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定位滚子59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至少具备隔离并引导所述第二离合定位滚子59的功能。所述第二棘爪保持架57至少具备在径向和/或轴向上将所述第二离合定位滚子59保持在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之间的功能。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反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固定且在正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以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分离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以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接合时,在限定的载荷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方向)固定且在反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可转动。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以及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分离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在正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方向)以及反转方向上(图1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均可转动。同实施例1,通过设计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的接触角度,可以使棘爪与棘轮在接合状态时具有一定的自锁功能或过载保护功能。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对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定位轴承116相对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一离合定位卡环45进行定位或限制。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在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171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定位轴承126对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定位轴承126相对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二离合定位卡环99进行定位或限制。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在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17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限位销钉173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定位轴承144对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定位轴承144相对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的轴向位置由所述第三离合定位卡环100进行定位或限制。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在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限位销钉173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与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通过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对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进行径向和/或轴向定位与支承。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定位轴承136相对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轴向位置由第四离合定位卡环104进行定位或限制。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在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限定的角度范围内可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180中箭头所示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限位销钉161所限定的角度时,且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限位销钉171所限定的角度时,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另一个平面,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两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当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且当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1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固定,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在所述第一棘爪6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相对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棘爪6在所述第一回位弹簧1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一棘爪6与所述第一左半离合101、所述第一辅助左半离合111、所述第二辅助左半离合112、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辅助中左离合121、所述第二辅助中左离合122均处于接合状态。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反转时(图180中箭头所示的相反方向),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限位销钉173所限定的角度时,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限位销钉181所限定的角度时,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一个平面,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的端面在径向上拼合成另一个平面,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两拼合的平面接触,从而极大减少了所述多棘轮式静音离合器MRC在分离状态下的振动与噪音,并提高了传动效率。当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以及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处于分离状态,且当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正转时(图180中箭头所示方向),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固定,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在旋转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固定,在所述第三棘爪8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相对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且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相对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转动到初始角度位置,此时,所述第三棘爪8在所述第三回位弹簧30的作用下恢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即所述第三棘爪8与所述第一中间离合102、所述第一辅助中右离合141、所述第二辅助中右离合142、所述第一右半离合103、所述第一辅助右半离合131、所述第二辅助右半离合132均处于接合状态。其余同实施例32类似。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因此,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在权利要求中,单词“包括”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数据或步骤。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括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6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用于回转间隙调节的结构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