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捕捉方法

文档序号:710693 发布日期:2021-04-16 浏览:36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捕捉方法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catching method ) 是由 寺尾雄帆 村山贤一 山本厚志 上山翔太 于 2020-09-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捕捉方法。自动络纱机的上纱线捕捉管在由卷绕部卷绕的纱线断开的情况下,通过吸引而从卷装捕捉纱线。单元控制部控制卷装驱动马达。单元控制部在上纱线捕捉管开始了上纱线的吸引的情况下使驱动部进行正反往复驱动,该正反往复驱动将使卷装向纱线的卷绕方向旋转的正驱动、和使卷装以比正旋转的旋转量大的旋转量向所述卷绕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的反驱动从正驱动或反驱动开始进行。(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a yarn catching method. When the yarn wound by the winding section is broken, the upper yarn catching tube of the automatic winder catches the yarn from the package by suction. The unit control section controls the package driving motor. The unit control section causes the drive section to perform forward and reverse reciprocating drive, which starts forward drive for rotating the package in a yarn winding direction and reverse drive for rotating the package in a reverse direction of the yarn winding direction by a rotation amount larger than a rotation amount of the forward rotation, when the suction of the upper yarn is started by the upper yarn catching tube.)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捕捉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捕捉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日本专利4277227号公报公开了作为这种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在日本专利4277227号公报的自动络纱机中,卷绕单元从喂纱纱管退绕纺纱纱线并将规定量的纱线重绕到卷绕卷装上而形成卷绕卷装。此时,若从喂纱纱管供给的纱线中途断开,则卷绕单元通过吸嘴吸引捕捉卷绕卷装侧的纱线且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并通过接纱装置进行接纱。在此,吸嘴吸引捕捉卷装侧的纱线以将纱线端从卷绕卷装引出(所谓的找头)。

当由吸嘴进行卷绕卷装侧的纱线的吸引捕捉时,卷绕卷装向正方向(卷绕方向)旋转规定旋转数(或规定时间),之后,该卷绕卷装向正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关于在吸嘴靠近卷绕卷装的状态下使卷绕卷装向正方向旋转的旋转量与在相同状态下使卷绕卷装向反方向旋转的旋转量之间的关系,日本专利4277227号公报中并未特别提及。

发明内容

关于日本专利4277227号公报的自动络纱机,设想:在当重绕纱线时纱线在喂纱纱管侧与卷绕卷装之间发生了断纱的情况下,若在吸嘴靠近卷绕卷装的状态下使卷绕卷装向正方向旋转、且之后使其向反方向旋转,则吸嘴能够从纱线的端部而并非中间部进行吸引捕捉。但是,例如在因纱线的毛羽多而导致卷绕卷装的纱线牢固地钩挂在该卷装的表面部的状态下,即使如上所述使卷绕卷装仅向正方向和反方向旋转并同时对纱线的端部施加吸引作用,有时也无法解除卷绕卷装的纱线的钩挂,由此无法捕捉纱线。在该情况下,由于需要通过操作员的手进行将卷绕卷装侧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作业,所以操作员的劳动增加。而且,由于直到操作员进行退绕作业为止都不得不使基于卷绕单元进行的卷绕卷装的形成停止,所以会导致卷绕单元的运转效率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高效地从卷装进行纱线的捕捉。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接着,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案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一种以下结构的纱线卷绕装置。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备卷绕部、驱动部、纱线捕捉部和控制部。上述卷绕部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上述驱动部对上述卷装进行旋转驱动,并能将该卷装的旋转方向切换成向纱线的卷绕方向旋转的正旋转方向、和向上述卷绕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的反旋转方向。上述纱线捕捉部在由上述卷绕部卷绕的纱线断开的情况下,通过吸引而从上述卷装捕捉纱线。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驱动部。上述控制部在上述纱线捕捉部开始了上述卷装侧的纱线的吸引的情况下,使上述驱动部进行正反往复驱动,该正反往复驱动包括使上述卷装向纱线的卷绕方向即正旋转方向以第一角度旋转的正驱动、和使上述卷装比上述正驱动的旋转角度量大的第二角度向上述反旋转方向旋转的反驱动。

由此,通过对卷装进行正反往复驱动,能够基于纱线捕捉部的捕捉作用等对卷装侧的纱线提供良好的刺激。而且,由于在正反往复驱动中以比正驱动的旋转量大的旋转量对卷装进行反驱动,所以能够期待由纱线捕捉部等对卷装侧的纱线施加非对称的刺激、且促进纱线的退绕。因此,即使纱线牢固地钩挂在卷装的表面,也能容易地解除该钩挂并高效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控制部使上述驱动部进行将上述正反往复驱动重复多次的往复重复驱动。

由此,能够多次确保将纱线的钩挂解除的机会,因此能够容易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另外,由于每完成一次正反往复驱动,卷装都阶段性地反驱动,所以能够由纱线捕捉部对卷装侧的纱线提供更加多样的刺激,另外,能够使纱线捕捉部作用于卷装外周的较大区域。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控制部能够使上述驱动部进行上述往复重复驱动,直到通过上述正反往复驱动的重复使得上述卷装从上述正反往复驱动的开始时间点起反旋转至少一周为止。

由此,能够通过往复重复驱动使纱线捕捉部作用于卷装的整个外周。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上述控制部在对上述卷装进行了至少一次上述往复重复驱动之后,在上述纱线捕捉部对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减慢对上述卷装进行正驱动及反驱动的速度并再次进行上述往复重复驱动。

由此,在预计纱线的捕捉困难的状况下往复重复驱动中的正反往复驱动的旋转速度会自动变慢,因此能够提高之后能捕捉到纱线的概率。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地,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往复重复驱动中,在对上述卷装进行了至少一次上述正反往复驱动之后,在上述纱线捕捉部对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减慢对上述卷装进行正驱动及反驱动的速度并再次进行上述正反往复驱动。

由此,在预计纱线的捕捉困难的状况下正反往复驱动的旋转速度会自动变慢,因此能够提高之后能捕捉到纱线的概率。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地,当上述控制部使上述驱动部进行上述往复重复驱动时对上述卷装进行正驱动及反驱动的旋转速度,比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时的上述卷装的旋转速度慢。

由此,能够为了卷装侧的纱线的捕捉而使纱线捕捉部有效地作用于卷装。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往复重复驱动中的一次上述正反往复驱动所包括的上述正驱动中的上述卷装的旋转角度量是旋转一周的量以内。

由此,卷装的正反往复驱动的旋转角度量比较小,因此能够减少从纱线卷绕装置产生的振动等。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备检测在上述纱线捕捉部内是否存在纱线的检测部。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检测部与上述往复重复驱动的执行并行地对上述纱线捕捉部执行在上述纱线捕捉部内是否存在纱线的检测动作,并在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定为上述纱线捕捉部对纱线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上述往复重复驱动。上述控制部即使在基于上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定为上述纱线捕捉部对纱线的捕捉未成功的情况下,也会在上述正反往复驱动的执行次数或从上述往复重复驱动的开始时间点起的经过期间达到了预先设定的限制值时,判断为上述纱线捕捉部对纱线的捕捉失败,并结束上述往复重复驱动。

由此,能够在纱线捕捉部成功捕捉到卷装侧的纱线之后,顺利开始接下来的动作。另外,在上述纱线捕捉部对纱线的捕捉成功的可能性低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卷装的无用的正反往复驱动。

在上述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备警报部。上述警报部在因上述正反往复驱动的执行次数或从上述往复重复驱动的开始时间点起的经过期间达到了上述限制值从而上述往复重复驱动结束的情况下,发出警报。

由此,能够迅速通知操作员等因上述纱线捕捉部对纱线的捕捉今后成功的可能性低从而往复重复驱动结束这一情况。

优选地,上述纱线卷绕装置具备通知部,该通知部通知正在进行上述卷装的往复重复驱动这一情况。

由此,周围的操作员等能够容易地掌握为了捕捉卷装侧的纱线而正在进行往复重复驱动这一情况。

优选地,上述卷绕部具备卷绕筒,该卷绕筒在与上述卷装的外周相接触而使上述卷装旋转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上述驱动部通过驱动上述卷绕筒来使上述卷装旋转。

由于通过在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的卷绕筒使上述卷装旋转,所以即使使驱动部进行正反往复驱动,也不会出现卷装的旋转与横动错开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以下纱线捕捉方法。即,该纱线捕捉方法包括卷绕工序和捕捉工序。上述卷绕工序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上述捕捉工序在纱线于上述卷绕工序的中途断开的情况下为了接纱而从上述卷装捕捉并引出纱线。在上述捕捉工序中,多次执行正反往复驱动,该正反往复驱动由使上述卷装向纱线的卷绕方向旋转的正驱动、和使上述卷装以比上述正驱动的旋转量大的旋转量向上述卷绕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的反驱动构成。

由此,通过对卷装进行正反往复驱动,能够由纱线捕捉部等对卷装侧的纱线提供良好的刺激。而且,由于在正反往复驱动中以比正驱动的旋转量大的旋转量对卷装进行反驱动,所以能够期待由纱线捕捉部等对卷装侧的纱线施加非对称的刺激、促进纱线的退绕。另外,能够通过正反往复驱动来多次确保将纱线的钩挂解除的机会。因此,即使纱线牢固地钩挂在卷装的表面,也能容易地解除该钩挂并高效地捕捉卷装侧的纱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整体结构的概要主视图。

图2是表示络纱单元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及框图。

图3是表示在络纱单元中纱线断开的情况下将卷装侧的纱线端引导至接纱装置的情形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为了在络纱单元中形成卷装而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卷装的正反往复驱动的效果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表示络纱单元中的卷装的旋转控制的一例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及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的整体结构的概要主视图。

图1所示的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装置)100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络纱单元10、鼓风机箱70、机台控制装置80和落纱装置90。

在鼓风机箱70的内部配置有省略图示的鼓风机。该鼓风机作为用于经由鼓风机管道向各络纱单元10供给负压的负压源发挥功能。

机台控制装置80具备操作键(操作部)81和显示器(警报部、通知部)82,并构成为能够与各个络纱单元10通信。自动络纱机100的操作员通过对操作键81进行操作而能够输入规定的设定值、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由此,能够集中管理多个络纱单元10。另外,机台控制装置80控制落纱装置90的动作。显示器82能够显示各络纱单元10的纱线12的卷绕状况及所发生的异常的内容等。

落纱装置90构成为在络纱单元10中卷装20成为满卷(卷绕有规定量的纱线12的状态)的情况下,行驶至该络纱单元10的位置,取下满卷的卷装20并放置空的卷绕纱管22。

接着,参照图2及图3对络纱单元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络纱单元10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及框图。图3是表示在络纱单元10中纱线12断开的情况下将纱线端引导至接纱装置3的情形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各络纱单元10具备具有喂纱部1和卷绕部2的卷绕单元主体40、和单元控制部(控制部)50。该络纱单元10退绕被供给至喂纱部1的喂纱纱管11的纱线12,并一边使所退绕的纱线12横动(traverse)一边将其卷绕到卷绕纱管22上而形成卷装20。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卷装20,有时将卷绕纱线12的卷绕方向的旋转称为“正驱动”、并将其反方向的旋转称为“反驱动”。

单元控制部50例如具备CPU和ROM。在ROM内存储有用于控制卷绕单元主体40的各结构的程序和控制表等。CPU执行该ROM内存储的程序。

喂纱部1能够在规定位置支承被放置于省略图示的搬送托盘上的喂纱纱管11,并使纱线12从该喂纱纱管11退绕。该喂纱部1能够在从喂纱纱管11退绕了全部纱线12时将变空的喂纱纱管11排出,并从省略图示的喂纱纱管供给装置接收新的喂纱纱管11的供给。此外,喂纱部1并不限于上述那种搬送托盘式,例如也可以是在规定位置支承从纱库供给的喂纱纱管并退绕纱线12进行供给的纱库式喂纱部。

卷绕部2设于卷绕单元主体40的上部。卷绕部2具备:构成为能够保持卷绕纱管22的摇架21;用于使纱线12横动并使卷绕纱管22旋转的卷绕筒(横动卷筒)23;和对卷绕筒23进行旋转驱动的第一马达(驱动部)29。在卷绕筒2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27,当第一马达29使卷绕筒23旋转时,从喂纱部1中的喂纱纱管11退绕的纱线12一边通过横动槽27以恒定的幅度横动一边卷绕到卷绕纱管22上。由此,能够形成具有恒定的卷绕宽度的、规定长度的(或规定重量的)卷装20。在该情况下,第一马达29能够对卷装20进行旋转驱动,并能切换该卷装20的旋转方向。

在络纱单元10中,在喂纱部1与卷绕部2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中配置有退绕辅助装置13、张力施加装置14、下纱线捕捉管4、接纱装置3、纱线监视装置19和上纱线捕捉管(纱线捕捉部)5。

退绕辅助装置13具备能够盖在喂纱纱管11的芯管上的限制部件13a。限制部件13a构成为大致筒状,并以与形成在喂纱纱管11的纱线层上部的气圈接触的方式配置。此外,气圈是指从喂纱纱管11退绕的纱线12因离心力而摆动的部分。

通过使限制部件13a相对于该气圈接触而对该气圈部分的纱线12施加张力,防止纱线12过度摆动。由此,能够使该纱线12从喂纱纱管11恰当地退绕。

张力施加装置14对行进的纱线12施加规定的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张力施加装置14是相对于固定梳齿配置可动梳齿的门式结构。可动梳齿以使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的方式被施力。

通过使纱线12在啮合状态的梳齿之间一边弯曲一边穿过,能够对该纱线12施加适度的张力以提高卷装20的品质。但是,张力施加装置14并不限于上述门式结构,例如能够采用盘式结构。

下纱线捕捉管4能够在纱线12于喂纱部1与卷绕部2之间因某种理由(断纱或纱线切断等)而断开时,吸引并捕捉喂纱纱管11侧的纱线12(纱线端),且之后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3。

具体而言,下纱线捕捉管4构成为能够以管轴41为中心转动。在下纱线捕捉管4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42。在下纱线捕捉管4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能够使吸引流作用于该吸引口42。

在该结构中,当纱线12断开时,下纱线捕捉管4的吸引口42在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捕捉纱线12中的喂纱部1侧的纱线即下纱线,之后,下纱线捕捉管4通过以管轴41为中心向上方转动而将下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3。

接纱装置3在纱线12如上述那样断开时将喂纱部1侧的纱线12(纱线端)与卷绕部2侧的纱线12(纱线端)进行接纱。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3构成为利用通过压缩空气产生的回旋气流使纱线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但是,作为接纱装置3并不限于上述捻接装置,能够采用例如盘式捻接器或机械式纱线打结装置即打结器等。

纱线监视装置19通过利用适当的传感器监视行进的纱线12的粗细等来检测纱线缺陷。另外,纱线监视装置19也检测断纱、即纱线行进路径中有无纱线12。在纱线监视装置19的附近设有用于当该纱线监视装置19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立即切断纱线12的切断器24。

上纱线捕捉管5能够在纱线12如上述那样断开时吸引并捕捉卷绕部2侧的纱线12(纱线端),且将所捕捉到的纱线12引导至接纱装置3。

具体而言,上纱线捕捉管5构成为能够以轴51为中心转动。在上纱线捕捉管5的前端形成有吸嘴52。在上纱线捕捉管5连接有前述的鼓风机管道,能够使吸引流作用于该吸嘴52。

该吸嘴52以包括卷装20的卷绕宽度的方式细长地形成。由此,能够在整个该卷绕宽度方向上使吸引流作用于卷装20的外周面。

在上纱线捕捉管5的吸嘴52与鼓风机管道之间配置有省略图示的挡板部件。上述挡板部件由单元控制部50控制开闭。通过使该挡板部件开闭而能够切换吸嘴52中的吸引流的产生/停止。

在上纱线捕捉管5连结有第二马达62的输出轴。第二马达62与单元控制部50电连接。单元控制部50能够控制第二马达62以使第二马达62的旋转开始/停止或变更旋转方向。

在该结构中,在纱线12断开的情况下,上纱线捕捉管5的吸嘴52在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上纱线捕捉位置处捕捉纱线12中的卷绕部2侧的纱线即上纱线。之后,上纱线捕捉管5通过以轴51为中心向图3的实线所示的接纱位置转动而将上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3。

在络纱单元10中设有纱线检测传感器(检测部)53。纱线检测传感器53检测上纱线捕捉管5是否捕捉到了纱线。具体而言,纱线检测传感器53检测在上纱线捕捉管5的内部是否存在纱线(纱线端)。纱线检测传感器53与单元控制部50电连接。纱线检测传感器53例如能够构成为光传感器。纱线检测传感器53配置于卷绕部2的附近。纱线检测传感器53构成为公知的光传感器,具备未图示的投光部及受光部。上纱线捕捉管5的一部分由能够透过光的透明部件构成。当上纱线捕捉管5位于上纱线捕捉位置时,纱线检测传感器53的投光部能够经由透明部件向上纱线捕捉管5的内部照射光。在上纱线捕捉管5的内部存在纱线12的情况下,纱线检测传感器53的受光部能够接收由纱线12反射的光。在未设置纱线检测传感器53的情况下,通过使吸嘴52暂且下降,而由纱线监视装置19检测上纱线捕捉管5是否捕捉到了纱线。在该情况下,纱线监视装置19作为检测在上纱线捕捉管5的纱线捕捉部内是否存在纱线的检测部发挥功能。

根据以上结构,络纱单元10能够在卷绕纱管22上缠绕纱线12而形成卷装20。

接着,参照图2及图3来说明在纱线12于喂纱部1与卷绕部2之间断开的情况下直到将所断开的纱线12进行接纱并再次开始卷绕为止的络纱单元10的动作。

在络纱单元10中,当纱线12断开时,所断开的纱线12中的卷装20侧(卷绕部2侧)的纱线端卷绕到惯性旋转的卷装20上。作为纱线12断开的原因,可以列举由于纱线监视装置19检测到纱线缺陷而通过切断器24自动切断纱线12、或因偶然产生的很大张力而导致纱线12断开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卷装20侧的纱线端称为上纱线端。

单元控制部50对第二马达62发送驱动信号,使上纱线捕捉管5以其吸嘴52向卷装20接近的方式向上方旋转,并使其移动到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上纱线捕捉位置。其结果是,上纱线捕捉管5的吸嘴52移动到与卷装20的表面以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大致相对的位置。

若吸嘴52到达上纱线捕捉位置,则单元控制部50对第一马达29发送驱动信号,使卷装20向与纱线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纱线退绕方向旋转(反驱动)。另外,单元控制部50使上纱线捕捉管5在吸嘴52产生吸引气流。由此,通过吸嘴52的吸引作用以及卷装20的反驱动而能够将上纱线端从卷装20退绕。存在于卷装20的表面上的上纱线端在穿过与吸嘴52的相对部分时因该吸引气流的作用而被吸入至上纱线捕捉管5内。另一方面,在即使通过上述对卷装20进行反驱动来吸引捕捉上纱线端的捕捉动作也未将上纱线端从卷装20退绕的情况下,使卷装20的反驱动暂时停止之后再次对其进行反驱动,并与上述同样地进行上纱线捕捉管5的捕捉动作。在即使进行了规定次数的卷装20的反驱动及上纱线捕捉管5的捕捉动作也依然未将上纱线端从卷装20退绕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使卷装20往复旋转运动至少一次,并同样进行上纱线捕捉管5的捕捉动作。关于该往复旋转运动的详细情况见后述。

另一方面,所断开的纱线12中的喂纱纱管11侧(喂纱部1侧)的纱线端由下纱线捕捉管4的前端产生的吸引气流捕捉。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喂纱纱管11侧的纱线端称为下纱线端。

在上纱线端和下纱线端都被捕捉到之后,单元控制部50对第二马达62发送驱动信号,使上纱线捕捉管5如图3的粗线箭头所示向下方旋转。另外,单元控制部50使下纱线捕捉管4如粗线箭头所示向上方旋转。由此,由上纱线捕捉管5捕捉到的上纱线端和由下纱线捕捉管4捕捉到的下纱线端被引导至接纱装置3。

之后,由接纱装置3进行使用上纱线端和下纱线端的接纱。若纱线12在喂纱部1与卷绕部2之间成为连续状态,则单元控制部50控制第一马达29而对卷装20进行正驱动,再次开始纱线12的卷绕。

接着,参照图4来详细说明卷绕工序中的络纱单元10的动作。图4是表示为了在络纱单元10中形成卷装20而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当进行将纱线12卷绕到卷装20上的卷绕工序时,单元控制部50判定在从喂纱部1到卷绕部2的纱线行进路径中纱线12是否断开(步骤S101)。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控制部50根据是否从纱线监视装置19输入了表示存在纱线12的信号来判定纱线12是否断开。另外,在纱线监视装置19检测到纱疵并利用切断器24切断了纱线12的情况下,以该切断信号为基础来判定纱线12是否断开。

在判定为纱线12未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单元控制部50使得以规定的卷绕速度(卷绕纱线时的卷装20的旋转速度)对卷装20进行正驱动(步骤S108)。即,进行纱线12的卷绕以形成卷装20。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纱线12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单元控制部50开始进行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捕捉工序)(步骤S102)。

若具体说明用于捕捉的动作,则单元控制部50首先控制第一马达29以使卷装20的旋转立即停止。另外,单元控制部50使上纱线捕捉管5向上方的旋转开始。其结果是,吸嘴52到达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上纱线捕捉位置。此外,单元控制部50使配置于连接上纱线捕捉管5与鼓风机管道的路径上的上述挡板部件在上纱线捕捉管5开始向上方旋转的时间点打开。上纱线捕捉管5的吸嘴52能够在接近卷装20的表面的上纱线捕捉位置使吸引流作用于卷装20的表面。

另外,单元控制部50对第一马达29发送信号,使卷装20的反驱动开始。单元控制部50在使上纱线捕捉管5转动到上侧后的状态下,使得以规定的旋转量对卷装20进行反驱动。通过在吸嘴52使吸引流作用于卷装20的表面的状态下对卷装20进行反驱动,能够促进上纱线的退绕以及吸嘴52对上纱线端的吸引。

也考虑到即使以规定的旋转量对卷装20进行反驱动也未由上纱线捕捉管5捕捉到上纱线端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在使卷装20的反驱动暂时停止之后再次对卷装20进行反驱动,并尝试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单元控制部50重复进行伴随卷装20的反驱动而进行的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直到其试行次数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为止。该上限值能够适当确定,既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多次。

单元控制部50每进行一次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都在适当的定时监视从纱线检测传感器53输入的信号。若从纱线检测传感器53输入了表示在上纱线捕捉管5内存在纱线的信号,则无需再尝试上纱线端的捕捉,因此即使是中途,单元控制部50也会立即结束步骤S102的处理。

之后,单元控制部50判定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是否成功(步骤S103)。该判定能够基于纱线检测传感器53输出的纱线检测信号来进行。

在判定为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单元控制部50使接纱装置3进行接纱(步骤S104)。具体而言,单元控制部50一边继续卷装20的反转一边使上纱线捕捉管5向下方转动,从而将上纱线端引导至接纱装置3。另外,单元控制部50使下纱线捕捉管4以管轴41为中心向上方转动,从而将下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3。在该状态下,由接纱装置3将上纱线与下纱线进行接纱。大致与此同时,单元控制部50使配置于连接上纱线捕捉管5与鼓风机管道的路径上的上述挡板部件关闭,使吸嘴52中的吸引流停止。

在判定为即使通过规定次数的试行,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也失败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单元控制部50对第一马达29发送信号,使卷装20的反驱动结束并使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开始(步骤S105)。此外,作为捕捉失败的原因,可以列举因纱线的毛羽多等而导致上纱线端牢固地钩挂在卷装20的表面部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单元控制部50首先对卷装20进行正驱动。在使卷装20以规定的第一旋转量旋转之后,单元控制部50切换卷装20的旋转方向并对卷装20以规定的第二旋转量进行反驱动。

在此,单元控制部50进行卷装20的旋转时间及旋转速度等的控制,并使第二旋转量(卷装20的反驱动的旋转量)比正反往复驱动中的第一旋转量(卷装20的正驱动的旋转量)大。只要反驱动的旋转量比正驱动的旋转量大,就不特别限定具体的旋转时间及旋转速度等。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次正反往复驱动中,反驱动的旋转量比正驱动的旋转量大。因此,与卷装20正转时相比,上纱线在反转时以更大的行程摆动,在该意义上,对上纱线的刺激发生变化。另外,除了能够在正反往复驱动的范围内吸嘴52使吸引流从各种各样的位置作用于上纱线之外,还能够使吸嘴52的吸引流以偏向反驱动侧(换言之是促进上纱线退绕的一侧)的非对称的形式作用于上纱线。其结果是,能够得到基于对上纱线的独特刺激而产生的松散效果。由此,即使在上纱线牢固地钩挂在卷装20的表面的情况下,也能以高概率解除钩挂、并由上纱线捕捉管5捕捉上纱线端。

以下,以图5的(a)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5的(a)中,在上纱线的中途部产生了毛羽,且该毛羽部分钩挂在卷装20的表面。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中以小四边形的标记示出了毛羽部分。在图5的(a)的状态下,上纱线中的、与附着于卷装20表面的毛羽部分相比靠前端侧的一部分由位于上纱线捕捉位置的吸嘴52吸引。但是,由于毛羽部分的钩挂牢固,所以即使通过吸嘴52所作用的吸引流也无法将该毛羽部分从卷装20的表面剥离。在图5的(a)中,上纱线成为以与吸嘴52相比位于上方的毛羽部分的位置为界而弯曲的状态。

当从该状态对卷装20进行正驱动时,毛羽部分沿向吸嘴52靠近的方向移动。在图5的(b)中,示出了正驱动完成且毛羽部分与吸嘴52大致相对的状态。上纱线所产生的弯曲在毛羽部分移动的过程中被拉直。通过以上动作,与毛羽的位置相比靠前端侧的上纱线中的很多部分被吸嘴52吸引,因此吸引流能够以更强的力拉拽上纱线。

若从图5的(b)的状态对卷装20进行反驱动,则毛羽部分再次沿远离吸嘴的方向移动。上纱线欲以毛羽部分为界再次弯曲,但由于吸嘴52已将上纱线吸引到毛羽部分的附近,所以该上纱线通过吸引流的作用而被强有力地拉拽。因此,随着毛羽部分的移动,经由上纱线对该毛羽部分作用从卷装20的表面剥离的方向(换言之使上纱线退绕的方向)上的很强的力。另外,由于与卷装20的正驱动的旋转量相比反驱动的旋转量较大,所以在毛羽部分的较长移动行程的范围内施加针对毛羽部分的上述强力的剥离作用。其结果是,如图5的(c)所示,能够以高概率将毛羽部分从卷装20剥离并吸引到上纱线捕捉管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量设定为卷装20的旋转一周的量以内的旋转量。即,正反往复驱动中的卷装20的正驱动时的旋转量是360°以内的值。第二旋转量既可以是卷装20的旋转一周的量以内,也可以超过卷装20的旋转一周的量。

另外,单元控制部50以使正反往复驱动中的卷装20的旋转速度比卷装20上的纱线12的卷绕速度慢的方式进行控制。正反往复驱动中的卷装20的旋转速度在正驱动时和反驱动时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也考虑到即使如上述那样对卷装20进行正反往复驱动也未由上纱线捕捉管5捕捉到上纱线端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再次对卷装20进行正反往复驱动,并尝试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单元控制部50重复进行伴随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而进行的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直到其试行次数达到规定的上限值为止。该上限值能够适当确定。

每进行一次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单元控制部50都在适当的定时监视从纱线检测传感器53输入的信号。若从纱线检测传感器53输入了表示在上纱线捕捉管5内存在纱线的信号,则无需再尝试上纱线端的捕捉,因此即使是中途,单元控制部50也会立即结束步骤S105的处理。

在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次数的上限值为两次以上、且在第一次正反往复驱动中纱线检测传感器53未检测到上纱线端时,卷装20进行两次以上正反往复驱动(往复重复驱动)。

如上所述,在一次正反往复驱动中,与卷装20的正驱动的旋转量相比反驱动的旋转量较大。因此,每当进行正反往复驱动时,卷装20在结果上都会成为以两个方向的旋转量的差值进行了反驱动的状态。这意味着在卷装20进行往复重复驱动的情况下上纱线相对于吸嘴52的位置在每一次正反往复驱动中都会向反转侧偏移。因此,上纱线通过吸嘴52的吸引流而受到的刺激更多样,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解除上纱线相对于卷装20的表面的钩挂。另外,即使在一次正反往复驱动中的两个方向的旋转量的差值较小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重复多次正反往复驱动来累积反驱动,从而在结果上以很多旋转量(例如旋转10周的量)对卷装20进行反驱动。这样,仅单纯地重复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直到上纱线的捕捉成功为止,就能够使吸嘴52的吸引流作用于整个卷装20,另外,能够随着变动而反复获得针对上纱线的松散作用。其结果是,能够将以往结构中需要通过操作员的手动作业来解除的上纱线的牢固钩挂自动地解除并捕捉上纱线,因此,能够实现显著的省力化。

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次数的上限值(换言之是与正反往复驱动的次数有关的限制值)能够适当确定,例如能够设为100次。该上限值优选确定为通过正反往复驱动而累积的卷装20的反驱动量为一周以上。由此,能够使吸嘴52作用于卷装20的整个外周,因此能够提高能捕捉到上纱线端的概率。

之后,单元控制部50判定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是否成功(步骤S106)。该处理与步骤S103的处理相同。在判定为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步骤S106、是),单元控制部50使接纱装置3进行接纱(步骤S104)。

在规定次数的试行的结果是判定为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端的捕捉依然失败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单元控制部50在使机台控制装置80的显示器82显示警报之后停止动作(步骤S107)。通过在上纱线的捕捉失败一定程度上连续发生的时间点将正反往复驱动中断并停止,能够避免卷装20的无用旋转而实现节能。另外,通过进行显示器82的警报显示,能够促使操作员通过手动作业将强力附着于卷装20的表面的上纱线端剥离。

在由接纱装置3进行了接纱之后,单元控制部50对第一马达29发送驱动信号来对卷装20进行正驱动。由此,进行纱线12向卷装20的卷绕(步骤S108)。

之后,单元控制部50例如在络纱单元10中发生了需要使纱线12的卷绕停止的其它异常的情况下、或由操作员指示了络纱单元10的停止的情况下结束处理(步骤S109、是)。若未发生这种状况(步骤S109、否),则单元控制部50反复执行上述步骤S101~S108。

接着,参照图6所示的时序图对卷绕工序中的络纱单元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络纱单元10中的卷装20的旋转控制的一例的时序图。

在纱线12断开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控制第一马达29以使卷装20的旋转立即停止。

之后,在图6的时刻t0的定时,单元控制部50使上纱线捕捉管5向上方旋转。其结果是,在时刻t1的定时,吸嘴52到达上纱线捕捉位置。

在该时刻t1的定时,单元控制部50对第一马达29发送信号,使卷装20的反驱动开始。卷装20的反驱动从时刻t1起进行直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在图6中,示出了伴随卷装20的反驱动而进行的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分别在时刻t1、t2、t3进行、且纱线的捕捉均失败的情况。

在图6的例子中,关于伴随卷装20的反驱动而进行的上纱线端的捕捉,试行的上限次数设定为三次。由于达到了试行的上限次数,所以单元控制部50在时刻t4的定时对第一马达29发送信号,使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开始。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如时刻t4、t5、t6、……所示重复进行,直到上纱线端的捕捉成功为止。

单元控制部50从时刻t4的时间点起监视纱线的捕捉是否成功。在图6的例子中,示出了将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重复40次以上的结果是在时刻t50的定时首次判定为上纱线端的捕捉成功的情况。单元控制部50在使卷装20的反转继续到比时刻t50靠后的适当定时之后,对第一马达29发送信号以使卷装20停止。另外,在时刻t50的定时,单元控制部50使上纱线捕捉管5向下方旋转。其结果是,在时刻t51的定时,吸嘴52到达接纱位置。之后,由接纱装置3进行接纱。

在接纱结束的定时即时刻t52,单元控制部50对第一马达29发送信号,使卷装20的正驱动开始。由此,进行纱线的卷绕。

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的速度既可以从往复重复驱动的最初到最后都是恒定的,也可以在中途变化。例如,也能够是,在伴随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而进行的纱线捕捉的试行连续失败三次的时刻t7以后,单元控制部50按照以比最初正反往复驱动时(从时刻t4到时刻t7)的卷装20的旋转速度慢的旋转速度对卷装20进行正驱动及反驱动的方式,再次进行正反往复驱动。其结果是,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的速度阶段性地减小。在上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时间点,怀疑上纱线牢固地钩挂在卷装20的表面,之后通过使正反往复驱动的旋转速度下降,能够增强吸嘴52的吸引流对上纱线的作用,提高上纱线的捕捉成功的概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像这样执行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使用机台控制装置80的显示器82通知正在对卷装20进行正反往复驱动这一内容。该通知例如能够通过在显示器82上显示适当的消息来实现,但并不限定于此。操作员能够根据显示器82的显示内容而及早注意到状况的变化(纱线的断开及其应对)。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具备卷绕部2、第一马达29、上纱线捕捉管5和单元控制部50。卷绕部2卷绕纱线12而形成卷装20。第一马达29对卷装20进行旋转驱动,并能将该卷装20的旋转方向切换成向纱线的卷绕方向旋转的正旋转方向、和向所述卷绕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的反旋转方向。上纱线捕捉管5在由卷绕部2卷绕的纱线12断开的情况下,通过吸引而从卷装20捕捉纱线端。单元控制部50控制第一马达29。单元控制部50在上纱线捕捉管5开始了上纱线端的吸引的情况下,对卷装20进行正反往复驱动,直到基于该上纱线捕捉的纱线端的捕捉成功为止,该正反往复驱动中,将使卷装20向纱线12的卷绕方向旋转的正驱动、和使卷装20以比正驱动的旋转量大的旋转量向纱线12的卷绕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的反驱动从正驱动开始进行。

由此,通过对卷装20进行正反往复驱动,能够基于上纱线捕捉管5的捕捉作用等对上纱线提供良好的刺激。而且,由于在正反往复驱动中以比正驱动的旋转量大的旋转量对卷装20进行反驱动,所以能够期待由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施加非对称的刺激、且促进上纱线的退绕。因此,即使上纱线牢固地钩挂在卷装20的表面,也能容易地解除该钩挂并高效地捕捉上纱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10中,单元控制部50根据需要而对卷装20进行将正反往复驱动重复多次的往复重复驱动。

由此,能够多次确保将纱线的钩挂解除的机会,因此能够容易地捕捉上纱线。另外,由于每完成一次正反往复驱动,卷装20都阶段性地反驱动,所以能够由上纱线捕捉管5(吸嘴52)对上纱线提供更加多样的刺激,另外,能够使上纱线捕捉管5作用于卷装20外周的较大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10中,单元控制部50能够对卷装20进行两次以上正反往复驱动,直到通过正反往复驱动的累积使得卷装20从最初的正反往复驱动的开始时间点起反驱动至少一周为止。

由此,能够通过往复重复驱动使上纱线捕捉管5作用于卷装20的整个外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中,单元控制部50还能构成为:在对卷装20进行了至少一次往复重复驱动之后,在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减慢对卷装20进行正驱动及反驱动的旋转速度并再次进行正反往复驱动。

在该情况下,在预计上纱线的捕捉困难的状况下往复重复驱动中的正反往复驱动的旋转速度会自动变慢,因此能够提高之后能捕捉到上纱线的概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中,单元控制部50还能构成为:在往复重复驱动中,在对卷装20进行了至少一次正反往复驱动之后,在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的捕捉失败的情况下,减慢对卷装20正驱动及反驱动的旋转速度并再次进行正反往复驱动。

在该情况下,在预计上纱线的捕捉困难的状况下正反往复驱动的旋转速度会自动变慢,因此能够提高之后能捕捉到上纱线的概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中,当单元控制部50对卷装20进行往复重复驱动时(步骤S105),对卷装20进行正驱动及反驱动的旋转速度比卷绕纱线12而形成卷装20时(步骤S108)的卷装20的旋转速度慢。

由此,能够为了上纱线的捕捉而使上纱线捕捉管5有效地作用于卷装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中,往复重复驱动中的一次正反往复驱动所包括的上述正驱动中的卷装20的旋转量是旋转一周的量以内。

由此,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的旋转量比较小,因此能够减少从自动络纱机100产生的振动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具备检测在上纱线捕捉管5内是否存在纱线的纱线检测传感器53。单元控制部50使纱线检测传感器53与往复重复驱动的执行并行地对上纱线捕捉管5执行在上纱线捕捉管5内是否存在纱线的检测动作,并在基于纱线检测传感器53的检测结果判定为上纱线捕捉管5对纱线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结束往复重复驱动。另外,单元控制部50即使在基于纱线检测传感器53的检测结果判定为上纱线捕捉管5对纱线的捕捉未成功的情况下,也会在正反往复驱动的执行次数达到了预先设定的限制值时,判断为上纱线捕捉管5对纱线的捕捉失败,并使往复重复驱动结束。

由此,能够在上纱线捕捉管5成功捕捉到上纱线之后,顺利开始接下来的动作。另外,在上纱线捕捉管5对上纱线的捕捉成功的可能性低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卷装20的无用的正反往复驱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具备显示器82。在因正反往复驱动的执行次数达到了上述限制值而往复重复驱动结束的情况下,显示器82发出警报。

由此,能够迅速通知操作员等因上纱线捕捉管5对纱线的捕捉今后成功的可能性低从而往复重复驱动结束这一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具备显示器82。显示器82通知正在进行卷装20的往复重复驱动这一情况。

由此,周围的操作员等能够容易地掌握为了上纱线的捕捉而正在进行卷装20的往复重复驱动这一情况。

另外,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络纱单元10)的纱线捕捉方法包括卷绕工序和捕捉工序。上述卷绕工序卷绕纱线12而形成卷装20。上述捕捉工序在纱线12于所述卷绕工序的中途断开的情况下为了进行接纱而从上述卷装20引出并捕捉纱线。在上述捕捉工序中,进行卷装20的正反往复驱动,即,多次执行由使卷装20向纱线12的卷绕方向旋转的正驱动、和使卷装20以比正驱动的旋转量大的旋转量向纱线12的卷绕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的反驱动构成的正反往复驱动。

由此,即使上纱线牢固地钩挂在卷装20的表面,也能容易地解除该钩挂并高效地捕捉上纱线。

接着,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的络纱单元10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及框图。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有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00在多个络纱单元10分别具备具有横动装置123的结构的卷绕部2x而并非具备卷绕筒23具有横动槽27的结构的卷绕部2这点上不同。即,卷绕部2x具备以能够安装卷绕纱管22的方式构成的摇架121、接触辊122、和横动装置123。

摇架121将卷绕纱管22(卷装20)以能够装拆的方式保持。摇架121构成为能够向络纱单元10的正面侧及背面侧转动(旋转)。通过摇架121的转动,能够吸收伴随纱线12向卷绕纱管22的卷绕而发生的卷装20的纱线层直径的增大。即,即使通过卷绕纱线12而使得卷装20的纱线层直径发生了变化,也能使该卷装20的表面相对于接触辊122恰当接触。

在摇架121上设有例如由伺服马达构成的卷装驱动马达(驱动部)125。卷绕部2x通过由该卷装驱动马达125对卷绕纱管22进行旋转驱动而在该卷绕纱管22的表面(或卷装20的表面)卷绕纱线12。

卷装驱动马达125的旋转轴在卷绕纱管22支承于摇架121时与该卷绕纱管22无法相对旋转地连结(所谓的直接驱动方式)。卷装驱动马达125与单元控制部50电连接。单元控制部50能够控制卷装驱动马达125以使卷装驱动马达125的旋转开始/停止、变更旋转方向及旋转速度。

接触辊1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并构成为能够从下侧与卷绕纱管22的表面或卷装20的表面接触。接触辊122能够支撑卷绕纱管22或卷装20的至少一部分重量。

横动装置123具备横动臂131和横动驱动马达132。横动臂1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并能在其前端保持纱线12。横动驱动马达132驱动横动臂131。横动驱动马达132与单元控制部50电连接。单元控制部50与卷装驱动马达125联动以使横动驱动马达132往复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使向卷装20卷绕的纱线12以规定的斜纹角度横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结构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纱线12断开之后且使卷装20往复运动之前进行卷装20的反驱动,但也可以省略这种卷装20的反驱动。即,也可以在纱线12断开之后立即使卷装20往复运动。

在卷装20的往复运动中,能够任意选择是先进行正驱动还是先进行反驱动。

也可以在图6的时刻t1至t4所示的卷装20的反驱动与时刻t4以后所示的卷装20的往复重复驱动之间,使卷装20向适当的方向以适当的旋转量旋转、并同时进行一次或多次由上纱线捕捉管5捕捉上纱线端的试行。例如,日本专利4277227号公报所示的卷装20的正驱动及反驱动也可以在时刻t4之前进行。在使上纱线捕捉管5作用于卷装20的表面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并非上纱线端而是仅上纱线中松弛的中途部被吸嘴52吸引的状态。通过进行日本专利4277227号公报中公开的卷装20的旋转,能够解除那种状态。在通过图6的时刻t4以后的往复重复驱动来尝试上纱线端的捕捉的情况下,到上纱线端的捕捉成功为止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有时也会降低络纱单元10的运转效率。因此,在向卷装20的往复重复驱动转移之前使卷装20各种各样地旋转并尝试捕捉上纱线端是有益的。

卷装20的往复重复驱动的限制也能代替往复运动的次数而基于往复重复驱动开始之后的经过期间来确定。

正在进行卷装20的往复运动的状态也能代替显示器82而例如由另行设于机台控制装置80上的灯来进行通知。该通知也能通过使各个络纱单元10所具备的灯或蜂鸣器等动作来进行。图4的步骤S107中所说明的警报也同样能够利用显示器82以外的适当方法实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卷绕部2x设有能够使摇架21转动并使卷装20远离接触辊122的抬升机构,在该抬升机构以使卷装20远离接触辊122的方式抬升后的状态下,单元控制部50使卷装20往复运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次数的上限值(与往复运动的次数有关的限制值)例如设为100次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试行次数的上限值设为50次、并将其重复两组。通过分组,上纱线端的捕捉的连续试行暂时中断,因此能够在第二组中提供与第一组不同的往复运动的刺激。由此,能够期待上纱线捕捉的成功率提高。

基于上述教导可知,本发明能够采取很多变更方式及变形方式。因此,应当理解本发明能够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以本说明书的记载以外的方法来实施。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可连续送料的钢丝加工用包装设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