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器

文档序号:817261 发布日期:2021-03-26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电阻器 (Resistor with a resistor element ) 是由 田中幸作 于 2019-08-0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阻器,其包括第一绝缘体、电阻体、第二绝缘体、一对电极和覆盖体。上述第一绝缘体具有朝向其厚度方向的第一主面。上述电阻体配置在上述第一主面。上述第二绝缘体覆盖上述电阻体。上述一对电极在与上述厚度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电阻体导通。上述覆盖体层叠于上述第一绝缘体和上述第二绝缘体的至少任一者。上述覆盖体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第一层。上述第一层与上述第一绝缘体和上述第二绝缘体的至少任一者接触。(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resistor,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insulator, a resistor body, a second insulator, a pair of electrodes and a covering body. The first insulator has a first main surface faci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thereof. The resistor is disposed on the first main surface. The second insulator covers the resistor. The pair of electrodes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resistor on both sides in a first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The cover is laminated on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insulator and the second insulator. The cover includes a first layer hav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 first layer is in contact with at least one of the first insulator and the second insulator.)

电阻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电流检测中使用的电阻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具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电阻体的电阻器。该电阻器主要用于电流检测。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具有电阻体的电阻器的一例。该电阻器包括电阻体和与电阻体的两端连接的一对电极。

利用该电阻器检测更大的电流的情况下,由电阻体产生的热更加增加。当电阻体的温度因该热而上升时,该电阻器的电阻值有可能产生变动。因此,要求使该电阻器的散热性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5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散热性提高的电阻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阻器,其包括:具有朝向厚度方向的主面的第一绝缘体;配置在上述主面的电阻体;覆盖上述电阻体的第二绝缘体;在与上述厚度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电阻体导通的一对电极;和层叠于上述第一绝缘体和上述第二绝缘体的至少任一者的覆盖体,上述覆盖体具有导电性,并且具有与上述第一绝缘体和上述第二绝缘体的至少任一者接触的第一层。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通过基于附图在以下进行的详细说明能够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阻器的平面图。

图2是与图1对应的平面图,透视了覆盖体的第二层。

图3是与图1对应的平面图,透视了第一绝缘体和覆盖体。

图4是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底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正面图。

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7是图6的部分放大图。

图8是图6的部分放大图。

图9是图7的部分放大图。

图10是说明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

图11是说明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

图12是说明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製造工序的截面图。

图13是说明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

图14是说明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

图15是说明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

图16是说明图1所示的电阻器的制造工序的截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电阻器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电阻器的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电阻器的平面图(透视覆盖体的第二层)。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电阻器的平面图(透视覆盖体的第二层)。

图2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电阻器的平面图(透视覆盖体的第二层)。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阻器的截面图。

图23是图22的部分放大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阻器的截面图。

图25是图24的部分放大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阻器的平面图,透视了覆盖体的第二层。

图27是图26所示的电阻器的正面图。

图28是沿着图26的XXVIII-XXVIII线的截面图。

图29是图28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9,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阻器A10进行说明。电阻器A10以在电流检测中使用的分流电阻器作为对象。电阻器A10的电阻值为大概5mΩ以上220mΩ以下。电阻器A10被表面安装在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的配线基板。电阻器A10包括第一绝缘体11、电阻体20、第二绝缘体12、覆盖体30和一对电极40。在此,图2中,为了便于理解,透视了覆盖体30的第二层32(详细内容后述)。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透视了第一绝缘体11和覆盖体30。

在电阻器A10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第一绝缘体11的厚度方向称为“厚度方向z”。将相对于厚度方向z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将相对于厚度方向z和第一方向x的两者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厚度方向z”、“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在后述的电阻器A20~电阻器A40的说明中也适用。如图1所示,电阻器A10沿厚度方向z看时为矩形形状。在电阻器A10中,第一方向x对应于从厚度方向z看的电阻器A10的长边方向。

第一绝缘体11如图6所示配置电阻体20。第一绝缘体11为由环氧树脂等构成的合成树脂片。第一绝缘体11具有电绝缘性和可挠性。在第一绝缘体11中包含具有电绝缘性的填料112。填料112例如由氧化铝(Al2O3)或氮化硼(BN)等的、包含导热率比较大的陶瓷的材料构成。

如图6所示,第一绝缘体11具有第一主面11A和第一背面11B。第一主面11A朝向厚度方向z中的电阻体20相对于第一绝缘体11所位于的一侧。第一背面11B朝向与第一主面11A相反侧。第一绝缘体11的厚度(厚度方向z上的从第一主面11A至第一背面11B的长度)为40μm以上60μm以下。

电阻体20如图6所示,是配置在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主面11A的被动元件。作为电阻体20的材料的一例,能够举例铜(Cu)-锰(Mn)-镍(Ni)合金(Manganin:注册商标)、或者铜-锰-锡(Sn)合金(Zelanin:注册商标)这样的合金材料。电阻体20的厚度为50μm以上150μm以下。如图3和图6所示,在电阻体20中设置有在厚度方向z上贯通的多个电阻缝隙21。多个电阻缝隙21是为了将电阻体20的电阻值设定为规定的值而设定的。多个电阻缝隙21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由于多个电阻缝隙21,电阻体20的第二方向y的两端的一部分开口。由于多个电阻缝隙21,沿厚度方向z看时,电阻体20相对于第一方向x形成为曲折的形状。如图7所示,多个电阻缝隙21的侧壁22为向电阻体20的内方凹陷的凹状。

第二绝缘体12如图3~图6所示覆盖电阻体20。第二绝缘体12是由环氧树脂等构成的合成树脂片。第二绝缘体12具有第二主面12A和第二背面12B。第二主面12A朝向厚度方向z中的第一绝缘体11相对于第二绝缘体12所位于的一侧。第二绝缘体12的厚度(厚度方向z上的从第二主面12A至第二背面12B的长度)为40μm以上60μm以下。第二主面12A与电阻体20的表面相接触。由此,电阻体20成为被第二主面12A和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主面11A夹着的结构。第二背面12B朝向与第二主面12A相反侧。第二背面12B的一部分露出。

如图7所示,在第二绝缘体12设置有多个埋入部121。多个埋入部121从第二主面12A向厚度方向z突出。多个埋入部121位于电阻体20的多个电阻缝隙21中。在电阻器A10中,多个埋入部121的各自与电阻缝隙21的侧壁22相接触。

图8表示了第二绝缘体12的多个埋入部121和设置于第一绝缘体11的多个埋入部111这两者位于电阻体20的多个电阻缝隙21中的例子。多个埋入部111从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主面11A向厚度方向z突出。在电阻器A10中,多个埋入部111的各自与电阻缝隙21的侧壁22和埋入部121两者相接触。像这样,构成为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的至少任一者的一部分位于电阻缝隙21中的结构。

覆盖体30如图6所示,在电阻器A10中层叠于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背面11B。在此,覆盖体30包括第一覆盖体30A和第二覆盖体30B。第一覆盖体30A是指层叠于第一绝缘体11的覆盖体30。第二覆盖体30B是指层叠于第二绝缘体12的覆盖体30。电阻器A10为具有覆盖体30中的第一覆盖体30A的结构。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具有第一层31和第二层32。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层31与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背面11B相接触。第一层31具有导电性。第一层31由含有铜的材料形成。第一层31的材料优选电阻率比较小且导热率比较大的材料。第一层31的厚度为70μm以上90μm以下。因此,第一层31的厚度比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各自的厚度大。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层32层叠于第一层31。第二层32是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片。第二层32例如能够为由玻璃环氧树脂构成的合成树脂片。

如图2和图6所示,在第一层31中设置有在厚度方向z上贯通的缝隙311。第一层31被缝隙311分隔为多个区域。而且,第一层31的第二方向y的两端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在电阻器A10中,沿厚度方向z看时,缝隙311相对于第一方向x倾斜。沿厚度方向z看时,缝隙311通过第一覆盖体30A的中心C。在此,第一覆盖体30A的中心C是指,沿厚度方向z看时第一覆盖体30A的对角线的交点。如图7所示,缝隙311的侧壁312为向第一层31的内方凹陷的凹状。

如图7所示,在第二层32设置有埋入部321。埋入部321从与第一层31接触的第二层32的面向厚度方向z突出。埋入部321位于第一层31的缝隙311中。像这样构成第二层32的一部分位于缝隙311中的结构。电阻器A10中,埋入部321与缝隙311的侧壁312接触。

一对电极40如图6所示,在第一方向x的两侧与电阻体20导通。一对电极40各自包含基底层40A和镀覆层40B。如图6和图7所示,在电阻器A10中,基底层40A与第一绝缘体11、电阻体20和第二绝缘体12接触。作为基底层40A的材料的一例,能够举例镍-铬(Cr)合金。镀覆层40B覆盖基底层40A。电阻器A10中,镀覆层40B为从与基底层40A接触的部分起依次层叠有铜、镍、锡的金属层。

如图4~图6所示,一对电极40各自具有底部41和侧部42。底部41和侧部42各自包括基底层40A和镀覆层40B。底部41在厚度方向z上相对于第二绝缘体12位于与电阻体20相反侧。如图4所示,底部41沿厚度方向z看时与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主面11A重叠。在电阻器A10中,底部41与第二绝缘体12的第二背面12B接触。

如图4~图6所示,侧部42与底部41相连,并且在厚度方向z上延伸。如图7所示,电阻体20具有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对第一端面20A。一对侧部42与一对第一端面20A接触。由此,一对电极40与电阻体20导通。另外,第二绝缘体12具有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对第二端面12C。第一绝缘体11具有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对第三端面11C。一对第二端面12C和一对第三端面11C与一对第一端面20A成同一平面。一对侧部42与一对第二端面12C和一对第三端面11C双方也相接触。

如图7所示,第一覆盖体30A具有一对第一凸部33。第一绝缘体11具有一对第二凸部113。一对第一凸部33和一对第二凸部113从电阻体20的一对第一端面20A向第一方向x突出。在电阻器A10中,一对第一凸部33包括第一层31和第二层32。如图9所示,一对侧部42与一对第一凸部33和一对第二凸部113双方也相接触。一对侧部42的镀覆层40B与一对第一凸部33之中由第一层31构成的部分接触。

接着,基于图10~图16,对电阻器A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在此,图10~图16所示的截面位置与图6表示的截面位置相同。

首先,如图10所示,在具有在厚度方向z上彼此朝向相反侧的主面811和背面812的第一绝缘体81,配置电阻体82和第一覆盖层83。第一绝缘体81、电阻体82和第一覆盖层83对应于电阻器A10的第一绝缘体11、电阻体20和第一层31(第一覆盖体30A)的顺序。电阻体82通过压接于主面811而配置于第一绝缘体81。第一覆盖层83通过压接于背面812而配置于电阻体82。在电阻体82设置有在厚度方向z上贯通的多个电阻缝隙821。在第一覆盖层83设置有在厚度方向z上贯通的缝隙831。多个电阻缝隙821和缝隙831由湿蚀刻形成。

接着,如图11所示,使第二绝缘体84层叠于电阻体82。第二绝缘体84相当于电阻器A10的第二绝缘体12。第二绝缘体84通过压接于电阻体82而层叠。通过本工序,第二绝缘体84的一部分位于电阻体82的多个电阻缝隙821中。另外,在本工序中,使第二覆盖层85层叠于第一覆盖层83。第二覆盖层85对应于电阻器A10的第二层32(第一覆盖体30A)。第二覆盖层85通过压接于第一覆盖层83而层叠。通过本工序,第二覆盖层85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覆盖层83的缝隙831中。

接着,如图12所示,形成从第二绝缘体84向厚度方向z凹陷的多个槽881。多个槽881沿着第二方向y形成。多个槽881例如使用划片刀形成。通过形成多个槽881,第二绝缘体84、电阻体82和第一绝缘体81各自的一部分被除去。它们之中,多个槽881将第二绝缘体84和电阻体82在厚度方向z上贯通。多个槽881各自具有宽度b1(槽881的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

接着,如图13所示,形成覆盖第二绝缘体84和多个槽881这两者的表面的基底层86。基底层86对应于电阻器A10的一对电极40的基底层40A。基底层86利用溅射法形成。

接着,如图14所示,除去覆盖第二绝缘体84的表面的基底层86的一部分。在形成了覆盖基底层86的掩模后,对于没有被该掩模覆盖的基底层86的部分实施湿蚀刻,由此除去基底层86的一部分。第二绝缘体84从基底层86被除去的部分露出。

接着,如图15所示形成多个缝隙882。多个缝隙882形成为沿着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这两者的格子状。它们之中,沿着第二方向y的多个缝隙882从覆盖多个槽881的底部的基底层86朝向厚度方向z形成。多个缝隙882例如使用划片刀形成。多个缝隙882各自具有宽度b2(缝隙882的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宽度b2比槽881的宽度b1小。通过本工序,第一绝缘体81、层叠于第一绝缘体81的电阻体82、第一覆盖层83、第二绝缘体84、第二覆盖层85和基底层86被分割为单片。即,完成了电阻器A10的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12、电阻体20、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和一对电极40的基底层40A的形成。

最后,如图16所示,形成覆盖一对基底层40A的一对镀覆层40B。一对镀覆层40B由电解滚镀形成。通过本工序,完成电阻器A10的一对电极40的形成。另外,通过本工序,第一覆盖体30A的一对第一凸部33和第一绝缘体11的一对第二凸部113这两者被一对镀覆层40B覆盖。经由以上的工序制造电阻器A10。

(第一变形例)

基于图17,对电阻器A10的第一变形例的电阻器A11进行说明。电阻器A11是第一绝缘体11、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和一对电极40的结构与上述的电阻器A10不同的例子。

与电阻器A10不同,在第一绝缘体11没有设置一对第二凸部113。另外,第一覆盖体30A的第一层31具有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对第四端面313。一对第四端面313与第一绝缘体11的一对第三端面11C成同一平面。一对第四端面313与一对电极40的侧部42相接触。

第一覆盖体30A的一对第一凸部33由第一层31和第二层32构成。由第一层31构成的一对第一凸部33的部分从一对第四端面313向第一方向x突出。一对电极40的侧部42与一对第一凸部33之中的由第一层31构成的部分相接触。

电阻器A11中的结构,通过在图12所示的形成多个槽881的工序中,将多个槽881的深度形成为比在电阻器A10的制造时形成的多个槽881的深度大而得到。

(第二变形例)

基于图18,对电阻器A10的第二变形例的电阻器A12进行说明。电阻器A12是第一绝缘体11、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和一对电极40的结构与上述的电阻器A10不同的例子。

与电阻器A10不同,在第一绝缘体11没有设置一对第二凸部113。另外,第一覆盖体30A的第一层31具有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对第四端面313。一对第四端面313的在厚度方向z上的尺寸比电阻器A11的一对第四端面313的该尺寸大。一对第四端面313与一对电极40的侧部42相接触。

第一覆盖体30A的一对第一凸部33由第二层32构成。一对电极40的侧部42与由第二层32形成的一对第一凸部33相接触。

电阻器A12中的结构,通过在图12所示的形成多个槽881的工序中,将多个槽881的深度形成为比在电阻器A11的制造时形成的多个槽881的深度大而获得。

(第三变形例)

基于图19,对电阻器A10的第三变形例的电阻器A13进行说明。电阻器A13是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的第一层31的结构与上述的电阻器A10不同的例子。

在电阻器A13中,沿厚度方向z看时,第一层31的缝隙311相对于第一方向x倾斜。沿厚度方向z看时,缝隙311通过第一覆盖体30A的中心C,并且在中心C弯曲。由此,以中心C为边界,缝隙311的相对于第一方向x的倾斜的朝向相反。虽然省略图示,在电阻器A13中,缝隙311的侧壁312也是向第一层31的内方凹陷的凹状。

(第四变形例)

基于图20,对电阻器A10的第四变形例的电阻器A14进行说明。电阻器A14是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的第一层31的结构与上述的电阻器A10不同的例子。

在电阻器A14中,沿厚度方向z看时,第一层31的缝隙311具有第一缝隙311A和多个第二缝隙311B。第一缝隙311A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多个第二缝隙311B与第一缝隙311A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相连,并且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由此,沿厚度方向z看时,缝隙311成为曲柄状。沿厚度方向z看时,第一缝隙311A通过第一覆盖体30A的中心C。虽然省略图示,在电阻器A14中,缝隙311的侧壁312也是向第一层31的内方凹陷的凹状。

(第五变形例)

基于图21,对电阻器A10的第五变形例的电阻器A15进行说明。电阻器A15是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的第一层31的结构与上述的电阻器A10不同的例子。

在电阻器A15中,沿厚度方向z看时,第一层31的缝隙311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沿厚度方向z看时,缝隙311通过第一覆盖体30A的中心C。虽然未图示,在电阻器A15中,缝隙311的侧壁312也是向第一层31的内方凹陷的凹状。

接着,对电阻器A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依据电阻器A10的结构,具有层叠于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第一覆盖体30A具有与第一绝缘体11相接触的第一层31。第一层31具有导电性。由此,在电阻器A10的使用时,从电阻体20产生的热流向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两者。在第一绝缘体11中流通的热流通到第一覆盖体30A。由于第一覆盖体30A具有第一层31,因此第一覆盖体30A的导热率比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的导热率相对较大。因此,从电阻体20产生的热容易流通到第一覆盖体30A。流通到第一覆盖体30A的热向电阻器A10的外部释放。因此,依据电阻器A10,能够提高散热性。

在第一层31设置有在厚度方向z上贯通的缝隙311。第一层31由缝隙311分隔为多个区域。第一层31的热膨胀率比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12和电阻体20的热膨胀率相对较大。因此,由于电阻体20产生的热,在第一绝缘体11与第一覆盖体30A之间容易产生热应力集中。当热应力的过度集中时,在电阻器A10产生相对于厚度方向z的翘曲。因此,通过在第一层31设置缝隙311,能够缓和第一绝缘体11与第一覆盖体30A之间的热应力。

在第一覆盖体30A具有从电阻体20的一对第一端面20A向第一方向x突出的一对第一凸部33。如电阻器A10(图9参照)和电阻器A11(图17参照)所示包括第一层31和第二层32这两者的情况下,一对第一凸部33如电阻器A12(图18参照)所示存在包括第二层32的情况。无论哪一种情况下,一对电极40的侧部42都与一对第一凸部33相接触,由此一对电极40与第一层31导通。因此,通过在第一层31设置缝隙311,能够防止一对电极40的短路。

第一层31由包含铜的材料形成。铜是导热率比较高,并且电阻率比较小的材料。由此,能够使电阻器A10的散热性进一步提高。并且,能够抑制由于一对电极40与第一层31相接触导致的、电阻器A10的电阻值的变动。

在第一绝缘体11中含有具有电绝缘性的填料112。由于填料112,能够使第一绝缘体11的机械强度进一步提高。另外,填料112由包含导热率比较大的陶瓷的材料构成。由此,第一绝缘体11的导热率变得更大。因此,由电阻体20产生的热能够经由第一绝缘体11更多地传递到第一覆盖体30A,电阻器A10的散热性进一步提高。

第一覆盖体30A层叠于第一层31,并且包括具有电绝缘性的第二层32。由此,能够包含第一层31并且防止电流从第一层31漏泄到外部。另外,第二层3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层31的缝隙311中。由此,由于第二层32与第一层31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层32与第一层31的接合强度。

第一层31的缝隙311的侧壁312为向第一层31的内方凹陷的凹状。由此,在缝隙311中能够获得对于第二层32的锚定效应(anchor effect:固着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层32相对第一层31的接合强度。

在电阻体20设置有在厚度方向z上贯通的多个电阻缝隙21。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阻缝隙21。由此,由于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的至少任一者与电阻体20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提高它们相对电阻体20的接合强度。

电阻体20的电阻缝隙21的侧壁22为向电阻体20的内方凹陷的凹状。由此,能够在电阻缝隙21获得对于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的至少任一者的锚定效应,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它们相对电阻体20的接合强度。

一对电极40各自与底部41相连,并且具有在厚度方向z上延伸的侧部42。一对侧部42与电阻体20的一对第一端面20A、第二绝缘体12的一对第二端面12C及第一绝缘体11的一对第三端面11C相接触。一对第二端面12C及一对第三端面11C与一对第一端面20A成同一平面。由此,在电阻体20中,一对电极40接触的部分变成仅一对第一端面20A。一对第一端面20A的大小均相等。由此,能够抑制电阻器A10的电阻值的不一致。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22和图2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阻器A20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前文所述的电阻器A10相同或者类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此,图22所示的截面位置与图6所示的截面位置相同。

在电阻器A20中,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12、覆盖体30和一对电极40的结构与上述的电阻器A10不同。

如图23所示,在第二绝缘体12中包含具有电绝缘性的填料122。填料122的材料与前文所述的电阻器A10的第一绝缘体11中含有的填料112的材料相同。但是,在电阻器A20中,第一绝缘体11中不含填料112。

覆盖体30如图22所示层叠于第二绝缘体12的第二背面12B。由此,电阻器A20构成为具有覆盖体30之中的第二覆盖体30B的结构。

如图22所示,第二覆盖体30B与第一覆盖体30A同样地具有第一层31和第二层32。第一层31与第二绝缘体12的第二背面12B相接触。第一层31具有导电性。第一层31由含有铜的材料构成。第一层31的材料优选电阻率比较小且导热率比较大的材料。第二层32层叠于第一层31。第二层32为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片。作为该合成树脂片的一例,能够举例含有玻璃环氧树脂的片。

如图23所示,在第一层31设置有在厚度方向z贯通的缝隙311。通过缝隙311将第一层31分隔为多个区域。缝隙311的形状能够选择前文所述的电阻器A10(图2参照)、电阻器A13(图19参照)、电阻器A14(图20参照)和电阻器A15(图21参照)的任一者。缝隙311的侧壁312为向第一层31的内方的凹状。

如图23所示,在第二层32设置有埋入部321。埋入部321从与第一层31相接触的第二层32的面向厚度方向z突出。埋入部321位于第一层31的缝隙311中。像这样构成为第二层32的一部分位于缝隙311中的结构。在电阻器A20中,埋入部321与缝隙311的侧壁312相接触。

如图23所示,第一层31具有一对第四端面313。一对第四端面313朝向第一方向x。第二层32具有一对第五端面322。一对第五端面322朝向第一方向x。一对第四端面313及一对第五端面322与电阻体20的一对第一端面20A成同一平面。在电阻器A20中,在第二覆盖体30B没有设置一对第一凸部33。

如图22和图23所示,一对电极40的底部41与第二覆盖体30B的第二层32相接触。如图23所示,一对电极40的侧部42与电阻体20的一对第一端面20A、第二绝缘体12的一对第二端面12C及第一绝缘体11的一对第三端面11C相接触。并且,一对侧部42与第一层31的一对第四端面313及第二层32的一对第五端面322相接触。一对侧部42与第一绝缘体11的一对第二凸部113相接触。

接着,对电阻器A2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依据电阻器A20的结构,具有层叠于第二绝缘体12的第二覆盖体30B(覆盖体30)。第二覆盖体30B具有与第二绝缘体12接触的第一层31。第一层31具有导电性。由此,在电阻器A20的使用时,由电阻体20产生的热流向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这两者。流向第二绝缘体12的热向第二覆盖体30B流通。第二覆盖体30B由于具有第一层31,因此第二覆盖体30B的导热率比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的导热率相对较大。因此,由电阻体20产生的热容易流向第二覆盖体30B。流通到第二覆盖体30B的热被释放到电阻器A20的外部。因此,依据电阻器A20,也能够使散热性提高。

在第二绝缘体12含有具有电绝缘性的填料122。利用填料122能够使第二绝缘体12的机械强度进一步提高。另外,填料112由包含导热率比较大的陶瓷的材料构成。由此,第二绝缘体12的导热率进一步变大。因此,能够将由电阻体20产生的热经由第二绝缘体12更多地传递到第二覆盖体30B,因此电阻器A20的散热性进一步提高。

一对电极40的底部41与第二覆盖体30B的第二层32相接触。由此,能够将由电阻体20产生且经由第二绝缘体12传递到第二覆盖体30B的热通过一对电极40迅速地散热到电阻器A20的外部。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图24和图2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阻器A30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前文已述的电阻器A10相同或者类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此,图24表示的截面位置与图6表示的截面位置是相同的。

在电阻器A30中,第二绝缘体12、覆盖体30和一对电极40的结构与前文已述的电阻器A10不同。

如图25所示,第二绝缘体12中包含具有电绝缘性的填料122。填料122的材料与前文已述的电阻器A10的第一绝缘体11中含有的填料112的材料是相同的。

覆盖体30如图24所示,分别层叠于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背面11B和第二绝缘体12的第二背面12B。由此,电阻器A30构成为包括覆盖体30之中的第一覆盖体30A和第二覆盖体30B这两者的结构。在电阻器A30中,第一覆盖体30A的结构与前文已述的电阻器A10的第一覆盖体30A的结构相同,并且第二覆盖体30B的结构与前文已述的电阻器A20的第二覆盖体30B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第一覆盖体30A和第二覆盖体30B的说明。

如图24和图25所示,一对电极40的底部41与第二覆盖体30B的第二层32相接触。如图25所示,一对电极40的侧部42与电阻体20的一对第一端面20A、第二绝缘体12的一对第二端面12C及第一绝缘体11的一对第三端面11C相接触。并且,一对侧部42与第一层31的一对第四端面313及第二层32的一对第五端面322相接触。一对侧部42与第一覆盖体30A的一对第一凸部33及第一绝缘体11的一对第二凸部113这两者相接触。在电阻器A30中,也能够采用与前文已述的电阻器A11(图17参照)和电阻器A12(图18参照)相同的结构。

接着,对电阻器A3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依据电阻器A30的结构,具有层叠于第一绝缘体11的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和层叠于第二绝缘体12的第二覆盖体30B(覆盖体30)。第一覆盖体30A具有与第一绝缘体11接触的第一层31。第二覆盖体30B具有与第二绝缘体12接触的第一层31。第一层31具有导电性。由此,在电阻器A30的使用时,从电阻体20产生的热经由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这两者流向第一覆盖体30A和第二覆盖体30B。第一覆盖体30A和第二覆盖体30B由于具有第一层31,因此第一覆盖体30A和第二覆盖体30B的导热率比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的导热率相对较大。因此,由电阻体20产生的热容易流向第一覆盖体30A和第二覆盖体30B。流通到第一覆盖体30A和第二覆盖体30B的热被释放到电阻器A30的外部。因此,基于电阻器A30也能够使散热性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基于图26~图29,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阻器A40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前文已述的电阻器A10相同或者类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此,图26中为了便于理解,透视了覆盖体30的第二层32。

在电阻器A40中,各构成要素的尺寸和一对电极40的结构与前文已述的电阻器A10不同。

构成电阻器A40的第一绝缘体11、电阻体20、第二绝缘体12、覆盖体30和一对电极40各自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尺寸,与电阻器A10涉及的各个该尺寸相同。但是,根据图26~图28理解,构成电阻器A10的这些要素的各自的厚度方向z的尺寸比电阻器A10涉及的各个该尺寸小。电阻器A40的尺寸相对于电阻器A10更接近实际产品的尺寸。并且,电阻体20的多个电阻缝隙21的数量比电阻器A10的多个电阻缝隙21的数量大。

如图28和图29所示,一对电极40各自的侧部42与第一覆盖体30A(覆盖体30)的第二层32相接触。如图29所示,第一覆盖体30A的一对第一凸部33各自的第一方向x的尺寸比电阻器A10中的各个该尺寸大。而且,第一绝缘体11的一对第二凸部113的各自的第一方向x的尺寸比电阻器A10中的各个该尺寸大。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各部的具体的结构是可以自由进行各种设计变更的。

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作为以下的附记来规定。

附记1.一种电阻器,其包括:

具有朝向厚度方向的主面的第一绝缘体;

配置在上述主面的电阻体;

覆盖上述电阻体的第二绝缘体;

在与上述厚度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电阻体导通的一对电极;和

层叠于上述第一绝缘体和上述第二绝缘体的至少任一者的覆盖体,

上述覆盖体具有导电性,并且具有与上述第一绝缘体和上述第二绝缘体的至少任一者接触的第一层。

附记2.如附记1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在上述第一层设置有在上述厚度方向上贯通的缝隙,

上述第一层由上述缝隙分隔为多个区域。

附记3.如附记2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沿上述厚度方向看时,上述缝隙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向倾斜。

附记4.如附记2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沿上述厚度方向看时,上述缝隙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缝隙;和在与上述厚度方向和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缝隙。

附记5.如附记2~4中任一项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第一层由含有铜的材料形成。

附记6.如附记2~5中任一项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第一绝缘体和上述第二绝缘体的至少任一者中包含具有电绝缘性的填料,

上述填料由包含陶瓷的材料形成。

附记7.如附记2~6中任一项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覆盖体包括层叠于上述第一层的具有电绝缘性的第二层,

上述第二层的一部分位于上述缝隙中。

附记8.如附记7记载的电阻器,其中,上述缝隙的侧壁为向上述第一层的内方凹陷的凹状。

附记9.如附记7或8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在上述电阻体设置有在上述厚度方向上贯通的电阻缝隙,

上述第一绝缘体和上述第二绝缘体的至少任一者的一部分位于上述电阻缝隙中。

附记10.如附记9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电阻缝隙的侧壁为向上述电阻体的内方凹陷的凹状。

附记11.如附记7~10中任一项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一对电极分别具有底部和侧部,上述底部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二绝缘体位于与上述电阻体相反侧,并且沿上述厚度方向看时与上述主面重叠,上述侧部与上述一对电极的任一者的上述底部相连,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电阻体具有朝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一对第一端面,上述一对电极各自的上述侧部与上述一对第一端面的任一者接触。

附记12.如附记11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第二绝缘体具有朝向上述第一方向并且与上述一对第一端面的任一者成同一平面的一对第二端面,

上述一对电极各自的上述侧部与上述一对第二端面的任一者接触。

附记13.如附记12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第一绝缘体具有朝向上述第一方向并且与上述一对第一端面的任一者成同一平面的一对第三端面,

上述一对电极各自的上述侧部与上述一对第三端面的任一者接触。

附记14.如附记11~13中任一项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覆盖体包括层叠于上述第一绝缘体的第一覆盖体,

在上述第一覆盖体中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彼此离开的位置且从上述一对第一端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突出的一对第一凸部,

上述一对电极各自的上述侧部与上述一对第一凸部的任一者接触。

附记15.如附记14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一对第一凸部由上述第一覆盖体的上述第二层构成。

附记16.如附记14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第一绝缘体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彼此离开的位置且从上述一对第一端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突出的一对第二凸部,

上述一对电极各自的上述侧部与上述一对第一凸部的任一者和上述一对第二凸部的任一者的两者接触。

附记17.如附记14~16中任一项记载的电阻器,其中,

上述覆盖体还包括层叠于上述第二绝缘体的第二覆盖体,

上述一对电极的上述底部与上述第二覆盖体的上述第二层接触。

3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用于表面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的电阻器件和布置有至少一个电阻器件的印制电路板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