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光片、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文档序号:850760 发布日期:2021-03-16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遮光片、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nti-dazzling screen, lens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是由 李二飞 王丽青 于 2020-12-1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遮光片、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所述遮光片包括均呈中空环状结构的固定部、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的一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周缘,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的物侧延伸,所述第二抵持部的一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周缘,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的像侧延伸,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抵持部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通过改善遮光片的内径结构,能最大限度地遮挡镜片周边的杂光,限制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镜头模组成像所造成的干扰,能有效避免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镜头模组杂光性能的影响,提升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anti-dazzling screen, lens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he shading sheet comprises a fixing part, a first abutting part and a second abutting part which are all in a hollow annular structure, one opening end of the first abutting part is connected to the inner periphery of the fixing part, the other opening end of the first abutting part extends towards the object side of the lens module, one opening end of the second abutting part is connected to the inner periphery of the fixing part, the other opening end of the second abutting part extends towards the image side of the lens module, and the extending trends of the first abut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abutting part relative to the central axis are opposite. Through improving the internal diameter structure of anti-dazzling screen, can shelter from the peripheral miscellaneous light of lens furthest, the interference that the light outside the restriction lens effective radius caused to the formation of image of lens module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influence of light outside the lens effective radius to the miscellaneous light performance of lens module, promotes the imaging quality of lens module.)

遮光片、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镜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遮光片、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镜头模组通常是将镜片与遮光片堆叠在一起,成像过程中,镜片通过遮光片阻挡边缘光线的传递,以使中心光线顺利地通过镜片。现有遮光片的内径通常为倒角结构或直角结构。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实际成像的过程中,遮光片并不能完全保证阻挡边缘光线的传递,镜头模组的杂光特性对于光线很敏感,光线的微小差异,都会对成像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镜头模组的成像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到光线的微小差异,会严重影响到镜头模组的杂光特性,从而影响镜头模组的良率和品质。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遮光片、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遮光片,用于镜头模组中相邻镜片之间的遮光,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环绕一中心轴线呈中空环状结构;

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轴呈中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抵持部的一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周缘,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的物侧延伸;及

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二抵持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轴呈中空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抵持部的一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周缘,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的像侧延伸,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抵持部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

上述遮光片通过改善遮光片的内径结构,在固定部的物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一抵持部,在固定部的像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二抵持部,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且固定部不会凸伸于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所位于的平面;遮光片被用于镜头模组中时,能最大限度地遮挡镜片周边的杂光,限制了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镜头模组成像所造成的干扰,能有效避免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镜头模组杂光性能的影响,提升了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确保镜头模组成像的良率及品质,满足客户对镜头模组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片还包括;

支撑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物侧与所述第一抵持部之间,和/或,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像侧与所述第二抵持部之间。

如此,遮光片通过满足上述结构,能够增强遮光片的稳固性,在安装遮光片于镜头模组中时,遮光片不易被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片还包括:

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以所述中心轴线为轴呈中空环状结构;

所述延伸部设于所述固定部的物侧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所述第一抵持部的一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延伸部的内周缘,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的物侧延伸,所述第二抵持部的一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周缘,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的像侧延伸;

或,所述延伸部设于所述固定部的像侧且朝向所述中心轴线延伸,所述第一抵持部的一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内周缘,所述第一抵持部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的物侧延伸,所述第二抵持部的一开口端连接于所述延伸部的内周缘,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的像侧延伸。

如此,遮光片通过满足上述结构,延伸部与固定部之间具有夹角,能够减少遮光件上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入射至遮光件上的光线部分打在夹角内,有利于消除杂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靠近所述中心轴线的环状表面与所述第二抵持部靠近所述中心轴线的环状表面位于同一环状表面内。

如此,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通过满足上述结构,能够确保在具有延伸部的情况下,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的环状表面位于同一环状表面内,即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的环状内壁面位于同一环状内壁面内,保证延伸部不会影响镜片有效半径内的光线的传递。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镜头模组,包括:

镜筒,具有通光孔;

成像单元,设于所述镜筒的通光孔内,所述成像单元包括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枚镜片;及

如上所述的遮光片,设于相邻的两枚所述镜片之间,所述第一抵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开口端紧贴于两枚所述镜片中一者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的边缘,所述第二抵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开口端紧贴于两枚所述镜片中另一者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的边缘。

上述镜头模组通过改善遮光片的内径结构,在固定部的物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一抵持部,在固定部的像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二抵持部,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且固定部不会凸伸于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所位于的平面;遮光片能最大限度地遮挡镜片周边的杂光,限制了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镜头模组成像所造成的干扰,能有效避免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镜头模组杂光性能的影响,提升了镜头模组的成像质量,确保镜头模组成像的良率及品质,满足客户对镜头模组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满足以下关系式:

H1=R1,其中,H1为所述第一抵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开口端的内径,R1为两枚所述镜片中一者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

所述第二抵持部满足以下关系式:

H2=R2,其中,H2为所述第二抵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开口端的内径,R2为两枚所述镜片中另一者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

如此,镜头模组中的遮光片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遮光片的内径与相对应抵持的镜片的有效半径相同,遮光片不会遮挡镜片有效半径以内的光线,避免对进入镜头模组中的中心光线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或所述第二抵持部满足以下关系式:

tanα=(R1-R2)/D1,其中,α为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或所述第二抵持部与光轴之间的夹角,D1为两枚所述镜片中一者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的边缘与两枚所述镜片中另一者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的边缘之间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还满足以下关系式:

D2=D1,其中,D2为所述第一抵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抵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开口端之间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如此,镜头模组中的遮光片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能够紧密抵持镜片的有效半径的边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开口端具有与被紧贴的所述镜片相适配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抵持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开口端具有与被紧贴的所述镜片相适配的第二表面。

如此,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通过满足上述结构,第一抵持部和第二抵持部能够更好的紧贴于镜片的有效半径的边缘,有利于增强遮光片与镜片之间的连接紧密性。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镜头模组。

上述摄像模组通过改善遮光片的内径结构,在固定部的物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一抵持部,在固定部的像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二抵持部,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的相对于中心轴线延伸趋势相反,且固定部不会凸伸于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所位于的平面;遮光片能最大限度地遮挡镜片周边的杂光,限制了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摄像模组成像所造成的干扰,能有效避免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镜头模组杂光性能的影响,提升了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确保摄像模组成像的良率及品质,满足客户对摄像模组的需求。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

上述电子设备通过改善遮光片的内径结构,在固定部的物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一抵持部,在固定部的像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二抵持部,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的相对于中心轴线延伸趋势相反,且固定部不会凸伸于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所位于的平面;遮光片能最大限度地遮挡镜片周边的杂光,限制了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电子设备成像所造成的干扰,能有效避免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光线对镜头模组杂光性能的影响,提升了摄电子设备的成像质量,确保电子设备成像的良率及品质,满足客户对电子设备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像单元与遮光片的堆叠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成像单元与遮光片的堆叠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遮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子设备 1000

镜头模组 100、200、300、400

遮光片 10、210、310、410

固定部 12、212、312、412

弯折部 3122、4122

第一抵持部 14、214、314、414

第一表面 142

第二抵持部 16、216、316、416

第二表面 162

支撑部 318

延伸部 418

镜筒 20

通光孔 22

内筒壁 24

成像单元 30

第一镜片 32

第一接触面 321

第一光学面 322

第一有效径边缘 323

第二镜片 34、234、334、434

第二接触面 341

第二光学面 342

第二有效半径边缘 343

第三接触面 2344

第三光学面 2345

第三有效半径边缘 2346

第三镜片 236、336、436

第四接触面 2361

第四光学面 2362

第四有效半径边缘 2363

壳体 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三个或三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实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见图1,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镜头模组,镜头模组100至少包括遮光片10、镜筒20及成像单元30,遮光片10用于镜头模组100中相邻镜片之间的遮光。

请参见图2,遮光片10包括固定部12、第一抵持部14及第二抵持部16。固定部12环绕一中心轴线(图1中虚线所示)呈中空环状结构,第一抵持部14以中心轴线为轴呈中空环状结构,第一抵持部14的一开口端连接于固定部12的内周缘,第一抵持部14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100的物侧延伸;第二抵持部16以中心轴线为轴呈中空环状结构,第二抵持部16的一开口端连接于固定部12的内周缘,第二抵持部16的另一开口端向镜头模组100的像侧延伸,第一抵持部14与第二抵持部16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

上述遮光片10通过改善内径结构,在固定部12的物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一抵持部14,在固定部12的像侧的内周缘设置第二抵持部16,第一抵持部14与第二抵持部16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可以理解为第一抵持部14以固定部12为起点向镜头模组100的物侧延伸,而第二抵持部16以固定部12为起点向镜头模组100的像侧延伸,可见第一抵持部14和第二抵持部16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和延伸方向是相反的,且固定部12不会凸伸于第一抵持部14与第二抵持部16所位于的平面。由于第一抵持部14与第二抵持部16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在镜头模组100中应用遮光片10时,遮光片10能最大限度地遮挡镜片周边的边缘光线,限制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边缘光线对镜头模组100成像所造成的干扰,能够有效避免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边缘光线对镜头模组100的杂光性能的影响,提升镜头模组100的成像质量,确保镜头模组100成像的良率及品质。

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4和第二抵持部16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指第一抵持部14和第二抵持部16在同一环状内壁面内沿相反的方向延伸,即第一抵持部14和第二抵持部16之间的夹角为180°。

可以理解地,在制作遮光片10时,第一抵持部14和第二抵持部16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设置于固定部12的内周缘,从而可以简化遮光片10的制作难度。

本实施例中,遮光片10用于镜头模组100中相邻镜片之间的遮光,固定部12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镜片的承载区之间。

本实施例中,遮光片10的第一抵持部14自固定部12的内周缘向镜头模组100的物侧延伸,且背离中心轴线延伸,即第一抵持部14与垂直于中心轴线的面相交所形成的截面由像侧至物侧逐渐增大,且第一抵持部14位于固定部12的物侧,即第一抵持部14连接于固定部12的物侧面;第二抵持部16自固定部12的内周缘向镜头模组100的像侧延伸,且朝向中心轴线延伸,即第二抵持部16与垂直于中心轴线的面相交所形成的截面由物侧至像侧逐渐减小,且第二抵持部16位于固定部12的像侧,即第二抵持部16连接于固定部12的像侧面,第一抵持部14与第二抵持部16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12的中空结构用于通光,遮光片10通常设于相邻的两枚镜片之间,以对杂光或边缘光线进行遮挡或吸收,避免杂光或边缘光线入射至镜片的有效半径以外的区域,使得中心光线能够顺利地通过镜片的有效半径以内的区域,避免杂光或边缘光线影响镜头模组100的杂光性能,从而影响镜头模组100的成像良率及品质。固定部10的中心轴线与镜头模组100的光轴大致相似,在本申请中,固定部10的中心轴线与镜头模组100的光轴相互之间可以交叉使用,即固定部10的中心轴线可以认为是镜头模组100的光轴,镜头模组100的光轴也可以认为是固定部10的中心轴线。固定部10的内周缘是指固定部10靠近中心轴线的部分的边缘。物侧/物侧面是指光线入射至遮光片10的方向,像侧/像侧面是指光线从遮光片10出射的方向或镜头模组100的成像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4远离固定部10的开口端的内径为H1,第二抵持部16远离固定部10的开口端的内径为H2,第一抵持部14和/或第二抵持部16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α,即第一抵持部14和/或第二抵持部16与固定部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也为α,第一抵持部14远离固定部10的开口端与第二抵持部16远离固定部的开口端之间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为D2,D2可以理解为第一抵持部14远离固定部10的开口端与第二抵持部16远离固定部的开口端之间的实际距离在光轴方向上的垂直投影距离,该距离仅有一个。本实施例中,H1、H2、α及D2的参数不作具体限定,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镜片的参数值设计。

请继续参见图1,镜筒20具有通光孔22;成像单元30设于镜筒20的通光孔22内,成像单元30包括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枚镜片;遮光片10设于相邻的两枚镜片之间,第一抵持部14远离固定部12的开口端紧贴于两枚镜片中一者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的边缘,第二抵持部16远离固定部12的开口端紧贴于两枚镜片中另一者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的边缘。

上述镜头模组100通过采用改善过内径结构的遮光片10,能最大限度地遮挡镜片周边的边缘光线,限制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边缘光线对镜头模组100成像所造成的干扰,能够有效避免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边缘光线对镜头模组杂光性能的影响,提升镜头模组100的成像质量,确保镜头模组100成像的良率及品质。

本实施例中,镜筒20具有通光孔22,通光孔22由镜筒20的内筒壁24所围成,成像单元30设于镜筒20的通光孔22内且与镜筒20的内筒壁24相承靠。

请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成像单元30沿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镜片32和第二镜片34,遮光片10设于第一镜片32与第二镜片34之间。

第一镜片32包括朝向像侧的第一接触面321及朝向像侧并由第一接触面321所环绕的第一光学面322,第一光学面322的边缘形成第一有效半径边缘323,第一接触面321为第一镜片32的像侧的承载区。

第二镜片34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二接触面341及朝向物侧并由第二接触面341所环绕的第二光学面342,第二光学面342的边缘形成第二有效半径边缘343,第二接触面341为第二镜片34的物侧的承载区。

遮光片10的固定部12设于第一接触面321与第二接触面341之间,第一抵持部14远离固定部12的开口端紧贴于第一有效半径边缘323,第二抵持部16远离固定部12的开口端紧贴于第二有效半径边缘343。

需要说明的是,有效半径是指第一镜片32的第一光学面322和第二镜片34的第二光学面342上有效的成像光线所通过范围的半径。本实施例中,成像单元30中的镜片的光学面与接触面直接接触。

请参见图3,第一镜片32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R1,即第一光学面322的有效半径为R1,第二镜片34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R2,即第二光学面342的有效半径为R2,第一有效半径边缘323与第二有效半径边缘343之间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为D1。本实施例中,R1、R2及D1的数值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时对光学参数的要求而设计。

请一并参见图2,遮光片10与第一镜片32及第二镜片34之间满足以下关系等式:H1=R1、H2=R2、tanα=(R1-R2)/D1、D2=D1,即在第一镜片32和第二镜片34光学参数确定的情况下,遮光片10的物侧的内径为H1,遮光片10的像侧的内径为H2,遮光片10的内径倾斜角为α,如此,遮光片10的结构得以确定,并适配于第一镜片32和第二镜片34。

请继续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4远离固定部12的开口端具有与第一有效半径边缘323相适配的第一表面142,以与第一镜片32紧贴;第二抵持部16远离固定部12的开口端具有与第二有效半径边缘343相适配的第二表面162,以与第二镜片32紧贴。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遮光片10的内径结构还可以根据第一镜片32和第二镜片34的结构做出适应性改变,但仍需满足第一抵持部14与第二抵持部16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延伸趋势相反,第一抵持部14紧贴于其中一枚镜片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边缘,第二抵持部16紧贴于另外一枚镜片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边缘。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4还可以设于固定部12的像侧的内周缘,第二抵持部16则设于固定部12的物侧的内周缘。

请参见图4,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100的结构大致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成像单元30沿物侧至像侧还包括第三镜片236,第二镜片234与第三镜片236之间设置有遮光片210。

请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第二镜片234还包括朝向像侧的第三接触面2344及朝向像侧并由第三接触面2344所环绕的第三光学面2345,第三光学面2345的边缘形成第三有效半径边缘2346,第三接触面2344为第二镜片234的像侧的承载区。

第三镜片236包括朝向物侧的第四接触面2361及朝向物侧并由第四接触面2361所环绕的第四光学面2362,第四光学面2362的边缘形成第四有效半径边缘2363,第四接触面2361为第三镜片236的像侧面的承载区。

请一并参见图6,遮光片210的固定部212设于第三接触面2344与第四接触面2361之间,第一抵持部214远离固定部212的物侧面的开口端紧贴于第三有效半径边缘2346,第二抵持部216远离固定部212的像侧面的开口端紧贴于第四有效半径边缘2363。

本实施例中,第二镜片234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为R3,即第三光学面2345的有效半径为R3,第三镜片236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为R4,即第四光学面2362的有效半径为R4,第三有效半径边缘2346与第四有效半径边缘2363之间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为D3。本实施例中,R3、R4及D3的数值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时对光学参数的要求而设计。

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214远离固定部212的物侧面的开口端的内径为H3,第二抵持部216远离固定部212的像侧面的开口端的内径为H4,第一抵持部214和/或第二抵持部216与光轴之间的夹角为β,第一抵持部214远离固定部212的物侧面的开口端与第二抵持部216远离固定部212的像侧面的开口端之间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为D4。本实施例中,H3、H4、β及D4的数值不作具体限定,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镜片的参数值设计。

本实施例中,遮光片210与第二镜片234及第三镜片236之间满足以下关系等式:H3=R3、H4=R4、tanβ=(R4-R3)/D3、D4=D3,即在第二镜片234和第三镜片236光学参数确定的情况下,遮光片210的物侧面的内径为H3,遮光片210的像侧面的内径为H4,遮光片210的内径倾斜角为β。

请参见图7,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300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200的结构大致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遮光片310设于第二镜片334第三镜片336之间,遮光片310还包括支撑部318,支撑部318连接于固定部312的物侧面与第一抵持部314之间,或支撑部318连接于固定部312的像侧面与第二抵持部316之间。

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18以中心轴线为轴呈中空环状结构,支撑部318连接于固定部312的像侧面与第二抵持部316之间,固定部312靠近中心轴线的内周缘部分朝向中心轴线弯折延伸以形成弯折部3122,弯折部3122与支撑部318之间形成夹角,弯折部3122、支撑部318、第一抵持部314及第二抵持部316一起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在安装遮光片310时,不易损坏遮光片310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12为中空环状的折弯结构,并不是中空环状的平面结构,弯折部3122仍是固定部312的一部分。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支撑部318还可以为大致为柱状或板状结构,支撑部31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环绕中心轴线设于固定部312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共同用于连接固定部312与第一抵持部314,和/或连接固定部312与第二抵持部316。固定部312靠近中心轴线的一端也可以不为弯折部3122,固定部312可以仅为中空环状的平面结构。

请参见图8,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400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200的结构大致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遮光片410设于第二镜片434与第三镜片436之间,遮光片410还包括延伸部418,延伸部418以中心轴线为轴呈中空环状结构,延伸部418设于固定部412的像侧面且朝向镜头模组400的像侧延伸,延伸部418还朝向固定部412的中心轴线延伸,固定部412靠近固定部412的中心轴线的内周缘部分朝向固定部412的中心轴线弯折以形成弯折部4122,延伸部418与固定部412的弯折部4122之间形成夹角,第一抵持部414自固定部412(弯折部4122)的内周缘朝向固定部412的中心轴线延伸,第二抵持部416自延伸部418的内周缘背离固定部412的中心轴线延伸。

本实施例中,弯折部4122、延伸部418、第一抵持部414及第二抵持部416之间形成为一带夹角的结构,使得遮光片410靠近光轴的部分大致形成镂空结构,夹角的结构减少了遮光件410上用于直接反射光线的面积,入射至遮光件410上的杂光会部分打在夹角内,并在夹角内反射,能够消耗杂光的能量,有利于消除杂光。

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414靠近中心轴线的环状表面与第二抵持部416靠近中心轴线的环状表面位于同一环状表面内,即第一抵持部414的内壁面与第二抵持部416的内壁面位于同一环状结构的内壁面上。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延伸部418还可以设于固定部412的物侧面,但延伸部418仍需满足延伸部418为中空环状结构,即延伸部418、固定部412、第一抵持部414及第二抵持部416一起用于遮光。

请参见图9,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1000,电子设备1000至少包括壳体40和摄像模组(图未示),摄像模组设于壳体40内。其中,摄像模组包括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一项镜头模组,或包括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一项遮光片,本实施例以第二实施例中的镜头模组200为例进行说明。

上述电子设备1000通过采用改善过内径结构的遮光片210,能最大限度地遮挡镜片周边的边缘光线,限制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边缘光线对电子设备1000成像所造成的干扰,能够有效避免镜片有效半径以外的边缘光线对电子设备1000的杂光性能的影响,提升电子设备1000的成像质量,确保电子设备1000成像的良率及品质。

可以理解地,上述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上述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设置。

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0为手机,摄像模组为手机的前置摄像模组。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相机、带摄像装置的智能手表等,摄像模组为相应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或后置摄像模组。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2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基于影像技术的建筑创作用光空间操作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