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阻流式微风风力机技术

文档序号:921495 发布日期:2021-03-02 浏览: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全阻流式微风风力机技术 (Full-choking breeze wind turbine technology ) 是由 郭鹏 于 2020-12-1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贝茨定律(Betz’ Law),是近代风力发电领域的基础理论,但贝茨定律在推导过程中存在一些谬误;谬误1:贝茨定律假设了“理想风轮”结构,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只考虑了气流对理想风轮的作用力,而未考虑理想风轮对气流的反作用力,这导致推导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符;谬误2:基于伯努利定理可知,流管直径变小则流体流速增加,风力机叶片面积扩大等同于气流流管直径变小,因此风力机叶片面积越大则受叶轮影响的气流流速越快,而贝茨定律在推导过程中并未考虑到理想风轮对气流的流速、流向等造成的影响,因而推导出的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符;因为上述谬误,本发明跳出贝茨定律范畴,基于“理想风轮”概念重新设计了一种全阻流式微风风力机技术。(Betz &#39;Law is a basic theory in the field of modern wind power generation, but Betz&#39; Law has some spurious phenomena in the derivation process; spurious 1: the structure of an ideal wind wheel is assumed by Betz law, but only the acting force of the airflow on the ideal wind wheel is considered in the theoretical derivation process, and the reaction force of the ideal wind wheel on the airflow is not considered, so that the derivation result is inconsistent with objective facts; spurious 2: based on Bernoulli&#39;s theorem, the flow velocity of fluid is increased when the diameter of the flow pipe is reduced,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area of the wind turbine blade is equal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diameter of the flow pipe of the airflow, so that the larger the area of the wind turbine blade is, the faster the flow velocity of the airflow influenced by the impeller is, and the influence of an ideal wind wheel on the flow velocity, the flow direction and the like of the airflow is not considered in the derivation process by the Betz&#39;s law, so that the derived result is inconsistent with objective facts; due to the above-mentioned spurious, the invention jumps out of the scope of the Betz law, and redesigns the technology of the full-choke type breeze wind turbin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ideal wind wheel.)

一种全阻流式微风风力机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流体力学学科,风能利用领域,具体的说是基于贝茨理论中提出的理想风轮概念设计出的一种全阻流式微风风力机技术;本发明为一种应用伯努利定理与杠杆效应,利用叶轮迎风面与叶轮背风面的压差阻力加速气流流动,并在理想风轮后方生成扩散式尾流流场,从而带动叶轮旋转并驱动设备做功的技术;风力机是指包含风力发电、风力提水、风力研磨、风力驱动水体增氧、风力驱动压缩机等诸多直接或间接利用风能的相关技术。

背景技术

风能是一种绿色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技术。在当今世界上,只要提到风力发电,几乎所有人的脑中都会浮现出由3个细长叶片组成的风力发电机结构。这种由3个细长叶片组成的风力发电机在学术界称之为水平轴升力式风力发电机,他的设计理论基础源自贝茨理论(Betz' Law)。

贝茨理论是由若干条贝茨假设推导而来,但在研究中发现,贝茨假设中的多项假设并不符合现实环境中的客观自然规律,甚至与事实相悖。

在贝茨理论中提出,假定的理想风力发电机的叶轮结构是由无限多叶片组成的叶轮结构,这种叶轮结构被称为“理想风轮”。如果在现实环境中还原贝茨理论假设的,由无数的叶片组成的风力机叶轮,那么制成的叶轮实际上是一个实心圆盘。在贝茨理论中假定,这个实心圆盘不会对风力(气流)产生阻力,气流会穿过这个实心圆盘,然后把一部分动能留在圆盘上用来驱动圆盘旋转。这种假设显然不符合现实环境中的客观自然规律。

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所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将理想风轮与风力(气流)视为两个物体,气流对叶轮施加作用力时,叶轮也必然对气流施加一个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的反作用力。很显然,贝茨理论的推导过程中只考虑到了气流对叶轮的作用力,而忽略了叶轮对气流的反作用力。

参考图1与图2;

图1是贝茨理论中假想的风力发电机“理想风轮”气流流场图。

图2是在现实环境中模拟“理想风轮”结构制成的风力发电机叶轮气流流场图。

通过图1与图2的对比可以发现,贝茨理论假想的理想风轮流场环境与现实中的“理想风轮”流场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其主要区别在于,贝茨理论假想的理想风轮处于一个“以叶轮直径为边界的流管”的范围内,他忽略了叶轮范围外的气流流场。而理想风轮在现实环境中所能影响到的气流范围应当包含“叶轮范围内和叶轮范围外的两部分流场”。

事实上,近代流体力学领域对类似“理想风轮”结构的研究非常成熟,但相关研究结果未能运用到风力发电领域。例如王洪伟老师所著的《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ISBN/ISSN:978-7-118-09847-1)一书,第六章6.7.1节粘性剪切流动中(第169页)就对类似理想风轮的结构在气流(风)中的表现有详细论述。

在现实环境中,理想风轮实质上相当于一个垂直来流的圆形平板。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该圆形平板迎着流体面上的中心处压力等于来流总压。流体被滞止后会沿径向加速流动,压力相应降低,绕过这一平板外沿,并受平板范围外主流带动,再次沿流向流动。基于“平行线的流线压力相等”的概念可知,平板后面流体的压力约等于刚绕过平板的流体压力,由于绕过平板的流体速度会比来流速度更大一些,所以这个压力会小于来流的静压。可见,对于这个平板来说,迎面的压力接近来流总压,背面的压力小于来流静压,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作用在平板上的阻力应该稍大于来流的动压与平板面积的乘积(实验证明这种流动中平板阻力是这个值的1.1倍左右)。工程上把这种由压差力造成的阻力称为压差阻力或形状阻力。具体流场标注可以参考书中169页附图所示内容。

图3为贝茨理论中假定的气流流管范围图(气流流场径向截面图)。

图4为符合现实环境的理想风轮结构对气流影响范围的气流流管范围图(气流流场径向截面图)。其中,数字100所示区域为叶轮范围内区域(理想风轮范围),数字1所示区域为未受叶轮影响到的气流流场范围区域,数字2所示区域为叶轮范围外的,受到叶轮影响的气流流场区域。

图4中包含了叶轮范围内和叶轮范围外的气流流场,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图4所示流场结构更加符合客观自然规律。

在后续研究中发现,错误的假定了气流流场范围后,会使贝茨理论在后续推导中的计算结果与现实环境产生误差。尤其是在现实环境中复原了贝茨理论假设的理想风轮后,通过实验测得数值与贝茨理论推导的数值存在差异。

贝茨理论是基于贝茨假设推导而来,当贝茨假设并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时,由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假设推导出来的结论必然无法得出符合客观现实规律的正确结果。

实践(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相关文献检索过程中,以“贝茨理论 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希望找到有关贝茨理论的实验佐证贝茨理论的推导过程。

但是很遗憾,从贝茨理论提出到如今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利用搜索引擎只找到大量的贝茨理论的推导过程,却一直无法找到利用实验证实贝茨理论提出的理想风轮概念的相关记录或文献。也就是说,一个世纪以来,在风力发电领域被奉为圭臬的贝茨理论实际上是一条未经过大量实验进行验证的理论。

近年来,随着风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叶素(BEM)理论已经成为风力发电领域的主流理论。

叶素(BEM)理论是指将风轮叶片沿展向分成的许多微段。叶素理论将风力机桨叶简化为有限个叶素,沿径向叠加而成,因而风轮的三维气动特性可以由叶素的气动特性沿径向积分得到。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近代风力发电机与贝茨理论一脉相承,其核心概念都只注意到气流(风)对叶轮产生的影响,而忽略了叶轮对气流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忽略了叶轮范围外的气流对叶轮的影响。

基于贝茨理论设计的风力发电机最大的缺陷在于,这种设计对风力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当今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的陆地地区年平均风速不超过5米每秒,甚至很多地区的风速在一年中80%的时间都3米每秒。此类区域被视为不适宜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的区域。有专家表示,风速3米每秒的风能的能量密度太低,没有利用价值。但是通过计算可以发现,风能与太阳能一样,作为一种低密度能源,如果得到有效的,合理的利用,同样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已知,风力来流的动压与叶轮面积的乘积可以求出叶轮(理想风轮)所承受的压差阻力。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每立方米空气重约为1.29公斤。假如叶轮表面积为1平方米,当风速为1米每秒时,叶轮范围内每秒钟就会通过约1.29公斤的空气。风速不变的前提下,叶轮面积提高到2平方米时,叶轮范围内每秒钟就会通过2.58公斤空气。以此类推,叶轮表面积越大,风速越快,风力机叶轮可以获得的动能就越高。

图5的表格为不同风速,不同叶轮直径情况下,每秒钟通过叶轮范围内的空气总质量(在计算过程中取整数)。

已知流速(风速),已知流体质量(1.29公斤每立方米),已知阻力范围(叶轮表面积),利用动压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叶轮范围内流体(风力)为叶轮提供的动能总量。

通过图5表格可以看出,以直径8米叶轮为例,叶轮的周长约为25米,叶轮的面积约为50平米(常见的大型独立户外广告牌面积大多采用都是6米×18米=108平米,直径8米的叶轮面积仅相当于常见大型户外广告牌面积的一半)。在风速3米每秒时(2级风),叶轮范围内每秒钟通过的空气总重约194公斤。风速10米每秒时(5级风),每秒钟通过的空气总重约为647公斤。只要有效利用这些气流的动能,就足以驱动风力机进行工作了。

同时,过大的叶轮必然也面临着较高风险。以叶轮直径8米风轮为例,当其遭遇到风速达到每秒30米(11级风)的强风时,叶轮范围每秒钟都会承受1942公斤的压力。因此,此类风力机叶轮结构的塔架和支撑结构也必然需要采用全新的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了有效利用微风,为了让低风速地区能够享受到风能带来的免费能源福利,发明人特此提出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传统水平轴升力式风力机存在着低风速环境下表现不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确定了贝茨理论中假定的理想风轮流场与现实环境中的理想风轮流场表现完全不同后,本发明基于贝茨理论中提出的理想风轮概念重新设计了风力机叶轮结构。

在贝茨理论中提及,“理想风轮”叶片无限多,这代表理想风轮能够“完全阻拦”叶轮范围内气流的流动并改变气流流向,那么可以称这种由“理想风轮”概念发展出来的风力机为“全阻流式风力机”。根据贝茨理论,如果理想风轮能够100%的利用叶轮范围内气流产生的动能,那么失去动能后的空气会停滞在叶轮后方,给后续气流带来阻力。之所以会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贝茨理论忽略了叶轮对气流的影响,也忽略了叶轮范围外的气流对风力机的影响。

如图6所示,假定当气流遇到叶轮(理想风轮)后,气流动能被叶轮完全吸收,因此气流停滞在叶轮表面。但是,由于叶轮迎风面与背风面存在压差阻力,这就造成叶轮的迎风面与背风面存在压力差。我们知道,在自然环境下,空气会自发的从气压较高区域流向气压较低的区域。因此,这些失去动能的空气会在压差作用下自发的向叶轮背风面流动。

相关知识可以参考《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一书,第六章粘性剪切流动第6.7.1节(169页)流动阻力相关内容。

如图4所示,上述失去动能的空气从叶轮外沿流出时,气流所在的位置已经从受叶轮影响的气流范围转移至未受叶轮影响的气流范围(数字2所示区域)。以叶轮边界为投影,这些失去动能的空气已经离开了叶轮范围,与叶轮范围外的空气混合,被叶轮范围外的未受叶轮影响(未被叶轮吸收动能)的气流裹挟,离开叶轮范围。

如图6所示,气流离开叶轮范围后,与叶轮范围外的气流相互混合,在叶轮范围外的气流的裹挟下离开叶轮范围。

在贝茨理论中,叶轮范围内的“所有气流”均被视为理想流体,流体不受叶轮影响,其流速与流向不变。这样做虽然可以简化方程计算难度,但是显然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如图6所示,当气流遇到叶轮阻挡后,气流的流向和流速必然会发生改变。而贝茨理论在推导过程中显然忽略了这些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所带来的后果。

在本发明中,为了更加准确的描述叶轮(理想风轮)对气流的影响,特此对气流进行分类:

自然环境中风能(气流)未受叶轮影响正常流动时,为便于描述,称此类气流为一类气流;

当一类气流撞击叶轮表面,气流对叶轮施加一个轴向作用力。因为叶轮固定在塔架上,叶轮自身的轴向静力合力(也称结构强度)大于气流对叶轮轴向施加的作用力,因此叶轮会对撞击叶轮的气流施加一个连续的反作用力导致气流停滞。但因风能(气流)是连续的,后续气流会对前方气流持续施加轴向作用力,而叶轮会对气流施加连续的反作用力,两个力会挤压气流,导致气流会从叶轮表面向叶轮外沿(沿一类气流径向)流动,这些受到挤压的气流通过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理想风轮)后,由叶轮外沿流出。此时的气流方向、气流流速、空气密度都发生了改变,为了便于描述,在本发明中称改变后的气流为二类气流;

当二类气流离开叶轮范围并与叶轮范围外的一类气流相互干涉、混合并产生影响后,生成的气流,在本发明中称其为三类气流,三类气流在导流翼片影响下生成扩散式尾流流场。

根据实验可知,在风力机工作过程中,一类气流、二类气流、三类气流的气流流速、气流流向、空气密度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像贝茨理论中那样将这些完全不同的气流一概而论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

叶轮结构的特征是叶轮直径越大,周长越大,叶轮面积越大。例如叶轮直径1米时,叶轮周长约为3.1米,叶轮直径2米时,叶轮周长约为6.3米。因此,失去动能的二类气流从叶轮范围外逸散,实际上获得了更大的可扩散空间。同时,叶轮旋转的离心力也会对气流的逸散造成影响。

导流翼片间隙喷出的气流的射流的流速较高,基于伯努力原理可知,流速越快,流体压强越小。因此,导流翼片间隙的射流会将叶轮外沿的空气裹挟到远离叶轮范围的地区,相关原理与无叶风扇原理类似。

传统风力机结构受贝茨理论影响,其设计的指导思想以“不影响气流通过性”和“提高叶尖速比”为重心。而本发明的核心概念则是基于牛顿运动定律、伯努力定理、杠杆效应,利用气流与叶轮相互作用,将叶轮所在区域(包含叶轮范围内和叶轮范围外)的气流的动能转化为机械能,用于驱动机械结构做功。

在《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一书,第六章粘性剪切流动6.7.1节(第177页)中,附图注明了几种典型结构在常见雷诺数下的阻力系数。其中与理想风轮结构相似的“零厚度圆板”的阻力系数约为1.17(与实验结果相符),但是与其相比,反半球壳结构的阻力系数能够达到1.42。由此可以发现,反半球壳结构能够获得更大的阻力系数,这也就意味着这一结构的风能利用率更高。但是反半球壳结构并不能直接利用风能,如常见的风杯式风速计就采用若干个反半球壳结构组成叶轮,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这种杯式风速计是无法继续进行发展的。

理清了理想风轮结构与风能利用的关系,找到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可以着手设计确实可行的微风风力机叶轮结构了。

基于上述理论推导,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应由类似“理想风轮”的叶轮结构与若干导流翼片两部分组成。导流翼片可以放置在理想风轮叶轮之上,也可以相对独立。

类似“理想风轮”的叶轮结构能够阻隔叶轮范围内流经的所有气流的流动路线,强迫叶轮范围内的一类气流改变前进路线,并提高气流流速,生成二类气流。

叶轮生成的二类气流本身并不能直接为叶轮提供动能。此时需要在叶轮迎风面、叶轮外沿增加导流装置,利用改变气流路径的方式来获得气流动能。早期研究中,我通过在叶轮表面增加导流槽结构来获得气流的动能并申请了专利“导流式风力机叶片结构(ZL2018102308354)”。

在后续研究中,我发现贝茨理论中提出的理想风轮概念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在实验中多次观测到类似理想风轮的叶轮结构的残余风速为零,因此我申请了专利“一种水平轴尾流扩散式风力机技术(ZL2019113146521)”。

以上述技术为基础,通过大量实验后,我发现螺旋渐开线导流槽结构在现实环境中存在一些弊端。螺旋渐开线导流槽虽然能够有效利用二类气流,但如果处于冻雨、大雪、冰雹等天气环境下,导流槽内部会出现积雪问题,这会大幅增加叶轮自身的重量,当叶轮高速旋转时会对叶轮重心、叶轮结构等造成大量不利影响。同时,在叶轮表面设置螺旋渐开线导流槽还存在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对叶轮强度要求较高,叶轮重量增幅较大,后期维护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将螺旋渐开线导流槽结构优化为若干可变形的导流翼片,利用导流翼片吸收叶轮(理想风轮)表面的二类气流所拥有的动能。当遭遇雨雪天气时,可以利用导流翼片的变形功能解决雨雪天气对叶轮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导流翼片以环绕叶轮外沿形式排布,并在导流翼片之间留下一定间隙,间隙总面积小于叶轮迎风面总面积,则基于伯努利定律可知,二类气流会被加速。

如图7所示风力机叶轮三视图,在理想风轮的外沿设置若干导流翼片,并在导流翼片间设有若干缝隙,当叶轮迎风面来流进入叶轮凹面时,气流会受挤压从导流翼片的间隙流出。因为风轮迎风面的总面积大于导流翼片间隙,根据伯努利定理可知,气流流出导流翼片间隙的流速会增加。

基于“边界层分离”概念,为了使气流迅速离开叶轮范围,导流翼片位于叶轮后方的区域需要延伸出一定长度的辅助翼片。

高速流出导流翼片间隙的气流会形成射流,并给予叶轮一个反作用力,推动叶轮旋转。

本发明所采用的理想风轮结构,其优势在于:

首先,与传统风力机相比,气流会从叶轮外沿扩散,并在叶轮后方形成扩散式尾流流场。所 谓扩散式尾流场是指本发明所述风力机结构会在叶轮后部产生扩散式流场。贝茨理论之所以认为风力机的风能利用率不可能超过59.3%就是因为,如果风力机叶轮吸收的气流动能超过59.3%以后,空气就会停滞在风力机叶轮后方,给后续气流造成阻力。但贝茨理论忽略了气流会绕过叶轮的可能性,如图6所示,气流受到叶轮阻挡后会从叶轮外延绕行。当气流从叶轮范围外沿绕行时,从叶轮范围内失去动能的流体会被叶轮范围外的一类气流裹挟,从而离开叶轮范围。在叶轮范围外的一类气流将会与叶轮范围内失去动能的二类气流共享其所拥有的动能并形成三类气流。因此这些失去动能的二类气流其并不会停滞,也不会对后续气流造成阻力。

其次,风力机叶轮的中轴(101)位于叶轮的中心(圆心),传统风力机叶轮结构(小三叶风力机叶轮),气流直线穿过叶轮,其产生的动能并不能集中起来(参考叶素理论)。而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会导致叶轮范围内的“所有气流”从叶轮外沿流走,从其结构上来说,叶轮结构实际上是一个轮轴结构。已知轮轴是一个以轴心为支点,半径为杆的杠杆系统。所以,轮轴能够改变扭力的力矩,从而达到改变扭力的大小的目的。因此,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实质上能够对低速风能的扭矩进行了放大。

风能本质上是一种大面积的,低密度的范围性能源。现实环境中的风力机的叶轮,直径无论多大,叶轮范围内的每一平方厘米,每一秒钟都能够受到风力对叶轮施加的作用力。传统的风力发电机过分的追求叶轮转速,追求叶尖速比导致忽略了低转速大扭矩同样能够驱动风力发电机做功。例如技术较为成熟的风力提水机技术,就是利用低转速大扭矩风力叶轮结构来进行工作的。本发明所述叶轮结构(理想风轮)将叶轮范围内的气流的动能集中起来后,利用轮轴将这些低密度的动能产生的扭矩进行放大,可以获得大扭矩低转速的动力输出。

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能够将叶轮范围内的气流集中到叶轮外沿,并提高叶轮范围内的气流流速,从而实现高效利用叶轮范围内的风能的目的。根据实验可知,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在低风速环境下表现更好。

如权利要求2所述,在本发明中,导流翼片的角度可变:

如图8所示,当风速较低时,导流翼片与叶轮呈90度。此时导流翼片竖起,将叶轮变成一个内凹容器,导流翼片之间存在缝隙。缝隙面积小于叶轮迎风面总面积,基于伯努利定律可知,气流流速增加。

如图9所示,当风速较高时,导流翼片受风力影响变形为弧面结构,叶轮范围内的二类气流集中到叶轮外沿,从导流翼片间隙“挤出”,驱动叶轮高速旋转。在实验中发现,导流翼片变形为弧形结构后,翼片间隙产生的射流能够为叶轮带来更大扭矩,具体测试结果显示,此时风力机叶轮表现极佳。

如图10所示,当风速极高时,导流翼片完全展开,导流翼片间的缝隙也随之扩大,过量气流可以直接通过叶轮外沿逃逸。同时,叶轮高速旋转形成的离心力会给叶轮结构提供额外的张力。如同杂技表演中的“转手绢”一样,叶轮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能够为叶轮带了额外的支撑强度,抵抗强风对风力机叶轮造成的影响。

当风力机叶轮遭遇雨雪天气时,导流翼片主动展开有助于杜绝雨雪积存在导流翼片缝隙的问题,防止雨雪为叶轮带来额外的负担和重心偏移等问题。

导流翼片变形范围不限于垂直变形角度,根据设计需要也能够采用其他角度进行变形,其主要目的为通过导流翼片变形来调整气流流向,改变叶轮的风能利用率,在必要时也可以自动排除因雨雪天气对叶轮造成的影响。

采用不同角度、不同外观、不同方式对导流翼片变形不影响本发明权属。

与传统水平轴升力式风力发电机相比,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体积更大,如果采用传统玻璃钢、铝合金等刚性材质制造风力发电机叶轮必然会导致叶轮自重大幅度增加。为了有效降低风力机叶轮自重,提高叶轮强度,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采用张拉整体式结构设计,利用桁架、拉绳、蒙皮等结构制造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

张拉整体式结构是一种利用支撑杆与拉绳支撑起立体空间的技术。其特征为以桁架作为支撑结构,利用拉绳和蒙皮进行牵引,从而组成一个立体结构。常见的折叠伞就是典型的张拉整体式结构。

如图11所示,本发明所述理想风轮结构迎风面采用整体张拉结构,利用叶轮中轴和桁架为支撑(桁架与叶轮结构相融合),利用牵引绳索提供拉力,用以保证叶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根据设计需求,叶轮面积越大,牵引绳索的数量需求就越多。叶轮本身呈对称结构,利用牵引绳可以将叶轮迎风面所承受的压力分解。基于角动量守恒原理,叶轮高速旋转能够起到类似陀螺仪的作用,辅助叶轮保持平衡。叶轮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会为叶轮提供额外的张力,抵抗强风对叶轮造成的影响。

虽然采用张拉结构设计的伞状风力机叶轮能够抵抗30米每秒的风速,但如果遭遇50米每秒的飓风,对风力机依然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如前文所述,本发明所述叶轮结构采用桁架、绳索以及蒙皮结构组成。从风力机叶轮结构的构成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与折叠雨伞结构非常类似。风力机叶轮中轴结构与雨伞的伞柄类似,风力机的桁架与雨伞的伞架类似,风力机叶轮的蒙皮结构与雨伞的伞布类似。如果想在飓风中保证风力机不被损毁,可以采用专利“一种微风风力发电机叶片结构(ZL201510478505.3)”所述结构。当飓风来袭时,风力机蒙皮如专利“一种微风风力发电机叶片结构(ZL201510478505.3)”所述脱离桁架,采用类似旗帜的方式随风飘扬。飓风过后,蒙皮结构恢复与伞架之间的连接,继续有效利用风力。

名词解释

叶轮: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是一种成熟的风能利用设备,其特征为由若干叶片组成的一轮状结构。在本发明中所述叶轮是基于贝茨理论中提出的假想的“理想风轮”结构发展而来。如贝茨理论中所述,理想风轮的叶轮范围内叶片是无限多的,叶轮实质上是一个实心圆盘。这一实心圆盘宜采用完整的实心圆盘结构,但考虑到技术施工难度,在必要时也可以选用由若干翼片组成的圆盘结构或是由张拉结构与蒙皮组成的叶轮结构。

轮轴:顾名思义是由“轮”和“轴”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能绕共轴线旋转,相当于以轴心为支点,半径为杆的杠杆系统。所以,轮轴能够改变扭力的力矩,从而达到改变扭力的大小的目的。

叶轮的前方与后方:“对风”功能是近代风力机的基本功能,当今水平轴风力机绝大多数都拥有对风功能。在风力机领域,水平轴风力机在工作时,气流垂直于叶轮旋转平面。此时,风力来向为叶轮的前方。风力穿过或绕过叶轮后,背离叶轮的方向为叶轮后方。

叶轮旋转方向:在风力发电领域往往采用风力驱动叶轮旋转,再由叶轮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的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叶轮采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在叶轮旋转过程中,叶片前进方向为前方,反向则为后方。

叶轮轴向与径向:在贝茨理论中,风力发电机所处自然环境被假设为一气流流管结构,并以叶轮直径为流管管径。而本发明中发现,叶轮所能影响的气流流场范围包含叶轮范围内和叶轮范围外,因此将流管直径扩大至“所有受叶轮影响的气流范围,包含叶轮范围内和叶轮范围外”。因此,本发明所述流管轴向与流管径向与贝茨理论相同。本发明所述流管与贝茨理论所述流管的区别在于流管范围是否包含叶轮范围外受叶轮影响的气流流场。

叶轮内外:在本发明中,叶轮是一碟状结构。碟状结构的中心点(圆心)为叶轮中心,叶轮的最大周长线为叶轮外沿。

叶轮的正面与背面:在本发明中,叶轮的迎风面为正面,叶轮的背风面为背面。

叶片首端与末端:在本发明中,叶轮能够由若干叶片组成。靠近叶轮中心部分为叶片首端,靠近叶轮外沿部分为叶片末端。

气流分类:在贝茨理论中,叶轮范围内的气流被视为一个恒定均值,这是不科学的。在本发明中,风力机所处范围内的气流(风力)的流向和流速并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区域气流流速快,有的区域气流流速慢,有的气流与叶轮平面相交,有的气流沿叶轮表面前进。为了便于描述,特此对风力机范围内的气流进行大致分类;

参考图6:风力机所处自然环境中风能(气流)未受叶轮影响正常流动时,为便于描述,称此类气流为一类气流(图中用数字1表示);

当一类气流撞击叶轮表面时,气流对叶轮施加一个作用力,因为叶轮固定在塔架上,叶轮自身的强度大于气流对叶轮施加的作用力,因此叶轮会对撞击叶轮的气流施加一个反作用力,因风能(气流)是连续的,后续气流会对前方气流施加作用力,而叶轮会对气流施加反作用力,两个力会挤压前期的气流,导致气流从叶轮表面向叶轮外沿流动,这些受到挤压的气流通过本发明所述的导流翼片组成的螺旋渐开线导流槽后,由叶片间隙或叶片外沿流出,此时的气流方向、气流流速、空气密度都发生了改变,为了便于描述,在本发明中称改变后的气流为二类气流(图中用数字2表示);

当二类气流与一类气流相互干涉、混合并产生影响后,生成的气流(湍流),在本发明中称其为三类气流(图中用数字3表示)。

弯道环流:弯道环流原理,又称弯道环流水沙分流原理,常用于河流弯道水文分析。空气与水都属于牛顿流体,其中大多数计算公式都相通。当流体遇到弯道时,流体自身惯性力会转移到形成弯道的弯道壁上。

狭管效应:“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的风力也特别强,容易造成灾害。狭管效应往往发生在气流由较宽敞区域进入较为狭窄区域,区域变窄导致气流流速加快,从而产生较为高速的气流。狭管效应属于伯努利定理的具体表现实例。

螺旋形渐开线导流槽:早期,通过实验中观察到,在风力发电机叶片表面增加导流槽后,风力发电机的风能利用率明显增加。发明人因此申请了专利“导流式风力机叶片结构(ZL2018102308354)”。但由于当时并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以至于仅仅将导流槽作为风力发电机叶片上的一种附属装置。在后续研发中,进一步完善了导流槽技术与气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叶轮与流场之间的关系。在本发明中,将早期的螺旋形渐开线导流槽优化为若干角度可变的导流翼片结构,解决了螺旋形渐开线导流槽内在雨雪天气容易积存雨雪导致叶轮重心偏移的问题。

导流翼片:本发明所述风力机的“理想风轮”结构是基于贝茨理论中,贝茨假设提出的理想风轮概念发展而来。理想风轮实际上是一个实心圆盘,能够将叶轮范围内的气流完全遮蔽。这导致理想风轮范围内的气流只能从叶轮外沿绕行。为了有效利用这些气流,在叶轮上设置若干导流翼片结构。导流翼片通过阻挡二类气流的正常流动获得二类气流自身的动能并将动能转移到叶轮结构上,用以驱动叶轮旋转,进而推动设备做功。

二次流:流体力学中,二次流的概念如下定义:假如沿一边界的流动因受到横向压力的作用,产生了平行于边界的偏移,则靠近边界的流体层由于速度较小,就比离边界较远的流体层偏移得厉害,这就导致了叠加于主流之上的二次流。因此,当气流直接撞击到叶轮(理想风轮)表面后,气流被叶轮阻挡停滞。但受后续气流的作用力和叶轮的反作用力导致这些失去动能的气体继续移动并形成二次流。因叶轮受风力影响持续旋转,并且叶轮前方与后方存在压差,这导致这些停滞的气流形成二次流。

张拉整体式结构:所谓张拉整体结构是指“一组连续或不连续的受压构件与一套连续的受拉单元组成的自支承、自应力的空间网格结构。”其特征为采用极少材料支撑起大范围立体空间结构。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贝茨理论中假想的气流流场图,在所有风力发电领域有关贝茨理论的基础教材中都能看到这幅图;

图2是在现实环境中,空气气流遇到贝茨理论假设的“理想风轮”后的气流流场图;

图3是贝茨理论中假定的流管范围截面图,其中圆环区域内为叶轮扫掠面,贝茨理论推导过程中,叶轮扫掠面之外的气流都被忽略不计了;

图4是以现实环境中的理想风轮结构“能够影响到的气流范围”为基础建立的气流流管截面图,其中数字100为叶轮(理想风轮),数字2为二类气流,数字1为一类气流;

图5是叶轮直径与叶轮表面积与单位时间内叶轮范围内通过的空气总质量的对比表格,表格中第一行为叶轮直径,第二行为叶轮周长,第三行为叶轮面积,对应不同面积的风力机叶轮,下方每一列为对应叶轮范围内每秒钟通过的空气总质量(单位公斤);

图6是在现实环境中,以贝茨理论假设的理想风轮为基础测得的流场图,为了对气流进行分类,特详细标明各类气流所对应的位置,其中数字1表示一类气流,数字2表示二类气流,数字3表示三类气流,数字4表示空气负压区域,数字100表示叶轮;

图7是本发明所述理想风轮与导流翼片在工作时的结构模型的三视图。图中展示了不同角度下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在工作时的具体结构;

图8是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的剖面流场示意图。图中100表示叶轮,206表示导流翼片。气流受叶轮阻挡向叶轮外沿集中后,从导流翼片间隙“挤出”,达到射流效果;

图9 是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遇到风速较高天气时,导流翼片受风力影响变形后叶轮结构的剖面图,导流翼片采用弹性材料桁架支撑,受风力影响变形为弧面。二类气流在弧面内沿流动,从导流翼片间隙挤出,形成射流;

图10 是本发明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遇到风速极高情况或是雨雪天气时,导流翼片完全展开后的叶轮结构剖面图。叶轮展开后,导流翼片间隙也随之增大,更多的气流从导流翼片间隙逃逸,降低风力机叶轮承受的压力的同时,又保证风力机叶轮继续正常工作。当遭遇飓风等极高风速的极端天气时,风力机叶轮导流翼片完全展开,风力机叶轮偏航,叶轮与风向相垂直,气流从叶轮表面经过而不作用在叶轮表面,即可保护叶轮不被强风损毁;

图11是风力机叶轮张拉整体式结构示意图,其中数字1表示风向,数字100表示叶轮结构,数字101表示中轴,数字107表示拉绳,数字206表示导流翼片;

图12是具体实施例1中所述风力机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1为风向,数字207为塔架结构,图中叶轮设置于塔架后方,风力机利用风力自动进行对风,因为不需要对风装置,降低了制造成本,有利于对普通家庭推广使用;

图13是具体实施例2中所述风力机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1为风向,数字207为塔架结构,图中风力机叶轮位于塔架前方,塔架不会阻碍气流流动,影响风力机的风能利用率。

附图标号说明:

1一类气流;2二类气流;3三类气流;4空气负压区域;100叶轮;101中轴;107拉绳;206导流翼片;207塔架;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

风力机根据设计需要可以分为有源主动对风式风力机和被动对风式风力机。主动对风式风力机可以利用电机驱动叶轮主动寻找风向进行对风,遭遇强风时还可以对叶轮进行偏航,抵御强风。被动对风式风力机则需要依靠风力调整叶轮方向进行对风。具体实施例1为被动对风式风力机。

风力机根据叶轮大小以及功率大小可分为小型风力机,中型风力机,大型风力机,超大型风力机。具体施例1中所述风力机为小型可折叠风力机。小型可折叠风力机的优势在于风力机叶轮结构类似折叠伞结构。其结构简单,拆装方便,风力机叶轮能够如同折叠伞结构一样可以通过折叠方式收起,便于携行。

具体实施例1中的风力机采用的是叶轮直径2米,导流翼片宽0.4米,叶轮周长6.3米,叶轮表面积约为3.1平方米的风力机叶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力机为小型可折叠风力机。适用于自驾车野营、沿海地区居民、大棚种植户、高层建筑顶部、牧民帐篷家庭等条件使用等。例如在野营过程中,就可以利用风力机可折叠特性在搭建野营营地时支撑起一部风力机为营地提供电力供应。

根据图5表格可知,具体实施例1中的风力机叶轮在风速3米每秒(2级风)时,叶轮范围内每秒钟通过的气流质量约为12公斤。风速达到10米每秒(5级风)时,叶轮范围内每秒钟通过的空气质量约为40公斤。风速达到30米每秒(11级风)时,叶轮范围内每秒钟通过的空气质量约为120公斤。

因此,只要保证本实施例风力机能够在风速3米每秒时开始工作,风速30米每秒时依然不会被强风摧毁,即可满足用户基本需求。

根据实际测得数据可知:

在风速3米每秒(2级风)自然环境下,叶轮转速每分钟约为30转左右;

在风速5米每秒(4级风)自然环境下,叶轮转速每分钟约为50-80转左右;

已知叶轮直径2米,半径约为1米(1000毫米),叶轮中轴直径20毫米,半径10毫米,则叶轮扭矩放大倍数约为100倍。

在叶轮后方加装1:28.2的变速齿轮箱对风力机叶轮转速进行加速,在保证足够扭矩输出的同时,能够保证每分钟约800-2200转左右的转速。在变速箱后方安装定制的3000W无铁芯盘式发电机,能够长时间输出电能。利用蓄电池组,可以将风力机不稳定的电能储存起来,通过整流逆变,为用电器提供能源。

具体实验过程中实验用塔架高2米,叶轮轴心距离地面高度为1.8米,采用碳纤维杆(高强度钓竿材质)作为叶轮桁架,采用强化帆布作为风力机蒙皮,即可完成本实施例风力机叶轮结构。

图12所示风力机结构为具体实施例1的风力机叶轮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2:

具体实施例2为主动对风式风力机,由电动机控制风力机角度进行对风操作。

具体实施例2采用叶轮直径8米,导流翼片宽1.6米,叶轮周长25米,叶轮面积约为50平米的设计。

根据图5表格可知,具体实施例2中的风力机叶轮在风速3米每秒(2级风)时,叶轮范围内每秒钟通过的气流质量约为194公斤。风速达到10米每秒(5级风)时,叶轮范围内每秒钟通过的空气质量约为647公斤。风速达到30米每秒(11级风)时,叶轮范围内每秒钟通过的空气质量约为1942公斤。

已知常见的大型独立户外广告牌面积大多采用都是6米×18米=108平米,直径8米的叶轮面积仅相当于常见大型户外广告牌面积的一半,已知大型户外广告牌在大多数自然风况下能够生存,则可以推断,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风力机叶轮结构具备等同面积,也同样可以在自然风况下长期工作。

如图13所示风力机结构,利用对风装置,叶轮迎风面可以自动进行对风,有效利用风能。当遭遇飓风天气时,对风装置自动偏航,防止飓风损毁风力机。

具体实施例3: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全阻流式微风风力机技术,其特征在于,导流翼片(206)可以固定在叶轮外沿,也可以相对独立,相对独立的导流翼片能够直接驱动设备做功。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翼片与叶轮(图6所示理想风轮)相对独立。叶轮阻挡气流后形成二类气流,二类气流沿叶轮表面向叶轮外沿扩散,并且流速增加。

在叶轮外沿设置一个类似轴承的结构,轴承结构分为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

将叶轮的外沿与轴承内圈固定,将若干导流翼片固定在轴承外圈。此时二类气流推动导流翼片,带动轴承外圈旋转时,轴承内圈(叶轮)相对静止。

在轴承外圈设一环形齿条(轨道),叶轮上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发电机。发电机与环形齿条(轨道)之间利用齿轮进行咬合。

当二类气流推动导流翼片时,导流翼片驱动轴承外圈旋转。轴承外圈带动环形齿条(轨道)旋转,环形齿条带动齿轮,进而带动发电机做功。此时轴承内圈(叶轮)相对静止。

相对于具体实施例2,本实施例适用于大型风力机结构。

随着叶轮直径的增加,叶轮的自重也会大幅度增加,如果继续采用具体实施例2的叶轮整体进行旋转的技术方案,会给叶轮本身造成大量额外的负担,并为中轴(101)带来巨大的摩擦阻力。

而在本实施例中,导流翼片相对独立,二类气流驱动导流翼片旋转,进而驱动轴承外圈快速移动,带动机械结构做功,大幅降低中轴所受压力。同时,由于本技术方案中,叶轮不需要进行旋转,所以其与塔架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更加稳固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采用与塔吊或是雷达等设备相似的技术解决方案。

当需要设计大型、超大型风力机时,从实用性、技术方案实施难度等方面来说,本具体实施例均优于具体实施例2。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形。但是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形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的精神和范围内。

2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小型风力机叶片统一变桨系统及变桨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