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及增氧方法

文档序号:98760 发布日期:2021-10-15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及增氧方法 (Oxygenation device and oxygenation method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gorgonia pseudopteropi ) 是由 张燕 薛彬 柴学军 梁君 于 2021-08-0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及增氧方法,属于增氧设备领域,本装置包括:第一浮体,第一浮体上设有第二曝气泵和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转动轴穿过第一浮体底部设置,曝气基体,曝气基体上表面中部开设有曝气进流腔室,曝气基体侧方环绕开设与曝气进流腔室底部连通的第一曝气通孔,曝气基体底部开设有曝气缓冲腔室,曝气缓冲腔室与曝气进流腔室底部连通设置,曝气进流腔室上部设有带通孔的曝气安装基板与曝气基体连接,第一电机的转动轴端部设于曝气进流腔室内且四周环绕设置第一搅拌叶,本申请解决了避免在水体增氧过程中造成水体浑浊的,提升增氧气体与水体混合效果并有效控制曝气气流对珊瑚冲击力度,保证珊瑚的正常生长。(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oxygenation device and an oxygenation method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gorgonian,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oxygenation equipment, and the device comprises: first body, be equipped with second aeration pump and first motor on the first body, the pivot of first motor passes first body bottom setting, the aeration base member, aeration influent chamber has been seted up at aeration base member upper surface middle part, aeration base member side is encircleed and is seted up the first aeration through-hole with aeration influent chamber bottom intercommunication, aeration buffer chamber has been seted up to aeration base member bottom, aeration buffer chamber and aeration influent chamber bottom intercommunication set up, aeration influent chamber upper portion is equipped with the aeration mounting substrat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aeration base member of band-pass hole, the pivot tip of first motor is located in the aeration influent chamber and is encircleed all around and set up first stirring leaf, avoid causing the water muddy at water oxygenation in-process this application, promote the mixed effect of oxygen-enriched gas and water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aeration air current to the coral impact force, guarantee the normal growth of coral.)

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及增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增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及增氧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申请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柳珊瑚目的珊瑚一般俗称海扇(Sea fans)、海鞭(Sea whips),也被称作角珊瑚,主要是因为含有角蛋质所构成的中轴。大多数种类为扇形、鞭形或枝形,常生长在海流较为强劲处,海扇类群体的扇面会与海流方向成垂直,可以让珊瑚虫获得较大的取食机会,因此扇面的方向,可以做为判断海流流向的参考。同时,珊瑚礁是热带海洋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栖息在珊瑚礁区的各类海洋生物达到上万种,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珊瑚礁正处于不断衰减的恶化状态中,近20年来全球绝大部分发育珊瑚礁的海域都出现过珊瑚大量死亡和生态系统恶化的现象。人们对珊瑚越来越重视提出以人工培育的方式对珊瑚幼体培育,然后移栽至珊瑚礁提高珊瑚成活率以及修复珊瑚礁,现有珊瑚培育常见的采用如图1所示的使用第一曝气池200对内部的珊瑚进行培育,并配设第一曝气泵100进行曝气处理,但是此种培育方式直接在培育池底部进行曝气处理容易导致培育的第一曝气池200内底部沉积物的上浮造成水体浑浊,不利于珊瑚生存。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

背景技术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及增氧方法,避免在水体增氧过程中造成水体浑浊的问题出现,有效提升增氧气体与水体混合效果并有效控制曝气气流对珊瑚冲击力度,保证珊瑚的正常生长。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包括:

第一浮体,第一浮体上设有第二曝气泵和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转动轴穿过第一浮体底部设置,

曝气基体,曝气基体上表面中部开设有曝气进流腔室,曝气基体侧方环绕开设与曝气进流腔室底部连通的第一曝气通孔,曝气基体底部开设有曝气缓冲腔室,曝气缓冲腔室与曝气进流腔室底部连通设置,

其中,曝气进流腔室上部设有带通孔的曝气安装基板与曝气基体连接,第一电机的转动轴端部设于曝气进流腔室内且四周环绕设置第一搅拌叶,第一电机的转动轴与曝气安装基板采用轴承连接,

其中,第二曝气泵通过曝气管体与曝气缓冲腔室连通,曝气进流腔室底部的曝气基体上开设有与曝气缓冲腔室连通的通孔。

本发明通过设计第一浮体的方式来实现将第二曝气泵与第一电机等部件设于水面上部,这样此类设备能够避免长时间的设于水体中,减小了生物附着等造成曝气口堵塞或部分零部件的损坏问题,同时第一浮体上部设置第二曝气泵等部件有利于提高第一浮体在水面的重心稳定性,减小第一浮体在水面的浮移速率,也利于认为观测曝气装置在水面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设有单片控制机、蓄电池等,以及相对应的无线信号传输模块,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过多展开,上述单片控制以及无线信号传输模块的设计用于扩展本装置的使用方式,常规采用工作人员乘坐船体至本装置附近对第一电机和第二曝气泵通断电,当然还可配合无线信号传送模块来实现无线控制。

本申请的装置设计的曝气基体于水中的方式目的在于进行水体内部曝气,避免水体底部曝气,解决底部曝气悬浮物再悬浮的问题,在曝气时,第二曝气泵将气体输入至曝气缓冲腔室内,曝气缓冲腔室内部的气体不断充入,气压上升,气体从上端的通孔排入到曝气进流腔室内底部,同时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搅拌叶旋转,通过第一搅拌叶旋转运动带动对曝气基体上端部流体流动并驱使流体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流体从曝气进流腔室底侧方连通的第一曝气通孔排出,即曝气缓冲腔室内的气体在排出过程中与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内的气体形成混合,并且曝气进流腔室内的水体不断向下流动,阻挡了曝气气流向上流动,这样能够解决曝气气流快速向上浮动溢出水面曝气停留时间短的问题,且曝气气流在曝气进流腔室内底部的混合时间和效果得到提升,混合后的流体通过第一曝气通孔排出,能够将曝气混合流体均匀的排向水体各个方向,且在曝气过程中第一浮体能够浮移动到水域各处,实现曝气水域内的曝气均衡,从第一曝气通孔排出的流体内部具有相当的气泡在排出后能够与培育水域的珊瑚接触供其使用,且从第一曝气通孔排出流体内相当的气泡在排出后会因浮力向上浮动,虽然受排出流速影响气泡的向上浮动速度,但是气泡从流体中向上浮动也相对影响从第一曝气通孔排出流体的流速,进而降低曝气混合流体对水域内物体的冲击效果,避免对珊瑚冲击伤害造成其脱落等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曝气缓冲腔室内上部腔室截面积小于曝气缓冲腔室内底部腔室截面积,曝气进流腔室底部曝气基体上设有曝气导流套,曝气导流套下方的曝气基体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曝气进流腔室和曝气缓冲腔室的通孔,曝气导流套为锥台结构,曝气导流套上端封口处理且设有与第一电机的转动轴配设的安装盲孔,曝气导流套侧方环绕开设有曝气导流孔。

曝气缓冲腔室上下端部的腔室截面积的增减用于实现曝气缓冲腔室底部在不断充气后,气体向上聚集通过缩小曝气缓冲腔室上端部这样曝气气流聚集空间减小且在底部气流不断充入的情况下,从曝气缓冲腔室上端排出的气流流速能够得到提升避免其受水压影响,气流排出速度降低,另通过曝气导流套的设计来解决从曝气进流腔室向下排入水体与曝气缓冲腔室向上排出气流对冲可能出现不良影响,曝气导流套设于曝气进流腔室底部的时候,从曝气进流腔室向下流动的水流能够沿曝气导流套侧面流动,而从曝气缓冲腔室排出的其他从曝气导流孔排出,这样来说解决了水流与气流的对冲,以防止对冲导致流体难以排出第一曝气通孔,设有的曝气导流套较佳的引导水流和气流向第一曝气通孔方向流动也利用曝气导流套的斜面来使气流和水流以相对柔和方式混合,避免对冲混合,同时曝气导流套能够降低外界水流对其底部气流压力,以均衡两流体的压力保证其正常流动,这样相对降低气流和水流的混合噪音,有利于降低对曝气区域范围内生物影响,降低生物应激反应。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曝气进流腔室上端部腔体流通面积大于底部曝气进流腔室流通面积,第一曝气通孔与曝气进流腔室连通端口流通面积小于第一曝气通孔出口流通面积;

其中,第一曝气通孔与曝气进流腔室连通处经圆角处理。

通过对曝气进流腔室上下端的流通面积设计,用于实现水体能够较多的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上端口,在第一搅拌叶的旋转运动作用下,引导水流的进入,实现曝气混合水流流量的提升,另通过引入较多的水流来实现曝气流量提升,有益于在短时间内实现水体溶氧量的增加,减少设备整体能耗,在第一曝气通孔与曝气进流腔室连通处设计圆角来减少流体的流速损耗,避免水流与气流混合处出现流体拥堵,保证流体较为流畅的排出。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浮体侧方环绕布设有第一浮球,第一浮球与第一浮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杆连接。在第一浮体侧方环绕设置的第一浮球和第一连杆用于提高第一浮体在水面的稳定性,避免第一浮体出现侧翻等问题,同时利用第一浮球来起到挡护作用,对内侧的第一浮体挡护,以防止船体撞击。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曝气基体底面中部连接有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为柱状体结构,第一限位件内设空腔,空腔内设有与第一限位件同轴的第二限位连接柱,第二限位连接柱上端部位于空腔内且端部连接有弹性挡板,弹性挡板下方的第二限位连接柱外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底部与空腔底部的第一限位件抵接,第二限位连接柱底端设于空腔外侧,且设于空腔外的第二限位连接柱侧面通过环绕设置的第一限位杆连接有第二浮球,

第二浮球设于第一曝气通孔出口方向且位于第一曝气通孔侧下方。

在曝气基体底部设置第一限位件的方式用于对曝气基体底部提供一定的浮力支撑,避免曝气基体触底对底部培育的珊瑚造成伤害以及造成底部沉积物再悬浮的可能性,其中通过设计第一弹簧和第二限位连接柱的设计来提供第一限位件能够在一定范围能上下移动,其中将第二浮球设于第一曝气通孔的出气方向能够实现对第一曝气通孔排出的流体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一则降低排出流体的流速减小对珊瑚的冲击伤害,二则避免或降低排出流体向水体底部方向流动引起底泥的悬浮,三则利用第二浮球的阻挡能够利用流体对其冲击来促使流体中的气泡破裂与水体混合或降低气泡半径减缓气泡上浮速度。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曝气通孔的孔体内设有曝气导流件,曝气导流件包括与第一曝气通孔孔壁连接的辅助过滤吸附件,辅助过滤吸附件上部设有倾斜设置的辅助曝气导流板,辅助曝气导流板底面与辅助过滤吸附件之间通过辅助连接弹簧连接。辅助过滤吸附件具有海绵孔或直接选用海绵。

在第一曝气通孔内设置曝气导流件的方式来减缓从第一曝气通孔内排出流体的流速并利用辅助过滤吸附件对流经的部分水体起到过滤作用,在过滤的同时辅助过滤吸附件的海面孔结构有助于气泡的破碎以促进气体与水体的混合效果,另在辅助过滤吸附件上设置辅助曝气导流板和辅助连接弹簧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流出水体起到向外排出水体导流的作用,这样能够根据通过第一曝气通孔的流体流速来自动调节排出第一曝气通孔出水口的流体方向,解决排出水体过快造成对珊瑚冲击伤害的问题。

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方法,步骤如下:

-启动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搅拌叶旋转,通过第一搅拌叶旋转运动带动对曝气基体上端部流体流动并驱使流体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流体从曝气进流腔室底侧方连通的第一曝气通孔排出;

-启动第二曝气泵,第二曝气泵通过曝气管体将气体输入至曝气缓冲腔室内并将气体排入至曝气导流套内侧,从曝气导流套侧方排出,随水流同时进入到第一曝气通孔内。

本案的第一电机和第二曝气泵为同时启动,采用此曝气方法能够实现对曝气装置的水体混合能力提升,解决现有底部增氧方案难以实现水体混合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本案能够通过第一浮体带动装置在水域各个位置进行曝气增氧,解决增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设计第一浮体的方式来实现将第二曝气泵与第一电机等部件设于水面上部,这样此类设备能够避免长时间的设于水体中,减小了生物附着等造成曝气口堵塞或部分零部件的损坏问题,同时第一浮体上部设置第二曝气泵等部件有利于提高第一浮体在水面的重心稳定性,减小第一浮体在水面的浮移速率,也利于认为观测曝气装置在水面的位置,同时,采用此曝气方法能够实现对曝气装置的水体混合能力提升,解决现有底部增氧方案难以实现水体混合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本案能够通过第一浮体带动装置在水域各个位置进行曝气增氧,解决增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提及的现有技术的第一曝气池和第一曝气泵示意图;

图2为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示意图;

图3为第一浮体与第一浮球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曝气基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限位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曝气通孔在曝气基体内的布设示意图;

图7为辅助曝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曝气导流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设置微孔曝气机的池塘溶氧随时间的变化;

图10为设置本发明的增氧装置的池塘溶氧随时间的变化。

附图标号:100-第一曝气泵;200-第一曝气池;10-第一浮体;11-第一连杆;12-第一浮球;20-第一电机;21-第一搅拌叶;30-第二曝气泵;31-曝气管体;40-辅助曝气件;41-第一装配基套;42-第二装配基板;43-第三装配连接杆;44-第四导流叶片;45-第五装配基板;46-第六装配基套;47-第七导流条;48-第八导流叶片;50-曝气基体;51-曝气安装基板;52-第一曝气通孔;53-曝气缓冲腔室;54-曝气进流腔室;55-曝气导流套;56-安装盲孔;57-曝气导流孔;60-曝气导流件;61-辅助曝气导流板;62-辅助连接弹簧;63-辅助过滤吸附件;70-第一限位件;71-第一限位杆;72-第二浮球;73-弹性挡板;74-第一弹簧;75-第二限位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实施例1:

参见附图2-4所示,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装置,包括:

第一浮体10,第一浮体10上设有第二曝气泵30和第一电机20,第一电机20的转动轴穿过第一浮体10底部设置,

曝气基体50,曝气基体50上表面中部开设有曝气进流腔室54,曝气基体50侧方环绕开设与曝气进流腔室54底部连通的第一曝气通孔52,曝气基体50底部开设有曝气缓冲腔室53,曝气缓冲腔室53与曝气进流腔室54底部连通设置,

其中,曝气进流腔室54上部设有带通孔的曝气安装基板51与曝气基体50连接,第一电机20的转动轴端部设于曝气进流腔室54内且四周环绕设置第一搅拌叶21,第一电机20的转动轴与曝气安装基板51采用轴承连接,

其中,第二曝气泵30通过曝气管体31与曝气缓冲腔室53连通,曝气进流腔室54底部的曝气基体50上开设有与曝气缓冲腔室53连通的通孔。

本发明通过设计第一浮体10的方式来实现将第二曝气泵30与第一电机20等部件设于水面上部,这样此类设备能够避免长时间的设于水体中,减小了生物附着等造成曝气口堵塞或部分零部件的损坏问题,同时第一浮体10上部设置第二曝气泵30等部件有利于提高第一浮体10在水面的重心稳定性,减小第一浮体10在水面的浮移速率,也利于认为观测曝气装置在水面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设有单片控制机、蓄电池等,以及相对应的无线信号传输模块,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过多展开,上述单片控制以及无线信号传输模块的设计用于扩展本装置的使用方式,常规采用工作人员乘坐船体至本装置附近对第一电机20和第二曝气泵30通断电,当然还可配合无线信号传送模块来实现无线控制。

本申请的装置设计的曝气基体50于水中的方式目的在于进行水体内部曝气,避免水体底部曝气,解决底部曝气悬浮物再悬浮的问题,在曝气时,第二曝气泵30将气体输入至曝气缓冲腔室53内,曝气缓冲腔室53内部的气体不断充入,气压上升,气体从上端的通孔排入到曝气进流腔室54内底部,同时第一电机20带动第一搅拌叶21旋转,通过第一搅拌叶21旋转运动带动对曝气基体50上端部流体流动并驱使流体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54,流体从曝气进流腔室54底侧方连通的第一曝气通孔52排出,即曝气缓冲腔室53内的气体在排出过程中与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54内的气体形成混合,并且曝气进流腔室54内的水体不断向下流动,阻挡了曝气气流向上流动,这样能够解决曝气气流快速向上浮动溢出水面曝气停留时间短的问题,且曝气气流在曝气进流腔室54内底部的混合时间和效果得到提升,混合后的流体通过第一曝气通孔52排出,能够将曝气混合流体均匀的排向水体各个方向,且在曝气过程中第一浮体10能够浮移动到水域各处,实现曝气水域内的曝气均衡,从第一曝气通孔52排出的流体内部具有相当的气泡在排出后能够与培育水域的珊瑚接触供其使用,且从第一曝气通孔52排出流体内相当的气泡在排出后会因浮力向上浮动,虽然受排出流速影响气泡的向上浮动速度,但是气泡从流体中向上浮动也相对影响从第一曝气通孔52排出流体的流速,进而降低曝气混合流体对水域内物体的冲击效果,避免对珊瑚冲击伤害造成其脱落等问题。

参见附图5所示,曝气缓冲腔室53内上部腔室截面积小于曝气缓冲腔室53内底部腔室截面积,曝气进流腔室54底部曝气基体50上设有曝气导流套55,曝气导流套55下方的曝气基体50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曝气进流腔室54和曝气缓冲腔室53的通孔,曝气导流套55为锥台结构,曝气导流套55上端封口处理且设有与第一电机20的转动轴配设的安装盲孔56,曝气导流套55侧方环绕开设有曝气导流孔57。

曝气缓冲腔室53上下端部的腔室截面积的增减用于实现曝气缓冲腔室53底部在不断充气后,气体向上聚集通过缩小曝气缓冲腔室53上端部这样曝气气流聚集空间减小且在底部气流不断充入的情况下,从曝气缓冲腔室53上端排出的气流流速能够得到提升避免其受水压影响,气流排出速度降低,另通过曝气导流套55的设计来解决从曝气进流腔室54向下排入水体与曝气缓冲腔室53向上排出气流对冲可能出现不良影响,曝气导流套55设于曝气进流腔室54底部的时候,从曝气进流腔室54向下流动的水流能够沿曝气导流套55侧面流动,而从曝气缓冲腔室53排出的其他从曝气导流孔57排出,这样来说解决了水流与气流的对冲,以防止对冲导致流体难以排出第一曝气通孔52,设有的曝气导流套55较佳的引导水流和气流向第一曝气通孔52方向流动也利用曝气导流套55的斜面来使气流和水流以相对柔和方式混合,避免对冲混合,同时曝气导流套55能够降低外界水流对其底部气流压力,以均衡两流体的压力保证其正常流动,这样相对降低气流和水流的混合噪音,有利于降低对曝气区域范围内生物影响,降低生物应激反应。

参见附图5所示,曝气进流腔室54上端部腔体流通面积大于底部曝气进流腔室54流通面积,第一曝气通孔52与曝气进流腔室54连通端口流通面积小于第一曝气通孔52出口流通面积;

其中,第一曝气通孔52与曝气进流腔室54连通处经圆角处理。

通过对曝气进流腔室54上下端的流通面积设计,用于实现水体能够较多的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54上端口,在第一搅拌叶21的旋转运动作用下,引导水流的进入,实现曝气混合水流流量的提升,另通过引入较多的水流来实现曝气流量提升,有益于在短时间内实现水体溶氧量的增加,减少设备整体能耗,在第一曝气通孔52与曝气进流腔室54连通处设计圆角来减少流体的流速损耗,避免水流与气流混合处出现流体拥堵,保证流体较为流畅的排出。

参见附图3所示,第一浮体10侧方环绕布设有第一浮球12,第一浮球12与第一浮体10之间通过第一连杆11连接。在第一浮体10侧方环绕设置的第一浮球12和第一连杆11用于提高第一浮体10在水面的稳定性,避免第一浮体10出现侧翻等问题,同时利用第一浮球12来起到挡护作用,对内侧的第一浮体10挡护,以防止船体撞击。

参见附图2、4-5所示,曝气基体50底面中部连接有第一限位件70,第一限位件70为柱状体结构,第一限位件70内设空腔,空腔内设有与第一限位件70同轴的第二限位连接柱75,第二限位连接柱75上端部位于空腔内且端部连接有弹性挡板73,弹性挡板73下方的第二限位连接柱75外套设有第一弹簧74,第一弹簧74底部与空腔底部的第一限位件70抵接,第二限位连接柱75底端设于空腔外侧,且设于空腔外的第二限位连接柱75侧面通过环绕设置的第一限位杆71连接有第二浮球72,

第二浮球72设于第一曝气通孔52出口方向且位于第一曝气通孔52侧下方。

在曝气基体50底部设置第一限位件70的方式用于对曝气基体50底部提供一定的浮力支撑,避免曝气基体50触底对底部培育的珊瑚造成伤害以及造成底部沉积物再悬浮的可能性,其中通过设计第一弹簧74和第二限位连接柱75的设计来提供第一限位件70能够在一定范围能上下移动,其中将第二浮球73设于第一曝气通孔52的出气方向能够实现对第一曝气通孔52排出的流体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一则降低排出流体的流速减小对珊瑚的冲击伤害,二则避免或降低排出流体向水体底部方向流动引起底泥的悬浮,三则利用第二浮球73的阻挡能够利用流体对其冲击来促使流体中的气泡破裂与水体混合或降低气泡半径减缓气泡上浮速度。

参见附图2、8所示,第一曝气通孔52的孔体内设有曝气导流件60,曝气导流件60包括与第一曝气通孔52孔壁连接的辅助过滤吸附件63,辅助过滤吸附件63上部设有倾斜设置的辅助曝气导流板61,辅助曝气导流板61底面与辅助过滤吸附件63之间通过辅助连接弹簧62连接。辅助过滤吸附件63具有海绵孔或直接选用海绵。

在第一曝气通孔52内设置曝气导流件60的方式来减缓从第一曝气通孔52内排出流体的流速并利用辅助过滤吸附件63对流经的部分水体起到过滤作用,在过滤的同时辅助过滤吸附件63的海面孔结构有助于气泡的破碎以促进气体与水体的混合效果,另在辅助过滤吸附件63上设置辅助曝气导流板61和辅助连接弹簧62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流出水体起到向外排出水体导流的作用,这样能够根据通过第一曝气通孔52的流体流速来自动调节排出第一曝气通孔52出水口的流体方向,解决排出水体过快造成对珊瑚冲击伤害的问题。

实施例2:

参见附图2所示,柳珊瑚人工繁育用增氧方法,步骤如下:

-启动第一电机20带动第一搅拌叶21旋转,通过第一搅拌叶21旋转运动带动对曝气基体50上端部流体流动并驱使流体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54,流体从曝气进流腔室54底侧方连通的第一曝气通孔52排出;

-启动第二曝气泵30,第二曝气泵30通过曝气管体31将气体输入至曝气缓冲腔室53内并将气体排入至曝气导流套55内侧,从曝气导流套55侧方排出,随水流同时进入到第一曝气通孔52内。

本案的第一电机20和第二曝气泵30为同时启动,采用此曝气方法能够实现对曝气装置的水体混合能力提升,解决现有底部增氧方案难以实现水体混合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本案能够通过第一浮体10带动装置在水域各个位置进行曝气增氧,解决增氧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参见附图2、7所示,所述曝气基体50与第一浮体10之间的第一电机20转动轴上配设有辅助曝气件40,所述辅助曝气件40包括:

圆环状结构的第二装配基板42,所述第二装配基板42中部同轴连接有第一装配基套41,所述第一装配基套41与第一电机20的转动轴配设,

第五装配基板45,所述第五装配基板45设于第二装配基板42下方,且两者具有间隔距离,所述第五装配基板45为圆环状板体,其圆环内设环绕布设有第八导流叶片48,所述第八导流叶片48向第五装配基板45的圆环内侧底部延伸,所述第八导流叶片48上端部通过第三装配连接杆43与第二装配基板42底面连接固定,

所述第五装配基板45下方设有第六装配基套46,所述第六装配基套46为圆柱套状结构且与第五装配基板45的圆环同轴设置,所述第六装配基套46的外径小于第五装配基板45外径,所述第六装配基套46上端部通过锥套结构与第五装配基板45底面连接,所述第六装配基套46底部连接有螺旋设置的第七导流条47。

在曝气基体50和第一浮体10之间设置辅助曝气件40的方式用于提高曝气效果,其中辅助曝气件40通过第一装配基套41与第一电机20的转动轴连接,这样部件能够提升第一电机20转动轴旋转稳定性降低圆跳动差值,同时通过第一电机20转动轴同步带动辅助曝气件40的旋转,进而能够实现旋转带动的水流聚集到辅助曝气件40范围内后经过第八导流叶片48的引导使水流以旋流并且从第五装配基板45、第六装配基套46中心方向向下流动,在水体向下流动过程中通过螺旋设置的第七导流条47的来根据向下流体流速伸缩形变自动调控向下流体的流速,这样用于实现将曝气水体中的上层水体向下引导至曝气基体50内的曝气进流腔室54内,实现水体混合搅动效果的提升也利于引导曝气基体50周边流体进入到曝气进流腔室54内部,同时有利于上下水层的水体混合来控制曝气水温,并解决培育水体上下水体温差导致曝气气体溶入水体效果不一致的问题以及缩小上下层水体氧差。

实施例4:

本实施为验证本案装置与现有池塘底部曝气方案的曝气效果进行曝气对比试验,其中现有池塘底部曝气方案可参考附图1。

曝气试验在养殖池塘内进行,便于进行数据采集,试验所用养殖池塘的池型为长方形,长110m,宽50m,水面面积4500m2,平均水深1.6m。池中主要养殖品种为大黄鱼,考虑到珊瑚培育的珊瑚不适用于池塘试验,故以大黄鱼作为养殖物来模拟培育环境,大黄鱼的养殖密度102kg/hm2。在池塘中安装1台微孔曝气机和1台本发明的增氧装置,分别对每台机器单独进行增氧试验。

微孔曝气机配2.5kW风机,布30m管8根,每根间隔10m,平行布置在池塘底部,曝气管共长280m。

本发明的增氧装置初始布设于养殖池中心,后根据人工控制其围绕池塘浮移。

试验时(均为晴天,最高气温27.3℃),为减小试验误差,连续2d,对微孔曝气机和本发明的增氧装置先后进行单独的增氧试验,实测平均水温均为22.5和22.6℃,并选取时间相近池塘中起始溶解氧接近时开始试验,试验条件中为控制池塘藻类和浮游植物变化,2d中未改变池塘的水环境和添加其他物质,饲料投喂量一致。在午后对该池塘连续增氧122min,至池塘溶氧值变化趋势稳定时结束试验,并沿池塘长方向中心线横向均布左、右2个采样点,每个测点分别在水深0.4m和1.2m布置2个测氧点,每8min记录1次溶解氧数据,获得该池塘中各点的溶解氧浓度随着时间变化数据,并计算相同深度的溶氧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具体结果参见附图9、10所示,通过比对附图9、10中的数据可知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同一个鱼类养殖池塘中,运行同等功率配置的上述2种增氧机械,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增氧装置对整个池塘的平均溶解氧增加值比微孔曝气高95%,使用本发明的增氧装置时能较好提升池塘的整体溶解氧水平,且具有比较好的水体混合能力,能缩小水层氧差,上下水层氧差变化率比微孔曝气增氧高出45.8%。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基于LNG冷能利用的循环水养殖降温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