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145065 发布日期:2021-10-26 浏览:4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 (Australia crayfish rice field co-farming cultivation method ) 是由 黄晓声 叶树才 张玉山 李雪雁 梁志辉 于 2021-08-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提供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先沿稻田四周开挖养虾沟并进行消毒,然后在养虾沟内布置管道、虾巢和毛刷,管道用于增压、虾巢用于供虾苗栖息、毛刷用于供虾苗攀附,人为构建澳洲淡水龙虾活动生态廊道,灌水后移栽水生植物,随后通过管道向养虾沟内加入肥水剂、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以调节水质营养和有益菌种营养度,人为构建适宜澳洲淡水龙虾生存的环境,当监测水质符合条件后,先插秧后投放虾苗,并定期进行施肥和投喂饲料,本申请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活动场所和提供所需水质营养度,可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自养,提高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质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稻虾生态共养。(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co-cultivating Australia crayfish in a paddy field, which comprises the steps of firstly excavating a crayfish cultivation ditch along the periphery of the paddy field and disinfecting the crayfish cultivation ditch, then arranging a pipeline, a crayfish nest and a brush in the crayfish cultivation ditch, wherein the pipeline is used for pressurizing, the crayfish nest is used for crayfish seedlings to inhabit, the brush is used for crayfish seedlings to climb, artificially constructing an Australia crayfish activity ecological corridor, transplanting aquatic plants after irrigation, then adding a water fertilizing agent, a water quality modifying agent and probiotics into the crayfish cultivation ditch through the pipeline to adjust water quality nutrition and strain nutrition, artificially constructing an environment beneficial to the existence of Australia crayfish, firstly transplanting the crayfish seedlings after monitoring that the water quality meets conditions, and regularly fertilizing and feeding the crayfish, and can realize the self-cultivation of the Australia crayfish and improve the growth quality of rice and the Australia crayfish, the ecological co-culture of rice and shrimp with high and stable yield is realized.)

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是利用稻田空间,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简易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使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协调共生,达到以渔养田、以渔促稻,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目标。

目前稻田养虾多为克氏原鳌虾,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养殖由于技术瓶颈,较少有人养殖,主要原因有:澳洲淡水龙虾对水质要求高,养殖过程中水质达不到要求;澳洲小龙虾天性好斗,同类之间互相厮杀情况非常严重,也导致产量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

本申请采用如下方案,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改造:沿稻田四周开挖养虾沟,并进行消毒处理;

S2、生态构建:在养虾沟内布置管道以及设置虾巢和毛刷,灌水后移栽水生植物;

S3、调水培菌:在养虾沟内加入肥水剂、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并对水质进行监测;

S4、养殖管理:先在稻田上栽秧水稻,然后在养虾沟内投放虾苗,并定期进行施肥和投喂饲料。

进一步地,步骤S2中,管道铺设于养虾沟底部或侧壁用于增氧,虾巢设置于养虾沟的底部用于供虾栖息,毛刷设置于养虾沟内的水中用于供虾攀附。

进一步地,步骤S2中,水生植物为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水花生中的至少一种,且水生植物以每0.5~1.5m一簇的间隔栽种于养虾沟侧壁,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养虾沟面积的40%~60%。

进一步地,步骤S3中,益生菌包括EM菌、光合菌、芽孢杆菌和乳酸菌。

进一步地,步骤S3中,肥水剂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和无机盐,水质改良剂主要成分为珍珠粉、贝壳粉以及酶解物。

进一步地,步骤S3中,监测项目包括检测养虾沟内水质的pH值、亚硝酸盐含量、氨氮含量、溶氧量。

进一步地,监测指标为pH值为7.5~8.5、亚硝酸盐的含量为0~0.02mg/L、氨氮的含量为0~0.2mg/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消毒采用生石灰100~150公斤/亩带水20厘米进行消毒、选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消毒、选用过氧化物消毒剂中的任一种进行消毒。

进一步地,养虾沟的沟宽为1.2~1.6m、沟深为0.7~1.0m、两侧侧壁呈40°~50°斜坡。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S5、水位控制:稻田收割时将水位快速下降至距稻田田面5~10cm,然后缓慢排水至养虾沟内水位为20cm~30cm,即可收割水稻,收割水稻后稻田淹水,并在稻田田面上以每0.5~1.5m一簇的间隔栽种水生植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先沿稻田四周开挖养虾沟并进行消毒,然后在养虾沟内布置管道、虾巢和毛刷,管道用于增压、虾巢用于供虾苗栖息、毛刷用于供虾苗攀附,人为构建澳洲淡水龙虾活动生态廊道,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庇护和隔离的目的,灌水后移栽水生植物,移栽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随后通过管道向养虾沟内加入肥水剂、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以调节水质营养和有益菌种营养度,人为构建适宜澳洲淡水龙虾生存的环境,当监测水质符合条件后,先插秧后投放虾苗,并定期进行施肥和投喂饲料,本申请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活动场所和提供所需水质营养度,可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自养,提高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质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稻虾生态共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虾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毛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稻田改造:沿稻田四周开挖养虾沟,并进行消毒处理;

S2、生态构建:在养虾沟内布置管道以及设置虾巢和毛刷,灌水后移栽水生植物;

S3、调水培菌:在养虾沟内加入肥水剂、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并对水质进行监测;

S4、养殖管理:先在稻田上栽秧水稻,然后在养虾沟内投放虾苗,并定期进行施肥和投喂饲料。

本申请提供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先沿稻田四周开挖养虾沟并进行消毒,然后在养虾沟内布置管道、虾巢和毛刷,管道用于增压、虾巢用于供虾苗栖息、毛刷用于供虾苗攀附,人为构建澳洲淡水龙虾活动生态廊道,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庇护和隔离的目的,灌水后移栽水生植物,移栽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随后通过管道向养虾沟内加入肥水剂、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以调节水质营养和有益菌种营养度,人为构建适宜澳洲淡水龙虾生存的环境,当监测水质符合条件后,先插秧后投放虾苗,并定期进行施肥和投喂饲料,本申请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活动场所和提供所需水质营养度,可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自养,提高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质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稻虾生态共养。

优选的,步骤S2中,管道铺设于养虾沟底部或侧壁用于增氧,通过在养虾沟底部周侧预埋管道,管道上开设有微孔,用于充入空气实现人工增氧和提高水流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的情况,由于澳洲淡水龙虾前期较脆弱,特别在脱壳时较容易被同类厮杀,本申请通过虾巢设置于养虾沟的底部用于供虾栖息,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庇护和隔离的目的,避免群居厮杀,而毛刷设置于养虾沟内的水中用于供虾攀附,一方面可供虾在脱壳时附着在毛刷上躲避敌害,让其它虾难以找到它,起到很好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避免虾苗随波逐流,便于虾苗捕食和活动,以捕捉稻田中的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优选的,步骤S2中,水生植物为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水花生中的至少一种,且水生植物以每0.5~1.5m一簇的间隔栽种于养虾沟侧壁,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养虾沟面积的40%~60%。水生植物既可净化水质,又能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优选的,步骤S3中,益生菌包括EM菌、光合菌、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可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使水色保持清爽、鲜活,分解底泥有机物,利用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池中污泥无臭味,减少污泥量,接种浓度为芽孢杆菌1×109~1×1010CFU/L、乳酸菌1×109~5×109CFU/L、光合细菌5×109~1×1010CFU/L;肥水剂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和无机盐,包含常用的十八种氨基酸、复合肥、有益菌、有益藻类、菌类生长激素、藻类生长激素,肥水膏为幼苗提供充足的浮游生物铒料,使养殖幼苗的免疫力加强,提高成活率,促进快速生长,每亩每米水体用量500-1000g;水质改良剂主要成分为珍珠粉、贝壳粉以及酶解物,利用天然贝类珍珠粉、贝壳粉经酶解处理,富含澳洲淡水龙虾生产所需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加入水体中提供足够可吸收的活性钙,迅速补充和维持水体中钙微量元素的需求,促进澳洲淡水龙虾成长和脱壳,每亩每米水体用量50-100g;本申请通过添加肥水剂、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三种原料进行复合以改善水体的营养度,构造适合澳洲淡水龙虾生存的环境,同时有利于益生菌产生次藻类微生物,为澳洲小龙虾提供所需的食物摄取,添加周期为7~10天一次,可持续保持适合澳洲小龙虾生存的环境,视情况而确定添加量。

优选的,步骤S3中,监测项目包括检测养虾沟内水质的pH值、亚硝酸盐含量、氨氮含量、溶氧量,监测指标为pH值为7.5~8.5、亚硝酸盐的含量为0~0.02mg/L、氨氮的含量为0~0.2mg/L,由于澳洲淡水龙虾对水质要求过高,此条件下有利于澳洲淡水龙虾生存。

优选的,步骤S1中,消毒采用生石灰100~150公斤/亩带水20厘米进行消毒、选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消毒、选用过氧化物消毒剂中的任一种进行消毒,稻田改造完成后,杀灭敌害生物和致病菌,预防澳洲淡水龙虾疾病发生。

优选的,养虾沟的沟宽为1.2~1.6m、沟深为0.7~1.0m、两侧侧壁呈40°~50°斜坡,设置斜坡有利于澳洲淡水龙虾爬上稻田,在田间四处爬动松土,使得稻田土壤不易板结,有效防止水稻根茎腐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水土流失减少;其摄食害虫及虫卵,使得水稻的天敌无处生存;虾粪肥田又能为水稻补充足量的养分,促进水稻生长。避免土壤板结。

优选的,还包括步骤S5、水位控制:稻田收割时将水位快速下降至距稻田田面5~10cm,然后缓慢排水至养虾沟内水位为20cm~30cm,即可收割水稻,收割水稻后稻田淹水,并在稻田田面上以每0.5~1.5m一簇的间隔栽种水生植物。

水位控制还包括:

秧苗一般在4月上、中移栽,采取浅水移栽,够苗晒田,5、6、7月份,除晒田期外,稻田水位应控制在20厘米左右。晒田的要求是轻晒,当晒到田块中间不陷脚,田面不裂缝和表土发白、水稻白根外露就可以了。晒好后,应及时恢复原水位,尽可能不要晒得太久,以免导致环沟澳洲淡水龙虾密度因长时间过大而产生不利影响。

步骤S4中,施肥包括:

①早施蘖肥:栽插后5—7天每亩施尿素5—8公斤,缺锌田块补施25%中化颗粒锌0.3—0.5公斤;7天后对长势差的田块补施一次平衡肥,每亩施尿素3—5公斤。也可亩追施腐熟的农家肥用量为50~100公斤;

追肥时,最好将田间水层降至露出墒面施肥后再复水至正常水位,降低施肥对虾苗生长的影响。

②巧施穗肥:烤田复水后,对色泽正常田块每亩施60%中化农用钾8—10公斤;对色泽落黄的田块每亩施尿素3—5公斤、60%中化农用钾8—10公斤;抽穗前15天左右,根据苗情,长势差的每亩施尿素3—5公斤,长势好的田块一般不追肥,防贪青晚熟。

③根外喷肥:水稻灌浆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中化腐殖酸水溶肥2—3次,提高千粒重。

④及时施养草肥:12月-3月每月施一次虾稻宝,用量为每亩10kg~15kg左右。

一种虾稻共作养殖结构,用于上述的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包括稻田1和沿所述稻田1四周开挖的养虾沟2,所述养虾沟2内设置有供虾栖息的虾巢3和供虾攀附的毛刷4,人为构建澳洲淡水龙虾活动生态廊道和生存环境,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庇护和隔离的目的,避免群居厮杀,可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自养,提高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质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稻虾生态共养。

进一步地,所述虾巢3设置于所述养虾沟2底部。虾巢设置于养虾沟的底部用于供虾栖息,由于澳洲淡水龙虾前期较脆弱,特别在脱壳时较容易被同类厮杀,设置虾巢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庇护和隔离的目的,避免群居厮杀,人为的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庇护和隔离区间。

进一步地,所述虾巢3上设于多个间隔设置用以供虾栖息的巢室30,可减少澳洲淡水龙虾群聚,利用澳洲淡水龙虾喜欢钻洞的习性,提供舒适的栖息场所。

进一步地,所述毛刷4设置于所述养虾沟2内的水中,由于澳洲淡水龙虾前期较脆弱,特别在脱壳时较容易被同类厮杀,本申请通过毛刷设置于养虾沟内的水中用于供虾攀附,一方面可供虾在脱壳时附着在毛刷上躲避敌害,让其它虾难以找到它,起到很好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避免虾苗随波逐流,便于虾苗捕食和活动,以捕捉稻田中的稻蓟马、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进一步地,所述毛刷4包括呈长条状的柄部41,所述柄部41侧壁分布有多条向外延伸并用于供虾攀附的毛丝42,工作时,通过将多个毛刷的柄部串在一起,从而将毛刷固定在养虾沟内,澳洲淡水龙虾的虾可攀附在毛丝上进行活动和捕食,达到辅助幼苗生长和辅助脱壳的作用。所述毛丝42为柔性材料制成,避免伤害虾,为虾提供很好的生存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虾为澳洲淡水龙虾,澳洲淡水龙虾对水质要求高,养殖过程中水质达不到要求;澳洲小龙虾天性好斗,同类之间互相厮杀情况非常严重,也导致产量的降低,本申请通过在养虾沟内设置有供虾栖息的虾巢以及供虾攀附的毛刷,人为构建澳洲淡水龙虾活动生态廊道和生存环境,为澳洲淡水龙虾提供庇护和隔离的目的,避免群居厮杀,可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自养,提高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质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稻虾生态共养。

一种虾稻共作灌溉系统,用于上述的澳洲淡水龙虾稻田共作养殖方法,包括稻田1和沿所述稻田1四周开挖的养虾沟2,所述养虾沟2内设有用于供水的供水机构6,所述供水机构6包括管道61、进水泵62和储水容器63,储水容器63包括中转室631和多个独立且能分别与所述中转室631连通或隔绝的储液室632,所述中转室631出水端与所述进水泵62进水端连通,所述进水泵62出水端与所述管道61连通,所述管道61出水端延伸至所述养虾沟2内,中转室用于与外界供水源连通,多个储液室用于分别存放不同的渔药,多个储液室内的渔药可分别进入中转室中进行稀释勾兑,再由进水泵通过管道泵吸至养虾沟内,以调节水质营养和有益菌种营养度,人为构建适宜澳洲淡水龙虾生存的环境,促进水源流动性,可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智能养殖,提高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的生长质量,实现高产稳产的稻虾生态共养。

优选的,所述供水机构6还包括分别与所述进水泵62和所述储水容器63连接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多个所述储液室632分别与所述中转室631的连通或隔绝,多个所述储液室存放的渔药可以是肥水剂、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用于调节水质营养和有益菌种营养度,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可智能在一定时间将一定量储液室内的渔药放入中转室内,优选中转室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通过进水泵可将稀释勾兑好的渔药泵吸至养虾沟内。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多个所述储液室632出水端上的电磁阀门,通过控制电磁阀门的开闭将多个所述储液室存放的渔药排入中转室内进行稀释勾兑,更优选的是通过定时装置定时定量的控制电磁阀门的开闭,可智能实现自动添加。

优选的,所述管道61环绕所述养虾沟2设置。提高渔药抛洒均匀性,所述管道铺设于所述养虾沟的底部或侧壁,同时中转室内的水源也可均匀流至养虾沟内,对水位控制和更换水源。

优选的,所述进水泵62和所述管道61之间设有网目孔径为0.8~1.0mm的防逃网,可避免虾苗逃脱。

优选的,所述的虾稻共作灌溉系统还包括取样机构8,所述取样机构8包括伸入所述养虾沟2内水面的取样管81以及与所述取样管81连通用于泵吸所述养虾沟2内水样的取样泵82。设置取样机构8的目的是对水质进行保障,监测项目包括检测养虾沟内水质的pH值、亚硝酸盐含量、氨氮含量、含氧量和菌种营养度,通过水质分析盒进行水质检测,监测指标为pH值为7.5~8.5、亚硝酸盐的含量为0~0.01mg/kg、氨氮的含量为0~0.01mg/kg,由于澳洲淡水龙虾对水质要求过高,此条件下有利于澳洲淡水龙虾生存。

优选的,还包括排水机构9,所述排水机构9包括伸入所述养虾沟2底部的排水管91、与所述排水管91连通用于泵吸所述养虾沟2内水的排水泵92,可便于水位调控。

优选的,所述排水泵92和所述排水管91之间设有网目孔径为0.8~1.0mm的防逃网,可避免虾苗逃脱。

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养虾沟2底部用于增氧的增氧机构7,通过增氧机构可实现人工增氧和提高水流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的情况。

和常规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方法小面积实收澳洲淡水龙虾亩产均在300kg以上,最高达到536kg,实收稻谷亩产均在300kg以上,最高达到587kg,应用上述可增产水稻30%以上,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60%以上,稻田减少农药用量超过50%,减少化肥用量超过30%,“虾稻共作”生态模式下一亩水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50亩水田的亩产值,起到了明显的降本增效的效果,本申请人为构建澳洲淡水龙虾生活环境和活动生态廊道,水稻收割前投放虾苗,水稻收割后淹水养虾,通过澳洲淡水龙虾捕食越冬害虫及微生物,降低病虫草害基数,冬春两季通过澳洲淡水龙虾实现秸秆还田;次年水稻移栽返青后,实行虾、稻共育,利用虾捕食各类水稻螟虫及稻飞虱等害虫;6-8月份安装频振灯或黑光灯诱杀各类害虫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减少农药使用量,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1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促进芋生长及球茎膨大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