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结构

文档序号:1000093 发布日期:2020-10-23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结构 (Stirling engine structure ) 是由 万斌 郭向民 于 2020-07-21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结构,包括机座,机座的顶面设有四个缸孔,每个缸孔的上端均设有集热器组件,集热器组件包括缸套、集热器本体,每个缸套的开口端与缸孔的上端一一对应密封连接,每个缸孔的底部均设有密封组件,缸套、缸孔内的腔体形成缸腔,缸腔内填充有工质,每个缸腔内均设有活塞组件,缸腔被活塞组件分隔成膨胀腔、压缩腔,机座的下侧设有与活塞组件连接的连杆、曲轴;缸套内设有环形回热腔,集热器组件内设有介质通道,环形回热腔内设有回热器,缸孔内设有冷却器,冷却器的上端与环形回热腔连通,机座内设有导流通道。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热利用率高的有益效果。(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ngines, and discloses a Stirling engin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base, wherei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four cylinder holes, the upper end of each cylinder hole is provided with a heat collector assembly, each heat collector assembly comprises a cylinder sleeve and a heat collector body, the opening end of each cylinder sleeve is in one-to-one corresponding sealing connection with the upper end of the cylinder hole, the bottom of each cylinder hole is provided with a sealing assembly, cavities in the cylinder sleeve and the cylinder holes form a cylinder cavity, working media are filled in the cylinder cavity, a piston assembly is arranged in each cylinder cavity, the cylinder cavity is divided into an expansion cavity and a compression cavity by the piston assembly, and the lower side of the base is provided; an annular heat return cavity is arranged in the cylinder sleeve, a medium channel is arranged in the heat collector assembly, a heat regenerator is arranged in the annular heat return cavity, a cooler is arranged in the cylinder hole, the upper end of the cooler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annular heat return cavity, and a flow guide channel is arranged in the engine bas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ow cost and high heat utilization rate.)

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结构。

背景技术

斯特林发动机是英国物理学家罗巴特斯特林于1816年发明的,因此命名为“斯特林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是通过气缸内工作介质(氢气、氮气或氦气)受热膨胀、放热收缩产生的压力差来推动活塞做功,从而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输出,因此又被称为热气机。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外燃”型发动机,其工作效率一般介于汽油机与柴油机之间。斯特林发动机的燃料选择较为宽广,基本上可包括能产生热量的任何热源,无论是液态、气态或者固态燃料,例如太阳能、生物质能,例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各类油气、工业废热等均可作为斯特林的热源,而且对燃料的纯净度要求也较低,从而适用的场景也较为宽广,成本较低;另外斯特林发动机工作低排放,低噪音,是较为低碳的动力技术。

现在常见的斯特林发动机结构较复杂、维护不方便,斯特林发动机内的冷却器、回热器等通常都是分体式、外置式,从而使得整件零部件数量多,成本高,而且安装,维护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不但发动机体积,重量较大、同时热损失较大,效率较低;例如申请号为CN2013106134289,申请日为2013年11月27日公开了用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活塞组件,该专利的图1中公开的斯特林发动机,就是通过外置的冷却器、回热器进行冷却换热,其整体体积较大、各种外置管路容易导致热量流失,从而降低热转换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斯特林发动机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精简紧凑、维护方便、体积小、热利用率高的斯特林发动机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结构,包括机座,所述机座的顶面设有四个缸孔,每个缸孔的上端均设有集热器组件,所述集热器组件包括缸套、集热器本体,每个缸套的开口端与缸孔的上端一一对应密封连接,每个缸孔的底部均设有密封组件,缸套、缸孔内的腔体形成缸腔,缸腔内填充有工质,每个缸腔内均设有活塞组件,所述缸腔被活塞组件分隔成膨胀腔、压缩腔,所述机座的下侧设有与活塞组件连接的连杆、曲轴;所述缸套内设有环形回热腔,所述集热器组件内设有用于连通膨胀腔与环形回热腔的介质通道,环形回热腔内设有回热器,所述缸孔内位于活塞组件的外侧设有冷却器,冷却器的上端与环形回热腔连通,所述机座内还设有将一个缸腔的膨胀腔与另一个缸腔的压缩腔连通的导流通道。该种斯特林发动机将回热器、冷却器集成在活塞组件***,将导流通道直接集成到机座内部,从而省去了***的气路,进而减少了***管路中的热损失,提高热利用率;同时整体结构更加精简、体积小,装配维修也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曲轴上设有四个曲拐,四个曲拐分别对应四个沿360°均匀分布的相位角,四根连杆与与曲轴上的四个曲拐一一对应连接。四根连杆对应曲轴上的四个曲拐,曲轴动力输出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每两个活塞组件为一组动力单元,两组动力单元呈V形分布在曲轴的轴线两侧;同一组动力单元中,其中第一个缸腔内的冷却器下端与第二个缸腔内的压缩腔通过导流通道连通,第二个缸腔内的冷却器下端与第一个缸腔内的冷端通过另一个导流通道连通。两组动力单元内部气路相互独立,即使一组动力单元中的气体泄漏也不会影响另一个动力单元,从而提高稳定性。

作为优选,两组动力单元的夹角为10°-45°。

作为优选,所述的集热器本体包括底座、若干热管,所述底座内设有内通道、外通道,所述热管的一端与内通道连通,热管的另一端与外通道连通;所述缸套内的膨胀腔通过内介质孔与内通道连通,缸套内的环形回热腔通过外介质孔与外通道连通。热管用于吸收外部热量(太阳能热源、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热源),热源通过集热器对膨胀腔进行加热,同时将缸套与集热器本体集成在一起,并且将回热器集成在缸套内,整体密封性、稳定性显著提高。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缸套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底座呈扇形结构,四个集热器组件的底座周围相连形成整圆。底座、缸套设计为一体,省去了装配,提高了气密性;四个集热器组件围成整圆,一方面使得整体体积小,另一方面当外界热源对集热器组件加热时更加容易吸热、热损失小。

作为优选,所述热管呈U形结构,所述热管之间设有若干导热翅片。导热翅片增加集热器组件的吸热表面积(即热传递面积),从而也增加了整体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工质为气态工质,所述的气态工质为氢气或氦气。

作为优选,所述的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本体、活塞杆,所述活塞本体包括活塞座、活塞顶,所述活塞顶的开口端与活塞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活塞顶内设有介质腔,所述活塞座的中心与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设有与连杆连接的连杆座。活塞顶内的介质腔起到隔热作用,极大的削弱膨胀腔的热量直接通过活塞本体传递到压缩腔。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座的上端位于活塞顶的内部设有隔热支撑板,所述隔热支撑板将介质腔分隔成上隔热腔、下隔热腔;所述活塞顶的内壁、隔热支撑板的上侧面与下侧面均设有隔热涂层。隔热支撑板一方面增加活塞顶与活塞座连接处的支撑强度,另一方面将介质腔分隔成两个腔体,通过上隔热腔、下隔热腔提高隔热性能,削弱热腔中的热量通过活塞顶、活塞座向压缩腔传递。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座的圆周面上设有两道导向环,活塞座的圆周面上位于两道导向环之间部位设有两道密封槽,每道密封槽内均设有密封环。导向环对活塞座的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两道密封槽内的密封环起到密封作用,防止膨胀腔中的气体通过活塞座的间隙进入压缩腔。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槽的底部与密封环的内圈之间设有支撑环。支撑环用于支撑密封环,从而确保密封环的良好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设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上端与介质腔连通,所述中心孔的下端侧面设有用于外部供气的进气孔。外部气源通过进气孔、中心孔向介质腔内供气,使得介质腔内达到额定的气压该其他与膨胀腔中的其他保持一致,从而防止活塞顶内壁与外壁之间存在压差,提高活塞组件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座的上端位于活塞顶的内部设有隔热支撑板,所述隔热支撑板将介质腔分隔成上支撑腔、下支撑腔,所述隔热支撑板上设有用于连通上支撑腔、下支撑腔的通孔。隔热支撑板对活塞顶、活塞座的连接处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同时下支撑腔还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削弱上支撑腔的热量向活塞座传递。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顶的内壁与外壁、隔热支撑板的顶面与底面均设有耐腐蚀涂层。耐腐蚀涂层增加活塞顶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封组件套设在活塞杆上,活塞杆与密封组件滑动连接,所述密封组件的侧面设有与进气孔连通的侧气孔,所述机座的侧面设有与侧气孔连通的进气接头。外界气路通过进气接头、侧气孔向活塞杆上的进气孔供气。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座的圆周面上设有两道密封槽,每道密封槽内均设有密封环,所述活塞座的圆周面上位于密封环之间的部位设有环形储气槽,所述环形储气槽的底部设有与介质腔连通的引流孔。介质腔内的气体通过引流孔进入环形出气槽内,从而使得密封环与缸腔内壁之间形成气膜,从而减小活塞座移动的摩擦力;同时环形储气槽内的气压对密封环的侧面起到支撑作用,用于平衡膨胀腔、压缩腔内的气压对密封环的单侧作用力,提高密封环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每道密封槽内的密封环均有两个,所述密封槽的底部与密封环的内圈之间设有支撑环,所述活塞座的圆周面上位于密封环的外侧设有导向环。两个密封环配合使用,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座、与密封座上端固定的密封端盖,所述密封座内设有导流腔,所述活塞杆上的进气孔与导流腔连通,所述侧气孔与导流腔连通。密封组件与活塞杆之间滑动密封,同时将压缩腔与外部(油腔隔离)。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座的侧面设有设有与密封端盖顶面贯通的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机座内的导流通道连通,连接通道的另一端与对应缸腔内的压缩腔连通。密封组件一方面起到密封作用,另一方面又与介质通道连通,用于实现同一组动力单元中的介质交换。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腔的上端设有上压套,导流腔的下端设有下压套,下压套内设有下密封圈,所述下密封圈的上侧设有下压环,所述上压套的上端设有上密封圈,所述上压套与下压环之间设有压簧。下压套的外壁与导流腔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用于侧气孔与导流腔连通;上密封圈、下密封圈用于实现活塞杆与密封组件之间的滑动密封。

作为优选,密封座的内孔处设有内环形槽,密封座的侧面还设有若干与内环形槽连通的注油孔,活塞杆与密封座的内孔间隙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曲轴通过轴承座与机座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机座的底部还设有底壳,所述底壳与机座之间形成封闭的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设有润滑油。机座内设有油路,注油孔与机座内的油路连通,通过外置油泵将储油腔内的润滑油泵入机座内的油路中,润滑油从注油孔喷入内环形槽中,然后从活塞杆与密封座的内孔间隙处回流到储油腔内,循环润滑、散热。

作为优选,所述的冷却器包括环形的冷却器本体,所述冷却器本体内设有环形冷却腔,所述冷却器本体的外侧设有与环形冷却腔连通的冷却液进口、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器本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贯穿环形冷却腔的介质管。活塞座位于冷却器本体内并且沿着冷却器本体的内壁滑动,冷却器通过机座上的冷却管与外部冷却系统连接,从而对压缩腔直接进行冷却,冷却效率高。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器本体的外侧两端设有密封圈,所述冷却器本体的外侧设有定位凸台。冷却器本身与活塞座配合形成压缩腔,因此冷却器本身就集成到介质管路中,密封圈提高冷却器安装密封性,定位凸环便于冷却器定位安装。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将冷却气路、回热气路集成到活塞组件的***(机座内),从而省去了***气路,减小***气路的热损失、提高热利用率;(2)集成度高,整体结构精简紧凑、体积小、维护方便、成本低;(3)将四个活塞组件分为两组独立的动力单元,动力单元性能稳定、动力输出稳定;(4)将集热器与缸套集成在一起作为集热器组件,减少了零部件的装配,同时确保整体密封良好、不易漏气;(5)活塞座上的密封环之间的环形储气槽内通入气体形成气膜,既减小了密封环的摩擦阻力,又平衡了密封环的内外压差,提高密封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 为图2中A-A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图。

图5为集热器组件、活塞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处剖视图。

图7为活塞组件、连杆、曲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集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集热器组件的仰视图。

图11为图10中C-C处剖视图。

图12为活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活塞本体的第一种实施方式。

图14为图13中D-D处剖视图。

图15为活塞本体的第二中实施方式。

图16为图15中E-E处剖视图。

图17为图16中F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20为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G-G处剖视图。

图22为图20中H-H处剖视图。

图中:机座1、缸孔100、导流通道101、进气接头102、润滑油路103、过滤器104;

集热器组件2、缸套200、集热器本体201、环形回热腔202、底座203、热管204、内通道205、外通道206、内介质孔207、外介质孔208、导热翅片209;

密封组件3、密封座30、侧气孔300、导流腔301、连接通道302、内环形槽303、注油孔304密封端盖31、上压套32、下压套33、下密封圈34、下压环35、上密封圈36、压簧37;

活塞组件4、活塞本体40、活塞座400、导向环4001、密封槽4002、密封环4003、支撑环4004、环形储气槽4005、引流孔4006、活塞顶401、介质腔402、上隔热腔4020、下隔热腔4021、上支撑腔4022、下支撑腔4023、隔热支撑板403、通孔4030、活塞杆41、中心孔410、进气孔411、连杆座42;

膨胀腔5、压缩腔6、曲轴7、曲拐70、连杆8、轴承座9、底壳10、储油腔11、回热器12;

冷却器13、冷却器本体130、环形冷却腔131、冷却液进口132、冷却液出口133、介质管134、密封圈135、定位凸台136、冷却管14、动力单元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8所示的一种斯特林发动机结构,包括机座1,机座1的顶面设有四个缸孔100,每个缸孔100的上端均设有集热器组件2,集热器组件2包括缸套200、集热器本体201,每个缸套200的开口端与缸孔100的上端一一对应密封连接,每个缸孔100的底部均设有密封组件3,缸套、缸孔内的腔体形成缸腔,缸腔内填充有工质,工质为气态工质,气态工质为氢气或氦气;每个缸腔内均设有活塞组件4,缸腔被活塞组件分隔成膨胀腔5、压缩腔6,机座1的下侧设有曲轴7,活塞组件4的下端通过连杆8与曲轴7连接,曲轴7通过轴承座9与机座1的底部转动连接,机座的底部还设有底壳10,底壳与机座之间形成封闭的储油腔11,储油腔内设有润滑油或冷却油。

如图3、图9、图10和图11所示,缸套200内设有环形回热腔202,环形回热腔202内设有回热器12,集热器组件2内设有用于连通膨胀腔5与环形回热腔202的介质通道,集热器本体201包括底座203、若干热管204,底座203、缸套200为一体式结构,底座呈扇形结构,四个集热器组件2的底座203首尾相连形成整圆,底座203内设有内通道205、外通道206,热管204呈U形结构,热管的一端与内通道205连通,热管的另一端与外通道206连通;缸套200内的膨胀腔5通过内介质孔207与内通道205连通,缸套200内的环形回热腔通过外介质孔208与外通道206连通;内介质孔207、内通道205、热管204、外通道206、外介质孔208构成介质通道,热管204之间设有若干导热翅片209。

缸孔100内位于活塞组件的外侧设有冷却器13,冷却器13的上端与环形回热腔202连通,机座1内还设有将一个缸腔的膨胀腔与另一端缸腔的压缩腔连通的导流通道101;机座的两侧设有用为冷却器供入冷却液的冷却管14。

如图20、图21和图22所示,冷却器13包括环形的冷却器本体130,冷却器本体130内设有环形冷却腔131,冷却器本体130的外侧设有与环形冷却腔连通的冷却液进口132、冷却液出口133,冷却器本体的两端之间设有贯穿环形冷却腔的介质管134;冷却器本体131的外侧两端设有密封圈135,冷却器本体的外侧设有定位凸台136。冷却器如图3所示的状态安装在缸孔内,冷却器中所有介质管的下端与导流通道101连通,冷却器中所有介质管的上端与回热器连通。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曲轴7上设有四个曲拐70,四个曲拐分别对应四个沿360°均匀分布的相位角,四根连杆与与曲轴上的四个曲拐一一对应连接,例如,当一个曲拐的相位角为0°时,其余三个曲拐的相位角分别为90°、180°、270°;每两个活塞组件为一组动力单元15,两组动力单元15呈V形分布在曲轴7的轴线两侧,两组动力单元的夹角为10°-45°,同一组动力单元中的两个活塞组件连接的两个曲拐的相位角相差90°,同一组动力单元中,其中第一个缸腔内的冷却器下端与第二个缸腔内的压缩腔通过导流通道101连通,第二个缸腔内的冷却器下端与第一个缸腔内的冷端通过另一个导流通道连通,即两组动力单元内部气路相互独立,即使一组动力单元中的气体泄漏也不会影响另一组动力单元。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为活塞组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活塞组件4包括活塞本体40、活塞杆41,活塞本体40包括活塞座400、活塞顶401,活塞顶401的开口端与活塞座400的上端固定连接,活塞顶401内设有介质腔402,活塞座400的中心与活塞杆41固定连接,活塞杆41的穿过密封组件3,活塞杆41的下端设有与连杆8连接的连杆座42;活塞座400的上端位于活塞顶的内部设有隔热支撑板403,隔热支撑板403将介质腔402分隔成上隔热腔4020、下隔热腔4021,活塞顶的内壁、隔热支撑板的上侧面与下侧面均设有隔热涂层; 活塞座400的圆周面上设有两道导向环4001,活塞座400的圆周面上位于两道导向环之间部位设有两道密封槽4002,每道密封槽内均设有密封环4003,密封槽4002的底部与密封环的内圈之间设有支撑环4004。

如图12、图15、图16、图17所示为活塞组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活塞组件4包括活塞本体40、活塞杆41,活塞本体40包括活塞座400、活塞顶401,活塞顶401的开口端与活塞座400的上端固定连接,活塞顶401内设有介质腔402,活塞座400的中心与活塞杆41固定连接,活塞杆41的穿过密封组件3,活塞杆41的下端设有与连杆8连接的连杆座42;活塞座400的上端位于活塞顶的内部设有隔热支撑板403,隔热支撑板403将介质腔402分隔成上支撑腔4022、下支撑腔4023,隔热支撑板403上设有用于连通上支撑腔、下隔热腔的通孔4030;活塞杆41的上端设有中心孔410,中心孔的上端与介质腔连通,中心孔410的下端侧面设有用于外部供气的进气孔411,活塞顶401的内壁与外壁、隔热支撑板403的顶面与底面均设有耐腐蚀涂层;活塞座400的圆周面上设有两道密封槽4002,每道密封槽4002内均设有密封环4003,每道密封槽4002内的密封环4003均有两个,密封槽4002的底部与密封环的内圈之间设有支撑环4004,活塞座400的圆周面上位于密封环的外侧设有导向环4001;如图17所示,活塞座400的圆周面上位于密封环之间的部位设有环形储气槽4005,环形储气槽4005的底部设有与介质腔连通的引流孔4006。本实施例中的活塞组件4采用第二种实施方式。

如图3、图14、图18和图19所示,密封组件3套设在活塞杆41上,活塞杆与密封组件滑动连接,密封组件3的侧面设有与进气孔411连通的侧气孔300,机座1的侧面设有与侧气孔连通的进气接头102;密封组件3包括密封座30、与密封座上端固定的密封端盖31,密封座30内设有导流腔301,密封座上的侧气孔300与导流腔301连通,活塞杆41上的进气孔411与导流腔连通;

导流腔301的上端设有上压套32,导流腔的下端设有下压套33,下压套的外壁与导流腔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用于侧气孔与导流腔连通,下压套33内设有下密封圈34,下密封圈34的上侧设有下压环35,上压套32的上端设有上密封圈36,上压套与下压环之间设有压簧37,活塞杆41依次穿过上密封圈、下密封圈形成滑动密封;

密封座30的侧面设有设有与密封端盖顶面贯通的连接通道302,连接通道302的一端与机座内的导流通道101连通,连接通道的另一端与对应缸腔内的压缩腔连通;

密封座30的内孔处设有内环形槽303,密封座30的侧面还设有若干与内环形槽连通的注油孔304,活塞杆41与密封座30的内孔间隙配合。

结合附图,本发明的原理如下:同一组动力单元中的两个缸腔内,第一个缸腔的膨胀腔通过介质通道、回热器、冷却器、导流通道、连接通道后与第二个缸腔内的压缩腔连通,第二次缸腔内的膨胀腔依次通过介质通道、回热器、冷却器、导流通道、连接通道后与第一个缸腔内的压缩腔连通;集热器组件通过热源加热(热源可以是太阳能、地热能、锅炉尾气中的热能、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等),初始状态,第一缸腔内的膨胀腔内的气体工质吸热膨胀后推动对应的活塞组件向下移动,第一个缸腔内的膨胀腔体积增大(压缩腔体积减小),当第一个缸腔内的膨胀腔体积达到最大时,此时第一缸腔的压缩腔中的工质为低温高压状态,第二个缸腔内的压缩腔中的工质为低温低压状态,由于第一缸腔中的压缩腔与第二缸腔中的膨胀腔连通,此时低温高压的工质进入第二缸腔的膨胀腔进行吸热膨胀,进而推动第二个缸腔内的活塞组件向下移动,同时第一个缸腔内的活塞组件向上移动复位,此时第二个缸腔内的压缩腔中的工质为低温高压状态,往复循环实现两个活塞组件的交替运动;由于动力单元有两组,最终状态是四个活塞组件按照相位角进行交替运动,实现曲轴出稳定的机械能输出,最终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

斯特林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外部气路将工质通过进气接头102、侧气孔300、进气孔411、中心孔410引入介质腔402内,介质腔402内的工质通过引流孔4006进入环形储气槽4005内,从而平衡密封环两侧的气压,同时形成气膜,减小活塞座的摩擦阻力,提高密封环的使用寿命;

机座1内设有润滑油路103(如图3所示),注油孔304与机座1内的润滑油路连通,通过外置油泵(图中省略)将储油腔11内的润滑油泵入机座内的润滑油路中,润滑油从注油孔304喷入内环形槽303中,然后从活塞杆与密封座的内孔间隙处回流到储油腔内,循环润滑、散热;机座上还设有接入润滑油路中的过滤器104,润滑油循环过程中通过过滤器过滤掉杂质;

该种斯特林发动机将回热器、冷却器集成在活塞组件***,将导流通道、润滑油路直接集成到机座内部,从而省去了***的气路以及对应的部件,进而减少了***管路中的热损失,提高热利用率;同时极大的优化了结构,整体结构更加精简、体积小,装配维修也更加方便,整体成本得到很大的降低,有利于在各种热能转换机械能的领域推广使用,例如太阳能利用、地热能利用、垃圾焚烧热能利用、锅炉尾气热能利用等领域应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发明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基于柔性水幕的噪声吸收导流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