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控制装置、光圈控制方法、光圈控制程序、曝光控制装置、曝光控制方法、曝光控制程序、可换镜头、相机主体及相机

文档序号:1047846 发布日期:2020-10-09 浏览:3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光圈控制装置、光圈控制方法、光圈控制程序、曝光控制装置、曝光控制方法、曝光控制程序、可换镜头、相机主体及相机 (Aperture control device, aperture control method, aperture control program, exposure control device, exposure control method, exposure control program,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body, and camera ) 是由 宫田真彦 于 2019-01-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控制装置、光圈控制方法、光圈控制程序、曝光控制装置、曝光控制方法、曝光控制程序、可换镜头、相机主体及相机。在将光圈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的情况下,将以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将以快于第1速度的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设为X。将光圈马达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驱动开始至位置P为止的区间以第2速度驱动,位置P之后的区间以第1速度驱动。位置P设定为(A-X/2)的位置。(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aphragm control device, a diaphragm control method, a diaphragm control program, an exposure control device, an exposure control method, an exposure control program, an interchangeable lens, a camera body, and a camera, which can accurately set a target aperture diameter in a short time. When the diaphragm is set to a target aperture diameter, A is the stop position of the diaphragm motor that is set to the target aperture diameter when the diaphragm motor is driven at the 1 st speed, and X is the deviation width of the aperture diameter that occurs when the diaphragm motor (36) is driven at the 2 nd speed that is faster than the 1 st speed and reaches the target aperture diameter. The stop position of the diaphragm motor is set to A, the section from the start of driving to the position P is driven at the 2 nd speed, and the section following the position P is driven at the 1 st speed. The position P is set to the position of (A-X/2).)

光圈控制装置、光圈控制方法、光圈控制程序、曝光控制装置、 曝光控制方法、曝光控制程序、可换镜头、相机主体及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致动器驱动来改变开口直径的光圈的光圈控制装置、光圈控制方法、光圈控制程序、曝光控制装置、曝光控制方法、曝光控制程序、可换镜头、相机主体及相机。

背景技术

相机用镜头的光圈通常使用可变光圈。已知该可变光圈根据致动器的驱动速度使实际开口直径(光圈值)产生差异。

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内容:为了防止根据致动器的驱动速度使实际开口直径产生差异,根据致动器的驱动速度校正驱动量。并且,专利文献1中还提出了如下内容:在对致动器进行减速控制的情况下,根据致动器的减速率校正驱动量。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38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即使在相同条件下驱动的情况下,可变光圈也会有实际获得的开口直径存在偏差的缺点。该偏差能够通过以低速驱动来抑制,但若以低速驱动,则存在直至完成光圈的动作为止所需的时间变长的缺点。并且,通过如专利文献1那样对致动器进行减速控制,也能够抑制偏差,但若如专利文献1那样一律进行减速,则存在无法适当地抑制偏差的缺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控制装置、光圈控制方法、光圈控制程序、曝光控制装置、曝光控制方法、曝光控制程序、可换镜头、相机主体及相机。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如下。

(1)一种光圈控制装置,其具备:驱动条件设定部,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及驱动控制部,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致动器,在将以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将以快于第1速度的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设为X的情况下,驱动条件设定部将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并且设定为至少(A-X/2)之后的区间作为低速驱动区间以第1速度驱动,比低速驱动区间更靠前的区间以第2速度驱动。

根据本方式,在停止驱动之前的一定区间内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将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该位置A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将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的区间设为低速驱动区间。至少确保(A-X/2)之后的区间作为低速驱动区间。X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即,至少在比偏差幅度X的一半(1/2)更靠前的位置减速,进行低速驱动。由此,能够实现等同于以低速驱动时的偏差,能够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并且,通过将以低速驱动的区间限制在一定区间内,能够在短时间内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

(2)根据上述(1)的光圈控制装置,其中,驱动条件设定部判定以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设定为以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

根据本方式,根据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切换驱动条件。在偏差幅度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设定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换言之,在偏差幅度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下,实施上述(1)的驱动控制。在即使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偏差幅度也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设定为不设置低速驱动区间,并且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另一方面,在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时偏差幅度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下,进行上述(1)的驱动控制来抑制偏差的产生。由此,根据所要求的开口直径的精度,能够适当地驱动控制光圈的致动器。

(3)根据上述(2)的光圈控制装置,其还具备:动作速度设定部,设定光圈的动作速度,在所设定的光圈的动作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驱动条件设定部设定为以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

根据本方式,能够设定光圈的动作速度,在所设定的光圈的动作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设定为始终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

(4)根据上述(3)的光圈控制装置,其中,在使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量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动作速度设定部设定为使光圈以低速动作。

根据本方式,在使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量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定为使光圈以低速动作。在使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量少的情况下,致动器的驱动量也少,因此即使高速驱动致动器,能够缩短驱动时间的效果也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设定为使光圈以低速动作。

(5)根据上述(1)至(4)中任一项的光圈控制装置,其还具备:驱动速度设定部,设定第1速度及第2速度。

根据本方式,能够设定第1速度及第2速度。另外,此时,第2速度也必定设为快于第1速度的速度。即,第1速度不会快于第2速度。

(6)一种可换镜头,其具备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光圈控制装置。

根据本方式,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光圈控制装置设置于镜头可换式相机的可换镜头。

(7)一种相机主体,其安装上述(6)的可换镜头。

根据本方式,在镜头可换式相机中,相机主体上安装上述(6)的可换镜头。即,具备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光圈控制装置的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主体。

(8)根据上述(7)的相机主体,其还具备: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及曝光控制部,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以所设定的开始条件开始曝光,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驱动光圈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在驱动光圈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直至光圈叶片完全停止为止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设定为在停止驱动之后设定一定的等待时间,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由此,能够以准确的曝光进行拍摄。另外,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小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无等待时间即可开始曝光。此时,光圈叶片在短时间内停止,因此无等待时间即可开始曝光。

(9)根据上述(8)的相机主体,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即使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当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量小时,对曝光造成的影响也小。因此,在本方式中,仅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且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量也大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另外,开口直径的变动量在致动器刚停止驱动之后变最大,并随时间收敛。因此,这里的变动量为刚停止之后的变动量、即变最大的变动量(最大变动量)。最大变动量与偏差相关。

(10)根据上述(8)的相机主体,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在曝光时间长的情况下,即使在光圈叶片完全静止之前开始曝光,对曝光造成的影响也小。因此,在本方式中,仅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且曝光时间短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

(11)根据上述(8)的相机主体,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

(12)根据上述(10)或(11)的相机主体,其中,将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设为第4阈值。

根据本方式,将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设为第4阈值。即,根据曝光时间是否为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以下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适当地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

(13)根据上述(8)至(12)中任一项的相机主体,其中,将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收敛至一定以下为止的时间设为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将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收敛至一定以下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等待时间。由此,能够适当地设定作为等待时间的时间。

(14)一种相机,其具备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光圈控制装置。

根据本方式,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光圈控制装置设置于相机。

(15)根据上述(14)的相机,其还具备: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及曝光控制部,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以所设定的开始条件开始曝光,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驱动光圈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在驱动光圈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直至光圈叶片完全停止为止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设定为在停止驱动之后设定一定的等待时间,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由此,能够以准确的曝光进行拍摄。另外,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小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无等待时间即可开始曝光。此时,光圈叶片在短时间内停止,因此无等待时间即可开始曝光。

(16)根据上述(15)的相机,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即使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当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量小时,光圈叶片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在短时间内静止。因此,在本方式中,仅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且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量也大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

(17)根据上述(15)的相机,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在曝光时间长的情况下,即使在光圈叶片完全静止之前开始曝光,对曝光造成的影响也小。因此,在本方式中,仅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且曝光时间短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

(18)根据上述(15)的相机,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

(19)根据上述(17)或(18)的相机,其中,将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设为第4阈值。

根据本方式,将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设为第4阈值。即,根据曝光时间是否为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以下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适当地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

(20)根据上述(15)至(19)中任一项的相机,其中,将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收敛至一定以下为止的时间设为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将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收敛至一定以下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等待时间。由此,能够适当地设定作为等待时间的时间。

(21)一种曝光控制装置,其具备:驱动条件设定部,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驱动控制部,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致动器;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及曝光控制部,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以所设定的开始条件开始曝光,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由驱动条件设定部设定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在所设定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在驱动光圈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直至光圈叶片完全停止为止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设定为在停止驱动之后设定一定的等待时间,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由此,能够以准确的曝光进行拍摄。另外,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小于第5阈值的情况下,无等待时间即可开始曝光。此时,光圈叶片在短时间内停止,因此无等待时间即可开始曝光。

(22)根据上述(21)的曝光控制装置,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且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6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所设定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且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6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即使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的情况下,当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量小时,对曝光造成的影响也小。因此,在本方式中,仅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且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也大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

(23)根据上述(21)的曝光控制装置,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7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所设定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7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在曝光时间长的情况下,即使在光圈叶片完全静止之前开始曝光,对曝光造成的影响也小。因此,在本方式中,仅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快且曝光时间短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

(24)根据上述(21)的曝光控制装置,其中,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6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7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在所设定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6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7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根据状况适当地设定时间。

(25)根据上述(23)或(24)的曝光控制装置,其中,将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设为第7阈值。

根据本方式,将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设为第7阈值。即,根据曝光时间是否为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的1/2以下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适当地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

(26)根据上述(21)至(25)中任一项的曝光控制装置,其中,将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收敛至一定以下为止的时间设为等待时间。

根据本方式,将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收敛至一定以下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等待时间。由此,能够适当地设定作为等待时间的时间。

(27)一种相机主体,其具备上述(21)至(26)中任一项的曝光控制装置。

根据本方式,上述(21)至(26)中任一项的曝光控制装置设置于镜头可换式相机的相机主体。

(28)一种相机,其具备上述(21)至(26)中任一项的曝光控制装置。

根据本方式,上述(21)至(26)中任一项的曝光控制装置设置于相机。

(29)一种光圈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设定光圈的目标开口直径的步骤;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并且在将以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将以快于第1速度的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设为X的情况下,将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并且设定为至少(A-X/2)之后的区间作为低速驱动区间以第1速度驱动,比低速驱动区间更靠前的区间以第2速度驱动的步骤;及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致动器使光圈动作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在停止驱动之前的一定区间内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将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该位置A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将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的区间设为低速驱动区间。至少确保(A-X/2)之后的区间作为低速驱动区间。X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即,至少在比偏差幅度X的一半(1/2)更靠前的位置减速,进行低速驱动。由此,能够实现等同于以低速驱动时的偏差,能够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并且,通过将以低速驱动的区间限制在一定区间内,能够在短时间内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

(30)一种光圈控制程序,其使计算机实现如下功能:设定光圈的目标开口直径的功能;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并且在将以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将以快于第1速度的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设为X的情况下,将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并且设定为至少(A-X/2)之后的区间作为低速驱动区间以第1速度驱动,比低速驱动区间更靠前的区间以第2速度驱动的功能;及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致动器使光圈动作的功能。

根据本方式,在停止驱动之前的一定区间内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将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该位置A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致动器的驱动停止位置。将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致动器的区间设为低速驱动区间。至少确保(A-X/2)之后的区间作为低速驱动区间。X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致动器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即,至少在比偏差幅度X的一半(1/2)更靠前的位置减速,进行低速驱动。由此,能够实现等同于以低速驱动时的偏差,能够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并且,通过将以低速驱动的区间限制在一定区间内,能够在短时间内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

(31)一种曝光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设定光圈的目标开口直径的步骤;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的步骤;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并且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的步骤;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致动器使光圈动作的步骤;及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以所设定的开始条件开始曝光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首先,设定光圈的目标开口直径。接着,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接着,根据所设定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并根据需要设定等待时间。即,判定所设定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第5阈值以上,在第5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然后,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致动器,将光圈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在光圈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开始曝光。此时,在设定有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

(32)一种曝光控制程序,其使计算机实现如下功能:设定光圈的目标开口直径的功能;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的功能;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并且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5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的功能;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致动器使光圈动作的功能;及在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以所设定的开始条件开始曝光的功能。

根据本方式,首先,设定光圈的目标开口直径。接着,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接着,根据所设定的光圈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并根据需要设定等待时间。即,判定所设定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第5阈值以上,在第5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致动器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然后,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致动器,将光圈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在光圈的致动器停止驱动之后开始曝光。此时,在设定有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相机的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相机的一实施方式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表示相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可换镜头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光量调节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6是相机微机实现的主要功能的框图。

图7是光圈马达的驱动控制的概念图。

图8是光圈控制装置所具有的功能的框图。

图9是表示光圈的开口直径和偏差幅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光圈控制装置中的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顺序的流程图。

图11是光圈控制装置所具有的功能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光圈控制装置中的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顺序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光圈马达停止驱动之后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推移的曲线图。

图14是曝光控制装置所具有的功能的框图。

图15是表示曝光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曝光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曝光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曝光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根据光圈马达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及曝光时间设定等待时间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光圈马达停止驱动之后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推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外观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相机的一实施方式的正面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相机的一实施方式的背面立体图。

图1及图2所示的相机1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其具备可换镜头10及相机主体100。可换镜头10装卸自如地安装于相机主体100。

《可换镜头》

可换镜头10能够采用定焦镜头、变焦镜头等各种镜头结构。图1及图2中示出了定焦镜头的一例。可换镜头10具备镜头侧卡口(未图示)、镜头操作部14等。

镜头侧卡口为针对相机主体100的可换镜头10的安装部,设置于镜筒12的后端部。镜头侧卡口由与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主体侧卡口102对应的结构的卡口构成。镜头侧卡口具备用于电连接相机主体100和可换镜头10的触点。

镜头操作部14主要为对可换镜头10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本实施方式的可换镜头10具备聚焦环16及光圈环18作为镜头操作部14。

聚焦环16为焦点调节用操作部件。聚焦环16旋转自如地设置于镜筒12的周围。若对聚焦环16进行旋转操作,则焦点调节机构根据其操作方向及操作量来工作。即,聚焦透镜组根据其操作方向及操作量来移动,进行焦点调节。

光圈环18为光圈设定用操作部件。光圈环18旋转自如地设置于镜筒12的周围。光圈环18以恒定的间隔在其外周打印有能够设定的光圈值(未图示)。对光圈环18进行旋转操作,将希望设定的光圈值对准到设置于镜筒12的指标(未图示)的位置,由此进行光圈的设定。

《相机主体》

相机主体100具备主体侧卡口102、主显示器104、副显示器106、电子取景器108、相机操作部110等。

主体侧卡口102为针对可换镜头10的相机主体100的安装部,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正面。主体侧卡口102例如由插刀式卡口构成。主体侧卡口102具备用于电连接相机主体100和可换镜头10的触点。

主显示器104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背面。主显示器104由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构成。除用作进行各种设定时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以外,主显示器104还用作已拍摄的图像的播放用显示器。并且,在拍摄时,根据需要显示即时预览,实时显示通过图像传感器拍摄的图像。

副显示器106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上表面。副显示器106由LCD构成。副显示器106中显示快门速度、光圈值、灵敏度、曝光校正等主要的摄影信息。

电子取景器(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108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上部。电子取景器108中显示即时预览,实时显示通过图像传感器拍摄的图像。电子取景器108能够根据需要开启/关闭,切换为主显示器104中的显示。

相机操作部110主要为对相机主体100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具备灵敏度转盘111、删除按钮112、电源杆113、快门按钮114、驱动按钮115、副显示器照明按钮116、快门速度转盘117、播放按钮118、前指令转盘119、后指令转盘120、调焦杆121、快捷菜单按钮122、菜单/确定按钮123、选择按钮124、显示/返回按钮125、第1功能按钮126、第2功能按钮127、第3功能按钮128、第4功能按钮129、第5功能按钮130等。

灵敏度转盘111为设定灵敏度的转盘。删除按钮112为删除已拍摄的图像的按钮。若在图像播放期间按下该按钮,则删除播放中的图像。电源杆113为开启/关闭相机1的电源的杆。快门按钮114为指示图像的记录的按钮。快门按钮114由能够半按及全按的两段触按式按钮构成。若半按快门按钮114,则输出S1ON信号,若全按,则输出S2ON信号。在拍摄静态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半按快门按钮114来进行拍摄准备,通过全按来进行图像的记录。在拍摄动态图像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次全按快门按钮114来开始拍摄,通过第二次全按快门按钮114来结束拍摄。驱动按钮115为调出驱动模式的选择画面的按钮。若按下驱动按钮115,则在主显示器104中显示驱动模式的选择画面。在驱动模式的选择画面中选择驱动模式,选择单帧拍摄、连拍、包围拍摄、多重曝光、动态图像拍摄等。副显示器照明按钮116为开启/关闭副显示器106的照明的按钮。快门速度转盘117为设定快门速度的转盘。播放按钮118为指示切换为播放模式的按钮。若启动摄影模式,并按下播放按钮118,则相机1切换为播放模式。另外,若在播放模式的状态下按下快门按钮114,则切换为摄像影模式。前指令转盘119及后指令转盘120分配有与相机1的状态对应的功能。调焦杆121为选择AF(Auto Focus,自动聚焦)区域的杆。快捷菜单按钮122为调出快捷菜单的按钮。若按下快捷菜单按钮122,则在主显示器104中显示快捷菜单。在快捷菜单中显示能够通过相机1设定的项目中用户登记的项目。菜单/确定按钮123为调出菜单画面的按钮。若按下菜单/确定按钮123,则在主显示器104中显示菜单画面。并且,菜单/确定按钮123还发挥确定选择事项等的按钮的功能。选择按钮124为所谓的十字按钮,是能够进行4个方向的指示的按钮。在进行各种设定等的情况下,通过该选择按钮124进行项目的选择等。显示/返回按钮125为切换主显示器104的显示内容的按钮。并且,显示/返回按钮125还发挥取消选择事项等的按钮、即返回到上一个状态的按钮的功能。第1功能按钮126、第2功能按钮127、第3功能按钮128、第4功能按钮129及第5功能按钮130中分配有预先准备的功能中用户选择的功能。

[电结构]

图3是表示相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若可换镜头10安装于相机主体100,则设置于镜头侧卡口的触点(未图示)与设置于主体侧卡口102的触点(未图示)连接,可换镜头10及相机主体100彼此电连接。

《可换镜头》

图4是表示可换镜头的电结构的框图。

可换镜头10具备焦点调节机构20、光量调节机构30、镜头微机40等。

<焦点调节机构>

焦点调节机构20沿光轴L前后移动聚焦透镜组22来进行焦点调节。聚焦透镜组22由构成可换镜头10的多个透镜组的一部分或全部构成。

焦点调节机构20沿光轴L移动自如地支撑聚焦透镜组22,并通过聚焦马达26沿光轴L移动聚焦透镜组22。镜头微机40经由马达驱动电路28控制聚焦马达26的驱动。

<光量调节机构>

图5是表示光量调节机构的概略结构的图。

光量调节机构30调节通过可换镜头10的光的量。光量调节机构30具备光圈32和驱动光圈32的光圈马达36。

光圈32由可变光圈构成。可变光圈是组合多片光圈叶片32a构成的,通过扩大/收缩其中央的开口部32b来调节通过可换镜头10的光的量。各光圈叶片32a例如由凸轮机构同时驱动。

光圈马达36为驱动光圈32的致动器的一例。光圈马达36由步进马达构成。镜头微机40经由马达驱动电路38控制光圈马达36的驱动。

<镜头微机>

镜头微机40由具备CPU(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装置)、ROM(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通过执行预定的程序,发挥聚焦控制装置42、光圈控制装置44的功能。

聚焦控制装置42通过控制聚焦马达26的驱动来控制聚焦透镜组22的移动。在焦点调节模式为手动聚焦(Manual Focus,MF)的情况下,聚焦控制装置42根据来自镜头操作部14的操作信号控制聚焦马达26的驱动。具体而言,将聚焦马达26的驱动控制成聚焦透镜组22以与聚焦环16的操作对应的移动量及移动方向移动。若聚焦环16***作,则镜头操作部14将与其操作方向及操作量对应的操作信号输出至镜头微机40。另一方面,在焦点调节模式为自动聚焦(Auto Focus,AF)的情况下,聚焦控制装置42根据来自相机主体100的驱动指令控制聚焦马达26的驱动。

光圈控制装置44通过控制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来控制光圈32。在曝光模式为光圈优先及手动的情况下,光圈控制装置44根据来自镜头操作部14的操作信号控制光圈马达36的驱动。具体而言,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控制成成为通过光圈环18设定的光圈值。若光圈环18***作,则镜头操作部14将与所设定的光圈值对应的操作信号输出至镜头微机40。另一方面,在曝光模式为除光圈优先或手动以外的情况下(例如,自动、快门速度优先的情况等),光圈控制装置44根据来自相机主体100的驱动指令控制光圈马达36的驱动。

另外,在驱动光圈32时,光圈控制装置44以预定的方式驱动光圈马达36,将光圈32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目标光圈值)。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相机主体》

相机主体100具备图像传感器150、快门154、模拟信号处理部220、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模拟数字转换器)222、数字信号处理部224、相位差AF处理部226、存储卡接口228、存储卡230、主显示器104、副显示器106、电子取景器(EVF)108、相机操作部110、计时部140及相机微机250。

<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150经由可换镜头10拍摄被摄体。图像传感器150由具备相位差检测功能的图像传感器构成。除通常的摄像用像素以外,具备相位差检测功能的图像传感器在其摄像面上还具备相位差检测用像素。具备相位差检测功能的图像传感器本身为公知的图像传感器,因此省略其说明。

相机微机250经由图像传感器驱动电路152控制图像传感器150的驱动。

<快门>

快门154由焦平面快门构成。相机微机250经由快门驱动电路156控制快门154的马区动。

<模拟信号处理部>

模拟信号处理部220捕获从图像传感器150输出的每一像素的模拟图像信号来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例如,相关双采样处理、放大处理等)。

<ADC>

ADC222将从模拟信号处理部220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来输出。

<数字信号处理部>

数字信号处理部224捕获数字图像信号来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例如,灰度转换处理、白平衡校正处理、伽玛校正处理、同步化处理、YC转换处理等),从而生成图像数据。

<相位差AF处理部>

相位差AF(Auto Focus)处理部226获取相位差检测用像素的信号,对所获取的信号实施预定的信号处理来计算相位差量。然后,根据计算出的相位差量来计算散焦的方向及量。

<存储卡接口及存储卡>

存储卡接口228在基于相机微机250的控制下对安装于卡槽的存储卡230进行数据的读写。

<主显示器>

主显示器104由LCD构成。主显示器104的显示由相机微机250控制。相机微机250经由LCD驱动电路104a控制主显示器104的显示。

<副显示器>

副显示器106由LCD构成。副显示器106的显示由相机微机250控制。相机微机250经由LCD驱动电路106a控制副显示器106的显示。

<电子取景器>

电子取景器(EVF)108的显示部由LCD构成。电子取景器108的显示由相机微机250控制。相机微机250经由LCD驱动电路108a控制电子取景器108的显示。

<相机操作部>

相机操作部110将与各操作部件的操作对应的信号输出至相机微机250。

<计时部>

计时部140测量时间。

<相机微机>

相机微机250由具备CPU、ROM及RAM的微型计算机构成,通过执行预定的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

图6是相机微机实现的主要功能的框图。

通过执行预定的程序,相机微机250发挥曝光控制装置252、AF控制装置254、记录控制装置256、主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258、副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260、EVF显示控制装置262等的功能。

〔曝光控制装置〕

曝光控制装置252控制拍摄时的曝光。曝光控制装置252根据从图像传感器150获得的图像信号检测被摄体的亮度,确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光圈值及快门速度根据曝光模式确定。在光圈优先的情况下,根据由摄影者设定的光圈值确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快门速度。在快门速度优先的情况下,根据由摄影者设定的快门速度确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光圈值。在自动的情况下,根据被摄体的亮度确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在手动的情况下,设定为由摄影者设定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曝光控制装置252将图像传感器150、快门154及光圈32的驱动控制成以求出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拍摄。另外,关于光圈32,对镜头微机40输出驱动指令,使镜头微机40控制其驱动。

〔AF控制装置〕

AF控制装置254进行自动对焦。曝光控制装置252从相位差AF处理部226获取散焦的信息,并根据所获得的散焦的信息进行自动对焦。此时,AF控制装置254根据针对主要被摄体的散焦的信息计算用于对焦于主要被摄体的聚焦透镜组22的移动量,并向镜头微机40输出驱动指令。镜头微机40根据所获得的驱动指令控制聚焦马达26的驱动,使聚焦透镜组22移动至对焦于主要被摄体的位置。

〔记录控制装置〕

记录控制装置256控制通过拍摄获得的图像数据的记录。记录控制装置256从通过拍摄获得的图像数据生成预定格式的图像文件,并记录于存储卡230中。

〔主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

主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258控制主显示器104的显示。例如,根据即时预览的显示指示将由图像传感器150捕获的图像实时显示于主显示器104中。并且,根据菜单画面的显示指示将菜单画面显示于主显示器104中。

〔副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

副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260控制副显示器106的显示。副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260获取显示于副显示器106中的信息,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以预定格式显示于副显示器106中。

〔EVF显示控制装置〕

EVF显示控制装置262控制EVF108的显示。在选择使用EVF108的情况下,EVF显示控制装置262将由图像传感器150捕获的图像实时显示于EVF108中。

[光圈控制]

如上所述,在驱动光圈32时,光圈控制装置44以预定的方式驱动光圈马达36,将光圈32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目标光圈值)。以下,对该光圈马达36的驱动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概要》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中,当驱动光圈32时,高速驱动光圈马达36至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位置的跟前为止,然后,切换为低速驱动,将光圈32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

图7是光圈马达的驱动控制的概念图。

将作为目标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目标开口直径)设为Fn,将成为该目标开口直径Fn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位置A设定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Fn的位置。

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从高速(第2速度)切换为低速(第1速度)的位置设为P。位置P设定在(A-X/2)的位置。在此,X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达到目标开口直径Fn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偏差幅度是指,即使在相同条件下驱动光圈马达36也会产生的不可再现的误差成分的大小。相对于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定在偏差的中心。即,相对于各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定为偏差的中心成为目标开口直径。即使为相同的目标开口直径,根据光圈马达36的驱动速度,偏差幅度也不同,以高速驱动时大于以低速驱动时。

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速度从高速切换为低速的位置P设定为从以低速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Fn的位置A以高速驱动时的偏差幅度X的一半(1/2)跟前的位置。

如此,通过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即,能够尽可能高速驱动,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并且,通过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以低速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将切换为低速的位置P设为(A-X/2),实现与以低速驱动时等同的偏差,能够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即,通过本控制形成以较慢的速度推动因高速驱动而加势的叶片的部分,因此能够使偏差等同于低速驱动时。由此,能够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并且,偏差幅度按目标开口直径确定,因此能够适当地设定低速驱动区间,能够尽可能进行高速驱动。

《光圈控制装置》

图8是光圈控制装置所具有的功能的框图。

如上所述,通过镜头微机40执行预定的程序(光圈控制程序),光圈控制装置44的功能由镜头微机40实现。

光圈控制装置44具备设定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的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A、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光圈马达36的光圈马达驱动控制部44B及存储控制光圈32所需的信息的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

<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

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A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即,在将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为A、将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设为X的情况下,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定为A,并且将(A-X/2)的位置设定为速度切换位置。然后,将(A-X/2)为止设定为高速驱动区间,将(A-X/2)之后设定为低速驱动区间。高速驱动区间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的区间,低速驱动区间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的区间。在光圈马达36由步进马达构成的情况下,各位置由步数规定。

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A通过实验等事先求出,并存储于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该信息按能够通过光圈32设定的开口直径求出,并以表等形式存储于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

另外,向打开光圈32的方向驱动时和向关闭的方向驱动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不同,因此根据情况分别求出。

并且,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X也通过实验等事先求出,并以表等形式存储于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该信息也按能够通过光圈32设定的开口直径求出,并存储于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

另外,向打开光圈32的方向驱动时和向关闭的方向驱动时,偏差幅度也不同,因此根据情况分别求出。

<光圈马达驱动控制部>

光圈马达驱动控制部44B根据由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A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光圈马达36。

<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

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例如由镜头微机40的ROM构成,存储控制光圈32所需的信息。如上所述,相对于各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A的信息、偏差幅度X的信息等存储于该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

《基于光圈控制装置的光圈的控制方法》

接着,对基于如上构成的光圈控制装置44的光圈32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获取要设定的光圈值(开口直径)的信息。所获取的光圈值(开口直径)成为目标光圈值(目标开口直径)。

在曝光模式为光圈优先或手动的情况下,通过光圈环18设定的光圈值直接成为要设定的光圈值。在其他模式的情况下,在相机主体侧设定的光圈值成为要设定的光圈值。此时,光圈控制装置44从相机微机250获取要设定的光圈值的信息。

接着,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光圈值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即,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及速度切换位置。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定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速度切换位置设定为(A-X/2)的位置。

接着,根据来自相机主体100的驱动指令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光圈马达36。由此,光圈32工作,并设定为所设定的光圈值(开口直径)。

通过如此驱动,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

[相机的动作]

通过将可换镜头10安装于相机主体100,构成相机1。相机1通过半按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快门按钮114来进行拍摄准备,通过全按,进行正式拍摄(记录用拍摄)。

在相机1的焦点调节模式为自动聚焦的情况下,若半按快门按钮114,则进行AF控制,并对焦于主要被摄体。并且,若半按快门按钮114,则进行测光处理,并确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若在半按快门按钮114之后全按,则进行正式拍摄。首先,驱动光圈32,以成为所设定的光圈值。然后,驱动快门154及图像传感器150,以所设定的快门速度进行曝光。

对通过曝光获得的图像信号实施预定的信号处理,并作为预定格式的图像文件记录于存储卡230中。

[变形例]

《偏差幅度的数据》

如上所述,关于偏差幅度X的数据,按能够通过光圈32设定的开口直径事先求出,并存储于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

在求出偏差幅度时,可以通过实际测定求出能够通过光圈32设定的所有开口直径,例如可以对若干个开口直径进行实际测定,并从其测定结果求出偏差的产生趋势来求出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

图9是表示光圈的开口直径和偏差幅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9中,横轴表示光圈的开口直径(光圈值),纵轴表示偏差幅度。

如图9所示,开口直径和偏差幅度具有一定关系,开口直径越小,偏差幅度越小(越为小光圈,偏差幅度越小。)。这是因为,光圈32的开口直径越小,光圈叶片彼此的重叠越多,摩擦越大。

如此,开口直径和偏差幅度具有一定关系,因此可以对若干个开口直径实际测定偏差幅度,并从其测定结果求出偏差的产生趋势来求出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例如,在能够按1/3级变更光圈值的情况下,按1级求出偏差幅度,并从其测定结果求出偏差的产生趋势。然后,关于各级之间的光圈值,从求出的产生趋势求出偏差幅度。

并且,偏差幅度的数据也可以从产生趋势求出函数并以函数的形式保持,而不是以表的形式保持。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要求的开口直径的精度变更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具体而言,判定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相对于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设定为高速驱动光圈马达36。偏差的允许范围预先确定,并存储于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

[结构]

光圈控制装置44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A判定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相对于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并且,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设定为以高速驱动光圈马达36。

在以高速驱动光圈马达36的情况下,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定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位置。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通过实验等事先求出,并以表等形式存储于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该信息按能够通过光圈32设定的开口直径求出,并存储于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C中。另外,向打开光圈32的方向驱动时和向关闭的方向驱动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不同,因此根据情况分别求出。

[作用]

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圈控制装置中的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顺序的流程图。

首先,从所设定的光圈值设定目标开口直径(步骤S1)。

接着,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获取偏差幅度X的信息(步骤S2)。该偏差幅度X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

接着,判定所获取的偏差幅度X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步骤S3)。

在所获取的偏差幅度X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偏差幅度≤允许范围),驱动条件设定为以高速驱动光圈马达36(步骤S4)。此时,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A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定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位置。并且,设定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至驱动停止位置为止。

另一方面,在所获取的偏差幅度X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下(偏差幅度>允许范围),驱动条件设定为减速驱动光圈马达36(步骤S5)。此时的设定以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顺序相同的顺序实施。即,将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位置A设定为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将位置(A-X/2)设定为速度切换位置。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要求的开口直径的精度改变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由此,能够适当地驱动光圈32。即,在偏差幅度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减速的情况下驱动,因此能够更快地将光圈32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另一方面,在偏差幅度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下,通过减速驱动,能够尽可能以高速驱动,并且准确地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

[变形例]

允许范围也可以是可变的。例如,作为光圈32的控制模式,构成为准备精度优先模式、速度优先模式等,以使用户能够选择。在选择精度优先模式的情况下,设定为允许范围窄于基准允许范围。另一方面,在选择速度优先模式的情况下,设定为允许范围宽于基准允许范围或取消允许范围的设定。由此,能够进行与用户的意图对应的光圈32的控制。

◆◆第3实施方式◆◆

将光圈32缩小1级时和从最小限度一次性缩小至最大限度时,光圈马达36的驱动量不同。在缩小光圈32的级数少的情况下,即,在使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量少的情况下,即使不以高速驱动光圈马达36,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光圈32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圈控制装置中,根据开口直径的变化量切换光圈32的动作速度。具体而言,在使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量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定为以低速驱动光圈32。

[结构]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光圈控制装置所具有的功能的框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圈控制装置44还具备设定光圈32的动作速度的光圈动作速度设定部44D。

在使光圈值(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量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光圈动作速度设定部44D设定为使光圈32以低速动作。光圈动作速度设定部44D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光圈值(目标开口直径)计算从当前的光圈值变更为目标光圈值(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值(开口直径)的变化量。然后,判定计算出的变化量是否为第1阈值以下。在发生变化的量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光圈动作速度设定部44D设定为以低速驱动光圈32。另一方面,在使光圈值(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量大于第1阈值的情况下,光圈动作速度设定部44D设定为以高速驱动光圈32。

在光圈32的动作速度设定为低速的情况下,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A设定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另一方面,在光圈32的动作速度设定为高速的情况下,根据所要求的开口直径的精度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即,判定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相对于所设定的目标光圈值(目标开口直径)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设定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另一方面,在偏差幅度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下,设定为减速驱动光圈马达36。

[作用]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圈控制装置中的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顺序的流程图。

首先,从所设定的光圈值设定目标开口直径(目标光圈值)(步骤S10)。

接着,计算从当前的开口直径的设定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所需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变化量(步骤S11)。

接着,判定计算出的开口直径的变化量是否为第1阈值以下(步骤S12)。

在开口直径的变化量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开口直径的变化量≤第1阈值的情况下),驱动条件设定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步骤S13)。此时,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A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定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位置。并且,设定为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至驱动停止位置为止。

另一方面,在开口直径的变化量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开口直径的变化量>第1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开口直径获取偏差幅度X的信息(步骤S14)。该偏差幅度X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

接着,判定所获取的偏差幅度X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步骤S15)。

在所获取的偏差幅度X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偏差幅度≤允许范围的情况下),驱动条件设定为以高速驱动光圈马达36(步骤S16)。此时,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A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设定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位置。并且,设定为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至驱动停止位置为止。

另一方面,在所获取的偏差幅度X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下,(在偏差幅度>允许范围的情况下),驱动条件设定为减速驱动光圈马达36(步骤S17)。此时的设定以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顺序相同的顺序实施。即,将以低速(第1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时成为目标开口直径的位置A设定为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位置,将位置(A-X/2)设定为速度切换位置。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圈控制装置44,根据使开口直径发生变化的量切换光圈32的动作速度。由此,能够更适当地驱动控制光圈32。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开口直径的变化量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定为以低速驱动光圈32,但以低速驱动光圈32的条件并不限定于此。此外,还可以构成为根据用户的设定强制性地以低速驱动光圈32。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关注光圈32的动作音来切换光圈32的动作速度。例如,作为相机的功能之一,准备尽可能不产生动作音的模式(例如,静音模式),在选择该模式的情况下,设定为强制性地以低速驱动光圈32。

并且,也可以在重视光圈32的动作音减小的条件下,强制性地降低光圈32的动作速度。例如,在进行动态图像拍摄、连续AF等的情况下,也可以强制性地降低光圈32的动作速度。

◆第4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光圈马达停止驱动之后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推移的曲线图。在图13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光圈的开口直径。

如图13所示,在将光圈32设定为目标开口直径时,若以高速驱动光圈马达36并使其停止,则至光圈叶片32a完全停止为止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若在光圈叶片32a完全停止之前开始曝光,则无法获得准确的曝光。

本实施方式的相机根据需要在开始曝光之前设定等待时间。具体而言,获取停止驱动之前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速度的信息,并与第2阈值进行比较。在停止驱动之前的光圈马达36的驱动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至开始曝光为止的期间设定等待时间。在设定了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即使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曝光也不会立刻开始,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在未设定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无等待时间即可开始曝光。

等待时间设定为足以使光圈叶片32a的摇摆收敛的时间。考虑对曝光造成的影响而适当设定第2阈值。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中,光圈马达36以两种速度(低速(第1速度)及高速(第2速度))驱动。因此,以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高速(第2速度)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的方式设定第2阈值(第1速度<第2阈值<第2速度)。

曝光的开始条件的设定在曝光控制装置252中进行。另外,如上所述,通过相机微机250执行预定的控制程序(曝光控制程序),由相机微机250实现曝光控制装置252。

[结构]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曝光控制装置所具有的主要功能的框图。

曝光控制装置252具备检测被摄体的亮度的测光部252A、设定曝光的曝光设定部252B、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的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252C及以所设定的曝光及开始条件对图像传感器150进行曝光的曝光控制部252D。

《测光部》

测光部252A根据从图像传感器150获得的图像信号检测被摄体的亮度。

《曝光设定部》

曝光设定部252B根据基于测光部252A的测光结果设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光圈值及快门速度根据曝光模式确定。在光圈优先的情况下,根据由摄影者设定的光圈值确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快门速度。在快门速度优先的情况下,根据由摄影者设定的快门速度确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光圈值。在自动的情况下,根据被摄体的亮度确定用于在适当曝光下拍摄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在手动的情况下,设定为由摄影者设定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

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252C根据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的信息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252C从镜头微机40获取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的信息,获取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驱动速度的信息。然后,根据所获取的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的信息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并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具体而言,判定所获取的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第2阈值以上。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小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不设定等待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中,以两种速度(低速(第1速度)及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因此以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高速(第2速度)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的方式设定第2阈值(第1速度<第2阈值<第2速度)。

《曝光控制部》

曝光控制部252D将图像传感器150、快门154及光圈32的驱动控制为以所设定的开始条件开始曝光,并且以所设定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进行曝光。

另外,关于光圈32,对镜头微机40输出驱动指令,使镜头微机40控制其驱动。

如上所述,等待时间设定为足以使光圈叶片32a的摇摆收敛的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开口直径的变动量变最大的条件驱动光圈马达36的情况下,将从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至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变动收敛至一定以下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等待时间。即,如图13所示,将直至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变动量成为允许值δ以下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等待时间。该时间通过实验等事先求出,并存储于相机微机250的ROM中。

[作用]

图15及图16是表示曝光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如图15所示,首先,判定是否半按快门按钮114(步骤S20)。

若半按快门按钮114,则进行测光处理,检测被摄体的亮度(步骤S21)。然后,根据检测出的被摄体的亮度设定光圈值及快门速度(步骤S22)。另外,在曝光模式为手动的情况下,设定为由用户设定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若设定光圈值,则根据所设定的光圈值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步骤S23)。然后,根据所设定的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即,判定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停止前速度)是否为第2阈值以上(步骤S24)。另外,该判定的含义与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高速的判定相同。

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开始曝光之前设定等待时间(步骤S25)。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的情况下,当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高速(第2速度)时,在开始曝光之前设定等待时间。

另一方面,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小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第2阈值的情况下),不设定等待时间。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的情况下,当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低速(第1速度)时,不设定等待时间。

然后,如图16所示,判定是否全按快门按钮114(步骤S30)。若判定为未全按,则判定是否取消半按(步骤S31)。若取消半按,则结束曝光控制的处理。

另一方面,若全按快门按钮114,则开始用于曝光的处理。首先,驱动光圈32(步骤S32)。即,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光圈马达36,将光圈32设定为所设定的目标光圈值。

然后,判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是否停止(步骤S33)。若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则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步骤S34)。

在此,若判定为设定了等待时间,则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此时,若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则测量从停止驱动起的经过时间。然后,判定是否经过等待时间(步骤S35)。若已经过等待时间,则进行曝光(步骤S36)。即,在所设定的光圈值下、以所设定的快门速度进行曝光。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未设定等待时间,则不等等待时间经过便实施曝光(步骤S36)。即,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立刻开始曝光。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曝光控制装置252,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切换曝光的开始条件,在以高速驱动的情况下,待一定的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由此,能够以准确的曝光进行拍摄。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设定等待时间的情况下,设定了一律相同长度的等待时间,但也可以根据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等单独设定等待时间。由此,能够更适当地设定等待时间。

◆◆第5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因此,即使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高速,在开口直径的变动量小的情况下(在最大变动量小于第3阈值的情况下),也不设定等待时间。

即使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高速,在开口量的变动量小的情况下,对曝光造成的影响也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设定等待时间,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立刻开始曝光。由此,能够防止不必要地延长曝光开始。

[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曝光控制装置中的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曝光控制装置相同。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252C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

开口直径的变动量与偏差幅度相关。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252C获取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的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偏差幅度计算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

考虑对曝光造成的影响而设定第3阈值。

[作用]

图17及图16是表示曝光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如图17所示,首先,判定是否半按快门按钮114(步骤S40)。

若半按快门按钮114,则进行测光处理,检测被摄体的亮度(步骤S41)。然后,根据检测出的被摄体的亮度设定光圈值及快门速度(步骤S42)。另外,在曝光模式为手动的情况下,设定为由用户设定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若设定光圈值,则根据所设定的光圈值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步骤S43)。然后,根据所设定的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即,判定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停止前速度)是否为第2阈值以上(步骤S44)。另外,该判定的含义与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高速的判定相同。

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第2阈值的情况下),还判定光圈马达36的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是否为第3阈值以上(步骤S45)。

在此,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根据偏差幅度的信息计算。在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开口量的最大变动量≥第3阈值的情况下),在开始曝光之前设定等待时间(步骤S46)。

另一方面,在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小于第3阈值的情况下(在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第3阈值的情况下),不设定等待时间。在步骤S44中,在判定为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小于第2阈值(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第2阈值)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不设定等待时间。

然后,如图16所示,判定是否全按快门按钮114(步骤S30)。若判定为未全按,则判定是否取消半按(步骤S31)。若取消半按,则结束曝光控制的处理。

另一方面,若全按快门按钮114,则开始用于曝光的处理。首先,驱动光圈32(步骤S32)。即,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光圈马达36,将光圈32设定为所设定的目标光圈值。

然后,判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是否停止(步骤S33)。若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则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步骤S34)。

在此,若判定为设定了等待时间,则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此时,若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则测量从停止驱动起的经过时间。然后,判定是否经过等待时间(步骤S35)。若已经过等待时间,则进行曝光(步骤S36)。即,在所设定的光圈值下、以所设定的快门速度进行曝光。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未设定等待时间,则不等等待时间经过便实施曝光(步骤S36)。即,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立刻开始曝光。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曝光控制装置252,还根据停止驱动之后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设定等待时间。即,在停止驱动之后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少的情况下,设定为不设定等待时间便开始曝光,因此能够防止不必要地延迟曝光开始。由此,能够适当地开始曝光,能够以准确的曝光进行拍摄。

◆◆第6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因此,即使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高速且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大的情况下,当曝光时间长时,也不设定等待时间。

在曝光时间长的情况下,停止驱动之后的开口量的变动对曝光造成的影响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设定等待时间,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立刻开始曝光。由此,能够防止不必要地延长曝光开始。

[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曝光控制装置中的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曝光控制装置相同。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252C设定曝光的开始条件。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252C根据由曝光设定部252B设定的快门速度的信息判定曝光时间是否为第4阈值以下。考虑对曝光造成的影响而设定第4阈值。

[作用]

图18及图16是表示曝光控制顺序的流程图。

如图18所示,首先,判定是否半按快门按钮114(步骤S50)。

若半按快门按钮114,则进行测光处理,检测被摄体的亮度(步骤S51)。然后,根据检测出的被摄体的亮度设定光圈值及快门速度(步骤S52)。另外,在曝光模式为手动的情况下,设定为由用户设定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若设定光圈值,则根据所设定的光圈值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步骤S53)。然后,根据所设定的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即,判定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停止前速度)是否为第2阈值以上(步骤S54)。另外,该判定的含义与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高速的判定相同。

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第2阈值的情况下),还判定光圈马达36的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是否为第3阈值以上(步骤S55)。

在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开口量的最大变动量≥第3阈值的情况下),还判定曝光时间是否为第4阈值以下(步骤S56)。在曝光时间(快门速度)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曝光时间≤第4阈值的情况下),在开始曝光之前设定等待时间(步骤S57)。

另一方面,在曝光时间大于第4阈值的情况下(在曝光时间>第4阈值的情况下),不设定等待时间。在步骤S55中,在判定为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小于第3阈值(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第3阈值)的情况下,也不设定等待时间。同样地,在步骤S44中,在判定为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小于第2阈值(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第2阈值)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不设定等待时间。

然后,如图16所示,判定是否全按快门按钮114(步骤S30)。若判定为未全按,则判定是否取消半按(步骤S31)。若取消半按,则结束曝光控制的处理。

另一方面,若全按快门按钮114,则开始用于曝光的处理。首先,驱动光圈32(步骤S32)。即,以所设定的驱动条件驱动光圈马达36,将光圈32设定为所设定的目标光圈值。

然后,判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是否停止(步骤S33)。若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则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步骤S34)。

在此,若判定为设定了等待时间,则待等待时间过后开始曝光。此时,若光圈马达36的驱动停止,则测量从停止驱动起的经过时间。然后,判定是否经过等待时间(步骤S35)。若已经过等待时间,则进行曝光(步骤S36)。即,在所设定的光圈值下、以所设定的快门速度进行曝光。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未设定等待时间,则不等等待时间经过便实施曝光(步骤S36)。即,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立刻开始曝光。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曝光控制装置252,还根据曝光时间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设定等待时间。即,在开口直径的变动对曝光造成的影响少的情况下,立刻开始曝光,因此能够防止不必要地延迟曝光的开始。

[变形例]

《是否设定等待时间的判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为第3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且曝光时间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设定等待时间。即,也可以不考虑停止驱动之后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及曝光时间进行等待时间的设定。

图19是表示根据光圈马达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及曝光时间设定等待时间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此时,首先,判定是否半按快门按钮114(步骤S60)。

若半按快门按钮114,则进行测光处理,检测被摄体的亮度(步骤S61)。然后,根据检测出的被摄体的亮度设定光圈值及快门速度(步骤S62)。另外,在曝光模式为手动的情况下,设定为由用户设定的光圈值及快门速度。

若设定光圈值,则根据所设定的光圈值设定光圈马达36的驱动条件(步骤S63)。然后,根据所设定的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即,判定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停止前速度)是否为第2阈值以上(步骤S64)。另外,该判定的含义与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高速的判定相同。

在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第2阈值的情况下),还判定曝光时间是否为第4阈值以下(步骤S65)。在曝光时间(快门速度)为第4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曝光时间≤第4阈值的情况下),在开始曝光之前设定等待时间(步骤S66)。

另一方面,在曝光时间大于第4阈值的情况下(在曝光时间>第4阈值的情况下),不设定等待时间。在步骤S64中,在判定为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小于第2阈值(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第2阈值)的情况下,也同样地不设定等待时间。

如此,也可以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及曝光时间进行等待时间的设定。

《第4阈值》

图20是表示光圈马达停止驱动之后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推移的曲线图。在图20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光圈的开口直径。

如图20所示,能够求出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T,并将求出的周期T的1/2设为第4阈值。周期T与偏差幅度相关,因此根据偏差幅度的信息计算周期T。即,获取以高速(第2速度)驱动光圈马达36达到目标开口直径时产生的开口直径的偏差幅度的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偏差幅度的信息计算周期T。

如此,通过将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T的1/2设为第4阈值,能够更适当地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

◆其他实施方式◆◆

[切换光圈马达的驱动速度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光圈马达36的驱动从高速(第2速度)切换为低速(第1速度)的位置P设定为(A-X/2)的位置,但切换光圈马达的驱动速度的位置P并不限定于该位置。至少将(A-X/2)之后的区间设定为低速驱动区间即可。因此,也可以将位置P设定为比(A-X/2)更靠前的位置。但是,若将位置P设定为比(A-X/2)更靠前的位置,以高速驱动的区间变短,光圈的设定花费时间,因此位置P优选设定为(A-X/2)的位置或其附近。

[光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适用于使用可变光圈的相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用于使用根据致动器的驱动速度使实际开口直径(光圈值)产生差异的光圈的相机。换言之,能够适用于使用根据驱动速度使开口直径产生偏差的光圈的相机。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光圈的致动器使用了步进马达,但驱动光圈的致动器并不限定于此。另外,通过使用步进马达,能够进行开环控制,能够简化装置的结构及控制。

[光圈马达的驱动速度]

光圈马达36的驱动速度至少可切换为两个阶段即可,第2速度设定为快于第1速度的速度即可(第1速度<第2速度)。

并且,也可以根据基于用户的设定或拍摄模式等使第1速度及第2速度可变。此时,将设定第1速度及第2速度的驱动速度设定部设置于光圈控制装置。

在用户设定第1速度及第2速度的情况下,例如利用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相机操作部110来进行第1速度及第2速度的设定。光圈控制装置44从相机主体100获取所设定的信息来设定第1速度及第2速度。

并且,在根据拍摄模式等设定第1速度及第2速度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相机微机250进行第1速度及第2速度的设定。光圈控制装置44从相机主体100获取所设定的信息来设定第1速度及第2速度。

[相机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适用于镜头可换式相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用于镜头一体地组装在相机主体的镜头一体式相机。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圈控制装置44设置于可换镜头10,但也可以设置于相机主体100。此时,例如,能够构成为通过设置于相机主体100的相机微机250执行预定的程序(光圈控制程序),发挥光圈控制装置的功能。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适用于数码相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用于所谓的银盐相机。并且,也可以适用于摄像机、电视摄像机、电影摄影机等,而且还可以同样地适用于具备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光圈控制装置及曝光控制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组合本发明所涉及的光圈控制装置及曝光控制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光圈控制装置及曝光控制装置也可以分别单独使用。

关于曝光控制装置,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2阈值替换为第5阈值,将第3阈值替换为第6阈值,将第4阈值替换为第7阈值。

例如,在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第5阈值以上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

并且,在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及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第5阈值以上及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是否为第6阈值以上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

而且,在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及曝光时间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第5阈值以上及曝光时间是否为第7阈值以下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

并且,在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及曝光时间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根据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前的速度是否为第5阈值以上、光圈马达36停止驱动之后的光圈32的开口直径的最大变动量是否为第6阈值以上及曝光时间是否为第7阈值以下判定是否设定等待时间。

[其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微型计算机实现了光圈控制装置、曝光控制装置等的功能,但用于实现这些功能的硬件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能够由各种处理器构成。各种处理器包括发挥执行软件(程序)来进行各种处理的处理部的功能的常用的处理器即CPU、FPGA(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能够在制造之后变更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PLD(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具有ASIC(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为了执行特定的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专用电路等。存储有上述预定的程序(光圈控制程序及曝光控制程序等)的介质可以为硬盘、CD(Compact Disk,光盘)、DVD(Digital VersatileDisk,数字通用光盘)、各种半导体存储器等、非暂时性且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一个处理部可以由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的处理器构成。例如,可以由多个FPGA构成,也可以由CPU及FPGA的组合构成。

并且,也可以由一个处理器构成多个处理部。作为由一个处理器构成多个处理部的例子,第1,如客户端、服务器等计算机所代表,有如下方式:由一个以上的CPU和软件的组合构成一个处理器,并由该处理器发挥多个处理部的功能。第2,如片上系统(SoC:SystemOn Chip)等所代表,有如下方式:使用由一个IC芯片(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来实现包括多个处理部的系统整体的功能的处理器。如此,各种处理部使用一个以上的上述各种处理器来构成为硬件结构。

而且,更具体而言,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为组合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而成的电路。

符号说明

1-相机,10-可换镜头,12-镜筒,14-镜头操作部,16-聚焦环,18-光圈环,20-焦点调节机构,22-聚焦透镜组,26-聚焦马达,28-马达驱动电路,30-光量调节机构,32-光圈,32a-光圈叶片,32b-开口部,36-光圈马达,38-马达驱动电路,40-镜头微机,42-聚焦控制装置,44-光圈控制装置,44A-光圈马达驱动条件设定部,44B-光圈马达驱动控制部,44C-光圈控制信息存储部,44D-光圈动作速度设定部,100-相机主体,102-主体侧卡口,104-主显示器,104a-LCD驱动电路,106-副显示器,106a-LCD驱动电路,108-电子取景器,108a-LCD驱动电路,110-相机操作部,111-灵敏度转盘,112-删除按钮,113-电源杆,114-快门按钮,115-驱动按钮,116-副显示器照明按钮,117-快门速度转盘,118-播放按钮,119-前指令转盘,120-后指令转盘,121-调焦杆,122-快捷菜单按钮,123-菜单/确定按钮,124-选择按钮,125-显示/返回按钮,126-第1功能按钮,127-第2功能按钮,128-第3功能按钮,129-第4功能按钮,130-第5功能按钮,140-计时部,150-图像传感器,152-图像传感器驱动电路,154-快门,156-快门驱动电路,220-模拟信号处理部,222-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模拟数字转换器),224-数字信号处理部,226-相位差AF处理部,228-存储卡接口,230-存储卡,250-相机微机,252-曝光控制装置,252A-测光部,252B-曝光设定部,252C-曝光开始条件设定部,252D-曝光控制部,254-AF控制装置,256-记录控制装置,258-主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260-副显示器显示控制装置,262-EVF显示控制装置,L-光轴,T-光圈的开口直径的变动的周期,S1~S5-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顺序,S10~S17-光圈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顺序,S20~S25-曝光控制顺序,S30~S36-曝光控制顺序,S40~S46-曝光控制顺序,S50~S57-曝光控制顺序,S60~S66-曝光控制顺序。

5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相机模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