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

文档序号:1076352 发布日期:2020-10-16 浏览: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 (Inverter control system ) 是由 邹晓灵 于 2020-07-0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包括顶壳和安装盒,顶壳和安装盒的顶端连接,安装盒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散热条,安装盒内部的顶端安装有滑动腔,滑动腔内部的两侧安装有支块,两个支块的顶端均安装有安装条,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主要实现逆变器的多功能控制,集合各种功能实现模块化,让逆变器更加精简,功能更加完善,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3号脚连接P2的1号脚,通过外部电路实现机器的温度检测,再通过W1的4号脚实现风扇智能控制,对风扇在过温或者半负载的情况下进行启动,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16号脚实现电池电压的实时监测,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18号脚通过插口P3的9、10号脚实现输出短路保护检测。(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verter control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top shell and a mounting box, wherein the top shell is connected with the top end of the mounting box, a heat dissipation strip is fixedly arranged at the bottom end of the mounting box, a sliding cavity is arranged at the top end inside the mounting box, support blocks are arranged on two sides inside the sliding cavity, and the mounting strips are arranged at the top ends of the two support blocks Pin 10 implements output short-circuit protection detection.)

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的转换器。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广泛适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动砂轮、电动工具、缝纫机、DVD、VCD、电脑、电视、洗衣机、抽油烟机、冰箱,录像机、按摩器、风扇、照明等。在国外因汽车的普及率较高外出工作或外出旅游即可用逆变器连接蓄电池带动电器及各种工具工作,通过点烟器输出的车载逆变是20W、40W、80W、120W到150W功率规格,再大一些功率逆变电源要通过连接线接到电瓶上。

但是现有的逆变器在连接时不能使用多个插口开关对其进行控制,使逆变器实现多种功能,同时逆变器内部的电路板不能方便的进行更换,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包括顶壳和安装盒,所述顶壳和安装盒的顶端连接,所述安装盒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散热条,所述安装盒内部的顶端安装有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内部的两侧安装有支块,两个所述支块的顶端均安装有安装条,所述安装条顶部的一侧开设有开槽,所述安装条顶部的另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位置和开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固定孔的内部均设有螺纹,所述开槽内贯穿安装有螺栓,所述螺栓和固定孔通过设有的螺纹连接;

所述安装条中部的内部安装有“L”型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一侧的底端安装有缓冲海绵,所述缓冲海绵的一侧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也安装在第一限位板的底端,所述安装条底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尺寸和第一限位板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间安装有电路板;

安装条底部的内部开设有缓冲腔,所述缓冲腔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安装有缓冲块,两个所述支块的底端均安装有滑轮,所述支块通过设有的滑轮在滑动腔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支块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二弹簧,两个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块。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的表面安装有集成芯片W1、插口P1、P2、P3和P4,所述集成芯片W1的1号脚输出V-V切换信号连接有插口P2的8号脚,驱动***电路实现电压切换实现电压通用功能;

所述集成芯片W1的2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5和电阻R41,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2的一端和12V电源,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插口P2的4号脚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6的另一端和地线;

所述集成芯片W1的3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6的一端、热敏电阻R22的一端和电阻R28的一端,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热敏电阻R22的另一端和地线,所述热敏电阻R22为主板温控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集成芯片W1的4号脚连接有电阻R50的一端,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5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8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5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一端和地线,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有插口P4的1号脚和二极管D10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10的负极分别连接有外接12V电源和插口P4的2号脚;

所述集成芯片W1的5号脚连接有电阻R49的一端,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连接有5V电源;

所述集成芯片W1的6号脚接地;

所述集成芯片W1的7号脚连接有电阻R23的一端,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29的一端和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5的发射极和地线,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有蜂鸣器LS1的一点,所述蜂鸣器LS1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18的一端,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有12V电源;

所述集成芯片W1的8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52的一端和电阻R26的一端,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0的一端和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0的另一端和地线,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有电阻R20的一端和HPWM1的一端,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12V电源和电阻R52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集成芯片W1的9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27的一端和电阻R47的一端,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1的一端和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1的另一端和地线,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21的另一端和HPWM2的一端,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47的另一端和12V电源;

所述集成芯片W1的10号脚连接有插口P1的4号脚;

所述集成芯片W1的11号脚连接有插口P1的2号脚;

所述集成芯片W1的12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8的另一端和地线,所述电阻R33的一端还连接有电阻R32的一端,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24的一端和CUT端,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25的另一端、Full-AD的一端和电容C7的一端,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7的另一端和地线,所述CUT端连接有插口P3的9号脚和10号脚。

进一步的,所述集成芯片W1的13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5的一端、电阻R16的一端和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有5V电源,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5的另一端和地线;

所述集成芯片W1的14号脚分别连接有BTCHO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和Rc1的一端,所述R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有5V电源,所述BTCHO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口P2的2号脚;

所述集成芯片W1的15号脚连接有5V电源;

所述集成芯片W1的16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4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好电容C4的另一端相连且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有BAT的一端,所述BAT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口P2的5号脚;

所述集成芯片W1的17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16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6的另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有电容C16的一端和地线,所述电阻R12的一还端连接有电阻R7,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还连接有电阻R9,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有HV,所述HV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口P3的8号脚;

所述集成芯片W1的18号脚连接有Full-AD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集成芯片W1的19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34的一端和电阻R17的一端,所述电阻R3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15的一端和12V电源,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19的一端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地线,所述三极管Q2集电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15的一端和QPWM2的一端,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4和12V电源,所述QPWM2连接有插口P2的3号脚;

所述集成芯片W1的20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3和电阻R4,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5V电源,所述电阻R3的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HPWM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8的负极和电阻R43的一端,所述电阻R4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8的正极和Q2B,所述Q2B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口P3的3号脚,所述电阻R43的一端还连接有电阻R45的一端,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级管Q7的基极和电阻R48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48的另一端和GND,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9的一端和电阻R37的一端,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Q2A的一端和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连接有Q2S的一端和电容EC11的负极,所述电容EC11的正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7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3的正极和12V电源,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6的一端和电容EC10的正极,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8的一端和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3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和Q1A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连接有电容EC10的负极和Q1S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44的一端和电阻R46的一端,所述电阻R4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容EC9的负极和地线,所述电阻R4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42的一端、三极管D7的负极和HPWM2的一端,所述三极管D7的正极连接有Q1B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插口P1的1号脚连接有5V电源,所述插口P1的3号脚连接有CS/LED3的一端,所述插口P1的5号脚接地;

所述插口P2的6号脚连有12V接口,所述12V接口的另一端连接有12V电源和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的一端和电容EC1的正极,所述电容EC1的负极连接有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还连接有集成芯片U1的1号脚Vin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有集成芯片U1的2号脚GND端,所述集成芯片U1的GND端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3号脚+5V端,所述集成芯片U1的3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EC2的正极、电容C2的一端和5V电源,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有GND,所述GND连接有插口P2的7号脚;

所述插口P3的1号脚也连接有GND端,所述插口P3的2号脚连接有Q2S的一端,所述插口P3的4号脚连接有Q1B的一端,所述插口P3的5号脚连接有Q1S的一端,所述插口P3的6号脚连接有Q2A的一端,所述插口P3的7号脚连接有Q1A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有的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和限位块方便根据电路板的厚度对电路板进行固定,方便各种厚度的电路板进行安装,通过设有的安装条和支块方便根据电路板的长度对电路板进行固定,避免了电路板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晃动或碰撞导致电路板表面的元件脱落,当需要对逆变器控制系统内的电路板进行安装更换时,打开顶壳,将电路板放置在第二限位板的表面,并根据电路板的尺寸对两个安装条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当调节好后,将第一限位板放置在电路板的顶端,设有的缓冲海绵和第一弹簧能够避免由于重力作用下第一限位板对电路板表面的元件造成损伤,此时再根据限位块与电路板两侧的相对位置对安装条两侧进行拉扯,此时设有的第二弹簧能够对两个安装条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使限位块能与电路板的边角平齐,当确定平齐之后,根据此时第一限位板的高度,将螺栓与与第一限位板距离最近的固定孔进行连接,使电路板进行固定。

2、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4号端能够实现风扇智能控制,对风扇在过温或者半负载的情况下进行启动,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7号端能够对在设备发生故障时驱动蜂鸣器对其进行报警,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3号脚能够实现电路以及及其的过温保护,并同时实现风扇的启动和停止,通过设有的插口P1配合集成芯片W1能够对电池电量/电压进行显示等,对逆变器进行控制保护,实现多种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的安装盒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的安装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的安装盒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的电路板的电路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的电路板的插口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壳;2、安装盒;3、散热条;4、第一限位板;5、安装条;6、螺纹;7、螺栓;8、开槽;9、固定孔;10、缓冲腔;11、第二限位板;12、限位块;13、缓冲海绵;14、支块;15、缓冲块;16、第一弹簧;17、滑轮;18、第二弹簧;19、连接块;20、滑动腔;21、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包括顶壳(1)和安装盒(2),顶壳(1)和安装盒(2)的顶端连接,安装盒(2)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散热条(3),安装盒(2)内部的顶端安装有滑动腔(20),滑动腔(20)内部的两侧安装有支块(14),两个支块(14)的顶端均安装有安装条(5),安装条(5)顶部的一侧开设有开槽(8),安装条(5)顶部的另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固定孔(9),固定孔(9)的位置和开槽(8)的位置相对应,固定孔(9)的内部均设有螺纹(6),开槽(8)内贯穿安装有螺栓(7),螺栓(7)和固定孔(9)通过设有的螺纹(6)连接;

安装条(5)中部的内部安装有“L”型的第一限位板(4),第一限位板(4)一侧的底端安装有缓冲海绵(13),缓冲海绵(13)的一侧安装有限位块(12),限位块(12)也安装在第一限位板(4)的底端,安装条(5)底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1)的尺寸和第一限位板(4)的尺寸相同,第一限位板(4)和第二限位板(11)间安装有电路板(21);

安装条(5)底部的内部开设有缓冲腔(10),缓冲腔(10)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弹簧(16),第一弹簧(16)的另一端安装有缓冲块(15),两个支块(14)的底端均安装有滑轮(17),支块(14)通过设有的滑轮(17)在滑动腔(20)滑动连接,两个支块(14)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二弹簧(18),两个第二弹簧(18)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块(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有的第一限位板(4)和第二限位板(11)和限位块(12)方便根据电路板(21)的厚度对电路板(21)进行固定,方便各种厚度的电路板(21)进行安装,通过设有的安装条(5)和支块(14)方便根据电路板(21)的长度对电路板(21)进行固定,避免了电路板(21)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晃动或碰撞导致电路板(21)表面的元件脱落,当需要对逆变器控制系统内的电路板(21)进行安装更换时,首先打开顶壳(1),将电路板(21)放置在第二限位板(11)的表面,并根据电路板(21)的尺寸对两个安装条(5)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当调节好后,将第一限位板(4)放置在电路板(21)的顶端,设有的缓冲海绵(13)和第一弹簧(16)能够避免由于重力作用下第一限位板(4)对电路板(21)表面的元件造成损伤,此时再根据限位块(12)与电路板(21)两侧的相对位置对安装条(5)两侧进行拉扯,此时设有的第二弹簧(18)能够对两个安装条(5)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使限位块(12)能与电路板(21)的边角平齐,当确定平齐之后,根据此时第一限位板(4)的高度,将螺栓(7)与与第一限位板(4)距离最近的固定孔(9)进行连接,使电路板(21)进行固定。

实施例2

如图1-6所示,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包括顶壳(1)和安装盒(2),顶壳(1)和安装盒(2)的顶端连接,安装盒(2)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散热条(3),安装盒(2)内部的顶端安装有滑动腔(20),滑动腔(20)内部的两侧安装有支块(14),两个支块(14)的顶端均安装有安装条(5),安装条(5)顶部的一侧开设有开槽(8),安装条(5)顶部的另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固定孔(9),固定孔(9)的位置和开槽(8)的位置相对应,固定孔(9)的内部均设有螺纹(6),开槽(8)内贯穿安装有螺栓(7),螺栓(7)和固定孔(9)通过设有的螺纹(6)连接;

安装条(5)中部的内部安装有“L”型的第一限位板(4),第一限位板(4)一侧的底端安装有缓冲海绵(13),缓冲海绵(13)的一侧安装有限位块(12),限位块(12)也安装在第一限位板(4)的底端,安装条(5)底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二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1)的尺寸和第一限位板(4)的尺寸相同,第一限位板(4)和第二限位板(11)间安装有电路板(21);

安装条(5)底部的内部开设有缓冲腔(10),缓冲腔(10)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弹簧(16),第一弹簧(16)的另一端安装有缓冲块(15),两个支块(14)的底端均安装有滑轮(17),支块(14)通过设有的滑轮(17)在滑动腔(20)滑动连接,两个支块(14)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二弹簧(18),两个第二弹簧(18)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块(19)。

电路板(21)的表面安装有集成芯片W1、插口P1、P2、P3和P4,集成芯片W1的1号脚输出V-V切换信号连接有插口P2的8号脚,驱动***电路实现电压切换实现电压通用功能;

集成芯片W1的2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5和电阻R41,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2的一端和12V电源,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插口P2的4号脚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阻R4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6的另一端和地线;

集成芯片W1的3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6的一端、热敏电阻R22的一端和电阻R28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热敏电阻R22的另一端和地线,热敏电阻R22为主板温控元件。

集成芯片W1的4号脚连接有电阻R50的一端,电阻R5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51的另一端和三极管Q8的基极,三极管Q8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5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一端和地线,三极管Q8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有插口P2的1号脚和二极管D10的正极,二极管D10的负极分别连接有外接12V电源和插口P4的2号脚;

集成芯片W1的5号脚连接有电阻R49的一端,电阻R49的另一端连接有电源;

集成芯片W1的6号脚接地;

集成芯片W1的7号脚连接有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29的一端和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5的发射极和地线,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有蜂鸣器LS1的一点,蜂鸣器LS1的另一端连接有电阻R18的一端,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有12V电源;

集成芯片W1的8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52的一端和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0的一端和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0的另一端和地线,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有电阻R20的一端和HPWM1的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12V电源和电阻R52的另一端。

集成芯片W1的9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27的一端和电阻R47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1的一端和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1的另一端和地线,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21的另一端和HPWM2的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47的另一端和12V电源;

集成芯片W1的10号脚连接有插口P1的4号脚;

集成芯片W1的11号脚连接有插口P1的2号脚;

集成芯片W1的12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8的一端和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8的另一端和地线,电阻R33的一端还连接有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24的一端和CUT端,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25的另一端、Full-AD的一端和电容C7的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7的另一端和地线,CUT端连接有插口P3的10号脚和11号脚。

集成芯片W1的13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5的一端、电阻R16的一端和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有5V电源,电阻R1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5的另一端和地线;

集成芯片W1的14号脚分别连接有BTCHO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和Rc1的一端,R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有5V电源,BTCHO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口P2的2号脚;

集成芯片W1的15号脚连接有5V电源;

集成芯片W1的16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4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和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好电容C4的另一端相连且接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有BAT的一端,BAT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口P2的5号脚;

集成芯片W1的17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2的正极和电容C16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6的另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还分别连接有电容C16的一端和地线,电阻R12的一还端连接有电阻R7,电阻R7的另一端还连接有电阻R9,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有HV,HV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口P3的8号脚;

集成芯片W1的18号脚连接有Full-AD的另一端。

集成芯片W1的19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34的一端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15的一端和12V电源,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19的一端和三极管Q2的基极,电阻R1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地线,三极管Q2集电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15的一端和QPWM2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4和12V电源,QPWM2连接有插口P2的3号脚;

集成芯片W1的20号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3和电阻R4,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源,电阻R3的一端接地。

HPWM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8的负极和电阻R43的一端,电阻R4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8的正极和Q2B,Q2B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口P3的3号脚,电阻R43的一端还连接有电阻R45的一端,电阻R4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级管Q7的基极和电阻R48的一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48的另一端和GND,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9的一端和电阻R37的一端,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Q2A的一端和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连接有Q2S的一端和电容EC11的负极,电容EC11的正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7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有二极管D3的正极和12V电源,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36的一端和电容EC10的正极,电阻R3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38的一端和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阻R3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和Q1A的一端,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连接有电容EC10的负极和Q1S的一端,三极管Q6的基极分别连接有电阻R44的一端和电阻R46的一端,电阻R4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容EC9的负极和地线,电阻R4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42的一端、三极管D7的负极和HPWM2的一端,三极管D7的正极连接有Q1B的一端。

插口P1的1号脚连接有5V电源,插口P1的3号脚连接有CS/LED3的一端,插口P1的5号脚接地;

插口P2的6号脚连有12V接口,12V接口的另一端连接有12V电源和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1的一端和电容EC1的正极,电容EC1的负极连接有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1的一端还连接有集成芯片U1的1号脚Vin端,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有集成芯片U1的2号脚GND端,集成芯片U1的GND端接地,集成芯片U1的3号脚+5V端,集成芯片U1的3号脚分别连接有电容EC2的正极、电容C2的一端和电源,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有GND,GND连接有插口P2的7号脚;

插口P3的1号脚也连接有GND端,插口P3的2号脚连接有Q2S的一端,插口P3的4号脚连接有Q1B的一端,插口P3的5号脚连接有Q1S的一端,插口P3的6号脚连接有Q2A的一端,插口P3的7号脚连接有Q1A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4号端能够实现风扇智能控制,对风扇在过温或者半负载的情况下进行启动,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7号端能够对在设备发生故障时驱动蜂鸣器对其进行报警,通过设有的集成芯片W1的3号脚能够实现电路以及及其的过温保护,并同时实现风扇的启动和停止,通过设有的插口P1配合集成芯片W1能够对电池电量/电压进行显示等,对逆变器进行控制保护,实现多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为一种逆变器控制系统,当需要对逆变器控制系统内的电路板(21)进行安装更换时,首先打开顶壳(1),将电路板(21)放置在第二限位板(11)的表面,并根据电路板(21)的尺寸对两个安装条(5)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当调节好后,将第一限位板(4)放置在电路板(21)的顶端,设有的缓冲海绵(13)和第一弹簧(16)能够避免由于重力作用下第一限位板(4)对电路板(21)表面的元件造成损伤,此时再根据限位块(12)与电路板(21)两侧的相对位置对安装条(5)两侧进行拉扯,此时设有的第二弹簧(18)能够对两个安装条(5)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使限位块(12)能与电路板(21)的边角平齐,当确定平齐之后,根据此时第一限位板(4)的高度,将螺栓(7)与与第一限位板(4)距离最近的固定孔(9)进行连接,使电路板(21)进行固定;本逆变器控制系统主要实现逆变器的多功能控制,集合各种功能实现模块化,让逆变器更加精简,功能更加完善,在使用时,该逆变器控制模块能够实现电路的欠压报警、保护,过压保护、过温保护、过流保护、输入电池电压自动适别、故障代码显示,同时也能对风扇进行控制,在过温或者半负载状态时对其进行启动,根据设有的集成芯片W1及其连接电路元件,还能实现带载风扇启动和停止,机器超载分量比较检测,实时功率运算,输出短路保护,当控制模块出现故障时使其进行报警,方便对使用者进行提醒。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模块化电源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