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文档序号:1109340 发布日期:2020-09-29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 是由 李长安 国斌 罗章波 郎瑶 刘雪斌 黄新连 高煌 李平定 刘力 周丁恒 顾翔 于 2020-06-2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多个前排桩,各个所述前排桩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基坑的外围,且所述前排桩设置在基坑外围的地基土中;多个后排桩,各个所述后排桩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所述前排桩的外围,且所述后排桩设置在所述前排桩外围的地基土中;连接结构,形成在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本申请实施例解决了传统的基坑支护结构的适用环境受限的技术问题。(The embodiment of the application provides a foundation ditch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includes: the front row piles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and surround the periphery of the foundation pit, and are arranged in foundation soil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foundation pit; the rear row piles surround the periphery of the front row piles at intervals, and are arranged in foundation soil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front row piles; and the connecting structure is formed at the top ends of the front row of piles and the rear row of piles and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row of piles and the rear row of piles.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th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of a traditional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limited is solved.)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城市轨道交通及工业民用建筑基坑工程中,采用明挖法施工的深基坑工程通常采用围护桩+钢支撑、围护桩+锚索、悬臂式几种支护结构形式。基坑形状呈狭长型布置且较深时,采用围护桩+钢支撑支护结构形式较为合理;基坑形状呈宽大型、不规则布置且较深时,采用围护桩+锚索支护结构形式较为合理;基坑较浅、周边较为空旷、对基坑变形及地表沉降要求不高时,采用悬臂式支护结构形式较为合理。在基坑周边环境较为复杂且形状不规则、比较异形且较深的基坑,如存在较近的建(构)筑物、密集的重要管线时;如果采用支撑式支护结构,会存在支撑布置比较复杂,传力路径不够明确且造价较高等问题;如果采用锚拉式支护结构,受周边建(构)筑物及管线影响,存在造成锚索无法打设等问题;如果采用悬臂式支护结构形式,会存在嵌固深度较大、桩径较大,控制地表沉降及基坑变形不利,影响周边环境安全、造价较高等问题。现有技术对以上几种常见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在周边环境较为复杂、条件紧张、基坑形状怪异不规则、控制基坑变形及地表沉降要求较高等限制条件严格时,将不再适用。

因此,传统的基坑支护结构的适用环境受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没有形成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传统的基坑支护结构的适用环境受限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

多个前排桩,各个所述前排桩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基坑的***,且所述前排桩设置在基坑***的地基土中;

多个后排桩,各个所述后排桩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所述前排桩的***,且所述后排桩设置在所述前排桩***的地基土中;

连接结构,形成在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

本申请实施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各个前排桩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基坑的***的地基土中,各个后排桩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前排桩的***的地基土中,通过连接结构,将前排桩和后排桩固定连接为一体,这样,基坑支护结构任一位置受到的力,都能分散到整个基坑支护结构上,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较为均匀,能够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基坑支护结构是沿着基坑***形状的结构,无论基坑的形状是规则的还是怪异不规则的,只要沿着基坑的***设置基坑支护结构即可;同时,基坑支护结构在基坑***的任一位置的宽度较窄,而且宽度能够随着基坑的周边环境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实现避开地下管线等等结构,能够适用于基坑周围环境较为复杂的场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能够适用于任何形状的基坑,对基坑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高,即适用环境较广;同时,受力较为均匀,能够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设置在基坑***的俯视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立面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基坑支护结构俯视透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基坑支护结构俯视透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基坑支护结构俯视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前排桩,120后排桩,130工字钢,

210前排桩冠梁,220后排桩冠梁,230连接梁,240连接板,

250横向跨接梁,

10基坑,20建筑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设置在基坑***的俯视透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立面局部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

多个前排桩110,各个所述前排桩110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基坑10的***,且所述前排桩设置在基坑***的地基土中;

多个后排桩120,各个所述后排桩120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所述前排桩110的***,且所述后排桩设置在所述前排桩***的地基土中;

连接结构,形成在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排桩110和所述后排桩120。

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各个前排桩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基坑的***的地基土中,各个后排桩以间隔设置的方式围在前排桩的***的地基土中,通过连接结构,将前排桩和后排桩固定连接为一体,这样,基坑支护结构任一位置受到的力,都能分散到整个基坑支护结构上,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较为均匀,能够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基坑支护结构是沿着基坑***形状的结构,无论基坑的形状是规则的还是怪异不规则的,只要沿着基坑的***设置基坑支护结构即可;同时,基坑支护结构在基坑***的任一位置的宽度较窄,而且宽度能够随着基坑的周边环境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实现避开地下管线等等结构,能够适用于基坑周围环境较为复杂的场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能够适用于任何形状的基坑,对基坑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高,即适用环境较广;同时,受力较为均匀,能够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

实施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前排桩110和所述后排桩120数量一致,且一对一相对设置。

一一相对设置的前排桩和后排桩,在后排桩受到周边建筑物20的地下结构和后排桩之间的土体施加的较大的力的作用时,能够通过前排桩冠梁和后排桩冠梁将作用力传递至与该后排桩相对设置的前排桩,相对设置的后排桩和前排桩能够在此位置提供足够的支挡,起到保护周边建筑物的地下结构和基坑的作用。

实施中,所述前排桩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所述前排桩的直径的1.5倍小于等于所述前排桩的直径的两倍;

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的间距为大于等于所述前排桩的直径的两倍小于等于所述前排桩的直径的四倍;

其中,所述前排桩的直径等于所述后排桩的直径。

前排桩之间的间距和后排桩之间的间距相等,且间距较小,使得在沿基坑的***的区域,排布密度较大,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刚度和强度都较大。前排桩和后排桩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小,太小的话,容易导致两者之间的地基土的坍塌;前排桩和后排桩之间的间距也不能太大,太大的话,可能导致基坑支护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不足。因此,采用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的间距为大于等于所述前排桩的直径的二倍小于等于所述前排桩的直径的四倍。

作为一个优选的方式,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前排桩的直径的二倍。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结构特点。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立面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基坑支护结构俯视透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前排桩冠梁210,形成在所述前排桩110顶端且与各个所述前排桩连接为一体;

后排桩冠梁220,形成在所述后排桩120顶端且与各个所述后排桩连接为一体;

多个连接梁230,每个所述连接梁2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排桩冠梁210和所述后排桩冠梁220连接,且各个所述连接梁230之间间隔设置。

连接结构是由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和连接梁形成的。连接梁是多个分离的连接梁的形式,相邻连接梁之间是有间隔的,为连接梁的遇热膨胀提供了空间,在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也减少了材料的使用。

实施中,所述连接梁的位置位于相对设置的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且每隔一组或两组或三组排桩设置一个所述连接梁;图4示出了每隔一组排桩设置一个所述连接梁的情形;

其中,一对一相对设置的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为一组排桩。

将连接梁的位置限定在相对设置的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使得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大。根据基坑的具体情况,选择连接梁设置的密度,可以是每隔一组或两组或三组排桩设置一个所述连接梁,前提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能够达到要求。

实施中,所述连接梁的宽度与所述前排桩的直径一致;

其中,所述连接梁的长度是相对设置的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的距离,所述连接梁的宽度是在水平面且与所述连接梁相垂直方向的距离。

这样,连接梁的宽度,前排桩的直径,后排桩的直径是一致,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大。

实施中,所述连接梁的上表面,所述前排桩冠梁的上表面,所述后排桩冠梁的上表面相平;

所述连接梁的下表面,所述前排桩冠梁的下表面,所述后排桩冠梁的下表面相平;即连接梁的厚度,前排桩冠梁的厚度,后排桩冠梁的厚度是相等的;

所述连接梁,所述前排桩冠梁,所述后排桩冠梁是一体化结构,通过一次混凝土浇筑形成。

这样,在基坑支护结构的上表面是相平的结构,便于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经过。通常情况下,基坑支护结构的上表面(连接梁,前排桩冠梁和后排桩冠梁的上表面)还与施工地面相平,在施工过程中,便于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在施工地面和基坑支护结构的上表面之间来往移动。连接梁,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通过一侧混凝土浇筑形成,且连接梁的厚度,前排桩冠梁的厚度,后排桩冠梁的厚度相等,便于施工。

实施中,所述前排桩冠梁是首尾相连形成封闭的形状,所述后排桩冠梁是首尾相连形成封闭的形状。

这样,前排桩冠梁和后排桩冠梁都是封闭的形状,前排桩冠梁和后排桩冠各自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都较高,不易损坏。

实施中,如图3和图4,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为灌注桩;所述灌注桩包括:

钢筋笼,竖向设置在地基土中形成的桩孔内;

工字钢130,竖向设置在所述钢筋笼围成的孔内,且所述工字钢130的上端凸出于所述钢筋笼的上端;

桩体,通过在所述钢筋笼内侧和外侧浇筑混凝土形成,且所述工字钢的上端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

其中,所述工字钢130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冠梁内,所述冠梁包括所述前排桩冠梁和所述后排桩冠梁。

前排桩和后排桩均采用灌注桩的形式,工字钢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冠梁内使得灌注桩和冠梁之间的固定稳固可靠,进而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高。

实施中,所述工字钢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冠梁的高度大于等于冠梁厚度的三分之一小于等于冠梁厚度的五分四。

这样,灌注桩和冠梁之间的固定稳固可靠,进而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高。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结构特点。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立面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基坑支护结构俯视透视图。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前排桩冠梁210,形成在所述前排桩顶端且与各个所述前排桩连接为一体;

后排桩冠梁220,形成在所述后排桩顶端且与各个所述后排桩连接为一体;

连接板240,所述连接板240形成在所述前排桩冠梁210和所述后排桩冠梁220之间,且封住所述前排桩冠梁210和所述后排桩冠梁220之间的间隙;

所述连接梁的上表面,所述前排桩冠梁的上表面,所述后排桩冠梁的上表面相平;所述前排桩冠梁的下表面,所述后排桩冠梁的下表面相平,所述连接板的厚度是所述前排桩冠梁厚度的一半。

连接结构是由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和连接板形成的。连接板的厚度是所述前排桩冠梁厚度的一半,在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减少了材料的使用。

实施中,所述连接板,所述前排桩冠梁,所述后排桩冠梁是一体化结构,通过一次浇筑形成。

实施中,所述前排桩冠梁是首尾相连形成封闭的形状,所述后排桩冠梁是首尾相连形成封闭的形状。

这样,前排桩冠梁和后排桩冠梁都是封闭的形状,前排桩冠梁和后排桩冠各自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都较高,不易损坏。

实施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为灌注桩;所述灌注桩包括:

钢筋笼,竖向设置在地基土中形成的桩孔内;

工字钢130,竖向设置在所述钢筋笼围成的孔内,且所述工字钢的上端凸出于所述钢筋笼的上端;

桩体,通过在所述钢筋笼内侧和外侧浇筑混凝土形成,且所述工字钢130的上端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

其中,所述工字钢130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冠梁内,所述冠梁包括所述前排桩冠梁和所述后排桩冠梁。

前排桩和后排桩均采用灌注桩的形式,工字钢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冠梁内使得灌注桩和冠梁之间的固定稳固可靠,进而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高。

实施中,所述工字钢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冠梁的高度大于等于冠梁厚度的三分之一小于等于冠梁厚度的五分四。

这样,灌注桩和冠梁之间的固定稳固可靠,进而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高。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结构特点。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立面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基坑支护结构俯视透视图。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横向跨接梁250,所述横向跨接梁形成在所述前排桩110顶端和所述后排桩120顶端的顶端,且横跨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之间的间隙。

即连接结构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横向跨接梁。这样结构的连接结构,施工方便,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高。

实施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前排桩和所述后排桩为灌注桩;所述灌注桩包括:

钢筋笼,竖向设置在地基土中形成的桩孔内;

工字钢130,竖向设置在所述钢筋笼围成的孔内,且所述工字钢的上端凸出于所述钢筋笼的上端;

桩体,通过在所述钢筋笼内侧和外侧浇筑混凝土形成,且所述工字钢的上端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

其中,所述工字钢130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横向跨接梁250内。

前排桩和后排桩均采用灌注桩的形式,工字钢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冠梁内使得灌注桩和横向跨接梁之间的固定稳固可靠,进而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高。

实施中,所述工字钢凸出于所述桩体的上端伸入到横向跨接梁的高度大于等于横向跨接梁厚度的三分之一小于等于横向跨接梁厚度的五分四。

这样,灌注桩和横向跨接梁之间的固定稳固可靠,进而使得基坑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较高。

在本申请及其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高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及其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及其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