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辊以及纺丝牵引机

文档序号:1132393 发布日期:2020-10-02 浏览:1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感应加热辊以及纺丝牵引机 (Induction heating roller and spinning traction machine ) 是由 加贺田翔 于 2019-01-0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感应加热辊以及纺丝牵引机,能够抑制在导电性的均热体中流动涡电流,使辊表面有效地升温。将由导热率比外筒部(33)的至少内周面高且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圆筒状的均热体(36)配置成与外筒部(33)的内周面接触。在外筒部(33)的周向上设置至少一个沿着与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不连续区域(40),使均热体(36)在周向上不连续。(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duction heating roller and a spinning traction machine, which can inhibit eddy current flowing in a conductive soaking body and effectively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oller surface. A cylindrical heat-equalizing body (36) made of a material having higher thermal conductivity than at least the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outer cylinder (33) and hav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s disposed in contact with the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outer cylinder (33). At least one discontinuous region (40) extending in a direction intersecti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is provided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outer tube section (33), and the heat equalizing body (36) is discontinuous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感应加热辊以及纺丝牵引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辊以及纺丝牵引机。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已知有通过使用了线圈的感应加热使辊表面升温的感应加热辊。在这样的感应加热辊中,难以使基于感应加热的发热量在轴向上均匀,而辊表面的温度在轴向上容易变得不均匀。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辊中,对于辊主体以沿着轴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套室,该套室中封入有气液两相的热介质。该套室作为热管发挥功能,由此辊表面的温度在轴向上被均匀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04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那样将热管(套室)设置于辊主体的构成中,为了配置热管而不得不增大辊主体的厚度。其结果,辊主体的热容量变大,存在无法使辊表面有效地升温那样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研究了如下内容:使热传导性比辊主体高的均热体以与被感应加热的辊主体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设置。与辊主体接触的均热体起到热管的作用,由此能够使通过感应加热而升温了的辊主体的轴向的温度分布均匀化。并且,与对辊主体设置热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辊主体的厚度。其结果,能够使辊表面有效地升温。

作为均热体的材料,可以考虑采用热传导性比较高的铜、铝等金属。但是,铜、铝等具有导电性。在作为均热体的材料而采用了具有导电性的材料的情况下,由于电磁感应而在辊主体中产生的涡电流也会在均热体中流动,而均热体发热。由于均热体发热,因此存在无法使辊表面有效地升温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感应加热辊以及纺丝牵引机,能够抑制在导电性的均热体中流动涡电流,使辊表面有效地升温。

第1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具备:线圈;圆筒状的被加热部,配置在上述线圈的径向外侧,由上述线圈感应加热;以及均热体,由热传导率比上述被加热部的至少内周面高且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沿着上述被加热部的轴向延伸,并被配置成与上述被加热部的内周面接触,上述均热体通过不连续区域而在上述被加热部的周向上变得不连续,上述不连续区域在上述周向上至少设置有一个且沿着与上述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中,均热体通过不连续区域而在被加热部的周向上不连续。因此,在均热体中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的部位,能够抑制涡电流以在周向上围绕的方式流动。因而,均热体难以发热,因此能够使辊表面(被加热部的表面)有效地升温。

第2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发明中,上述均热体是在与上述不连续区域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狭缝的圆筒状的部件。

在本发明中,在圆筒状的部件上形成的狭缝作为不连续区域发挥功能。因而,在均热体的形成有狭缝的部位,能够抑制涡电流以在周向上围绕的方式流动。

第3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发明中,上述均热体在上述轴向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遍及上述周向的整周相连。

在本发明中,在圆筒状的部件即均热体上形成的狭缝并非遍及均热体的轴向全长而形成,在均热体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未形成狭缝。因而,容易保持均热体的形状,而均热体的组装变得容易。

第4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3发明中,形成有多个上述狭缝。

当在形成有狭缝的圆筒状的部件即均热体上存在遍及周向的整周而相连的部分的情况下,在其周向上相连的部分流动涡电流,由此产生发热。此时,产生发热的范围为,在周向上越远离形成有狭缝的部位则变得越大。在本发明中,通过形成多个狭缝,能够抑制均热体发热的范围扩大。

第5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发明中,上述狭缝在上述轴向上遍及上述均热体的全长延伸。

在本发明中,作为不连续区域发挥功能的狭缝在轴向上遍及均热体的全长延伸,因此,均热体在轴向上的整个区域中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因而,能够在均热体的轴向上的整个区域中抑制在周向上流动涡电流。因此,使均热体进一步难以发热,能够使辊表面(被加热部的表面)进一步有效地升温。

第6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发明中,上述均热体在上述周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有多个,在周向上邻接的两个上述均热体之间为上述不连续区域。

在本发明中,在周向上邻接的两个均热体之间设置有不连续区域,因此,均热体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由此,能够抑制在均热体中以在周向上围绕的方式流动涡电流。

第7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至第6任一项发明中,在上述不连续区域中配置有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间隔件。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均热体的切口即不连续区域中配置间隔件,由此容易保持均热体的形状,而均热体的组装变得容易。另外,间隔件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维持抑制涡电流在均热体的周向上流动的效果。

第8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至第7任一项发明中,在上述均热体的与上述被加热部接触的接触面上,配置有热阻比上述被加热部低且具有绝缘性的绝缘膜。

在本发明中,通过具有绝缘性的绝缘膜,能够防止由于电磁感应而在被加热部中产生的涡电流在均热体中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均热体中流动涡电流。此外,由于绝缘膜的厚度较薄,因此其热阻比较低。因而,通过绝缘膜填埋被加热部与均热体之间的间隙,能够提高被加热部与均热体之间的热传导性。

第9发明的感应加热辊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至第8任一项发明中,上述均热体的相对磁导率比上述被加热部的相对磁导率低。

在本发明中,与被加热部相比,磁通难以通过均热体。因而,能够抑制磁通通过均热体而在均热体中产生涡电流。

第10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具备上述第1至第9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感应加热辊的表面上沿着上述轴向并排地卷挂多根丝线。

本发明的纺丝牵引机所具备的感应加热辊,如上所述,能够抑制在均热体中流动涡电流,使均热体难以发热,使辊表面(被加热部的表面)有效地升温。因此,能够对在纺丝牵引机中卷挂于感应加热辊的丝线有效地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辊的纺丝牵引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辊的沿着轴向的面的截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外筒部以及均热体的与轴向正交的面的截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均热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辊的外筒部以及均热体的与轴向正交的面的截面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均热体的立体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的立体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的立体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的立体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纺丝牵引机1的概略构成)

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辊的纺丝牵引机1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纺丝牵引机1构成为,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根(在此处为6根)丝线Y,在通过纺丝拉伸装置3拉伸之后,通过丝线卷取装置4卷取。另外,在以下,参照在各图中标注的方向进行说明。

纺丝装置2通过将聚酯等熔融纤维材料连续地进行纺出而生成多根丝线Y。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根丝线Y,在通过油剂导丝器10赋予了油剂之后,经由引导辊11被输送到纺丝拉伸装置3。

纺丝拉伸装置3是对多根丝线Y进行拉伸的装置,配置在纺丝装置2的下方。纺丝拉伸装置3具有收纳在保温箱12内部的多个(在此处为5个)导丝辊21~25。各导丝辊21~25是由马达旋转驱动并且由线圈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辊。各导丝辊21~25均被配置为轴向成为前后方向,且沿着轴向并排卷挂有多根丝线Y。在保温箱12的右侧面部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将多根丝线Y导入到保温箱12内部的导入口12a。在保温箱12的右侧面部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将多根丝线Y导出到保温箱12外部的导出口12b。多根丝线Y从下侧的导丝辊21起依次相对于各导丝辊21~25以小于360度的卷挂角卷挂。

下侧3个导丝辊21~23是用于在拉伸之前将多根丝线Y进行预热的预热辊,这些辊的表面温度被设定为丝线Y的玻璃化转变点以上的温度(例如90~100℃左右)。另一方面,上侧两个导丝辊24、25是用于对拉伸后的多根丝线Y进行热定形的调质辊。这些导丝辊24、25的辊表面温度被设定为比下侧3个导丝辊21~23的辊表面温度高的温度(例如150~200℃左右)。此外,上侧2个导丝辊24、25的丝线输送速度比下侧3个导丝辊21~23的丝线输送速度快。

经由导入口12a导入到保温箱12的多根丝线Y,首先在由导丝辊21~23输送的期间被预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被预热后的多根丝线Y通过导丝辊23与导丝辊24之间的丝线输送速度之差而被拉伸。进而,多根丝线Y在由导丝辊24、25输送的期间被加热到更高温,而拉伸后的状态被热定形。如此拉伸后的多根丝线Y经由导出口12b被导出到保温箱12之外。

通过纺丝拉伸装置3拉伸后的多根丝线Y,经由引导辊13而被输送到丝线卷取装置4。丝线卷取装置4是对多根丝线Y进行卷取的装置,配置在纺丝拉伸装置3的下方。丝线卷取装置4具备筒管支架14、接触辊15等。筒管支架14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由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在筒管支架14上,以在其轴向上并排的状态安装有多个筒管B。丝线卷取装置4通过使筒管支架14旋转,由此在多个筒管B上同时卷取多根丝线Y,生产多个卷装P。接触辊15与多个卷装P的表面接触而赋予规定的接触压力,对卷装P的形状进行调整。

(感应加热辊30的构成)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辊30的沿着轴向的面的截面图。在图2中,对于与感应加热辊30连结的马达50,仅图示出输出轴51以及壳体52的一部分。另外,图2所示的感应加热辊30是在图1的所有导丝辊21~25中应用的辊。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感应加热辊30的轴向(前后方向)简称为“轴向”。此外,将感应加热辊30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感应加热辊30具有:辊主体31,具有沿着轴向的圆筒形状;以及线圈32,配置在辊主体31的内部。感应加热辊30利用基于线圈32的感应加热,使辊主体31的外周面31a(以下称为“辊表面31a”)升温,由此,对卷挂于辊表面31a的多根丝线Y进行加热。

辊主体31由是磁性体且是导电体的碳钢形成。辊主体31具有:均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外筒部33和轴心部34;以及将外筒部33的前端部与轴心部34的前端部连接的圆板状的端面部35。外筒部33配置在线圈32的径向外侧。轴心部34配置在线圈32的径向内侧。辊主体31的后端侧开口。此外,外筒部33、轴心部34以及端面部35一体形成。在辊主体31的外筒部33的径向内侧且是线圈32的径向外侧,设置有沿着轴向的圆筒状的均热体36。

图3是图2所示的外筒部33以及均热体36的与轴向正交的面的截面图。图4是图2所示的均热体36的立体图。如图3、图4所示,在均热体36上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狭缝36a。狭缝36a遍及均热体36的轴向全长延伸。狭缝36a作为未配置均热体36的不连续区域40发挥功能。即,均热体36通过形成有狭缝36a而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

均热体36例如由铝、铜等、热传导率比构成辊主体31的碳钢高且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另外,构成均热体36的材料的相对磁导率比构成辊主体31的碳钢的相对磁导率低。在均热体36的外周面的整体中,在与外筒部33接触的接触面上配置有绝缘膜36b,该绝缘膜36b由热阻比构成辊主体31的碳钢低且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作为绝缘膜36b的材料,能够使用硅脂、粘接剂、树脂系的薄膜片等。

均热体36的外径与外筒部33的内径相同。(严格地说,均热体36的外径稍小,以便能够将均热体36***于外筒部33)。由此,在均热体36被收纳在辊主体31内部的状态下,均热体36的外周面(绝缘膜36b)遍及大致整面地与外筒部33的内周面接触。如图2所示,当将在辊表面31a上卷挂有多根丝线Y的轴向的区域设为卷挂区域R时,均热体36在轴向上遍及将卷挂区域R包括在内的范围而设置。

均热体36能够从辊主体31后端侧的开口***到外筒部33内。均热体36的轴向长度与外筒部33的长度大致相同,均热体36的前端部与辊主体31的端面部35抵接。外筒部33以及均热体36的后端部均被固定于环状的固定部件37,由此,均热体36被相对于辊主体31固定。

在辊主体31的轴心部34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设置的轴安装孔34a。在轴安装孔34a中通过未图示的固定机构而固定有马达50的输出轴51,感应加热辊30成为能够与输出轴51一体旋转。

线圈32构成为,在圆筒状的绕线管部件39的外周面上卷绕有导线。虽然省略图示,但是绕线管部件39并非完全的圆筒形状,而具有周向的一部分被切断的C字状的截面形状。因此,在绕线管部件39中难以流动沿着周向的涡电流,能够抑制绕线管部件39中的发热。绕线管部件39安装于马达50的壳体52。在壳体52上形成有环状的凹部52a,上述固定部件37以不与凹部52a的底面、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凹部52a内。马达50的输出轴51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壳体52,当使马达50工作时,感应加热辊30与输出轴51一体旋转。

当向线圈32供给高频电流时,在线圈32的周围产生可变磁场。所谓感应加热是指,利用由于此时的电磁感应效应而在周向上流动的涡电流的焦耳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均热体36通过不连续区域40而在周向上不连续,因此在均热体36中几乎不流动涡电流。因而,与均热体36相比,在外筒部33中产生较多基于涡电流的焦耳热。另外,由于集肤效应,涡电流主要在外筒部33的内周面附近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均热体36的热传导率比辊主体31(外筒部33)高。因此,均热体36中的温度分布容易变得均匀,能够使与均热体36接触的外筒部33的轴向的温度分布均匀化。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均热体36的温度分布迅速地均匀,而使均热体36的热容量小于外筒部33的热容量。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辊30具备均热体36,该均热体36以与辊主体31的外筒部33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并由热传导率比外筒部33高且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均热体36通过沿着轴向延伸的不连续区域40而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因而,通过不连续区域40能够抑制在具有导电性的均热体36中以在周向上围绕的方式流动涡电流。其结果,均热体36难以发热,因此能够使辊表面31a(外筒部33的表面)有效地升温。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均热体36是形成有狭缝36a的圆筒状的部件。即,形成在圆筒状的均热体36上的狭缝36a作为不连续区域40发挥功能。因而,均热体36通过狭缝36a而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能够抑制以在周向上围绕的方式流动涡电流。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圆筒状的均热体36上的狭缝36a,在轴向上遍及均热体36的全长延伸。因而,作为不连续区域40发挥功能的狭缝36a在轴向上遍及均热体36的全长延伸,因此均热体36在轴向的整个区域中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因此,能够在均热体36的轴向上的整个区域中抑制在周向上流动涡电流。其结果,均热体36进一步难以发热,能够使辊表面31a(外筒部33的表面)进一步有效地升温。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均热体36的外周面上,在与外筒部33接触的接触面上,配置有热阻比外筒部33低且具有绝缘性的绝缘膜36b。因而,通过具有绝缘性的绝缘膜36b,能够防止由于电磁感应而在外筒部33中产生的涡电流流向均热体36。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均热体36中流动涡电流。此外,由于绝缘膜36b的厚度较薄,因此其热阻比较低。因而,通过绝缘膜36b填埋由于外筒部33的内周面以及均热体36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而产生的外筒部33与均热体36之间的间隙、以及由于外筒部33与均热体36之间的嵌合关系而产生的间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筒部33与均热体36之间的热传导性。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均热体36的相对磁导率比外筒部33的相对磁导率低。因而,与外筒部33相比,磁通难以通过均热体36。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磁通通过均热体36而在均热体36中产生涡电流。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纺丝牵引机1为,在感应加热辊30的表面上沿着轴向并排卷挂有多根丝线。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辊30能够抑制在均热体36中流动涡电流,使均热体36难以发热,使辊表面31a(外筒部33的表面)有效地升温。因此,在纺丝牵引机1中,能够将卷挂于感应加热辊30的丝线有效地进行加热。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图6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辊的外筒部33以及均热体136的与轴向正交的面的截面图。图6是图5所示的均热体136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均热体136的构成。其他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使用相同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均热体136设置在辊主体31的外筒部33的径向内侧且是线圈32的径向外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均热体136的外筒部33侧的面称为“外侧面”,将线圈32侧的面称为“内侧面”。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均热体136是沿着轴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有多个(在此处为6个)。各均热体136的轴向长度与外筒部33的长度大致相同。在周向上邻接的两个均热体136之间的区域是未配置均热体136的不连续区域140。即,均热体136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均热体136的材料为铝、铜等。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各均热体136的外侧面上配置有绝缘膜136b。

各均热体136具有在周向上弯曲的形状,且外侧面在周向上的曲率与外筒部33的内周面的曲率大致相同。因而,各均热体136的外侧面(绝缘膜136b)遍及大致整面地与外筒部33的内周面接触。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邻接的两个均热体136之间设置有不连续区域140。因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均热体136由于不连续区域140而在周向上变得不连续。因此,能够抑制以在导电性的均热体136的周向上围绕的方式流动涡电流。其结果,均热体136难以发热,因此能够使辊表面31a(外筒部33的表面)有效地升温。

(变形例)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表示,而是由要求的权利范围来表示,并且包括与要求的权利范围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如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236的立体图即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236在轴向的一端部(在图7中为右侧端部)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即,形成在均热体236上的沿着轴向延伸的狭缝236a,在均热体236的轴向的一端部并未形成,而是从均热体236的轴向的一端部附近延伸至另一端部。即,在本变形例中,不连续区域240从均热体236的轴向的一端部附近沿着轴向延伸至另一端部。如此,由于筒状的均热体236具有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的部位,因此容易保持均热体236的形状,均热体236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在均热体236的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的部分,在周向上流动涡电流而产生发热。为了使辊表面31a(外筒部33表面)有效地升温,优选均热体236的发热范围较窄。因而,从缩窄发热范围的观点出发,优选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的部分的宽度(轴向长度)较窄。

均热体236的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的部分,可以是前后方向的任一侧,也可以在轴向(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相连。另外,也可以在轴向的中间部分相连。

此外,如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336的立体图即图8所示,本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336在轴向的一端部(在图8中为右侧端部)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另外,在均热体336上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多个(在此处为6个)狭缝336a。即,形成在均热体336上的沿着轴向延伸的多个狭缝336a,均未形成在均热体336的轴向的一端部,而是从均热体336的轴向的一端部附近延伸至另一端部。即,在本变形例中,多个(在此处为6个)不连续区域340从均热体336的轴向的一端部附近沿着轴向延伸至另一端部。多个狭缝336a(不连续区域340)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

当在形成有狭缝336a的圆筒状的均热体336上存在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的部分的情况下,在其周向上相连的部分在周向上流动涡电流,由此产生发热。此时,产生发热的范围为,在周向上越远离形成有狭缝336a的部位则变得越宽。即,在周向上越远离形成有狭缝336a的部位,则产生发热的范围的轴向长度变得越长。因而,通过形成多个狭缝336a,由此能够抑制均热体336发热的范围扩大。

形成于均热体336的狭缝336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6个。如上所述,从使均热体336的发热范围缩窄的观点来看,狭缝336a的数量越多,则能够使发热范围越窄。但是,狭缝336a越少,则能够越强地保持均热体336的强度。另外,多个狭缝336a也可以不等间隔地形成。并且,均热体336的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的部分,可以是前后方向的任一侧,也可以是轴向(前后方向)的两端部。此外,也可以在轴向的中间部分遍及周向的整周相连。

进而,如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436的立体图即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436中,在狭缝436a(不连续区域440)中配置有间隔件438。间隔件438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另外,从维持使外筒部33的轴向上的温度分布均匀化的效果的观点出发,间隔件438优选较薄且热阻较低。

如此,通过在均热体436的切口即不连续区域440中配置间隔件438,由此容易保持均热体436的形状,均热体436的组装变得容易。此外,间隔件438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维持抑制在均热体436的周向上流动涡电流的效果。

此外,如第2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536的立体图即图10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感应加热辊的均热体536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同样,在不连续区域540中配置有间隔件538。间隔件538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不连续区域40(140、240、340、440、540)沿着轴向延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不连续区域40(140、240、340、440、540)的延伸方向只要是与周向交叉的方向即可。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均热体36(136、236、336、436、536)的与外筒部33接触的接触面上配置有绝缘膜36b(136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没有绝缘膜36b(136b)。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均热体36(136、236、336、436、536)的相对磁导率比外筒部33(辊主体31)的相对磁导率低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均热体36(136、236、336、436、536)的相对磁导率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均热体36的热传导率比辊主体31高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均热体36的热传导率只要比辊主体31的至少外筒部33的内周面高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辊主体31由是磁性体且是导电体的碳钢形成、外筒部33、轴心部34以及端面部35一体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外筒部33以及端面部35由是磁性体且是导电体的材料形成,则外筒部33以及端面部35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进而,即使在外筒部33以及端面部35由是磁性体且是导电体的相同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外筒部33以及端面部35成为不同的部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一个感应加热辊30上卷挂多根丝线Y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卷挂一根丝线的感应加热辊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符号的说明

1:纺丝牵引机;30:感应加热辊;32:线圈;33:外筒部(被加热部);36、136、236、336、436、536:均热体;36a、236a、336a、436a:狭缝;36b、136b:绝缘膜;40、140、240、340、440、540:不连续区域;438、538:间隔件。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悬浮熔化过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