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板、斜板式泵以及施工机械

文档序号:1139643 发布日期:2020-10-09 浏览:1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斜板、斜板式泵以及施工机械 (Swash plate, swash plate pump,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 ) 是由 赤见俊也 于 2020-03-26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斜板、斜板式泵以及施工机械。斜板式泵(10)具有:轴构件(18);缸体(20),其被保持在轴构件;活塞(25),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缸体的缸室(21);滑靴(26),其与活塞的端部连接起来;斜板(50),其具有形成供轴构件穿过的中央孔(51)的内壁面部(IS)以及与随着轴构件的旋转而旋转的滑靴接触的接触面部(CS);以及壳体(15),其以轴构件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构件,并收容斜板。斜板(50)设置有一端在内壁面部开口且另一端在接触面开口的孔(60)。孔(60)经由设置于活塞的通路(25P)与缸室连通。(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wash plate, a swash plate pump, and a construction machine. A swash plate pump (10) is provided with: a shaft member (18); a cylinder (20) held by the shaft member; a piston (25) which is movably disposed in a cylinder chamber (21) of a cylinder; a slipper (26) connected with the end of the piston; a swash plate (50) having an inner wall surface section (IS) in which a central hole (51) through which the shaft member passes IS formed, and a contact surface section (CS) that contacts a shoe that rotates with rotation of the shaft member; and a housing (15) that rotatably supports the shaft member and accommodates the swash plate. The swash plate (50) is provided with a hole (60) having one end opening at the inner wall surface portion and the other end opening at the contact surface. The hole (60) communicates with the cylinder chamber via a passage (25P) provided in the piston.)

斜板、斜板式泵以及施工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斜板、斜板式泵以及施工机械。

背景技术

例如像专利文献1(日本JPH2-26772A)所公开那样,斜板式泵被使用在各种技术领域中。斜板式泵在被实际使用之前向壳体内填充工作油。此时,利用设置在壳体的空气排出口而实施壳体内的空气排出。每次在检修等更换工作油时实施该空气排出作业。因而,期望对斜板式泵减轻空气排出的作业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以上的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对斜板式泵减轻空气排出的负担。

本发明的斜板式泵具备:

轴构件;

缸体,其被保持在所述轴构件;

活塞,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缸体的缸室;

滑靴,其与所述活塞连接起来;

斜板,其具有:内壁面部,其形成供所述轴构件穿过的中央孔;和接触面部,其与随着所述轴构件的旋转而旋转的滑靴接触,该斜板设置有孔,该孔的一端在所述内壁面部开口,该孔的另一端在所述接触面部开口,且该孔经由设置于所述活塞的通路与缸室连通;以及

壳体,其以所述轴构件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轴构件,并***述斜板。

对于本发明的斜板式泵,也可以是,所述滑靴具有覆盖所述斜板的所述孔的所述另一端那一侧的开口整体的外轮廓。

对于本发明的斜板式泵,也可以是,在所述壳体设置有与所述斜板的所述孔连通的排出端口。

对于本发明的斜板式泵,也可以是,

所述壳体具有支承所述斜板的斜板支承部,

所述孔在所述接触面部的与低压侧的缸室面对的位置开口,

在所述斜板设置有流路,该流路的一端在所述接触面部的与高压侧的缸室面对的位置开口,该流路的另一端在腔室开口,该腔室位于所述斜板的面对低压侧的缸室的部分与所述斜板支承部之间。

对于本发明的斜板式泵,也可以是,

所述流路包括:

高压侧流路,其在所述接触面部的面对高压侧的缸室的位置与高压侧腔室之间呈直线状延伸,该高压侧腔室设置于所述斜板的面对高压侧的缸室的部分与所述斜板支承部之间;

直线状的低压侧流路,其与低压侧腔室连通,该低压侧腔室设置于所述斜板的面对低压侧的缸室的部分与所述斜板支承部之间;

直线状的第1中继流路,其与所述高压侧流路连接起来;以及

直线状的第2中继流路,其与所述低压侧流路以及所述第1中继流路连接起来。

对于本发明的斜板式泵,也可以是,所述孔仅在两端开口。

本发明的施工机械具备上述的本发明的斜板式泵中的任一者。

本发明的斜板具备:

内壁面部,其形成供轴构件穿过的中央孔;和

环状的接触面部,其位于所述中央孔的周围并与保持着活塞的滑靴接触,设置有开口,该开口成为一端侧在所述内壁面部开口的孔的另一端侧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能够大幅度地减轻斜板式泵的空气排出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且是表示能够适用斜板式泵的施工机械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能适用于图1的施工机械的斜板式泵的一个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的斜板式泵的斜板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斜板式泵的斜板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3的斜板的接触面部的俯视图。

图6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且是表示斜板式泵的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在各附图所示的要素中可能包含尺寸和比例尺等与实际的尺寸和比例尺等不同地表示的要素。

以下说明的斜板式泵10是所谓的可变容量型的斜板式活塞泵。斜板式泵10向随后论述的缸室21抽吸工作油,并从缸室21喷出工作油。更具体而言,利用来自发动机等动力源的动力使轴构件18旋转,从而使利用花键联接等与轴构件18结合起来的缸体20旋转,而利用该缸体20的旋转使活塞25往复动作。根据该活塞25的往复动作,局部的缸室21被吸入有工作油,并且,自其他缸室21喷出工作油。

典型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斜板式泵10能够用作施工机械所具备的液压回路、驱动装置,但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用途,其用途并没有特别限定。图1示出了液压挖掘机90作为能够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斜板式泵10的施工机械CM的作为一个例子。

一般而言,液压挖掘机90具备:下部框架91,其具备履带;上部框架92,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下部框架91回转;动臂93,其安装于上部框架92;斗杆94,其安装于动臂93;以及铲斗95,其安装于斗杆94。液压缸96A、96B、96C分别是动臂用、斗杆用以及铲斗用的致动器,分别驱动动臂93、斗杆94以及铲斗95。另外,在使上部框架92回转的情况下,来自回转装置97的旋转驱动力向上部框架92传递。并且,在使液压挖掘机90行驶的情况下,来自行驶装置98的旋转驱动力向下部框架91的履带传递。回转装置97和行驶装置98由通过输入液压而输出旋转的液压马达构成。斜板式泵10承担着压力油向液压缸96A、96B、96C、回转装置97以及行驶装置98等液压致动器的供给。

接着,对斜板式泵10进行说明。

斜板式泵10具有壳体15、轴构件18、缸体20、活塞25、阀板30、偏转调节机构35以及斜板5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壳体15具有第1壳体组件15a和固定到第1壳体组件15a的第2壳体组件15b。第1壳体组件15a和第2壳体组件15b使用螺栓等紧固件而相互固定。壳体15在其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S。在收容空间S内配置有缸体20、活塞25、阀板30、偏转调节机构35以及斜板50。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壳体组件15a的内侧配置有阀板30。在第1壳体组件15a形成有经由阀板30与缸体20的缸室21连通的第1油路11和第2油路12。在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第1油路11和第2油路12由线表示,但实际上其具有与工作油相对于缸体20的缸室21的供给和排出相应的恰当的内尺寸(内径)。第1油路11和第2油路12以从壳体15内向壳体15外贯通壳体15的方式设置。第1油路11和第2油路12均与设置于斜板式泵10的外部的致动器、液压源等连通。

轴构件18借助轴承19a、19b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5。轴构件18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轴线RA地旋转。轴构件18的一端借助轴承19b被第1壳体组件15a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构件18的另一端借助轴承19a被第2壳体组件15b支承为能够旋转,且轴构件18的另一端穿过设置于第2壳体组件15b的贯通孔并向壳体15外延伸出。在轴构件18贯穿壳体15的部分,在壳体15与轴构件18之间设置有密封构件,防止工作油向壳体15外流出。轴构件18的从壳体15延伸出的部分与例如马达、发动机等输入部件连接。

缸体20具有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配置的圆柱状或圆筒状的形状。缸体20被轴构件18贯穿。缸体20利用例如花键联接与轴构件18连结。缸体20能够与轴构件18同步地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旋转。

此外,在轴构件18与缸体20之间花键联接的情况下,轴构件18在其表面具有在与旋转轴线RA平行的轴向DA上延伸的花键齿。并且,也可以是,花键齿的一部分不被缸体20覆盖,而是暴露于壳体15内的收容空间S。暴露于壳体15内的花键齿如随后论述那样能够促进残留在壳体15内的空气(气泡)的排出。特别优选暴露于壳体15内的花键齿延伸到随后论述的斜板50的中央孔51内。

在缸体20形成有多个缸室21。多个缸室21沿着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周向以等间隔排列。各缸室21在与旋转轴线RA平行的轴向DA上的靠斜板50那一侧开口。在图示的例子中,各缸室21与轴向DA平行地延伸。另外,与各缸室21相对应地形成有连接端口22。连接端口22使缸室21在轴向DA上的靠阀板30那一侧开放。

与各缸室21相对应地设置有活塞25。各活塞25的一部分配置于缸室21内。各活塞25从相对应的缸室21朝向斜板50在轴向DA上延伸。活塞25能够相对于缸体20在轴向DA上移动。即,活塞25能够向轴向DA上的斜板50那一侧前进而扩大缸室21的容积。另外,活塞25能够向轴向DA上的阀板30那一侧后退而缩小缸室21的容积。

斜板50支承于壳体15内。斜板50在轴向DA上与缸体20以及活塞25相对地配置。如图2所示,轴构件18贯穿斜板50的中央孔51。斜板50具有:内壁面部IS,其形成(划分、划分形成)供轴构件18穿过的中央孔51;和接触面部CS,其与随着轴构件18的旋转而旋转的滑靴26接触。接触面部CS位于与缸体20以及活塞25相对的位置。斜板50被以接触面部CS能够相对于与旋转轴线RA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5内。随后论述用于保持斜板50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上设置有滑靴26。滑靴26保持着活塞25的头部(端部)。作为具体的结构,成为活塞25的一侧端的头部形成为球状。滑靴26具有能够收容球状的头部的大致一半的孔。保持着活塞25的头部的滑靴26能够一边与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接触一边在接触面部CS上移动。

斜板式泵10还具有配置于壳体15内的保持板27。保持板27是环状且是板状的构件。保持板27被轴构件18贯穿,并被支承于轴构件18上。轴构件18的支承保持板27的支承部分18a形成为曲面状。因此,保持板27能够以被支承于轴构件18上的状态改变朝向。如图2所示,板状的保持板27以沿着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的方式倾斜并与滑靴26接触。

另外,在轴构件18与保持板27之间设置有包括弹簧等在内的活塞按压构件28。保持板27被活塞按压构件28按压于轴向DA上的靠斜板50那一侧。其结果,保持板27能够将滑靴26和活塞25朝向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按压。在图示的例子中,活塞按压构件28具有:弹簧构件28a,其被支承于缸体20;和销28b,其位于弹簧构件28a与支承构件18a之间。弹簧构件28a借助销28b将支承构件18a按压于保持板27,作为结果,将滑靴26朝向斜板50按压。

阀板30被固定于第1壳体组件15a。即,阀板30在缸体20与轴构件18一起旋转的期间内静止。在阀板30形成有未图示的两个以上的端口。各端口与第1油路11或第2油路12连通。端口例如沿着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圆弧形成,并随着缸体20的旋转而依次面对与各缸室21相对应的连接端口22。其结果,根据缸体20的旋转状态,各缸室21切换与第1油路11以及第2油路12之间的连接。

在此,对斜板式泵10的动作进行说明。利用来自未图示的马达、发动机等输入部件的旋转驱动力,轴构件18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旋转。此时,随着缸体20的旋转,活塞25以从缸体20突出的方式前进,并且,向缸体20内后退。由于活塞25的前进动作和后退动作,缸室21的容积变化。

在活塞25从相对于缸室21最大程度延伸出的位置(上止点)后退到最大程度进入到缸室21内的位置(下止点)的期间内,收容了该活塞25的缸室21的容量减少。在该期间的至少一部分期间内,收容了后退中的活塞25的缸室21经由阀板30的未图示的端口与例如第1油路11连接,而从缸室21喷出工作油。第1油路11作为高压侧的流路与外部的致动器等连接。

另一方面,在活塞25从下止点前进到上止点的期间内,收容了该活塞25的缸室21的容量增大。在该期间的至少一部分期间内,收容了前进中的活塞25的缸室21经由阀板30的未图示的端口与例如第2油路12连接,而向缸室21内抽吸工作油。第2油路12作为低压侧的流路与储藏工作油的罐等连接。

对于以上的斜板式泵10,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限制活塞25从缸体20突出的突出量。因而,依赖于斜板50的倾斜,若更严密地表述,则是依赖于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相对于与轴向DA垂直的面所成的倾斜角度θi(参照图2)的大小,确定沿着轴向DA的活塞25的往复运动的冲程。并且,通过变更斜板50的倾斜,即,通过使斜板50偏转,能够使斜板式泵10的输出变化。具体而言,若斜板50的倾斜变大,换言之若倾斜角度θi变大,则斜板式泵10的输出增大。若斜板50的倾斜变小,换言之若倾斜角度θi变小,则斜板式泵10的输出减少。若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与轴向DA垂直,也就是说,若倾斜角度θi为0°,则理论上来说无法从斜板式泵10获得输出。

因此,对于图示的斜板式泵10,斜板50保持成能够偏转,即保持成能够变更接触面部CS与轴向DA所成的倾斜角度θi。以下,对用于将斜板50以能够偏转的方式保持在壳体15内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斜板式泵10具有以能够变更斜板50的倾斜的方式支承斜板50的支承构件70,即,具有将斜板50支承成能够偏转的支承构件70。如图4所示,支承构件70具有固定于壳体15的基部72和设置于基部72上的斜板支承部73。在基部72形成有供轴构件18贯穿的中央贯通孔71。在基部72上,以将中央贯通孔71夹在中间的方式设置有第1斜板支承部73A和第2斜板支承部73B。轴构件18在两个斜板支承部73A、73B之间穿过并贯穿中央贯通孔71。在各斜板支承部73形成有收容斜板50的随后论述的鼓出部54的容纳凹部74。容纳凹部74具有与圆柱的侧面的一部分(例如半圆柱的侧面)相对应的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构件70与壳体15独立地形成,借助固定件等固定于壳体15。不过,并不限于该例子,支承构件70也可以作为壳体15的一部分,例如作为第2壳体组件15b的一部分与第2壳体组件15b形成为一体。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斜板50具有配置于支承构件70的斜板支承部73上的被支承部53。被支承部53包括具有与容纳凹部74互补的形状的鼓出部54。鼓出部54具有相当于圆柱的一部分(例如半圆柱)的形状。斜板50具有在图2的纸面的进深方向上分开地配置的第1被支承部53A和第2被支承部53B。轴构件18在两个被支承部53A、53B之间穿过并贯穿中央孔51。第1被支承部53A由第1斜板支承部73A支承,第2被支承部53B由第2斜板支承部73B支承。

在该例子中,支承构件70的斜板支承部73在容纳凹部74具有沿着圆弧而成的支承面75。另一方面,斜板50的被支承部53具有沿着圆弧而成的被支承面55。在被支承部53配置于斜板支承部73的容纳凹部74内的情况下,被支承部53的被支承面55与斜板支承部73的支承面75接触,特别是能够在曲面上进行面接触。通过被支承部53在容纳凹部74内相对于斜板支承部73滑动,即一边接触一边移动(或以滑动的方式移动),从而包括被支承部53的斜板50以被支承面55和支承面75所规定的圆弧的中心线为轴线相对于支承构件70旋转。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该偏转动作的轴线也可以位于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上。根据这样的结构,斜板50以接触面部CS的倾斜能够变更的方式由支承构件70支承。

另外,如图2所示,斜板式泵10还具有用于控制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的倾斜的偏转调节机构35。在图示的例子中,偏转调节机构35包括斜板按压构件36和斜板控制装置37。以下,对偏转调节机构35进行说明。

图3所示的斜板50具有:中央部50a、第1受力部50b以及第2受力部50c。中央部50a配置于第1受力部50b与第2受力部50c之间。在中央部50a设置有上述的中央孔51、接触面部CS以及鼓出部54。第1受力部50b和第2受力部50c是从中央部50a分别向相反侧延伸出的部位。

偏转调节机构35的斜板按压构件36和斜板控制装置37以向彼此相反的方向使斜板50偏转的方式按压该斜板50。通过使被斜板按压构件36按压的力和从斜板控制装置37按压的力平衡,斜板50被保持在一定的偏转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斜板按压构件36与斜板50的第1受力部50b接触而按压斜板50,以使斜板50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偏转。斜板控制装置37与斜板50的第2受力部50c接触而按压斜板50,以使斜板50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偏转。

斜板按压构件36支承于壳体15的第1壳体组件15a。斜板按压构件36由例如压缩弹簧等构成。因而,斜板按压构件36以与其变形力相应的复原力按压斜板50。

另一方面,斜板控制装置37构成为调节致动器38,并具有控制活塞39。控制活塞39能够沿着轴向DA接近斜板50(前进)和远离斜板50(后退)。控制活塞39按压斜板50的第2受力部50c。控制活塞39被例如液压驱动。并且,控制活塞39按压第2受力部50c的力能够调节。即,通过调节斜板控制装置37所输出的力,能够控制斜板50的倾斜角度θi。在此,倾斜角度θi是指斜板50相对于与作为活塞25的动作方向的轴向DA垂直的面的倾斜角度,即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相对于轴向DA的垂直面所成的角度(参照图2)。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没有斜板控制装置37的输出的情况下,倾斜角度θi最大,图2所示的斜板50成为最大倾斜状态。斜板控制装置37的控制活塞39按压斜板50的第2受力部50c,从而使斜板50从最大倾斜状态立起而能够缩小倾斜角度θi。另外,利用斜板控制装置37以更大的力按压斜板50,从而使斜板50立起而使倾斜角度θi成为0°或接近0°的最小的角度。

此外,在图示的典型例中,斜板50能够从图2所示的最大倾斜状态偏转到立起来的状态,而意图并不在于超过立起来的状态而向与图2所示的状态相反的一侧倾斜。因而,在图示的典型例中,倾斜角度为0°的立起来的状态成为最小倾斜状态。并且,在这样的例子中,在经过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上的、沿着轴向DA与一个被支承部53(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1被支承部53A)重叠的区域上之际,缸室21内的压力成为高压,在经过斜板50的接触面部CS上的、沿着轴向DA与另一个被支承部53(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2被支承部53B)重叠的区域上之际,缸室21内的压力成为低压。换言之,一个被支承部53(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1被支承部53A)在轴向DA上与高压侧的缸室21面对,另一个被支承部53(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2被支承部53B)在轴向DA上与低压侧的缸室21面对。高压侧的缸室21内的活塞25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低压侧的缸室21内的活塞25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移动。

在此,在斜板式泵10的动作中,斜板50被收容了活塞25的缸室21内的工作油的压力朝向支承构件70按压。在图示的例子中,处于高压侧的第1被支承部53A被以更强的力朝向第1斜板支承部73A按压,处于低压侧的第2被支承部53B被以更弱的力朝向第2斜板支承部73B按压。并且,若斜板50被以高压朝向支承构件70按压,则斜板50的偏转动作所需要的力也变大,无法使斜板50顺畅地偏转。

另一方面,如能够从图3和图4理解的那样,在斜板50与支承构件70之间形成腔室CA。腔室CA与在斜板50形成的流路P连通。在此,流路P是加压了的工作油的流路。因而,腔室CA被压力油,即加压后的工作油充满。并且,腔室CA内的压力油向轴向DA上的远离斜板支承部73的朝向,换言之,向轴向DA上的接近缸体20和活塞25的朝向按压斜板50。进而,也在被支承面55和支承面75之间形成油膜,而能够避免斜板支承部73和被支承部53的直接的摩擦接触。通过如此向腔室CA内供给压力油,能够减轻斜板50与斜板支承部73之间的摩擦。由此,能够使由偏转调节机构35进行的斜板50的偏转顺畅化。

在图示的例子中,流路P与高压侧的缸室21连通。因而,向腔室CA供给高压侧的缸室21内的工作油。如图3所示,流路P的一端在接触面部CS的与高压侧的缸室面对的位置开口。流路P的另一端与腔室CA连通,该腔室CA设置于斜板50的面对高压侧的缸室21的第1被支承部53A与第1斜板支承部73A之间。流路P是直线状的通路,能够利用钻孔加工等机械加工制作。另外,在各活塞形成有活塞贯通孔25P。滑靴26以使活塞贯通孔25P暴露于接触面部CS的方式保持着活塞25的头部的周围。并且,滑靴26在接触面部CS上移动,从而活塞贯通孔25P与流路P的位于接触面部CS上的开口面对且与流路P连通。此时,保持活塞25的头部的滑靴26的环状部分的贯通孔也作为压力油用通路的一部分发挥功能。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腔室CA构成为在第1斜板支承部73A的支承面75形成的凹部(参照图4),但不管该例子如何,腔室CA也可以由在第1被支承部53A的被支承面55形成的凹部构成。

不过,对于由以上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斜板式泵10,向壳体15内的收容空间S填充工作油。若在保持空气残留在收容空间S内的状态下使用斜板式泵10,则可能发生异常噪声的产生、动作不良,进而破损这样的不良情况。因此,在斜板式泵10的制造后的使用之前,在斜板式泵10的分解维修后的使用之前,或者,在工作油的更换后的使用之前,进行空气从壳体15内的去除。以往,经由在壳体15形成的排出端口13(参照图2)实施该空气排出。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了用于减轻自壳体15内排出空气的作业负担的研究。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斜板50设置有孔60。孔60的一端在内壁面部IS开口,孔60的另一端在接触面部CS开口。即,孔60在内壁面部IS上具有第1开口61,在接触面部CS上具有第2开口62。并且,第2开口62与同滑靴26一起在接触面部CS上移动的活塞25的活塞贯通孔25P连通。因而,该孔60能够经由设置于滑靴26和活塞25的通路而与缸体20的缸室21连通。

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开口62位于接触面部CS的与低压侧的缸室21面对的区域。保持于低压侧的缸室21的活塞25从最大程度进入到缸室21内的下止点朝向从缸室21最大程度突出的上止点移动。因而,第2开口62在接触面部CS与收容了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的活塞25的缸室21连通。低压侧的缸室21成为负压,通常经由阀板30抽吸工作油。因而,斜板50的孔60经由第2开口62与低压侧的缸室21连通,从而能够从第1开口61抽吸并排出在壳体15内残留的空气。

在壳体15内,若轴构件18旋转,则比重比空气的比重大的工作油由于离心力而向径向上的外侧移动。相反若轴构件18旋转,则比重比工作油的比重小的空气向径向上的内侧移动。在此,径向是指与中心轴线RA正交的方向。并且,径向上的外侧是指径向上的远离中心轴线RA那一侧,径向上的内侧是指径向上的靠近中心轴线RA那一侧。因而,若斜板式泵10开始动作而轴构件18旋转,则壳体15内的空气易于汇集于轴构件18的周围。

并且,在斜板50的中央孔51内开设有孔60的第1开口61。该第1开口61接近轴构件18并与轴构件18面对。因而,通过使轴构件18旋转,空气自动地汇集于轴构件18的周围,能够经由孔60、滑靴26的贯通孔以及活塞25的活塞贯通孔25P向低压侧的缸室21内抽吸该轴构件18的周围的空气。并且,从收容空间S抽吸到缸室21内的空气经由例如第2油路12向壳体15外排出。即,通过开始斜板式泵10的动作,能够自动地实施空气排出。因而,也能够实质上排除空气排出的作业负担。这样的作用效果可以说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技术水准无法预测的显著的作用效果。

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孔60仅在两端开口。因而,能够高效地利用来自低压侧的缸室21的抽吸力而从孔60的第1开口61向孔60内吸入空气。即,能够从构成在内壁面部IS开口的孔60的一端侧的第1开口61以较强的抽吸力进行抽吸。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空气排出。

另外,滑靴26具有覆盖成为斜板50的孔60的另一端侧的第2开口62整体的外轮廓。更具体地表述,保持活塞25的头部且与接触面部CS接触的滑靴26的环状部具有能够覆盖第2开口62整体的外轮廓。例如,滑靴26的沿着径向的宽度比第2开口62的沿着径向的宽度大。根据这样的例子,能够从在内壁面部IS开口的孔60的第1开口61以较强的抽吸力进行抽吸。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空气排出。

此外,在轴构件18与缸体20花键联接的情况下,轴构件18在其表面具有在与旋转轴线RA平行的轴向DA上延伸的花键齿。并且,花键齿的一部分不被缸体20覆盖,而是使花键齿的一部分暴露于壳体15内的收容空间S,从而能够在收容空间S对工作油高效地赋予离心力。由此,能够促进收容空间S中的工作油向径向外侧的移动。与此同时,能够促进收容空间S中的空气向径向内侧的移动,而能够高效地进行空气排出。另外,若暴露于壳体15内的花键齿延伸到斜板50的中央孔51内,则空气被花键齿向中央孔51内引导。由此,也能够从在中央孔51内开口的第1开口61更高效地抽吸空气。

不过,空气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并不限于利用暴露着的花键齿实现,也能利用设置于旋转的轴构件18的凸部等实现。另外,空气的向沿着轴向DA的中央孔51内的移动也并不限于利用暴露着的花键齿实现,也能利用设置于旋转的轴构件18的在轴向DA上延伸的线状凸部等实现。

而且,在缸室21的容积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变大时,来自低压侧的缸室21的抽吸力变大。因而,在图5所示的接触面部CS的俯视下,在缸室21沿着以轴构件18的旋转轴线RA为中心的周向DC经过中间位置PM之际,抽吸力成为最大,该中间位置PM是收容最大程度后退到缸室21内的位于下止点的活塞25的下止点位置PY与收容从缸室21最大程度突出来的位于上止点的活塞25的上止点位置PX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且,优选孔60的第2开口62以旋转轴线RA为中心在周向上位于中间位置PM±小于30°的角度范围内的位置,在高效地实施空气排出的观点方面可以说是优势的条件。

根据以上进行了说明的一实施方式,斜板式泵10具有:轴构件18;缸体20,其被保持在轴构件18;活塞25,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缸体20的缸室21;滑靴26,其与活塞25的端部连接起来;斜板50,其具有形成供轴构件18穿过的中央孔51的内壁面部IS以及与随着轴构件18的旋转而旋转的滑靴接触的接触面部CS;以及壳体15,其以轴构件18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构件18,并收容斜板50。若轴构件18在壳体15内旋转,则由于离心力,工作油向径向外侧移动,比重比工作油的比重小的空气向径向内侧移动。另一方面,在斜板50设置有在内壁面部IS和接触面部CS开口的孔60。该孔60经由在滑靴26形成的通路(贯通孔)和在活塞25形成的通路(活塞贯通孔25P)而与低压侧的缸室21连通。因而,从内壁面部IS的第1开口61抽吸已移动到径向内侧的空气,而能够从壳体15内部吸出该空气。即,若泵动作,则自动地进行壳体15内的空气排出。

利用多个具体例对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具体例意图并不在于限定一实施方式。上述的一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具体例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追加等。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变形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和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对于能够与上述的具体例同样地构成的部分,使用与上述的具体例的针对相对应的部分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于斜板50的流路P在接触面部CS的面对高压侧的缸室21的位置与高压侧腔室CA之间呈直线状延伸的例子,该高压侧腔室CA设置于斜板50的面对高压侧的缸室21的部分(第1被支承部53A)与斜板支承部73(第1斜板支承部73A)之间。在该例子中,通过向高压侧腔室CA供给高压侧的缸室21内的压力油,从而减轻斜板50与斜板支承部73之间的摩擦而能够实现斜板50的顺畅且稳定的偏转。然而,并不限于该例子,使一端在接触面部CS的与高压侧的缸室21面对的位置开口的流路P不仅与高压侧腔室CA连通,也与低压腔室CB连通,该低压腔室CB位于斜板50的面对低压侧的缸室21的部分(第2被支承部53B)与斜板支承部(第2斜板支承部73B)之间。根据这样的变形例,能够使斜板50在斜板支承部73上的偏转动作更顺畅。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流路P具有高压侧流路PA、低压侧流路PB、第1中继流路PC以及第2中继流路PD。高压侧流路PA在接触面部CS的面对高压侧的缸室21的位置与高压侧腔室CA之间呈直线状延伸。高压侧流路PA能够设为与图5所示的例子的流路P同样。低压侧流路PB呈直线状延伸并与低压侧腔室CB连通。第1中继流路PC呈直线状延伸并与高压侧流路PA连通。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中继流路PC与高压侧流路PA交叉。第2中继流路PD呈直线状延伸并与低压侧流路PB连通。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中继流路PD与低压侧流路PB交叉。另外,第1中继流路PC和第2中继流路PD相互连通。

这些高压侧流路PA、低压侧流路PB、第1中继流路PC以及第2中继流路PD作为一个例子能够利用钻孔加工等机械加工容易地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高压侧流路PA贯通斜板50。低压侧流路PB通过从被支承部53那一侧进行钻孔加工等机械加工而形成,且未到达接触面部CS。第1中继流路PC通过从第1被支承部53A的外侧面进行钻孔加工等机械加工而形成,且未贯通斜板50而是在斜板50的中途停止。第1中继流路PC主要在第1被支承部53A内沿着相对于斜板的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第2中继流路PD通过从第2被支承部53B的外侧面进行钻孔加工等机械加工而形成,且未贯通斜板50而是在斜板50的中途停止。第2中继流路PD主要在第2被支承部53B内沿着相对于斜板的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第1中继流路PC和第2中继流路PD在端部处彼此连接。第1中继流路PC和第2中继流路PD以绕开中央孔51的方式相对于斜板50的偏转轴线倾斜地延伸。另外,第1中继流路PC和第2中继流路PD的成为加工开始侧的端部被栓塞等封闭。由此,流路P仅在接触面部CS的与高压侧的缸室21面对的位置、高压侧腔室CA以及低压侧腔室CB开口。

流路P包括这样的四个呈直线状延伸的高压侧流路PA、低压侧流路PB、第1中继流路PC以及第2中继流路PD,从而能够不与孔60干涉地容易地制作流路P。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高压侧腔室CA既可以由在第1被支承部53A的被支承面55形成的凹部构成,也可以由在第1斜板支承部73A的支承面75形成的凹部构成,而且,也可以由在第1被支承部53A的被支承面55形成的凹部和在第1斜板支承部73A的支承面75形成的凹部的组合构成。另外,低压侧腔室CB既可以由在第2被支承部53B的被支承面55形成的凹部构成,也可以由在第2斜板支承部73B的支承面75形成的凹部构成,而且,也可以由在第2被支承部53B的被支承面55形成的凹部和在第2斜板支承部73B的支承面75形成的凹部的组合构成。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例中,孔60仅在内壁面部IS和接触面部CS开口,但并不限于该例子,孔60可以也与设置于壳体15的排出端口13连通。根据这样的例子,不仅能够从低压侧的缸室21,也能够从排出端口13进行空气排出。因而,能够更高效且更可靠地实施空气排出。

而且,在上述的具体例中,示出了孔60的第2开口62设置于接触面部CS的与低压侧的缸室21面对的位置的例子,但并不限于该例子,孔60的第2开口62也可以设置于接触面部CS的与高压侧的缸室21面对的位置。在该例子中,随着轴构件18的旋转,压力油(油)从缸室21向孔60内供给。供给来的压力油经由第1开口61向壳体15的收容空间S喷出。由于压力油的喷出,能够搅拌滞留于轴构件18的周围的气泡从而使其移动。由此,能够经由例如设置于壳体15的排出端口13更高效且更可靠地实施空气排出。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海洋工程用泵水设备的伸缩缸总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