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盖连接结构和车身结构

文档序号:1224116 发布日期:2020-09-08 浏览:2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顶盖连接结构和车身结构 (Roof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是由 陶冶 郭纪辉 胡瑞杰 成贺龙 高寒 于 2020-04-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公开涉及一种顶盖连接结构和车身结构,该顶盖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外板、顶盖加强板和侧围焊接总成。顶盖外板包括顶盖侧板,顶盖侧板从车辆上方至下方倾斜向外延伸,且顶盖侧板的下端与侧围焊接总成相连。顶盖加强板从车辆上方至下方延伸,且顶盖加强板的上端与顶盖侧板连接。下端与侧围焊接总成相连,顶盖加强板的下端与顶盖侧板的下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使得顶盖侧板和顶盖加强板能够共同支撑顶盖外板,二者可共同分担顶盖外板的压力,从而减小顶盖侧板和顶盖加强板与侧围焊接总成之间的连接点处的受力,减小脱焊的风险。因此,该顶盖连接结构能够增加顶盖的高度的同时又能够保证顶盖连接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op cap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body construction, this top cap connection structure include top cap planking, top cap reinforcing plate and side wall welding assembly. The roof outer panel comprises a roof side panel, the roof side panel extends outwards from the upper part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vehicle in an inclined mode,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roof side pa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wall welding assembly. The roof reinforcement panel extends from above to below the vehicle,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roof reinforcement panel is connected to the roof side panel. The lower extreme links to each other with side wall welding assembly, and the lower extreme of top cap reinforcing plate and the lower extreme of top cap curb plate are at the width direction interval arrangement of vehicle for top cap curb plate and top cap reinforcing plate can support the top cap planking jointly, and the two can share the pressure of top cap planking jointly, thereby reduce the atress of the junction between top cap curb plate and top cap reinforcing plate and the side wall welding assembly, reduce the risk of desoldering. Therefore, the top cover connecting structure can increase the height of the top cover and ensure that the top cover connecting structure has enough strength.)

顶盖连接结构和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顶盖连接结构和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在焊接车身骨架时,首先将侧围焊接总成与车身后围、车身前围焊接围合形成部分车身骨架,然后将顶盖外板与车身焊接骨架焊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车身焊接总成。为了增加驾驶室内部空间,需要在平顶驾驶室的基础上,增加顶盖结构的高度。目前,现有的增高方法是,保持侧围焊接总成不变,如图1所示,将顶盖外板与侧围焊接总成的搭接部分连续弯折90度,从而增加顶盖的高度。通过此种方法获得的顶盖结构,焊接困难,弯折部分也会占用驾驶室空间,而且该搭接部分构成悬臂梁结构,强度较差,容易出现脱焊现象。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盖结构及车辆,该顶盖结构既能够增加顶盖的高度又能够保证足够的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顶盖连接结构,包括顶盖外板、顶盖加强板和侧围焊接总成,所述顶盖外板包括顶盖侧板,所述顶盖侧板从车辆上方至下方倾斜向外延伸,且所述顶盖侧板的下端与所述侧围焊接总成相连,所述顶盖加强板从车辆上方至下方延伸,且所述顶盖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顶盖侧板连接,下端与所述侧围焊接总成相连,所述顶盖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顶盖侧板的下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所述顶盖侧板构造成L型结构且包括第一连接段和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侧围焊接总成面贴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顶盖加强板构造成L型结构且包括第二连接段和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上端与所述顶盖侧板面贴合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侧围焊接总成面贴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顶盖连接结构还包括与所述侧围焊接总成连接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顶盖侧板连接,所述第二过渡部与所述顶盖加强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顶盖侧板构造成L型结构且包括第一连接段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所述顶盖加强板构造成L型结构且包括第二连接段和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过渡部形成面贴合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过渡部形成面贴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过渡板具有位于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之间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侧围焊接总成形成面贴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过渡板还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渡部远离所述第二过渡部一侧,且所述弯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过渡部向上弯折。

可选地,所述侧围焊接总成包括侧围外板和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外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贴合部,所述侧围内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面贴合连接并形成贴合部分,所述贴合部分、所述第二过渡部和所述顶盖加强板的下端部依次贴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顶盖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顶盖侧板和连接于所述顶盖侧板之间的顶板,所述顶盖侧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夹角为90°~130°的钝角。

根据本公开中的另一方面,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上述的顶盖连接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顶盖加强板的下端与顶盖侧板的下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使得顶盖侧板和顶盖加强板能够共同支撑顶盖外板,相对于悬臂梁结构,本方案中对顶盖外板10的支撑是两点支撑,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构造成类似为“人”字形的结构,“人”字形支撑结构更加稳固,而且二者可共同分担顶盖外板的压力,从而减小顶盖侧板和顶盖加强板与侧围焊接总成之间的连接点处的受力,若连接点通过焊接连接,则能够减小脱焊的风险。因此,本公开中的顶盖连接结构能够增加顶盖的高度的同时又能够保证顶盖连接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提高驾驶室内空间利用率。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

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常规的顶盖结构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顶盖结构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顶盖结构的过渡板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顶盖连接结构;10-顶盖外板;11-顶盖侧板;111-第一连接段;112-第一延伸段;12-顶板;20-过渡板;21-第一过渡部;22-第二过渡部;23-弧形部;24-弯折部;30-侧围焊接总成;31-贴合部分;32-侧围外板;33-侧围内板;34-侧围加强板;40-顶盖加强板;41-第二连接段;42-第二延伸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指的是在顶盖结构安装于车辆状态下的“上、下”,与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的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为了能够增加顶盖的高度的同时又能够保证顶盖具有足够的强度,在本公开中提供了一种顶盖连接结构100和具有该顶盖连接结构100的车身结构。如图2-4所示,顶盖连接结构100包括顶盖外板10、顶盖加强板40和侧围焊接总成30。顶盖外板10包括顶盖侧板11,顶盖侧板11从车辆上方至下方倾斜向外延伸,且顶盖侧板11的下端与侧围焊接总成30相连,顶盖加强板40从车辆上方至下方延伸,且顶盖加强板40的上端与顶盖侧板11连接,下端与侧围焊接总成30相连,顶盖加强板40的下端与顶盖侧板11的下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可选地,可将顶盖侧板11、顶盖加强板40与侧围焊接总成30焊接连接。可选地,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构造成类似为“人”字形的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顶盖加强板40的下端与顶盖侧板11的下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使得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能够共同支撑顶盖外板10,相对于悬臂梁结构,本方案中对顶盖外板10的支撑是两点支撑,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构造成类似为“人”字形的结构,“人”字形支撑结构更加稳固,而且二者可共同分担顶盖外板10的压力,从而减小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与侧围焊接总成30之间的连接点处的受力,若连接点通过焊接连接,则能够减小脱焊的风险。因此,本公开中的顶盖连接结构100能够增加顶盖的高度的同时又能够保证顶盖连接结构100具有足够的强度,提高驾驶室内空间利用率。

在本公开中对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具体如何形成“人”字形结构不做限制,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的顶部相连,底部通过弧形段朝两个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或者,两个直线段倾斜朝两个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的底部均构造成L型结构,两个L型结构的底部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

在本公开中对顶盖侧板1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可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顶盖侧板11构造成L型结构且包括第一连接段111和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112,至少部分第一连接段111与侧围焊接总成30面贴合连接。可选地,第一连接段111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为20-30mm,通过点焊固定。

通过第一连接段111与侧围焊接总成30的面贴合连接,增加了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实现对顶盖外板10整体的稳固支撑,同时也便于在面贴合处进行焊接,使得连接更加牢固。

在本公开中对顶盖加强板4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可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顶盖加强板40构造成L型结构且包括第二连接段41和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42,第二延伸段42的上端与顶盖侧板11面贴合连接,下端与第二连接段41连接,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41与侧围焊接总成30面贴合连接。

通过第二连接段41与侧围焊接总成30的面贴合连接,以及第二延伸段42的上端与顶盖侧板11的面贴合连接,增加了接触面积,实现顶盖加强板40对顶盖外板10整体的稳固支撑,同时也便于在面贴合处进行焊接,使得连接更加牢固。可选地,过渡板20向外延伸且至少部分外露于侧围焊接总成30。

为了便于顶盖侧板11、顶盖加强板40与侧围焊接总成30的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顶盖连接结构100还包括与侧围焊接总成30连接的过渡板20。过渡板20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过渡部21和第二过渡部22,第一过渡部21与顶盖侧板11连接,第二过渡部22与顶盖加强板40连接。由于设置了与侧围焊接总成30连接的过渡板20,使得顶盖外板10和加强板能够通过连接于过渡板20来实现顶盖外板10的固定,因此,在焊接顶盖外板10时,不必受到侧围焊接总成30的限制,顶盖外板10能够根据需要增加高度和宽度,同时也能够实现对顶盖外板10整体的稳固安装,保证顶盖连接结构100具有足够的强度。

为了便于对顶盖外板10进行支撑,如图2和图3所示,顶盖侧板11构造成L型结构且包括第一连接段111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段112,顶盖加强板40构造成L型结构且包括第二连接段41和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段42。至少部分第一连接段111与第一过渡部21形成面贴合连接,至少部分第二连接段41与第二过渡部22形成面贴合连接。可选地,第二连接段41和第二延伸段42之间通过圆弧平滑过渡,以减小应力集中。

可选地,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第一连接段111具有用于与过渡板22贴合的长度约为20mm的平面,第二连接段41具有与过渡板22贴合的长度约为20mm的平面,方便通过点焊进行焊接固定。

构造成L型结构的顶盖加强板40便于第二连接段41与过渡板20贴合,增加第二连接段41与过渡板20的接触面积,使得连接和支撑更加稳固。而且,顶盖加强板40的第二连接段41和顶盖侧板11的第一连接段111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与过渡板20贴合连接,构造成“人”字形结构,使得第一连接段111和第二连接段41能够共同支撑顶盖外板10,支撑结构更加稳固,而且二者可共同分担顶盖外板10的压力,从而减小第一连接段111和第二连接段41与过渡板20之间的焊接点处的受力,减小脱焊的风险。

为了便于过渡板20与侧围焊接总成30的连接,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中,过渡板20具有位于第一过渡部21和第二过渡部22之间的弧形部23,弧形部23与侧围焊接总成30形成面贴合连接,从而增加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支撑强度,也便于在面贴合处进行焊接操作。

在本公开中对过渡板20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过渡板20还设置有弯折部24,弯折部24设置于第一过渡部21远离第二过渡部22一侧,且弯折部24相对于第一过渡部21向上弯折。

可选地,可通过将过渡板20的边缘翻边形成该弯折部24,弯折部24与过渡板20主体的夹角大致为90°。可选地,弯折部24的高度大约为10mm。

可选地,过渡板2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朝车辆外侧延伸,且超出侧围焊接总成30,可选地,超出侧围焊接总成30-40mm,从而便于扩宽顶盖外板10的宽度。

通过设置弯折部24,一方面弯折部24可遮挡顶盖侧板11与过渡板20的连接处,使得外观上更加美观,另一方面,弯折部24可增加过渡板20本身的强度,使得过渡板20对顶盖外板10的支撑更加稳固。

在本公开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侧围焊接总成30包括侧围外板32和侧围内板33,侧围外板3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贴合部,侧围内板3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贴合部,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面贴合连接并形成贴合部分31,贴合部分31、第二过渡部22和顶盖加强板40的下端部依次贴合连接,从而增加了第二过渡部22和顶盖加强板40连接处的强度,增加对顶盖外板10的支撑强度。可选地,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第二过渡部22具有长约20mm的平面,以便于与贴合部分31贴合。

为了增加侧围焊接总成30的强度,还可在侧围外板32和侧围内板33之间设置侧围加强板34,侧围加强板34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贴合部分31,并与上述的贴合部分31贴合,进一步地增加了贴合部分31的强度。

本公开中对顶盖外板1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可根据需要设置,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顶盖外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顶盖侧板11和连接于顶盖侧板11之间的顶板12,顶盖侧板11与顶板12之间的夹角为90°~130°的钝角。顶盖外板10整体上构造成梯形结构,力学性能更好,使得顶盖侧板11的底部支撑于侧围焊接总成30更加稳固。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上述的顶盖连接结构100。由于具有上述的顶盖连接结构100,“人”字形支撑结构对顶盖的支撑更加稳固,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可共同分担顶盖外板10的压力,从而减小顶盖侧板11和顶盖加强板40与侧围焊接总成30之间的连接点处的受力,若连接点通过焊接连接,则能够减小脱焊的风险。因此,本公开中的车身结构,能够根据需要增加顶盖的高度,又能够保证顶盖连接结构100具有足够的强度。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多自由度汽车主动空气动力学套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