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引导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文档序号:1224521 发布日期:2020-09-08 浏览:22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薄片引导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Sheet guide mechanism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是由 平林健一 平嶋拓 于 2020-02-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引导机构以及印刷装置。在所述印刷装置中,使薄片介质的安置等所需的操作变得容易。在罩(60)向关闭位置(C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使第二卡合部(61)与第一卡合部(91)接触以使第一卡合部(91)进行位移,从而使引导部(97)向引导位置(D2)进行移动,并且在罩(60)从关闭位置(C0)朝向第一打开位置(C1)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卡合部(61)与第一卡合部(91)之间的接触被解除,从而使引导部(97)从引导位置(D2)向开放位置(D1)进行移动。(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heet guide mechanism and a printing apparatus. In the printing apparatus, operations required for setting of sheet media and the like are facilitated. The guide section (97) is moved to the guide position (D2) by displacing the first engaging section (91) by bringing the second engaging section (61) into contact with the first engaging section (91) while the cover (60) is moved to the closed position (C0), and the guide section (97) is moved from the guide position (D2) to the open position (D1) by releasing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second engaging section (61) and the first engaging section (91) while the cover (60) is moved from the closed position (C0) to the first open position (C1).)

薄片引导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引导机构以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在对用纸等薄片状的印刷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中,具备按压印刷介质的端部的薄片引导机构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现有的印刷装置中,在将印刷介质安置于薄片引导机构上的情况下,需要较多的操作。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在实施了打开印刷装置的罩的操作之后,需要使按压印刷介质的引导部向开放位置移动的操作。另外,还需要将印刷介质配置于薄片引导机构上的操作、使引导部向引导位置移动的操作、以及关闭罩的操作。因此,希望减轻在安置印刷介质等的情况下的操作负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8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对薄片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具备对薄片介质进行引导的薄片引导机构的结构中,使薄片介质的安置等所需的操作变得容易。

解决上述课题的一个方式为一种薄片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将薄片介质夹持在承接部与引导部之间,并对所述薄片介质进行引导,在所述薄片引导介质中,所述引导部被构成为,能够移动至与所述承接部对置并夹持所述薄片介质的引导位置、和在与所述承接部之间能够插拔所述薄片介质的开放位置,所述薄片引导机构具备:罩,其对所述薄片介质进行覆盖;第一卡合部,其与所述引导部卡合,从而使所述引导部向所述引导位置进行移动,所述罩具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能够移动至覆盖所述薄片介质的关闭位置、和形成有能够对所述薄片介质进行操作的开口的打开位置,并且在所述关闭位置处与所述第一卡合部接触,在所述罩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接触以使所述第一卡合部进行位移,从而使所述引导部向所述引导位置进行移动,在所述罩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之间的接触被解除,从而使所述引导部从所述引导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进行移动。

在上述薄片引导机构中,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引导部朝向所述开放位置进行施力,在所述罩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而使所述引导部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而被按压,以使所述引导部向所述引导位置进行移动。

在上述薄片引导机构中,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所述承接部以及所述引导部被配置于,在所述薄片介质的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两个部位处,所述承接部以及所述引导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具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与所述薄片介质抵接从而对所述薄片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在上述薄片引导机构中,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两个所述承接部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在所述薄片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

此外,达成上述目的的另一个方式为一种印刷装置,其具有:输送部,其对所述薄片介质进行输送;印刷部,其对所述薄片介质实施印刷;上述方式中所记载的薄片引导机构,所述印刷装置通过所述薄片引导机构,来对利用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薄片介质进行引导。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填装了折叠纸后的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印刷装置的后视图。

图3为表示前支承部和罩前部的卡合机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为表示后支承部和罩后部的卡合机构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5为表示罩后部的缓冲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为表示填装卷筒纸后的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薄片引导机构的侧视图。

图8为表示薄片引导机构的俯视图。

图9为表示纸按压件的立体图。

图10为纸按压件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1为纸按压件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符号Up表示上方,符号Fr表示前方,符号Rh表示右方。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具备印刷装置主体10。在印刷装置主体10中,设置有对记录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部20、对记录介质进行收纳的收纳部21、对收纳部21进行覆盖的罩60。在印刷装置主体10中,收纳部21被设置于印刷部20的后方。

图1所示的用纸P为折叠纸101。用纸P被引导至纸引导件33与纸按压件34处,并且被输送至前方的印刷部20处。在印刷部20处被实施了印刷的用纸P通过被形成于印刷装置1的前表面上的排纸口22而被排出。纸引导件33为从下方对用纸P进行支承的台,纸按压件34与纸引导件33对置并位于用纸P的上方,且对用纸P的翘起进行按压。

在纸引导件33以及纸按压件34的前方配置有印刷部20。印刷部20由压印板35、印刷头40、滑架引导轴41、42而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头40能够喷射多种颜色的油墨。作为可喷射的油墨,例如能够向用纸P喷射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种颜色的油墨。油墨被贮藏在墨盒24内。

墨盒24被配置于印刷装置主体10的前下部处。油墨供给单元23被设置于印刷装置主体10的前上部处。墨盒24内的油墨经由油墨供给单元23而被供给至印刷头40。印刷头40沿着被配置在印刷装置1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滑架引导轴41、42而进行扫描,从而对用纸P实施印刷。此外,在墨盒24的前方处,配置有对印刷装置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基板25。

印刷部20的压印板35具有沿着输送方向F而被配置的平面。该平面位于用纸P的输送路径110的下方,并与印刷头40对置。压印板35被固定在印刷装置1的印刷装置主体10中,并从下方对用纸P进行支承。压印板35的平面在印刷装置1的设置状态以及使用状态下几乎成为水平。在压印板35的平面上穿过有输送带52,输送带52为宽度较宽的无端形状的带,且以从压印板35的平面上经由辊52a而绕到压印板35的下方的方式而被配置。

输送带52的表面中的至少在压印板35的平面上朝向上方的面成为摩擦系数较高的粗糙面。输送带52优选为由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而构成。而且,在压印板35的下方,配置有使输送带52运动的未图示的驱动机构。

在印刷头40与纸按压件34之间,以与压印板35对置的方式而配置有未图示的从动辊。

从动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印刷装置1的印刷装置主体10支承。从动辊朝向压印板35的平面而被施力。在输送路径110上,用纸P被夹持在未图示的从动辊与输送带52之间,并且伴随着输送带52的移动而可靠地向输送方向F被输送。

此外,在印刷头40中配置有未图示的按压辊,所述按压辊对用纸P进行按压以使之不会从输送带52上翘起。通过纸引导件33和纸按压件34、输送带52、辊52a以及对输送带52进行驱动的机构,从而成为将用纸P向印刷部20进行输送的输送部30。

在印刷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上,能够安装用于将用纸P切断的剪切器单元。剪切器单元既可以为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对局部进行切断的构件,也可以为将用纸P完全地切断用纸的构件。印刷装置1能够通过剪切器单元从而将利用印刷头40而被实施了印刷的用纸P剪切为预定长度,并从排纸口22排出。

在印刷装置主体10的前面上,且在排纸口22的下方,以可拆装的方式而设置有未图示的收卷单元。收卷单元具有对从排纸口22被排出的用纸P进行收卷的收卷滚筒、和使收卷滚筒旋转的未图示的驱动部,由此能够对用纸P进行收卷。也可以在印刷装置主体10的前表面上安装剥皮器。剥皮器能够在将标签从剥离纸上取下的同时对剥离纸进行收卷。

在印刷装置主体10的后部处,设置有上部开口了的收纳部21。收纳部21被配置于印刷部20的后方。在收纳部21内配置有纸引导件33和纸按压件34。收纳部21被罩60覆盖。

根据本实施方式,罩60以向两个方向R1、R2开闭自如的方式而被前支承部11和后支承部12支承。罩60以前支承部11为基准而使后部60r向第一方向R1被转动,从而被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C1。此外,罩60以后支承部12为基准而使前部60f向第二方向R2被转动,从而被转动至第二打开位置C2。

图2为印刷装置的后视图。

如图2所示,在罩60被关闭了的状态下,在印刷装置1的后表面上形成有***口71。***口71被形成在设置于后部60r的下部处的切口部60n、与印刷装置1的外装6的后部上缘6a之间。***口71被形成在收纳部21的后端的上部处。

如图1所示,折叠纸101穿过与收纳部21连通的***口71,而被供给至印刷装置1的内部。

切口部60n在图1所示的罩60关闭的关闭位置C0处,被开口形成至超过下述的第二支轴12a的高度的位置为止。由此,在罩60打开至第二打开位置C2处的状态下,在切口部60n与外装6之间形成有***口71。因此,由于即使罩60位于第二打开位置C2***口71也会在后方露出,因此也能够将用纸P穿过***口71,并将折叠纸101填装到印刷装置1中。

此外,罩60以前支承部11为基准而使后部60r向第一方向R1被转动,从而被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C1。在罩60被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C1时,由收纳部21和第一打开位置C1的罩60所包围的开口朝向印刷装置1的后方而大幅度地开口。由此,即使罩60位于第一打开位置C1处,也能够容易地从印刷装置1的后方填装被配置于印刷装置1的后方处的折叠纸101。

图3为表示前支承部11与罩60的前部60f的卡合机构A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在被设置于印刷装置主体10的左右侧部上的前支承部11之间,配置有罩60的前部60f。在左右前支承部11中,分别设置有朝向罩60延伸的第一支轴11a。左右第一支轴11a与下述的第二支轴12a一起构成了对罩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支轴部60a。

在罩60的前部60f被打开的情况下,卡合机构A与第一支轴11a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且前部60f与前支承部11分离。

第一支轴11a为朝向罩60而突出的较短的销。第一支轴11a的延伸方向与印刷装置1的左右方向一致。

卡合机构A由与第一支轴11a卡合的第一钩部件65、作为第一钩部件65的转动轴的前杆64f、和将卡合解除的前手柄66f而被构成。被设置于罩60的前部60f的左右的第一钩部件65分别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而被固定在前杆64f的左右端部上。

在前杆64f的中央处固定有前手柄66f,前手柄66f将前杆64f作为转动轴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罩60支承。

在图1所示的罩60关闭的位置C0处,第一支轴11a嵌入于被设置在前部60f的左右侧面上的引导槽67中,并通过第一钩部件65而被卡合。第一钩部件65被构成为,顶端部朝向旋转方向而弯曲了的钩形状。第一钩部件65能够在卡合位置A1和解除位置A2之间进行移动。

第一钩部件65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而被施力,以从解除位置A2向卡合位置A1移动。

引导槽67在罩60关闭的状态下,在前部60f的厚度方向上从中途部朝向斜前下方而被设置。

在将罩60的前部60f关闭时,第一支轴11a通过引导槽67的下端部67b而被导入至引导槽67内。而且,第一支轴11a与第一钩部件65抵接,从而使第一钩部件65朝向解除位置A2进行转动。当第一支轴11a到达引导槽67的上端部67a时,第一钩部件65回到卡合位置A1处。而且,第一支轴11a被保持在引导槽67的上端部67a与第一钩部件65之间。由此,使卡合机构A和第一支轴11a卡合。

在卡合位置A1处,第一钩部件65从引导槽67的后表面67c向引导槽67侧突出。在引导槽67内,第一钩部件65被构成为,朝向引导槽67的下端部67b且向引导槽67内的突出量变少的形状。

在将罩60的前部60f关闭时,前部60f以图2所示的第二支轴12a为中心而向下方被转动。由此,第一支轴11a被导入至引导槽67内,第一支轴11a对第一钩部件65进行按压并使之转动。而且,当第一支轴11a到达引导槽67的上端部67a时,第一钩部件65向引导槽67内突出,从而通过第一钩部件65和引导槽67而使第一支轴11a被卡止。

当从前部60f打开罩60时,将第一支轴11a的卡止解除。此时,前手柄66f以前杆64f为中心而向上方被转动。由此,前手柄66f以及第一钩部件65向解除位置A2进行移动。

而且,第一钩部件65从引导槽67内退避开。由此,第一支轴11a的卡止被解除,并且在第一支轴11a嵌入至引导槽67内的状态下,罩60的前部60f能够向第二方向R2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轴11a的周围设置有作为齿轮轮列的缓冲机构70,所述缓冲机构70对以前部60f为中心的转动进行缓冲。缓冲机构70由被设置于印刷装置1的前支承部11的上端部处的第一内齿轮73、被设置于罩60的前部60f处的第一正齿轮72、中间齿轮74、第一减振器76、被安装于第一减振器76的旋转轴上的减振齿轮75而被构成。

第一正齿轮7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罩60支承。第一正齿轮72的转动轴与印刷装置1的左右方向一致。与第一正齿轮72相啮合的中间齿轮74经由减振齿轮75而向第一减振器76传递第一正齿轮72的旋转。作为第一减振器76,例如能够使用利用了流动阻力的旋转减振器、或利用了摩擦阻力的旋转减振器。第一内齿轮73被设置在第一支轴11a的周边部处,且被设置在旋转轨道部分上。第一内齿轮73在前支承部11的上端部处,被形成在以第一支轴11a为中心的圆弧上。

第一正齿轮72被配置为,在罩60处于关闭位置C0时,第一正齿轮72的一部分从前部60f向前方突出。

当罩60以第一支轴11a为中心而转动预定的角度以上时,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啮合,且第一正齿轮72进行旋转。而且,第一减振器76对第一正齿轮72的旋转施加负载,从而对罩60的转动进行缓冲。预定的角度根据罩60形状而被适当地设定。

在前部60f的缓冲机构70中,设置有第一正齿轮72和第一内齿轮73不啮合的范围。直线F1为,穿过罩60处于关闭位置C0的第一正齿轮72的旋转中心和第一支轴11a的直线。直线F2为,在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开始接触的状态下穿过第一正齿轮72的旋转中心和第一支轴11a的直线。直线F3为,在罩60的第二打开位置C2处穿过第一正齿轮72的旋转中心和第一支轴11a的直线。

在直线F1至直线F2的旋转范围G1内,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不接触,且第一减振器76不进行动作。转动范围G1的角度构成,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不接触的预定的角度G1。此外,也可以将转动范围G1设定为,从罩60关闭位置C0起至第二支轴12a与第二钩部件68接触的转动位置为止的范围。由此,通过与第二支轴12a的接触,从而在罩60的姿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易对第一正齿轮72和第一内齿轮73施加负载。

在从直线F2至直线F3的转动范围G2内,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接触,且第一减振器76进行动作。如此,在罩60的关闭位置C0起至第二打开位置C2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减振器76不进行动作的转动范围G1、和第一减振器76进行动作的转动范围G2。

图4为表示后支承部12和罩60的后部60r的卡合机构B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卡合机构B由第二钩部件68、作为第二钩部件68的转动轴的后杆64r、和与第二钩部件68一体地进行转动的后手柄66r而被构成。第二钩部件68被固定于后杆64r上。第二钩部件68分别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而被固定于后杆64r的左右端部上。此外,在后杆64r的中央部上固定有后手柄66r。后手柄66r将后杆64r作为转动轴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罩60支承。

在被设置于印刷装置1的左右侧部上的后支承部12之间配置有罩60的后部60r。在后支承部12上分别设置有朝向罩60延伸的第二支轴12a。左右第二支轴12a与第一支轴11a一起构成了对罩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支轴部60a。第二支轴12a为朝向罩60而突出的较短的销。而且,第二支轴12a的延伸方向与印刷装置1的左右方向一致。

在罩60的后部60r被打开的情况下,卡合机构B与第二支轴12a的卡合被解除,后部60r与后支承部12分离。

在罩60的关闭位置C0处,第二支轴12a嵌入于被设置在罩60上的引导槽69中,并通过第二钩部件68而被卡止。

引导槽69被设置在罩60的后部60r的左右侧面上。引导槽69在罩60关闭的状态下,从后部60r的下端部朝向斜前下方而被设置。引导槽69的下端部69b朝向下方而开口。在将罩60关闭时,第二支轴12a通过引导槽69的下端部69b而被导入至引导槽69内。第二支轴12a通过引导槽69的上端部69a和第二钩部件68而被卡止。

第二钩部件68被构成为,顶端部朝向转动方向而弯曲的钩形状。第二钩部件68能够在卡合位置B1与解除位置B2之间移动。第二钩部件68通过弹簧68a而被施力,以从解除位置B2向卡合位置B1进行转动。

第二钩部件68从引导槽69的前表面69c向引导槽69内突出。向引导槽69内突出了的部分的第二钩部件68被构成为,朝向引导槽69的下端部69b而向引导槽69内的突出量变少。

由此,在将罩60的后部60r关闭时,第二支轴12a向引导槽69被导入,且第二支轴12a对第二钩部件68进行按压,从而使第二钩部件68从卡合位置B1向解除位置B2转动。

而且,当第二支轴12a到达引导槽69的上端部69a时,第二钩部件68向引导槽69内突出,从而第二支轴12a通过第二钩部件68和引导槽69而被卡止。

在将罩60的后部60r打开时,第二支轴12a的卡止被解除。通过将后手柄66r向上方转动,从而使第二钩部件68从引导槽69内退避开,且第二钩部件68从卡合位置B1向解除位置B2进行移动。由此,第二支轴12a的卡止被解除,第二支轴12a能够在引导槽69内进行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作为齿轮轮系的缓冲机构80,所述缓冲机构80对以后部60r为中心的转动进行缓冲。

缓冲机构80由被设置于后支承部12的上端部上的第二内齿轮83、第二正齿轮82、中间齿轮84、第二减振器86、和与第二减振器86的转动轴一体地进行转动的减振齿轮85而被构成。

第二正齿轮82、中间齿轮84、和第二减振器86被设置于罩60的后部60r上。第二内齿轮83被设置于第二支轴12a的周边部、且被设置旋转轨道部分上。第二内齿轮83在后支承部12的上端部处,被形成在以第二支轴12a为中心的圆弧上。

第二正齿轮8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而被罩60的后部60r支承。第二正齿轮82的转动轴与印刷装置1的左右方向一致。与第二正齿轮82啮合的中间齿轮84向第二减振器86传递第二正齿轮82的旋转。而且,第二减振器86对第二正齿轮82的旋转运动进行缓冲。

第二正齿轮82被配置为,一部分从后部60r向下方突出。而且,当罩60以第二支轴12a为中心而转动预定的角度以上时,第二正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83啮合,且第二正齿轮82进行旋转。而且,第二减振器86对第二正齿轮82的旋转施加负载,从而对罩60的转动进行缓冲。此外,通过第二减振器86的设定,从而能够实现不因罩60的自重而引起转动。预定的角度根据罩60的形状而被适当地设定。

接下来,对缓冲机构70、8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为表示罩60的后部60r的缓冲机构80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5中,状态S1表示罩60被关闭的状态。

在该状态S1下,第二正齿轮82和第二内齿轮83并未啮合,且后部60r的第二减振器86并未进行动作。转动范围H1的角度成为第二正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83不接触的预定的角度H1。

状态S2表示罩60的前部60f向上方被转动、且第二正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83开始啮合的状态。当第二正齿轮82和第二内齿轮83开始啮合时,第二减振器86开始进行动作。

状态S3表示罩60向后方的最大转动状态。状态S3表示罩60被打开至第二打开位置C2的状态。在状态S3下,罩60向第二方向R2的转动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而被限制。直线L1为,状态S1下的将第二支轴12a与第二正齿轮82的旋转轴82a连结的直线。直线L2为,状态S2下的将第二支轴12a与旋转轴82a连结的直线。直线L3为,状态S3下的将第二支轴12a与旋转轴82a连结的直线。

罩60从状态S1到状态S3,将第二支轴12a作为转动中心而被转动。在状态S1至状态S3的范围内,设置有第二减振器86不发挥作用的范围。在状态S1至状态S2的罩60的转动范围H1内,第二正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83不接触。

而且,在从状态S2至状态S3的罩60的旋转范围H2内,第二正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83接触。

在转动范围H1内,第二正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83不啮合。因此,在转动范围H1内,第二减振器86不进行动作。

在以第二支轴12a为转动中心而将罩60打开的情况下,前部60f的前手柄66f被抬起。前手柄66f被抬起,从而第一支轴11a与卡合机构A的卡合被解除。前部60f向第二方向R2进行转动。由于第二减震器86直到与第一支轴11a之间的卡合被充分地解除为止而不进行动作,因此用于打开前部60f的转动范围H1内的动作能够被顺利地实施。

在转动范围H2内,第二正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83啮合。此时,第二正齿轮82在向旋转方向R3进行旋转的同时与第二内齿轮83啮合。

由此,第二正齿轮82通过罩60的转动而进行转动,从而驱动力经由中间齿轮84以及减振齿轮85而被传递至第二减振器86。而且,第二减振器86进行动作从而对罩60的转动施加负载。因此,当在转动范围H2内使罩60转动的情况下,罩60的转动时的举动通过第二减振器86而稳定。此外,抑制了罩60的急剧的开闭。

在以第二支轴12a为转动中心而将罩60关闭的情况下,能够从在转动范围H2内第二减振器86进行动作的状态变为在转动范围H1内第二减振器86不进行动作的状态,并且使第一支轴11a容易地与罩60卡合。由此,能够可靠地将罩60关闭。此外,能够利用罩60的自重而将罩60的前部60f关闭。也可以将转动范围H1设定为,从罩60处于关闭位置C0时起至第一支轴11a与第一钩部件65接触的转动位置为止的范围。由此,通过与第一支轴11a的接触,从而在罩60的姿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易对第二正齿轮82和第二内齿轮83施加负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60即将从打开状态变为关闭位置C0之前,如图5的状态S1所示,以第二正齿轮82与第二内齿轮83不啮合的方式而成为第二正齿轮82向第二内齿轮83的外侧退让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罩60在第二正齿轮82和第二内齿轮83啮合的状态下成为关闭位置C0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第二正齿轮82的锁止。

第二减振器86的阻力能够任意地设定,并且还能够通过第二减振器86来对因罩60的自重而引起的转动进行限制。在该情况下,在罩60从状态S2到状态S3的期间,能够将罩60保持在任意的位置上。

接下来,对图3所示的前部60f的缓冲机构70的动作进行说明。

缓冲机构70的动作与缓冲机构80的动作几乎相同。罩60从图3的关闭的状态起,如图1所示,以前支承部11为基准而使后部60r向第一方向R1被转动,从而被转动至第一打开位置C1。

图3的状态为,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不啮合的状态,从而缓冲机构70不进行动作。当罩60从图3的关闭的状态开始慢慢地向第一方向R1转动时,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开始啮合,且与上述的缓冲机构80的动作同样地,第一减振器76开始慢慢地进行动作。当罩60到达作为向前方的最大旋转状态的第一打开位置C1时,罩60向第一方向R1的转动通过未图示的止动件而被限制。

转动范围G1为,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不接触,且第一减振器76不进行动作的范围。转动范围G2为,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接触,且第一减振器76进行动作的范围。如此,即使在罩60的前部60f的缓冲机构70中,也与缓冲机构80同样地,设置有第一减振器76不进行动作的转动范围G1和第一减振器76进行动作的转动范围G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60即将从打开状态变为关闭位置C0之前,如图3所示,以第一正齿轮72与第一内齿轮73不啮合的方式而成为第一正齿轮72向第一内齿轮73的外侧退让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罩60在第一正齿轮72和第一内齿轮73啮合的状态下成为关闭位置C0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第一正齿轮72的锁止。

第一减振器76的阻力能够任意地设定,并且还能够通过第一减振器76来对因罩60的自重而引起的转动进行限制。

图6示出了填装卷筒纸102后的状态。对与图1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以示出,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印刷装置1的前方填装卷筒纸的情况下,罩60的前部60f向第二方向R2被转动,从而收纳部21被打开。在被打开的收纳部21中配置有卷筒纸102。所配置的卷筒纸102的一端被拉出,并被填装在纸引导件33与纸按压件34之间。而且,用纸P被导入至印刷部20中,且罩60被关闭。由于在从印刷装置1的前方进行操作时,从罩60的前部60f打开进而打开至第二打开位置C2,因此从印刷装置1的前方进行操作的操作空间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罩60的后部60r打开至图1所示的第一打开位置C1,并从印刷装置1的后方填装卷筒纸102。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罩60从前部60f或后部60r被打开,因此能够沿着用纸P的输送方向F而从印刷装置1的前方以及后方填装折叠纸或卷筒纸。因此,难以为了用纸P的填装操作而使印刷装置1的配置上的自由度受到限制。

接下来,对薄片引导机构90进行说明。

图7为表示薄片引导机构90的侧视图。图8为表示薄片引导机构90的俯视图。

薄片引导机构90将用纸P在输送部30中进行引导。薄片引导机构90包括被设置于纸引导件33的引导面33b上的纸按压件34、以及罩60。在引导面33b上,在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上分离地配置有一对纸按压件34。将这些纸按压件设为右侧纸按压件34a、以及左侧纸按压件34b。

纸按压件34在通过右侧纸按压件34a以及左侧纸按压件34b而分别支承用纸P的右侧端部和左侧端部的状态下,对用纸P进行输送。通过该结构,从而限制了输送过程中的用纸P的翘起,由此能够稳定地输送用纸P。

左侧纸按压件34b被固定于引导面33b上的左端部处。右侧纸按压件34a以沿着引导面33b而能够在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被设置。

如下文所述,右侧纸按压件34a使用纸P夹持在承接部96与引导部97之间,左侧纸按压件34b使用纸P夹持在承接部196与引导部197之间。用纸P在通过右侧纸按压件34a和左侧纸按压件34b而分别支承左右两侧端部的状态下,向输送方向F被输送。

在引导面33b上形成有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而延伸的引导开口33a。引导开口33a为在引导面33b上被穿设的槽,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所述引导开口33a与输送方向F正交,并且在印刷装置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

左侧纸按压件34b被固定于引导开口33a的左端处。

右侧纸按压件34a具备盒部96h。盒部96h具有从右侧纸按压件34a向下方突出的锁止轴96d、和被安装于锁止轴96d的下端处的锁止板96f,锁止板96f被嵌入于引导开口33a中。在引导开口33a的内部配置有轨道33d,锁止板96f位于轨道33d的下方。

在锁止板96f上安装有摩擦体96e。锁止板96f通过未图示的施力部件,而向将摩擦体96e压贴在轨道33d上的方向被施力。在该状态下,通过摩擦体96e与轨道33d之间的摩擦,从而使锁止板96f被固定在轨道33d上。

在右侧纸按压件34a上设置有解除手柄98。解除手柄98通过未图示的联杆而与锁止板96f连结,并且在解除手柄98被实施了按压操作的情况下,锁止板96f以锁止轴96d为中心而向图中由符号R4所表示的方向进行转动。由此,摩擦体96e与轨道33d分离,从而锁止板96f的固定被解除。

右侧纸按压件34a能够沿着引导开口33a而进行移动,并且在解除手柄98未被按压的状态下,通过摩擦体96e与轨道33d之间的摩擦而被固定。当解除手柄98被按压时,右侧纸按压件34a能够沿着引导开口33a而进行移动。如此,由于能够配合于用纸P的侧端部的位置而使右侧纸按压件34a沿着引导开口33a进行移动,因此印刷装置1能够通过纸按压件34来对各种宽度的用纸P进行支承。

接下来,对用于使纸按压件34夹持用纸P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右侧纸按压件34a和左侧纸按压件34b除了向引导开口33a的固定状态之外,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被构成。因此,在下文中,利用右侧纸按压件34a来进行说明。

图9为表示右侧纸按压件34a的立体图。图10为右侧纸按压件34a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1为右侧纸按压件34a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在图9、图10以及图11中,作为右侧纸按压件34a的各个部分的位置而示出了开放位置D1、引导位置D2、以及***位置D3。

开放位置D1示出了在右侧纸按压件34a中能够实现用纸P的安装以及拆下的状态。引导位置D2示出了用纸P以不拆装的方式被右侧纸按压件34a支承、并且右侧纸按压件34a对向输送方向F被输送的用纸P进行引导的状态。对于***位置D3,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除了上述的承接部96以及引导部97之外,右侧纸按压件34a还具备第一卡合部91。第一卡合部91为,通过臂轴93而将抵接臂92与卡合臂94连结在一起的连杆,且在臂轴93上配置有弹簧95。

抵接臂92为与印刷装置1的罩60抵接的棒状部件,并且从右侧纸按压件34a突出。臂轴93为,被直立设置于承接部96上的轴,并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对抵接臂92以及卡合臂94进行支承。

如图11所示,抵接臂92以及卡合臂94在印刷装置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被依次重叠,且抵接臂92位于右侧。

弹簧95为扭转弹簧,线圈部件95a被***嵌合于臂轴93中从而被固定。弹簧95的一端与抵接臂92卡合,且另一端与卡合臂94卡合。通过弹簧95,从而抵接臂92和卡合臂94以臂轴93为中心而以维持预定的相对位置的方式被施力。详细而言,抵接臂92和卡合臂94以维持开放位置D1上的相对位置的方式而被弹簧95施力。在向抵接臂92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抵接臂92和卡合臂94维持开放位置D1上的相对位置,并且以臂轴93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在此,在抵接臂92与卡合臂94之间被施加了预定以上的外力的情况下,抵接臂92和卡合臂94克服弹簧95的施力而相互进行位移。

抵接臂92从臂轴93起向输送方向F上的上游侧突出。抵接臂92的顶端部向与引导面33b分离的方向弯曲,并且将弯曲了的顶端设为抵接部92a。如下文所述,抵接部92a与被设置于印刷装置1的罩60上的第二卡合部61抵接。抵接部92a的顶端被加工成曲面,以便在与第二卡合部61抵接的状态下易于进行滑动。

另一方面,卡合臂94的顶端向引导面33b侧延伸,并且在卡合臂94的顶端部处设置有与引导部97卡合的卡合部94a。

承接部96具备承接部框架96a,并且在承接部框架96a上直立设置有臂轴93。此外,在承接部96的下部,引导部9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转动轴96i支承。转动轴96i为例如与输送方向F平行的轴。

在承接部96中设置有在与引导部97之间夹持用纸P的对置面96b、和对用纸P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面96c。对置面96b为大致平行于引导面33b的面,并且被配置于引导部97的转动范围内。通过使引导部97与用纸P的上表面接触,并且使对置面96b与用纸P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对用纸P进行支承。由于对置面96b从承接部框架96a向左方向延伸,并且被形成为顶端上升的斜面状,因此能够防止用纸P的侧端部的断裂或弯曲。

限制面96c为与引导面33b交叉的方向上的面,并且沿着输送方向F而延伸。由于限制面96c相对于对置面96b而被构成为锐角,因此能够有效地限制模切标签纸等用纸P的侧端的移动。

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印刷装置1在左侧纸按压件34b中也具备与右侧纸按压件34a左右对称的结构。由此,能够在防止用纸P的侧端部的断裂或弯曲的同时,对用纸P的侧端部进行支承,从而对正在输送的用纸P进行引导。

另外,也可以采用将限制面96c设置在引导部97上的结构。例如,能够设为如下结构,即,在引导位置D2处,引导部97的限制面对用纸P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结构。

引导部9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被转动轴96i支承,并且向图11所示的开放位置D1和引导位置D2进行位移。引导部97具备在引导位置D2处与对置面96b对置的薄片按压体97a。薄片按压体97a为,在引导位置D2处与用纸P相接的面,并且在与对置面96b之间对用纸P进行夹持。

薄片按压体97a被***至形成在引导部97的引导部框架97f上的***孔97b中。在***孔97b的内部配置有对引导部框架97f和薄片按压体97a进行施力的弹簧97c。此外,通过被设置于引导部97上的未图示的止动件,从而限制了薄片按压体97a从引导部框架97f的突出。弹簧97c由压缩线圈弹簧而构成,并且在引导位置D2处,以预定的力而对薄片按压体97a朝向用纸P进行施力。换言之,用纸P通过薄片按压体97a并利用弹簧97c的施力而被按压。通过该结构,从而能够使施加到用纸P上的按压力稳定,由此不会发生例如过度地按压用纸P而妨碍输送的情况。

另外,在左侧纸按压件34b中,在引导部197上设置有两个薄片按压体197a,从而对用纸P的左侧端部进行按压。

在引导部97与承接部96之间配置有施力部件99。施力部件99以与转动轴96i卡合的方式而被配置,并且具有未图示的扭转弹簧。

在引导部97的承接部框架96a侧形成有第一卡止部97d,在承接部框架96a的引导部97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二卡止部96g。施力部件99位于第一卡止部97d与第二卡止部96g之间,并且通过扭转弹簧的施力而向使第一卡止部97d与第二卡止部96g接近的方向进行施力。即,施力部件99对以转动轴96i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引导部97向开放位置D1侧进行施力。因此,引导部97在未被施加外力的状态下,通过施力部件99的施力而位于开放位置D1处。引导部97的转动范围通过被配置于承接部框架96a上的未图示的止动件,而被限制在开放位置D1与引导位置D2之间。

引导部97被配置于卡合臂94的左侧,卡合臂94侧的端缘部97e在开放位置D1处与作为卡合臂94的顶端的卡合部94a卡合。端缘部97e在开放位置D1处位于图11中的下部、即接近引导面33b的位置处。如下文所述,通过卡合臂94进行转动,从而端缘部97e利用卡合部94a而被抬起,进而向与引导面33b分离的方向被按压。通过该按压力,从而引导部97以转动轴96i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并从开放位置D1向引导位置D2进行位移。

左侧纸按压件34b具有与右侧纸按压件34a左右对称的结构,并且具备与右侧纸按压件34a的第一卡合部91相对应的第一卡合部191、与承接部96相对应的承接部196、以及与引导部97相对应的引导部197。此外,左侧纸按压件34b具备与右侧纸按压件34a的抵接臂92以及卡合臂94相对应的抵接臂192以及卡合臂194。因此,由于左侧纸按压件34b的结构以及动作与上文所述的右侧纸按压件34a相同,因此省略一部分的图示以及说明。

对于薄片引导机构90,能够在罩60被打开的状态下接近并操作。在向薄片引导机构90填装用纸P的情况下、以及将用纸P取出的情况下,罩60被打开至第一打开位置C1或者第二打开位置C2,从而能够实现对于纸按压件34的操作。

在罩60处于第一打开位置C1或者第二打开位置C2的情况下,右侧纸按压件34a以及左侧纸按压件34b位于开放位置D1处。

在罩60从第一打开位置C1或者第二打开位置C2向关闭位置C0被关闭的过程中,从罩60向右侧纸按压件34a以及左侧纸按压件34b施加按压力,以使右侧纸按压件34a和左侧纸按压件34b向引导位置D2进行位移,由此对用纸P进行夹持。

如图7所示,在罩60的背面60b上设置有第二卡合部61,所述第二卡合部61在关闭位置C0处朝向收纳部21而突出。第二卡合部61包括右卡合体61a以及左卡合体61b。

左卡合体61b被设置于在关闭位置C0处与罩60的左部的左侧纸按压件34b对置的位置处。右卡合体61a被配置在与左卡合体61b相比靠右侧处。右卡合体61a在印刷装置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上被延伸设置,并且对应于右侧纸按压件34a能够沿着引导开口33a移动的范围而被配置。因此,即使右侧纸按压件34a沿着引导开口33a而移动,右卡合体61a也会位于与右侧纸按压件34a对应的位置处。

在第一打开位置C1与关闭位置C0或者第二打开位置C2与关闭位置C0之间的位置处,右卡合体61a与位于开放位置D1的右侧纸按压件34a的第一卡合部91抵接。同样地,左卡合体61b与位于开放位置D1的第一卡合部191的抵接臂192抵接。当罩60进一步向接近关闭位置C0的位置移动时,右卡合体61a对抵接臂92进行按压,左卡合体61b对抵接臂192进行按压。

在右侧纸按压件34a中,抵接部92a通过被右卡合体61a按压,从而使抵接臂92向图10所示的R6方向进行转动。伴随于此,抵接臂92以及卡合臂94从开放位置D1向引导位置D2进行位移。

通过卡合臂94进行位移,从而卡合部94a如图11所示的那样将端缘部97e上推,由此克服施力部件99的施力而使引导部97向R5方向进行转动。

引导部97在罩60到达关闭位置C0之前,到达引导位置D2。进而,当罩60进行位移而到达关闭位置C0时,抵接臂92相对于引导位置D2而大幅度地进行转动,并到达图10的***位置D3。

在抵接臂92从引导位置D2向***位置D3位移的过程中,引导部97位于引导位置D2,并且由卡合臂94向该引导部97施加进一步的力。但是,在印刷装置1中,成为如下结构,即,抵接臂92和卡合臂94未被固定,卡合臂94经由弹簧95而与抵接臂92连结的结构。因此,在抵接臂92与卡合臂94之间被施加了与弹簧95的施力相比而较大的力的情况下,弹簧95将发生变形而吸收过剩的力。因此,不会从卡合臂94向引导部97施加过度的力。

另外,引导部97的转动范围通过被配置于承接部框架96a上的未图示的止动件而被限制,从而引导部97不会超过引导位置D2而接近引导开口33a。因此,从右侧纸按压件34a施加到用纸P的力不会超过弹簧97c的施力。因此,通过右侧纸按压件34a,从而能够以适当的力来按压并支承用纸P,由此不会阻碍用纸P的输送。

此外,在罩60位于关闭位置C0的状态下,抵接臂92位于***位置D3,并通过弹簧95的施力而被支承。在该状态下,由于右侧纸按压件34a对用纸P进行按压的状态不会被解除,因此能够稳定地对用纸P进行输送。此外,能够防止右侧纸按压件34a中的部件的松动。

上述的动作在使罩60从第一打开位置C1关闭而移动至关闭位置C0的情况、以及使罩60从第二打开位置C2关闭的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情况下均适合。

此外,在将罩60从关闭位置C0而打开至第一打开位置C1或者第二打开位置C2的情况下,伴随着罩60的转动,右卡合体61a向与抵接臂92分离的方向进行移动,左卡合体61b向与抵接臂192分离的方向进行移动。

伴随于此,抵接臂92从***位置D3经过引导位置D2而朝向开放位置D1进行移动。卡合臂94伴随着抵接臂92的位移而进行转动,从而卡合部94a从端缘部97e起向下方远离。在该过程中,引导部97通过施力部件99的施力而从引导位置D2向开放位置D1进行位移,从而承接部96和引导部97对用纸P进行夹持的按压力被解除。

而且,当引导部97通过罩60的转动而移动至开放位置D1时,薄片按压体97a将与用纸P分离,从而能够实现从纸按压件34取下用纸P的操作、以及将用纸P装到纸按压件34上的操作。

此外,右卡合体61a以及左卡合体61b分别与抵接臂92、192抵接,并伴随着罩60的位移而进行滑动。因此,右卡合体61a以及左卡合体61b的表面优选为光滑的曲面或者平面。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引导机构90为,将作为薄片介质的用纸P夹持在承接部96与引导部97之间,从而对用纸P进行引导的薄片引导机构90。引导部97被构成为,能够移动至与承接部96对置而对用纸P进行夹持的引导位置D2、和能够在与承接部96之间插拔用纸P的打开位置D1。薄片引导机构90具备对用纸P进行覆盖的罩60、和与引导部97卡合而使引导部97向引导位置D2进行移动的第一卡合部91。罩60能够移动至对用纸P进行覆盖的关闭位置C0、和作为形成有能够操作用纸P的开口的打开位置的第一打开位置C1或者第二打开位置C2。罩60具有在关闭位置C0处与第一卡合部91接触的第二卡合部61。在罩60向关闭位置C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使第二卡合部61与第一卡合部91接触以使第一卡合部91进行位移,从而使引导部97向引导位置D2进行移动。在罩60从关闭位置C0朝向第一打开位置C1或者第二打开位置C2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卡合部61与第一卡合部91之间的接触被解除,从而使引导部97从引导位置D2向打开位置D1进行移动。

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薄片引导机构90、以及具备薄片引导机构90的印刷装置1,伴随着关闭罩60的操作,用纸P被夹持在承接部96与引导部97之间,从而成为薄片引导机构90能够引导用纸P的状态。由此,填装用纸P的情况下的操作可由较少的工序来完成,从而使得操作负担变得极轻。此外,由于通过打开罩60而解除了薄片引导机构90夹持用纸P的状态,因此取出用纸P的情况下的操作可由较少的工序来完成,从而使得操作负担变得极轻。

薄片引导机构90具备对引导部97朝向开放位置D1进行施力的施力部件99。在薄片引导机构90中,在罩60向关闭位置C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卡合部91而使引导部97克服施力部件99的施力而被按压,以使引导部97向引导位置D2进行移动。由此,联动于使罩60开闭的操作,用纸P被***于薄片引导机构90中、或者使***被解除。因此,印刷装置1中的用纸P的填装、以及取出的操作可由极少的工序来完成。

承接部96以及引导部97被配置于,在用纸P的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两个部位处。承接部96以及引导部97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具有限制面96c,所述限制面96c与用纸P抵接从而对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对用纸P在输送过程中的宽度方向上的运动、和与用纸P的面交叉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行限制,从而能够稳定地对用纸P进行输送。

在薄片引导机构90中,两个承接部96、196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右侧纸按压件34a能够沿着引导开口33a而进行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配合于用纸P的宽度来对引导部的位置进行调节。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的具体的方式以及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未被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右纸按压件34a能够沿着引导开口33a进行移动、且对左侧纸按压件34b进行了固定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左侧纸按压件34b能够沿着引导开口33a进行移动。

此外,例如,虽然印刷装置1被设为具备能够打开至第一打开位置C1以及第二打开位置C2的罩6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仅能够打开至第一打开位置C1和第二打开位置C2中的任意一方的结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薄片引导机构90,从而也能够获得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

此外,除了两侧端部被切掉的卷筒纸或折叠纸之外,印刷装置1能够通过薄片引导机构90而进行引导的纸张P还可以为在两侧端部处设置有链轮孔的薄片。此外,既可以为由纸以外的材料构成的印刷介质,也可以为表面被涂敷了的印刷介质。

而且,薄片引导机构90并未被限定于在印刷装置1中对印刷介质进行引导的结构,能够应用于扫描仪、覆膜加工装置、或者其他的对薄片状的媒体进行输送的各种装置中。

符号说明

1…印刷装置;6…外装;6a…后部上缘;10…印刷装置主体;11…前支承部;11a…第一支轴;12…后支承部;12a…第二支轴;20…印刷部;21…收纳部;22…排纸口;23…油墨供给单元;24…墨盒;25…基板;30…输送部;33…纸引导件;33a…引导开口;33b…引导面;33d…轨道;34…纸按压件;34a…右侧纸按压件;34b…左侧纸按压件;35…压印板;40…印刷头;41…滑架引导轴;42…滑架引导轴;52…输送带;52a…辊;60…罩;60a…支轴部;60f…前部;60n…切口部;60r…后部;64f…前杆;64r…后杆;65…第一钩部件;66f…前手柄;66r…后手柄;67…引导槽;67a…上端部;67b…下端部;67c…后表面;68…第二钩部件;68a…弹簧;69…引导槽;69a…上端部;69b…下端部;69c…前表面;71…***口;72…第一正齿轮;73…第一内齿轮;74…中间齿轮;75…减振齿轮;76…第一减振器;82…第二正齿轮;82a…旋转轴;83…第二内齿轮;84…中间齿轮;85…减振齿轮;86…第二减振器;90…薄片引导机构;91…第一卡合部;92…抵接臂;92a…抵接部;93…臂轴;94…卡合臂;94a…卡合部;95…弹簧;95a…线圈部分;96…承接部;96a…承接部框架;96b…对置面;96c…限制面;96h…盒部;96d…锁止轴;96e…摩擦体;96f…锁止板;96g…第二卡止部;96i…转动轴;97…引导部;97a…薄片按压体;97b…***孔;97c…弹簧;97d…第一卡止部;97e…端缘部;97f…引导部框架;98…解除手柄;99…施力部件;101…折叠纸(外部记录介质);102…卷筒纸;110…输送路径;191…第一卡合部;192…抵接臂;194…卡合臂;196…承接部;196b…对置面;197…引导部;197a…薄片按压体;A…卡合机构;A1…卡合位置;A2…解除位置;B…卡合机构;B1…卡合位置;B2…解除位置;C0…关闭位置;C1…第一打开位置;C2…第二打开位置;C3…接触位置;D1…开放位置;D2…引导位置;D3…***位置;F…输送方向;P…用纸(薄片介质);R1…第一方向;R2…第二方向;R3…旋转方向;R4…转动方向;R5…转动方向;R6…转动方向;R7…旋转方向;R21…旋转方向。

27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太阳能板的贴胶带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