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菜装置及智能送餐系统

文档序号:1247362 发布日期:2020-08-21 浏览:30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下菜装置及智能送餐系统 (Dish discharging device and intelligent meal delivery system ) 是由 黄喆 于 2020-05-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下菜装置及智能送餐系统,包括:充电机构,充电机构包括充电套、设置于充电套上的充电负极及设置于充电套上的充电正极,充电负极用于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充电正极用于与充电电源的正极连接;及托盘,托盘包括充电接头,充电接头包括托盘负极和托盘正极,托盘负极用于与托盘电池的负极连接,托盘正极用于与托盘电池的正极连接;充电接头可插置于充电套内,托盘负极与充电负极接触导通,托盘正极与充电正极接触导通。本方案无需使用感应器检测托盘正极与充电正极、托盘负极与充电负极的相对位置,且无需电机进行驱动,因而设备结构更加精简,成本更低,此外不会存在对位精度差导致接触不良,引发短路的问题,充电可靠性更高。(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ish placing device and an intelligent meal delivery system, comprising: the charg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charging sleeve, a charging cathode arranged on the charging sleeve and a charging anode arranged on the charging sleeve, the charging cathode is used for being connected with the cathode of a charging power supply, and the charging anode is used for being connected with the anode of the charging power supply; the tray comprises a charging joint, the charging joint comprises a tray cathode and a tray anode, the tray cathode is used for being connected with the cathode of the tray battery, and the tray anode is used for being connected with the anode of the tray battery; the charging connector can be inserted into the charging sleeve, the negative electrode of the tray is in contact conduction with the charging negative electrode, and the positive electrode of the tray is in contact conduction with the charging positive electrode. This scheme need not to use the inductor to detect the positive pole of tray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positive pole of charging, tray negative pole and the negative pole that charges, and need not the motor and drive, therefore equipment structure retrencies more, and the cost is lower, can not have the poor contact that leads to of counterpoint precision in addition, causes the problem of short circuit, and the reliability of charging is higher.)

下菜装置及智能送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餐饮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菜装置及智能送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机器人已开始在各个领域逐步取代人力劳作而大展拳脚。例如在餐饮行业中,慢慢出现的智能送餐车,实现了取代服务员的人力传菜方式,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体验。智能送餐车通常由云轨、AGV小车和托盘构成,工作时AGV小车送到下菜口,托盘上升至云轨的下菜口进行接菜,而后下降将菜肴呈递至顾客餐桌上。现有技术中,进行升降下菜的托盘不具有充电需求,也无法对托盘进行充电。

现有的机器人、AGV小车等的常见充电机构的工作原理为:电机驱动齿轮,从而带动齿条进行前后移动,在感应器的辅助定位下,使固定在齿条上的两根铜制弹性探针与托盘上的正负极铜环分别接触而达到充电目的。但这种传统充电方式存在如下缺陷:由于需要借助感应器进行位置检测,并需要电机作为动力源驱动铜制弹性探针与正负极铜环接触才能实现充电,完成充电所需部件较多,致使成本相对较高;此外,还容易因为定位不准,导致铜制弹性探针与正负极铜环接触不良而引发短路,造成设备故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下菜装置及智能送餐系统,旨在解决进行升降下菜的托盘无法充电、或充电麻烦,容易引发短路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下菜装置,其包括:

充电机构,所述充电机构包括充电套、设置于所述充电套上的充电负极及设置于所述充电套上的充电正极,所述充电负极用于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充电正极用于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连接;及

托盘,所述托盘包括充电接头,所述充电接头包括托盘负极和托盘正极,所述托盘负极用于与托盘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托盘正极用于与所述托盘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充电接头可插置于所述充电套内,所述托盘负极与所述充电负极接触导通,所述托盘正极与所述充电正极接触导通。

上述下菜装置应用装备于餐饮行业内的各类餐饮场所中,其用于连接厨房与顾客餐桌,能够将制作好且装盘的菜品自动从厨房转移到顾客餐桌上。具体而言,托盘能够上升而靠近下菜口(同步靠近充电机构)或者下降而靠近顾客餐桌,托盘上升时实现在下菜口处承接菜品,当移动到餐桌处时下降而将菜品呈递至顾客餐桌上。托盘为可充电式的,云轨上位于下菜口处安装有充电机构;当托盘上升至下菜口处,且检测到托盘的电量低于阈值时,托盘会与充电机构结合而进入充电状态。具体地,在托盘上移过程中,托盘的充电接头逐渐插入充电机构的充电套中,随后托盘负极与充电负极接触导通,托盘正极与充电正极接触导通,由此便可实现充电电源向托盘电池充入电能,达到充电的目的。相较于传统充电方式而言,由于本方案中充电接头插入充电套后即可快速实现接触导通充电,无需使用感应器检测托盘正极与充电正极、托盘负极与充电负极的相对位置,且无需电机进行辅助驱动,因而设备结构更加精简,成本更低,此外不会存在对位精度差导致接触不良,引发短路的问题,充电可靠性更高。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菜装置还包括升降牵引机构,所述升降牵引机构设置于所述充电机构上并与所述托盘连接,所述升降牵引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托盘上升或下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牵引机构包括绳索,所述绳索一端连接所述托盘的充电接头,另一端从充电机构的充电套内部从下往向上穿出;所述升降牵引机构收卷所述绳索能够驱动所述托盘上升,进而所述托盘的充电接头插入所述充电机构的充电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接近所述充电机构的移动方向上,所述托盘负极处于所述托盘正极的前方,所述托盘负极设有导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盘还包括托盘支架,所述托盘正极和所述托盘负极均装设于所述托盘支架上,且所述托盘负极通过所述托盘支架与所述托盘电池的负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头还包括第一绝缘套,所述第一绝缘套设置于所述托盘正极与所述托盘支架之间,且所述托盘正极处于所述托盘负极的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套开设有第一过线孔,所述托盘正极的电导线穿过所述第一过线孔后与所述托盘电池的正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套包括第二绝缘套和第一弹性抵压件,所述第二绝缘套开设有滑孔,所述充电负极滑动插置于所述滑孔内,所述第一弹性抵压件抵设于所述充电负极与所述第二绝缘套的内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套还包括锁接螺母和接电端子,所述充电负极设有伸出所述滑孔的螺纹段,所述接电端子套装于所述螺纹段,所述锁接螺母螺接于所述螺纹段并将所述接电端子压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套开设有第二过线孔,所述充电正极的电导线穿过所述第二过线孔后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套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套下方的第三绝缘套,所述第三绝缘套的内壁设有台阶部,所述充电正极卡装于所述台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套还包括第二弹性抵压件,所述第二弹性抵压件抵设于所述充电正极与所述第二绝缘套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套包括至少两个爪体,至少两个所述爪体沿所述充电正极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智能送餐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下菜装置。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充电机构与托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图1中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托盘通过绳索与充电机构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送餐系统,其实质上为一种智能自动化送菜装置,该智能送餐系统应用装备于餐饮行业内的各类餐饮场所中,用于连接厨房与顾客餐桌,能够将制作好且装盘的菜品自动从厨房转移到顾客餐桌上。

如图1所示,智能送餐系统包括云轨、AGV小车和下菜装置等,而下菜装置又主要包括电控单元、充电机构10、托盘20和升降牵引机构以及一些辅助器件。云轨通常为采用金属型材制作的轨道机构,其安装在餐饮场所的高空位置,起到承载AGV小车移动的作用。云轨上一般设置有至少一个下菜口。所谓下菜口,即厨房制作好的菜品被送出的窗口。该下菜口通常被设定为托盘20的原点,即托盘20需要回归到该原点位置才能进行接菜。如图1所示,由于托盘20增加了电动开合的防止菜品脱离托盘的三块防护挡板等,托盘具有供电需求,所以,云轨位于该下菜口的一侧安装有充电机构10,用于为回归至原点且处于接菜间歇并且电量低于阈值的托盘20进行充电,以保证托盘20内电池具备持续工作能力。所谓的电量低于阈值,可使理解当托盘电池的电量低于满电量值的20%时。

请继续参阅图6,此外,升降牵引机构安装在充电机构10上并与托盘20连接,其具备对托盘20进行升降驱动的能力。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牵引机构可采用电机与绳索30的机械结构实现,即电机驱动绳索30收放达到驱动托盘20上升或下降的目的。

电控单元为下菜装置的控制中枢,用于与充电机构10、托盘20等执能机构或设备电连接,使充电机构10、托盘20、升降牵引机构等能够自动化协同作业,达到下菜装置智能送菜的目的。

托盘20包括托盘本体、安装在托盘本体上的托盘支架213以及安装在托盘支架213上的防护挡板构成,托盘本体内设置有托盘电池及与托盘电池电连接的旋转动力机构。较佳地,防护挡板为三块且均布置在托盘本体的上表面,并在水平面内环向间隔布置。三块防护挡板均与旋转动力机构连接并可向上或向下翻转。接菜时,防护挡板向上翻转,使菜品可以进入托盘本体上,而后防护挡板放下,保证传送移动过程中菜品不会掉落;移动到顾客餐桌上时,防护挡板向上翻转,菜品可送离托盘本体。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5,所述充电机构10包括充电套11、设置于所述充电套11上的充电负极12及设置于所述充电套11上的充电正极13,所述充电负极12用于与充电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充电正极13用于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托盘20包括充电接头21,所述充电接头21包括托盘负极211和托盘正极212,所述托盘负极211用于与托盘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托盘正极212用于与所述托盘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充电接头21可插置于所述充电套11内,所述托盘负极211与所述充电负极12接触导通,所述托盘正极212与所述充电正极13接触导通。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下菜装置应用装备于餐饮行业内的各类餐饮场所中,其用于连接厨房与顾客餐桌,能够将制作好且装盘的菜品自动从厨房转移到顾客餐桌上。具体而言,托盘20能够上升而靠近下菜口(同步靠近充电机构10)或者下降而靠近顾客餐桌,托盘20上升时实现在下菜口处承接菜品,当移动到餐桌处时下降而将菜品呈递至顾客餐桌上。托盘20为可充电式的,云轨上位于下菜口处安装有充电机构10;当托盘20上升至下菜口处,且检测到托盘20的电量低于阈值时,托盘20会与充电机构10结合而进入充电状态。具体地,在托盘20上移过程中,托盘20的充电接头21逐渐插入充电机构10的充电套11中,随后托盘负极211与充电负极12接触导通,托盘正极212与充电正极13接触导通,由此便可实现充电电源向托盘电池充入电能,达到充电的目的。相较于传统充电方式而言,由于本方案中充电接头21插入充电套11后即可快速实现接触导通充电,无需使用感应器检测托盘正极212与充电正极13、托盘负极211与充电负极12的相对位置,且无需电机进行驱动,因而设备结构更加精简,成本更低,此外不会存在对位精度差导致接触不良,引发短路的问题,充电可靠性更高。另外,通过充电接头21插入充电套11时,对托盘20也进行了定位,确保了在托盘20在下菜口每次接菜的位置都固定、统一,提高接菜成功率。

可以理解的,由于充电接头21在上升过程中可直接插入充电套11内,充电套11的内壁直接对充电接头21形成导向和定位作用,可直接对准充电正极13与托盘正极212以及充电负极12与托盘负极211,充电操作仅需一步插接动作即可完成,便捷高效且可靠性高。

为了方便制造成型,同时保证充电时插接配合顺畅可靠,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和图6,绳索30一端连接托盘20的充电接头21,另一端从充电机构10的充电套11内部从下往向上穿出;升降牵引机构收卷绳索30能够驱动托盘20上升,进而托盘20的充电接头21插入所述充电机构10的充电套11。托盘负极211为圆柱体结构,采用导电性能佳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但不限于铜、不锈钢、镍等。相应的,充电套11也形成为圆柱体结构,或者至少是充电头的内腔为与托盘负极211形成适配的圆形。

需要进行接菜和充电时,托盘20受绳索30提拉上移,充电接头21逐渐插入充电套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近所述充电机构10的移动方向上,所述托盘负极211处于所述托盘正极212的前方,即托盘负极211较之托盘正极212先插入充电套11中,而为了保证插入准确且可靠,所述托盘负极211设有导入部。可以理解的,导入部为形成于托盘负极211顶端的倒角或圆角结构,具有较好的导向和避让作用。

请继续参阅图5,所述托盘正极212和所述托盘负极211均装设于所述托盘支架213上,借助托盘支架213能够很好的承载固定托盘正极212和托盘负极211。所述托盘负极211通过所述托盘支架213与所述托盘电池的负极连接。其中,托盘支架213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当托盘负极211与托盘支架213连接后,可借助托盘支架213以及导线与托盘电池的负极可靠连接,保证充电时电能传输稳定。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需要设置负极导线,而使托盘负极211仅通过托盘支架213直接与托盘电池的负极相连(即此时托盘支架213充当负极导线的角色),可达到简化走线和导电结构,减少电能中间传输环节,提高充电可靠性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头21还包括第一绝缘套214,所述第一绝缘套214设置于所述托盘正极212与所述托盘支架213之间。如此,借助第一绝缘套214的绝缘隔离作用,可避免托盘正极212与托盘支架213直接接触,充分降低短路风险。可选地,第一绝缘套214可以是但不限于采用尼龙、环氧树脂、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

且此时,所述托盘正极212处于所述托盘负极211的外部。如此可避免托盘负极211和第一绝缘套214对托盘正极212造成遮挡,保证托盘正极212能够与充电正极13可靠接触导通。具体而言,托盘正极212为圆环形结构,其套装在第一绝缘套214的外部。第一绝缘套214设置有限位台阶,托盘正极212卡装在该限位台阶上,可进一步保证托盘正极212安装牢固。

请继续参阅图5,此外,为方便托盘正极212的电导线方便延伸连接至托盘电池的正极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套214开设有第一过线孔214a,所述托盘正极212的电导线穿过所述第一过线孔214a后与所述托盘电池的正极连接。此种走线连接方式隐蔽,对电导线的防护性好,且可保证托盘20外观简洁、美观。当然了,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托盘正极212的电导线也可以通过其他走线方式与托盘电池的正极相连,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套11包括第二绝缘套111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绝缘套111下方的第三绝缘套115,第二绝缘套111和第三绝缘套115均为圆筒形结构且两者同轴设置。而在实现两者组装连接方式上,可以多种实现结构。例如,第二绝缘套111朝向第三绝缘套115的端面上开设有通孔,第三绝缘套115朝向第二绝缘套111的端面上开设有与通孔相对的螺纹孔,采用螺钉穿过通孔后锁接到螺纹孔内,可实现第二绝缘套111与第三绝缘套115连接固定,不仅结构简单,连接强度高,且装拆方便。或者,作为替代的,还可以在第二绝缘套111与第三绝缘套115的其中之一上设置卡体,其中另一上设置卡位,通过卡体与卡位卡扣连接实现组装;或者还可以是在第二绝缘套111上设置第一粘胶,和/或在第二绝缘套111上设置第二粘胶,通过第一粘胶与第二粘胶粘接实现组装等。

请继续参阅图5,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套11还包括第一弹性抵压件112,所述第二绝缘套111开设有滑孔111a,所述充电负极12滑动插置于所述滑孔111a内,所述第一弹性抵压件112抵设于所述充电负极12与所述第二绝缘套111的内壁之间。当托盘负极211接触充电负极12并持续向上顶压后,第一弹性抵压件112被压缩从而能够对充电负极12施加预紧压力,保证充电负极12能够与托盘负极211接触紧密可靠,避免存在接触缝隙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发生。可选地,第一弹性抵压件112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弹性套等。

具体而言,充电负极12接近托盘负极211的一端外壁凸设有卡体,使得第一弹性抵压件112能够可靠套装在充电负极12的外壁上而不会发生脱落。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套11还包括锁接螺母113和接电端子114,所述充电负极12设有伸出所述滑孔111a的螺纹段,所述接电端子114套装于所述螺纹段,所述锁接螺母113螺接于所述螺纹段并将所述接电端子114压紧。锁接螺母113将接电端子114与充电负极12压紧接触,如此充电负极12可通过接电端子114与充电电源的负极可靠连接而获取充电电能。

请继续参阅图5,此外,所述第二绝缘套111开设有第二过线孔111b,所述充电正极13的电导线穿过所述第二过线孔111b后与所述充电电源的正极连接。如此不需要设计专门的走线结构且无需进行绕线走,使充电正极13的电导线能够更为隐蔽且可靠的连接到充电电源的正极上,利于保证充电机构10外观简洁和美观。

而为了保证充电正极13安装牢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套115的内壁设有台阶部115a,所述充电正极13卡装于所述台阶部115a。接台阶部115a的定位和限位作用,可保证充电正极13卡装固定,避免托盘20上移后,受到托盘正极212的撞击而发生松脱,导致接触不良而引发短路问题。

请继续参阅图5,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套11还包括第二弹性抵压件116,所述第二弹性抵压件116抵设于所述充电正极13与所述第二绝缘套111之间。第二弹性抵压件116可施加充电正极13预压紧力,使充电正极13能够与托盘正极212紧密接触,以消除缝隙导致的接触不良隐患,保证充电机构10对托盘20可靠进行充电。可选地,第二弹性抵压件116可以是但不限于弹簧、弹性柱、弹片等。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四个第二弹性抵压件116,并沿环向等角度间隔布置,以进一步保证充电正极13与托盘正极212接触均匀,贴合可靠。

如上所述,充电正极13卡装在第三绝缘套115的内壁上,实现了将充电正极13与外部金属机构分离开的作用,对充电正极13形成良好防护效果。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套115包括至少两个爪体,至少两个所述爪体沿所述充电正极13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爪体能够将托盘支架213牢靠夹紧,不仅可实现充电机构10与托盘20预装配固定,并在充电接头21与充电套11组装到位后限制两者的相对移动自由度,保证充电正极13与托盘正极212以及充电负极12与托盘负极211接触可靠。此外,由于采用的至少两个爪体的间隔设置方式,还可以减少与托盘支架213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摩擦阻力,使充满电后充电接头21更易于与充电套11滑脱分离。

综上之外,由于充电正极13、充电负极12等电极件均为铜制结构件,相较于传统的探针而言,耐磨性更高,因而使用寿命更长,可减少频繁更换损耗电极件的次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旋转式挂物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