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

文档序号:1257786 发布日期:2020-08-25 浏览:1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 (Automatic opening and closing multi-folding umbrella with short umbrella closing length ) 是由 黄自力 于 2020-06-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其伞骨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第一伞骨(41)、第二伞骨(42)和第三伞骨(43),铰接于第一伞骨(41)中部的次骨(44),两端分别与次骨(44)和第二伞骨(42)连接的连杆(45),两端分别与第一伞骨(41)和第三伞骨(43)连接的拉杆(46);第一伞骨(41)的外端部沿与第二伞骨(42)的连接点向外延伸,拉杆(46)位于第二伞骨(42)下方,该拉杆(46)内端与该第一伞骨(41)的连接点位于第一伞骨(41)与第二伞骨(42)连接点的外侧,该拉杆(46)外端与第三伞骨(43)的连接点位于第二伞骨(42)与第三伞骨(43)连接点的外侧。本发明的多折伞展开后开伞尺寸较大,而折叠后的长度较短,方便随身携带。(An automatic opening and closing multi-folding umbrella with short umbrella closing length, the umbrella frame comprises: a first rib (41), a second rib (42) and a third rib (43) which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from inside to outside, a secondary rib (44) which is hinged 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first rib (41), a connecting rod (45) of which two end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ary rib (44) and the second rib (42), and a pull rod (46) of which two end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rib (41) and the third rib (43); the outer end of the first umbrella rib (41) extends outwards along the connection point of the first umbrella rib and the second umbrella rib (42), the pull rod (46) is positioned below the second umbrella rib (42), the connection point of the inner end of the pull rod (46) and the first umbrella rib (41) is positioned outside the connection point of the first umbrella rib (41) and the second umbrella rib (42), and the connection point of the outer end of the pull rod (46) and the third umbrella rib (43) is positioned outside the connection point of the second umbrella rib (42) and the third umbrella rib (43). The multi-folding umbrella has larger size after being unfolded and shorter length after being folded, and is convenient to carry.)

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日常使用的伞具,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开收多折伞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的自动开收多折伞,通过按压伞把上的按钮就可以实现伸展中棒并打开伞骨的开伞动作或者折叠伞骨的收伞动作,因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广受欢迎。自动开收多折伞的伞骨通常做成3-5折,伞骨之间采用铆钉等部件活动连接在一起,常见的三折伞的一组径向伞骨单元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第一伞骨91、第二伞骨92和第三伞骨93,外端铰接于第一伞骨91中部的次骨94,连接次骨94和第二伞骨92的连杆95,连接第一伞骨91和第三伞骨93的拉杆96。其中,第一伞骨91和次骨94的内端分别与伞的上巢和下巢连接,第一伞骨91的外端和连杆95的外端分别与第二伞骨92的内端连接,且拉杆96位于第二伞骨92上方,第二伞骨92和第三伞骨93的连接点位于拉杆96与第三伞骨93的连接点外侧。现有的这种多折伞骨在开伞时,其开伞尺寸如图1中虚线所示,第三伞骨92内端有一部分伞骨长度无法充分利用作为开伞时伞架单元的径向支撑长度,为了保证足够的开伞尺寸,各段伞骨的尺寸也比较长,收伞折叠后伞的长度仍然较长。

此外,为了防止压缩中棒过程中因不慎松手而发生中棒反弹伤人的事故,自动开收伞的伞把内通常还要安装有安全装置,该安全装置通常包括:绕线轮、固定于该绕线轮转轴上的棘轮和发条、用于压缩中棒时卡制棘轮防止其反转的卡制件。另外中棒内腔设置有安全拉线,其顶部连结于中棒顶部或上巢的安全拉线、底部连结于上述绕线轮。在收伞压缩中棒时,在发条的作用下,绕线轮会正向转动将安全拉线卷绕起来,而此时如果棘轮要反转则会被卡制件卡住防止绕线轮反转而放出安全拉线,这样即使在压缩中棒过程中松手也能防止中棒反弹。

在上述安全装置的部件中,现有的绕线轮的绕线轴的直径沿其长度方向都是相同的,在绕线的过程中,安全拉线会集中绕在其与绕线轴正对的位置及附近,这样一来绕线轮处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保证其正常工作,此外,发条的尺寸也较大,同样需要较大的空间来容纳,因此现有的安全装置需要占用伞把内部较大的空间,由此也增加伞把的长度,进一步增加了伞具收伞折叠后的长度,使得伞具不方便放在包中随身携带,而如果要实现更短的折叠长度通常只能采用更多折数的伞骨,但这也增加了伞骨部件和装配所需的人工,造成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多折伞,在相同开伞尺寸下,其伞骨的折叠长度更短。此外,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一种伞把长度更短的具有安全装置的自动开收多折伞。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制造一种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包括:由多节管件滑动套接而成的中棒、固定于中棒顶部的上巢、滑动套接于中棒的下巢、安装在中棒底部的伞把、与所述上巢和下巢连接的伞骨;所述伞骨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第一伞骨、第二伞骨和第三伞骨,铰接于所述第一伞骨中部的次骨,两端分别与所述次骨和第二伞骨连接的连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伞骨和第三伞骨连接的拉杆;

所述第一伞骨的外端部沿与第二伞骨的连接点向外延伸,所述拉杆位于第二伞骨下方,该拉杆内端与该第一伞骨的连接点位于第一伞骨与第二伞骨连接点的外侧,该拉杆外端与第三伞骨的连接点位于第二伞骨与第三伞骨连接点的外侧。

所述第一伞骨和次骨采用铝合金槽骨,所述第二伞骨采用玻璃纤维或工程塑胶材料,其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镂空孔。

所述伞把包括:壳体,设在所述壳体内腔的内座、用于控制开收伞的开收控制装置和用于防止中棒在压缩时反弹的安全装置。

所述开收控制装置包括:按钮、供子弹头插入的控管、用于收伞时锁定外管或下巢的收伞卡锁装置、用于将子弹头卡制于控管内的子弹头卡扣件、可沿伞中棒轴线方向上下滑动的滑动压扣;所述滑动压扣上设有滑槽,所述按钮上凸设有竖向的滑轨,该滑轨嵌入所述滑动压扣的滑槽内,使得该滑动压扣可沿所述滑轨上下滑动。

所述按钮包括按钮主体以及安装在该按钮主体前部表面的按压部;所述按钮主体前部壁体上开设有窗洞,所述滑轨设有两条并分别凸设于该窗洞的左右两侧壁上,该两条滑轨底面至所述窗洞左右两侧壁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滑动压扣前部的厚度,所述滑槽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该滑动压扣前部的左右两侧。

所述窗洞底部设有定位凸柱,所述滑动压扣前部底面与该定位凸柱垂直对应处设有凹孔,一弹簧安装在所述定位凸柱和凹孔之间并对该滑动压扣产生向上的推力。

所述安全装置安装在所述内座的下部腔室内,包括:用于卷绕安全拉线的绕线轮、固定于该绕线轮转轴上的棘轮和发条、用于压缩中棒时卡制该棘轮防止其反转的卡制件;所述绕线轮的绕线轴与所述安全拉线来源处位置对应的一侧直径较大,另一侧直径较小。

所述内座下部腔室的顶部设有隔板、底部设有底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安全拉线穿过的通孔,该隔板在与所述发条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顶部缺口,所述底板在与所述发条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底部缺口。

所述中棒中套接于最外层的外管包括:外管主体以及上段套接在该外管主体底部外的塑胶套管,该塑胶套管的下段侧壁上开设有供卡扣的连接口。

所述塑胶套管下段内孔的横向尺寸稍小于所述外管主体内孔的横向尺寸,该塑胶套管在所述连接口底部的位置设有向外突出的凸台。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对第一伞骨、第二伞骨、第三伞骨和拉杆的连接结构和铰接点作了改进,将第一伞骨外端延长,拉杆设置在第二伞骨下方,第二伞骨铰接于第三伞骨的最内端,能充分利用伞骨的长度,使得伞骨展开后的开伞尺寸更大,因此在具有相同开伞尺寸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多折伞折叠后的长度比传统的折伞更短。进一步地,伞把内的安全结构的绕线轮的绕线轴采用一端大一端小的结构,可防止绕线时线堆叠于一处而需要占用更高的空间,同时内座下部腔室的隔板和底板在发条所在位置处均开设有缺口,也可以减小尺寸较大的发条对空间的占用,能减小伞把的长度。由此伞具折叠后的长度更短,方便放入包内随身携带。

另外,本发明还将开收控制装置中的滑动压扣改成滑轨式的结构,使其上下滑动时更加顺畅、不会发生偏侧,工作起来更加可靠。

此外,中棒的外管底部外套接有塑胶套管,其上开设有连接口供收伞进行扣接,能够满足扣接处的强度要求,而且能有效减少对于内层管件外壁的划伤,相比现有的需要在较软的铝制外管外套设金属套、同时还需要在铝制外管内设铜套的做法,本发明中的外管底部套管采用工程塑胶材料,加工更容易,生产效率高,极大简化了制造流程,而且大大降低了材料和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三折伞的一组径向伞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在收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在半开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在开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伞骨41和第二伞骨42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所述第二伞骨4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自动开收伞的伞把的分解图;

图8为所述开收控制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控管332未示出);

图9为所述开收控制装置的分解图(控管332未示出);

图10为所述按钮331的分解图;

图11为收伞状态下伞把3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当第一次按压按钮331释放中棒1后伞把3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当第二次按压按钮331释放子弹头7后伞把3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所述安全装置安装在内座32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所述绕线轮341未缠绕安全拉线5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所述绕线轮341上缠绕安全拉线5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所述内座32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所述外管11下部的立体图;

图19为所述外管11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所述外管11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本实施例以最常见的伞骨为三折且具有防止中棒压缩过程中反弹的安全装置的自动开收多折伞为例加以说明。关于用于控制开伞和收伞的开收控制装置和用于防止中棒压缩过程中反弹的安全装置的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如公告号为CN103070530B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一种具有安全结构的多折伞自动开收控制装置就有描述,因此下面仅对开收控制装置和安全装置中涉及本发明改进的部分加以说明。

为了方便描述,这里定义以靠近伞巢体或伞中棒的方向为内侧,以远离伞巢体或伞中棒的方向为外侧。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收伞长度短的自动开收多折伞包括:中棒1、固定于中棒1顶部的上巢21、滑动套接于中棒1的下巢22、安装在中棒1底部的伞把3、与所述上巢21和下巢22连接的伞骨4。

其中,中棒1由多节管件由外至内依次滑动套接而成,本实施例中,中棒1包括一节外管11、一节中管12和一节内管13。所述外管11套接在最外层,其顶部与上巢21连接;所述内管13套接在最内层,其底部与伞把3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伞把3包括:壳体31,设在所述壳体31内腔的内座32、用于控制开收伞的开收控制装置、用于防止中棒在折叠过程中反弹的安全装置。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改进是针对伞骨4的连接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伞骨4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第一伞骨41、第二伞骨42和第三伞骨43,次骨44,连杆45和拉杆46。其中,所述次骨44的外侧铰接于所述第一伞骨41中部,该次骨44的内侧和第一伞骨41的内侧分别与伞的上巢21和下巢22连接,通过下巢22沿伞中棒的上下移动可改变第一伞骨41和次骨44之间的夹角,从而带动整个伞骨架展开或折叠以实现开伞和收伞。所述连杆45两端分别与所述次骨44和第二伞骨42连接,所述拉杆46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伞骨41和第三伞骨43连接。

如图3所示,本发明中伞骨4的特别之处在于:所述第一伞骨41的外端部沿与第二伞骨42的连接点A向外延伸,所述拉杆46则位于第二伞骨42下方,该拉杆46内端与该第一伞骨41的连接点B位于第一伞骨41与第二伞骨42连接点A的外侧,该拉杆46外端与第三伞骨43的连接点D位于第二伞骨42与第三伞骨43连接点C的外侧。

其中,连接点B优选接近第一伞骨41最外端和拉杆46最内端的位置,连接C优选接近第二伞骨42最外端和第三伞骨43最内端的位置。

在伞骨采用以上连接结构后,多折伞骨开伞后的伸展长度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充分利用了第三伞骨内端部接头的尺寸,在如图2所示的相同收伞折叠长度L1的情况下,其如图4所示的有效开伞尺寸L2较传统三折伞增加2厘米左右。也就是说,在相同有效开伞尺寸的情况下,伞骨折叠后的长度比传统的折伞更短,更方便随身携带。

为了减轻多折伞骨的重量,所述第一伞骨41和次骨44优选采用铝合金槽骨,而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伞骨42可采用玻璃纤维或工程塑胶材料,其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镂空孔421。当然,如果不考虑重量问题的话,所述第一伞骨41和次骨44也可以采用其它金属槽骨或圆骨。

因为第一伞骨41最外端越过第一伞骨41和第二伞骨42的连接点A,所述第一伞骨41和第二伞骨42连接处的结构与现有的多折伞有些不同,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伞骨42的内侧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的长孔422,所述第一伞骨41的外端从该长孔422中穿过,连接点A大致位于该长孔422的中部使得两伞骨之间可顺畅地相对转动,另外,此长孔422的设计还可以减轻第二伞骨42的重量。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伞骨42的内侧也可以铰接于第一伞骨41的旁侧(图中未示出)。当然第一伞骨41和第二伞骨42的连接结构并不限于以上实施例。

本发明的另一个改进是针对伞把3内的开收控制装置和安全装置的结构。

如图7所示,所述开收控制装置包括:按钮331、供子弹头7 插入的控管332、用于收伞时锁定外管或下巢的收伞卡锁装置333、用于将子弹头卡制于控管332内的子弹头卡扣件334、可沿伞中棒轴线方向上下滑动的滑动压扣335。

本发明中该开收控制装置的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滑动压扣335采用滑轨式结构实现上下滑动。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滑动压扣335上设有滑槽3351,所述按钮331上凸设有竖向的滑轨3311,该滑轨3311嵌入所述滑动压扣335的滑槽3351内,使得该滑动压扣335可沿所述滑轨3311上下滑动。此滑轨式滑动结构使得滑动压扣335的上下滑动的动作较为顺畅,能避免传统的在滑动压扣中部设置插柱插入弹簧内的结构在滑动过程中容易发生偏侧、滑动不畅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按钮331包括按钮主体3312以及安装在该按钮主体3312前部表面的按压部3313,所述壳体31前部开设有通孔311正好供该按压部3313从中露出,按下该按压部3313可同步带动其后部的按钮主体3312后移。其中,所述按钮主体3312前部壁体中部开设有大致呈方形的窗洞3314,所述滑轨3311有两条并分别凸设于该窗洞3314的左右两侧壁上。该两条滑轨3311并未延伸到底部,滑轨3311底面至窗洞3314左右两侧壁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滑动压扣335前部的厚度。如图9所示,所述滑槽3351也相应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滑动压扣335前部的左右两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窗洞3314底部设有定位凸柱3315,所述滑动压扣335前部底面与该定位凸柱3315垂直对应处设有凹孔3352,一弹簧336安装在所述定位凸柱3315和凹孔3352之间并会对该滑动压扣335产生向上的推力。为了节省安装弹簧336的空间,如图10,所述窗洞3314底部设有凹位,所述定位凸柱3315设在该凹位中部。

组装时,先从窗洞3314底部滑轨3311下方的空间将滑动压扣335前部插入该窗洞3314,使滑轨3311与滑槽3351的位置上下对应,然后将滑动压扣335上移使滑轨3311与滑槽3351嵌套配合,最后如图8所示在所述定位凸柱3315和凹孔3352之间装入弹簧336即可完成滑动压扣335的装配。

自动开收伞的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下面仅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伞把部分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9所示,所述按钮主体3312顶部大致呈环形套在伞中棒1外,如图14所示,所述内座32上部空腔左右两侧壁设有水平凹槽326,按钮主体3312顶部环形部分两侧安装在该水平凹槽326内使得该按钮主体3312可水平前后滑动。所述收伞卡锁装置333可以是设在按钮主体3312顶部后方内壁上的凸起,该凸起333顶部设有导向坡面,一压缩弹簧3331设在该凸起333后部将由按钮主体3312向前推动。所述子弹头卡扣件334大致呈E形,具有水平向前延伸的两根顶杆3341以及位于两根顶杆3341之间的插杆3342,所述控管332位于两根顶杆3341之间,所述插杆3342可穿过控管332侧壁开设的通孔插入该控管332内腔,该子弹头卡扣件334后部安装有压缩弹簧3343将该子弹头卡扣件334向前推动。所述滑动压扣335上部设有向后延伸的水平U形件3353、下部凸设有向后延伸的按压块3354,伞中棒穿插于该水平U形件3353内。

在收伞状态下,如图11所示,伞中棒1折叠,其中最外层的外管插入伞把内腔中,该外管通过下压所述凸起333顶部的导向坡面将该凸起333向后推开并继续下移,直至该凸起333在压缩弹簧3331的作用下向前卡入伞中棒侧壁开设的卡扣通孔内,此时伞中棒1即被锁定于收伞状态。同时伞中棒1的外管将所述水平U形件3353向下压使得滑动压扣335下移,其按压块3354相应下移从而与所述子弹头卡扣件334的两根顶杆3341位置错开。此时,子弹头7位于控管332内(图11中未示出该控管),子弹头卡扣件334中部的插杆3342在压缩弹簧3343的作用下向前插入控管332内从而将子弹头7锁定于控管332内。

在收伞状态下第一次按压按钮331时,如图12所示,按钮331带动所述凸起333向后移退出伞中棒侧壁的卡扣通孔,伞中棒1被释放并在其内腔设置的开伞弹簧8的作用下伸展,其外管向上升起,所述滑动压扣335失去中棒外管的压制在弹簧336的作用下向上移直至其下部的按压块3354与所述顶杆3341的位置水平相对,同时伞下巢被拉索6向上拉从而打开伞骨实现开伞动作。

这时再第二次按压按钮331时,如图13所示,按钮331带动滑动压扣335向后移,该滑动压扣335的按压块3354则推动所述顶杆3341向后移,所述子弹头卡扣件334中部的插杆3342就会向后退出控管332(图13中未示出该控管)从而解除对子弹头7的卡制,子弹头7在拉索6的拉力作用下脱离控管332并向上移,如图3,伞下巢22失去拉索6的拉力后伞骨4将会在收伞弹簧47的作用下折叠起来。此时再压缩中棒直至其外管被压入伞把内腔、子弹头7也重新被压入控管332内形成如图2和图11所示的收伞状态。

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安全装置包括:用于卷绕安全拉线5的绕线轮341、固定于该绕线轮341转轴上的棘轮342和发条343、用于压缩中棒时卡制该棘轮342防止其反转的卡制件344。所述棘轮342安装在绕线轮341的一侧,而发条343则安装在该绕线轮341的另一侧。所述卡制件344顶部可转动地连接于内座32,其上部设有一水平悬臂3441,该水平悬臂3441伸展至控管332下部的位置,一弹簧345推动卡制件344的下摆朝棘轮342靠近。

在如图11所示的收伞状态下,所述子弹头7被锁定于控管332内,该子弹头7底部向下推动所述卡制件344的水平悬臂3441使得该卡制件344的下摆向外移离开棘轮342,此时安全拉线5被卷绕在绕线轮341上。

在如图12所示的第一次按压按钮331的状态下,子弹头7仍被锁定于控管332内,卡制件344下摆仍离开棘轮342,棘轮342可自由转动,此时中棒1向上伸展,由于安全拉线5一端固定于中棒顶部或上巢,绕线轮341可反向转动使得卷绕其上的安全拉线5被拉出,同时发条343因反转而被上紧积蓄回卷的弹力。

在如图13所示的第二次按压按钮331的状态下,子弹头7被释放脱离控管332,所述水平悬臂3441失去子弹头7的下推力,卡制件344下摆就会在弹簧345的作用下与棘轮342相抵,此时棘轮342只能正向转动而不能反向转动,当压缩中棒时,在发条343正向回卷的弹力作用下,绕线轮341将正向转动将安全拉线5卷绕起来。即使中途停止压缩中棒,因为卡制件344对棘轮342的卡制作用,绕线轮341也不能反向转动放出安全拉线5,从而能防止中棒1在压缩过程中突然反弹的情况发生。

上述安全装置的工作原理也为现有技术,下面对所述开安全装置的结构改进进行说明。

如图14和图17所示,所述安全装置安装在所述内座32的下部腔室内,该内座32下部腔室的顶部设有隔板321、底部设有底板323,该隔板321上开设有供所述安全拉线5穿过的通孔325,该隔板321在与所述发条343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顶部缺口322,所述底板323在与所述发条343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底部缺口324。由此,发条343可以进入该顶部缺口322和底部缺口324内,即使发条的径向尺寸较大,该内座32的下部腔室的高度也可以做得较小。

此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绕线轮341的绕线轴3411与所述安全拉线5来源处(即所述隔板321上的通孔325处)位置对应的一侧直径较大,另一侧直径较小,这样一来,在压缩中棒而卷绕安全拉线5时,安全拉线5会首先绕向绕线轴3411直径较小的一侧,由此安全拉线5就会被较为分散地卷绕于绕线轴3411上,不会造成线集中卷绕于某一处而造成占用较高空间的情况。

安全装置采用上述改进的结构后,内座32的下部腔室的高度可以做得更小,由此可减小伞把的长度,结合上述对伞骨结构的改进,伞具收伞后的长度比起传统伞具更短,更方便放入包中随身携带。

如图15所示,配合绕线轴3411的结构改进,该绕线轴3411在直径较大的一侧设置绳结收藏孔3412以及沿该绳结收藏孔3412周向延伸于绕线轴3411端部的引导槽3413,安全拉线5从绳结收藏孔3412引出沿引导槽3413走向后卷绕至绕线轴3411直径较小的一侧,能更好防止安全拉线5的绳结被从绳结收藏孔3412中拉出。

此外,本发明还进一步对中棒1的外管结构作出了改进。

如图18至图20所示,本发明的折叠伞中棒的外管包括外管主体111和塑胶套管112,其中,所述外管主体111通常采用金属材质,为了减轻伞具的重量可采用轻质的铝材,所述塑胶套管112套接在外管主体111的底部外,仅塑胶套管112的上段部分与外管主体111接触。在塑胶套管112的下段部分的侧壁上设有连接口113,用于在收伞状态下和伞把内的收伞卡锁装置333扣接从而锁定中棒。

对于中棒1内腔设有开伞弹簧8的自动伞,当伞具处于收伞状态时,外管主体111在开伞弹簧8的作用下具有向上弹出的趋势,这对连接口113的底部会产生冲击和挤压进而导致连接口113底部的位置磨损会更快,因此所述塑胶套管112在连接口113底部的位置设置了向外突出的凸台114,该凸台114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减缓对连接口113底部的磨损速度,增加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塑胶套管112与伞把内的收伞卡锁装置即凸起333的接触面积(扣合面积),也增加塑胶套管112与收伞卡锁装置333扣接处的连接强度。

如图20所示,塑胶套管112内孔的上段比下段的横向尺寸大,在上下段的连接处形成一圈水平的阶面115,所述外管主体111的底部端面支承于该阶面115上,而塑胶套管112下段内孔的横向尺寸稍小于外管主体111内孔的横向尺寸,在中棒伸展或折叠的过程中,内层管件只会与外管结构中的塑胶套管112摩擦接触,因为塑胶材质比金属材质的外管主体要软,因此内层管件表面不容易被划伤。

本实施例中,外管主体111的底部侧壁上设置有径向相对的一对通孔,而塑胶套管112的内壁在相应位置设有凸柱116,通过凸柱116嵌入外管主体111侧壁的通孔,可以将外管主体111和塑胶套管112固定在一起。所述塑胶套管112可通过注塑工艺成形于外管主体111底部,所述凸柱116由熔化的塑胶材料渗入外管主体111侧壁的通孔内而形成,其制作工艺非常简单方便。

这里两个凸柱116之间的横向尺寸小于外管主体111内孔的横向尺寸,可进一步避免外管主体111内壁与内层管件接触,而将凸柱116的外端面设计为外凸的弧面,能够进一步的减小对于内层管件外壁的摩擦损伤。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以高强度的工程塑胶作为制作塑胶套管的材料,相比金属材料更容易加工,生产效率高且程序简单。另外,工程塑胶的强度高,且具有突出的减摩、耐磨性,一方面能够保证外管在与伞把扣接时,连接孔处的强度足够高,不易损坏;另一方面是在伞中棒伸展或折叠时,塑胶套管与内层管件间的相对活动不会对内层管件外壁造成划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2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便于调节箱盖打开角度的旅行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