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

文档序号:1274906 发布日期:2020-08-25 浏览:2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 (Intelligent polarity switching connector ) 是由 谢利兵 陈实 邹伟宏 柳保林 邓智 于 2020-05-29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包括接驳头壳体和设置在接驳头壳体内的极性切换旋钮,在极性切换旋钮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在极性切换旋钮的第二侧设有与第一弹性导电体接触的正极端子和与第二弹性导电体接触的负极端子,在极性切换旋钮的侧壁向外凸出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在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分别迫使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在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交替接触连接,以使极性切换旋钮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极性切换。本发明通过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从而使得两个弹性导电体分别与正负极端子交替接触连接,从而实现极性切换的目的,解决了导轨或桥架需要分极性的快速简易操作。(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ntelligent switching polarity connector,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or shell and a polarity switching knob arranged in the connector shell, wherein a first elastic conductor and a second elastic conductor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side of the polarity switching knob, an anode terminal in contact with the first elastic conductor and a cathode terminal in contact with the second elastic conductor are arranged on the second side of the polarity switching knob, a first salient point and a second salient point are protruded outwards from the side wall of the polarity switching knob, and the first salient point and the second salient point respectively force the first elastic conductor and the second elastic conductor to be alternately in contac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node terminal and the cathode terminal in the rotation process of the polarity switching knob so as to realize polarity switching in the rotation process of the polarity switching knob. The invention makes the two elastic conductors alternately contact and connect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minals respectively by rotating the polarity switching knob, thereby realizing the purpose of polarity switch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the guide rail or the bridge frame needs quick and simple operation of polarity division.)

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导轨接驳头无法快速切换正负极性,导轨在低压或者需要区分极性的场所,特别是各种拼接造型后,极性正负比较错乱,无法正常快速区分,需要浪费很多时间来整理极性,有时候还需要跳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另外,当所有线路完成后,如果通电发现极性错误,需要浪费人力把接好的电线拆卸后,重新去接,浪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提供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包括接驳头壳体和设置在所述接驳头壳体内的极性切换旋钮,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接触的正极端子和与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接触的负极端子,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侧壁向外凸出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所述第一凸点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迫使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在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之间交替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凸点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迫使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在所述负极端子和正极端子之间交替接触连接,以使所述极性切换旋钮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极性切换。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延伸出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第二侧分别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抵接,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二端分别延伸出所述驳头的两侧面外。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和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错位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的第一端设有错位设置的第一导电触片和第二导电触片,在所述负极端子的第一端设有错位设置的第三导电触片和第四导电触片,所述第一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片或第三导电触片抵接,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片或第四导电触片抵接。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底端向上凸出有第三凸点,所述第二弹性导电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凸点和所述第三凸点之间。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驳头壳体包括主体和盖体,所述主体和盖体固定连接,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上端延伸出所述盖体,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下端向外延伸出第四凸点,在所述主体底部设有两个止位点,所述第四凸点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两个所述止位点抵接。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角度小于等于90°。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上端部设有凹槽。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接地导电体,所述接地导电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极性切换旋钮的底部;所述接地导电体的第一端与电源线连接,所述接地导电体的第二端延伸出所述接驳头的两侧面外。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驳头壳体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在端的侧盖,在所述侧盖上设有第一导线孔。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主体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在端的底部设有第二导线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设置的极性切换旋钮的旋转从而使得两个弹性导电体分别与正负极端子交替接触连接,从而实现极性切换的目的,解决了导轨或桥架需要分极性的快速简易操作,安装时,当所有线路完成后,发现极性错误,不需要浪费人力去拆卸安装好的线路,仅通过旋转极性切换旋钮就可实现极性切换,简单便捷,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极性切换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极性切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极性切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安装图。

图7为本发明安装图。

图8为本发明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结构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智能切换极性接驳头,如图1-2所示:包括接驳头壳体和设置在接驳头壳体内的极性切换旋钮3,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一侧设有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有与第一弹性导电体4接触的正极端子7和与第二弹性导电体6接触的负极端子5,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底部设有接地导电体8,接地导电体8的第一端与电源线连接,接地导电体8的第二端延伸出接驳头的两侧面外;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侧壁向外凸出有第一凸点31和第二凸点32,第一凸点31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迫使第一弹性导电体4在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之间交替接触连接,第二凸点32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迫使第二弹性导电体6在负极端子5和正极端子7之间交替接触连接,以使极性切换旋钮3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极性切换。

在本发明中,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延伸出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二侧分别与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抵接,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二端分别形成有第五导电触片41和第六导电触片61,第五导电触片41和第六导电触片61分别延伸出驳头的两侧面外,与需要安装的导轨或桥架的导电体接触;接地导电体8固定安装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底部,接地导电体8的第一端位于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之间,接地导电体8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七导电触片81,第七导电触片81延伸出接驳头的两侧面外。

如图3所示: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底端向上凸出有第三凸点34,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凸点32和第三凸点34之间,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上下错位设置;在正极端子7的第一端设有上下错位设置的第一导电触片71和第二导电触片72,在负极端子5的第一端设有上下错位设置的第三导电触片51和第四导电触片52,第一弹性导电体4的第一端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通过第一凸点31迫使其分别与第一导电触片71或第三导电触片51抵接,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通过第二凸点32和第三凸点34迫使其分别与第二导电触片72或第四导电触片52抵接,从而实现极性切换。

本发明的接驳头的极性状态包括切换前的第一状态和切换后的第二状态,实现极性切换的具体情况如图4-5所示:

接驳头处于第一状态下,如图4所示:

第一弹性导电体4的第一端与正极端子7的第一导电触片71接触连接,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与负极端子5的第四导电触片52接触连接;当需要切换极性时,逆时针旋转极性切换旋钮3,此时,第一弹性导电体4的第一端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一凸点31的迫使下远离正极端子7的第一导电触片71,与负极端子5的第三导电触片51接触连接,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二凸点32的迫使下远离负极端子5的第四导电触片52,与正极端子7的第二导电触片72接触连接,此时,接驳头处于第二状态,如图5所示,从而实现极性切换;当接驳头的极性需要再次切换,恢复第一状态时,顺时针旋转极性切换旋钮3,此时,第一弹性导电体4的第一端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一凸点31转离后复位,与正极端子7的第一导电触片71接触连接,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一端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第三凸点34的迫使下远离正极端子7的第二导电触片72,与负极端子5的第四导电触片52接触连接,实现极性再次切换,从而达到交替切换极性的目的。

在本发明中:接驳头壳体包括主体2和盖体1,主体2和盖体1固定连接,在盖体1上设有通孔11,极性切换旋钮3的上端通过通孔11延伸出盖体1,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上端部设有凹槽33,方便旋转该极性切换旋钮3。凹槽33的形状可为一字型或者十字型,方便用螺丝刀旋转。

而极性切换旋钮3的下端向外延伸出第四凸点35,在主体2底部设有两个止位点21,第四凸点35在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过程中分别与两个止位点21抵接,从而控制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角度,在本发明中,极性切换旋钮3的旋转角度小于等于90°,但是具体的旋转角度根据两个止位点21的设置位置决定,而两个止位点21的设置位置根据接驳头的形状、第一弹性导电体4、第二弹性导电体6、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的位置确定。

在本发明中,如图7-9所示:接驳头壳体还包括安装在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所在端的侧盖9,在侧盖9上设有第一导线孔91;电源线可穿过该第一导线孔91与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5和接地导电体8连接。同时,在主体2的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所在端的底部设有第二导线孔22,电源线也可穿过该第二导线孔22与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5和接地导电体8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侧盖9为倒L型结构,其横盖与盖体1固定,竖盖与主体2固定,第一导线孔91位于侧盖9的竖盖上。

当本发明的接驳头为一字型对称设置时,即将两个本发明的接驳头的正极端子7和负极端子5所在端一体化设计,此时,侧盖9仅有横盖,其两端分别与两个盖体1固定,而电源线可穿过主体2上的第二导线孔22与正极端子7、负极端子5和接地导电体8连接。该一字型对称设置接驳头可用于导轨或桥架系统的拼接。

当本发明的接驳头用于桥架系统上时,在主体2的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二端所在端延伸出插片23,该插片23位于第一弹性导电体4和第二弹性导电体6的第五导电触片41和第六导电触片61的外侧,用于与插入桥架系统侧壁的插槽中,以对其进行限位固定。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6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分布集成式线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