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

文档序号:129154 发布日期:2021-10-22 浏览:33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 (After-finishing process of multi-fiber blended fabric ) 是由 张健 徐健 郑璐 于 2021-07-0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现有技术存在着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准备;B、辊轴输送:后整理装置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进口和出口,轴向固连在壳体内且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形成一输送单元,进口与出口之间具有若干输送单元,备用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进入并由出口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处;C、喷雾;D、喷气;E、挤压。本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稳定性高。(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ulti-fiber blended fabric after-finishing process, and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extiles. It has solved the problem that prior art has had poor stability. The after-finishing process of the multi-fiber blended fabric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A. preparing; B. conveying the roller shaft: the after-finishing device comprises a shell with a cavity inside, an inlet and an outlet which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cavity of the shell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wo ends of the shell, two roll shafts which are axially and fixedly connected in the shell and are adjacent up and down form a conveying unit, a plurality of conveying units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inlet and the outlet, and the multi-fiber blended fabric sequentially penetrates through each conveying unit in the process that the standby multi-fiber blended fabric enters from the inlet and is output from the outlet; C. spraying; D. air injection; E. and (4) extruding. The multi-fiber blended fabric after-finishing process has high stability.)

一种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一种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

背景技术

多纤维混纺织物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纤维混纺成纱线进而织成的织物。

多纤维混纺织物取长补短,优势共存,满足人们对衣着的不同要求。如棉与竹纤维的混纺织物,有棉的保暖舒适优点,又有竹纤维的杀菌透气凉爽优点,没有棉的易皱缺点,也没有竹纤维,手感太硬的缺点等等。

多纤维混纺织物的后整理工艺中的预缩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它是用物理方法减少面料浸水后的收缩以降低缩水率的工艺过程,最终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例如中国专利其公开号CN111411531A公开了一种防水防污纤维面料制造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纺纱;步骤二,改装机器:具体是将纺织机上的双机头改装成四机头;步骤三,编织制造;步骤四,预缩工艺:利用预缩机对面料的相应地方进行机械预缩;步骤五,预缩后工艺:在预缩过程中,首先将面料给湿或浸水,然后在生产线上利用烘干箱进行缓慢烘干,使其自然收缩;该种面料由锦纶和氨纶结合制作,使其具有透气、柔软舒适以及防钻绒的效果,而且制造出来的面料共有三层,规避了胆布的使用,使得制造出来的面料十分轻盈,通过PTFE膜的设置,使其具有防水防污的效果。

可以看出,上述专利的面料在预缩处理时是直接给湿时给水量无法准确控制,影响后续工序质量。当然,直接浸泡也会导致面料含水率太高,也影响后续工序质量。其稳定性比较差,而且最终成品产品的品质无法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高且能有效提升产品品质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准备:将需要处理的多纤维混纺织物折叠备用;

B、辊轴输送:后整理装置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进口和出口,轴向固连在壳体内且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形成一输送单元,进口与出口之间具有若干输送单元,备用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进入并由出口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处;

C、喷雾:壳体内连接有高压雾化喷头,通过高压雾化喷头向输送单元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喷洒水雾;

D、喷气:壳体内还连接有气嘴,通过气嘴向已喷雾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吹动,吹动过程中使相邻两输送单元之间的多纤维混纺织物抖动;

E、挤压:靠近于进口处的输送单元,其上下相邻两根辊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A,靠近于出口处的输送单元,其上下相邻两根辊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B,其中,A大于B。

进口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输入,由出口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上。

多纤维混纺织物经辊轴输送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在进口处稳定的得到喷雾和喷气处理。

也就是说,喷雾处理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上部得到稳定的湿润且这样能保证多纤维混纺织物的含水量适中。同时,在喷气处理作用下,多纤维混纺织物抖动过程中能使水雾更加充分的浸透至多纤维混纺织物内。

由于靠近于壳体进口处输送单元中,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间距比较大。靠近于壳体出口处输送单元中,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间距比较小。

因此,靠近于进口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能在对应的输送单元处稳定抖动,保证水雾充分浸入多纤维混纺织物内。适当含水量的多纤维混纺织物进入靠近于出口处的输送单元时,由于该处输送单元上下相邻两辊轴之间间距比较小,因此,能稳定挤压多纤维混纺织物,最终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本发明创造中不单独依靠喷雾处理,喷雾与喷气配合作用创造性的使多纤维混纺织物更加稳定且更加快的保持适当含水量。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所述步骤B中多纤维混纺织物在壳体内的移动速度为1—2米/分钟。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所述步骤C中高压雾化喷头的孔径为0.20毫米,喷雾量为45—80cc/min。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若干高压雾化喷头均布排列设置,相邻两高压雾化喷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3—5厘米。

这样的结构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上部稳定的得到喷雾处理。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所述步骤C中高压雾化喷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高压雾化喷头直线排列形成一喷雾单元,所述喷雾单元位于输送单元上部。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所述步骤D中气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气嘴直线排列形成一喷气单元,所述喷气单元位于输送单元下部。

喷雾单元位于多纤维混纺织物上部,喷气单元位于多纤维混纺织物下部,这样的结构能使喷洒的水雾更加稳定的浸入多纤维混纺织物内。

避免在壳体内积聚过多水。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所述喷雾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上述喷气单元的数量为一个,上述喷气单元位于两个喷雾单元之间的下部处。

可以看出,多纤维混纺织物前后分别经过一道喷雾处理,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更加稳定的被水雾浸入。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两个喷雾单元和与其对应的喷气单元形成一给湿组件,所述给湿组件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给湿组件直线均布排列且靠近于进口处。

多个给湿组件能有效的保证多纤维混纺织物得到适量且稳定的湿润处理。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所述步骤E后将挤压后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烘干。

在上述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中,所述烘干温度为70—80OC,烘干时间为15—25分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由于在预缩处理时喷雾与喷气配合作用,并且上述喷雾与喷气分呈多道工序进行,这样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得到稳定的湿润处理,湿润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在靠近于出口时,出口处的输送单元对其进行挤压,挤压后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烘干后能使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以及外观,例如,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可以看出,本工艺稳定性高且作业快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a、进口;1b、出口;2、输送单元;3、喷雾单元;4、喷气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准备:将需要处理的多纤维混纺织物折叠备用;

B、辊轴输送:后整理装置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1,壳体1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进口1a和出口1b,轴向固连在壳体内且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形成一输送单元2,进口1a与出口1b之间具有若干输送单元2,备用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1a进入并由出口1b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2处;

所述步骤B中多纤维混纺织物在壳体内的移动速度为1米/分钟。

C、喷雾:壳体1内连接有高压雾化喷头,通过高压雾化喷头向输送单元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喷洒水雾;

所述步骤C中高压雾化喷头的孔径为0.20毫米,喷雾量为45cc/min。

若干高压雾化喷头均布排列设置,相邻两高压雾化喷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3厘米。

所述步骤C中高压雾化喷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高压雾化喷头直线排列形成一喷雾单元3,所述喷雾单元3位于输送单元2上部。

D、喷气:壳体1内还连接有气嘴,通过气嘴向已喷雾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吹动,吹动过程中使相邻两输送单元之间的多纤维混纺织物抖动;

所述步骤D中气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气嘴直线排列形成一喷气单元4,所述喷气单元4位于输送单元2下部。

所述喷雾单元3的数量为两个,上述喷气单元4的数量为一个,上述喷气单元4位于两个喷雾单元3之间的下部处。

两个喷雾单元3和与其对应的喷气单元4形成一给湿组件,所述给湿组件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给湿组件直线均布排列且靠近于进口处。

E、挤压:靠近于进口1a处的输送单元2,其上下相邻两根辊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A,靠近于出口1b处的输送单元2,其上下相邻两根辊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B,其中,A大于B。

所述步骤E后将挤压后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烘干。

所述烘干温度为70OC,烘干时间为15分钟。

进口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输入,由出口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上。

多纤维混纺织物经辊轴输送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在进口处稳定的得到喷雾和喷气处理。

也就是说,喷雾处理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上部得到稳定的湿润且这样能保证多纤维混纺织物的含水量适中。同时,在喷气处理作用下,多纤维混纺织物抖动过程中能使水雾更加充分的浸透至多纤维混纺织物内。

由于靠近于壳体进口处输送单元中,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间距比较大。靠近于壳体出口处输送单元中,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间距比较小。

因此,靠近于进口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能在对应的输送单元处稳定抖动,保证水雾充分浸入多纤维混纺织物内。适当含水量的多纤维混纺织物进入靠近于出口处的输送单元时,由于该处输送单元上下相邻两辊轴之间间距比较小,因此,能稳定挤压多纤维混纺织物,最终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本发明创造中不单独依靠喷雾处理,喷雾与喷气配合作用创造性的使多纤维混纺织物更加稳定且更加快的保持适当含水量。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本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准备:将需要处理的多纤维混纺织物折叠备用;

B、辊轴输送:后整理装置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1,壳体1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进口1a和出口1b,轴向固连在壳体内且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形成一输送单元2,进口1a与出口1b之间具有若干输送单元2,备用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1a进入并由出口1b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2处;

所述步骤B中多纤维混纺织物在壳体内的移动速度为2米/分钟。

C、喷雾:壳体1内连接有高压雾化喷头,通过高压雾化喷头向输送单元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喷洒水雾;

所述步骤C中高压雾化喷头的孔径为0.20毫米,喷雾量为80cc/min。

若干高压雾化喷头均布排列设置,相邻两高压雾化喷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5厘米。

所述步骤C中高压雾化喷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高压雾化喷头直线排列形成一喷雾单元3,所述喷雾单元3位于输送单元2上部。

D、喷气:壳体1内还连接有气嘴,通过气嘴向已喷雾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吹动,吹动过程中使相邻两输送单元之间的多纤维混纺织物抖动;

所述步骤D中气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气嘴直线排列形成一喷气单元4,所述喷气单元4位于输送单元2下部。

所述喷雾单元3的数量为两个,上述喷气单元4的数量为一个,上述喷气单元4位于两个喷雾单元3之间的下部处。

两个喷雾单元3和与其对应的喷气单元4形成一给湿组件,所述给湿组件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给湿组件直线均布排列且靠近于进口处。

E、挤压:靠近于进口1a处的输送单元2,其上下相邻两根辊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A,靠近于出口1b处的输送单元2,其上下相邻两根辊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B,其中,A大于B。

所述步骤E后将挤压后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烘干。

所述烘干温度为80OC,烘干时间为25分钟。

进口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输入,由出口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上。

多纤维混纺织物经辊轴输送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在进口处稳定的得到喷雾和喷气处理。

也就是说,喷雾处理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上部得到稳定的湿润且这样能保证多纤维混纺织物的含水量适中。同时,在喷气处理作用下,多纤维混纺织物抖动过程中能使水雾更加充分的浸透至多纤维混纺织物内。

由于靠近于壳体进口处输送单元中,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间距比较大。靠近于壳体出口处输送单元中,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间距比较小。

因此,靠近于进口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能在对应的输送单元处稳定抖动,保证水雾充分浸入多纤维混纺织物内。适当含水量的多纤维混纺织物进入靠近于出口处的输送单元时,由于该处输送单元上下相邻两辊轴之间间距比较小,因此,能稳定挤压多纤维混纺织物,最终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本发明创造中不单独依靠喷雾处理,喷雾与喷气配合作用创造性的使多纤维混纺织物更加稳定且更加快的保持适当含水量。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本多纤维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准备:将需要处理的多纤维混纺织物折叠备用;

B、辊轴输送:后整理装置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壳体1,壳体1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进口1a和出口1b,轴向固连在壳体内且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形成一输送单元2,进口1a与出口1b之间具有若干输送单元2,备用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1a进入并由出口1b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2处;

所述步骤B中多纤维混纺织物在壳体内的移动速度为1.3米/分钟。

C、喷雾:壳体1内连接有高压雾化喷头,通过高压雾化喷头向输送单元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喷洒水雾;

所述步骤C中高压雾化喷头的孔径为0.20毫米,喷雾量为60cc/min。

若干高压雾化喷头均布排列设置,相邻两高压雾化喷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4厘米。

所述步骤C中高压雾化喷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高压雾化喷头直线排列形成一喷雾单元3,所述喷雾单元3位于输送单元2上部。

D、喷气:壳体1内还连接有气嘴,通过气嘴向已喷雾的多纤维混纺织物吹动,吹动过程中使相邻两输送单元之间的多纤维混纺织物抖动;

所述步骤D中气嘴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气嘴直线排列形成一喷气单元4,所述喷气单元4位于输送单元2下部。

所述喷雾单元3的数量为两个,上述喷气单元4的数量为一个,上述喷气单元4位于两个喷雾单元3之间的下部处。

两个喷雾单元3和与其对应的喷气单元4形成一给湿组件,所述给湿组件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给湿组件直线均布排列且靠近于进口处。

E、挤压:靠近于进口1a处的输送单元2,其上下相邻两根辊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A,靠近于出口1b处的输送单元2,其上下相邻两根辊轴之间的间距尺寸为B,其中,A大于B。

所述步骤E后将挤压后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烘干。

所述烘干温度为73OC,烘干时间为21分钟。

进口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由进口输入,由出口输出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依次穿设在每个输送单元上。

多纤维混纺织物经辊轴输送过程中,多纤维混纺织物在进口处稳定的得到喷雾和喷气处理。

也就是说,喷雾处理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上部得到稳定的湿润且这样能保证多纤维混纺织物的含水量适中。同时,在喷气处理作用下,多纤维混纺织物抖动过程中能使水雾更加充分的浸透至多纤维混纺织物内。

由于靠近于壳体进口处输送单元中,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间距比较大。靠近于壳体出口处输送单元中,上下相邻的两根辊轴间距比较小。

因此,靠近于进口处的多纤维混纺织物能在对应的输送单元处稳定抖动,保证水雾充分浸入多纤维混纺织物内。适当含水量的多纤维混纺织物进入靠近于出口处的输送单元时,由于该处输送单元上下相邻两辊轴之间间距比较小,因此,能稳定挤压多纤维混纺织物,最终能使多纤维混纺织物幅宽整齐均一,尺寸和形态稳定。

本发明创造中不单独依靠喷雾处理,喷雾与喷气配合作用创造性的使多纤维混纺织物更加稳定且更加快的保持适当含水量。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植物抗菌印花面料用抗菌剂喷涂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