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包

文档序号:1315634 发布日期:2020-07-10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折叠式包 (Folding bag ) 是由 菊田南 于 2018-11-2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包,其使用时的外观可形成底面平坦、前后胴部直立、顶面倒圆的形状,使用后可简单地折叠。折叠式包(A)具备收纳主体(B),其具有在折叠后的状态下位于前面和后面的一组折叠表面(5)、从两个折叠表面(5)的长度方向一端侧(M1)朝向内方另一端侧形成且具有与底部角撑(20)对应的宽度的底内折褶(6)、以及从两个折叠表面(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M2)朝向内方一端侧形成且折褶的宽度朝向内方对面侧逐渐变窄的多组顶内折褶(7、8)。使用后通过外翻并使封闭所述收纳主体(B)的侧端部(4)的集束端部(C)沿拉开方向拉紧,可将收纳主体(B)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olding bag, which has a flat bottom surface, upright front and back bodies and a rounded top surface in appearance during use, and can be easily folded after use. The folding bag (A) is provided with a storage body (B) which has a set of folding surfaces (5) positioned at the front and the back in a folded state, a bottom inner fold (6) which is formed from one end side (M1) of the two folding surfaces (5) in the length direction toward the other end side in the inner direction and has a width corresponding to the bottom gusset (20), and a plurality of sets of top inner folds (7, 8) which are formed from the other end side (M2) of the two folding surfaces (5) toward the one end side in the length direction and have a width gradually narrowed toward the opposite side in the inner direction. After use, the storage body (B) can be folded into a rectangular flat shape by turning it outward and tightening the bundling end (C) closing the side end (4) of the storage body (B) in the pulling direction.)

折叠式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特别是涉及一种不使用时便于携带的折叠式包。

背景技术

对于由片状材料构成、考虑到不使用时的携带而可折叠变小的包,目前提出有各种各样的方案。

作为这样的折叠式包的一例,目前已知有如下的包,其具有:由尼龙片材构成、具有长尺状出入口6且两端部由缝合部3封闭的收纳体1;开闭出入口6的拉链6A;以及在拉链6A的两侧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蛇腹部5,由此,当折叠收纳体1时,可抑制平面面积的扩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由片状材料构成、使用后仅需将两端部向拉开方向拉拽即可形成将长度方向的两端封闭的规定的矩形扁平带状形态的可折叠袋,目前已知有如下手提袋,其具备:开口部100a,其使所述袋呈带状形态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或一个侧缘以直线状从一端部一直延伸至另一端部,并用于取放对象物;袋主体,其在该开口部100a的两侧,位于其一侧半部10a和另一侧半部10b,并具有由通过以规定宽度重复山折和谷折形成的多个皱褶12构成的蛇腹构造,该袋主体以重叠该多个皱褶12的各端部的状态被封闭;第一、第二隧道部18a、18b,其形成于所述一侧半部10a和所述另一侧半部10b,并沿所述开口部100a延伸;具有宽度的扁平的第一条带ST1,其插通所述第一隧道部18a;以及具有宽度的扁平的第二条带ST2,其插通所述第二隧道部18b,该手提袋可在通过从所述第一、第二隧道部的两端拉出所述第一、第二条带ST1、ST2的一部分来缩小所述开口部100a的同时,使用第一、第二条带ST1、ST2来携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082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7/03390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包中,如图4及图5所示,存在如下问题:当在收纳体1内塞满物品11时,蛇腹部5伸长而使收纳体1膨胀,由于收纳体1变为与物品11的形状相符的形状,所以使用时的外观缺乏作为包的外形。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可折叠袋中,存在如下问题:虽然仅需将两端部向拉开方向拉拽即可形成使长度方向的两端封闭的规定的矩形扁平带状形态,但与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包同样,无法使其使用时的外观如普通的包那样形成底面平坦、前后胴部直立、顶面倒圆的形状。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为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折叠式包:作为使用时的外观,可形成底面平坦、前后胴部直立、顶面倒圆的形状,并且在使用后可通过外翻并使长度方向的两端沿拉开方向拉紧简单地折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折叠式包,采用如下结构:一种可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的折叠式包,具备:收纳主体,其具有在折叠成所述矩形扁平形状的状态下位于前面和后面的一组折叠表面、从前后两个折叠表面的长度方向一端侧朝向内方另一端侧形成且具有与底部角撑对应的宽度的底内折褶、以及从前后折叠表面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朝向内方一端侧形成且折褶的宽度朝向内方对面侧逐渐变窄的多组顶内折褶;收纳口部,其形成在所述折叠的收纳主体的多组顶内折褶的最靠内方侧,用于取放收纳对象物;一组集束端部,其缝制于收纳主体的折叠的侧端部,以便对在所述折叠的收纳主体中形成的底内折褶及多组顶内折褶的各侧端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以及手柄,其配设在所述折叠的收纳主体的收纳口部的外侧,通过从使用状态外翻并使一组集束端部沿拉开方向拉紧来折叠收纳主体。

作为构成折叠式包的收纳主体的

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收纳主体由具有长边和短边的矩形片状材料构成,所述片状材料沿以下折线进行折叠:沿长边的垂直二等分线形成的第一谷折线;从该第一谷折线朝向短边侧以底部角撑宽度的一半的间隔S1形成且与前后折叠表面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对应的一组第一山折线;从该第一山折线朝向短边侧以间隔S1的两倍以上的间隔S2形成且与前后折叠表面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对应的一组第二山折线;从该第二山折线朝向短边侧以比间隔S1窄的间隔S3形成且与第一顶内折褶对应的一组第二谷折线;从该第二谷折线朝向短边侧以间隔S3形成且与第二顶内折褶对应的一组第三山折线;以及从该第三山折线朝向短边侧以比间隔S3逐渐变窄的间隔形成的多组谷折线及山折线。

另外,作为收纳口部的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收纳主体具备沿收纳口部开闭收纳口部的拉链。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折叠式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作为使用时的外观,可形成底面平坦、前后胴部直立、顶面倒圆的形状,并且在使用后可仅通过外翻并使集束端部沿拉开方向拉紧简单地将收纳主体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折叠式包由于收纳主体是通过将一张具有长边和短边的矩形片状材料沿与短边平行的谷折线和山折线折叠来制作的,所以可简化制作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包的折叠状态的图,(a)是前视图,(b)是沿X-X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将实施例的包按每个部件进行分解后的状态的图。

图3是对构成实施例的包的收纳主体及收纳口部的折叠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包的使用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前视图,(c)是侧视图。

图5是表示展开实施例的包时的顺序的说明图,(a)是表示解开紧固带并沿长度方向展开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将整体外翻后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将整体展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折叠实施例的包时的顺序的说明图,(a)是表示把持内侧的集束端部将包外翻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使收纳主体的两端沿拉开方向拉紧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将对折后的收纳主体沿长度方向卷取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实施例所示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折叠式包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从图1(a)的前视图观察,将纵向设为“上下”,将横向设为“左右”,将从纸面跟前向深度方向设为“前后”。

实施例

在图1和图2中,A是折叠式包;B是收纳主体,其通过形成多个内折褶可折叠成矩形扁平形状;C是集束端部,其缝制于收纳主体B折叠的侧端部4,以便对在所述折叠的收纳主体B中形成的多个内折褶的各侧端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封闭;D是紧固带,其沿长度方向折叠捆扎收纳主体B;E是收纳口部,用于在所述收纳主体B内取放收纳对象物;H是手柄,其配设在折叠的收纳主体B的收纳口部E的外侧。

如图2所示,收纳主体B由一张矩形片状材料3构成,片状材料3具有长边1和短边2。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片状材料3的材质,使用了聚酯面料,但只要是具有所需强度和柔韧性的可挠性片状材料,可以使用由尼龙或棉花等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构成的布料、在所述布料上涂布合成树脂而得的层压材料等中的任一种。

片状材料3为了隔着长边1的垂直二等分线即中心线CL成轴对称地形成折褶而具有沿该中心线CL形成的第一谷折线V1、从该第一谷折线V1朝向两方的短边2侧以底部角撑20的宽度的一半的间隔S1(参照图4(c))形成的一对第一山折线M1、从该第一山折线M1朝向该短边2侧以间隔S1的两倍以上的间隔S2形成的一对第二山折线M2、从该第二山折线M2朝向短边2侧以比间隔S1窄的间隔S3形成的一对第二谷折线V2、从该第二谷折线V2朝向短边2侧以间隔S3形成的一对第三山折线M3、以及从该第三山折线M3朝向短边2侧以比间隔S3窄的间隔S4形成的一对第三谷折线V3,且从该第三谷折线V3至短边2的宽度被设定为间隔S4。

在本实施例中,将片状材料3形成为直至第三山折线M3及第三谷折线V3,但也可以从该第三山折线M3朝向短边2侧以比间隔S3逐渐变窄的间隔形成多组谷折线及山折线。

如图3所示,收纳主体B当分别沿谷折线V1~V3及山折线M1~M3折叠片状材料3时,如图1(b)所示,在折叠的收纳主体B的纵向截面的前面和后面,形成以第一山折线M1为长度方向一端侧、并且以第二山折线M2为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且该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间隔为S2的折叠表面5。

而且,收纳主体B从前后折叠表面5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第一山折线M1)朝向内方另一端侧,通过第一谷折线V1以与底部角撑20对应的间隔S1的宽度形成底内折褶6,并从前后折叠表面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第二山折线M2)朝向内方一端侧,依次朝向内方对面侧通过第二谷折线V2以比间隔S1窄的间隔S3的宽度形成第一顶内折褶7、及通过第三谷折线V3以比间隔S3窄的间隔S4的宽度形成第二顶内折褶8。

在本实施例中,收纳主体B的顶内折褶形成为直至第二顶内折褶8,但顶内折褶也可以形成为多组顶内折褶,所述多组顶内折褶从前后折叠表面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朝向内方一端侧,折褶的宽度朝向内方对面侧逐渐变窄。

如图2所示,手柄H以整体呈U字形的方式由带状材料11形成,手柄H的安装端部12缝制在从构成收纳主体B的片状材料3的短边2起间隔S4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H由带状材料11形成为整体呈U字形,但手柄H不限于此形状,可根据需要选择肩挎用条带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如图2所示,收纳口部E形成为矩形,与构成收纳主体B的片状材料3材质相同,如图1(b)所示,作为长边的一对安装缘部14分别以沿缝制有手柄H的片状材料3的短边2重叠的状态进行缝合。

而且,收纳口部E形成为可通过安装于中央的拉链F的开闭打开和关闭。

如图2所示,集束端部C由一对带状材料16构成,该一对带状材料16的全长设定为片状材料3的折叠表面5的宽度即间隔S2的两倍以上,且为了对形成于收纳主体B的多个内折褶的各侧端在使其重叠的状态下封闭,将各个带状材料16从折痕17折返,并缝合为夹持收纳主体B的折叠的侧端部4。

而且,在一个集束端部C,从中央附近朝向外方,为了沿长度方向折叠捆扎图1(a)所示的收纳主体B,缝制有环状橡胶制紧固带D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紧固带D使用了环状橡胶制品,但不限于这种类型,也可以在带状紧固带的端部配设纽扣,在收纳主体B配设与该纽扣相配的接受部。

如以上所作说明,折叠式包A是以折叠状态制作的,因此接下来参照图4,对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的外观进行说明。

如图4(c)的侧视图所示,展开为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由以下构成:具有两倍于间隔S1的宽度的底部角撑(底面)20;从底部角撑20的前后(第一山折线M1)大致垂直立起的前后胴部21(从第一山折线M1到第二谷折线V2);从胴部21连续至上方的收纳口部E、从侧面观察时倒圆的顶部角撑(顶面)22(从第二谷折线V2到收纳口部E的安装缘部14);以及分别从底部角撑20、胴部21及顶部角撑22的两侧部连续的侧部角撑23。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折叠式包A在构成收纳主体B的片状材料3的短边2分别缝制手柄H的安装端部12后,将手柄H沿片状材料3的短边2折返,从手柄H上方沿片状材料3的短边2缝制收纳口部E的各个安装缘部14。

然后,如图3所示,缝制有手柄H及收纳口部E的收纳主体B分别沿谷折线V1~V3及山折线M1~M3折叠后,在侧端部4缝制集束端部C,进而,在集束端部C的其中一个上缝制紧固带D,由此,如图1(a)所示,以折叠状态制作折叠式包A。

接下来,参照图5,对使折叠的折叠式包A成为可使用状态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从捆扎的收纳主体B解开紧固带D,如图5(a)所示,在将收纳口部E置于下方的状态下向左右方向展开。

然后,将收纳口部E的拉链F完全拉开,如图5(b)所示,从收纳主体B中拉出手柄H,并沿箭头方向整体外翻。

这样一来,如图5(c)所示,折叠式包A成为使用状态,因此,从收纳口部E放入收纳对象物后,拉上拉链F,即可手提手柄H进行使用。

如上所述,展开为使用状态的折叠式包A如图4(c)所示,作为外观,具有平坦的底部角撑20、从底部角撑20的前后大致垂直立起的前后胴部21、从该胴部21朝向上方的收纳口部E倒圆的顶部角撑22,由此,与以往的折叠式包相比,在外观上可进行大相径庭的出色的设计。

接下来,参照图6,对将使用后的折叠式包A折叠变小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将折叠式包A的拉链F完全拉开,取出收纳对象物后,如图6(a)所示,将两手从收纳口部E放入收纳主体B中,分别把持内侧的集束端部C,向外侧将折叠式包A翻过来。

然后,如图6(b)所示,用两手将集束端部C沿拉开方向拉拽,若未能一次折叠好,则再次重新将集束端部C沿左右方向拉拽,由此,可使收纳主体B形成矩形扁平形状。

然后,将手柄H分别放入收纳主体B中后,拉上拉链F即可返回到上述图5(a)的状态。

然后,将收纳主体B对折后,如图6(c)所示,从折痕25折叠变小,最后,用橡胶制紧固带D进行捆扎即完成折叠。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拉链F来开闭折叠式包A的收纳口部E,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魔术贴(Magic Tape)(注册商标)进行开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折叠式包作为使用时的外观,可形成底面平坦、前后胴部直立、顶面倒圆的形状,并且在使用后仅通过外翻并使集束端部沿拉开方向拉紧,即可使收纳主体形成矩形扁平形状,因此,携带时可简单地折叠,特别是适合用作旅行时收纳多出的物品的备用波士顿包。

附图标记说明

A:折叠式包

B:收纳主体

C:集束端部

D:紧固带

E:收纳口部

F:拉链

H:手柄

M1、M2、M3:山折线

V1、V2、V3:谷折线

S1、S2、S3、S4:间隔

1:长边

2:短边

3:片状材料

4:侧端部

5:折叠表面

6:底内折褶

7:第一顶内折褶

8:第二顶内折褶

11、16:带状材料

12:安装端部

14:安装缘部

17、25:折痕

20:底部角撑(底面)

21:胴部

22:顶部角撑(顶面)

23:侧部角撑

1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直发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