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

文档序号:1335853 发布日期:2020-07-17 浏览:2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 (Building integration assembled heat storage water tank ) 是由 赵中强 耿刚 高立峰 张士刚 宋兴贞 马宗臣 于 2020-04-3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涉及储热水箱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入建筑墙体内的外壳、保温层、储热组件、换热组件、冷水管、热水管,外壳、保温层、储热组件从外到内依次连接,外壳内设有与储热组件连接的换热组件、冷水管、热水管,储热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水路板、储存管、第二水路板,储存管至少设有两个。本发明能够节省储热水箱占用的室内空间,延长储热水箱的使用寿命。(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uilding integrated assembled heat storage water tank, and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eat storage water tanks. Including installing shell, heat preservation, heat-retaining subassembly, heat exchange assemblies, cold water pipe, the hot-water line in going into building wall, shell, heat preservation, heat-retaining subassembly connect gradually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re equipped with heat exchange assemblies, cold water pipe, the hot-water line be connected with the heat-retaining subassembly in the shell, and the heat-retaining subassembly includes from the top down first water route board, storage tube, the second water route board that connects gradually, and the storage tube is equipped with two at least. The invention can save the indoor space occupied by the heat storage water tank and prolong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heat storage water tank.)

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热水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

背景技术

太阳能集热系统包括构成循环回路的太阳能集热器、冷循环管、储热水箱、热循环管,储热水箱还连通用户端的冷水管和热水管,储热水箱包括从外到内依次连接的外壳、保温层、内胆,内胆需要与热水管、冷水管、热循环管、冷循环管直接焊接,储热水箱中还设置了内置式电加热管。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冷水通过冷水管进入到内胆中,内胆中的冷水进入到太阳能集热器中,太阳能集热器接受太阳辐射,将收集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使太阳能集热器内的冷水逐渐加热成为热水,热水通过热循环管进入到内胆中储存起来,当需要使用热水时,将热水管打开即可。

一方面,现有的储热水箱,外形多为圆柱形、D形,都明挂于室内阳台的墙体上,占用室内空间,甚至影响阳台外窗的开启,给业主的生活带来不便。

另一方面,因为内胆需要与热水管、冷水管、热循环管、冷循环管直接焊接,焊接位置是极容易发生腐蚀泄露的,一旦内胆在焊接位置处出现腐蚀泄露,整个储热水箱就没有了修复价值,直接报废,以至于储热水箱的使用寿命短,增加了成本。

所以,如何能够节省储热水箱占用的室内空间,延长储热水箱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本发明能够节省储热水箱占用的室内空间,延长储热水箱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包括安装入建筑墙体内的外壳、保温层、储热组件、换热组件、冷水管、热水管,外壳、保温层、储热组件从外到内依次连接,外壳内设有与储热组件连接的换热组件、冷水管、热水管,储热组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第一水路板、储存管、第二水路板,储存管至少设有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路板内设有第一进水腔和第一出水腔,第一水路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所述储存管通过第一进水孔与第一进水腔连通,储存管通过第一出水孔与第一出水腔连通,储存管内设有第一布水管,第一布水管与第一水路板连接,第一布水管通过第一进水孔与第一进水腔连通,所述冷水管、第一水路板、所述热水管依次连接,冷水管与第一进水腔连通,热水管与第一出水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路板内设有水道,第一水路板的下端面设有水道进水孔、水道出水孔、水道封堵孔,所述储存管通过水道进水孔、水道出水孔、水道封堵孔与水道连通,储存管内设有第二布水管,第二布水管与第一水路板连接,第二布水管通过水道进水孔与水道连通,所述冷水管、第一水路板、所述热水管依次连接,冷水管通过水道与热水管连通,水道封堵孔设于水道进水孔和水道出水孔之间,水道封堵孔内设有用于封堵水道的第一封堵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路板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水路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一调节孔、第二调节孔、第三调节孔、第四调节孔,所述储存管通过第一调节孔、第二调节孔与第一通道连通,储存管通过第三调节孔、第四调节孔与第二通道连通,所述冷水管、第一水路板、所述热水管依次连接,冷水管与第一通道连通,热水管与第二通道连通;当相邻两个储存管并联时,储存管内设有第三布水管,第三布水管与第一水路板连接,第三布水管通过第一调节孔与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二调节孔内设有用于封堵第二调节孔的第二封堵件;当相邻两个储存管串联时,储存管内设有第四布水管,第四布水管与第一水路板连接,相邻两个储存管中的一个储存管中的第四布水管通过第一调节孔与第一通道连通,相邻两个储存管中的另一个储存管中的第四布水管通过第三调节孔与第二通道连通,第一调节孔靠近冷水管设置,第四调节孔靠近热水管设置,通过第一调节孔连通第四布水管和第一通道的储存管内的第二调节孔内设有用于封堵第一通道的第三封堵件,通过第三调节孔连通第四布水管和第二通道的储存管内的第四调节孔内设有用于封堵第二通道的第四封堵件,第一水路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五调节孔,最靠近热水管的储存管依次通过第五调节孔、第二通道与热水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第一介质循环回路的第一介质进管、第一介质箱、第一介质出管、第一太阳能集热器,第一介质箱内设有所述储热组件,第一介质进管设有第一管道加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的第一冷媒进管、换热板、第一冷媒出管、第一热泵机组,换热板包围所述储热组件设置,换热板内设有冷媒通道,第一冷媒进管通过冷媒通道与第一冷媒出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路板内设有第二进水腔,第一水路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二进水孔,第二水路板内设有第二出水腔,第二水路板的上端面设有第二出水孔,所述储存管通过第二进水孔与第二进水腔连通,储存管通过第二出水孔与第二出水腔连通,所述冷水管与第一水路板连接,冷水管与第二进水腔连通,所述热水管与第二水路板连接,热水管与第二出水腔连通;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第二介质循环回路的第二介质进管、第二介质箱、第一换热盘管、第二太阳能集热器、第二介质出管,第二介质箱设有排气口,储存管内设有第一换热盘管,第二介质进管设有第二管道加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的第二冷媒进管、第二换热盘管、第二冷媒出管、第二热泵机组,所述储存管内设有第二换热盘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一方面能够安装入建筑墙体中,比起现有的储热水箱来说,不仅不占用室内空间,增大了室内业主的活动空间,给业主的生活带来方便,还使得室内更为规整美观。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储存管上没有焊接位置,从而储存管没有在焊接位置这一容易腐蚀泄露区域腐蚀泄露的风险,而且,即使储存管或第一水路板或第二水路板泄露,也只单独替换储存管或第一水路板或第二水路板即可,与现有技术中直接报废整个储热水箱相比,延长了使用寿命,既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还方便维护。

再者,因为现有技术的储热水箱是通过内置式电加热管与自来水接触,进行热交换,水质的原因容易造成水垢附着于内置式电加热管上,影响换热效果,甚至缩短内置式电加热管的使用寿命,造成安全隐患。本发明没有设置内置电加热管,从而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2、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进水腔、第一出水腔、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能够实现相邻两个储存管的并联,即冷水同时进入储存管、同时从储存管中流出热水,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

3、本发明通过设置水道、水道封堵孔、第一封堵件,能够使得水流只能一一流经所有的储存管才能从热水管流出供业主使用,也就实现了相邻两个储存管的串联,延长了对冷水的加热时间,从而能够得到温度更高的热水,加热效果更好。

4、本发明通过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调节孔、第二调节孔、第三调节孔、第四调节孔、第三封堵件、第四封堵件,能够根据业主的需要,实现相邻两个储存管的并联或者实现两个储水管的串联,从而调整所需的水流流向,使得本发明更具有通用性,使用起来更为灵活。

5、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管道加热器,能够在太阳光线不足时,辅助加热第一介质箱中的介质,使得本发明仍能够正常使用,使得本发明使用起来更为稳定可靠。

6、本发明能够第一热泵机组来加热储存管中的冷水,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符合当前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

7、本发明通过使用第一换热盘管,与使用第一介质箱或换热板相比,减小了换热组件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增大了室内业主的活动空间,进一步给业主的生活带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储存管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1第一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3为图2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B-B处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1第一水路板与布水管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第二水路板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1测温管的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1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实施例1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实施例1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3储存管的立体图;

图13为实施例3第一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14为实施例3第二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15为实施例4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5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例5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实施例6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实施例7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实施例7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实施例8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9第一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2C-C处的剖视图;

图24为实施例11第一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25为实施例17第一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26为实施例17第一水路板与布水管的组装示意图一;

图27为实施例17第一水路板与布水管的组装示意图二;

图28为实施例19第一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29为实施例25第一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30为实施例25第二水路板的俯视图;

图31为实施例25换热盘管的立体图;

图32为实施例25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实施例26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实施例27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实施例28一种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储存管,1-1-盒体,1-1-1-分隔板,2-第一水路板,2-1-第一进水腔,2-1-1-第一进水孔,2-2-第一出水腔,2-2-1-第一出水孔,2-3-温度传感器安装孔,2-4-第一盒体插槽,2-5-第一分隔板插槽,2-6-第一储存管插槽,2-7-水道,2-7-1-水道进水孔,2-7-2-水道出水孔,2-7-3-水道封堵孔,2-7-4-第一封堵件,2-8-第一通道,2-8-1-第一调节孔,2-8-2-第二调节孔,2-8-3-第二封堵件,2-8-4-第三封堵件,2-9-第二通道,2-9-1-第三调节孔,2-9-2-第四调节孔,2-9-3-第五调节孔,2-9-4-第四封堵件,2-10-第二进水腔,2-10-1-第二进水孔,2-10-2-第一盘管安装孔,3-第二水路板,3-1-第二盒体插槽,3-2-第二分隔板插槽,3-3-第二储存管插槽,3-4-第二出水腔,3-4-1-第二出水孔,3-4-2-第二盘管安装孔,4-1-第一布水管,4-2-第三布水管,4-3-第四布水管,5-冷水管,6-热水管,7-温度传感器,8-第一介质箱,8-1-密封法兰,9-第一介质进管,9-1-第一管道加热器,10-第一介质出管,11-外壳,11-1-外壳门,12-保温层,13-仪表,14-电源插头,15-第一冷媒进管,16-换热板,17-第一冷媒出管,18-第二介质进管,18-1-第二管道加热器,19-第二介质箱,19-1-排气口,20-第一换热盘管,21-第二介质出管,22-第二冷媒进管,23-第二换热盘管,24-第二冷媒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如图10所示,包括外壳11、保温层12、储热组件、换热组件、冷水管5、热水管6。

如图8和图9所示,储热组件包括储存管1、第一水路板2、第二水路板3。

如图1所示,通过在一个上下两端均敞口的盒体1-1内并排设置五个分隔板1-1-1,使得盒体1-1的内腔被分隔板1-1-1分隔出六个并排设置的储存管1。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水路板2内设有第一进水腔2-1和第一出水腔2-2,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有第一进水孔2-1-1、第一出水孔2-2-1,第一进水孔2-1-1与第一进水腔2-1连通,第一出水孔2-2-1与第一出水腔2-2连通。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水路板2设有温度传感器安装孔2-3。温度传感器7如图7所示。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有与盒体1-1配合的第一盒体插槽2-4。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有与分隔板1-1-1配合的第一分隔板插槽2-5。

如图6所示,第二水路板3的上端面设有与盒体1-1配合的第二盒体插槽3-1,第二水路板3的上端面设有与分隔板1-1-1配合的第二分隔板插槽3-2。

组装第一水路板2、储存管1、第二水路板3时:先将盒体1-1的下端插入第二盒体插槽3-1、分隔板1-1-1的下端插入第二分隔板插槽3-2,然后在盒体1-1的上端扣上第一水路板2,使盒体1-1的上端插入第一盒体插槽2-4、分隔板1-1-1的上端插入第一分隔板插槽2-5,最后使用螺栓将第一水路板2与盒体1-1的上端固定、使用螺栓将第二水路板3与盒体1-1的下端固定,也就完成了第一水路板2、储存管1、第二水路板3的组装。

如图8-10所示,储存管1通过第一进水孔2-1-1与第一进水腔2-1连通,储存管1通过第一出水孔2-2-1与第一出水腔2-2连通。冷水管5、第一水路板2、热水管6依次连接,冷水管5与第一进水腔2-1连通,热水管6与第一出水腔2-2连通。每个储存管1内都设有第一布水管4-1,第一布水管4-1的上端与第一水路板2连接,第一布水管4-1通过第一进水孔2-1-1与第一进水腔2-1连通。

如图8-10所示,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第一介质循环回路的第一介质进管9、第一介质箱8、第一介质出管10、第一太阳能集热器(图中未画出)。第一介质箱8内装有水这一介质,第一介质箱8的上端面敞口,储存管1的下半部分和第二水路板3均装于第一介质箱8内,第一介质箱8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密封法兰8-1。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在密封法兰8-1和第一介质箱8之间夹有密封垫(图中未画出)。第一介质进管9设有第一管道加热器9-1。第一太阳能集热器和第一管道加热器9-1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10所示,换热组件、储热组件、冷水管5、热水管6都设于外壳11内。外壳11的内壁铺设有保温层12。外壳11的前侧壁设有门洞,门洞内设有外壳门11-1,外壳门11-1通过螺钉与外壳11固定。

如图10所示,温度传感器7与仪表13电连接,仪表13与电源插头14电连接。

使用时:首先在建筑墙体上预留出用于安放本实施例的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的预留腔,然后将本实施例的一种建筑一体化装配式储热水箱放入预留腔机壳即可。

工作时:冷水从冷水管5进入第一水路板2的第一进水腔2-1,然后从第一进水孔2-1-1流入到第一布水管4-1中,冷水从第一布水管4-1的下端流入储存管1中,进入储存管1中的冷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成为热水,随着第一布水管4-1中的冷水不断进入储存管1中,冷水会推着热水使热水向上流动,热水依次流过第一出水孔2-2-1、第一出水腔2-2、热水管6后供业主使用。

通过上述使用和工作过程可知:本实施例1能够安装入建筑墙体中,比起现有的储热水箱来说,不仅不占用室内空间,增大了室内业主的活动空间,给业主的生活带来方便,还使得室内更为规整美观。

本实施例1的储存管1上没有焊接位置,从而储存管1没有在焊接位置这一容易腐蚀泄露区域腐蚀泄露的风险,即使有焊接位置的第一水路板(第一水路板与冷水管、热水管焊接)在焊接位置腐蚀泄露,也只需单独维修替换第一水路板即可,与现有技术中直接报废整个储热水箱相比,延长了使用寿命,既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还方便维护。

此外,本实施例1不仅可以完全嵌入建筑墙体中使用,还可以半嵌入式安装、明挂于室内安装、吸顶式吊装、在地面起地台暗装,安装方式灵活多样,满足各种使用环境的要求。

再者,因为现有技术的储热水箱是通过内置式电加热管与自来水接触,进行热交换,水质的原因容易造成水垢附着于内置式电加热管上,影响换热效果,甚至缩短内置式电加热管的使用寿命,造成安全隐患。本实施例1却没有设置内置电加热管,从而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2中,所有的储存管1全部装入第一介质箱8中,第一介质箱8的上端通过螺栓直接与第一水路板2固定。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2能够增大储存管1中的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使业主使用热水更为便利。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3中,所有的储存管1都是单独的管体,并且,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置第一储存管插槽2-6,第二水路板3的上端面设置第二储存管插槽3-3,第一储存管插槽2-6和第二储存管插槽3-3均与储存管1配合。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3能够在某一个储存管1损坏时,直接替换这个损坏的储存管1即可,无需将全部的储存管1替换掉,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4的第一介质箱8采用实施例2的第一介质箱8。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4能够增大储存管1中的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方便业主使用热水。

实施例5:

本实施例5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5中,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冷媒循环回路的第一冷媒进管15、换热板16、第一冷媒出管17、第一热泵机组(图中未画出)。换热板16内设有冷媒通道(图中未画出),第一冷媒进管15通过冷媒通道与第一冷媒出管17连通。如图17所示,换热板16包围所有的储存管1的下半部分。第一热泵机组采用空气能热泵,空气能热泵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5能够使用空气能热泵来加热储存管1中的冷水,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符合当前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

实施例6:

本实施例6与实施例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例6中,换热板16能够包围住所有的储存管1的大半部分。与实施例5相比,本实施例6增大了储存管1内的水与换热板16内的冷媒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使得业主使用热水更为便利。

实施例7:

本实施例7与实施例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6中储存管1采用实施例3中的储存管1;本实施例7的第一水路板2采用实施例3中的第一水路板2,本实施例7的第二水路板3采用实施例3中的第二水路板3;如图19和图20所示,换热板16不再包围所有的储存管1的下半部分,而是一个换热板16包围一个储存管1的下半部分。与实施例5相比,本实施例7能够在某一个储存管1损坏时,只需替换这个损坏的储存管1即可,无需将全部的储存管1替换掉,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8:

本实施例8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8每个换热板16能够包围住储存管1的大半部分。与实施例7相比,本实施例8能够增大储存管1中的水与换热板16中的高温冷媒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方便业主使用热水。

实施例9:

本实施例9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9的第一水路板2内设有水道2-7,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有水道进水孔2-7-1、水道出水孔2-7-2、水道封堵孔2-7-3。储存管1通过水道进水孔2-7-1、水道出水孔2-7-2、水道封堵孔2-7-3与水道2-7连通。储存管1内设有第二布水管(图中未画出),第二布水管与第一水路板2连接,第二布水管通过水道进水孔2-7-1与水道2-7连通。冷水管5通过水道2-7与热水管6连通。水道封堵孔2-7-3设于水道进水孔2-7-1和水道出水孔2-7-2之间,如图23所示,水道封堵孔2-7-3内设有用于封堵水道2-7的第一封堵件2-7-4,具体的,第一封堵件2-7-4采用丝堵。

使用时:冷水从冷水管5进入第一水路板2的水道2-7,然后从水道进水孔2-7-1进入到最靠近冷水管5的储存管1中的第二布水管中,此第二布水管中的冷水再进入此最靠近冷水管5中的储存管1中,进入储存管1中的冷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进行热交换而成为热水,随着第二布水管中的冷水不断进入储存管1,热水再通过出水孔进入相邻的第二布水管中,如此反复,使得水流只能一一流经所有的储存管才能从热水管6流出供业主使用。

通过上述过程可知:本实施例9与实施例1相比,对冷水的加热时间长,能够得到温度更高的热水,加热效果更好。并且,当需要清洗第一水路板2时,直接将第一封堵件2-7-4取下即可进行清洗,使得第一水路板2的清洗更为方便。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10与实施例9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10的第一介质箱8采用实施例2的第一介质箱8。与实施例9相比,本实施例10增大了储存管1中的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使业主使用热水更为便利。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11与实施例9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11的储存管1采用实施例3的储存管1;如图24所示,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置第一储存管插槽2-6,第二水路板3的上端面设置第二储存管插槽3-3,第一储存管插槽2-6和第二储存管插槽3-3均与储存管1配合。与实施例9相比,本实施例11能够在某一个储存管1损坏时,只需要替换整个损坏的储存管1即可,无需将全部的储存管1替换掉,节省资源,降低成本。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12与实施例1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12的第一介质箱8采用实施例2的第一介质箱8。与实施例11相比,本实施例12能够增大储存管1中的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方便业主使用热水。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13与实施例9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13的换热组件采用实施例5的换热组件。与实施例9相比,本实施例13能够使用空气能热泵来加热储存管1中的冷水,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符合当前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14与实施例1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14的换热板16采用实施例6中的换热板16。与实施例13相比,本实施例14增大了储存管1内的水与换热板16内的冷媒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使得业主使用热水更为便利。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15与实施例1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15的储存管1采用实施例3的储存管1;本实施例15的第一水路板2采用实施例11的第一水路板2;本实施例15的第二水路板3采用实施例11的第二水路板3;本实施例15的换热板16采用实施例7的换热板16。与实施例13相比,本实施例15能够在某一个储存管1损坏时,只需要替换整个损坏的储存管1即可,无需将全部的储存管1替换掉,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16与实施例1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16的换热板16采用实施例8的换热板16。与实施例15相比,本实施例16能够增大储存管1中的水与换热板16中的高温冷媒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方便业主使用热水。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17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5所示,第一水路板2设有第一通道2-8和第二通道2-9,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有第一调节孔2-8-1、第二调节孔2-8-2、第三调节孔2-9-1、第四调节孔2-9-2,储存管1通过第一调节孔2-8-1、第二调节孔2-8-2与第一通道2-8连通,储存管1通过第三调节孔2-9-1、第四调节孔2-9-2与第二通道2-9连通。冷水管5、第一水路板2、热水管6依次连接,冷水管5与第一通道2-8连通,热水管6与第二通道2-9连通。

当相邻两个储存管1并联时,如图26所示,储存管1内设有第三布水管4-2,第三布水管4-2与第一水路板2连接,第三布水管4-2通过第一调节孔2-8-1与第一通道2-8连通,第二调节孔2-8-2内设有用于封堵第二调节孔2-8-2的第二封堵件2-8-3,第二封堵件2-8-3采用丝堵。

工作时:冷水通过冷水管5进入到第一通道2-8中,进入第一通道2-8中的冷水从所有的第一调节孔2-8-1中流入第三布水管4-2中,再从第三布水管4-2中流入储存管1中,进入储存管1中的冷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进行热交换升温成为热水,随着冷水不断进入储存管1中,冷水顶着热水使热水通过第三调节孔2-9-1、第四调节孔2-9-2进入到第二通道2-9中,热水再从热水管6流出供业主使用。在这一工作过程中,相邻两个储存管1中的水流的流向是并联的,即同时进入储存管1、同时从储存管1中流出,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

当相邻两个储存管1串联时,如图27所示,储存管1内设有第四布水管4-3,第四布水管4-3与第一水路板2连接,相邻两个储存管1中的一个储存管1中的第四布水管4-3通过第一调节孔2-8-1与第一通道2-8连通,相邻两个储存管1中的另一个储存管1中的第四布水管4-3通过第三调节孔2-9-1与第二通道2-9连通,第一调节孔2-8-1靠近冷水管5设置,第四调节孔2-9-2靠近热水管6设置,通过第一调节孔2-8-1连通第四布水管4-3和第一通道2-8的储存管1内的第二调节孔2-8-2内设有用于封堵第一通道2-8的第三封堵件2-8-4,通过第三调节孔2-9-1连通第四布水管4-3和第二通道2-9的储存管1内的第四调节孔2-9-2内设有用于封堵第二通道2-9的第四封堵件2-9-4,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有第五调节孔2-9-3,最靠近热水管6的储存管1依次通过第五调节孔2-9-3、第二通道2-9与热水管6连通。第三封堵件2-8-4和第四封堵件2-9-4均采用丝堵。

工作时:冷水从冷水管5进入到第一通道2-8中,然后从第一调节孔2-8-1进入到最靠近冷水管5的储存管1中的第四布水管4-3中,再从该第四布水管4-3进入到最靠近冷水管5中的储存管1中,已经进入储存管1中的冷水吸收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的热量而升温为热水,随着冷水的不断进入,热水被冷水顶着从最靠近冷水管5的储存管1中出来进入到相邻的储存管1中,如此反复,使得冷水会流经所有的储存管1。在这一工作过程中,相邻两个储存管1中的水流的流向是串联的,即水流会流经所有的储存管1,延长了对冷水的加热时间,能够得到温度更高的热水,加热效果更好。

通过上述两个工作过程可知,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17能够根据业主的需要,调整所需的水流流向,使得本实施例17更具有通用性,使用起来更为灵活。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18与实施例1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18的第一介质箱8采用实施例2的第一介质箱8。与实施例17相比,本实施例18进一步增大了储存管1中的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使业主使用热水更为便利。

实施例19:

本实施例19与实施例1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1的储存管1采用实施例3的储存管1;如图28所示,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置第一储存管插槽2-6,第二水路板3的上端面设置第二储存管插槽3-3,第一储存管插槽2-6和第二储存管插槽3-3均与储存管1配合。与实施例17相比,本实施例19能够在某一个储存管1损坏时,只需要替换整个损坏的储存管1即可,无需将全部的储存管1替换掉,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20:

本实施例20与实施例19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20的第一介质箱8采用实施例2的第一介质箱8。与实施例19相比,本实施例20能够增大储存管1中的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方便业主使用热水。

实施例21:

本实施例21与实施例1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21的换热组件采用实施例5的换热组件。与实施例17相比,本实施例21能够使用空气能热泵来加热储存管1中的冷水,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符合当前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

实施例22:

本实施例22与实施例2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22的换热板16采用实施例6中的换热板16。与实施例21相比,本实施例22提高了储存管1内的水与换热板16内的冷媒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使得业主使用热水更为便利。

实施例23:

本实施例23与实施例2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23的储存管1采用实施例3的储存管1;并且,本实施例23的第一水路板2采用实施例19的第一水路板2;本实施例23的第二水路板3采用实施例19的第二水路板3;本实施例23的换热板16采用实施例7的换热板16。与实施例21相比,本实施例23能够在某一个储存管1损坏时,只需要替换整个损坏的储存管1即可,无需将全部的储存管1替换掉,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24:

本实施例24与实施例23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24的换热板16采用实施例8的换热板16。与实施例23相比,本实施例24能够增大储存管1中的水与换热板16中的高温冷媒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方便业主使用热水。

实施例25:

本实施例25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9所示,第一水路板2内设有第二进水腔2-10,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有第二进水孔2-10-1。如图30所示,第二水路板3内设有第二出水腔3-4,第二水路板3的上端面设有第二出水孔3-4-1;本实施例25中并未设置布水管。

如图31和图32所示,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第二介质循环回路的第二介质进管18、第二介质箱19、第一换热盘管20、第二介质出管21、第二太阳能集热器(图中未画出)。第二介质箱19设有排气口19-1。第二介质进管18设有第二管道加热器18-1。第二太阳能集热器和第二管道加热器18-1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第一换热盘管20设于储存管1中,第一换热盘管20的上端与设于第一水路板2上的第一盘管安装孔2-10-2配合,第一换热盘管20的下端与设于第二水路板3上的第二盘管安装孔3-4-2配合。

冷水管5与第一水路板2连接,冷水管5与第二进水腔2-10连通,热水管6与第二水路板3连接,热水管6与第二出水腔3-4连通。第二进水腔2-10从上到下依次与第二进水孔2-10-1、第二出水孔3-4-1、第二出水腔3-4连通。

工作时:冷水通过冷水管5进入到第二进水腔2-10中,然后冷水同时从所有的第二进水孔2-10-1进入到与各自第二进水孔2-10-1连通的储存管1中,进入到储存管1中的冷水与第一介质箱8中的高温介质进行换热而升温得到热水,热水再依次从第二出水孔3-4-1、第二出水腔3-4、热水管6流出供业主使用。

通过上述使用过程可知:本实施例25能够使相邻两个储存管1中的水流呈现并联的流向,即同时流入储存管1、同时从储存管1中流出,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25通过使用第一换热盘管20,减小了换热组件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增大了室内业主的活动空间,进一步给业主的生活带来方便。

实施例26:

本实施例26与实施例2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3所示,在本实施例26的储存管1采用实施例3的储存管1。在第一水路板2的下端面设置第一储存管插槽2-6,第二水路板3的上端面设置第二储存管插槽3-3,第一储存管插槽2-6和第二储存管插槽3-3均与储存管1配合。本实施例26在实施例2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26能够在某一个储存管1损坏时,只需替换整个损坏的储存管1即可,无需将全部的储存管1替换掉,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27:

本实施例27与实施例2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4所示,在本实施例27中,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冷媒循环回路的第二冷媒进管22、第二换热盘管23、第二冷媒出管24、第二热泵机组(图中未画出)。第二换热盘管23与第一换热盘管20的结构相同,第二换热盘管23设于储存管1中,第二换热盘管23的上端与设于第一水路板2上的第一盘管安装孔2-10-2配合,第二换热盘管23的下端与设于第二水路板3上的第二盘管安装孔3-4-2配合。第二热泵机组采用空气能热泵,空气能热泵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与实施例25相比,本实施例27能够使用空气能热泵来加热储存管1中的冷水,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符合当前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

实施例28:

本实施例28与实施例2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5所示,在本实施例28中的储存管1采用实施例3的储存管1;本实施例28的第一水路板2采用实施例26的第一水路板2;本实施例28的第二水路板3采用实施例26的第二水路板3。本实施例28在实施例27的基础上,本实施例28能够在某一个储存管1损坏时,只需要替换整个损坏的储存管1即可,无需将全部的储存管1替换掉,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2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热水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