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物距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文档序号:1353249 发布日期:2020-07-24 浏览:2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超短物距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Ultrashort object distance imaging len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是由 袁怀刚 于 2020-05-20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超短物距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所述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1、f2、f3、f4、f5满足f4&gt;f1、f4&gt;f2、f4&gt;f1、f4&gt;f5;各透镜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满足0.2<∑CT/TTL<0.5。本发明中的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通过增加光学全长,控制各透镜中心厚度与空气间隔等参数来实现超短物距成像,能够提高镜头的分辨率,减小光学畸变,并能够保证相对照度。(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ultra-short object distance imaging lens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wherein the imaging lens comprises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a third lens, a fourth lens and a fifth lens from an object side to an image side, the object side surfaces and the image side surfaces of the first lens, the second lens, the third lens, the fourth lens and the fifth lens are all aspheric, the effective focal lengths f1, f2, f3, f4 and f5 of the first lens, the second lens, the third lens, the fourth lens and the fifth lens meet f4&gt; f1, f4&gt; f2, f4&gt; f1 and f4&gt; f5, the sum of the central thicknesses ∑ CT on the optical axes of the lenses and the distance TT L between the object side surface of the first lens and the imaging surface of the imaging lens on the optical axis meet the requirements that 0.2 &lt; ∑/TT 38 &lt; 0.5, the imaging lens and the electronic device can reduce the relative aberration of the ultra-short object distance, and ensure that the imaging lens has the illumination is equal to the ultra-short object distance.)

超短物距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镜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短物距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便携式电子设备(比如平板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等)的摄像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该电子设备所配置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背景虚化、夜间拍着清晰,而且更要求该电子设备所配置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光学变焦。而潜望式摄像模组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光学变焦能力的摄像模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

现有技术中潜望式摄像模组中物距较大,无法实现超短物距(<20mm)成像,且无法有效地保证光学畸变、分辨率及相对照度。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超短物距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短物距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超短物距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光轴处为凸面;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离轴处至少有一处凹面,像侧面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离轴处至少有一处凸面;

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1、f2、f3、f4、f5满足f4>f1、f4>f2、f4>f1、f4>f5;

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分别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满足0.2<∑CT/TTL<0.5。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满足1.73<(T12+T23+T34+T45)/(CT3+CT4)<2.7。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满足0.13mm≤T12≤0.47mm、0.21mm≤T23≤0.43mm、1.83mm≤T34≤5.11mm、1.55mm≤T45≤3.81mm。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分别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与光阑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L满足0.300≤∑CT/SL≤0.383。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满足0.3<CT2/CT3<1.5。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满足0.07<CT5/CT3×TAN(HFOV)<0.22。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与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0.5<SAG11/CT1<1.2。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2与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1满足0.39<SAG31/SAG32<0.54。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7<f1/R1<-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3<R1/f<1.2,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3.5<(|R3|+|R4|+|R5|+|R6|)/f<7.5。

一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满足f/EPD≤2.0,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4.5<TTL/ImgH<5.5。

一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

滤光片,位于第五透镜的像侧;

镜筒,用于封装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

若干间隔环,封装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和/或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和/或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和/或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中设有至少一个上述的超短物距成像镜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中的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通过增加光学全长,控制各透镜中心厚度与空气间隔等参数来实现超短物距成像,能够提高镜头的分辨率,减小光学畸变,并能够保证相对照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成像镜头的光线传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的分辨率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短物距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第四透镜40及第五透镜50,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第四透镜40及第五透镜50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其中:

第一透镜10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20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光轴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30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光轴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40具有正光焦度;

第五透镜50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离轴处至少有一处凹面,像侧面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离轴处至少有一处凸面。

进一步地,成像镜头还包括:

滤光片60,位于第五透镜50的像侧;

镜筒70,用于封装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

若干间隔环80,封装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和/或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和/或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和/或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

本发明中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1、f2、f3、f4、f5满足f4>f1、f4>f2、f4>f1、f4>f5,在超短物距的情况下,保证第四透镜的焦距总是大于其他透镜,以约束保证光学参数在需要的范围内。

另外,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分别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满足0.2<∑CT/TTL<0.5。通过各透镜厚度与光学全长的比值来保证超短物距时可以满足加工要求,并且成像镜头有较好的解析力。

优选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满足1.73<(T12+T23+T34+T45)/(CT3+CT4)<2.7。如此可降低加工组装难度,并合理控制间隔来矫正畸变与场曲,避免畸变过大、场曲过偏。

优选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满足0.13mm≤T12≤0.47mm、0.21mm≤T23≤0.43mm、1.83mm≤T34≤5.11mm、1.55mm≤T45≤3.81mm。

优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分别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之和∑CT与光阑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L(设于第一透镜物侧处,且14mm≤SL≤18mm)满足0.300≤∑CT/SL≤0.383。控制整个成像镜头中心厚度总和来减小总长,并且可以起到减小畸变的作用。

优选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满足0.3<CT2/CT3<1.5。通过优化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中心厚度的比值可保证物距较小时可以满足成像要求。

优选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与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满足0.07<CT5/CT3×TAN(HFOV)<0.22。通过控制视场角与厚度线性关系来提升分辨率,减小畸变。

优选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与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满足0.5<SAG11/CT1<1.2。

优选地,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2与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1满足0.39<SAG31/SAG32<0.54。通过控制有效孔径,减小光线入射角,增加相对照度。

优选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7<f1/R1<-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3<R1/f<1.2,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3.5<(|R3|+|R4|+|R5|+|R6|)/f<7.5。通过控制Y半径与焦距比例来避免光线偏折,减小像差的产生,保证成像品质。

优选地,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满足f/EPD≤2.0,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中心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4.5<TTL/ImgH<5.5。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中设有至少一个上述的超短物距成像镜头。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总有效焦距f=3.815mm,其包括第一透镜10、第二透镜20、第三透镜30、第四透镜40及第五透镜50均为树脂镜片,中心为透镜,边缘进行腐蚀消光处理,其材质、折射率、有效焦距等参数分别如下:

第一透镜10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1=-5.676mm,物侧面的有效口径为3.63mm,像侧面的有效口径为3.69mm;

第二透镜20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2=2.144mm,物侧面的有效口径为3.81mm,像侧面的有效口径为3.79mm;

第三透镜30材质为EP6000,折射率为1.635,有效焦距f3=-6.124mm,物侧面的有效口径为3.76mm,像侧面的有效口径为4.02mm;

第四透镜40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4=10.301mm,物侧面的有效口径为5.42mm,像侧面的有效口径为4.69mm;

第五透镜50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5=-5.324mm,物侧面的有效口径为4.58mm,像侧面的有效口径为5.28mm。

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0.136mm,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0.429mm,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5.110mm,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1.585mm。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分别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分别为CT1=0.479mm,CT2=1.103mm,CT3=0.982mm,CT4=1.712mm,CT5=0.421mm,中心厚度之和∑CT=4.696mm。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15.000mm;

光阑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L=14.763mm;

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14.595°;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0.358mm,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2=0.472mm,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1=0.253mm;

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3.522mm;

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3.304mm;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821mm,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2.027mm,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4.957mm,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4.264mm,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16.063mm。

本实施例中超短物距成像镜头满足:

∑CT/TTL=0.313;

(T12+T23+T34+T45)/(CT3+CT4)=2.230;

∑CT/SL=0.318;

CT2/CT3=1.123;

CT5/CT3×TAN(HFOV)=0.112;

f1/R1=-1.485;

R1/f=1.000;

(|R3|+|R4|+|R5|+|R6|)/f=7.159;

f/EPD=1.083;

TTL/ImgH=4.540。

各透镜的表面均为非球面,且满足非球面公式:

其中,Z为非球面曲线,C=1/r(r为近轴球面半径),Y为曲率半径,K为圆锥常数(二次曲面常数),a、b、c、d、e…分别为高阶系数(4阶、6阶、8阶、10阶、12阶…)。

第一透镜10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为S1和S2,第二透镜20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为S3和S4,第三透镜30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为S5和S6,第四透镜40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为S7和S8,第五透镜50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为S9和S10,S1-SAG~S10-SAG分别为各面的矢高(0.2mm、0.4mm、1.0mm、2.5mm处)。其曲面参数具体参表1和表2。

表1:透镜曲面参数表1

表2:透镜曲面参数表2

本实施例中的物距(object distance)为10mm,光学全长(Optical Length)为15mm,放大倍率15倍。

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中成像高度(Real Image Height)-分辨率(MTF)的曲线图,从上到下分别为空间频率为0%(0lp/mm)时子午方向(S)和弧失方向(T)、空间频率为33%(33lp/mm)时子午方向(S)和弧失方向(T)、空间频率为66%(66lp/mm)时子午方向(S)和弧失方向(T)、空间频率为132%(132lp/mm)时子午方向(S)和弧失方向(T)的分辨率曲线,可见,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在高频有良好的解像力,整体趋势平滑。

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畸变曲线图,可见,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畸变较小,小于2.0%。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相对场高(Relative Field Height)-相对照度(Relative Illumination)的曲线图,可见,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相对照度大于8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总有效焦距f=3.729mm,其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均为树脂镜片,中心为透镜,边缘进行腐蚀消光处理,其材质、折射率及有效焦距分别如下:

第一透镜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1=-20.013mm;

第二透镜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2=3.160mm;

第三透镜材质为EP6000,折射率为1.635,有效焦距f3=-7.734mm;

第四透镜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4=12.787mm;

第五透镜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5=-6.061mm。

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0.462mm,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0.294mm,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1.832mm,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3.744mm。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分别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分别为CT1=0.300mm,CT2=0.822mm,CT3=1.987mm,CT4=1.676mm,CT5=0.853mm,中心厚度之和∑CT=5.638mm。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15.000mm;

光阑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L=14.763mm;

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14.715°;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0.367mm,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2=0.487mm,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1=0.224mm;

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3.341mm;

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3.330mm;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985mm,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3.406mm,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13.193mm,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8.241mm,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34.388mm。

本实施例中超短物距成像镜头满足:

∑CT/TTL=0.376;

(T12+T23+T34+T45)/(CT3+CT4)=1.737;

∑CT/SL=0.382;

CT2/CT3=0.414;

CT5/CT3×TAN(HFOV)=0.113;

f1/R1=-6.704;

R1/f=0.80;

(|R3|+|R4|+|R5|+|R6|)/f=15.931;

f/EPD=1.116;

TTL/ImgH=4.505。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在高频有良好的解像力,整体趋势平滑;畸变较小,小于1.8%;相对照度大于74%。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总有效焦距f=6.139mm,其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均为树脂镜片,中心为透镜,边缘进行腐蚀消光处理,其材质、折射率及有效焦距分别如下:

第一透镜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1=-11.748mm;

第二透镜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2=2.838mm;

第三透镜材质为EP6000,折射率为1.635,有效焦距f3=-5.694mm;

第四透镜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4=11.160mm;

第五透镜材质为K26R,折射率为1.531,有效焦距f5=-23.089mm。

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0.420mm,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0.212mm,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2.805mm,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1.676mm。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分别于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分别为CT1=0.711mm,CT2=1.280mm,CT3=1.344mm,CT4=1.166mm,CT5=1.000mm,中心厚度之和∑CT=5.500mm。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L=17.980mm;

光阑至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L=17.680mm;

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HFOV=14.768°;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0.376mm,第三透镜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2=0.468mm,第三透镜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有效半口径顶点在光轴上的距离SAG31=0.250mm;

成像镜头的入瞳直径EPD=3.341mm;

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3.330mm;

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959mm,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6.170mm,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9.843mm,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3.375mm,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2.418mm。

本实施例中超短物距成像镜头满足:

∑CT/TTL=0.306;

(T12+T23+T34+T45)/(CT3+CT4)=2.221;

∑CT/SL=0.311;

CT2/CT3=0.952;

CT5/CT3×TAN(HFOV)=0.196;

f1/R1=-3.970;

R1/f=0.482;

(|R3|+|R4|+|R5|+|R6|)/f=3.552;

f/EPD=1.838;

TTL/ImgH=5.400。

本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在高频有良好的解像力,整体趋势平滑;畸变较小,小于-5%;相对照度大于78%。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的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通过增加光学全长,控制各透镜中心厚度与空气间隔等参数来实现超短物距成像,能够提高镜头的分辨率,减小光学畸变,并能够保证相对照度。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5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内合焦式成像镜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