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风

文档序号:1357312 发布日期:2020-07-24 浏览:2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麦克风 (Microphone (CN) ) 是由 侯帆 于 2020-05-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麦克风,包括主控台及两个可转动的间隔设置于所述主控台上的干涉管。本申请的麦克风,通过于主控台上间隔设置两个可于主控台上转动的干涉管,通过指向切换模块控制两个干涉管转动至预设夹角角度,并控制声道切换模块切换至与该预设夹角角度对应的声道模式,通过一个麦克风实现多种常用声道制式,满足不同场景对麦克风多种制式的单声道录制或立体声录制需求,有效提高所述麦克风的使用范围,大大提高麦克风实用性,减轻录制人员的录制负担,提高录制效率;通过于主控台及干涉管上配合设置限位结构及定位结构,实现干涉管的精准定位,有效保障拾音效果,提升拾音性能。(The application discloses microphone, including master control platform and two rotatable intervals set up in interference pipe on the master control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microphone, the two interference tubes capable of rotating on the main control console are arranged on the main control console at intervals, the two interference tubes are controlled to rotate to the preset included angle through the directional switching module, the sound channel switching module is controlled to switch to the sound channel mode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set included angle, multiple common sound channel modes are realized through one microphone,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scenes on single-track recording or stereo recording of multiple modes of the microphone are met, the use range of the microphone is effectively enlarged,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microphone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recording burden of recording personnel is lightened, and the recording efficiency is improved; through cooperation setting limit structure and location structure on main control platform and interference pipe, realize interfering the accurate location of pipe, effectively ensure the pickup effect, promote the pickup performance.)

麦克风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拾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麦克风。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视频媒体成为当今互联网媒体的主流,为获取真实生动的同期声,使视频更加生动精彩,麦克风在新闻采访、微记录片、生活视频及直播录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麦克风根据其指向性进行区分,主要有超心型、心型、全向型这三种,其中,超心型用于拾音距离比较远的场景,且可以屏蔽周边较多的环境噪声;心型用于拾音距离近的场景,且可以屏蔽一些周边较多的环境噪声;全向型将会把周围所有的声音都拾取进来。同时,麦克风根据声道进行区分,主要有单声和立体声两大类,其中,立体声较为复杂,主要有X/Y、M/S等制式,一般需要根据现场环境用不同的麦克风进行搭配来实现。目前市场上的麦克风虽多种多样,但指向性、制式均比较单一,为满足不同直播或录制情况下的实际需求,实现较好的拾音效果,直播或录制人员常常需要配备多种麦克风,以根据实际录制需求使用最适合的麦克风,这给录制人员带来较大的不便及较重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本申请提供一种麦克风,包括:

主控台,所述主控台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单元及人机交互单元;以及

两个间隔设置于所述主控台上的干涉管,两个所述干涉管的靠近主控台一端的内部设置有连接控制系统的咪头,两个所述干涉管的靠近主控台一端与主控台转动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与主控单元及人机交互单元相连接的声道调控单元,所述声道调控单元包括指向切换模块及声道切换模块,所述指向切换模块用以控制两个所述干涉管相对于主控台周向转动以使两个所述干涉管之间呈预设夹角角度,所述声道切换模块用以在两个所述干涉管转动至预设夹角角度时切换声道模式以实现该预设夹角角度所对应的声道制式;

所述指向切换模块设置有多个预设夹角角度;所述声道切换模块设置有单声道及立体声两种声道模式;所述指向切换模块与声道切换模块配合实现多个声道制式,多个声道制式与多个预设夹角角度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夹角角度包括0°、30°、90°及/或180°;

所述声道制式包括单指向单声道制式、V型立体声制式、X/Y型立体声制式,及/或,8字型单声道制式;其中,

预设夹角角度为0°,声道模式为单声道时,所实现的声道制式为单指向单声道制式;

预设夹角角度为30°,声道模式为立体声时,所实现的声道制式为V型立体声制式;

预设夹角角度为90°,声道模式为立体声时,所实现的声道制式为X/Y型立体声制式;

预设夹角角度为180°,声道模式为单声道时,所实现的声道制式为8字型单声道制式。

进一步地,所述干涉管与主控台配合设置有用以实现干涉管转动的转动轴及转动腔,所述转动轴与转动腔配合设置有限定转动轴与转动腔相对位置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指向切换模块还包括与转动轴相连以驱动干涉管按预设角度转动的驱动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干涉管与主控台配合设置有用以在两个所述干涉管周向转动至预设夹角角度时对两个干涉管进行定位的定位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干涉管包括内管及外管,所述外管的靠近主控台的第一端与主控台转动连接,所述外管的远离于主控台的第二端设置呈开口状,所述内管自外管的第二端置入并套设于外管中;所述咪头设置于内管的内部且靠近于外管的第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麦克风还包括用以连接外部设备的连接板,所述主控台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减震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与主控单元及人机交互单元电连接的拾音调节单元、耳机监听单元、音频输出单元及/或供电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声音调节单元包括放大模块、低切模块及/或增益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显示模块及操作模块;所述显示模块为设置于所述主控台上的LCD,所述操作模块为与所述声道调控单元、拾音调节单元、耳机监听单元及/或音频输出单元相连以操作上述单元运作的轻触按钮、旋钮及/或触屏模块。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麦克风,于主控台上间隔设置两个可于主控台上转动的干涉管,通过指向切换模块控制两个所述干涉管转动至预设夹角角度,并控制声道切换模块切换至与该预设夹角角度对应的声道模式,通过一个麦克风实现多种常用声道制式,满足不同场景对麦克风多种制式的单声道录制或立体声录制需求,有效提高所述麦克风的使用范围,大大提高麦克风实用性,减轻录制人员的录制负担,提高录制效率;通过于主控台及干涉管上配合设置限位结构及定位结构,实现干涉管的精准定位,有效保障拾音效果,提升拾音性能;通过设置与主控单元相连的人机交互单元、拾音调节单元、耳机监听单元、音频输出单元及供电单元,实现麦克风的智能化,进一步提高麦克风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麦克风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麦克风的第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麦克风的第二视角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麦克风的第三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的麦克风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本申请的两个干涉管呈0°夹角角度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本申请图7中两个干涉管呈0°夹角角度时的指向性示意图。

图9本申请的两个干涉管呈30°夹角角度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本申请图9中两个干涉管呈30°夹角角度时的指向性示意图。

图11本申请的两个干涉管呈90°夹角角度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本申请图11中两个干涉管呈90°夹角角度时的指向性示意图。

图13本申请的两个干涉管呈180°夹角角度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本申请图13中两个干涉管呈180°夹角角度时的指向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14,本申请提供一种麦克风,包括主控台10及干涉管20。

所述主控台10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与干涉管20相连接的主控单元101及人机交互单元102。所述干涉管20设置于所述主控台10上,所述干涉管20的靠近主控台10的一端的内部设置有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的咪头。本申请中,所述主控台10一方面用以承载干涉管20,并在使用时将所述干涉管20固定至其他适当的外部设备上,以满足应用现场的拾音需求;另一方面,所述主控台10还用以控制所述干涉管20按预设声道制式拾音,并将所拾取的数字化声音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线传输到其他外部设备,实现声音数据的提取。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干涉管20的具体设置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干涉管20相互独立且间隔设置于所述主控台10上。

两个所述干涉管20的靠近主控台10一端与主控台10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干涉管20可相对于所述主控台10同时或独立转动。具体地,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干涉管20由内管21及外管22两部分组成。为便于描述,将所述外管22的靠近主控台10的一端认为是外管22的第一端221,将所述外管22的远离于主控台10的另一端认为是外管22的第二端222。所述外管22的第一端221与主控台10转动连接,所述外管22的第二端222设置呈开口状,所述外管22的内轮廓与内管21的外轮廓相吻合,所述内管21自外管22的第二端222置入并套设于外管22中,所述咪头设置于内管21的内部且靠近于外管22的第一端221。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管21呈圆柱形,所述内管21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供声音进入的内拾音孔,所述外管22的外轮廓大体呈长方体形状,其开设有内轮廓与内管21外轮廓相吻合的容置腔,所述外管2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与容置腔相连通以供声音进入的外拾音孔。可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干涉管20的内管21及外管22可设置呈其他任意相适配的形状及组合形式。

所述干涉管20与主控台10配合设置有转动结构30,所述转动结构30包括用以实现两个所述干涉管20于主控台10上周向转动的转动轴31及转动腔32。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台10的上顶面并排间隔设置有两个圆形转动腔32,两个所述干涉管20的外管的第一端211朝向主控台10设置有转动轴31,所述转动轴31容置于转动腔32内并可于转动腔32内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所述转动轴31设置于所述主控台10上,而对应于所述干涉管20上设置所述转动腔32。

为进一步提高所述干涉管20于所述主控台10上转动的稳定性,所述转动轴31与转动腔32配合设置有限定转动轴31与转动腔32相对位置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为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转动轴31与转动腔32的圆周方向上的可配合卡接的卡环及卡槽。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31的外侧壁于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内凹的圆环状卡槽,所述转动腔32的内侧壁于圆周方向上向外凸出形成有与所述卡槽相适应以置于卡槽内的卡环。通过所述卡环与卡槽的配合,将所述干涉管20的外管22限定于所述转动腔32内,且使所述干涉管20的活动方向仅限于转动轴31的圆周方向,一方面可使所述干涉管20与主控台10的连接更加稳固,另一方面还可使所述干涉管20的拾音方向更加精准。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卡环可设置于所述转动轴31上,而于所述转动腔32内则对应设置卡环;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为现有的其他任意一种可实现所述转动轴31与转动腔32相对位置固定的限位结构。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与主控单元101及人机交互单元102相连的声道调控单元,所述声道调控单元包括指向切换模块1031及声道切换模块1032。

所述指向切换模块1031用以控制两个所述干涉管20相对于主控台10周向转动以使两个所述干涉管20之间呈预设夹角角度,所述声道切换模块1032用以在两个所述干涉管20周向转动至预设夹角角度时切换声道模式以实现与该预设夹角角度所对应的声道制式。所述指向切换模块1031设置有多个预设夹角角度;所述声道切换模块1032设置有单声道及立体声两种声道模式;所述指向切换模块1031与声道切换模块1032配合实现多个声道制式,多个声道制式与多个预设夹角角度一一对应。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本申请的两个所述干涉管20之间预设的夹角角度优选设置为4个,分别为0°、30°、90°及180°。所述声道制式对应优选设置为4个,分别为单指向单声道制式、V型立体声制式、X/Y型立体声制式及8字型单声道制式。其中,当两个所述干涉管20预设夹角角度为0°,声道模式为单声道时,所实现的声道制式为单指向单声道制式;当两个所述干涉管20预设夹角角度为30°,声道模式为立体声时,所实现的声道制式为V型立体声制式;当两个所述干涉管20预设夹角角度为90°,声道模式为立体声时,所实现的声道制式为X/Y型立体声制式;当两个所述干涉管20预设夹角角度为180°,声道模式为单声道时,所实现的声道制式为8字型单声道制式。

为实现所述干涉管20相对于主控台10快速准确实现预设夹角角度的转动,所述指向切换模块1031还包括与转动轴31相连以驱动所述干涉管20按预设角度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优选设置为步进电机。

请参考图4、图5,所述干涉管20与主控台10配合设置有定位组件40,用以在两个所述干涉管20转动到预设夹角角度时,对两个所述干涉管20进行定位。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40包括弹性设置于所述干涉管20上的定位凸柱4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控台10上的定位孔42。所述定位孔42设置有多个,分别对应于每一预设夹角角度下所述干涉管20所在位置。为使所述定位凸柱41可顺利的于所述定位孔42内滑入或滑出,实现快速准确定位,所述定位凸柱41的外侧壁至下底面的过渡面设置呈圆滑过渡的弧形曲面。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台10至定位孔42的过渡面也可设置呈圆滑过渡的弧形曲面。

需要将两个所述干涉管20呈预设夹角角度排布时,可通过手动转动所述干涉管20至相应位置再通过定位组件40对所述干涉管20进行定位,也可通过控制所述步进电机带动所述干涉管20转动至准确位置再通过定位组件40对所述干涉管20进行定位。本申请中,所述定位组件40也可为其他任意一种可实现干涉管20定位的定位结构。

由于本申请的所述麦克风通常是配合具有拍摄功能的其他外部设备一同使用,故本申请的所述麦克风还包括用以将所述主控台10与外部设置相连接的连接机构50,所述连接机构50包括连接板51,所述连接板51与主控台10之间设置有减震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结构为均匀排布于所述主控台10与连接板51之间的减震气囊6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具有减震性能的结构件,如弹簧、弹性柱等。

为便于所述麦克风可快速的与现有的相机等外部设备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50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51下方的冷靴座52。

请参考图6,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与主控单元101及人机交互单元102电连接的拾音调节单元104、耳机监听单元105、音频输出单元106及供电单元。

本申请中,所述主控单元101采用MCU微处理器。所述咪米为麦克风输入装置。所述声道切换模块1032包括连接咪头及主控单元101的单声/立体声模拟开关,通过该单声/立体声模拟开关实现单声道与立体声道的切换。

所述拾音调节单元104包括放大模块、低切模块及增益模块。所述放大模块包括连接咪头的麦克风放大器。所述低切模块包括连接咪头及主控单元101的低切模拟开关。

所述人机交互单元102包括显示模块及操作模块。所述显示模块为设置于所述主控台10上的LCD显示屏71,所述操作模块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控台10上与所述声道切换模块相连的声道切换操作键、与所述指向切换模块相连以控制驱动电机转动的指向操作键、与所述低切模块相连的低切操作键,以及与所述增益模块相连的增益操作键。本实施例中,所述声道切换操作键、指向操作键、低切操作键设置为轻触按键72,所述增益操作键设置为增益调节拨盘7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模块也可设置为附着于所述显示模块上的触屏模块,即通过于显示屏上的触屏操作,实现上述各单元的运作与切换。可以理解的,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操作模块还可设置为遥控器或其他可实现与系统人机交互的操作模块。

所述耳机监听单元105包括用以供外部耳机设备插入的耳机输出接口74,所述耳机监听单元105还可设置与所述耳机输出接口74连接的耳机放大器。

所述音频输出单元106包括用以供数据传输线插入的音频输出接口75。

所述供电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主控台10内的电池,以及设置于主控台10上与电池电连接的充电接口76.

以下,结合图7~14对本申请的麦克风的具体使用方式作进一步具体描述。为获得较佳的拾音效果,本申请中,所述干涉管20优选设置为超心型指向干涉管。

请参考图7~8,当需要拾取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所述麦克风的正前方时,控制所述指向切换模块1031将两个干涉管20的夹角角度调整为0°,同时控制所述声道切换模块1032将声道模式切换为单声道,此时的声道制式为单指向单声道制式,两个所述干涉管20组成单指向的超心型单声麦克风。

请参考图9~10,当根据录制需求需要采用V型立体声制式进行拾音时,控制所述指向切换模块1031将两个干涉管20的夹角角度调整为30°,同时控制所述声道切换模块1032将声道模式切换为立体声,此时,两个所述干涉管20组成V型指向的超心型立体声麦克风。

请参考图11~12,当根据录制需求需要采用X/Y型立体声制式进行拾音时,控制所述指向切换模块1031将两个干涉管20的夹角角度调整为90°,同时控制所述声道切换模块1032将声道模式切换为立体声,此时,两个所述干涉管20组成X/Y型指向的超心型立体声麦克风。

请参考图13~14,当根据录制需求需要采用X/Y型立体声制式进行拾音时,控制所述指向切换模块1031将两个干涉管20的夹角角度调整为180°,此时,两个所述干涉管20一前一后排列,控制所述声道切换模块1032将声道制式切换为单声道模式,两个所述干涉管20组成8字型指向的超心型单声麦克风。

本申请所述麦克风,于主控台10上间隔设置两个可于主控台10上转动的干涉管20,通过指向切换模块1031控制两个所述干涉管20转动至预设夹角角度,并控制声道切换模块1032切换至与该预设夹角角度对应的声道模式,通过一个麦克风实现多种常用声道制式,满足不同场景对麦克风多种制式的单声道录制或立体声录制需求,有效提高所述麦克风的使用范围,大大提高麦克风实用性,减轻录制人员的录制负担,提高录制效率。通过于主控台10及干涉管20上配合设置限位结构及定位结构,实现干涉管20的精准定位,有效保障拾音效果,提升拾音性能。通过设置与主控单元101相连的人机交互单元102、拾音调节单元104、耳机监听单元105、音频输出单元106及供电单元,实现麦克风的智能化,进一步提高麦克风的使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利用金属料带成型的内部模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