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

文档序号:1357685 发布日期:2020-07-24 浏览:38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吸收性物品 (Absorbent article ) 是由 有田光佑 福田优子 奥田泰之 植田章之 于 2017-12-2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防漏翻边(28)被划分为下方区域(40)和上方区域(41)。上方区域(41)具有以宽度方向(Y)的中央为基准地位于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区域(41A)和位于折痕部(42)侧的第2区域(41B)。在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分别以伸长状态配置有1根以上的沿长度方向(X)延伸的弹性部件(29)。在将上方区域(41)的自然状态下的伸长量设为0,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长量定义为100时,在伸长量为5时,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比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大,在伸长量为100时,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比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大。(The leakage preventive cuff (28) is divided into a lower region (40) and an upper region (41). The upper region (41) has a1 st region (41A) located on the free edge (28B) side with respect to the center in the width direction (Y) and a2 nd region (41B) located on the fold line (42) side. In the 1 st region (41A) and the 2 nd region (41B), 1 or more elastic members (29) extending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X) are arranged in an extended state. When the elongation in the natural state of the upper region (41) is 0 and the elongation in the maximum elongation state is 100, the stress (sigma 1) of the 1 st region (41A) is greater than the stress (sigma 2) of the 2 nd region (41B) when the elongation is 5, and the stress (sigma 2) of the 2 nd region (41B) is greater than the stress (sigma 1) of the 1 st region (41A) when the elongation is 100.)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防漏翻边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以在该物品的穿戴状态下提高穿戴者的腿围处的贴合性,防止从该物品的液体泄漏为目的,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区域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防漏翻边。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防漏翻边具有封合面区域,该封合面区域由能够从尿布内表面立起的突出部、从突出部向内侧去的第1伸出部和向外侧去的第2伸出部构成。位于封合面区域内侧缘部的第1伸出部的第1弹性部件具有比位于封合面区域外侧缘部的第2伸出部的第2弹性部件高的伸长应力。

专利文献2记载了在具有立起翻边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中,该立起翻边在使其在长度方向上伸长的状态下,具有从其立起端向物品的中央侧去的立起部;和在中途折回翻转而向外侧去的平面接触部。在平面接触部和立起部,分别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根弹性伸缩部件。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在具有配置有弹性伸缩部件的立体褶皱的吸收性物品中,在该立体褶皱部分,通过将多个弹性伸缩部件错开相位地粘接、和/或改变多个弹性伸缩部件间的收缩力,而在与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产生利用弹性伸缩部件的收缩力形成的槽或皱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765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54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904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分别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区域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防漏翻边。

所述防漏翻边在沿该防漏翻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折痕部折曲而被划分为上方区域和下方区域。

在所述折痕部折曲了的状态的所述防漏翻边中,该折痕部位于与该防漏翻边的自由缘部相比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上方区域具有以该上方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为基准地位于自由缘部侧的第1区域和位于所述折痕部侧的第2区域。

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分别以伸长状态配置有1根以上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

在将所述上方区域的自然状态下的伸长量设为0,将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长量定义为100时,

在所述伸长量为5时,所述第1区域的应力σ1比所述第2区域的应力σ2大,

在所述伸长量为100时,所述第2区域的应力σ2比所述第1区域的应力σ1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展开平面图。

图3是将图1所示的尿布分解并示意性地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IV截面图。

图5是图2的V-V截面图。

图6是表示安装于防漏翻边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与应力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表示使穿戴者穿戴图1所示的尿布时的胯裆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使穿戴者穿戴图1所示的尿布时的胯裆部的其他状态的示意图。

图9(a)至(c)是表示防漏翻边的下方区域与正面片的接合区域的立体图。

图10(a)至(c)是表示防漏翻边的下方区域与上方区域的接合区域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图1所示的尿布的裆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对吸收性物品设置防漏翻边,吸收性物品与穿戴者的腿围的贴合性有提高的倾向。但是,在因穿戴者的姿态变化导致吸收性物品与穿戴者的腿围的距离变化时,有防漏翻边对穿戴者的腿围抵接的程度发生变化,吸收性物品与穿戴者的腿围的贴合性下降而在两者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这样的间隙成为发生液体泄漏的原因之一。

本发明涉及具有防漏翻边的吸收性物品的改良,更详细而言,涉及进一步提高防漏翻边与穿戴者的腿围的贴合性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参照附图并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至图3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的概略结构。尿布1具有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1A、配置于背侧的背侧部1C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1B。尿布1具有从腹侧部1A经由裆部1B向背侧部1C延伸的长度方向X和与其正交的宽度方向Y。

尿布1具有:吸收性主体2,其具有吸收体23、配置于该吸收体23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21和配置于该吸收体23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背面片22;外装体3,其位于该吸收性主体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并固定该吸收性主体2。在尿布1中,腹侧部1A处的外装体3和背侧部1C处的外装体3各自的沿长度方向X的两侧缘部彼此接合,由此形成一对侧封部S、S、穿戴者的腰身所通过的腰部开口部WH和穿戴者的下肢所通过的一对腿部开口部LH、LH。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是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例如正面片)中在尿布1被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即距穿戴者的肌肤相对较近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是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中在尿布1被穿戴时朝向肌肤侧的相反侧(穿衣侧)的面,即距穿戴者的肌肤相对较远的一侧。另外,此处所说的“穿戴时”指维持通常的适当的穿戴位置,即该一次性尿布1的正确穿戴位置的状态,不包括尿布1处于从该穿戴位置偏离的状态的情况。

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均是沿长度方向X观察时位于与侧封部S相同位置的部分,是在尿布1被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腰身的腰身部。裆部1B是在外装体3的沿长度方向X的两侧缘部形成有腿部开口部LH、LH形成用的凹口部的区域。裆部1B具有在尿布1被穿戴时与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该排泄部相对部通常位于尿布1的长度方向X的中央部或其附近。

吸收性主体2如图2中轮廓线所示那样在俯视时为长方形形状。使吸收性主体2的长度方向与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尿布1的长度方向X一致地将其固定于外装体3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外装体3如图2所示,在尿布1的伸长状态下形成尿布1的外形,外装体3的周缘形成该状态下的尿布1的轮廓线。尿布1的“伸长状态”指如下状态:将侧封部S撕开而使尿布1成为展开状态,使该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而扩展为设计尺寸,即与在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扩展为平面状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

吸收性主体2具有:形成肌肤相对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1;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液体不透过性或液体难透过性或拨水性的背面片22;和配置于两个片21、22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23,将它们通过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一体化而构成吸收性主体2。吸收体23位于尿布1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部。作为正面片21和背面片22,能够无特别限制地分别使用此种吸收性物品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例如,作为正面片21能够使用各种无纺布、开孔膜等。作为背面片22,能够使用树脂膜、树脂膜和无纺布等的层叠体等。

吸收体23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为在长度方向X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形状,从腹侧部1A延伸至背侧部1C。吸收体23包括含有吸收性材料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未图示)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的包芯片(未图示)。吸收性芯与包芯片之间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接合。

吸收性芯通过含有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被积纤(纤维堆积)而成。作为吸收性材料,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作为此种吸收性芯的形成材料通常使用的材料。作为吸收性芯的形成材料,例如可列举木材纸浆、用亲水化剂处理后的合成纤维等亲水性纤维、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性芯可以是亲水性纤维的积纤体,或在该积纤体中保持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材料。作为包芯片,能够使用透水性的片材,例如能够使用纸和无纺布等。吸收性芯能够根据尿布1的具体的用途采用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尿布1在吸收性主体2的肌肤相对面,分别在宽度方向Y的两侧部区域具有沿长度方向X延伸的一对防漏翻边28、28。防漏翻边28例如由液体抵抗性或拨水性且通气性的片材构成。如图4所示,防漏翻边28具有沿长度方向X延伸的基端部28A和自由缘部28B。如图2和图3所示,在防漏翻边28,以伸长状态配置有2根以上线状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防漏翻边28通过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弹性部件29在尿布1被穿戴时收缩而至少在裆部1B立起,由此,阻止尿等排泄液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流出。防漏翻边28的详情将于后文叙述。

外装体3如图2所示,遍及作为前身的腰身部的腹侧部1A、作为后身的腰身部的背侧部1C和由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夹着的裆部1B地配置。外装体3的沿其长度方向X的两侧缘在裆部1B弯曲成向内的圆弧状而形成一对腿部缘部。外装体3如图2所示,在俯视时具有长度方向X的中央域向宽度方向Y的内侧收窄的沙漏状的形状。外装体3的腹侧部1A的沿长度方向X的两侧缘部A1、A2和背侧部1C的沿长度方向X的两侧缘部C1、C2通过粘接剂、热封合、超声波封合等公知的接合手段而相互接合,通过该接合,如图1所示,在尿布1形成一对侧封部S、S,进一步形成腰部开口部WH和一对腿部开口部LH、LH。如图2和图3所示,在构成外装体3的腿部开口部LH的开口缘部的部位,以伸长状态配置有形成腿部褶皱的腿部弹性部件4。腿部弹性部件4为线状或带状,通过粘接剂被夹持固定在构成外装体3的外层片31与内层片32之间。

如图2和图3所示,腿部弹性部件4包括:位于靠腹侧部1A的位置的沿腿部开口部配置的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和位于靠背侧部1C的位置的沿腿部开口部配置的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和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的一端分别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各侧缘的位置终止。并且,如图3所示,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和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的包含其另一端的另一端区域4a’、4c’在裆部1B向宽度方向Y的内侧延伸。

外装体3如图3所示,含有位于距吸收性主体2相对较远的一侧的外层片31和位于距吸收性主体2相对较近的一侧的内层片32。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内层片32位于距穿戴者的身体较近的一侧,形成作为尿布1的肌肤相对面的内表面,外层片31位于距穿戴者的身体较远的一侧,形成作为尿布1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外表面。外层片31与内层片32在规定部位通过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相互接合。

如图3所示,外层片31除与内层片32为相同形状且相同尺寸的部分之外,还具有在层叠两片31、32时从内层片32的腹侧部1A侧的长度方向X的端部向外侧延伸出的腹侧延伸部31E和从内层片32的背侧部1C侧的长度方向X的端部向外侧延伸出的背侧延伸部31E。外层片31的两延伸部31E、31E分别如图2所示,以覆盖配置固定于内层片32上的吸收性主体2的长度方向X的两端部的方式,向内层片32侧折回,利用粘接剂固定在与两延伸部31E、31E相对的尿布1的其他构成部件(内层片32、吸收性主体2、防漏翻边28)上。该外层片31的延伸部31E作为疏水性片发挥作用。

外装体3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至少一者具有在宽度方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此处所说的“外装体的伸缩部”是外装体3中的在宽度方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体3中的位于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部分为伸缩部。进一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外装体3的外层片31和内层片32均为没有伸缩性的非伸缩性片,但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各自的两片31、32之间,以在宽度方向Y上伸长的状态配置有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利用该多个腰身部弹性部件5的宽度方向Y的伸缩性,“外装体3中的位于腹侧部1A的部分”和“外装体3中的位于背侧部1C的部分”分别在整个区域中在宽度方向Y上具有伸缩性,成为所述“伸缩部”。

如图4所示,防漏翻边28在基端部28A与自由缘部28B之间,在沿着该防漏翻边2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折痕部42折曲,从而被划分为位于基端部28A侧的下方区域40和位于自由缘部28B侧的上方区域41。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下,至少在裆部1B,在折痕部42折曲了的状态的防漏翻边28中,该折痕部42位于该防漏翻边28中的与自由缘部28B相比靠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位置。因而,防漏翻边28在折痕部42弯曲。下方区域40和上方区域41均沿长度方向X延伸,在俯视时均为大致矩形。下方区域40和上方区域41构成形成防漏翻边28的1个片的一部分。在本说明书中,自然状态是不对尿布1施加外力的松弛状态,更详细而言,是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的伸长量为0时的状态。伸长量将于后文叙述。

如图2和图3所示,划分下方区域40和上方区域41的折痕部42沿长度方向X以直线状延伸。就防止存在于正面片上的穿戴者的体液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减轻对穿戴者的肌肤的负担的观点而言,优选在尿布1的伸长状态和自然状态下,折痕部42均位于正面片21上。此外,折痕部42在尿布1的伸长状态和自然状态下均位于吸收体23上的话,能够使防漏翻边28较广地覆盖吸收体23的肌肤侧,因此,就防止体液泄漏的观点而言较为优选。

如图5所示,防漏翻边的28的下方区域40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X上的端部区域,其内表面与正面片21接合而形成第1接合部51。第1接合部51通过使用例如粘接剂将下方区域40的内表面与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之间粘接而形成。此外,如图5所示,防漏翻边的28的下方区域40和上方区域41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X上的端部区域,它们的外表面彼此接合而形成第2接合部52。第2接合部52将构成防漏翻边28的片以折痕部42为折线向外折成两折,从而将其划分为下方区域40和上方区域41,通过使用例如粘接剂将相对的下方区域40与上方区域41之间粘接而形成。

第1接合部51和第2接合部52仅形成于吸收性主体2中的长度方向X的前后端部区域,至少在含有裆部1B的端部区域间的区域不形成。

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防漏翻边28的自由缘部28B位于与吸收体23和吸收性芯(未图示)的侧缘相比靠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位置,但也可以代替该方式,在尿布1的自然状态和伸长状态的至少一个状态下,使自由缘部28B位于吸收体23的侧缘上,或使自由缘部28B位于与吸收体23的侧缘相比靠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位置。通过此种方式,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覆盖吸收体23整体。

如前文所述,对防漏翻边28配置有线状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此时,如图4和图5所示,该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配置于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沿尿布1的长度方向X延伸,以伸长状态固定于上方区域41。将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固定于上方区域41,通过例如将构成防漏翻边28的1个片折成两折,在折成两折的片之间以伸长状态配置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并用粘接剂等固定即可。或者,不将构成防漏翻边28的1个片折成两折,而在该片的任一个面以伸长状态配置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并使用粘接剂等固定即可。

如图4所示,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具有以该上方区域41的宽度方向Y的中央为基准地位于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区域41A和位于折痕部42侧的第2区域41B。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在俯视时为在长度方向X上延伸的矩形。在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分别以伸长状态配置有1根以上沿长度方向X延伸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因而,在上方区域41整体配置有2根以上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在图4和图5中,示出了合计配置有2根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状态。虽未图示,但在防漏翻边28的折痕部42的位置配置有弹性部件的情况下,该弹性部件作为配置于第2区域41B的弹性部件的根数来计数。关于防漏翻边28的下方区域40,可以在该下方区域40配置弹性部件,或者也可以不配置。就使后文所述的本发明的效果更为显著的观点而言,优选不在下方区域40配置弹性部件。即使在下方区域40配置了弹性部件时,该弹性部件的根数也不计入上述弹性部件的根数。

如图4和图5所示,在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配置有作为位于第1区域41A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第1弹性部件29A和作为位于第2区域41B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第2弹性部件29B。第1弹性部件29A位于自由缘部28B的位置或其附近。另一方面,第2弹性部件29B位于第2区域41B的宽度方向Y上的大致中央部。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隔开距离地配置。尤其是第2弹性部件29B也可以不位于第2区域41B的宽度方向Y上的大致中央部位置,例如第2弹性部件29B位于从防漏翻边28的折痕部42的位置至第1区域41A与第2区域41B的边界附近的任一位置即可。

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的特征在于在使它们伸长时的伸长性不同。详细而言,在将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的自然状态下的伸长量设为0,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长量定义为100时,在伸长量为5时,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比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大。另一方面,在伸长量为100时,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比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大。将此关系用图表进行表示则如图6记载那样。

上方区域41的自然状态下的伸长量为0是指,位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均未伸长,该上方区域41的长度最短的状态。在上方区域41中,尤其是配置有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部位处的上方区域41的长度最短。将该配置有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部位处的上方区域41的长度设为L1。L1存在于该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延长线上。在从防漏翻边28仅切出上方区域41,进一步将该上方区域41分成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两个部分来进行测量时,存在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的长度不同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将L1作为伸长量为0时的长度。

如图6所示,在伸长量为5时,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比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大。若伸长量逐渐增加,则应力σ1和σ2均增加,但两者的增加率不同。具体而言,应力σ1的图表的倾斜度小,增加率小,因此,即使伸长量大幅增加,应力σ1也不大幅增加。与此相对,应力σ2的图表的倾斜度大,增加率大,因此,在伸长量大幅增加时应力σ2也大幅增加。其结果是,在伸长量为特定值X时,应力σ1和σ2的值一致,在伸长量与其相比增大时,应力σ1和σ2的大小关系与此前逆转,变为应力σ2大于应力σ1。

由于在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与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因而在尿布1中,即使因穿戴者的姿态变化而尿布1与穿戴者的腿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维持防漏翻边28对穿戴者的腿围的抵接,起到不易在两者间产生成为液体泄漏发生原因的间隙的有利效果。进一步,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中,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不过度变高,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施加于穿戴者的腿围的穿戴压力变得过高。其结果是,能够将对应于尿布1与穿戴者的腿围的距离的适当的穿戴压力施加于穿戴者的腿围,因此,对穿戴者的身体的负担减小。虽然单纯提高穿戴压力就能够防止间隙的产生,但与这样的想法不同,在本发明中,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与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之间存在上述关系,由此,能够在必要时对穿戴者的腿围施加所需的足够的穿戴压力。参照图7和图8对这些情况进行说明。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使尿布1穿戴于穿戴者时的胯裆部的状态的图。该图所示的状态是因穿戴者的姿态而导致穿戴者的身体与吸收性主体2之间的距离变大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防漏翻边28的伸长量一般变小。其结果是,在对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与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进行比较时,为σ1>σ2。其结果是,第1区域41A要比第2区域41B更强力地收缩,因此,防漏翻边28如图7所示,以配置于第1区域41A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位置成为最高位置的方式立起。因而,防漏翻边28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位置与穿戴者的鼠蹊部附近适当地抵接,不易在穿戴者的腿围与防漏翻边28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泄漏的发生。

另一方面,图8所示的状态是因穿戴者的姿态导致穿戴者的身体与吸收性主体2之间的距离变小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防漏翻边28的伸长量一般变大。因而,在对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与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进行比较时,为σ1<σ2。其结果是,第2区域41B要比第1区域41A更强力地收缩,因此,防漏翻边28如图8所示,以配置于第2区域41B的第2弹性部件29B的位置成为最高位置的方式立起。因而,防漏翻边28的第2区域41B的第2弹性部件29B的位置与穿戴者的鼠蹊部适当地抵接,不易在穿戴者的腿围与防漏翻边28之间产生间隙。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泄漏的发生。此外,如上所述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的增加率低,因此,即使在穿戴者的身体与吸收性主体2之间的距离变小时,第1区域41A也以低的穿戴压力抵接于穿戴者的腿,因此,在整体上观察防漏翻边28时,对于穿戴者的腿围不会产生过高的穿戴压力。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尿布1的穿戴状态下,根据尿布1与穿戴者的身体之间的距离,防漏翻边28与穿戴者的鼠蹊部抵接的位置变化,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防漏翻边28对穿戴者的腿围的抵接。就使该效果更为显著的观点而言,优选在伸长量为6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尤其是在7以上且65以下的范围,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与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的大小关系逆转。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和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的大小关系能够例如通过后文所述的各种方式来适当地调整。

上述“伸长量”以下述方式来定义。在位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均不伸长而长度最短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在上方区域41中配置有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部位处的防漏翻边28的长度最短。在将此时的、配置有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部位处的防漏翻边28的自然长度时的长度设为L1,最大伸长状态下的长度设为L2时,L1与L2之间的任意的长度L的伸长量可以用〔(L-L1)/(L2-L1)〕×100来表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长度是指从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除去了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的状态下测量出的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的长度。

第1区域41A的应力σ1和第2区域41B的应力σ2以如下方式测量。

(1)从防漏翻边28切取上方区域41。进一步,在上方区域41的沿宽度方向Y的中央的位置分成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两个部分来制作测量片。

(2)关于各测量片,将位于沿长度方向X的两端部的不存在弹性部件的区域,分别以从端部起10mm的宽度夹在(株)ORIENTEC公司制造的Tensilon万能试验机(RTC-1210A)的卡盘上。

(3)将各测量片以300mm/min的速度向上方向拉伸至伸长量为100,测量伸长量为5时的向外的应力和伸长量为100时的应力。伸长量为100时指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均被拉伸至卡盘间距离成为从最大伸长状态下的长度L2减去夹持范围20mm的值。

就不论尿布1与穿戴者的身体之间的距离如何,均使防漏翻边28与穿戴者的鼠蹊部适当地抵接的观点而言,优选在自然状态下,即在伸长量为0时,与在第2区域41B中配置有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第2弹性部件29B的部位处的第2区域41B的长度Lb相比,在第1区域41A中配置有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部位处的第1区域41A的长度La较短。也就是优选为La<Lb。通过此种方式,防漏翻边28的立起性更加良好,尤其是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防漏翻边28与穿戴者的鼠蹊部适当地抵接。就使该效果更为显著的观点而言,Lb/La的值优选为1.01以上且2.00以下,更优选为1.01以上且1.50以下。另外,在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配置有3根以上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优选从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弹性部件去,配置有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部位处的防漏翻边28的长度逐渐变短。该长度既可以连续地变短,或者也可以阶梯性变短。

所述La和Lb的测量以如下方式进行。

(1)将防漏翻边28沿折痕部42切断,切出上方区域41。在折痕部42的位置配置有弹性部件的情况下,以将该弹性部件视为第2弹性部件29B并使其包含于第2区域41B的方式切断防漏翻边28。进一步,在上方区域41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将该上方区域41切开分为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这两个区域,制作测量片。在上方区域41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配置有弹性部件的情况下,将该弹性部件视为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制作以使其包含于第1区域41A的方式切分开的测量片,以及以使其包含于第2区域41B的方式切分开的测量片这两种测量片。

(2)在不体现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的收缩力的限度内,将各个测量片以直线状扩展。此时,使用粘贴带等将测量片贴附在工作台上即可。

(3)在各个测量片中,测量配置有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的部位的从该测量片的一个端部起至另一个端部为止的最短部的长度。最短部位于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的延长线上。

(4)进行3次(1)~(3)的测量,将(3)中测量出的配置有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的部位处的测量片的最短部的长度的3次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分别作为La和Lb。

为了使La和Lb满足上述关系,优选例如在防漏翻边28中,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中的在第2区域41B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第2弹性部件29B的伸长率Sb相比,配置于第1区域41A的第1弹性部件29A中的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该弹性部件29A的伸长率Sa较高。尤其在第2区域41B配置有多个第2弹性部件29B的情况下,优选与配置于第2区域41B的所有第2弹性部件29B的伸长率Sb相比,配置于第1区域41A的第1弹性部件29A中的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该弹性部件29A的伸长率Sa较高。尤其是,Sa/Sb的值优选为1.01以上且1.80以下,更优选为1.01以上且1.60以下。为了使Sa大于Sb,在与第2弹性部件29B相比使第1弹性部件29A以较高的伸长率伸长的状态下,将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安装于防漏翻边28即可。另外,在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配置有3根以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优选在第1区域41A中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伸长率Sa高于第2区域41B的所有第2弹性部件29B的伸长率Sb。并且,更进一步优选从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弹性部件起向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弹性部件去,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伸长率逐渐变高。此时,伸长率即可以连续地变高,或者也可以以阶梯性变高。

所述的Sa和Sb的测量以如下方式进行。

(1)分别将第1区域41A和第2区域41B伸长为最大伸长状态下的长度并固定,计测利用粘接剂等将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固定于防漏翻边28的伸缩区域的长度。伸缩区域的长度是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各自的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固定端位于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的长度方向X上的端部,且是与防漏翻边28固定的位置的端部。

(2)在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固定于防漏翻边28的区域的两侧端部切取这些弹性部件29A、29B,使用乙醇等将这些弹性部件29A、29B从防漏翻边28拆下。

(3)将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直线状地扩展至不体现收缩力的程度,测量它们的自然长度。此时,使用粘贴带等将取出的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贴附在工作台上即可。

(4)用(1)中测量出的伸缩区域的长度除以(3)中测量出的第1弹性部件29A和第2弹性部件29B的自然长度,从而计算出伸长率Sa和Sb。

为了使防漏翻边28的立起性更加良好,优选在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中,第1区域41A中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固定于防漏翻边28的长度最长。在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配置有3根以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优选与第2区域41B的第2弹性部件29B相比,第1区域41A中至少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固定于防漏翻边28的长度最长。进一步,优选从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弹性部件去,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固定于防漏翻边的长度逐渐增长。该长度既可以连续地变长,或者也可以阶梯状变长。此时,优选上方区域41的所有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至少通过裆部1B。此外,上方区域41的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优选从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弹性部件去,固定端依次位于长度方向X的外侧。固定端的定义如上文所述。

关于配置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所述固定端,从吸收性芯对抗配置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收缩力而不易变形的观点出发,优选与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X上的端缘相比,2个固定端中至少一个固定端位于长度方向X的内侧。从该观点出发,优选与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X上的端缘相比,配置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2个固定端两者位于长度方向X的内侧。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与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X上的端缘相比,配置于上方区域41的所有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固定端位于长度方向X的内侧。

就无论尿布1与穿戴者的身体之间的距离如何,均使防漏翻边28适当地抵接于穿戴者的鼠蹊部的观点而言,优选在配置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中,与第1区域41A中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模量Ma相比,第2区域41B中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第2弹性部件29B的模量Mb较高。模量是物体用于保持其原形而抵抗外力的拉伸应力。通过使Ma<Mb,能够在防漏翻边28的伸长量较大的区域中使第2弹性部件29B的模量Mb易于增大。就该观点而言,Mb/Ma的值优选为1.01以上且2.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1以上且1.80以下。为了使Mb大于Ma,例如有使用体现高回弹性的异戊二烯类的橡胶作为第2弹性部件29B,或使用体现低回弹性的苯乙烯丁二烯类的线橡胶作为第1弹性部件29A的方法等。另外,在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配置有3根以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优选第1区域41A中至少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模量Ma比配置于第2区域41B的所有第2弹性部件29B的模量低。进一步,优选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弹性部件去,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模量逐渐变高。此时,模量既可以连续地变高,或者也可以阶梯性变高。

上述“模量”以如下方式定义。分别从配置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拆下防漏翻边28。将拆下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自然长度下的长度设为LE1。此外,将LE1的2倍的长度设为LE2。进一步,将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拉伸为LE1的1.5倍的长度LE1.5时的应力设为SE1.5,将拉伸为LE2的长度时的应力设为SE2。将SE1.5与SE2的比即(SE2)/(SE1.5)的值作为模量Ma、Mb的指标。

所述模量Ma和Mb的测量以如下方式进行。

(1)使用乙醇等从防漏翻边28拆下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

(2)将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直线状地扩展至不体现收缩力的程度,将从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两侧端部起的内侧10mm的位置作为夹持范围标注印记,测量两个印记之间的伸缩区域的自然长度(LE1)。

(3)将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以从端部起的10mm的宽度夹持于(株)ORIENTEC社制造的Tensilon万能试验机(RTC-1210A),以300mm/min的速度向上方向拉伸直至卡盘间距离成为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伸缩区域的自然长度的2倍(LE2),测量此时的应力(SE2)。

(4)将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拉伸至其伸缩区域的自然长度的1.5倍(LE1.5),测量此时的应力(SE1.5)。然后,计算出SE2与SE1.5的比即(SE2)/(SE1.5)的值。

在以上测量中,各个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伸缩区域的自然长度(LE1)也可以统一为任意的长度。例如,在伸缩区域的自然长度(LE1)为70mm的情况下,以包含夹持范围在内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长度为90mm的方式切出该弹性部件29,将两端部各夹住10mm,使卡盘间距离从该弹性部件29的伸缩区域的自然长度(LE1)即70mm拉伸至其2倍(LE2)的长度即140mm即可。

从不论尿布1与穿戴者的身体之间的距离如何,均使防漏翻边28适当地抵接于穿戴者的鼠蹊部的观点出发,优选在配置于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中,与第1区域41A中的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粗细度Da相比,第2区域41B中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第2弹性部件29B的粗细度Db较粗。通过使Da<Db,能够在防漏翻边28的伸长量大的区域中使第2区域41B强力收缩。从该观点出发,Db/Da的值优选为1.30以上且3.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上且2.60以下。另外,在防漏翻边28的上方区域41配置有3根以上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优选与第1区域41A中至少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粗细度Da相比,配置于第2区域41B的所有第2弹性部件29B的粗细度较粗。进一步,上方区域41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粗细度可以彼此不同,此时,优选从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折痕部42侧的弹性部件去,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粗细度逐渐变粗。该粗细度既可以连续地变粗,或者也可以阶梯性变粗。

从与所述同样的观点出发,在上方区域41以伸长状态配置有3根以上在长度方向X上延伸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优选位于第2区域41B的第1弹性部件29B的根数Nb比位于第1区域41A的第1弹性部件29A的根数Na多。尤其是Nb/Na的值优选大于1且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1且为2以下。在上方区域41的沿宽度方向Y的中央配置有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与上述La和Lb的测量的情况不同,该弹性部件29对位于第2区域41B的第2弹性部件29B的根数Nb计数。

与上述内容同样,在上方区域41以伸长状态配置有3根以上在长度方向X上延伸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情况下,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优选相邻的该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的间隔均相同,或者越向折痕部42去该间隔越短。在后者的情况下,间隔较窄的状态下的相邻的2根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近似进行与1根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同样的伸缩举动,因此,能够在防漏翻边28的伸长量大的区域,使配置于第2区域41B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强力收缩。

如前文所述,防漏翻边28的下方区域40的内表面在第1接合部51与正面片21的肌肤相对面接合。此时,第1接合部51如图9(a)所示,优选随着从宽度方向Y的内侧向外侧去,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增加。在该图中,示出了随着从宽度方向Y的内侧向外侧去,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逐渐增大的状态。通过此种方式,下方区域40的立起性更加良好。在图9(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Y的最内侧,第1接合部51的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为零,但也可以代替该方式,如图9(b)所示,在宽度方向Y的最内侧,第1接合部51的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为大于零的规定值。此外,在图9(a)和(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1接合部51沿宽度方向Y连续地形成,但也可以代替该方式,如图9(c)所示,将第1接合部51分割成两个接合部51a、51b,使两接合部51a、51b沿宽度方向Y不连续地形成,在整体上观察第1接合部51时,随着从宽度方向Y的内侧向外侧去,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增加。另外,二个接合部51a、51b中,位于宽度方向Y的外侧的接合部51a比位于内侧的接合部51b的长度长。

另一方面,关于第2接合部52,如图10(a)所示,优选随着从宽度方向Y的外侧向内侧去,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增加。在该图中示出了随着从宽度方向Y的外侧向内侧去,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逐渐增大的状态。通过此种方式,上方区域41的立起性更加良好。在图10(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Y的最外侧,第1接合部51的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为零,但也可以代替该方式,如图10(b)所示,在宽度方向Y的最外侧,第2接合部52的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为大于零的规定值。此外,在图10(a)和(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2接合部52沿宽度方向Y连续地形成,但也可以代替该方式,如图10(c)所示,将第2接合部52分割成二个接合部52a、52b,使两接合部52a、52b沿宽度方向Y不连续地形成,在从整体上观察第2接合部52时,随着从宽度方向Y的外侧向内侧去,沿长度方向X的长度增加。另外,二个接合部52a、52b中,位于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接合部52a比位于外侧的接合部52b的长度长。

在图11中放大地示出了尿布1的裆部1B的主要部分。该图是俯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图。如该图所示,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和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中,它们的一端分别在腹侧部1A和背侧部1C的各侧缘的位置终止,且包含它们的另一端的另一端区域4a’、4c’在裆部1B中向宽度方向Y的内侧延伸。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的另一端区域4a’和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的另一端区域4c’在裆部1B交叉。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和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与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在裆部1B中在厚度方向上重叠。通过此种方式,因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和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的收缩作用,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向穿戴者的身体被抬起,因此,更加不易在防漏翻边28与穿戴者的身体之间产生间隙。此外,在裆部1B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与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的交点Cp,与防漏翻边28的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9中的、与第1区域41A的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相比,位于靠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位置。

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存在多个另一端区域4a’的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A与另一端区域4c’的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4C的交点Cp,此时,多个交点Cp中的至少一个位于与第1区域41A中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28B侧的第1弹性部件29A相比靠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位置即可。此外,也可以是尿布1的自然状态满足图11所示的状态。换句话说,尿布1的自然状态和伸长状态中的至少一者满足图11所示的状态即可。

以上,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用于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但也可以代替该方式,而将本发明用于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用于一次性尿布之外的其他吸收性物品,例如生理用卫生巾和失禁护垫等。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以下的吸收性物品。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分别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区域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防漏翻边,

所述防漏翻边在沿该防漏翻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折痕部折曲而被划分为上方区域和下方区域,

在所述折痕部折曲了的状态的所述防漏翻边中,该折痕部位于与该防漏翻边的自由缘部相比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上方区域具有以该上方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为基准地位于自由缘部侧的第1区域和位于所述折痕部侧的第2区域,

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分别以伸长状态配置有1根以上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

在将所述上方区域的自然状态下的伸长量设为0,将最大伸长状态下的伸长量定义为100时,

在所述伸长量为5时,所述第1区域的应力σ1比所述第2区域的应力σ2大,

在所述伸长量为100时,所述第2区域的应力σ2比所述第1区域的应力σ1大。

<2>

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伸长量为6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1区域的应力σ1与所述第2区域的应力σ2的大小关系逆转。

<3>

如上述<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伸长量为7以上且65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1区域的应力σ1与所述第2区域的应力σ2的大小关系逆转。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自然状态下,与所述第2区域中配置有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的部位处的该第2区域的长度相比,所述第1区域中配置有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部位处的该第1区域的长度较短。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自然状态下,在所述第2区域中配置有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的部位处的该第2区域的长度Lb,与在所述第1区域中配置有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部位处的该第1区域的长度La的比率即Lb/La的值优选为1.01以上且2.00以下,更优选为1.01以上且1.50以下。

<6>

如所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防漏翻边的所述上方区域配置有3根以上的弹性部件,

从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去,配置有弹性部件的部位处的所述防漏翻边的长度逐渐变短。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中,与所述第2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相比,所述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较高。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上方区域中,以伸长状态配置有3根以上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弹性部件,

所述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比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的所有弹性部件的伸长率高,

从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去,所述弹性部件的伸长率逐渐变高。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Sa与所述第2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的伸长率Sb的比率即Sa/Sb的值优选为1.01以上且1.80以下,更优选为1.01以上且1.60以下。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从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去,弹性部件的伸长率逐渐增高。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中,与所述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模量相比,所述第2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的模量较高。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的模量Mb与所述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模量Ma的比率即Mb/Ma的值优选为1.01以上且2.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1以上且1.80以下。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防漏翻边的所述上方区域配置有3根以上的弹性部件,

所述第1区域中至少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模量Ma比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的所有弹性部件的模量低。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从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去,弹性部件的模量逐渐变高。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中,与所述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粗细度相比,所述第2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的粗细度较粗。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上方区域中,以伸长状态配置有3根以上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弹性部件,

配置于所述第2区域的所有弹性部件的粗细度比所述第1区域中位于最靠近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粗细度粗,

从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去,所述弹性部件的粗细度逐渐变粗。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区域中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的粗细度Db与所述第1区域中的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粗细度Da的比率即Db/Da的值优选为1.30以上且3.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上且2.60以下。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从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去,弹性部件的粗细度逐渐变粗。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上方区域中,以伸长状态配置有3根以上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弹性部件,

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弹性部件的根数比位于所述第1区域的弹性部件的根数多。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弹性部件的根数Nb与位于所述第1区域的弹性部件的根数Na的比率即Nb/Na的值优选大于1且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大于1且为2以下。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位于所述上方区域的弹性部件中相邻的该弹性部件的间隔均相同,或者越向所述折痕部去而该间隔越短。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弹性部件中,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的固定于所述防漏翻边的长度最长。

<23>

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从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去,所述上方区域的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防漏翻边的长度逐渐变长。

<24>

如上述<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从位于最靠近所述折痕部侧的弹性部件向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去,所述上方区域的各弹性部件的固定端依次位于长度方向的外侧。

<25>

如上述<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与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的端缘相比,所述弹性部件的位于长度方向端部的与所述防漏翻边的2个固定端中的至少一个固定端位于长度方向的内侧。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与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的端缘相比,配置于所述上方区域的弹性部件的2个固定端两者位于长度方向的内侧。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折痕部位于正面片上。

<28>

如上述<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折痕部位于吸收体上。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区域,所述下方区域的内表面与正面片接合而形成第1接合部,

所述第1接合部随着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去,沿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加。

<30>

如上述<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区域,所述下方区域与所述上方区域的外表面彼此接合而形成第2接合部。

<31>

如上述<3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第2接合部随着从宽度方向的外侧向内侧去,沿长度方向的长度增加。

<32>

如上述<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自由缘部位于吸收体的侧缘上、或位于与该侧缘相比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33>

如上述<1>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在穿戴状态下,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和配置于背侧的背侧部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

沿着位于靠所述腹侧部的位置的腿部开口部配置有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并且沿着位于靠所述背侧部的位置的腿部开口部配置有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

所述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和所述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中,它们的一端分别在所述腹侧部和所述背侧部的各侧缘的位置终止,并且包含它们的另一端在内的另一端区域在所述裆部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

<34>

如上述<3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俯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所述吸收性物品时,所述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和所述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与所述防漏翻边的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裆部中在厚度方向上重叠。

<35>

如上述<33>或<3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俯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所述吸收性物品时,与所述防漏翻边的所述弹性部件中的、所述第1区域中的位于最靠近所述自由缘部侧的弹性部件相比,在所述裆部中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所述腹侧部腿部弹性部件与所述背侧部腿部弹性部件的交点位于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36>

如上述<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下方区域没有配置弹性部件。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如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因穿戴者的姿态变化而吸收性物品与穿戴者的腿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维持防漏翻边对穿戴者的腿围的抵接,不易在两者之间产生成为液体泄漏发生原因的间隙。

2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吸收性物品和制造吸收性物品的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