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用物品

文档序号:1548661 发布日期:2020-01-17 浏览:3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穿用物品 (Wearing article ) 是由 斋藤京太 于 2018-08-1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穿用物品(10)包括前腰部区域(13)、后腰部区域(14)、位于前后腰部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15)、从裆部区域(15)向前后腰部区域延伸的吸收性基底(12)。后腰部区域具有:位于皮肤相对面并沿横向(X)延伸的腰部带(23);从裆部区域侧向上方延伸的外壁(43);在前后方向(Z)上位于腰部带与外壁之间并在横向上具有弹性伸缩性的内壁(42)。在由于内壁的弹性伸缩性使得内壁在横向上收缩的状态下,腰部带与内壁相对,内壁与外壁相对,从而在内壁与外壁之间划分出空间(S)。吸收性基底的后端部(12B)具有不透液性或者难透液性的底片(86),并在外壁的内表面延伸到空间的内部。外壁在横向上的伸长应力小于内壁在横向(X)上的伸长应力。(The wearing article (10) comprises a front waist region (13), a rear waist region (14), a crotch region (15) located between the front and rear waist regions, and an absorbent chassis (12) extending from the crotch region (15) to the front and rear waist regions. The rear waist region has: a waist band (23) located on the skin-facing side and extending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X); an outer wall (43) extending laterally upward from the crotch region; an inner wall (42) located between the waist belt and the outer wall in the front-back direction (Z) and having elastic stretchability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In a state where the inner wall is contracted in the lateral direction due to the elastic stretchability of the inner wall, the waist band is opposed to the inner wall, and the inner wall is opposed to the outer wall, thereby defining a space (S) between the inner wall and the outer wall. The rear end portion (12B) of the absorbent chassis has a liquid-impermeable or liquid-impermeable back sheet (86) and extends into the space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outer wall. The elongation stress of the outer wall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is smaller than the elongation stress of the inner wall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X).)

穿用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穿用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尿布:在穿用状态下具有上下方向及横向、与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皮肤相对面及非皮肤相对面、与穿用者的身体相对的内表面及位于内表面的相反侧的外表面,并且包括前腰部区域、后腰部区域、位于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以及从所述裆部区域向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延伸的吸收性基底。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尿布的前腰部区域在腰部开口的非皮肤相对面具有带状的腰部扩大部。

腰部扩大部沿横向呈带状延伸至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并具有:位于皮肤相对面并沿横向延伸的腰部带;位于非皮肤相对面侧的外壁;以及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腰部带与外壁之间的内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90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穿用物品,能够通过穿用者自己抓着腰部带并上拉,来扩大后腰部区域的长度尺寸。因此,即使例如在穿用者弓着背或者在仰卧状态下抬腿而使得后腰部区域被向下方下拉的情况下,通过上拉腰部带也能够包覆穿用者的背部。

此外,腰部带上形成有多个褶皱,因此***物有可能从褶皱的间隙顺着皮肤漏出到外部,如果此时在腰部扩大部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物的空间,则能够抑制向外部泄漏。但是,由于外壁具有沿横向延伸的弹性体,因此外壁受到弹性体的收缩作用而接近内壁,无法在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物的空间。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旦腰部扩大部被母亲等第三人或者使用者抓着并进行了上拉,则只有从外部施加力,才能复原到原来状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穿用物品,该穿用物品具有能够抑制背部错位(后腰部区域相对于背部的错位)并且能够容纳并保持向腰部开口侧移动的***物的部分,能够与穿用者的姿势的变化对应地发生变形,并且在穿用者的姿势恢复到原来的姿势之后能够复原为原来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面向一种穿用物品,该穿用物品在穿用状态下具有上下方向、横向、以及与所述上下方向及所述横向交叉的前后方向,并且该穿用物品包括:皮肤相对面及非皮肤相对面;前腰部区域;后腰部区域;位于所述前腰部区域和所述后腰部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以及从所述裆部区域向所述前腰部区域和所述后腰部区域延伸的吸收性基底。

本发明的所述后腰部区域具有:袋结构,其位于所述皮肤相对面,并且沿所述横向延伸;从所述裆部区域侧向上方延伸的外壁;以及内壁,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袋结构与所述外壁之间,并且在所述横向上具有弹性伸缩性,在由于所述内壁的弹性伸缩性使得所述内壁向所述横向收缩的状态下,所述袋结构与所述内壁相对,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相对,从而在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之间划分出空间,所述吸收性基底的后端部具有不透液性或者难透液性的底片,并且所述吸收性基底的后端部在所述外壁的内表面上延伸到所述空间的内部,所述外壁在所述横向上的伸长应力小于所述内壁在所述横向上的伸长应力。

后腰部区域由片形成,通过折曲片而形成:位于袋结构与内壁之间并沿所述横向延伸的第1折曲部、位于内壁与外壁之间并沿横向延伸的第2折曲部、袋结构、内壁、以及外壁。由此,通过将构成后腰部区域的片折曲,能够形成袋结构、内壁及外壁,因此,无需通过粘接剂将多个片固定,能够防止粘接剂固化导致片的皮肤触感下降。

后腰部区域具有壁形成片,通过折曲壁形成片而形成:位于袋结构与内壁之间并沿横向延伸的第1折曲部、袋结构、以及内壁。由此,通过将内壁与外壁固定,能够容易地形成用于容纳***物的空间。

袋结构在横向上具有弹性伸缩性,袋结构、内壁及外壁在横向上的伸长应力的相关关系为:袋结构>内壁>外壁。由此,袋结构的伸长应力较大,因此能够抑制后腰部区域的位置相对于穿用者的后背错位,并且,外壁的伸长应力较小,因此能够抑制用于容纳***物的空间变小。

吸收性基底具有从裆部区域延伸至前腰部区域和后腰部区域的吸液性芯,吸液性芯延伸至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的内部。由此,软便等***物被***到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时,能够通过吸液性芯吸收***物。

在未穿用状态下,前腰部区域的腰部开口缘位于比后腰部区域的腰部开口缘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在婴幼儿穿用尿布时,前腰部区域的上端缘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因此穿用者的脐部露出,从而能够抑制脐部接触前腰部区域而产生不适感或者刺激。

在外壁未配置沿横向以能够收缩的方式延伸的弹性体。由此,能够抑制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变小,并且,能够借助于内壁的弹性伸缩性而与穿用者的姿势对应地发生变形,而且在穿用者的姿势回到原来的姿势后能够复原到原来的状态。

后腰部区域具有:将袋结构、内壁和外壁分别相互接合起来的一对第1固定区域;以及将内壁和外壁相互接合起来的一对第2固定区域,第1固定区域的横向的尺寸大于第2固定区域的横向的尺寸,第2固定区域位于第1固定区域的内侧。由此,能够减小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的横向尺寸,能够抑制空间内部的***物排到外部。

在袋结构和内壁配置有沿横向以能够收缩的方式延伸的多条弹性体,袋结构处的弹性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内壁处的弹性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内壁的伸长应力来增大袋结构的伸长应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穿用物品,能够借助于内壁的弹性伸缩性而与穿用者的姿势对应地发生变形,并且,在穿用者的姿势回到原来的姿势后能够复原到原来的状态。而且,后腰部区域在上下方向上被扩大,从而能够抑制背部错位,且外壁在横向上的伸长应力小于内壁在横向上的伸长应力,所以能够抑制由于外壁的收缩力使得位于内壁与外壁之间的空间变小,能够维持用于容纳***物的空间。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并非只包含发明所必不可少的结构,还包含可选择的和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穿用物品的一例的第1实施方式的尿布的从背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未穿用状态下的尿布的从正面观察到的平面图。

图3是使各弹性体在尿布的横向和纵向上伸长的状态下的尿布的局部剖切展开图。

图4是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后腰部板片的展开图。

图6是沿图1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后腰部区域处的内壁及外壁发生了变形的状态下的与图6同样的剖视图。

图8的(a)是穿用者在仰卧状态下抬腿时的尿布的侧视图。图8的(b)是穿用者在仰卧状态下伸腿时的尿布的侧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与图3同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穿用物品的一例而示出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套穿尿布)10具有:纵向Y;横向X;作为与纵向Y及横向X交叉的厚度方向的前后方向Z;纵轴P,其沿纵向Y延伸,并且将一次性尿布10的横向X的尺寸2等分;以及横轴Q,其沿横向X延伸,并且将一次性尿布10的纵向Y的尺寸2等分。

图1示出穿用者穿用着的尿布10,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穿用者的身体。参照图1~图3,尿布10包括:皮肤相对面及与其相对的非皮肤相对面;沿腰围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弹性腰部板片11;与弹性腰部板片11接合的吸收性基底12;前腰部区域13;后腰部区域14;以及位于前腰部区域13和后腰部区域14之间的裆部区域15。尿布10形成为关于纵轴P对称。弹性腰部板片11由位于前腰部区域13的前腰部板片17和位于后腰部区域14的后腰部板片18构成。

前腰部区域13具有由如下部分限定的横长矩形形状:沿横向X延伸的下端缘13a;以在纵向Y上与下端缘13a相对的方式沿横向X延伸的上端缘(前腰部开口缘)13b;以及在下端缘13a和上端缘13b之间沿纵向Y延伸的两侧缘13c。

同样,后腰部区域14具有由如下部分限定的形状:沿横向X延伸的下端缘14a;以在纵向Y上与下端缘14a相对的方式沿横向X延伸的上端缘(前后腰部开口缘)14b;从上端缘14b向下方延伸的两侧缘14c;以及位于两侧缘14c与下端缘14a之间的两凹曲缘14d。

将前腰部区域13的两侧缘13c与后腰部区域14的两侧缘14c分别相互重合并利用沿纵向Y断续地延伸的侧接缝19进行连结,从而形成尿布10的两侧缘部,并划分出腰部开口21和一对腿部开口22。侧接缝19是通过公知的粘接手段、例如热凹凸压纹加工、超声加工等各种公知的热熔接手段实现的。

<袋结构>

参照图6,尿布10的后腰部区域14在穿用状态的腰部开口21侧具有能够容纳大便等***物的袋结构30。袋结构30包括:与穿用者的身体相对的腰部带23;从裆部区域15侧向上方延伸的外壁43;以及在前后方向Z上位于腰部带23与外壁43之间的内壁42,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具有分别沿横向X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Z上重叠的配置关系,在内壁42与外壁43之间划分出空间S。腰部带23与内壁42经由沿横向X延伸的第1折曲线31a相连,内壁42与外壁43经由沿横向X延伸的第2折曲线33a相连。袋结构30遍及以纵轴P为中心向横向X扩展的规定面积区域而形成,能够朝裆部区域15侧开口。袋结构30位于后腰部区域14的腰部开口21侧。在此,“后腰部区域14的腰部开口21侧”是指比将后腰部区域14的纵向Y的尺寸进行2等分的线靠近上端缘14b那一侧的区域。

袋结构30不是指内壁42和外壁43的两侧部借助于向内侧折入的折缝连结起来所形成的,而是通过内壁42沿横向X进行弹性收缩,从而在内壁42与外壁43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移动到了后腰部区域14的腰部开口21侧的***物的空间S。由此,能够将软便或体液等流动性高的***物弄脏身体的情况防止于未然。

侧接缝19位于袋结构30的横向X的两侧,侧接缝19也作为将空间S的横向X的两侧封闭的接合区域(第1接合区域)发挥功能。形成袋结构30的腰部带23、内壁42及外壁43仅在侧接缝19处相互接合,在侧接缝19之间未相互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能够划分出袋结构30中的空间S,则将内壁42与外壁43接合的第1接合区域也可以不由侧接缝19(其将尿布10的两侧缘接合起来)兼任,而是位于比侧接缝19靠横向X的内侧的其他位置。

<吸收性基底>

参照图3、图4和图6,吸收性基底12为大致长方形,具有前端部12A、后端部12B以及位于前端部12A与后端部12B之间的中间部12C。吸收性基底12具有:位于皮肤相对面侧并且具有透液性的纤维无纺布制的身体侧内衬84;吸液性芯85;以及位于非皮肤相对面侧的底片86、87。底片86由包覆吸液性芯85的整个底面的不透液性的塑料膜形成,具有防漏性,底片87具有不透液性或者难透液性,并且包覆吸收性基底12的整个非皮肤相对面。吸收性基底12还具有从吸液性芯85的后端缘向纵向Y的外侧延伸的端翼93,该端翼93包括身体侧内衬84的后端部84a、底片86的后端部86a以及底片87的后端部87a。

吸液性芯85例如由如下部分构成:由绒毛浆与吸收性聚合物颗粒的混合物形成的芯材;以及液体扩散性的芯材覆盖片,该芯材覆盖片由包覆整个芯材的薄纸形成。吸液性芯85从裆部区域15延伸至前腰部区域13和后腰部区域14,吸液性芯85的后端部85a延伸至由内壁42和外壁43划分出的空间S。由此,能够利用吸液性芯85吸收***到袋结构30的空间S中的流动性高的软便等***物。

底片87的两侧部分别沿着在纵向Y上延伸的折曲线(未图示)向横向X的内侧折曲,在两侧部和与其相对的部分之间在伸长状态下以能够收缩的方式固定有沿纵向Y延伸的线状或者带状的多条腿部弹性体90。腿部弹性体90由在横向X上隔开规定尺寸配置的多个弹性材料构成,形成一定宽度的弹性区域。因此,在穿用状态下呈面状贴合穿用者的腿围而有效地防止***物侧漏。

<弹性腰部板片>

参照图3和图4,前腰部板片17包括形成前腰部区域13的2张前腰部片50。前腰部片50具有:供吸收性基底12的前端部12A配置的主体部52;以及位于主体部52的纵向Y的外侧的延伸部53。延伸部53沿着在横向X上延伸的折曲线向内侧折曲而固定于主体部52和吸收性基底12的配置于主体部52的内表面上的前端部12A。在2张前腰部片50的主体部52之间在伸长状态下以能够收缩的方式固定有沿横向X延伸的线状或者带状的多条前腰部弹性体55。前腰部弹性体55的与位于横向X的中央的吸液性芯85重叠的部分被切除,从而在前腰部板片17划分出中央非弹性区域。

如图3和图5所示,后腰部板片18包括形成后腰部区域14的后腰部片60。后腰部片60包括:第1后腰部片61;以及第2后腰部片62,其在第1后腰部片61的内表面包覆第1后腰部片61的一部分。

关于第1后腰部片61和第2后腰部片62,第1后腰部片61的纵向Y的尺寸大于第2后腰部片62的纵向Y的尺寸,在第2后腰部片62配置于第1后腰部片61的内表面的状态下,第1后腰部片61比第2后腰部片62的上端缘向纵向Y的外侧延伸,在除了该延伸部分以外的部分,第1后腰部片61和第2后腰部片62的形状相同。

后腰部片60是通过将第1后腰部片61和第2后腰部片62接合而形成的,具有如下部分:具有后述的区域60A、60B、60C的主体部;从主体部向纵向Y的外侧延伸的、仅由第1后腰部片61形成的延伸部60D;以及沿横向X延伸的多个折曲线31a、33a、34a。后腰部片60的主体部具有:位于裆部区域15侧的第1区域60A;位于第1折曲线31a与第2折曲线33a之间的第2区域60B;位于第1折曲线31a与第3折曲线34a之间的第3区域60C。

在后腰部片60的主体部,排列有多条线状或者带状的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后腰部弹性体63、64、65,该后腰部弹性体63、64、65在沿横向伸长的状态下以能够收缩的方式固定在第1后腰部片61与第2后腰部片62之间。后腰部弹性体63、64、65具有:位于主体部的第1区域60A的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位于第2区域60B的内壁弹性体65;以及位于第3区域60C的带弹性体64。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在横向X的中央且与吸液性芯85重叠的部分被切除,从而划分出中央非弹性区域。

在后腰部板片18的主体部,第1后腰部片61与第2后腰部片62能够借助于以各种公知的涂布图案涂布在两片中的一方的相对面上的热熔粘接剂而接合,除了之外,还能够借助于涂布在各弹性体63、64、65的整周上的热熔粘接剂而相互接合。

吸收性基底12的后端部12B位于后腰部片60的第1区域60A的皮肤相对面。后腰部片60的延伸部60D沿着折曲线34a朝向主体部的内表面折曲,并借助于热熔粘接剂而被接合于主体部以及吸收性基底12的位于第1区域60A的后端部12B的一部分。

第1区域60A具有未配置弹性体的非弹性部分66,该非弹性部分66位于第1折曲线33a与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之间。吸收性基底12的后端部12B与非弹性部分66重叠。

参照图4,在延伸部60D与主体部接合的状态下,将后腰部片60从裆部区域15侧起沿着第2折曲线33a折曲(山折)而成为第1区域60A与第2区域60B彼此相对的状态,进而,沿着第1折曲线31a折曲(谷折)而成为第2区域60B与第3区域60C彼此相对的状态,由此,在纵剖面中,第1区域60A的非弹性部分66、第2区域60B和第3区域60C呈Z字状折叠。

在这样折叠的状态下,将侧接缝19处相互重合的部分接合起来,从而分别形成在侧接缝19之间沿横向X连续地延伸的如下区域:由第3区域60C构成的腰部带23、由第2区域60B构成的内壁42以及由第1区域60A的非弹性部分66构成的外壁43。另外,由通过折曲线31a、33a折曲而成的部分形成各个折曲部,在内壁42与外壁43之间划分出能够容纳并保持***物的空间S。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沿横向X延伸的多个折曲线处折曲后腰部片60,从而形成了具有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的袋结构30。像这样,无需组合分体的片来形成袋结构,通过将一体的腰部片60折曲即可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作为袋结构30的形成方法,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由与后腰部片60分体的壁形成片形成袋结构30。即,也可以由后腰部片60形成后腰部板片18中的除了袋结构30以外的部分,并由与后腰部片60分体的壁形成片形成袋结构30。而且,壁形成片中,也可以是仅腰部带23由分体的片形成,还可以由后腰部片60形成外壁43和除了袋结构30以外的部分并由壁形成片形成腰部带23和内壁42。此外,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也可以分别由分体的片形成。

在后腰部区域14中,在腰部带23、内壁42以及排列有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的后腰部弹性区域排列有各弹性体63、64、65,由此形成能够沿横向X伸缩的弹性区域。

能够通过各弹性体63、64、65的细度、间距和伸长倍率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弹性体63、64、65的粗细而言,优选的是,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的粗细为310~1240dtex,带弹性体64的粗细为310~1240dtex,内壁弹性体65的粗细为310~1240dtex。更优选的是,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的粗细为470~940dtex,带弹性体64的粗细为470~940dtex,内壁弹性体65的粗细为470~940dtex。另外,对于伸长倍率而言,优选的是,在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伸长2.0~3.5倍、带弹性体64伸长1.8~3.0倍且内壁弹性体65伸长1.8~3.0倍的状态下被固定于片61、62。

参照图5,腰部带23处的带弹性体64在纵向Y(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间距)L3小于内壁42处的内壁弹性体65在纵向Y(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间距)L4。具体而言,腰部带23处的带弹性体64在纵向Y上的尺寸L3为3.0~8.0mm,内壁42处的内壁弹性体65在纵向Y上的尺寸L4为5.0~10.0mm。在此,弹性体64、65的间距不是指弹性体64、6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而是指各弹性体64、65彼此相邻并相对的侧缘之间的尺寸。

在后腰部区域14的腰部开口21侧,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在横向X上的规定宽度的伸长应力具有如下关系:腰部带23>内壁42>外壁43。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具有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图3)的非弹性部分66位于外壁43,实质上不具有弹性,外壁43的伸长应力低于内壁42和腰部带23。另外,为了使腰部带23的规定宽度的伸长应力高于内壁42的规定宽度的伸长应力,适当调整弹性体64、65的粗细、间距及伸长倍率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带弹性体64之间的间距小于内壁弹性体65的间距来进行调整,使得所述相关关系成立。并且,如前所述,腰部带23的带弹性体64之间的间距小于内壁42的内壁弹性体65之间的间距,从而腰部带23与穿用者的皮肤呈面状接触,皮肤触感良好,不易勒出橡胶痕。

在此,“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在横向X上的规定宽度的伸长应力的相关关系为:腰部带23>内壁42>外壁43”不仅包括外壁43未配置弹性体而实质上不具有弹性的情况,还包括通过后下方腰部弹性体63的收缩作用稍微显现弹性的情况。

<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的伸长应力的测定方法>

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的伸长应力的测定采用(株)岛津制作所制造的自动绘图仪型拉伸试验机(例如AG-1KN1)。首先,在将尿布10的后腰部区域14伸长到其表面上的因各弹性体63、64、65的收缩作用而形成的褶皱消失的程度的状态下,测定了后腰部区域14中的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的上下方向(纵向Y)上的尺寸,然后通过切割器将腰部带23、内壁42及外壁43分别按照各自的尺寸切割,以弹性体63、64、65被固定的状态从后腰部区域14上切取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而得到了试样。接下来,将各试样的一端夹在固定卡盘上,另一端夹在可动卡盘上,以300mm/分钟的速度伸长至初始尺寸的大约90%大小之后反转,获取了在使各试样收缩至初始尺寸的大约75%大小时的拉伸载荷(N),换算为每单位宽度(mm)的应力(N/mm)而作为了伸长应力。

对于普通的尿布,在穿用者(新生儿或低月龄婴幼儿)在仰卧的状态下进行了使臀部离开地面并抬腿这样的动作的情况下,对尿布的后腰部区域作用有从后背下滑的力,后腰部区域的腰部开口缘向下方滑下,由此例如有可能使臀部的一部分露出而导致***物从腰部开口缘漏出。

参照图7和图8的(a),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0,当穿用者1在仰卧的状态下以接近腹部1a的方式进行抬腿1b的动作时,对尿布10的后腰部区域14作用有欲使其从后背1c下滑的力。在该状态下,具有比较大的伸长应力的腰部带23不会下滑,而是内壁42以离开腰部带23的方式向斜下方且后方移动,并且外壁43向下方移动。像这样,与穿用者的身体动作相应地,袋结构30以后腰部区域14在纵向Y(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扩大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吸收欲使腰部带23下滑的力,能够抑制背部错位。袋结构30整体上以一边被下拉一边展开的方式发生变形,第2折曲线33a的折曲部呈缓缓地弯曲的凸曲面状。在第2折曲线33a的折曲部附近,未配置弹性体,刚性比较低而且柔软,所以容易追随着身体动作而发生变形。

接下来,如图8的(b)所示,在穿用者从抬腿状态向放下腿的状态变化姿势以使臀部与地面接触时,内壁42向腰部带23接近而成为袋结构30以与腰部带23相对的方式立起的状态,并且外壁43向上方移动而复位(参照图6)。像这样,内壁42能够相对于腰部带23离开和接近,因此后腰部板片18能够与穿用者的姿势的变化相应地以在纵向Y(上下方向)上扩大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抑制背部错位,并且,在穿用者回到原来的姿势的情况下,不用穿用者及穿用辅助者进行操作,就能够自动地复原到原来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X上的规定宽度的伸长应力的相关关系为:腰部带23>内壁42>外壁43,因此腰部带23能够稳定地贴合身体,并且通过使内壁42具有比腰部带23小的弹性,能够使内壁42与穿用者的动作相应地向斜下方且后方倒伏以离开腰部带23。

上述那样的基于袋结构30的变形所产生的后腰部区域14的纵向Y(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所述扩大并不只是在穿用者的腿部动作时产生,穿用者在就寝状态下横向扭转身体或穿用辅助者抱着穿用者时也会产生,均能够抑制背部错位。

此外,由于外壁43未配置弹性体而实质上是没有弹性的,因此,在袋结构30变形前后不会发生外壁43与内壁42接近而使得空间S变小或者消失的情况。另外,作为吸收性基底12的后端部12B的一部分的端翼93位于空间S内,所以外壁43在横向X上具有比仅由片材形成的情况高的刚性。因此,即使在袋结构30发生了变形的状态下或者被施加了压力的状态下,外壁43的横向X的尺寸也不会变小,空间S的横宽也不会变小。而且,外壁43由后腰部片60和吸收性基底12的底片86、87(包括身体侧内衬84)形成,另一方面,内壁42仅由后腰部片60形成,因此形成外壁43的片材的张数比形成内壁42的片材的张数多。因此,外壁43的刚性比内壁42的刚性大,内壁42随着穿用者的身体的动作而柔软地变形,而外壁43虽然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但变形量相对于内壁42的变形量而言较小。

而且,形成腰部带23、内壁42及外壁43的片材仅由位于横向X的两侧缘的一对侧接缝19固定,在一对侧接缝19之间是不固定的。因此,能够尽量增大内壁42可变形的横向X的尺寸。

此外,端翼93具有不透液性或者难透液性的底片86、87,所以能够抑制移动到了空间S的流动性高的***物的泄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端翼93位于空间S内,刚性比尿布的构成要素的片材高的半刚性的吸液性芯85的后端部85a也位于空间S内,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外壁43发生变形,并且能够充分地吸收移动到了空间S内部的***物。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0中,能够通过与穿用者的姿势相应地扩大后腰部区域14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来抑制背部错位,并且能够利用袋结构30容纳并保持移动到了腰部开口侧的流动性高的***物,因此能够防止***物弄脏后背。

再次参照图2,前腰部区域13的上端缘(前腰部开口缘)13b位于比后腰部区域14的上端缘(后腰部开口缘)14b靠下方的位置。在将尿布10展开而向纵向Y和横向X拉伸的状态下,从横轴Q到前腰部区域13的上端缘13b的间隔尺寸与从横轴Q到后腰部区域14的上端缘14b的间隔尺寸大致相同,但在后腰部区域14中内壁42收缩而相对于腰部带23倾斜,使得腰部带23被向上方拉起,呈向上方凸曲的形状。因而,可以认为后腰部区域14的上端缘14b比前腰部区域13的上端缘13b向上方延伸。在婴幼儿穿用尿布10时,前腰部区域13的上端缘13b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穿用者的脐部露出,从而能够抑制脐部接触前腰部区域13而产生不适感或者刺激。

<第2实施方式>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0的与图3同样的展开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0的基本结构形态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对于不同的结构,在下面进行说明。

第2固定区域97(图9中带有网点的部分)位于作为第1固定区域的一对侧接缝19之间,该一对侧接缝19将腰部带23、内壁42和外壁43相互接合起来。

第2固定区域97是通过例如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将内壁42与外壁43相互接合而成的。一对侧接缝19的横向X的尺寸L1大于一对第2固定区域97的横向X的尺寸L2,第2固定区域97位于一对侧接缝19的内侧。另外,第2固定区域97也可以不必通过粘接剂形成,例如也能够使用热封、声波等熔敷手段来形成。

第2固定区域97将内壁42与外壁43接合起来,因此减小了袋结构30的空间S的横向X的尺寸。第2固定区域97位于底片86的横向X的外侧。因此,容纳软便等***物的空间S的横向X的尺寸变窄,基本限定为与吸收性基底12的存在区域重叠的区域,能够抑制容纳于空间S的***物从空间S的位于吸收性基底12的两侧的开口向裆部区域15侧漏出。

在横向上,在作为第1固定区域的侧接缝19与第2固定区域97之间,袋结构30与内壁42未被固定,内壁42与外壁43未被固定,因此能够抑制后腰部区域14因粘接剂导致皮肤触感下降并且刚性变大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外壁43未配置弹性体63、64、65的尿布1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外壁43配置弹性体。在该情况下,横向X上的伸长应力的相关关系也优选为:腰部带23>内壁42>外壁43。

对于构成本发明的尿布10的各构成材料,除了在特别记述了的情况之外,能够不受限地采用该种领域中通常采用的各种公知材料。另外,作为尿布10的基本结构,在本说明书中,例示了由前腰部板片17、后腰部板片18及吸收性基底12这三个板片构成的尿布10,但也可以由前腰部区域13、后腰部区域14及裆部区域15相连续的板片构成。另外,也可以不是在未穿用状态下前腰部区域13和后腰部区域14的两侧缘部连结起来的套穿式尿布,而是如下这样的开放式尿布:在未穿用状态下,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未连结,在穿用尿布10时,利用带固定件将两侧缘部连结起来,还可以是如下的开放式尿布:在未穿用状态下,横向X的一方连结,另一方敞开,在穿用时,利用带固定件将横向X的另一方连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1”~“第2”等术语仅仅是为了区分同样的要素、位置等而采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 穿用物品(一次性尿布)

12 吸收性基底

12B 后端部

13 前腰部区域

13b 上端缘(后腰部区域的后腰部开口缘)

14 后腰部区域

14b 上端缘(后腰部区域的后腰部开口缘)

15 裆部区域

19 侧接缝(第1固定区域)

21 腰部开口

23 腰部带

30 袋结构

31a 第1折曲线(第1折曲部)

33a 第2折曲线(第2折曲部)

42 内壁

43 外壁

61 第1后腰部片

62 第2后腰部片

63 后下方腰部弹性体

64 带弹性体

65 内壁弹性体

85 吸液性芯

86 底片(防漏片)

87 底片(包覆片)

90 腿部弹性体

97 第2固定区域

L1 作为第1固定区域的侧接缝的横向尺寸

L2 第2固定区域的横向尺寸

L3 带弹性体的纵向尺寸

L4 内壁弹性体的纵向尺寸

S 空间

X 横向

Y 纵向(上下方向)

Z 前后方向。

22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次性尿布和一次性尿布的包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

技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