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

文档序号:1361992 发布日期:2020-08-11 浏览:27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toner supply device ) 是由 益田宜尚 于 2019-11-1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多个感光鼓和激光扫描单元。多个感光鼓包括左右相邻配置的左侧感光鼓和右侧感光鼓。定义连接对左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左侧激光在左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左侧感光鼓的中心的左侧直线。激光扫描单元使左侧激光相对于左侧直线以左侧入射角射入左侧感光鼓。定义连接对右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右侧激光在右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右侧感光鼓的中心的右侧直线。激光扫描单元使右侧激光相对于右侧直线以与左侧入射角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的右侧入射角射入右侧感光鼓。(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 to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photosensitive drums and a laser scanning unit. The plurality of photosensitive drums include a left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a right photosensitive drum which are adjacently arranged on the left and right. A left straight line connecting an incident point of the left laser light on the left photosensitive drum, which exposes the left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the center of the left photosensitive drum is defined. The laser scanning unit causes the left laser light to enter the left photosensitive drum at a left incident angle with respect to the left straight line. A right straight line connecting an incident point of the right laser light on the right photosensitive drum, which exposes the right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the center of the right photosensitive drum is defined. The laser scanning unit makes the right side laser beam enter the right side photosensitive drum at a right side incidence angle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left side incidence angle in size and is opposite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with respect to the right side straight line.)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对感光鼓进行曝光的激光扫描单元。寻求一种紧凑的图像形成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感光鼓和激光扫描单元,所述多个感光鼓包括左右相邻配置的左侧感光鼓和右侧感光鼓,所述激光扫描单元使对所述左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左侧激光相对于左侧直线以左侧入射角射入所述左侧感光鼓,并使对所述右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右侧激光相对于右侧直线以与所述左侧入射角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的右侧入射角射入所述右侧感光鼓,所述左侧直线连接所述左侧激光在所述左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所述左侧感光鼓的中心,所述右侧直线连接所述右侧激光在所述右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所述右侧感光鼓的中心。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感光鼓和激光扫描单元,所述多个感光鼓包括相邻配置的一感光鼓和另一感光鼓,所述激光扫描单元使对所述一感光鼓进行曝光的一激光相对于一直线以一入射角射入所述一感光鼓,并使对所述另一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另一激光相对于另一直线以与所述一入射角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的另一入射角射入所述另一感光鼓,所述一直线连接所述一激光在所述一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所述一感光鼓的中心,所述另一直线连接所述另一激光在所述另一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所述另一感光鼓的中心。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激光扫描单元的主视截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激光扫描单元的俯视截面图。

图4是比较例的激光扫描单元的主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感光鼓和激光扫描单元。多个感光鼓包括左右相邻配置的左侧感光鼓和右侧感光鼓。定义连接对左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左侧激光在左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左侧感光鼓的中心的左侧直线。激光扫描单元使左侧激光相对于左侧直线以左侧入射角射入左侧感光鼓。定义连接对右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右侧激光在右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右侧感光鼓的中心的右侧直线。激光扫描单元使右侧激光相对于右侧直线以与左侧入射角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的右侧入射角射入右侧感光鼓。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在本申请中,如下所述定义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X方向是感光鼓D的中心轴的方向。+X方向是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面向图1的纸面)里面的方向。Y方向是多个感光鼓DY、DM、DC、DK排列的方向。+Y方向(第一方向)是从第一感光鼓DY朝向第四感光鼓DK的方向。-Y方向(第二方向)是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Z方向是激光扫描单元40与感光鼓D排列的方向。+Z方向(第三方向)是从激光扫描单元40朝向感光鼓D的方向。-Z方向(第四方向)是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扫描部2、打印部3、片材供应部4、输送部5、控制面板8以及控制部6。

扫描部2将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读取为光的明暗,生成图像信号。扫描部2将生成的图像信号输出到打印部3。

打印部3基于从扫描部2接收到的图像信号或者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利用包含色调剂等的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色调剂图像)。打印部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打印部3对片材S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S上。

片材供应部4与打印部3形成色调剂图像的时机相配合地将片材S逐张供应到输送部5。片材供应部4具有供纸盒20和拾取辊21。

供纸盒20收纳规定尺寸和种类的片材S。

拾取辊21从供纸盒20逐张取出片材S。拾取辊21将取出的片材S向输送部5供应。

输送部5将从片材供应部4供应的片材S输送到打印部3。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3和对位辊24。

输送辊23将从拾取辊21供应的片材S向对位辊24输送。输送辊23使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碰到对位辊24的辊隙N。输送辊23通过使片材S挠曲来调整输送方向上的片材S的前端的位置。

对位辊24使片材S的前端在辊隙N处对齐。对位辊24根据打印部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时机来输送片材S。

控制面板8是操作者输入用于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信息的输入部的一部分。控制面板8具有触摸面板、各种硬键。

控制部6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控制。

说明打印部3的构成。

打印部3具有图像形成部30、激光扫描单元40、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定影器29以及翻转单元10。

图像形成部30具有感光鼓D。图像形成部30将与从扫描部2或者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相应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D上。多个图像形成部30Y、30M、30C、30K分别形成以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各色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

图2是实施方式的激光扫描单元40的说明图。图2是图3的II-II线处的主视截面图。

在感光鼓D的周围配置带电器34、显影器36等。带电器34使感光鼓D的表面带电。显影器36收纳包含各色的色调剂的显影剂。显影器36利用色调剂将感光鼓D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其结果,在感光鼓D上形成利用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

激光扫描单元40配置于感光鼓D的-Z方向。激光扫描单元40向带电的感光鼓D的外周面扫描激光(光束)L而对感光鼓D进行曝光。即,感光鼓D的外周面是扫描对象面。由此,激光扫描单元40在感光鼓D上形成静电潜像。关于激光扫描单元40将在后描述。

感光鼓D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7。

转印部28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7上的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处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

定影器29对片材S施加热和压力,使转印到片材S的色调剂图像定影。

翻转单元10为了在片材S的背面形成图像而使片材S翻转。翻转单元10使从定影器29排出的片材S随着折返而正反翻转。翻转单元10将翻转后的片材S向对位辊24输送。

说明激光扫描单元40。

如图2所示,激光扫描单元40向图像形成部30的感光鼓D扫描激光L而对感光鼓D进行曝光。激光扫描单元40对多个感光鼓DY、DM、DC、DK扫描单独的激光LY、LM、LC、LK。激光扫描单元40具有扫描各激光LY、LM、LC、LK的各光学系统。各光学系统包括第一光学系统、第二光学系统、第三光学系统以及第四光学系统。第一光学系统对第一感光鼓DY扫描第一激光LY。第二光学系统对第二感光鼓DM扫描第二激光LM。第三光学系统对第三感光鼓DC扫描第三激光LC。第四光学系统对第四感光鼓DK扫描第四激光LK。

各光学系统分布配置于多面镜(偏转器)54的Y方向的两侧。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配置于多面镜54的-Y方向。第三光学系统和第四光学系统配置于多面镜54的+Y方向。第一光学系统和第四光学系统相对于包含多面镜54的中心轴54c的XZ面形成为面对称。以下代表性地说明第一光学系统。第二光学系统和第三光学系统相对于包含多面镜54的中心轴54c的XZ面形成为面对称。以下,代表性地说明第二光学系统。

图3是激光扫描单元40的说明图。图3是图2的III-III线处的俯视截面图。

如图3所示,激光扫描单元40具有罩42、激光光源50以及写入光学系统。

罩42在内部收纳激光扫描单元40的构成构件。

激光光源50配置于-Z方向。激光光源50配置于多面镜54的-X方向。各光学系统具有独立的激光光源50Y、50M、50C、50K。各激光光源50Y、50M、50C、50K照射各激光LY、LM、LC、LK。

写入光学系统具有准直透镜52、多面镜(偏转器)54、共用光学单元60以及独立光学单元。准直透镜52构成偏转前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多面镜54将激光L偏转扫描到感光鼓D的扫描对象面。共用光学单元60和独立光学单元构成偏转后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偏转后光学系统将由多面镜54偏转后的激光L汇聚到感光鼓D的扫描对象面。

准直透镜52朝向多面镜54反射从激光光源50射出的激光L。准直透镜52具有-Y准直透镜52a和+Y准直透镜52b。-Y准直透镜52a具有第一光学系统的准直透镜52Y和第二光学系统的准直透镜52M。+Y准直透镜52b具有第三光学系统的准直透镜52C和第四光学系统的准直透镜52K。

多面镜54配置于-Z方向。多面镜54配置于罩42的X方向和Y方向的中央部。多面镜54形成为多边形的平板状,与罩42的底面平行地配置。多面镜54由多面镜马达56(参照图2)驱动,绕与Z方向平行的中心轴54c旋转。在多面镜54的侧面形成有反射面。多面镜54朝向共用光学单元60反射从准直透镜52射入的激光L。多面镜54边绕中心轴54c旋转边反射激光L,由此扫描激光L。各光学系统共享一个多面镜54。

如图2所示,共用光学单元60具有-Y光学单元(第一光学单元)60a和+Y光学单元(第二光学单元)60b。-Y光学单元60a由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共享。+Y光学单元60b由第三光学系统和第四光学系统共享。

-Y光学单元60a具有上游fθ透镜61a、上游反射镜62a、下游fθ透镜63a以及下游反射镜64a。

上游反射镜62a配置于-Y方向和-Z方向。上游反射镜62a将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激光L向+Z方向反射。下游反射镜64a配置于-Y方向和+Z方向。下游反射镜64a将从上游反射镜62a沿+Z方向射入的激光L向+Y方向反射。上游反射镜62a和下游反射镜64a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形状。

上游fθ透镜61a配置于-Z方向。上游fθ透镜61a在Y方向上配置于多面镜54与上游反射镜62a之间。下游fθ透镜63a配置于-Y方向。下游fθ透镜63a在Z方向上配置于上游反射镜62a与第二反射镜之间。上游fθ透镜61a和下游fθ透镜63a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形状。上游fθ透镜61a和下游fθ透镜63a使激光L在像面按照规定的光斑直径成像。上游fθ透镜61a和下游fθ透镜63a赋予激光L以fθ特性,使得多面镜54以一定速度旋转时激光L对像面进行等速扫描。

-Y光学单元60a使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第一激光LY向+Y方向射出并射入第一中间反射镜66Y。-Y光学单元60a使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第二激光LM向+Y方向射出并射入第二最终反射镜68M。-Y光学单元60a在比第一激光LY和第二激光LM的入射点靠+Z方向的位置具有第一激光LY和第二激光LM的出射点。

+Y光学单元60b具有上游fθ透镜61b、上游反射镜62b、下游fθ透镜63b以及下游反射镜64b。+Y光学单元60b与-Y光学单元60a形成为面对称。

+Y光学单元60b使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第三激光LC向-Y方向射出并射入第三最终反射镜68C。+Y光学单元60b使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第四激光LK向-Y方向射出并射入第四中间反射镜66K。+Y光学单元60b在比第三激光LC和第四激光LK的入射点靠+Z方向的位置具有第三激光LC和第四激光LK的出射点。

第一光学系统具有第一中间反射镜66Y和第一最终反射镜(倾斜镜)68Y作为独立光学单元。

第一中间反射镜66Y配置于+Z方向。第一中间反射镜66Y配置于-Y光学单元60a的下游反射镜64a的+Y方向。第一中间反射镜66Y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形状。第一中间反射镜66Y将从下游反射镜64a沿+Y方向射入的第一激光LY向-Y方向和-Z方向反射。

第一最终反射镜68Y配置于比下游反射镜64a和第一中间反射镜66Y靠-Z方向的位置。第一最终反射镜68Y在Y方向上配置于下游反射镜64a与第一中间反射镜66Y之间。第一最终反射镜68Y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形状。第一最终反射镜68Y使从第一中间反射镜66Y射入的第一激光LY反射并射入第一感光鼓DY。例如,第一激光LY在第一感光鼓DY上的入射点DYp是第一感光鼓DY的-Z方向的端部。

第一最终反射镜68Y使第一激光LY沿+Z方向和-Y方向射入第一感光鼓DY。在YZ面上,连接第一感光鼓DY的中心DYc和第一激光LY的入射点DYp的直线是第一直线DYL。第一激光LY相对于第一直线DYL的入射角是第一入射角AY。换句话说,包含第一感光鼓DY的中心轴的XZ面与第一激光LY对第一感光鼓DY的扫描面的角度是第一入射角AY。第一最终反射镜68Y使第一激光LY相对于第一直线DYL以第一入射角AY射入第一感光鼓DY。

第二光学系统具有第二最终反射镜68M作为独立光学单元。

第二最终反射镜68M配置于+Z方向。第二最终反射镜68M配置于比第一光学系统的第一中间反射镜66Y靠+Y方向的位置。第二最终反射镜68M形成为以X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形状。第二最终反射镜68M使从-Y光学单元60a的下游反射镜64a沿+Y方向射入的第二激光LM反射并射入第二感光鼓DM。例如,第二激光LM在第二感光鼓DM上的入射点DMp是第二感光鼓DM的-Z方向的端部。

第二最终反射镜68M使第二激光LM沿+Z方向和+Y方向射入第二感光鼓DM。在YZ面上,连接第二感光鼓DM的中心DMc与第二激光LM的入射点DMp的直线是第二直线DML。第二激光LM相对于第二直线DML的入射角是第二入射角AM。换句话说,包含第二感光鼓DM的中心轴的XZ面与第二激光LM对第二感光鼓DM的扫描面的角度是第二入射角AM。第二最终反射镜68M使第二激光LM相对于第二直线DML以第二入射角AM射入第二感光鼓DM。

第三光学系统具有第三最终反射镜68C作为独立光学单元。第三光学系统与第二光学系统形成为面对称。

第三最终反射镜68C使第三激光LC沿+Z方向和-Y方向射入第三感光鼓DC。在YZ面上,连接第三感光鼓DC的中心DCc与第三激光LC的入射点DCp的直线是第三直线DCL。第三激光LC相对于第三直线DCL的入射角是第三入射角AC。换句话说,包含第三感光鼓DC的中心轴的XZ面与第三激光LC对第三感光鼓DC的扫描面的角度是第三入射角AC。第三最终反射镜68C使第三激光LC相对于第三直线DCL以第三入射角AC射入第三感光鼓DC。

第四光学系统具有第四中间反射镜66K和第四最终反射镜68K作为独立光学单元。第四光学系统与第一光学系统形成为面对称。

第四最终反射镜68K使第四激光LK沿+Z方向和+Y方向射入第四感光鼓DK。在YZ面上,连接第四感光鼓DK的中心DKc与第四激光LK的入射点DKp的直线是第四直线DKL。第四激光LK相对于第四直线DKL的入射角是第四入射角AK。换句话说,包含第四感光鼓DK的中心轴的XZ面与第四激光LK对第四感光鼓DK的扫描面的角度是第四入射角AK。第四最终反射镜68K使第四激光LK相对于第四直线DKL以第四入射角AK射入第四感光鼓DK。

多个感光鼓DY、DM、DC、DK具有左右相邻配置的左侧感光鼓(一感光鼓)和右侧感光鼓(另一感光鼓)。在本申请中“左右相邻”不仅包含在水平方向上相邻的情况,而且还包含在铅直方向上相邻的情况等在所有方向上相邻的情况。定义连接对左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左侧激光(一激光)在左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左侧感光鼓的中心的左侧直线(一直线)。激光扫描单元40使左侧激光相对于左侧直线以左侧入射角(一入射角)射入左侧感光鼓。定义连接对右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右侧激光(另一激光)在右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右侧感光鼓的中心的右侧直线(另一直线)。激光扫描单元40使右侧激光相对于右侧直线以与左侧入射角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的右侧入射角(另一入射角)射入右侧感光鼓。

本申请中,入射角的“大小相同”不仅包含完全相同的情况,而且也包含具有制造上的误差的情况。

例如,左侧感光鼓是第一感光鼓DY,右侧感光鼓是第二感光鼓DM。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一激光LY以第一入射角AY射入第一感光鼓DY。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二激光LM以第二入射角AM射入第二感光鼓DM。第二入射角AM与第一入射角AY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在YZ面上,射入第一感光鼓DY的第一激光LY与射入第二感光鼓DM的第二激光LM之间的Y方向上的距离W12沿着+Z方向变大。换句话说,第一激光LY对第一感光鼓DY的扫描面与第二激光LM对第二感光鼓DM的扫描面在Y方向上的距离沿着+Z方向变大。

例如,左侧感光鼓是第二感光鼓DM,右侧感光鼓是第三感光鼓DC。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二激光LM以第二入射角AM射入第二感光鼓DM。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三激光LC以第三入射角AC射入第三感光鼓DC。第三入射角AC与第二入射角AM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即,第三入射角AC等于第一入射角AY。在YZ面上,射入第二感光鼓DM的第二激光LM与射入第三感光鼓DC的第三激光LC之间的Y方向上的距离W23沿着+Z方向变小。换句话说,第二激光LM对第二感光鼓DM的扫描面与第三激光LC对第三感光鼓DC的扫描面在Y方向上的距离沿着+Z方向变小。

例如,左侧感光鼓是第三感光鼓DC,右侧感光鼓是第四感光鼓DK。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三激光LC以第三入射角AC射入第三感光鼓DC。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四激光LK以第四入射角AK射入第四感光鼓DK。第四入射角AK与第三入射角AC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即,第四入射角AK等于第二入射角AM。在YZ面上,射入第三感光鼓DC的第三激光LC与射入第四感光鼓DK的第四激光LK之间的Y方向上的距离沿着+Z方向变大。换句话说,第三激光LC对第三感光鼓DC的扫描面与第四激光LK对第四感光鼓DK的扫描面在Y方向上的距离沿着+Z方向变大。

第一入射角AY和第二入射角AM的大小相同。由此,各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为同等程度。第一入射角AY和第二入射角AM的大小大于0。由此,在感光鼓D的表面的感光体层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也将抑制因激光L的入射导致产生干涉条纹。

第一最终反射镜68Y的反射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配置为比第一感光鼓DY的中心DYc靠+Y方向。第四最终反射镜68K的反射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配置为比第四感光鼓DK的中心DKc靠-Y方向。由此,激光扫描单元40在Y方向上紧凑地形成。

如图2所示,在多面镜54的+Z方向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的管路48。管路48的周壁由激光扫描单元40的罩42、板44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46形成。在管路48的内部流通的空气隔着板44冷却多面镜马达56。

第二最终反射镜68M的反射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配置为比第二感光鼓DM的中心DMc靠-Y方向。第三最终反射镜68C的反射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配置为比第三感光鼓DC的中心DCc靠+Y方向。由此,管路48的流路截面积增大。因而,多面镜马达56的冷却效率提高。

图4是比较例的激光扫描单元940的主视截面图。激光扫描单元940使激光L射入感光鼓D。连接感光鼓D的中心Dc与激光L的入射点Dp的直线是直线DL。激光L相对于直线DL的入射角是入射角A。激光扫描单元940使激光L射入各感光鼓DY、DM、DC、DK的入射角A的大小和正负相同。激光扫描单元940除了具有实施方式的激光扫描单元40以外,还具有第二中间反射镜66M和第三中间反射镜66C。

在比较例的激光扫描单元940中,激光L对各感光鼓DY、DM、DC、DK的扫描面相互平行。与该激光扫描单元940相比,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激光扫描单元40中,光程长度缩短。由此,激光扫描单元40变得紧凑。另外,图像时钟变低。

如图4所示,第一激光LY射入第一光学系统的第一最终反射镜68Y的入射角是第一最终入射角TY。第二激光LM射入第二光学系统的第二最终反射镜68M的入射角是第二最终入射角TM。第三激光LC射入第三光学系统的第三最终反射镜68C的入射角是第三最终入射角TC。第四激光LK射入第四光学系统的第四最终反射镜68K的入射角是第四最终入射角TK。

在比较例的激光扫描单元940中,各光学系统的最终入射角TY、TM、TC、TK的大小各自不同。第二最终入射角TM的大小最小,第四最终入射角TK的大小最大。在激光扫描单元940中,各光学系统的最终入射角TY、TM、TC、TK的大小之差大。

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激光扫描单元40中,第一最终入射角TY和第四最终入射角TK的大小相同。第二最终入射角TM和第三最终入射角TC的大小相同。第一最终入射角TY的大小与第二最终入射角TM的大小之差小。即,在激光扫描单元40中,各光学系统的最终入射角TY、TM、TC、TK的大小之差小。由此,各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为同等程度。具体地说,各感光鼓DY、DM、DC、DK在主扫描方向上的扫描距离相等。即,在通过各光学系统的颜色叠加进行倾斜调整的情况下,倾斜量的灵敏度相等。

如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多个感光鼓DY、DM、DC、DK和激光扫描单元40。多个感光鼓DY、DM、DC、DK包括相邻配置的左侧感光鼓(一感光鼓)和右侧感光鼓(另一感光鼓)。定义连接对左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左侧激光(一激光)在左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左侧感光鼓的中心的左侧直线(一直线)。激光扫描单元40使左侧激光相对于左侧直线以左侧入射角(一入射角)射入左侧感光鼓。

定义连接对右侧感光鼓进行曝光的右侧激光(另一激光)在右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与右侧感光鼓的中心的右侧直线(另一直线)。激光扫描单元40使右侧激光相对于右侧直线以与左侧入射角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的右侧入射角(另一入射角)射入右侧感光鼓。

根据该构成,激光扫描单元40变得紧凑,图像形成装置1变得紧凑。由于左侧入射角和右侧入射角的大小相同,因此,各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为同等程度。

左侧激光在左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是左侧感光鼓在激光扫描单元40一侧的端部。右侧激光在右侧感光鼓上的入射点是右侧感光鼓在激光扫描单元40一侧的端部。

根据该构成,各激光在各感光鼓上的入射点相同,因此,各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为同等程度。

多个感光鼓DY、DM、DC、DK包括在+Y方向上排列配置的第一感光鼓DY、第二感光鼓DM、第三感光鼓DC以及第四感光鼓DK。

定义连接对第一感光鼓DY进行曝光的第一激光LY在第一感光鼓DY上的入射点DYp与第一感光鼓DY的中心DYc的第一直线DYL。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一激光LY相对于第一直线DYL以第一入射角AY射入第一感光鼓DY。

定义连接对第二感光鼓DM进行曝光的第二激光LM在第二感光鼓DM上的入射点DMp与第二感光鼓DM的中心DMc的第二直线DML。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二激光LM相对于第二直线DML以与第一入射角AY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的第二入射角AM射入第二感光鼓DM。

定义连接对第三感光鼓DC进行曝光的第三激光LC在第三感光鼓DC上的入射点DCp与第三感光鼓DC的中心DCc的第三直线DCL。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三激光LC相对于第三直线DCL以第一入射角AY射入第三感光鼓DC。

定义连接对第四感光鼓DK进行曝光的第四激光LK在第四感光鼓DK上的入射点DKp与第四感光鼓DK的中心DKc的第四直线DKL。激光扫描单元40使第四激光LK相对于第四直线DKL以第二入射角AM射入第四感光鼓DK。

根据该构成,激光扫描单元40变得紧凑。由于第一入射角AY和第二入射角AM的大小相同,因此各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为同等程度。

激光扫描单元40具有边反射边扫描第一激光LY、第二激光LM、第三激光LC以及第四激光LK的多面镜54。第一感光鼓DY和第二感光鼓DM配置于多面镜54的-Y方向。第三感光鼓DC和第四感光鼓DK配置于多面镜54的与-Y方向相反的+Y方向。

根据该构成,各光学系统隔着多面镜54对称地配置。由此,各光学系统的光程长度为同等程度,光学特性为同等程度。

定义射入第一感光鼓DY的第一激光LY与射入第二感光鼓DM的第二激光LM之间的在+Y方向上的距离W12。激光扫描单元40以使距离W12沿着+Z方向增大的方式照射第一激光LY和第二激光LM。+Z方向是从激光扫描单元40朝向多个感光鼓DY、DM、DC、DK的方向。

定义射入第二感光鼓DM的第二激光LM与射入第三感光鼓DC的第三激光LC之间的在+Y方向上的距离W23。激光扫描单元40以使距离W23沿着+Z方向缩小的方式照射第二激光LM和第三激光LC。

定义射入第三感光鼓DC的第三激光LC与射入第四感光鼓DK的第四激光LK之间的在+Y方向上的距离W34。激光扫描单元40以使距离W34沿着+Z方向增大的方式照射第三激光LC和第四激光LK。

根据该构成,激光扫描单元在Y方向上变得紧凑,图像形成装置1变得紧凑。

在多面镜54的+Z方向具有空气流通的管路48。

根据该构成,在距离W23大的地方形成管路48。由此,管路48的流路截面积增大。

激光扫描单元40具有第一中间反射镜66Y、第一最终反射镜68Y、第二最终反射镜68M、第三最终反射镜68C、第四中间反射镜66K以及第四最终反射镜68K。

第一中间反射镜66Y将沿+Y方向射入的第一激光LY向-Y方向反射。第一最终反射镜68Y使从第一中间反射镜66Y射入的第一激光LY反射并射入第一感光鼓DY。

第二最终反射镜68M使沿+Y方向射入的第二激光LM反射并射入第二感光鼓DM。

第三最终反射镜68C使沿-Y方向射入的第三激光LC反射并射入第三感光鼓DC。

第四中间反射镜66K将沿-Y方向射入的第四激光LK向+Y方向反射。第四最终反射镜68K使从第四中间反射镜66K射入的第四激光LK反射并射入第四感光鼓DK。

根据该构成,由于第一光学系统具有第一中间反射镜66Y,因此第一光学系统与第二光学系统的光程长度为同等程度。由于第四光学系统具有第四中间反射镜66K,因此第三光学系统与第四光学系统的光程长度为同等程度。由此,各光学系统的光学特性为同等程度。

第一中间反射镜66Y将第一激光LY向与+Z方向相反的-Z方向反射。第四中间反射镜66K将第四激光LK向-Z方向反射。

根据该构成,避免射入第一中间反射镜66Y的第一激光LY与第一最终反射镜68Y的干涉。避免射入第四中间反射镜66K的第四激光LK与第四最终反射镜68K的干涉。激光扫描单元40在Z方向上变得紧凑,图像形成装置1变得紧凑。

激光扫描单元具有-Y光学单元60a和+Y光学单元60b。

-Y光学单元60a使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第一激光LY向+Y方向射出并射入第一中间反射镜66Y。-Y光学单元60a使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第二激光LM向+Y方向射出并射入第二最终反射镜68M。

+Y光学单元60b使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第三激光LC向-Y方向射出并射入第三最终反射镜68C。+Y光学单元60b使从多面镜54沿+Y方向射入的第二激光LM向-Y方向射出并射入第二中间反射镜。

根据该构成,第一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共用-Y光学单元60a。第三光学系统和第四光学系统共用+Y光学单元60b。由此,各光学系统的光程长度为同等程度,光学特性为同等程度。

-Y光学单元60a在比第一激光LY和第二激光LM的入射点靠+Z方向的位置具有第一激光LY和第二激光LM的出射点。

+Y光学单元60b在比第三激光LC和第四激光LK的入射点靠+Z方向的位置具有第三激光LC和第四激光LK的出射点。

根据该构成,各光学系统的光路向+Z方向折返。由此,激光扫描单元在Y方向上变得紧凑,图像形成装置1变得紧凑。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激光扫描单元的+Z方向具有多个感光鼓DY、DM、DC、DK。在多个感光鼓DY、DM、DC、DK的+Z方向具有中间转印带27。与此相对地,也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在激光扫描单元的-Z方向具有多个感光鼓DY、DM、DC、DK。在这种情况下,在多个感光鼓DY、DM、DC、DK的-Z方向具有中间转印带27。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第一到第四这四个光学系统。与此相对地,也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四个以上的光学系统。

在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激光L在感光鼓D上的入射点是感光鼓D的-Z方向的端部。与此相对地,也可以是,激光L在感光鼓D上的入射点是感光鼓D的-Z方向的端部以外的位置。

也按如下所述地表述图像形成装置。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感光鼓;第二感光鼓,与第一感光鼓相邻配置;第一光源,射出第一光束;第二光源,射出第二光束;偏转器,将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分别向第一感光鼓的扫描对象面、第二感光鼓的扫描对象面上偏转;以及偏转后光学系统,使通过上述偏转器偏转后的第一光束汇聚到第一感光鼓的扫描对象面,并使通过上述偏转器偏转后的第二光束汇聚到第二图像载体的扫描对象面,上述偏转后光学系统包括多个反射镜,当设由使第一光束向上述第一感光鼓反射的第一最终反射镜反射的第一光束相对于连接上述第一感光鼓的中心与上述第一感光鼓的光入射位置的线所成的角度为θ1、设由使第二光束向上述第二感光鼓反射的第二最终反射镜反射的光束相对于连接上述第二感光鼓的中心与上述第二感光鼓的光入射位置的线所成的角度为θ2时,θ1与θ2为同一角度且方向处于正负的关系。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具有激光扫描单元40。激光扫描单元40使左侧光束光和右侧光束光射入左右相邻的左侧感光鼓和右侧感光鼓。左侧入射角和右侧入射角大小相同而正负相反。由此,能使图像形成装置1紧凑。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18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光学写入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