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文档序号:1383608 发布日期:2020-08-18 浏览:19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Device for assisting sleep ) 是由 高海生 于 2020-06-0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其包括:用于覆盖躺在床体的床面上的使用者除头部或头颈部以外的躯体的主覆盖件,以及用于主覆盖件的前中部加强防移位的端覆盖件,主覆盖件的第一部分别通过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与第一连接位及第二连接位相连,主覆盖件的第二部及第三部分别通过第三柔性件及第四柔性件与第三连接位及第四连接位相连,端覆盖件的前中部分别通过第七柔性件及第八柔性件与第一连接位及第二连接位相连。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传统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的着凉的可能性,相对于传统睡袋,较少影响睡眠中的身体透气性、较少限制睡眠中的动作自由,进而提高睡眠舒适性。(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evice for assisting sleep, which comprises: the main covering piece is used for covering the body of a user lying on the bed surface of the bed body except the head or the head and neck, and the front middle part of the main covering piece is strengthened to prevent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main covering piece, the first part of the main covering pie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necting posi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osition through the first flexible piece and the second flexible piece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part and the third part of the main covering piec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third connecting position and the fourth connecting position through the third flexible piece and the fourth flexible piece respectively, and the front middle part of the end covering pie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necting posi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osition through the seventh flexible piece and the eighth flexible piece respectively. The invention has the beneficial effect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quilt, the quilt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catching a cold caused by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covering due to the action of a user in the sleeping process can be reduced, the body air permeability in the sleeping process is less influenced, the action freedom in the sleeping process is less limite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leeping bag, and the sleeping comfort is further improved.)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寝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背景技术

某些儿童、少年甚至成年人存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进而引起着凉的问题。为了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相关技术人员开发了不同形式的技术,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让睡眠者穿上睡袋进行睡眠,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相对于传统被子,发明人发现传统睡袋至少存在睡眠中身体透气性较差、睡眠中动作自由程度较差等影响睡眠舒适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传统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的着凉的可能性,相对于传统睡袋,较少影响睡眠中的身体透气性、较少限制睡眠中的动作自由,进而提高睡眠舒适性。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主覆盖件、第一柔性件、第二柔性件、第一件及第二件。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辅助睡眠的装置的标准使用状态为:使用者平躺于装配至床面上的辅助睡眠的装置中,且使用者的头部朝向主覆盖件的前方,其中,使用者除头部或头颈部以外的躯体被主覆盖件所覆盖,其中,沿俯视方向观察,主覆盖件的长度、宽度方向与床面的长度、宽度方向分别对应并大致保持一致,且使用者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与主覆盖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大致保持一致。

为了便于描述,除另有说明外,默认以处于标准使用状态的主覆盖件为基准来规定俯视方向、前方、后方、左方及右方;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将主覆盖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定义为第一中心线;将大致位于床面的前侧边缘的直线定义为第一参考线;将第一参考线向后方偏移至使用者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的直线定义为第二参考线;将经过第二参考线上某一点且大致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向后方延伸的直线定义为中部线,其中,该第二参考线上某一点为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与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2倍的第二参考线上的点;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该第二参考线上某一点与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倍~0.2倍;例如,该第二参考线上某一点与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倍,0.5倍,1倍,1.5倍,或2倍,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

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在主覆盖件的前中部定义大致呈矩形的第一部,第一部关于第一中心线呈大致对称分布,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一部处于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15cm形成的直线之间;例如,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一部可处于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0cm形成的直线之间,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3cm形成的直线之间,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6cm形成的直线之间,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9cm形成的直线之间,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12cm形成的直线之间,或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15cm形成的直线之间,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一部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35倍;例如,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一部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倍,0.05倍,0.1倍,0.15倍,0.2倍,0.25倍,0.3倍,或0.35倍,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

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在主覆盖件的前左部定义大致呈矩形的第二部,在主覆盖件的前右部定义大致呈矩形的第三部,第二部与第三部关于第一中心线呈大致对称分布,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二部及第三部均处于第一参考线与第二参考线之间;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二部的右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并且第二部的左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4倍;例如,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二部的右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2.5倍,3倍,3.5倍,或4倍,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并且例如,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二部的左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2.5倍,3倍,3.5倍,或4倍,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其中,第二部的右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第二部的左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

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主覆盖件的前侧边缘向后方凹陷以限定成内凹边缘,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凹边缘大致呈U形、V形或弧形;例如,内凹边缘可大致呈U形,大致呈V形,或大致呈弧形,包括在它们中的所有近似形状;且内凹边缘的底部大致位于使用者颈部的位置。

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分别大致设置于中部线的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上方,第一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部,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一部的左前方位置,第二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部,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一部的右前方位置,通过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的设置,至少能够限制第一部向后方移动的范围。

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件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第二部,第一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一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通过第一件的设置,至少能够限制第二部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二件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第三部,第二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二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通过第二件的设置,至少能够限制第三部向后方移动的范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分别通过第一柔性件、第二柔性件、第一件及第二件将主覆盖件装配于床面上,辅助使用者进行睡眠,从而能够在使用者进行翻身或其它睡眠动作时至少限制主覆盖件的前部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而主覆盖件的前部主要用于覆盖使用者的肩颈胸部及其左、右方位置,从而减少使用者的肩颈胸部受凉的可能性;同时,对使用者睡眠中身体透气性及身体动作自由程度的影响较小;本申请中的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传统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的着凉的可能性,相对于传统睡袋,较少影响睡眠中的身体透气性、较少限制睡眠中的动作自由,进而提高睡眠舒适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为布、软绳、软带、软管、索链、或其任意组合形式;例如,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可为布,软绳,软带,软管,或索链,以及在它们之间的任意组合形式。

在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中,可选地,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分布;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床面的宽度方向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70㎝~200㎝;例如,沿床面的宽度方向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可为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或200cm,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且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床面的宽度方向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20㎝~80㎝;例如,沿床面的宽度方向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可为20㎝,30㎝,40㎝,50㎝,60㎝,70㎝,或80cm,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其中,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大致保持张紧状态。

在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中,可选地,第一件为第一压件,第二件为第二压件,第一压件及第二压件分别设置于中部线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上方,第一压件的第一端压接至第二部,第一压件的第二端用于安装至第一压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第二压件的第一端压接至第三部,第二压件的第二端用于安装至第二压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

在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中,可选地,第一件为第三柔性件,第二件为第四柔性件;第三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部,第三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三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第四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三部,第四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四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俯视方向观察,第三柔性件的第二端的前方连接位置及第四柔性件的第二端的前方连接位置分别设置于中部线的左方及右方且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分布;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三柔性件的第二端的前方连接位置与第四柔性件的第二端的前方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4倍;例如,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三柔性件的第二端的前方连接位置与第四柔性件的第二端的前方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2.5倍,3倍,3.5倍,或4倍,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且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柔性件的前方连接位置及第四柔性件的前方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0㎝~10㎝;例如,第三柔性件的前方连接位置及第四柔性件的前方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可为0㎝,2㎝,4㎝,6㎝,8㎝,或10cm,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其中,第三柔性件及第四柔性件大致保持张紧状态。

在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中,可选地,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在中部线左方的主覆盖件的下侧设置有第一下垂部,在中部线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下侧设置有第二下垂部;其中,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下垂部的前端位于第二部的下侧,并向后方至少延伸至第二参考线向后方偏移30cm所形成的直线处,第二下垂部的前端位于第三部的下侧,并向后方至少延伸至第二参考线向后方偏移30cm所形成的直线处,并且第一下垂部及第二下垂部分别与中部线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相同或逐渐增加;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一下垂部与第二下垂部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4倍;例如,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一下垂部与第二下垂部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2.5倍,3倍,3.5倍,或4倍,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

在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中,可选地,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在中部线左方的主覆盖件的下侧设置有第三下垂部,在中部线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下侧设置有第四下垂部,且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三下垂部与第四下垂部相邻设置;其中,沿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的横截面观察,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的底面均呈向下凸起的弧面;其中,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的前端大致位于主覆盖件的前侧边缘的下侧,并向后方至少延伸10cm,并且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分别与中部线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相同或逐渐增加。

在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中,可选地,还包括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分别设置于中部线的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上方,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左方的主覆盖件的后部,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后方位置,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右方的主覆盖件的的后部,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后方位置;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5倍、3倍、4倍、5倍或6倍;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主覆盖件的后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0㎝~50㎝;例如,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主覆盖件的后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为10㎝,20㎝,30㎝,40㎝,或50㎝,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且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5倍、3倍、4倍、5倍或6倍;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0㎝~80㎝;例如,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0㎝,10㎝,20㎝,30㎝,40㎝,50㎝,60㎝,70㎝,或80㎝,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且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

在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中,可选地,还包括端覆盖件、第七柔性件及第八柔性件;当主覆盖件及端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叠设于使用者的至少肩颈部上方的主覆盖件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端覆盖件的前中部的前侧边缘大致位于第二参考线的位置;优选地,沿俯视方向观察,端覆盖件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且端覆盖件的后侧边缘与其对应的主覆盖件的部位相连;当端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七柔性件及第八柔性件分别设于中部线的左方及右方的端覆盖件的上方,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左方的端覆盖件的前部,第七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右方的端覆盖件的前部,第八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且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且第七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35倍~1.5倍;例如,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35倍,0.4倍,0.5倍,0.6倍,0.7倍,0.8倍,0.9倍,1倍,1.1倍,1.2倍,1.3倍,1.4倍,或1.5倍,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端覆盖件的前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15㎝;例如,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端覆盖件的前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为0㎝,1㎝,2㎝,3㎝,4㎝,5㎝,6㎝,7㎝,8㎝,9㎝,10㎝,11㎝,12㎝,13㎝,14㎝,或15㎝,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其中,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七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的2.5倍~6倍;例如,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七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可为:第七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的2.5倍,3倍,3.5倍,4倍,4.5倍,5倍,5.5倍,或6倍,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七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八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20㎝~80㎝;例如,第七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八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20㎝,30㎝,40㎝,50㎝,60㎝,70㎝,或80㎝,包括在它们之间的所有范围和子范围;其中,第七柔性件及第八柔性件大致保持张紧状态。

在上述辅助睡眠的装置中,可选地,还包括安装件,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第一件的第二端及第二件的第二端均连接至安装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标准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标准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标准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标准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些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主覆盖件及与其连接的柔性件的沿俯视方向的透视图;

图8示出了关于图7的E-E向横截面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主覆盖件关于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下垂部位置处的横截面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主覆盖件关于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下垂部位置处的横截面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标准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覆盖件;11、第一部;12、第二部;13、第三部;14、第一下垂部;15、第二下垂部;16、第三下垂部;17、第四下垂部;18、第五下垂部;19、内凹边缘;

2、端覆盖件;

3、安装件;

41、第一柔性件;42、第二柔性件;43、第三柔性件;44、第四柔性件;45、第五柔性件;46、第六柔性件;47、第七柔性件;48、第八柔性件;49、面状柔性件;491、缝合线;410、点;

51、第一压件;52、第二压件;

6、床体;61、床面;62、床头;63、床尾;64、床架;65、床垫;

71、第一连接位;72、第二连接位;73、第三连接位;74、第四连接位;75、第五连接位;76、第六连接位;

a、第一中心线;a’、中部线;b、第一参考线;c、第二参考线;d、直线;E-E、剖切线;F、前方;G、后方;L、左方;R、右方;

8、使用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如图1-图12所示,需要作出以下说明:

使用者8为使用该辅助睡眠的装置进行睡眠的人。

通常,需要在床体6的床架64上铺设床垫65,床垫65的上表面限定成床面61。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辅助睡眠的装置的标准使用状态为:辅助睡眠的装置被装配至床面61上,且使用者8平躺于该装置里面,且使用者8的头部朝向主覆盖件的前方;其中,使用者8除头部或头颈部以外的躯体被主覆盖件1所覆盖;其中,沿俯视方向观察,主覆盖件1的长度、宽度方向与床面61的长度、宽度方向分别对应并大致保持一致,且使用者8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与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大致保持一致。

为了便于描述,除另有说明外,默认以处于标准使用状态的主覆盖件1为基准来规定俯视方向、前方、后方、左方及右方;沿俯视方向观察,且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将位于主覆盖件1或端覆盖件2的前部的中部简称为前中部,将位于主覆盖件1或端覆盖件2的前部的左部简称为前左部,将位于主覆盖件1或端覆盖件2的前部的右部简称为前右部;在以下的说明中,默认选取肩宽尺寸为27cm的使用者8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当主覆盖件1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将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定义为第一中心线a;将大致位于床面61的前侧边缘的直线定义为第一参考线b;将第一参考线b向后方偏移至使用者8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的直线定义为第二参考线c;将经过第二参考线c上某一点且大致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向后方延伸的直线定义为中部线a’,其中,该第二参考线c上某一点为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与第一中心线a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8肩宽尺寸的0.2倍的第二参考线c上的点。

当主覆盖件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在主覆盖件1的前中部定义大致呈矩形的第一部11,第一部11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分布,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第一部11处于第二参考线c及其向后方偏移15cm形成的直线d之间,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部11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8肩宽尺寸的0.35倍。

当主覆盖件1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在主覆盖件1的前左部定义大致呈矩形的第二部12,在主覆盖件1的前右部定义大致呈矩形的第三部13,第二部12与第三部13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分布,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均处于第一参考线b与第二参考线c之间,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二部12的右侧边缘与第三部13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8肩宽尺寸的2倍,并且第二部12的左侧边缘与第三部13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8肩宽尺寸的4倍。

上述定义的第一中心线a、第一参考线b、第二参考线c、第一部11、第二部12、第三部13及中部线a’具体参阅附图3及附图4所示,其中,第一部11、第二部12、第三部13表示为虚线矩形框内的阴影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虚线矩形框仅作为图示引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主覆盖件1、安装件3、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三柔性件43、第四柔性件44;其中,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三柔性件43、第四柔性件44为软绳。

在本实施例中,当处于标准使用状态,该辅助睡眠装置的具体装配关系如下所述: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件3安装于靠近床头62的后侧位置,在安装件3上设有第一连接位71、第二连接位72、第三连接位73、第四连接位74;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连接位71及第二连接位72分别设于第一中心线a的左、右两方,且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设置;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连接位71与第二连接位72之间的距离为120㎝,且第一连接位71与第二连接位72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4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三连接位73及第四连接位74分部设于第一中心线a的左、右两方,且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设置;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三连接位73与第四连接位74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3.3倍,且第三连接位73与第四连接位74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0㎝。

在本实施例中,沿俯视方向观察,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向后方凹陷以限定成内凹边缘19,内凹边缘19大致呈U形,且内凹边缘19的底部大致位于使用者8颈部的位置;具体地,可将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在生产加工时即制作成内凹边缘19,也可将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在生产加工时制作成直边边缘,在装配时通过拉扯变形形成该内凹边缘19。

在本实施例中,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分别大致设置于第一中心线a的左、右两方,且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部11的中心点,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连接位71;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部11的中心点,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连接位72;其中,所述第一柔性件41及所述第二柔性件42大致保持张紧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部12的前侧边缘通过第三柔性件43与第三联接位73相连,以至少能够限制第二部12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三部13的前侧边缘通过第四柔性件44与第四联接位74相连,以至少能够限制第三部13向后方移动的范围,其中,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大致保持张紧状态。在又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分别设置于第一中心线a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上方,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及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分别连接至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及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第二部12的上方位置及第三部13的上方位置,其中,沿床面的垂直方向,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0㎝~10㎝。在其他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被替换为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夹具连接、卡扣连接、锁扣连接、挂接等。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分别设置于第一中心线a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上方,第二部12的后部通过第三柔性件43与第三联接位73相连,以至少能够限制第二部12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三部13的后部通过第四柔性件44与第四联接位74相连,以至少能够限制第三部13向后方移动的范围,其中,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大致保持张紧状态。

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选地,辅助睡眠的装置还包括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当主覆盖件1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分别设置于第一中心线a的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上方,当主覆盖件1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中心线a左方的主覆盖件1的后部,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主覆盖件1后方的床尾62,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中心线a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的后部,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主覆盖件1后方的床尾62;其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8肩宽尺寸的3.3倍,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距离主覆盖件1的后侧边缘30㎝,且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设置;其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8肩宽尺寸的3.3倍,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40㎝,且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设置。其中,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设置为非张紧状态。通过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防止主覆盖件1发生翻卷;具体地,可设置为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的连接物,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床端部、家具、墙壁等。

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当主覆盖件1的长度及宽度尺寸较大,且其前中部、前左部及前右部分别被连接所约束时,主覆盖件1发生大面积翻卷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可以省略,而对辅助睡眠的装置的总体使用效果的影响较小。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分别以第一压件51及第二压件52代替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第一压件51及第二压件52分别设置于第一中心线a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上方,第一压件51的第一端压接至第二部12,第一压件51的第二端固定至安装件3,第二压件52的第一端压接至第三部13,第二压件52的第二端固定至安装件3。

在以上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其他物体上设置连接位以代替安装件3,可用于设置连接位的物体,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床端部、家具、墙壁等。

上述实施例中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具体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使用:当辅助睡眠的装置装配于床面61时,掀开主覆盖件1的左侧或右侧,然后使用者8进入主覆盖件1与床面61之间躺下形成标准使用状态,即可进行睡眠。在使用中,当使用者8在睡眠过程中翻身或进行其它动作时,通过将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限定为内凹边缘19,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前侧边缘翻卷的可能性;通过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设置,在允许主覆盖件1的至少第一部11能够向上方移动的同时,能够限制主覆盖件1的至少第一部11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且由于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及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较高位置,避免对使用者8产生下压力而影响睡眠舒适性;通过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或者第一压件51及第二压件52的设置,能够限制主覆盖件的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综上所述,该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传统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8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的着凉的可能性,相对于传统睡袋,较少影响睡眠中的身体透气性、较少限制睡眠中的动作自由,进而提高睡眠舒适性。

另外,在以上实施例中,上述各柔性件可以设置成线状或者面状,或者是以面状柔性件将线状柔性件遮蔽。作为一个扩展实施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将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替换成一块面状柔性件49(例如布),其中虚线部分示出的为面状柔性件49与主覆盖件1相连的缝合线491,面状柔性件49的左前侧及右前侧分别用于连接至其前方的床头的第五连接位75及第六连接位76,当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向后方凹陷形成内凹边缘19,内凹边缘19大致呈V形;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五连接位75与第六连接位76之间的距离为90cm,且第五连接位75与第六连接位76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20㎝。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当主覆盖件1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在第一中心线a左方的主覆盖件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下垂部14,在第一中心线a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下侧设置有第二下垂部15;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第一下垂部的前端位于第二部的下侧,并向后方至少延伸至第二参考线向后方偏移50cm所形成的直线处,第二下垂部的前端位于第三部的下侧,并向后方至少延伸至第二参考线向后方偏移50cm所形成的直线处,并且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第一下垂部14及第二下垂部15分别与第一中心线a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逐渐增加;具体地,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下垂部14的前端与第二下垂部15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3.3倍;通过以上设置,第一下垂部14及第二下垂部15能够受重力作用分别下垂并填充主覆盖件1的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分别与床面61之间的空隙。

还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可选地,当主覆盖件1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在第一中心线a左方的主覆盖件1的下侧设置有第三下垂部16,在第一中心线a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下侧设置有第四下垂部17,且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第三下垂部16与第四下垂部17相邻设置;其中,沿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的横截面观察,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的底面均呈向下凸起的弧面;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的前端位于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并分别向后方延伸30cm,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分别与第一中心线a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逐渐增加;具体地,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三下垂部16的左侧边缘与第四下垂部17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为使用者8肩宽尺寸的2.8倍;其中,第三下垂部16与第四下垂部17之间的相邻侧的前部相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在主覆盖件的上方,第一柔性件41与第二柔性件42连接于点410,且通过点410分别连接至第三下垂部16、第四下垂部17上方的主覆盖件1的部位,通过对第三下垂部16、第四下垂部17上方的主覆盖件1的部位施以对向拉力,从而减少第三下垂部16与第四下垂部17之间的空隙;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三下垂部16与第四下垂部17之间设置第五下垂部18,用以减少第三下垂部16与第四下垂部17之间的空隙。通过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的设置,能够在使用者8向左方或右方移位范围较大时,受重力作用分别下垂并填充因为该移位而造成的空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下垂部14、第二下垂部15、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可设为:通过在主覆盖件1的上侧设置附加物施以拉扯作用,从而在主覆盖件1的下侧形成下垂的冗余部,其中可用于上侧设置的附加物,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布片,软绳等;或者,通过在主覆盖件1的下侧设置附加物形成下垂部,其中可用于下侧设置的附加物,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布片及其它覆盖物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还包括端覆盖件2、第七柔性件47及第八柔性件48,当主覆盖件1及端覆盖件2处于标准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2叠设于使用者8的至少肩颈部上方的主覆盖件1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端覆盖件2的前中部的前侧边缘大致位于第二参考线c的位置,且端覆盖件2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设置,且端覆盖件2的后侧边缘与其对应的主覆盖件1的部位相连;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七柔性件47及第八柔性件48分别设于第一中心线a的左方及右方的端覆盖件1的上方,且第七柔性件47及第八柔性件48关于第一中心线a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七柔性件47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中心线a左方的端覆盖件2的前部,第七柔性件47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一连接位71,第八柔性件48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中心线a右方的端覆盖件2的前部,第八柔性件48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二连接位72;其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七柔性件47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48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1倍,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七柔性件47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八柔性件48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距离端覆盖件的前侧边缘10㎝;其中,第七柔性件47及第八柔性件48大致保持张紧状态。

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端覆盖件2、第七柔性件47及第八柔性件48的设置,端覆盖件2的第七柔性件47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八柔性件48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部位,由于第七柔性件47及第八柔性件48的拉扯而大致处于张紧状态,而端覆盖件2大致与主覆盖件1贴合,在允许主覆盖件1的至少第一部11能够向上方移动的同时,能够限制主覆盖件1的至少第一部11向后方移动的范围,且由于第七柔性件47的第二端及第八柔性件48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较高位置,避免对使用者8产生下压力而影响睡眠舒适性。

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端覆盖件2叠设于主覆盖件1上方时,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均从下至上穿过端覆盖件2后,分别与第一连接位71及第二连接位72相连。在其他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端覆盖件2叠设于主覆盖件1上方时,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处,端覆盖件2与主覆盖件1连接在一起;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处,端覆盖件2与主覆盖件1连接在一起。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其他物体上设置连接位以代替安装件3;可用于设置连接位的物体,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床端部、家具、墙壁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柔性件可为布、软绳、软带、软管、索链、或其任意组合形式,上述各柔性件可以设置为线状柔性件,或者设置为以面状柔性件将线状柔性件代替或遮蔽。

需要说明的是,主覆盖件1或端覆盖件2包括覆盖件表层,或者,主覆盖件1或端覆盖件2包括覆盖件表层及填充在覆盖件表层内的覆盖件填充物;覆盖件表层采用材料,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纤维织物、化学纤维织物、动物皮等;覆盖件填充物采用材料,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等。安装件3采用材料,例如,包括但不限于: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等。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的是,标准使用状态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定义,在具体实施时,在保证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各个部分都按照要求装配、且使用效果大致相同的前提下,该装置可用于非标准使用状态,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使用者非平躺于该装置中,主覆盖件的长度、宽度方向分别与床面的长度、宽度方向并非一致等。

综上所述,该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传统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的着凉的可能性,相对于传统睡袋,较少影响睡眠中的身体透气性、较少限制睡眠中的动作自由,进而提高睡眠舒适性。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一种预防头部压疮的水气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