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打击装置

文档序号:1431895 发布日期:2020-03-17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液压打击装置 (Hydraulic striking device ) 是由 姜永基 赵载尚 金泰镛 于 2017-07-25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到挖掘机等建筑设备而活塞下降来对杆进行打击,由此杆对地基的岩层等进行破碎的液压打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根据地基的岩层的状态感测在活塞与汽缸之间具备到上部的上部腔室的压力大小而自动转换打击模式的液压打击装置。(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hydraulic striking device which is mounted t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such as an excavator, and which breaks a rock formation of a foundation by a rod by lowering a piston to strike the rod,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a hydraulic striking device which can automatically switch a striking mode by sensing a pressure level in an upper chamber provided between the piston and a cylinder in an upper portion according to a state of the rock formation of the foundation.)

液压打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打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到挖掘机等建筑设备而活塞下降来打击杆,由此所述杆对地基的岩层等进行破碎的液压打击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打击装置作为安装到挖掘机、铲车等建筑设备而对岩层或混凝土等进行破碎的设备,在汽缸进行动作时活塞下降而打击作为破碎工具的杆(rod),所述杆对地基的混凝土及岩层等破碎目标物施加冲击力来进行破碎。

液压打击装置可根据活塞的上止点的位置来调节施加到杆的打击力,如上所述的打击力调节大致可包括两种打击。换句话说,液压打击装置的打击可分为通过具有相对较高的上止点而较强地打击杆的长打(long-stroke)、与通过具有相对较低的上止点而较弱地打击杆的短打(short-stroke)。如上所述的长打在对主要由硬岩(強巖)构成的地基进行破碎时有效,短打在对主要由软岩(軟巖)构成的地基进行破碎时有效。

因此,开发有一种可根据地基的岩层的状态而转换成所述打击、即长打或短打的液压打击装置,作为这种液压打击装置,公开有韩国注册专利第10-1072069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液压打击装置。

专利文献1的破碎机可利用打击调节阀而不使破碎机的打击杆由活塞空打且选择性地执行强打、弱打动作,所述打击调节阀通过选择性地使设置到破碎机的汽缸外侧的破碎机的用于调节打击力及防止空打的方向转换部的强打标记部、弱打标记部及防空打标记部中的任一者旋转的动作而与其连设。

然而,专利文献1的破碎机只有使方向转换部旋转,打击力调节阀才能阻断防空打管路或强打转换管路而执行强打模式或弱打模式。因此,在进行通过破碎机对地基的岩层进行破碎的作业时,只有使用者直接掌握岩层的状态而使方向转换部旋转,才能转换强打或弱打来执行,因此存在作业效率下降,使用不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根据地基的岩层的状态而感测在活塞与汽缸之间具备到上部的上部腔室的压力大小来自动转换打击模式的液压打击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特征的液压打击装置具有以可在汽缸内升降的方式设置的活塞、在所述活塞与所述汽缸之间具备到上部的上部腔室、及在所述活塞与所述汽缸之间具备到下部的下部腔室,所述液压打击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活塞控制阀,控制所述活塞的升降;打击力调节阀,控制所述活塞控制阀;岩层强度感测阀,控制所述打击力调节阀;第4供给线,将所述岩层强度感测阀与所述活塞控制阀连接;以及第3动作线,将所述打击力调节阀与所述活塞控制阀连接;所述活塞控制阀包括:主体;活塞控制阀腔室,形成到所述主体的内部;升降部,以可在所述主体与所述活塞控制阀腔室之间升降的方式设置;以及第1槽,形成到所述升降部;且在所述升降部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4供给线与所述第3动作线由所述第1槽连接,在所述升降部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4供给线与所述第3动作线的连接阻断,随着所述岩层强度感测阀进行动作而所述第4供给线与所述第3动作线连接,通过所述第4供给线及所述第3动作线供给液压油而使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进行动作。

另外,所述液压打击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腔室,在所述活塞与所述汽缸之间具备到所述上部腔室与所述下部腔室之间;第3供给线,将流入液压油的流入口与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连接;第1短打线,将所述中间腔室与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连接;第2短打线,将所述第1短打线与所述活塞控制阀连接;第1长打线,将所述中间腔室与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连接,与所述中间腔室连接的部分较所述第1短打线更位于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以及第2长打线,将所述第1长打线与所述活塞控制阀连接;所述打击力调节阀具备使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进行动作的第1线轴,在所述第1线轴加压而上升时,所述第1线轴阻断所述第1短打线与第1短打线的连接,将所述第1长打线与所述第2长打线连接,所述第3供给线与所述第3动作线连接。

另外,所述液压打击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腔室,在所述活塞与所述汽缸之间具备到所述上部腔室与所述下部腔室之间;第3供给线,将流入液压油的流入口与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连接;第1短打线,将所述中间腔室与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连接;第2短打线,将所述第1短打线与所述活塞控制阀连接;第1长打线,将所述中间腔室与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连接,与所述中间腔室连接的部分较所述第1短打线更位于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以及第2长打线,将所述第1长打线与所述活塞控制阀连接;所述打击力调节阀具备使所述打击力调节阀进行动作的第1线轴,所述第1线轴包括: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构成所述第1线轴的下表面;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形成到所述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的上部;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形成到所述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的上部;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形成到所述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的上部,构成所述第1线轴的上表面;第1线轴下部连接部,形成到所述第1线轴加压面与所述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之间;以及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形成到所述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与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之间;且在所述打击力调节阀内以所述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沿所述第3动作线方向定位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线轴的情况下,所述第1线轴位于第1设置位置,在以位于所述第1设置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线轴且所述第1线轴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短打线与所述第2短打线由所述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连接,所述第1长打线与所述第2长打线的连接由所述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阻断,在以位于所述第1设置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线轴且通过所述第3供给线供给液压油来加压所述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而所述第1线轴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短打线与所述第2短打线的连接由所述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阻断,所述第1长打线与所述第2短打线由所述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连接。

另外,所述液压打击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以位于所述第1设置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线轴且所述第1线轴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3供给线与所述第3动作流路的连接由所述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阻断,在以位于所述第1设置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线轴且通过所述第3供给线供给液压油来加压所述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而所述第1线轴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3供给线与所述第3动作流路连接。

另外,所述液压打击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打击力调节阀内以所述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沿所述第3动作线方向定位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线轴的情况下,所述第1线轴位于第2设置位置,在以位于所述第2设置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线轴且所述第1线轴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短打线与所述第2短打线的连接由所述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阻断,所述第1长打线与所述第2长打线的连接由所述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连接,在以位于所述第2设置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线轴且通过所述第3供给线供给液压油来加压所述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而所述第1线轴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1短打线与所述第2短打线的连接由所述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阻断,所述第1长打线与所述第2长打线的连接由所述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连接。

另外,所述液压打击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的截面面积。

发明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液压打击装置,具有如下效果。

打击模式可根据地基的岩层的状态而自动转换成短打模式或长打模式,由此可有效率地对地基进行破碎。

根据升降部的位置而第1槽将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连接或阻断上述连接,由此可容易地从短打模式转换成长打模式。

在第1线轴上升到上升位置的情况下,因第3供给线与第3动作线连接而不仅具有容易地使升降部上升到中间位置的效果,而且有助于第1线轴在上升位置保持充足的时间,因此可更容易地转换成长打模式。

将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的设置位置择一为第1设置位置或第2设置位置,由此可转换成短打模式或长打模式,或者可仅保持为长打模式,因此具有可根据破碎作业地区的岩层的状态而以所期望的打击模式执行作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的图。

图1b是放大表示图1a的活塞控制阀的升降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c是放大表示图1a的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设置到第1设置位置且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d是放大表示图1a的岩层强度感测阀的第2线轴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在图1a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活塞上升而位于第1上止点的状态的图。

图3a是表示在图2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活塞控制阀的升降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b是放大表示图3a的活塞控制阀的图。

图4是表示在图3a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活塞下降而位于下止点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在图4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岩层强度感测阀的第2线轴上升而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图5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岩层强度感测阀的第2线轴下降而位于下降位置,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上升而位于上升位置,第3供给线与第3动作线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7a是表示在图6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活塞上升而位于第2上止点,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下降而阻断第3供给线与第3动作线的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7b是放大表示图7a的活塞控制阀的升降部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在图7a的状态下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下降而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9是放大表示图1a的液压打击装置的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设置在第2设置位置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说明中提及的打击力调节阀(500)及岩层强度感测阀(600)在图1a等中表示为位于液压打击装置(10)的汽缸(100)的外部,但这种图示是为了便于说明,打击力调节阀(500)及岩层强度感测阀(600)可理解为与活塞控制阀(400)相同地以位于汽缸(100)的内部的方式设置。

下述说明中提及的第1上止点是指像图2所示一样活塞(200)上升到活塞(200)的下部凸阶(210)位于第1短打线(731)的上部时为止的状态,第2上止点是指像图7a所示一样活塞(200)上升到活塞(200)的下部凸阶(210)位于第1长打线(741)的上部时为止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第1长打线(741)与中间腔室(112)的连接部分较第1短打线(731)更位于中间腔室(112)的上部,因此第2上止点具有高于第1上止点的活塞(200)的位置。

另外,下止点是指如下状态:如图4所示,活塞(200)下降而活塞(200)的下部面与杆(300)的上部面接触,由此对杆(300)的上部面进行打击。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的图,图1b是放大表示图1a的活塞控制阀的升降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c是放大表示图1a的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设置到第1设置位置且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d是放大表示图1a的岩层强度感测阀的第2线轴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在图1a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活塞上升而位于第1上止点的状态的图,图3a是表示在图2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活塞控制阀的升降部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图3b是放大表示图3a的活塞控制阀的图,图4是表示在图3a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活塞下降而位于下止点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在图4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岩层强度感测阀的第2线轴上升而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在图5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岩层强度感测阀的第2线轴下降而位于下降位置,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上升而位于上升位置,第3供给线与第3动作线连接的状态的图,图7a是表示在图6的液压打击装置的状态下活塞上升而位于第2上止点,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下降而阻断第3供给线与第3动作线的连接的状态的图,图7b是放大表示图7a的活塞控制阀的升降部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在图7a的状态下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下降而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图,图9是放大表示图1a的液压打击装置的打击力调节阀的第1线轴设置到第2设置位置的情况的图。

如图1a至图1d所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包括:流入口(700),流入液压油;流出口(800),流出液压油;活塞(200),以可在汽缸(100)内升降的方式设置;杆(300),由活塞(200)打击而对地基进行破碎;上部腔室(113),在活塞(200)与汽缸(100)之间具备到上部;下部腔室(111),在活塞(200)与汽缸(100)之间具备到下部;中间腔室(112),在活塞(200)与汽缸(100)之间具备到上部腔室(113)与下部腔室(111)之间;活塞控制阀(400),控制活塞(200)的升降;打击力调节阀(500),控制活塞控制阀(400);岩层强度感测阀(600),控制打击力调节阀(500);第1供给线(711),将流入口(700)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第2供给线(712),将流入口(700)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连接;第3供给线(713),将流入口(700)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连接;第4供给线(714),将岩层强度感测阀(600)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第1动作线(721),通过将第2短打线(732)、第2长打线(742)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而将打击力调节阀(500)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第2动作线(722),将上部腔室(113)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连接;第3动作线(723),将打击力调节阀(500)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第1短打线(731),将中间腔室(112)与打击力调节阀(500)连接;第2短打线(732),通过将第1短打线(731)与第1动作线(721)连接而将第1短打线(731)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第1长打线(741),将中间腔室(112)与打击力调节阀(500)连接,与中间腔室(112)连接的部分较第1短打线(731)更位于中间腔室(112)的上部;第2长打线(742),通过将第1长打线(741)与第1动作线(721)连接而将第1长打线(741)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第1流出线(811),通过将主流出线(810)与打击力调节阀(500)连接而将流出口(800)与打击力调节阀(500)连接;第2流出线(812),通过将主流出线(810)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连接而将流出口(800)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连接;以及第3流出线(813),通过将主流出线(810)与打击力调节阀(500)连接而将流出口(800)与打击力调节阀(500)连接。

流入口(700)及流出口(800)

流入口(700)是指在向液压打击装置(10)的内部供给液压油时流入液压油的通路,流出口(800)是指在向液压打击装置(10)的外部回收液压油时流出液压油的通路。

流入口(700)与通过泵(未图示)供给液压油的高压线连接,流出口(800)与通过泵(未图示)吸入液压油的低压线连接。

另外,高压线与低压线在液压打击装置(10)的外部彼此连接,因此高压线、低压线与液压打击装置(10)构成一个液压循环回路。

因此,如果泵运转,则液压油通过高压线及流入口(700)流入供给到液压打击装置(10)的内部、即汽缸(100)的内部,在此情况下,以高压状态供给液压油。

另外,高压状态的液压油经由下文叙述的阀及线而通过低压线与流出口(800)向液压打击装置(10)的外部、即汽缸(100)的外部流出,在此情况下,以低压状态吸入液压油而流出并回收。

如上所述,在图1a等中表示为流入口(700)及流出口(800)位于汽缸(100)的外部,但这是为了便于说明,流入口(700)及流出口(800)可形成到汽缸(100)。

汽缸(100)

以下,对汽缸(100)进行说明。

在汽缸(100)的内部形成空腔(110),在空腔(110)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活塞(200)。

在空腔(110)的上部形成有气体腔室(114),在空腔(110)的下部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由活塞(200)打击的杆(300)。

在汽缸(100)设置有活塞控制阀(400)、岩层强度感测阀(600)、打击力调节阀(500)及蓄能器(120)。

下部腔室(111)表示由活塞(200)的下部凸阶(210)的下部与汽缸(100)的内部、即空腔(110)形成的空间。

下部腔室(111)发挥流入高压液压油而使活塞(200)向上部上升的功能,通过第1供给线(711)及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与流入口(700)连接。

中间腔室(112)位于下部腔室(111)的上部,表示由活塞(200)的上部凸阶(220)与下部凸阶(210)之间及汽缸(100)的内部、即空腔(110)形成的空间。

中间腔室(112)与下文叙述的第1短打线(731)、第2短打线(732)、第1长打线(741)、第2长打线(742)及主流出线(810)连接,在下文中详细地对此进行说明。

上部腔室(113)位于中间腔室(112)的上部,表示由活塞(200)的上部凸阶(220)的上部与汽缸(100)的内部、即空腔(110)形成的空间。

上部腔室(113)发挥流入高压液压油而使活塞(200)向下部下降的功能,通过第2动作线(722)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连接。

气体腔室(114)表示构成空腔(110)的最上部的空间,在气体腔室(114)的内部填充有氮气。

填充在气体腔室(114)的内部的氮气在发挥不使上升的活塞(200)与气体腔室(114)的上部接触的缓冲功能的同时,发挥通过所述氮气的气压向下部推动活塞(200)而有助于活塞(200)下降的功能。

蓄能器(120)发挥如下功能:在活塞(200)利用填充在内部的氮气下降到下止点而对杆(300)进行打击时,缓冲下部腔室(111)的压力瞬间上升而防止因下部腔室(111)的压力上升引起的液压油滞留。

活塞(200)

以下,对活塞(200)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活塞(200)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到形成在汽缸(100)内部的空腔(110)的内部,在活塞(200)的下部形成下部凸阶(210),在活塞(200)的上部形成有上部凸阶(220)。

因此,如果对下部腔室(111)供给高压液压油,则所述高压液压油向上部推动下部凸阶(210),由此使活塞(200)上升。

另外,如果对上部腔室(113)供给高压液压油,则所述高压液压油向下部推动上部凸阶(220),由此使活塞(200)下降。

如果液压油供给到上部腔室(113)而活塞(200)下降,则活塞(200)打击位于活塞(200)的下部的杆(300)。

如上所述,由活塞(200)打击的杆(300)下降而打击地基,因此可对地基进行破碎等。

活塞(200)的下部凸阶(210)及上部凸阶(220)的直径具有与空腔(110)的直径相同的尺寸。

另外,上部凸阶(220)的液压面积形成为大于下部凸阶(210)的液压面积。换句话说,上部凸阶(220)的宽度形成为大于下部凸阶(210)的宽度,因此由所述液压油形成的液压面积中上部凸阶(220)大于下部凸阶(210)。

因此,在同时对上部腔室(113)与下部腔室(111)供给高压液压油的情况下,向下部推动上部凸阶(220)的加压力更大地发挥作用,因此活塞(200)可容易地下降。

活塞控制阀(400)

以下,对活塞控制阀(400)进行说明。

活塞控制阀(400)发挥如下功能:通过选择性地控制供给到上部腔室(113)的液压油的供给来控制活塞(200)的升降。

如图1a及图1b所示,活塞控制阀(400)通过第1供给线(711)与流入口(700)连接,通过第1动作线(721)与第2短打线(732)及第2长打线(742)连接,通过第3动作线(723)与打击力调节阀(500)连接,通过第4供给线(714)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连接,通过第1流出线(811)、第1-1流出线(811a)、第1-2流出线(811b)及第1-3流出线(811c)与流出口(800)连接。

另外,如图1a及图1b所示,活塞控制阀(400)设置到液压打击装置(10)的汽缸(100)的内部,且包括:主体(410),固定地设置到汽缸(100)的内部;活塞控制阀腔室(420),形成到主体(410)的内部;升降部(430),以可在主体(410)与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之间升降的方式设置;以及第1槽至第3槽(431、432、433),形成到升降部(430)。

主体(410)是活塞控制阀(400)中固定地设置到汽缸(100)的部分,主体(410)的外表面与第4供给线(714)、第1动作线(721)、第3动作线(723)、第1-1流出线(811a)、第1-2流出线(811b)及第1-3流出线(811c)连接。

另外,在主体(410)的上部形成有供升降部(430)的***部(434)***的***腔室(411)。

这种***腔室(411)在***部(434)***到***腔室(411)的下部的同时,与第1-1流出线(811a)连接。

因此,流入在***腔室(411)的液压油可通过第1-1流出线(811a)向汽缸(100)的外部流出。

活塞控制阀腔室(420)表示形成到主体(410)内部的空间,发挥将蓄能器(120)、下部腔室(111)及上部腔室(113)与第1供给线(711)连接的功能。

升降部(430)以与主体(410)的内表面密接的方式设置,且以通过供给液压油而可在主体(410)与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之间上下滑动的方式设置。

如上所述的升降部(430)的动作根据是否向第1动作线(721)供给液压油而实现。

在升降部(430)像图1b所示一样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即升降部(430)位于主体(410)的下部的情况下,阻断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与上部腔室(113)的连接,因此可阻断高压液压油向上部腔室(113)的供给。

在升降部(430)上升而像图3b所示一样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即升降部(430)位于主体(410)的上部的情况下,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与上部腔室(113)连接,因此可实现高压液压油向上部腔室(113)的供给。

在升降部(430)形成有***到主体(410)的***腔室(411)的***部(434)及第1槽至第3槽(431、432、433)。

***部(434)***在主体(410)的***腔室(411),发挥有助于升降部(430)不偏斜而在固定位置升降的功能。

第1槽(431)发挥如下功能:在升降部(430)像图1b所示一样位于下降位置或像图7b所示一样位于中间位置时,将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连接。

因此,在升降部(430)位于下降位置或中间位置时,通过第4供给线(714)供给的液压油可通过第1槽(431)及第3动作线(723)供给到打击力调节阀(500)而使打击力调节阀(500)进行动作。

然而,在因如上所述的第1槽(431)的构造而升降部(430)像图3b所示一样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即升降部(430)位于主体(410)的上部的情况下,阻断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的连接,第3动作线(723)通过第1槽(431)与第1-3流出线(811c)连接。

因此,残留在第3动作线(723)的液压油可通过第1-3流出线(811c)容易地向汽缸(100)的外部流出。

换句话说,残留在第3动作线(723)的液压油通过第1-3流出线(811c)、第1流出线(811)及主流出线(810)向流出口(800)流出,由此可容易地向液压打击装置(10)的外部回收。

第2槽432在升降部(430)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与第1-2流出线(811b)及上部腔室(113)连接。

因此,在升降部(430)位于下降位置时,上部腔室(113)内部的液压油可通过第1-2流出线(811b)向汽缸(100)的外部流出,由此可容易地实现活塞(200)的上升。

换句话说,残留在上部腔室(113)的液压油通过第1-2流出线(811b)、第1流出线(811)及主流出线(810)向流出口(800)流出,由此可容易地向液压打击装置(10)的外部回收,因此可容易地实现活塞(200)的上升。

第3槽(433)与第1动作线(721)连接,在通过第1动作线(721)供给高压液压油时,所述液压油对第3槽(433)进行加压,由此可发挥使升降部(430)向上部上升的功能。

因此,如果通过第1动作线(721)向第3槽(433)的内部供给液压油,则升降部(430)上升,由此可向上部腔室(113)供给液压油,因此可实现活塞(200)的下降。

打击力调节阀(500)

以下,对打击力调节阀(500)进行说明。

打击力调节阀(500)发挥通过对活塞控制阀(400)向上部腔室(113)供给液压油的时点进行控制而控制活塞控制阀(400)的功能,具备使打击力调节阀(500)进行动作的第1线轴(510)。

如图1a及图1c所示,打击力调节阀(500)通过第3供给线(713)与流入口(700)连接,通过第3动作线(723)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通过第3流出线(813)及主流出线(810)与流出口(800)连接。

在此情况下,第4供给线(714)将岩层强度感测阀(600)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因此通过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间接地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连接。

另外,通过第1短打线(731)与中间腔室(112)连接,通过第2短打线(732)及第1动作线(721)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

另外,通过第1长打线(741)与中间腔室(112)连接,通过第2长打线(742)及第1动作线(721)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

如图1c所示,第1线轴(510)包括: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设置到打击力调节阀(500)的内部,构成第1线轴(510)的下表面;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512),形成到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的上部;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3),形成到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512)的上部;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516),形成到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3)的上部,构成第1线轴(510)的上表面;第1线轴下部连接部(514),形成到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与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512)之间;以及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515),形成到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512)与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3)之间。

另外,第1线轴(510)可根据设置到打击力调节阀(500)的位置而分为第1设置位置或第2设置位置。

第1设置位置是指像图1c所示一样以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在打击力调节阀(500)内位于第3动作线(723)方向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第1设置位置的情况下,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516)***到第1弹簧(520),第1弹簧(520)通过弹性力对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3)的上表面进行加压。

另外,在第1设置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第3动作线(723)供给的液压油对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进行加压,因此打击力调节阀(500)进行动作。

第2设置位置是指像图9所示一样以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516)在打击力调节阀(500)内位于第3动作线(723)方向的方式设置。

换句话说,第2设置位置是将第1设置位置的第1线轴(510)的方向上下反转而设置到打击力调节阀(500)内。

在这种第2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呈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位于第1弹簧(520)方向且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对第1弹簧(520)进行加压的形态。

另外,在第2设置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第3动作线(723)供给的液压油对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516)进行加压,因此打击力调节阀(500)进行动作。

第1线轴(510)的功能根据所述第1设置位置及第2设置位置而产生差异,在下述说明中,以第1线轴(510)位于第1设置位置的情况为基准进行说明,对第1线轴(510)位于第2设置位置的情况另外进行说明。

在以第1线轴(510)位于第1设置位置的情况为前提而像图1c所示一样第1线轴(510)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第1短打线(731)与第2短打线(732)由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515)连接,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的连接由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3)阻断,第3供给线(713)与第3动作线(723)的连接由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阻断。

因此,在图1c的状态、即第1线轴(510)位于第1设置位置且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在活塞(200)上升时,中间腔室(112)的液压油通过第1短打线(731)、第2短打线(732)及第1动作线(721)向活塞控制阀(400)供给,活塞(200)位于第1上止点。

如上所述,将使活塞(200)位于第1上止点的打击模式(percussion mode)称为短打模式(short-stroke mode),在下文中详细地对此进行说明。

在以第1线轴(510)位于第1设置位置的情况为前提而像图6所示一样第1线轴(510)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第1短打线(731)与第2短打线(732)的连接由第1线轴下部连接部(514)阻断,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由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515)连接,第3供给线(713)与第3动作线(723)相互连接。

因此,在图6的状态、即第1线轴(510)位于第2设置位置且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下,在活塞(200)上升时,中间腔室(112)的液压油通过第1长打线(741)、第2长打线(742)及第1动作线(721)向活塞控制阀(400)供给,活塞(200)位于第2上止点。

如上所述,将使活塞(200)位于第2上止点的打击模式(percussion mode)称为长打模式(long-stroke mode),在下文中详细地对此进行说明。

另外,打击力调节阀(500)为了使设置位置容易地变更成如上所述的第1线轴(510)的第1设置位置或第2设置位置,优选为以装卸式构成覆盖设置第1弹簧(520)与第1线轴(510)的空间的罩盖(530)。

岩层强度感测阀(600)

以下,对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进行说明。

岩层强度感测阀(600)发挥通过向打击力调节阀(500)供给液压油来控制其动作而对打击力调节阀(500)进行控制的功能,具备使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进行动作的第2线轴(610)。

如图1a及图1d所示,岩层强度感测阀(600)通过第2供给线(712)与流入口(700)连接,

通过第4供给线(714)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通过第2动作线(722)与上部腔室(113)连接,通过第2流出线(812)及主流出线(810)与流出口(800)连接。

在此情况下,第3动作线(723)将打击力调节阀(500)与活塞控制阀(400)连接,因此通过第4供给线(714)及第3动作线(723)间接地与打击力调节阀(500)连接。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岩层强度感测阀(600)根据由杆(300)破碎的地基的岩层的强度来控制其动作,在下文中详细地对此进行说明。

如图1d所示,第2线轴(610)设置到岩层强度感测阀内,

第2线轴(610)包括:第2线轴加压面(611),构成第2线轴(610)的下表面;第2线轴阻断部(612),形成到第2线轴加压面(611)的上部;以及第2线轴连接部(613),形成到第2线轴加压面(611)与第2线轴阻断部(612)之间。

在此情况下,以沿第2动作线(722)方向定位第2线轴加压面(611)的方式设置第2线轴(610)。因此,通过第2动作线(722)供给的液压油对第2线轴加压面(611)进行加压,由此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进行动作。

在第2线轴(610)像图1d所示一样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第2线轴阻断部(612)阻断第2供给线(712)与第4供给线(714)的连接。

另外,如图5所示,通过第2动作线(722)供给液压油而加压第2线轴(610)的第2线轴加压面(611),由此在第2线轴(610)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第2线轴连接部(613)将第2供给线(712)与第4供给线(714)连接。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的地基破碎动作

以下,对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的地基破碎动作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可根据由杆(300)破碎的地基的岩层强度而通过在液压打击装置(10)的阀及线流动的液压油自动地转换打击模式。

因此,与以往的液压打击装置不同,使用者无需逐一掌握地基的岩层的状态来转换打击模式。

详细而言,在液压打击装置(10)打击主要由岩层的强度较弱的软岩(soft rock)构成的地基的情况下,岩层强度感测阀(600)不进行动作,因此像图2所示一样保持使活塞(200)上升到第1上止点的短打模式而执行地基破碎。

第1上止点是指像图2所示一样活塞(200)上升到活塞(200)的下部凸阶(210)位于第1短打线(731)的上部时为止的状态。

相反地,在液压打击装置(10)打击主要由岩层的强度较强的硬岩(hard rock)构成的地基的情况下,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进行动作,因此像图7a所示一样转换成活塞(200)上升到第2上止点的长打模式而执行地基破碎。

在所述长打模式的情况下,活塞(200)上升到第2上止点后对杆(300)进行打击,因此施加到杆(300)的打击力(或冲击力)强于短打模式。其原因在于:第2上止点的高度高于第1上止点的高度。

因此,杆(300)对地基进行破碎的打击力也变强,由此非常有效地对硬岩进行破碎。

通过短打模式进行的地基破碎

以下,详细地对通过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在打击主要由软岩构成的地基时执行的短打模式进行的地基破碎进行说明。

按照图1a、图2、图3a、图4的顺序实现通过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的短打模式进行的地基破碎。

首先,为了对地基的软岩进行破碎,以与地基接触的方式定位液压打击装置(10)的杆(300)来准备对地基进行破碎。

此后,如果在图1a所示的液压打击装置(10)的状态下从高压线供给高压液压油而通过流入口(700)流入到液压打击装置(10)的内部,则高压液压油向第1供给线至第3供给线(713)流动。

在此情况下,第2供给线(712)由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的第2线轴阻断部(612)阻塞,因此第2供给线(712)的液压油无法向第4供给线(714)流动。

另外,第3供给线(713)由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的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512)阻塞,因此第3供给线(713)的液压油无法向第3动作线(723)流动。

相反地,通过第1供给线(711)流动的液压油通过活塞控制阀(400)及汽缸(100)的内部流动而向下部腔室(111)供给。

供给流入到下部腔室(111)的高压液压油推升活塞(200)的下部凸阶(210)的下表面,因此像图2所示一样活塞(200)上升到第1上止点。

在所述活塞(200)上升的情况下,残留在上部腔室(113)的液压油通过活塞控制阀(400)的第2槽432及第1-2流出线(811b)向第1流出线(811)流动,流动到第1流出线(811)的液压油通过主流出线(810)及流出口(800)向液压打击装置(10)的外部流出而回收。

因此,上部腔室(113)的内部压力减小,由此活塞(200)可容易地上升。

随着活塞(200)上升到第1上止点,下部腔室(111)与第1短打线(731)连接,因此下部腔室(111)的高压液压油通过第1短打线(731)、第2短打线(732)及第1动作线(721)向活塞控制阀(400)流动。

通过第1动作线(721)流动到活塞控制阀(400)的高压液压油对形成在活塞控制阀(400)的升降部(430)的第3槽(433)进行加压,因此像图3a及图3b所示一样升降部(430)上升而到达上升位置。

随着升降部(430)上升,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与上部腔室(113)连接,因此供给在活塞控制阀腔室(420)的高压液压油向上部腔室(113)流动。

供给流动到上部腔室(113)的高压液压油推压活塞(200)的上部凸阶(220)的上表面,因此像如图4所示一样活塞(200)下降到下止点。

在所述活塞(200)下降的情况下,残留在下部腔室(111)的液压油通过主流出线(810)及流出口(800)向液压打击装置(10)的外部流出而回收。

因此,下部腔室(111)的内部压力减小,由此活塞(200)可容易地下降。

随着活塞(200)下降到下止点,活塞(200)的下表面打击杆(300)的上表面,所打击的杆(300)因其冲击而下降,从而对地基的软岩进行破碎而实现软岩破碎。

在杆(300)对软岩进行破碎后,斥力传递到活塞(200)。在此情况下,由于软岩具有较弱的强度,因此传递到活塞(200)的斥力相对微弱,由此上部腔室(113)内部的液压油的压力微弱地上升。

因此,与上部腔室(113)连接的第2动作线(722)内部的液压油的压力也不足以使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上升,由此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不上升而像图1d所示一样保持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

另外,如果活塞(200)位于下止点,则主流出线(810)、中间腔室(112)及第1短打线(731)连接,因此通过第1动作线(721)供给而推动第3槽(433)来使升降部(430)上升的液压油通过主流出线(810)及流出口(800)流出,由此像图4所示一样活塞控制阀(400)的升降部(430)再次下降而回到下降位置。

如上所述,如果活塞(200)位于下止点而对杆(300)进行打击,则活塞(200)再次返回到图1a的位置,通过反复上述顺序,可反复通过活塞(200)的短打模式对地基进行破碎。

换句话说,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通过反复图1a至图4的状态来执行液压打击装置(10)的短打模式。

通过长打模式进行的地基破碎

以下,详细地对通过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打击主要由硬岩构成的地基时执行的强打模式进行的地基破碎进行说明。

通过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的强打模式进行的地基破碎按照图1a、图2、图3a、图5、图6、图7a、图8的顺序实现。

在短打模式的图4的状态下开始液压打击装置(10)的强打模式。因此,图1至图4所示的活塞(200)的上升等动作与所述短打模式的动作相同,省略其说明。

液压打击装置(10)在经过在所述短打模式中说明的图4的状态后,活塞(200)完全下降而位于下止点,由此活塞(200)的下表面打击杆(300)的上表面。因此,所打击的杆(300)下降而打击地基的硬岩,由此实现硬岩破碎。

如果杆(300)对硬岩进行破碎,则斥力传递到活塞(200)。在此情况下,由于硬岩具有较强的强度,因此传递到活塞(200)的斥力非常大,由此上部腔室(113)内部的液压油的压力瞬间上升到高压。

因此,与上部腔室(113)连接的第2动作线(722)内部的液压油的压力足以使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上升,因此通过第2动作线(722)流动的液压油对第2线轴(610)的第2线轴加压面(611)进行加压。

因此,如图5所示,第2线轴(610)上升而位于上升位置。

随着第2线轴(610)位于上升位置,第2供给线(712)与第4供给线(714)连接,因此从流入口(700)供给的高压液压油通过第2供给线(712)及第4供给线(714)向活塞控制阀(400)供给。

在此情况下,活塞控制阀(400)的升降部(430)位于下降位置,因此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由升降部(430)的第1槽(431)连接(参照图1b)。

因此,流动到第4供给线(714)的液压油通过第1槽(431)向第3动作线(723)流动而对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的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进行加压。

随着加压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第1线轴(510)像图6所示一样上升而位于上升位置。

因此,如上所述,第1短打线(731)与第2短打线(732)的连接由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512)阻断,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由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515)连接,第3供给线(713)与第3动作线(723)连接。

在此情况下,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位于下降位置。

其原因在于:通过第2动作线(722)流动的上部腔室(113)的液压油因上部腔室(113)内部的压力瞬间上升而流动,因此无法再对第2线轴加压面(611)进行加压。因此,如图6所示,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下降而位于下降位置。

如上所述,第1短打线(731)与第2短打线(732)的连接阻断,与此相反,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连接,由此液压打击装置(10)的短打模式转换成长打模式。

因此,如果向下部腔室(111)供给高压液压油,则像图7a所示一样活塞(200)上升到第2上止点。

其原因在于:第1短打线(731)与第2短打线(732)的连接阻断,故而供给到下部腔室(111)的液压油流入至形成有第1长打线(741)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活塞(200)上升至第2上止点的中途,活塞控制阀(400)的升降部(430)像图7b所示一样上升至中间位置。

其原因在于:在图6的状态下,从第4供给线(714)供给的液压油推升第1槽(431),由此升降部(430)略微上升。

当然,在像上述内容一样升降部(430)位于中间位置的情况下,第1槽(431)也将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连接。

然而,因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位于下降位置而中断从第4供给线(714)供给液压油,因此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像图7a所示一样略微下降,由此第3供给线(713)与第3动作线(723)的连接由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阻断。

如果活塞(200)上升而到达第2上止点,则下部腔室(111)的液压油通过第1长打线(741)、第2长打线(742)及第1动作线(721)向活塞控制阀(400)流动。

因此,通过第1动作线(721)流动的液压油推动第3槽(433)而升降部(430)上升,由此升降部(430)位于上升位置。

因此,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与上部腔室(113)连接,高压液压油供给到上部腔室(113),从而可像图5所示一样活塞(200)下降到下止点而对杆(300)进行打击。

如上所述,如果活塞(200)下降到下止点而活塞(200)的下表面对杆(300)的上表面进行打击,则活塞(200)再次受到斥力而反复上述顺序,由此液压打击装置(10)可反复通过长打模式进行破碎。

换句话说,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在依序执行图1a至图4、图5至图8的状态后,依序反复图5至图8的状态,由此执行液压打击装置(10)的长打模式。

与以往的液压打击装置不同,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液压打击装置(10)根据岩层的状态自动地转换打击模式,由此可有效率地对地基进行破碎。

另外,在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进行动作而使打击力调节阀(500)进行动作时,在升降部(430)位于下降位置及中间位置的情况下,第1槽(431)将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连接,在升降部(430)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第1槽(431)阻断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的连接,由此可容易地从短打模式转换成长打模式。

详细而言,如果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进行动作、即第2线轴(610)位于上升位置,则高压液压油通过第4供给线(714)向活塞控制阀(400)供给。

在此情况下,在升降部(430)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供给高压液压油,这种高压液压油通过与第1槽(431)连接的第3动作线(723)流动而对第1线轴(510)进行加压,由此使打击力调节阀(500)进行动作。

第1线轴(510)加压而上升,由此如果第1线轴(510)位于上升位置,则第3供给线(713)与第3动作线(723)连接,第2线轴(610)下降而位于下降位置,因此高压液压油拘束在第4供给线(714)、第1槽(431)、第3动作线(723)、第3供给线(713)、第2供给线(712)、第1供给线(711)及活塞控制阀腔室(420)。

换句话说,所述第4供给线(714)等瞬间形成封闭回路,由此液压油推动第1槽(431)而升降部(430)上升到中间位置。

随着升降部(430)上升到中间位置,第1槽(431)阻断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的连接,因此第1线轴(510)再次下降。

另外,在此情况下,通过第1长打线(741)及第2长打线(742)供给的液压油通过第1动作线(721)向第3槽(433)供给而使活塞控制阀(400)的升降部(430)完全上升,由此向上部腔室(113)供给液压油。

如上所述,从短打模式向长打模式的转换根据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的位置、活塞控制阀(400)的升降部(430)的位置及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的位置分别位于何处而实现。

换句话说,通过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动作(即,第2线轴(610)上升)实现打击力调节阀(500)的动作,通过打击力调节阀(500)的动作(即,第1线轴(510)上升)连接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随着活塞控制阀(400)的升降部(430)上升到中间位置,打击力调节阀(500)的动作中断(即,第1线轴(510)下降),随着活塞(200)到达第2上止点,通过第1长打线(741)及第2长打线(742)供给液压油而升降部(430)完全上升,从而活塞(200)再次下降。

因此,向长打模式的转换中重要的是活塞控制阀(400)、打击力调节阀(500)、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有机的动作,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根据所述升降部(430)的位置连接与否具有使这种有机的动作变容易的效果。

另外,在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上升至上升位置的情况下,第3供给线(713)与第3动作线(723)连接,因此不仅具有液压油使升降部(430)容易地上升到中间位置的效果,而且具有如下效果:有助于第1线轴(510)在上升位置保持充足的时间,由此可更容易地转换成长打模式。

液压打击装置(10)的径自行为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液压打击装置(10)可具有短打模式与长打模式之间的打击模式。

例如,在传递到活塞(200)的斥力为使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上升到低于上升位置的程度的力的情况下,通过第4供给线(714)与第3动作线(723)流动的液压油的量以相对少于上述情况的方式流动。因此,因相对少量的液压油而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仅在短时间内上升。

因此,在活塞(200)以具有第1上止点与第2上止点之间的上止点的程度上升时,液压油通过第1短打线(731)、第2短打线(732)及第1动作线(721)向活塞控制阀(400)流入而使升降部(430)上升,由此将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与上部腔室(113)连接。

随着活塞控制阀腔室(420)与上部腔室(113)连接,高压液压油供给到上部腔室(113),从而活塞(200)下降到下止点而对杆(300)进行打击。

如上所述,随着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上升的时间而活塞(200)的上止点高于第1上止点的高度,但可位于低于第2上止点的高度。

换句话说,如果根据岩层的状态而传递到活塞(200)的斥力仅具有使岩层强度感测阀(600)的第2线轴(610)上升的程度的力,则活塞(200)的上止点可根据所述斥力的大小而位于所述短打模式的第1上止点(图2的状态)与所述长打模式的第2上止点(图7a的状态)的范围内。

因此,活塞(200)的上止点的位置可位于图2的状态与图7a的状态的范围内,由此液压打击装置(10)的打击可实现根据岩层状态的连续行为、即除非阶段行为以外的径自行为。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通过所述径自行为对地基进行破碎时,即便破碎的岩层的状态持续改变,也可与此对应地自动改变活塞(200)的上止点的位置。

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可根据岩层的强度立即实现所述短打模式、长打模式或短打模式与长打模式之间的打击模式(满足“第1上止点<上止点<第2上止点”的条件的模式)的转换,由此液压打击装置(10)的破碎效率上升。

与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的第2设置位置对应的液压打击装置(10) 的动作

以下,对以位于第2设置位置的方式设置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的情况下的液压打击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第1线轴(510)可根据其设置位置分为第1设置位置与第2设置位置,这种第2设置位置的第1线轴(510)表示在图9。

如图9所示,具有第2设置位置的第1线轴(510)呈如下形态:在打击力调节阀(500)的内部,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516)沿第3动作线(723)方向定位,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与第1弹簧(520)抵接。

因此,在液压打击装置(10)对主要由软岩构成的地基进行破碎,由此岩层强度感测阀(600)不进行动作而第1线轴(510)位于下降位置的情况下,第1短打线(731)与第2短打线(732)的连接由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3)阻断,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的连接由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515)连接。

另外,在液压打击装置(10)对主要由硬岩构成的地基进行破碎,由此岩层强度感测阀(600)进行动作而第1线轴(510)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第1短打线(731)与第2短打线(732)的连接也由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3)阻断,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的连接由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515)连接。

如上所述,在第1线轴(510)位于上升位置的情况下也仅将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连接的原因在于: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的截面面积大于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516)的截面面积。

详细而言,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1)的截面面积大于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516)的截面面积,因此即便通过第3动作线(723)供给的液压油对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516)进行加压,第1线轴(510)也不会较高地上升。

因此,即便第1线轴(510)位于上升位置,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也保持由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515)连接的状态,第1短打线(731)与第2短打线(732)保持由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3)阻断连接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第1线轴(510)在打击力调节阀(500)内位于第2设置位置的情况下,与岩层强度感测阀(600)是否进行动作无关而第1长打线(741)与第2长打线(742)连接,由此液压打击装置(10)始终保持长打模式。因此,与地基的岩层的强度无关而活塞(200)上升到第2上止点。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液压打击装置(10)具有如下效果:可根据将打击力调节阀(500)的第1线轴(510)设置到第1设置位置及第2设置位置中的哪个设置位置而选择转换进行短打模式或长打模式,或者仅保持长打模式。

换句话说,在地基的岩层混合存在有软岩与硬岩的地区,将第1线轴(510)设置到第1设置位置,由此可使短打模式或长打模式可根据地基的岩层的状态自动转换,由此可有效率地对地基进行破碎。

另外,在地基的岩层主要由硬岩构成的地区,将第1线轴(510)设置到第2设置位置,由此可始终保持长打模式而快速地对地基进行破碎。

如上所述,液压打击装置(10)的使用者根据要执行破碎作业的地区的特性而简单地改变第1线轴(510)的设置位置来设置,由此可提高作业的效率。

另外,如上所述,以装卸式构成覆盖设置第1弹簧(520)与第1线轴(510)的空间的罩盖(530),由此具有可容易地使设置位置变更成第1线轴(510)的第1设置位置或第2设置位置的效果。

如上所述,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随附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及领域的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或变形而实施。

(附图标号说明)

10:液压打击装置

100:汽缸110:空腔

111:下部腔室112:中间腔室

113:上部腔室114:气体腔室

120:蓄能器200:活塞

210:下部凸阶220:上部凸阶

300:杆

400:活塞控制阀410:主体

411:***腔室420:活塞控制阀腔室

430:升降部431:第1槽

432:第2槽433:第3槽

434:***部

500:打击力调节阀510:第1线轴

511:第1线轴下部加压面512:第1线轴下部阻断部

513:第1线轴上部阻断部514:第1线轴下部连接部

515:第1线轴上部连接部516:第1线轴上部加压面

520:第1弹簧530:罩盖

600:岩层强度感测阀610:第2线轴

611:第2线轴加压面612:第2线轴阻断部

613:第2线轴连接部

700:流入口711:第1供给线

712:第2供给线713:第3供给线

714:第4供给线721:第1动作线

722:第2动作线723:第3动作线

731:第1短打线732:第2短打线

741:第1长打线742:第2长打线

800:流出口810:主流出线

811:第1流出线811a:第1-1流出线

811b:第1-2流出线811c:第1-3流出线

812;第2流出线813:第3流出线

3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动锁定系统移土设备及方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