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压缩机

文档序号:1431938 发布日期:2020-03-17 浏览:11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旋转式压缩机 (Rotary compressor ) 是由 上田健史 泉泰幸 于 2018-04-17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旋转式压缩机(1)的压缩部(12)具有:中间隔板(140),其配置于上气缸(121T)与下气缸(121S)之间;上叶片(127T),其将形成于上气缸(121T)内的上气缸室(130T)划分为上吸入室(131T)与上压缩室(133T);以及下叶片(127S),其将形成于下气缸(121S)内的下气缸室(130S)划分为下吸入室(131S)与下压缩室(133S)。中间隔板(140)形成有:注入孔(140b),其用于对上压缩室(133T)及下压缩室(133S)喷射液态制冷剂;以及注入通路(140a),其用于对注入孔(140b)供给液态制冷剂。注入通路(140a)沿着不与供旋转轴(15)插入的旋转轴插入孔(213)相交的直线(141)形成。(A compression unit (12) of a rotary compressor (1) comprises: an intermediate partition (140) disposed between the upper cylinder (121T) and the lower cylinder (121S); an upper vane (127T) that divides an upper cylinder chamber (130T) formed in the upper cylinder (121T) into an upper suction chamber (131T) and an upper compression chamber (133T); and a lower vane (127S) that divides a lower cylinder chamber (130S) formed in the lower cylinder (121S) into a lower suction chamber (131S) and a lower compression chamber (133S). The intermediate partition (140) is formed with: an injection hole (140b) for injecting a liquid refrigerant into the upper compression chamber (133T) and the lower compression chamber (133S); and an injection passage (140a) for supplying a liquid refrigerant to the injection hole (140 b). The injection passage (140a) is formed along a straight line (141) that does not intersect a rotary shaft insertion hole (213) into which the rotary shaft (15) is inserted.)

旋转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这样的旋转式压缩机:通过向用于压缩制冷剂的气缸室喷射液态制冷剂,来提高制冷剂的压缩效率(参见专利文献1)。双气缸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具有:将上气缸室的上侧封闭的上端板;将下气缸室的下侧封闭的下端板;以及将上气缸室与下气缸室隔开的中间隔板。上端板设有使上气缸室中的上压缩室与上端板罩室连通的上排出孔,并设有用于将上排出孔开闭的簧片阀式的上排出阀。下端板设有使下气缸室中的下压缩室与下端板罩室连通的下排出孔,并设有用于将下排出孔开闭的簧片阀式的下排出阀。中间隔板设有注入孔、以及对注入孔供给液态制冷剂的注入通路。旋转式压缩机通过在规定的时间经由注入孔对下压缩室及下压缩室喷射液态制冷剂,能够提高效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34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旋转式压缩机,通过以在组装好压缩部时使注入孔配置于上排出孔及下排出孔的附近的方式形成中间隔板,能够正确地对下压缩室及下压缩室喷射液态制冷剂,能够提高效率。在中间隔板还形成有用于将构成压缩部的多个部件彼此固定的螺栓孔、以及供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通路等贯通孔,这些贯通孔在组装好压缩部时配置于上排出孔及下排出孔的附近。此时,注入通路需要避开这些贯通孔来进行配置,因此存在注入孔难以配置于上排出孔及下排出孔的附近的问题。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入孔配置于上排出孔及下排出孔的附近的旋转式压缩机。

本申请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一个形态具有:纵置圆筒状的压缩机壳体、储液器、电动机以及压缩部。前述压缩机壳体密闭,在上部设有用于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在侧面下部设有用于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前述储液器固定于前述压缩机壳体的侧部,与前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连接。前述电动机配置于前述压缩机壳体内。前述压缩部配置于前述压缩机壳体内的前述电动机的下方,受前述电动机驱动,经由前述上吸入管及下吸入管从前述储液器将制冷剂吸入,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后,将制冷剂从前述排出管排出。前述压缩部具有:环状的上气缸及下气缸、上端板、下端板、中间隔板、旋转轴、上偏心部、下偏心部、上活塞、下活塞、上叶片以及下叶片。前述上端板将前述上气缸的上侧封闭。前述下端板将前述下气缸的下侧封闭。前述中间隔板配置于前述上气缸与前述下气缸之间,将前述上气缸的下侧及前述下气缸的上侧封闭。前述旋转轴由设置于前述上端板的主轴承部与设置于前述下端板的副轴承部支承,由前述电动机驱动旋转。前述上偏心部与前述下偏心部设置于前述旋转轴,彼此间呈180°的相位差。前述上活塞在前述上气缸内形成上气缸室,并与前述上偏心部嵌合,沿着前述上气缸的内周面公转。前述下活塞在前述下气缸内形成下气缸室,并与前述下偏心部嵌合,沿着前述下气缸的内周面公转。前述上叶片从设置于前述上气缸的上叶片槽向前述上气缸室内突出,与前述上活塞抵接,将前述上气缸室划分为上吸入室与上压缩室。前述下叶片从设置于前述下气缸的下叶片槽向前述下气缸室内突出,与前述下活塞抵接,将前述下气缸室划分为下吸入室与下压缩室。前述中间隔板形成有:注入孔,其用于对前述上压缩室及前述下压缩室喷射液态制冷剂;以及注入通路,其用于对前述注入孔供给前述液态制冷剂。前述注入通路沿着不与前述中间隔板的供前述旋转轴***的旋转轴***孔相交的直线形成。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一形态,能够将注入孔配置于上排出孔及下排出孔的附近。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图2为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从下方观察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横截面图。

图4为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中间隔板的底部视图。

图5为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下端板的底部视图。

图6为表示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中间隔板的底部视图。

图7为表示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中间隔板的底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申请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本申请公开的旋转式压缩机并不受以下的实施例所限定。

实施例1

旋转式压缩机的结构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纵截面图。如图1所示,旋转式压缩机1具有压缩机壳体10、压缩部12、电动机11及储液器25。压缩机壳体10大致形成为圆筒状,使形成于其内部的空间密闭,并且纵置。在压缩机壳体10的下侧,固定有与支承旋转式压缩机1整体的多个弹性支承部件(未图示)卡止的安装脚310。储液器25形成为圆筒状,其纵置,并且固定于压缩机壳体10的侧部。储液器25具有储液器上弯曲管31T与储液器下弯曲管31S。储液器25将从上游侧的机器供给来的制冷剂分离为液态制冷剂与气态制冷剂,并经由储液器上弯曲管31T及储液器下弯曲管31S排出气态制冷剂。

压缩机壳体10具有下吸入管104、上吸入管105及排出管107。下吸入管104将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0侧面的下部的端口贯通,其一端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另一端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的外部。下吸入管104的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外部的端部与储液器下弯曲管31S嵌合。上吸入管105将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0下部的下吸入管104上侧的端口贯通,一端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另一端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的外部。上吸入管105的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外部的端部与储液器上弯曲管31T嵌合。排出管107将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0上部的端口贯通,一端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另一端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的外部。

压缩部12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的下部。压缩部12具有上端板罩170T、下端板罩170S、上端板160T、下端板160S、上气缸121T、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上活塞125T、下活塞125S及旋转轴15。上端板罩170T形成有上端板罩排出孔172T。压缩部12还形成有制冷剂通路136。制冷剂通路136由分别贯通上端板160T、下端板160S、上气缸121T、下气缸121S及中间隔板140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形成。

在压缩机壳体10内,填充有大致浸没压缩部12的量的润滑油18。润滑油18用于在压缩部12中滑动的上活塞125T及下活塞125S等滑动部的润滑及密封。

旋转轴15大致形成为圆柱状,具有副轴部151及主轴部153。副轴部151形成旋转轴15的下部,由设置于压缩部12的下端板160S的副轴承部161S支承为可自由旋转。主轴部153形成旋转轴15的上部,由设置于压缩部12的上端板160T的主轴承部161T支承为可自由旋转。压缩部12还具有上偏心部152T及下偏心部152S。下偏心部152S配置于副轴部151与主轴部153之间,即,配置于副轴部151的上方。上偏心部152T配置于下偏心部152S与主轴部153之间,即,配置于主轴部153的下方,且配置于下偏心部152S的上方。上偏心部152T及下偏心部152S以彼此呈180°的相位差的方式设置,固定于旋转轴15。

电动机11具有定子111及转子112。定子111大致形成为圆筒形,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的压缩部12的上部,并通过热套或焊接固定于压缩机壳体10的内周面。定子111具有分别卷绕有多个绕组的多个齿部。在多个齿部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定子111还在外周设有缺口。转子112配置于定子111的内部,并通过热套或焊接固定于旋转轴15。电动机11中,在定子111与转子112之间形成有间隙115。压缩机壳体10内的电动机11下侧的区域与上侧的区域,通过多个齿部的间隙、定子111的外周面的缺口及间隙115而连通。电动机11利用供给至多个绕组的电力使旋转轴15旋转。

图2为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压缩部12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压缩部12从上方起由上端板罩170T、上端板160T、上气缸121T、中间隔板140、下气缸121S、下端板160S及下端板罩170S层叠而构成。上气缸121T大致形成为环状。上气缸121T内部的上侧由上端板160T封闭,下侧由中间隔板140封闭。下气缸121S大致形成为圆筒状。下气缸121S内部的上侧由中间隔板140封闭,下侧由下端板160S封闭。上端板罩170T、上端板160T、上气缸121T、中间隔板140、下气缸121S、下端板160S及下端板罩170S通过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及辅助螺栓176彼此固定。

压缩部12还具有上弹簧126T、下弹簧126S、上叶片127T、下叶片127S、上排出阀200T、下排出阀200S、上排出阀限位器201T、下排出阀限位器201S、上铆钉202T及下铆钉202S。上弹簧126T与下弹簧126S分别由压缩螺旋弹簧形成。上叶片127T与下叶片127S分别形成为平板状。上铆钉202T将上排出阀200T及上排出阀限位器201T固定于上端板160T。下铆钉202S将下排出阀200S及下排出阀限位器201S固定于下端板160S。

图3为从下方观察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压缩部12的横截面图。如图3所示,下活塞125S形成为圆筒状,且形成为其外径小于下气缸121S的内径。下活塞125S配置于下气缸121S的圆筒的内部。下气缸121S形成有下气缸内壁123S。下气缸内壁123S以沿着以旋转轴15的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的圆上的方式,即,以沿着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轴的圆柱的侧面的方式形成。下气缸121S中,通过在圆筒内配置下活塞125S,在下气缸内壁123S与下活塞125S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下气缸室130S。即,下气缸室130S由下气缸121S、下活塞125S、中间隔板140及下端板160S围构而成。下活塞125S还在圆筒的内部与下偏心部152S嵌合,以相对于下偏心部152S可自由旋转的方式由下偏心部152S支承。下活塞125S通过与下偏心部152S嵌合,在旋转轴15旋转时,以下活塞125S的外周面沿下气缸内壁123S滑动的方式,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沿公转方向(图3中为顺时针)公转。

下气缸121S形成有下侧方突出部122S。下侧方突出部122S形成为:从下气缸121S外周的规定的突出范围向外侧伸出。下侧方突出部122S用于在加工下气缸121S时固定下气缸121S。例如,下气缸121S通过以加工夹具夹持下侧方突出部122S而被固定。在下侧方突出部122S设有从下气缸室130S呈放射状向外方延伸的下叶片槽128S。即,下叶片槽128S沿着与旋转中心线O重合的平面144形成。下叶片127S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于下叶片槽128S内。即,下叶片127S沿着平面144配置,且沿着平面144移动。

在下侧方突出部122S中的与下叶片槽128S重合的位置,以不贯通下气缸室130S的深度,从外侧设有下弹簧孔124S。在下弹簧孔124S中配置有下弹簧126S(参见图2)。下弹簧126S的一端与下叶片127S抵接,另一端固定于下气缸121S。下弹簧126S以使下叶片127S与下活塞125S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对下叶片127S施加弹性力。

此外,在下侧方突出部122S形成有下压力导入通路129S。下压力导入通路129S将下叶片槽128S的径向外侧与压缩机壳体10内连通。下压力导入通路129S将被压缩的制冷剂从压缩机壳体10内导入下叶片槽128S,以使下叶片127S与下活塞125S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通过制冷剂的压力对下叶片127S施加背压。

通过下叶片127S与下活塞125S的外周面的抵接,下气缸室130S被划分为下吸入室131S与下压缩室133S。下吸入室131S相对于下叶片127S,形成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的一侧。下压缩室133S相对于下叶片127S,形成于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在下气缸121S的下侧方突出部122S还设有下吸入孔135S。下吸入孔135S形成为:与下吸入室131S连通,并且与下吸入管104的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的端部嵌合。

下气缸121S形成有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与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多个螺栓孔211-1~211-5大致等间隔地配置于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的圆上。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1螺栓孔211-1相对于下叶片槽128S,配置于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2螺栓孔211-2相对于第1螺栓孔211-1,配置于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3螺栓孔211-3相对于第2螺栓孔211-2,配置于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4螺栓孔211-4相对于第3螺栓孔211-3,配置于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5螺栓孔211-5相对于第4螺栓孔211-4,配置于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相对于第1螺栓孔211-1,配置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的一侧;相对于下叶片槽128S,配置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的一侧。即,下叶片槽128S形成于第1螺栓孔211-1与第5螺栓孔211-5之间。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参见图2)分别***多个螺栓孔211-1~211-5。

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中的第1制冷剂通路孔212-1配置于下叶片槽128S与第1螺栓孔211-1之间。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中的第2制冷剂通路孔212-2配置于第1制冷剂通路孔212-1与第1螺栓孔211-1之间,即,相对于第1制冷剂通路孔212-1配置于与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形成制冷剂通路136(参见图1)的一部分。

上气缸121T以与下气缸121S相同的方式形成。即,上活塞125T形成为圆筒状,且形成为其外径小于上气缸121T的内径。上活塞125T配置于上气缸121T的圆筒的内部。上气缸121T形成有上气缸内壁123T。上气缸内壁123T以沿着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的圆上的方式,即,以沿着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轴的圆柱的侧面的方式形成。上气缸121T中,通过在圆筒内配置上活塞125T,在上气缸内壁123T与上活塞125T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上气缸室130T。即,上气缸室130T由上气缸121T、上活塞125T、中间隔板140及上端板160T围构而成。上活塞125T还在圆筒的内部与上偏心部152T嵌合,以相对于上偏心部152T可自由旋转的方式由上偏心部152T支承。上活塞125T通过与上偏心部152T嵌合,在旋转轴15旋转时,以上活塞125T的外周面沿上气缸内壁123T滑动的方式,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沿公转方向(图3中为顺时针)公转。

上气缸121T形成有上侧方突出部122T。上侧方突出部122T形成为:从上气缸121T外周的规定的突出范围向外侧伸出。上侧方突出部122T用于在加工上气缸121T时固定上气缸121T。例如,上气缸121T通过以加工夹具夹持上侧方突出部122T而被固定。在上侧方突出部122T设有从上气缸室130T呈放射状向外方延伸的上叶片槽128T。即,上叶片槽128T沿着与旋转中心线O重合的平面144形成。上叶片127T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于上叶片槽128T内。即,上叶片127T沿着平面144配置,且沿着平面144移动。

在上侧方突出部122T中的与上叶片槽128T重合的位置,以不贯通上气缸室130T的深度,从外侧设有上弹簧孔124T。在上弹簧孔124T中配置有上弹簧126T(参见图2)。上弹簧126T的一端与上叶片127T抵接,另一端固定于上气缸121T。上弹簧126T以使上叶片127T与上活塞125T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对上叶片127T施加弹性力。

此外,在上侧方突出部122T形成有上压力导入通路129T。上压力导入通路129T将上叶片槽128T的径向外侧与压缩机壳体10内连通。上压力导入通路129T将被压缩的制冷剂从压缩机壳体10内导入上叶片槽128T,以使上叶片127T与上活塞125T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通过制冷剂的压力对上叶片127T施加背压。

通过上叶片127T与上活塞125T的外周面的抵接,上气缸室130T被划分为上吸入室131T与上压缩室133T。上吸入室131T相对于上叶片127T,形成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的一侧。上压缩室133T相对于上叶片127T,形成于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在上气缸121T的上侧方突出部122T还设有上吸入孔135T。上吸入孔135T形成为:与上吸入室131T连通,并且与上吸入管105的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的端部嵌合。

上气缸121T形成有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与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多个螺栓孔211-1~211-5大致等间隔地配置于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的圆上。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1螺栓孔211-1相对于上叶片槽128T,配置于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2螺栓孔211-2相对于第1螺栓孔211-1,配置于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3螺栓孔211-3相对于第2螺栓孔211-2,配置于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4螺栓孔211-4相对于第3螺栓孔211-3,配置于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螺栓孔211-1~211-5中的第5螺栓孔211-5相对于第4螺栓孔211-4,配置于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相对于第1螺栓孔211-1,配置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的一侧;相对于上叶片槽128T,配置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的一侧。即,上叶片槽128T形成于第1螺栓孔211-1与第5螺栓孔211-5之间。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参见图2)分别***多个螺栓孔211-1~211-5。

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中的第1制冷剂通路孔212-1配置于上叶片槽128T与第1螺栓孔211-1之间。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中的第2制冷剂通路孔212-2配置于第1制冷剂通路孔212-1与第1螺栓孔211-1之间,即,相对于第1制冷剂通路孔212-1配置于与上活塞125T的公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形成制冷剂通路136(参见图1)的一部分。

图4为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中间隔板140的底部视图。中间隔板140形成为圆板状,如图4所示,形成有旋转轴***孔213、多个螺栓孔214-1~214-5、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及注入孔140b。旋转轴***孔213以贯通中间隔板140的方式形成于中间隔板140的中央。旋转轴15(参见图1)***旋转轴***孔213。

多个螺栓孔214-1~214-5大致等间隔地配置于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的圆上。并且,多个螺栓孔214-1~214-5形成为:在组装好压缩部12时,与上气缸121T的多个螺栓孔211-1~211-5分别连通(参见图3)。并且,多个螺栓孔214-1~214-5形成为:在组装好压缩部12时,与下气缸121S的多个螺栓孔211-1~211-5分别连通(参见图3)。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参见图2)分别***多个螺栓孔214-1~214-5。

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形成为:与上气缸121T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分别连通,并且与下气缸121S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分别连通(参见图3)。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形成制冷剂通路136(参见图1)的一部分。

注入孔140b形成为沿着与旋转中心线O平行的直线将中间隔板140贯通。即,中间隔板140在位于上气缸121T侧的上表面形成有上喷射口145,在位于下气缸121S侧的下表面形成有下喷射口146。上喷射口145由注入孔140b的上气缸121T侧的端部形成。下喷射口146由注入孔140b的下气缸121S侧的端部形成(参见图3)。并且,注入孔140b配置成:通过上活塞125T的公转,上喷射口145被上活塞125T开闭(参见图3)。在上喷射口145被上活塞125T打开时,注入孔140b经由上喷射口145与上压缩室133T连接。并且,注入孔140b配置成:通过下活塞125S的公转,下喷射口146被下活塞125S开闭(参见图3)。在下喷射口146被下活塞125S打开时,注入孔140b经由下喷射口146与下压缩室133S连接。

并且,注入孔140b配置成:从上喷射口145向旋转中心线O引出的垂线147,与平行于平面144的直线中的与旋转中心线O垂直的直线,所成的中心角θ为40°以下。通过使注入孔140b形成为与旋转中心线O平行,使得下喷射口146也以同样的方式配置。即,同样地,注入孔140b配置成:从下喷射口146向旋转中心线O引出的垂线148,与平行于平面144的直线中的与旋转中心线O垂直的直线,所成的中心角θ为40°以下。

具体地,如图4所示,从旋转轴15的方向观察时,在旋转轴15的周向上,注入孔140b的中心配置于:从上叶片槽128T及下叶片槽128S(上叶片127T及下叶片127S)的中心线起,朝向与压缩机壳体10与上吸入管105及下吸入管104的连接位置相反的一侧,绕旋转中心线O的中心角θ为40°以下的扇形的范围内。

换言之,在旋转轴15的周向上,注入孔140b的中心配置于:从上叶片槽128T及下叶片槽128S的中心线起,朝向上气缸室130T内及下气缸室130S内的上活塞125T及下活塞125S的公转方向的反方向,即朝向旋转轴15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绕旋转中心线O的中心角θ为40°以下的扇形的范围内。

此时,注入孔140b配置于旋转轴***孔213与多个螺栓孔214-1~214-5中的第1螺栓孔214-1之间。即,注入孔140b配置于:由旋转轴***孔213与第1螺栓孔214-1的2条公共外切线、旋转轴***孔213、以及第1螺栓孔214-1围成的区域。并且,注入孔140b配置于旋转轴***孔213与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中的第1制冷剂通路孔215-1之间。即,注入孔140b配置于:由旋转轴***孔213与第1制冷剂通路孔215-1的2条公共外切线、旋转轴***孔213、以及第1制冷剂通路孔215-1围成的区域。并且,注入孔140b配置于旋转轴***孔213与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中的第2制冷剂通路孔215-2之间。即,注入孔140b配置于:由旋转轴***孔213与第2制冷剂通路孔215-2的2条公共外切线、旋转轴***孔213、以及第2制冷剂通路孔215-2围成的区域。

中间隔板140还形成有注入通路140a及注入管嵌合部140c。注入通路140a沿着直线141形成为直线状。直线141与旋转中心线O垂直,并且不与旋转轴***孔213相交。即,直线141不与旋转中心线O相交,且不与旋转轴15相交。因此,注入通路140a不沿着垂线147形成,且不沿着垂线148形成。注入通路140a与注入孔140b相交,并与注入孔140b连通。注入通路140a为盲孔,其一端配置于中间隔板140的外周,另一端配置于中间隔板140的内部而封闭。注入管嵌合部140c形成于注入通路140a的与中间隔板140外部连接的端部。注入管嵌合部140c形成为:其内径大于注入通路140a的内径。

旋转式压缩机1还具有注入管142。注入管142将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0的注入端口贯通,其一端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的内部,另一端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的外部。注入管142的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部的一端嵌入注入管嵌合部140c。注入管142的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外部的另一端与注入连结管(未图示)连接。注入连结管与使用旋转式压缩机1的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循环通路连接,对注入管142供给液态制冷剂。

图5为表示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下端板160S的底部视图。如图5所示,在下端板160S形成有下排出孔190S、下阀座191S、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及下排出室凹部163S。下排出孔190S形成为贯通下端板160S,且在组装好压缩部12时,以与下气缸121S的下压缩室133S连通的方式,配置于下叶片槽128S的附近(参见图3)。下排出室凹部163S形成于下端板160S的与下气缸121S相对的面的背面,且以使下排出孔190S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的内部连接的方式形成。下阀座191S以将下排出室凹部163S底部的下排出孔190S的开口部包围的方式形成,且以使下排出孔190S的开口部的周缘从下排出室凹部163S的底部呈环状***的方式形成。

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形成于下端板160S的与下气缸121S相对的面的背面,形成为从下排出孔190S沿下端板160S的周向延伸的槽状。以使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的内部空间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的内部空间相连的方式,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的下排出孔190S侧的端部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重合,并形成为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的深度相同的深度。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形成为:其槽宽稍大于下排出阀200S的宽度及下排出阀限位器201S的宽度。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将下排出阀200S及下排出阀限位器201S收纳于其槽内部,并对下排出阀200S及下排出阀限位器201S进行定位。

下排出阀200S形成为簧片阀式,以使其前部与下阀座191S抵接而将下排出孔190S封闭的方式,通过下铆钉202S将其后端部固定于下端板160S。下排出阀200S通过弹性变形将下排出孔190S打开。下排出阀限位器201S的前部弯曲(翘曲)地形成,后端部与下排出阀200S重合并通过下铆钉202S固定于下端板160S。下排出阀限位器201S通过限制下排出阀200S的弹性变形的程度,来限制由下排出阀200S进行开闭的下排出孔190S的开度。

在下端板160S还形成有多个螺栓孔216-1~216-5及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7-1~217-2。多个螺栓孔216-1~216-5大致等间隔地配置于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的圆上。多个螺栓孔216-1~216-5形成为:在组装好压缩部12时,与下气缸121S的多个螺栓孔211-1~211-5分别连通(参见图3)。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参见图2)分别***多个螺栓孔216-1~216-5。

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7-1~217-2形成为:在组装好压缩部12时,与下气缸121S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分别连通(参见图3)。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7-1~217-2形成制冷剂通路136(参见图1)的一部分。并且,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7-1~217-2配置成至少一部分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重合,并形成为与下排出室凹部163S的内部空间连通。

以使下端板罩170S紧密贴合于下端板160S的与下气缸121S相对的面的背面的方式,将下端板罩170S固定于下端板160S。下端板罩170S形成得平坦(参见图2)。在下端板160S与下端板罩170S之间形成有下端板罩室180S(参见图1)。通过使下端板罩170S形成得平坦,使得下端板罩室180S由设置于下端板160S的下排出室凹部163S的内部空间与下排出阀收纳凹部164S的内部空间形成。

上端板160T以与下端板160S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即,如图2所示,在上端板160T形成有上排出孔190T、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及上排出室凹部163T。上排出孔190T形成为贯通上端板160T,且以在组装好压缩部12时与上气缸121T的上压缩室133T连通的方式,配置于上叶片槽128T的附近(参见图3)。上排出室凹部163T形成于上端板160T的与上气缸121T相对的面的背面,且以使上排出孔190T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的内部连接的方式形成。

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形成于上端板160T的与上气缸121T相对的面的背面,形成为从上排出孔190T沿上端板160T的周向延伸的槽状。以使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的内部空间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的内部空间相连的方式,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的上排出孔190T侧的端部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重合,并形成为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的深度相同的深度。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形成为:其槽宽稍大于上排出阀200T的宽度及上排出阀限位器201T的宽度。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将上排出阀200T及上排出阀限位器201T收纳于其槽内部,并对上排出阀200T及上排出阀限位器201T进行定位。

上排出阀200T形成为簧片阀式,以使其前部将上排出孔190T封闭的方式,通过上铆钉202T将其后端部固定于上端板160T。上排出阀200T通过弹性变形将上排出孔190T打开。上排出阀限位器201T的前部弯曲(翘曲)地形成,后端部与上排出阀200T重合并通过上铆钉202T固定于上端板160T。上排出阀限位器201T通过限制上排出阀200T的弹性变形的程度,来限制由上排出阀200T进行开闭的上排出孔190T的开度。

在上端板160T还形成有多个螺栓孔及多个制冷剂通路孔。上端板160T的多个螺栓孔大致等间隔地配置于以旋转中心线O为中心的圆上。上端板160T的多个螺栓孔形成为:在组装好压缩部12时,与上气缸121T的多个螺栓孔211-1~211-5分别连通(参见图3)。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参见图2)分别***上端板160T的多个螺栓孔。

上端板160T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形成为与上气缸121T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2-1~212-2分别连通(参见图3)。上端板160T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形成制冷剂通路136(参见图1)的一部分。并且,上端板160T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配置成至少一部分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重合,并形成为与上排出室凹部163T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2所示,以使上端板罩170T紧密贴合于上端板160T的与上气缸121T相对的面的背面的方式,将上端板罩170T固定于上端板160T。上端板罩170T形成有拱顶状的膨出部181。在上端板160T与上端板罩170T之间形成有上端板罩室180T(参见图1)。通过使上端板罩170T形成有膨出部181,使得由膨出部181的内部空间、上排出室凹部163T的内部空间、以及上排出阀收纳凹部164T的内部空间形成上端板罩室180T。由此,上排出孔190T通过贯通上端板160T,使上气缸121T的上压缩室133T与上端板罩室180T连通。

此时,如图1所示,制冷剂通路136将下端板罩室180S与上端板罩室180T连通。

以下,对由旋转轴15的旋转产生的制冷剂的流向进行说明。上活塞125T通过与旋转轴15的上偏心部152T嵌合,在旋转轴15旋转时,在上气缸室130T内沿着上气缸内壁123T公转。通过上活塞125T的公转,上气缸室130T中上吸入室131T的容积扩大,上压缩室133T的容积缩小。上吸入室131T通过容积的扩大,经由储液器上弯曲管31T、上吸入管105及上吸入孔135T从储液器25吸入制冷剂。上压缩室133T通过容积的缩小,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若上压缩室133T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大于规定压力,上排出阀200T发生弹性变形,将上排出孔190T打开。当上排出孔190T打开时,上压缩室133T内的制冷剂从上压缩室133T被排出至上端板罩室180T。

下活塞125S通过与旋转轴15的下偏心部152S嵌合,在旋转轴15旋转时,在下气缸室130S内沿着下气缸内壁123S公转。通过下活塞125S的公转,下气缸室130S中下吸入室131S的容积扩大,下压缩室133S的容积缩小。下吸入室131S通过容积的扩大,经由储液器下弯曲管31S、下吸入管104及下吸入孔135S从储液器25吸入制冷剂。下压缩室133S通过容积的缩小,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若下压缩室133S内的制冷剂的压力大于规定压力,下排出阀200S发生弹性变形,将下排出孔190S打开。当下排出孔190S打开时,下压缩室133S内的制冷剂从下压缩室133S排出至下端板罩室180S。

被排出至下端板罩室180S的制冷剂经由多个制冷剂通路136被排出至上端板罩室180T。被排出至上端板罩室180T内的制冷剂经由上端板罩排出孔172T(参见图1)被排出至压缩机壳体10内。被排出至压缩机壳体10内的制冷剂通过间隙115、多个绕组的间隙及定子111外周面的缺口,被导向压缩机壳体10内的电动机11上方,并经由排出管107被排出至压缩机壳体10的外部。

通过从注入管142被供给液态制冷剂,注入通路140a对注入孔140b供给液态制冷剂。被供给至注入孔140b的液态制冷剂的温度高于从储液器25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由上压缩室133T及下压缩室133S压缩后的制冷剂的温度。通过上活塞125T的公转,在规定的时间通过上活塞125T将上喷射口145打开,注入孔140b在规定的时间与上压缩室133T连接。通过注入孔140b在规定的时间与上压缩室133T连接,上喷射口145在规定的时间对上压缩室133T内喷射液态制冷剂。此外,通过下活塞125S的公转,在规定的时间通过下活塞125S将下喷射口146打开,注入孔140b在规定的时间与下压缩室133S连接。通过注入孔140b在规定的时间与上压缩室133T连接,下喷射口146在规定的时间对下压缩室133S内喷射液态制冷剂。

通过以使中心角θ为40°以下的方式配置注入孔140b,注入孔140b被配置于上叶片槽128T及下叶片槽128S(上叶片127T及下叶片127S)的附近。通过将注入孔140b配置于上叶片127T及下叶片127S的附近,旋转式压缩机1能够在制冷剂被压缩期间的后期将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混合。通过在制冷剂被压缩期间的后期将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混合,旋转式压缩机1能够正确地降低制冷剂的温度。通过降低制冷剂的温度,旋转式压缩机1能够降低在压缩制冷剂时由于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导致的热量损失,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压缩效率。换言之,注入孔140b配置于可使热量损失降低而提高制冷剂的压缩效率的位置,该位置为使中心角θ为40°以下的位置。

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使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形成于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能够缩短下排出孔190S与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7-1~217-2之间的距离。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缩短下排出孔190S与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7-1~217-2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小下排出室凹部163S的容积,并能够减小下端板罩室180S的容积。旋转式压缩机1中,由于经由制冷剂通路136使上端板罩室180T与下端板罩室180S连通,可能会造成制冷剂从上端板罩室180T经由制冷剂通路136逆流至下端板罩室180S,导致制冷剂的压缩效率降低。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减小下端板罩室180S的容积,能够减小从上端板罩室180T逆流经过制冷剂通路136而流入下端板罩室180S的流量,能够防止压缩效率降低。

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

如图6所示,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是将已述的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中间隔板140置换为其他的中间隔板340。图6为表示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中间隔板340的底部视图。中间隔板340与已述的中间隔板140同样地,形成有旋转轴***孔213、多个螺栓孔214-1~214-5及注入孔140b。中间隔板340还形成有注入通路341、注入管嵌合部342及制冷剂通路孔315。注入通路341沿着直线343形成为直线状。直线343与旋转中心线O正交,即,与旋转轴***孔213相交,且与旋转轴15相交。注入通路341与注入孔140b相交,并与注入孔140b连通。注入通路341为盲孔,其一端配置于中间隔板340的外周,另一端配置于中间隔板340的内部而封闭。注入管嵌合部342形成于注入通路341的与中间隔板340外部连接的端部。注入管嵌合部342形成为其内径大于注入通路341的内径。

由于使直线343与旋转轴15相交,注入通路341被配置于在垂线147或者垂线148上配置的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由于注入通路341被配置于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限制了中间隔板340中形成制冷剂通路孔315的区域。由于限制了配置制冷剂通路孔315的区域,可能会出现仅能够形成1个制冷剂通路孔315,或者需要减小制冷剂通路孔315的直径的情况。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12中,由于仅能形成1个制冷剂通路孔315,或者减小制冷剂通路孔315的直径,导致制冷剂难以通过制冷剂通路136。由于制冷剂难以通过制冷剂通路136,导致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会出现630Hz频带的噪音增大,或者热性能恶化的情况。

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与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相比,能够在中间隔板140中的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正确地确保形成贯通孔的区域。例如,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能够在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形成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或者使第2制冷剂通路孔215-2的直径形成得大于制冷剂通路孔315的直径。通过形成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或者使第2制冷剂通路孔215-2的直径形成得较大,旋转式压缩机1与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相比,能够使制冷剂更容易通过制冷剂通路136。通过使制冷剂更容易通过制冷剂通路136,旋转式压缩机1与比较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相比,能够抑制630Hz频带的噪音,改善热性能。此外,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能够使第1螺栓孔214-1形成于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在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形成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及第1螺栓孔214-1,能够增大制冷剂通路136的截面积,并能够恰当地固定中间隔板140。

此外,注入通路140a配置于第1螺栓孔214-1和多个螺栓孔214-1~214-5中的与第1螺栓孔214-1不同的第2螺栓孔214-2之间。在将注入通路140a配置于第1螺栓孔214-1与第5螺栓孔211-5之间时,在注入通路140a中通过的液态制冷剂可能被吸入至上吸入室131T或者下吸入室131S的制冷剂加热。通过将注入通路140a配置于第1螺栓孔214-1与第2螺栓孔214-2之间,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能够使注入通路140a远离上吸入室131T及下吸入室131S。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使注入通路140a远离上吸入室131T及下吸入室131S,能够使在注入通路140a中通过的液态制冷剂难以将上吸入室131T内的制冷剂与下吸入室131S内的制冷剂加热。通过使液态制冷剂难以将上吸入室131T内的制冷剂与下吸入室131S内的制冷剂加热,旋转式压缩机1能够正常地压缩制冷剂。

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效果

上述的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具有纵置圆筒状的压缩机壳体10、储液器25、电动机11及压缩部12。压缩机壳体10是密闭的,其上部设有用于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107,侧面下部设有用于吸入制冷剂的上吸入管105及下吸入管104。储液器25固定于压缩机壳体10的侧部,并与上吸入管105及下吸入管104连接。电动机11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压缩部12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的电动机11的下方,受电动机11驱动而经由上吸入管105及下吸入管104从储液器25将制冷剂吸入并压缩后,从排出管107排出。

压缩部12具有:上气缸121T、下气缸121S、上端板160T、下端板160S、中间隔板140及旋转轴15。上端板160T将上气缸121T的上侧封闭。下端板160S将下气缸121S的下侧封闭。中间隔板140配置于上气缸121T与下气缸121S之间,将上气缸121T的下侧及下气缸121S的上侧封闭。旋转轴15由设置于上端板160T的主轴承部161T与设置于下端板160S的副轴承部161S支承,由电动机11驱动旋转。

压缩部12还具有:上偏心部152T、下偏心部152S、上活塞125T、下活塞125S、上叶片127T及下叶片127S。上偏心部152T及下偏心部152S设置于旋转轴15,彼此间呈180°的相位差。上活塞125T在上气缸121T内形成上气缸室130T,其与上偏心部152T嵌合,并沿着上气缸121T的内周面公转。下活塞125S在下气缸121S内形成下气缸室130S,其与下偏心部152S嵌合,并沿着下气缸121S的内周面公转。上叶片127T从设置于上气缸121T的上叶片槽128T向上气缸室130T内突出,与上活塞125T抵接并将上气缸室130T划分为上吸入室131T与上压缩室133T。下叶片127S从设置于下气缸121S的下叶片槽128S向下气缸室130S内突出,与下活塞125S抵接并将下气缸室130S划分为下吸入室131S与下压缩室133S。

中间隔板140形成有用于对上压缩室133T及下压缩室133S喷射液态制冷剂的注入孔140b、以及用于对注入孔140b供给液态制冷剂的注入通路140a。注入通路140a沿着不与中间隔板140的供旋转轴15***的旋转轴***孔213相交的直线141形成。

在上述的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使注入通路140a沿着直线141形成,能够不通过中间隔板140的注入孔140b的外侧,使注入通路140a与注入孔140b连通。因此,即使是在第1制冷剂通路孔215-1及第1螺栓孔214-1形成于上排出孔190T及下排出孔190S的外侧的情况下,也可将旋转式压缩机1的注入孔140b配置于上排出孔190T及下排出孔190S的附近。

换言之,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使注入通路140a沿着直线141形成,使得注入通路140a不形成于中间隔板140中的注入孔140b外周侧的区域。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使注入通路140a不形成于中间隔板140中的注入孔140b外周侧的区域,能够正确地将形成贯通孔的区域确保于注入孔140b外周侧的区域。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将形成贯通孔的区域确保于注入孔140b外周侧的区域,例如,能够使将下端板罩室180S与上端板罩室180T连通的制冷剂通路136形成于下排出孔190S的附近。并且,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将形成贯通孔的区域确保于注入孔140b外周侧的区域,还能够使用于固定中间隔板140的第1螺栓孔214-1形成于下排出孔190S的附近。

此外,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上叶片127T与下叶片127S,沿着与旋转轴15旋转的旋转中心线O重合的平面144配置。注入孔140b的从上喷射口145向旋转中心线O引出的垂线147,与平行于平面144的直线中的与旋转中心线O垂直的直线,所成的中心角θ为40°以下。此外,从下喷射口146向旋转中心线O引出的垂线148,与平行于平面144的直线中的与旋转中心线O垂直的直线,所成的中心角θ为40°以下。

通过以使中心角θ为40°以下的方式形成注入孔140b,上述的旋转式压缩机1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对上压缩室133T内及下压缩室133S内喷射液态制冷剂。进而,通过在规定的时间喷射液态制冷剂,旋转式压缩机1能够使对上压缩室133T内及下压缩室133S内喷射的液态制冷剂的量减少至最优量。通过减少对上压缩室133T内及下压缩室133S内喷射的液态制冷剂的吸入量,旋转式压缩机1能够高效地进行液态制冷剂喷射后的后续剩余的压缩循环,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压缩效率。

换言之,旋转式压缩机1即使在以使中心角θ为40°以下的方式形成注入孔140b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确保形成贯通孔的区域。此外,通过使注入通路140a沿着直线141,即使在使贯通孔形成于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使中心角θ为40°以下的方式形成注入孔140b。

另外,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中,以使中心角θ为40°以下的方式形成注入孔140b,但也可以以使中心角θ大于40°的方式形成注入孔140b。

此外,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压缩部12还具有上端板罩170T及下端板罩170S。上端板罩170T覆盖上端板160T,在其与上端板160T之间形成上端板罩室180T,并设有将上端板罩室180T与压缩机壳体10的内部连通的上端板罩排出孔172T。下端板罩170S覆盖下端板160S,在其与下端板160S之间形成下端板罩室180S。上端板160T形成有使上压缩室133T与上端板罩室180T连通的上排出孔190T。下端板160S形成有使下压缩室133S与下端板罩室180S连通的下排出孔190S。压缩部12形成有将下端板罩室180S与上端板罩室180T连通的制冷剂通路136。制冷剂通路136由分别将下端板160S、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上端板160T及上气缸121T贯通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形成。注入孔140b配置于旋转轴***孔213与贯通中间隔板140的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之间。

在上述的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在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确保形成贯通孔的区域,能够形成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或者增大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的直径。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形成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或者增大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的直径,能够增大制冷剂通路136的截面积。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增大制冷剂通路136的截面积,能够降低由于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通路136而产生的噪音,能够抑制热性能的恶化。

并且,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将注入孔140b配置于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与旋转轴***孔213之间,能够将制冷剂通路136配置于下排出孔190S的附近。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缩短下排出孔190S与制冷剂通路136的入口之间的距离,能够缩小下端板罩室180S,能够减少下端板罩室180S的容积。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减少下端板罩室180S的容积,能够降低由于制冷剂流过制冷剂通路136而产生的共鸣,能够降低800Hz~1.25kHz频带范围的噪音。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降低噪音,即使流过制冷剂通路136的制冷剂流量增加,也能够抑制由于制冷剂流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噪音的增大。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减小下端板罩室180S的容积,还能够减少经由制冷剂通路136从上端板罩室180T流入下端板罩室180S的制冷剂的量。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减少从上端板罩室180T流入下端板罩室180S的制冷剂的量,能够高效率地将制冷剂从下端板罩室180S供给至上端板罩室180T,能够抑制效率下降。

此外,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中间隔板140形成有多个螺栓孔214-1~214-5。压缩部12还具有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多个贯穿螺栓174、175分别***多个螺栓孔214-1~214-5,而将下端板160S、下气缸121S、中间隔板140、上端板160T与上气缸121T固定。注入孔140b配置于旋转轴***孔213与多个螺栓孔214-1~214-5中的第1螺栓孔214-1之间。

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在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确保形成贯通孔的区域,能够在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形成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及第1螺栓孔214-1。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在注入孔140b的外周侧形成多个制冷剂通路孔215-1~215-2及第1螺栓孔214-1,能够增大制冷剂通路136的截面积,并能够恰当地固定中间隔板140。

此外,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注入通路140a配置于第1螺栓孔214-1和与多个螺栓孔214-1~214-5中的第1螺栓孔214-1不同的第2螺栓孔214-2之间。第2螺栓孔214-2与上叶片127T及下叶片127S相比配置于上压缩室133T及下压缩室133S侧。注入通路140a配置于多个螺栓孔214-1~214-5中的第1螺栓孔214-1与第2螺栓孔214-2之间。

在上述的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将注入通路140a配置于第1螺栓孔214-1与第2螺栓孔214-2之间,能够使注入通路140a远离上吸入室131T及下吸入室131S。在旋转式压缩机1中,通过使注入通路140a远离上吸入室131T及下吸入室131S,能够使在注入通路140a中通过的液态制冷剂难以将上吸入室131T内的制冷剂与下吸入室131S内的制冷剂加热。通过使液态制冷剂难以将上吸入室131T内的制冷剂与下吸入室131S内的制冷剂加热,旋转式压缩机1能够正常地压缩制冷剂。

另外,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中,是在第1螺栓孔214-1与旋转轴***孔213之间的区域配置注入孔140b,但也可以在与该区域不同的其他的区域形成注入孔140b。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中,是将已述的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中间隔板140置换为其他的中间隔板440。图7为表示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中间隔板440的底部视图。如图7所示,中间隔板440与已述的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的中间隔板140同样地形成为圆板状,并形成有旋转轴***孔213及注入孔140b。中间隔板440还形成有第1注入通路441、第2注入通路442及注入管嵌合部443。第1注入通路441沿着直线444形成。直线444与旋转中心线O垂直,并不与旋转轴***孔213相交。第1注入通路441与注入孔140b相交并与注入孔140b连通。并且,第1注入通路441的一端配置于中间隔板440的外周,另一端配置于中间隔板440的内部而封闭。

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还具有密封部件445。密封部件445由金属或者树脂形成,被塞入第1注入通路441的配置于中间隔板440的外周的一端,将该一端封闭。

第2注入通路442为盲孔,其一端配置于中间隔板440的外周,另一端配置于中间隔板440的内部而封闭。并且,第2注入通路442沿着直线446形成。直线446与旋转中心线O垂直,且与旋转中心线O相交,即,与旋转轴15相交,且与旋转轴***孔213相交。注入管嵌合部443形成于第2注入通路442的与中间隔板440外部连接的端部。注入管嵌合部443形成为其内径大于第2注入通路442的内径。注入管142的配置于压缩机壳体10内部的一端嵌入注入管嵌合部443。

通过使第2注入通路442沿着直线446形成,注入管142沿着直线446配置。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机壳体10中,通过使注入管142沿着直线446配置,能够使注入管142贯通的注入端口大致垂直地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0的外周面。通过使注入端口大致垂直地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0的外周面,使得能够容易地加工压缩机壳体10。

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与已述的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同样地,通过旋转轴15的旋转来压缩制冷剂。以下,对液态制冷剂的流向进行说明。通过被供给液态制冷剂,注入管142向第2注入通路442供给液态制冷剂。通过从注入管142被供给液态制冷剂,第2注入通路442向第1注入通路441供给液态制冷剂。通过从第2注入通路442被供给液态制冷剂,第1注入通路441向注入孔140b供给液态制冷剂。通过从第1注入通路441被供给液态制冷剂,在由上活塞125T打开上喷射口145时,注入孔140b经由上喷射口145向上压缩室133T内喷射液态制冷剂。并且,通过从第1注入通路441被供给液态制冷剂,在由下活塞125S打开下喷射口146时,注入孔140b经由下喷射口146向下压缩室133S内喷射液态制冷剂。通过向上压缩室133T内及下压缩室133S内喷射液态制冷剂,与已述的实施例1的旋转式压缩机1同样地,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能够正确地降低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温度,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压缩效率。

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效果

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的中间隔板440形成有与第1注入通路441连接的第2注入通路442。压缩部12还具有注入管142。注入管142***第2注入通路442的注入管嵌合部443,从压缩机壳体10的外部对第2注入通路442供给液态制冷剂。第2注入通路442沿着与旋转轴15相交的直线446形成。

上述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使第2注入通路442沿着直线446形成,能够使***第2注入通路442的注入管142大致垂直地***压缩机壳体10。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使注入管142大致垂直地***压缩机壳体10,能够容易地使注入管142贯通的注入端口形成于压缩机壳体10,能够容易地制作压缩机壳体10。

此外,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12还具有密封部件445。密封部件445将第1注入通路441的与中间隔板140的外周面连接的开放端密封。

在上述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使第1注入通路441的开放端密封,能够使得液态制冷剂不会从该开放端泄漏地,正确地从第1注入通路441向注入孔140b供给液态制冷剂。在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正确地向注入孔140b供给液态制冷剂,能够恰当地向上压缩室133T及下压缩室133S喷射液态制冷剂。

另外,在实施例2的旋转式压缩机中,是使第1注入通路441的开放端由密封部件445密封,但在液态制冷剂不会从第1注入通路441的开放端泄漏时,也可以省略密封部件445。例如,在旋转式压缩机中,通过使中间隔板440的外周面中形成第1注入通路441的开放端的部位与压缩机壳体10的内周面紧密贴合地形成,能够使得液态制冷剂不会从开放端泄漏。在旋转式压缩机中,在省略密封部件445的情况下,通过使第1注入通路441沿着直线444形成,也能够将注入孔140b配置于上排出孔190T及下排出孔190S的附近。

另外,在已述的实施例中,注入通路140a及第2注入通路442形成为盲孔,但通过使其沿着不与旋转轴***孔213相交的直线141、444形成,也能够形成为贯通孔。在注入通路140a及第2注入通路442形成为贯通孔时,液态制冷剂流动方向侧的端部被封闭。通过使注入通路140a及第2注入通路442沿着直线141、444形成,即使是在形成为贯通孔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与旋转轴***孔213连通地,正确地将液态制冷剂供给至注入孔140b。此外,注入孔140b是沿着中间隔板140、440的厚度方向(与旋转中心线O平行的方向)将其贯通地设置的,但注入孔140b的中心的轴向并不限定于旋转中心线O的方向。例如,注入孔140b的中心轴也可以是:以向远离上排出孔190T及下排出孔190S的方向喷射液态制冷剂的方式,相对于中间隔板140、440的厚度方向倾斜。

以上对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前述内容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前述的结构要素中,也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所谓等同范围内的要素。并且,前述结构要素可以适当组合。进而,在不脱离实施例的主要内容的范围,可以进行结构要素的各种省略、置换以及变更中的至少一种。

符号说明

1:旋转式压缩机

10:压缩机壳体

12:压缩部

15:旋转轴

121S:下气缸

121T:上气缸

125S:下活塞

125T:上活塞

127S:下叶片

127T:上叶片

130S:下气缸室

130T:上气缸室

131S:下吸入室

131T:上吸入室

133S:下压缩室

133T:上压缩室

136:制冷剂通路

140:中间隔板

140a:注入通路

140b:注入孔

141:直线

142:注入管

144:平面

145:上喷射口

146:下喷射口

147:垂线

148:垂线

160S:下端板

160T:上端板

213:旋转轴***孔

214-1~214-5:多个螺栓孔

215-1~215-2:多个制冷剂通路孔

440:中间隔板

441:第1注入通路

442:第2注入通路

444:直线

445:密封部件

446:直线

24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空心盘/环形结构的冷却塔轴流风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