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文档序号:150703 发布日期:2021-10-26 浏览:34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是由 陈锐 郑礼成 吴延平 于 2021-08-23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公开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所述压缩机包括压缩主体和储液罐,所述压缩主体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压缩主体竖直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径向截面的外径大于所述压缩主体的径向截面的外径。本发明的压缩机能够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储液罐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并且相较于传统的压缩主体与储液罐轴向布置的压缩机,本发明的压缩机还能够减小压缩机的轴向尺寸,以降低压缩机占用的轴向空间。(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The compressor comprises a compression main body and a liquid storage tank, wherein the compression main body extends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liquid storage tank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compression main bod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radial section of the liquid storage tank is larger than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radial section of the compression main body. The compressor can reduce vibration and noise generated by the liquid storage tank in the using process,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ompressor with the compression main body and the liquid storage tank arranged axially, the compressor can also reduce the axial size of the compressor so as to reduce the axial space occupied by the compressor.)

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储液罐设置于压缩机主体的侧面,导致压缩机在使用时产生的噪音较大,并且储液罐有较大振动,还有压缩机的径向尺寸大,因此将储液罐沿压缩机主体的轴向设置于压缩机主体上,但该种设置方式导致压缩机的轴向尺寸大大增加,占用轴向空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压缩机,旨在减小压缩机的轴向尺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压缩机包括压缩主体和储液罐,所述压缩主体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储液罐与所述压缩主体竖直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储液罐的径向截面的外径大于所述压缩主体的径向截面的外径。

可选的,所述储液罐径向截面的外径与所述压缩主体的径向截面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不小于1.05,且不大于1.5。

可选的,所述压缩主体与所述储液罐之间设置有隔热结构。

可选的,所述压缩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分隔件,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一分隔件盖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所述储液罐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分隔件,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二分隔件盖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所述第二分隔件与所述第一分隔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分隔件与所述第二分隔件之间形成隔热腔,所述隔热腔为所述隔热结构。

可选的,所述隔热腔内设有空气或真空设置。

可选的,所述隔热腔与外部空气连通。

可选的,所述储液罐位于所述压缩主体的竖直下方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分隔件的中部朝向所述储液罐方向凸设。

可选的,所述储液罐具有储液腔,所述压缩机还包括压缩组件和吸气管,所述压缩组件设置于所述压缩主体内,所述压缩组件具有压缩腔;所述吸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缩组件,另一端伸入储液腔,以连通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压缩腔。

可选的,所述压缩机还包括回油管,所述回油管一端伸入所述吸气管内,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储液腔底部,所述回油管位于所述储液腔内的部分设置有回油孔。

可选的,所述回油孔靠近所述储液腔的底部设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储液罐与压缩主体轴向布置,通过增大储液罐径向截面的外径,以在储液罐容积不变的情况下,达到减少储液罐高度的目的,从而减小压缩机的轴向尺寸,进而降低压缩机占用的轴向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压缩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压缩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压缩机100,该压缩机100为旋转式压缩机,可以为单缸单排压缩机、单缸双排压缩机、双缸压缩机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压缩机100包括压缩主体10和储液罐20,所述压缩主体10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储液罐20与所述压缩主体10竖直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储液罐20的径向截面的外径大于所述压缩主体10的径向截面的外径。

可以理解的是,传统的压缩机100的储液罐20设置在压缩主体10的侧面,导致压缩机100占用的径向空间大,并且在使用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音。具体地,储液罐20安装于压缩主体10的竖直上方或竖直下方,即储液罐20沿压缩主体10的轴向布置于压缩主体10上,减小了压缩机100的径向尺寸,并且使得储液罐20的中心与压缩主体10的中心位于同一轴线上,以减少在压缩机100的使用过程中储液罐20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储液罐20的径向截面的外轮廓呈圆形设置,压缩主体10的径向截面的外轮廓呈圆形,储液罐20的容积为其径向截面的面积与其高度的乘积。可以理解的是,储液罐20需保证一定的容积,以保证充足的储液量,若仅减小储液罐20的高度,则使储液罐20的容积减小,易导致回液现象,进而导致压缩机100的可靠性降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储液罐20与压缩主体10轴向布置,通过增大储液罐20径向截面的外径,以在储液罐20容积不变的情况下,达到减少储液罐20高度的目的,从而减小压缩机100的轴向尺寸,进而降低压缩机100占用的轴向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储液罐20径向截面的外径与所述压缩主体10的径向截面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不小于1.05,且不大于1.5。具体地,储液罐20径向截面的外径为D,压缩主体10径向截面的外径为d,储液罐20径向截面的外径与压缩主体10的径向截面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为D/d。若D/d小于1.05,在储液罐20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则储液罐20的高度减少的不够多,并不能够有效地降低压缩机100的轴向尺寸,依然占用了较大的轴向空间。若D/d大于1.5,在储液罐20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则储液罐20的径向尺寸增大过多,导致压缩机100整体的径向尺寸偏大,占用过多的径向空间。因此,为保证有效降低压缩机100占用的轴向空间,而又不占用过多的径向空间,储液罐20径向截面的外径与压缩主体10的径向截面的外径之间的比值D/d适宜设置为1.05-1.5。例如但不局限于1.1、1.2、1.3或1.4等。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压缩主体10与所述储液罐20之间设置有隔热结构。具体地,压缩主体10与储液罐20轴向布置,储液罐20内的冷媒易被加热,导致压缩机100的性能下降。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压缩主体10与储液罐20的传热路径上设置隔热结构,以阻隔压缩主体10与储液罐20之间的热量传递,从而防止储液罐20中的冷媒被加热,进而保证压缩机100的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压缩主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一分隔件12,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一分隔件12盖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开口,所述储液罐20包括第二壳体21和第二分隔件22,所述第二壳体21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二分隔件22盖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1的开口,所述第二分隔件22与所述第一分隔件12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分隔件12与所述第二分隔件22之间形成隔热腔30,所述隔热腔30为所述隔热结构。

具体地,第一壳体11包括上盖111和第一筒体112,第一筒体112沿竖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开口,上盖111安装于第一筒体112上端的开口,第一分隔件12安装于第一筒体112下端的开口,上盖111、第一筒体112及第一分隔件12围合形成主体腔13。第二壳体21包括下盖212和第二筒体211,第二筒体211沿竖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开口,下盖212安装于第二筒体211下端的开口,第二分隔件22安装于第二筒体211上端的开口,第二分隔件22、第二筒体211及下盖212围合形成储液腔23。隔热腔30用于阻隔压缩主体10与储液罐20之间的热量传递。可选地,第一分隔件12可以呈弧形板状设置,也可以呈平板状设置;第二分隔件22可以呈弧形板状设置,也可以呈平板状设置,对此不作过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隔热腔30内设有空气或真空设置。具体地,第二分隔件22的周缘朝压缩主体10方向凸设形成支撑凸环,支撑凸环与第一分隔件12连接,第一分隔件12、支撑凸环及第二分隔件22围合形成隔热腔30。空气或者真空都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因此所述隔热腔30内设置有空气或真空设置,能够有效阻隔储液腔23和主体腔13之间的热量传递。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隔热腔30与外部空气连通。具体地,第二分隔件22的周缘朝压缩主体10方向凸设形成多个支撑脚,支撑脚连接第一分隔件12,多个支撑脚之间间隔设置,相邻的支撑脚之间形成连通隔热腔30与外部空气的通道。储液罐20与压缩主体10之间的热量传递主要通过接触传递,储液罐20与压缩主体10之间通过多个支撑脚连接,能够减小储液罐20与压缩主体1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储液罐20与压缩主体10之间设有空气,空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从而有效阻隔储液腔23和主体腔13之间的热量传递。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储液罐20位于所述压缩主体10的竖直下方的一端。具体地,储液罐20径向截面的外径大于压缩主体10径向截面的外径,即储液罐20与平面的接触面积大于压缩主体10与平面的接触面积,则储液罐20获得的支撑效果优于压缩主体10,因此储液罐20设置在压缩主体10竖直下方,能够使压缩机100更加稳定,以减小压缩机100运行时产生的振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分隔件12的中部朝向所述储液罐20方向凸设。具体地,压缩机100还包括压缩组件40,压缩组件40设置于主体腔13内,主体腔13的底部设有储油池14,以向压缩组件40提供润滑油。在本实施例中,储液罐20设置于第一分隔件12的竖直下方,第一分隔件12的中部朝竖直下方凸设,以增大储油池14的容量,从而储存更多的润滑油。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分隔件22的中部朝竖直下方凹设,以与第一分隔件12的中部避空,从而防止第一分隔件12的中部与第二分隔件22的中部接触,导致压缩主体10的热量通过第一分隔件12中部和第二分隔件22中部传递至储液罐2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储液罐20具有储液腔23,所述压缩机100还包括压缩组件40和吸气管50,所述压缩组件40设置于所述压缩主体10内,所述压缩组件40具有压缩腔421;所述吸气管50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缩组件40,另一端伸入储液腔23,以连通所述储液腔23与所述压缩腔421。

具体地,压缩组件40包括泵体组件42和电机组件41,泵体组件42设有压缩腔421,电机组件41与泵体组件42驱动连接;吸气管50一端插设于泵体组件42,并与压缩腔421连通,吸气管5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分隔件12和第二分隔件22,并伸入储液腔23中;上盖111设有与主体腔13连通的排气管70,第二筒体211设有与储液腔23连通的吸入管80。压缩机100工作时,低温低压的冷媒从吸入管80进入至储液腔23中,液态的冷媒则储存在储液腔23中,气态的冷媒则通过吸气管50进入压缩腔421,并在压缩腔421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冷媒,冷媒从压缩腔421中排出至主体腔13内,通过排气管70从压缩主体10中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压缩机100还包括回油管60,所述回油管60一端伸入所述吸气管50内,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储液腔23底部,所述回油管60位于所述储液腔23内的部分设置有回油孔61。

可以理解的是,润滑油用于润滑泵体组件42,但在压缩机100工作时,有少数润滑油会随着冷媒从排气管70排出,并跟随冷媒在冷却系统内流动,又随着冷媒从吸入管80进入储液腔23,因润滑油积存于储液腔23的底部,无法直接通过吸气管50进入压缩腔421,易导致储油池14内的润滑油越来越少,影响压缩机100的可靠性。具体地,回油管60的一端插设于下盖212固定,另一端伸入吸气管50中,吸气管50吸气时,吸气管50内的流速增大,根据伯努利原理,会在回油管60另一端的管口产生负压,以在回油管60另一端的管口与回油孔61之间产生压差,从而将润滑油通过回油孔61吸入至回油管60中,并通过回油管60另一端的管口排出至吸气管50内,进而进入压缩腔421中,最后回到储油池14内。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回油孔61靠近所述储液腔23的底部设置。具体地,润滑油积存于储液腔23的底部,回油孔61靠近下盖212设置,以便于回收润滑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100,该压缩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制冷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制冷设备可以为空调器、冷冻机、冰箱、热泵热水器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压缩机及空调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