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文档序号:1549361 发布日期:2020-01-17 浏览: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导光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Light guide plat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是由 孙吉星 王馨蕊 关晓阳 于 2019-09-04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具有相对设置且平行的两个出光面,以及与所述两个出光面相交的至少一个入光面;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非入光侧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导光板本体为一体结构,且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两个出光面中每个出光面的出光侧的部分配置为安装光学膜片组和显示面板。(A light guide plate compris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comprises a light guide plate body and a light guide plate body, wherein the light guide plate body is provided with two light emitting surfaces which are oppositely arranged and parallel, and at least one light incident surface which is intersected with the two light emitting surfaces; and the installation part is positioned on the non-light-inciden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body, the installation part and the light guide plate body are of an integrated structure, and the part of the installation part, positioned on the light-emitting side of each light-emitting surface in the two light-emitting surfaces, is configured to be provided with an optical film group and a display panel.)

导光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双面显示装置被广泛应用在通讯行业、金融行业以及交通行业等设置有窗口服务的行业中,以便向用户提供人性化的视觉体验,并满足用户对多元化显示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具有相对设置且平行的两个出光面,以及与所述两个出光面相交的至少一个入光面;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非入光侧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导光板本体为一体结构,且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两个出光面中每个出光面的出光侧的部分配置为安装光学膜片组和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每个出光面的出光侧的至少一个承载台,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的背离所述出光面的表面配置为承载对应的所述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的朝向所述出光面的表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配置为安装对应的所述光学膜片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中设有轴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至少一个通孔配置为供对应的固定件穿过,以对安装于所述间隔内的所述光学膜片组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还包括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的背离所述出光面的表面上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外,且所述限位部配置为限制对应的所述显示面板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的至少部分方向上的位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安装部具有背离所述导光板本体的至少一个第一端面。所述至少一个支撑部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端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具有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正对的出光区;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出光区之外的外表面设置有的遮光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的材料包括透光率小于或等于10%的油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设置有所述遮光层的表面为磨砂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网点导光板本体或纳米导光板本体。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导光板;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内的两个光学膜片组,所述两个光学膜片组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两个出光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每个出光面的出光侧的至少一个承载台,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的朝向所述出光面的表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具有间隔,所述两个光学膜片组中的每个光学膜片组插装在所述间隔内;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中设有轴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通孔中每个通孔匹配设置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对应的所述光学膜片组接触,并将所述光学膜片组固定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出光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至少一个入光面相对设置的背光源。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部内且位于每个所述光学膜片组的背离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一侧的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每个出光面的出光侧的至少一个承载台。所述两个显示面板中的每个显示面板固定于对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的背离所述出光面的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一基座。所述基座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一个入光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基座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表面上设有背光源容置槽,所述背光源容置槽内设置有所述背光模组的一背光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平行于所述出光面方向上的两侧表面上分别设有一电路板容置槽。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每个所述电路板容置槽内的一电路板,每个所述电路板与对应的一显示面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两个封装盖板,所述两个封装盖板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电路板的背离所述电路板容置槽的槽底的一侧;每个所述电路板在所述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封装盖板在所述出光面上的正投影内。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一些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导光板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导光板本体的光路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导光板本体的光路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一种固定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固定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显示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14所示的显示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图17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能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双面显示装置中的双面显示模组多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搭载两块液晶面板的结构。该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子背光模组,其中,每个子背光模组至少包括层叠设置一灯板和一光学膜片组。并且,上述两个子背光模组之间还设置有配置为对两灯板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由此,相关技术中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及其双面显示模组均具有较大的厚度和较差的组装性。

基于此,请参阅图1~图5以及图12,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100,该导光板100包括导光板本体11,该导光板本体11具有相对设置且平行的两个出光面A1,以及与所述两个出光面A1相交的至少一个入光面A2。导光板100还包括位于导光板本体11的非入光侧的安装部12,安装部12与导光板本体11为一体结构,且该安装部12位于所述两个出光面A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部分配置为安装光学膜片组21和显示面板31。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导光板本体11采用热塑性的透光材料制作形成,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或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ethyl methacrylate-styrene copolymer,简称MS)中的至少一种制作形成。由于安装部12与导光板本体11为一体结构,因此安装部12与导光板本体11的制作材料相同。此外,上述包括安装部12与导光板本体11的导光板100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制作形成,不仅方便于制作,还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及较低的生产成本。

上述导光板本体11配置为使入射至其内的光线分别穿过其两个出光面A1以实现双面出光,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其结构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6,导光板本体11为网点导光板本体,该网点导光板本体的每个出光面A1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微结构,例如凹点、微孔或微槽等。网点导光板本体中的各微结构一般采用激光刻蚀的方式形成。各微结构对照射至其上的光线进行漫反射和折射,能够确保网点导光板本体稳定且均匀的出光,并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

在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7,导光板本体11为纳米导光板本体,该纳米导光板本体的内部均匀分散有多个纳米粒子,例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或聚苯乙烯树脂纳米粒子等。各纳米粒子对照射至其上的光线进行散射,能够增加光的转换率,以确保纳米导光板本体具有较高的出光均匀性以及较好的导光效果。

导光板本体11作为背光源与显示面板31之间的光传播媒介,导光板本体11还具有与上述两个出光面A1相交的至少一个入光面A2。此处,导光板本体11的入光面A2为其配置为与对应的背光源相对的表面。由于导光板本体11的入光面A2与其两个出光面A1呈相交设置,且两个显示面板分别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中对应出光面A1的出光侧,因此,上述导光板本体11为侧入光式导光,其对应的导光板100为侧入光式导光板。

导光板本体11的非入光侧指的是导光板本体11中非入光面所在的一侧。以下,引入内端面B1,以对安装部12与导光板本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示意性说明。此处,内端面B1为虚拟表面,也即该内端面B1为不可见表面。内端面B1为安装部12的配置为与导光板本体11一体连接的表面,内端面B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与导光板本体11的实际结构(例如其入光面A2的数量)相关。

示例性的,安装部12的任一内端面B1与导光板本体11的两个出光面A1相交,且与导光板本体11的入光面A2分别位于不同的平面。这也就是说,安装部12和背光源均位于导光板本体11的旁侧,安装部12的存在不会对后续背光源的安装造成实体干涉,也不会影响导光板本体11的出光,有效提高了导光板本体11旁侧的空间利用率。

上述安装部12的位于导光板本体11的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部分,是指安装部12沿垂直于出光面A1方向上存在的位于内端面B1以外的部分;该部分配置为安装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和显示面板31,其结构可以根据光学膜片组21和显示面板31的结构匹配设置,以能实现对应光学膜片组21和显示面板31安装为准。

此外,导光板本体1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例如导光板本体11按照对应显示面板31的显示区的形状设计。

示例性的,导光板本体11采用如图1中所示的长方体结构,该长方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为其出光面A1,该长方体的位于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四个侧表面(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入光面A2,且所述四个侧表面中除入光面A2以外的其他侧表面为导光板本体11与安装部12对接的表面,也即与安装部12的内端面B1相对设置。此处,相应的,导光板本体11的入光面A2与其两个出光面A1相垂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导光板本体11的前侧面为入光面A2。安装部12的内端面B1为三个,且与导光板本体11的左侧面、后侧面及右侧面一一相对。如此,安装部12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1的左、后、右三侧。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导光板本体1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为入光面A2。安装部12的内端面B1为两个,两个内端面B1分别与导光板本体11的左侧面及右侧面一一相对且并不相连。如此,安装部12包括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1的左、右两侧的两个子部。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11和安装部12为一体结构,使得由导光板本体11和安装部12构成的导光板11结构简单,方便制作。这样在将光学膜片组21和显示面板31直接安装于安装部12位于导光板本体11的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对应部分上之后,便可以完成配置为双面显示的显示模组300的组装。从而无需额外设置背板、胶框等部件来对导光板100、光学膜片组21和显示面板31进行安装固定,也省去了对安装部12与导光板本体11进行安装固定的工艺。

如此,利用上述导光板,能够提供结构简单且便于实现双面显示的背光模组200以及显示模组300,不仅有利于提高该背光模组200以及显示模组300的组装性,还可以有效减小该背光模组200以及显示模组300的厚度,以实现显示模组300的超薄化。

在将上述导光板100应用到显示模组300中以实现双面显示的情况下,安装部12的结构与光学膜片组21以及显示面板31的结构对应匹配。请参阅图12,在显示模组300中,光学膜片组21通常位于导光板本体11的出光面A1的出光侧,显示面板31通常位于光学膜片组21的远离导光板本体11的一侧。这样经导光板本体11中每个出光面A1射出的光线便可以依次穿过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和显示面板31,从而实现双面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12,安装部12包括位于导光板本体11的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至少一个承载台121,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121的背离出光面A1的表面B3配置为承载对应的显示面板31。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121的朝向出光面A1的表面B4与出光面A1之间具有间隔122,该间隔122配置为安装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如此,利用上述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1的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至少一个承载台121,便可直接完成对应光学膜片组21和显示面板31安装,其操作简单且组装性较高。

请继续参阅图1~图3,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121中的每个承载台121是指安装部12中沿平行于对应的出光面A1且靠近出光面A1的方向上伸出的凸台,该凸台与导光板本体11中对应出光面A1之间的间隔122构成安装槽,以插装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上述间隔122的高度(也即对应承载台121的朝向出光面A1的表面B4与出光面A1之间的距离)与光学膜片组21的厚度相关,以能实现光学膜片组21在对应间隔122内的插装为准。

此处,承载台121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安装部12包括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一个承载台121,该承载台121对应导光板本体11的边缘设置。基于每个显示面板31具有位于显示区内的部分和位于环绕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内的部分,每个显示面板31的被承载部分通常为其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部分,因此,该承载台12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显示面板31的显示区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外。这样可以避免承载台121对对应的显示面板31的位于显示区内的部分形成遮挡,进而避免影响对应的显示面板31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安装部12包括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多个承载台121,该多个承载台121对应导光板本体11的边缘均匀设置,且该多个承载台121的背离出光面A1的表面B3位于同一平面,方便于利用该多个承载台121的背离出光面A1的表面B3对显示面板31进行稳定的承载,从而完成显示面板31的安装。如此,显示面板31的安装操作简单,能够提高对应显示模组300的组装性。此外,该多个承载台12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显示面板31的显示区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外。

在将上述导光板100应用到显示模组300中以实现双面显示的情况下,若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两侧的光学膜片组21结构相同,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两侧的显示面板31结构相同,则安装部12采用以导光板本体11为中心对称设置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导光板100的通用性。此外,安装部12采用如上结构,也即安装部12呈“E”字型围设在导光板本体11的旁侧,能够使得包括安装部12和导光板本体11在内的导光板100具有较强的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这样在将该导光板100应用到显示模组300中之后,有利于提高显示模组300的结构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5,安装部12具有至少一个第一端面B2,其中,第一端面B2与内端面B1一一对应,每个第一端面B2位于对应的内端面B1的背离导光板本体11的一侧。导光板100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13,该至少一个支撑部13设置在安装部12的至少一个第一端面B2上。

此处,第一端面B2为安装部12的背离导光板本体11的端面,其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与导光板本体11的实际结构(例如其入光面A2的数量)相关。支撑部13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端面B2的数量选择设置。示例性的,安装部12的每个第一端面B2上设置有一个支撑部13。各支撑部13能够向安装部12提供支撑,从而有效增强导光板100的刚度,也即导光板100抵抗变形的能力,进而提高显示模组300的结构刚度。

上述支撑部13通常采用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的金属材料,例如合金钢或镀锌钢,制作形成。支撑部13的结构及其和安装部12之间的连接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即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支撑部13为金属板、金属条或金属杆。

示例性的,支撑部13和安装部12之间的连接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在一些示例中,支撑部13与安装部12焊接。在另一些示例中,支撑部13与安装部12粘接,例如通过聚氨酯热熔胶(Polyurethane Reactive,简称PUR粘接。在又一些示例中,支撑部13和安装部12之间采用螺纹连接。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组21可以采用插装的方式安装在对应的间隔122内。请继续参阅图1~图3,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至少一个承载台121中设有轴线垂直于出光面A1的至少一个通孔14。所述至少一个通孔14中的每个通孔14配置为供对应的固定件22穿过,以利用固定件22对安装于对应间隔122内的光学膜片组21进行固定。每个通孔14的轴线垂直于出光面A1,能够使得穿过每个通孔14的固定件22与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面接触,例如,固定件22的穿过对应通孔14的端部表面与对应光学膜片组21的出光面接触,或固定件22的靠近对应光学膜片组21的侧面与对应光学膜片组21的侧面匹配接触。从而将该光学膜片组21较为稳定的固定在对应的间隔122内,能够有效防止光学膜片组21相对导光板本体11发生晃动或移动。

此处,通孔14的数量、结构及其设置位置,与对应安装部12的结构、对应固定件22的结构以及对应固定件22固定光学膜片组21的方式相关。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即可。

在一些示例中,通孔14的数量为多个,该多个通孔14均匀的分布在对应的承载台121上,且该多个通孔14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内。此处,通孔14采用螺纹孔,固定件22采用端面为平面的螺纹紧固件,这样固定件22穿过对应通孔14的端部与对应的光学模片组21相抵,能够在拧紧其的状态下使得光学膜片组21紧贴在导光板本体11上,从而实现光学膜片组21的固定。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导光板本体11的前侧面为入光面A2,安装部12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1的左、后、右三侧。这样在将光学膜片组21插装在对应的间隔122内之后,安装部12位于该间隔122内的表面能够对光学膜片组21进行左、后、右三侧的限位,导光板本体11和对应的承载台121能够对光学膜片组21进行上、下两侧的限位。如此,在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121上设置两个通孔14,该两个通孔14分别位于对应承载台121的靠近入光面A2的端部,且该两个通孔14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相切或部分交叠,便可以利用穿过该两个通孔14的固定件22对光学膜片组21进行其前侧的限位,例如图8所示,从而完成光学膜片组21的安装固定。

此处,穿过该两个通孔14的固定件22对光学膜片组21的限位为接触限位,包括平面接触限位或曲面接触限位。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8和图9,通孔14为光孔,对应的固定件22为圆柱销,光学膜片组21前侧的部分表面匹配固定件22的形状设置。也即,光学膜片组21的与通孔14对应的边缘部分呈半圆柱状凹槽设置,固定件22的穿过对应通孔14的部分与该半圆柱状凹槽贴合,固定件22对光学膜片组21的限位为曲面接触限位。

在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1,光学膜片组21前侧的侧表面平整设置,通孔14为光孔,对应的固定件22为专用销,也即固定件22的配置为位于通孔14内的部分与通孔14间隙配合,固定件22的配置为与光学膜片组21接触的部分匹配光学膜片组21的形状设置。如图11所示,固定件22的配置为与光学膜片组21接触的部分为平面,固定件22的穿过对应通孔14的部分与光学膜片组21前侧的侧表面贴合,固定件22对光学膜片组21的限位为平面接触限位。

当然,固定件22对光学膜片组21的固定并不仅限于上述一些示例,能够对光学膜片组21进行固定的其他方式也均可适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使用即可。

此外,示例的,上述每个通孔14采用沉头孔结构,能够使得对应固定件22的远离出光面A1的端部位于通孔14内,从而确保设有通孔14的承载台121不会因固定件22的存在而无法与显示面板31保持平面接触,以避免出现显示面板31安装不平齐的问题。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1能够安装在对应承载台121的背离导光板本体11的表面上,显示面板31与对应的承载台121粘接固定,能够防止显示面板31从承载台121上脱落。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5,在位于导光板本体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至少一个承载台121上设置粘接部15,例如双面胶带,能够利用该粘接部15有效粘接承载台121和对应的显示面板31。

在一些示例中,粘接部15采用双面泡棉胶带,不仅能够服帖粘接承载台121和对应的显示面板31,还能够适度缓冲显示面板31的受力。此外,基于承载台121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显示面板31的显示区在导光板本体11上的正投影外,可选的,粘接部15采用黑色的双面泡棉胶带。

当然,粘接部15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上述一些示例。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以其能够实现承载台121和对应的显示面板31之间的粘接固定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图5,安装部12还包括位于导光板本体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至少一个承载台121上的限位部123,该限位部123位于所述至少一个承载台121的背离导光板本体11的出光面A1的表面上,且该限位部123在所述出光面A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显示面板31在所述出光面A1上的正投影外,该限位部123配置为限制对应的显示面板31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A1的至少部分方向上的位移。

示例性的,限位部123包括多个挡板或挡块,该多个挡板或挡块与对应显示面板31在至少两个方向上的侧表面(此处,侧表面为显示面板31垂直于所述出光面A1的表面)面接触,能够限制显示面板31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A1的至少两个方向上的位移。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1~图2,安装部12包括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呈U形的一个限位部123,该限位部123设置在对应的至少一个承载台121的边缘。这样在将每个显示面板31插装到对应的承载台121上后,可以利用对应的呈U形的限位部123限制显示面板31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A1的至少部分方向上的位移,其中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A1的至少部分方向,例如包括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A1向左的方向、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A1向右的方向以及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A1向后的方向等。

在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3,安装部12包括位于导光板本体11中每个出光面A1的出光侧的呈U形的两个限位部123,该两个限位部123中的每个设置在对应的承载台121的边缘,且相对设置。这样在将每个显示面板31安装到对应的承载台121上后,可以利用对应的两个限位部123限制显示面板31沿平行于所述出光面A1的全部方向上的位移。

上述挡板或挡块的结构及数量,可以根据承载台121以及显示面板31的结构选择设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限位部123与对应的承载台121为一体结构,能够一体成型,方便制作。

需要补充的是,以承载台121的背离导光板本体11的表面为基准面,限位部123的高度(也即其沿垂直于基准面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对应显示面板31的厚度。如此,限位部123还能对对应显示面板31的边缘部分进行保护,以防止该显示面板31的边缘部分因外力作用而受损,例如后续待组装部件对显示面板31的挤压等。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在对应限位部123的辅助限位下,每个显示面板31能够利用对应的粘接部15较为精确的固定在对应的承载台121上,以确保每个显示面板31的显示区与导光板100的有效的出光区正对,也即使得导光板100的出光区与显示面板31的显示区在导光板100上的正投影区域重叠,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1的安装精度。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100采用热塑性的透光材料制作成型,也即导光板100整体能够透光。请参阅图4,导光板100还包括遮光层16,该遮光层16设置在导光板100的位于出光区之外的外表面上。

可选的,导光板100的出光区为导光板本体11中出光面A1沿其垂直方向的投射区域。导光板100位于出光区之外的外表面,为安装部12的裸露表面,包括第一端面B2、每个承载台121的外表面以及每个限位部124的外表面等。

在一些示例中,遮光层16采用透光率小于或等于10%的油墨制作形成,例如黑色油墨。这样通过遮喷或者浸涂的方式,可以将所述油墨有效涂覆在安装部12的外表面,形成遮光层16,以避免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1内的光线从安装部12所在的旁侧出射,也即使得导光板100具有防漏光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导光板100的出光效率。

当然,遮光层16的制作材料并不仅限于上述油墨,能够通过涂覆方式形成在安装部12外表面且具有遮光性能的材料均可适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在一些示例中,导光板100的设置有遮光层16的表面为磨砂表面。这也就是说,对导光板100的位于出光区之外的外表面进行了磨砂处理,这样可以增加其表面粗糙度,从而提高遮光层16的表面附着力,以避免遮光层16剥离或脱落。

请参阅图8,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200。该背光模组200包括如上述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100,以及安装在安装部12内的两个光学膜片组21,该两个光学膜片组21分别位于导光板本体11的两个出光侧。

上述两个光学膜片组21安装在安装部12内,是指两个光学膜片组21中的每个光学膜片组21插装在安装部12的对应安装槽内,也即导光板本体11与对应承载台121之间的间隔122内。

此处,光学膜片组21通常包括扩散片、棱镜片或增亮片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膜片。当然,光学膜片组21的结构也不仅限于此,能够对导光板100的出射光线进行扩散、增亮或偏振等光学处理的膜片均可适用。并且,在光学膜片组21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光学膜片的情况下,各光学膜片的排列顺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即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示例性的,每个光学膜片组21包括沿远离对应出光面A1的方向上层叠设置的扩散片、棱镜片和增亮片。

请继续参阅图8,上述背光模组200还包括与导光板本体11的至少一个入光面A2相对设置的背光源23。在一些示例中,背光源23的数量与导光板本体11中入光面A2的数量相同,背光源23与入光面A2一一对应。此外,背光源23采用点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或线光源(例如灯条),均可。背光源23与导光板本体11中对应的入光面A2直接固定(例如粘接)或间接固定(例如通过固定座固定连接),均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背光源23的出射光线在穿过对应的入光面A2进入导光板本体11内部后,可以经由导光板本体11两侧的出光面A1、以及与每一出光面A1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传播出去,以实现背光模组200的双面出光。

请参阅图8~图11,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至少两个固定件22,所述至少两个固定件22与安装部12中设置于各承载台121上的通孔14一一对应。每个固定件22与对应通孔14匹配设置,且每个固定件22的穿过对应通孔14的部分与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接触,能够将该光学膜片组21固定在导光板本体11的对应出光侧。固定件22的结构以及固定件22对光学膜片组21的固定方式,可参照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实施,此处不再详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将两个光学膜片组21分别插装在导光板100的安装部12中对应的间隔122内,即可完成背光模组200的组装,有效提高了背光模组200的组装性。而且,背光模组200采用此种组装方式,无需再额外设置背板、胶框等部件便可实现双面出光,还能有效减小背光模组200的厚度。此外,背光模组200中的导光板100具有的优势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100的优势相同,上述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100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该背光模组200也能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12,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300。该显示模组300包括上述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以及安装在安装部12内且位于每个光学膜片组21的背离导光板本体11的一侧的显示面板31。该显示模组300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上述显示面板31在安装部12中的安装方式,可参照前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实施,此处不再详述。

请参阅图13~图16,显示模组300还包括一基座32。该基座32与导光板本体11中的一个入光面A2相对设置,且该基座32与所述入光面A2相对的表面上设有背光源容置槽321。背光源容置槽321内设置有背光模组200的背光源23。

示例性的,基座32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形成,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能够为显示模组300提供主体支撑。

示例性的,背光源容置槽321采用U型槽,U型槽的槽口与对应的入光面A2相对。背光源23采用灯条。这样将灯条安装在对应的U型槽内,可以利用U型槽对灯条进行定位,从而确保背光源23具有较高的安装精度。

请继续参阅图13~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32的平行于导光板本体11中出光面A1的两侧表面上分别设有一电路板容置槽322。显示模组300还包括设置于每个电路板容置槽322内的一电路板33,每个电路板33与对应的一显示面板31电连接。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在基座32的不同表面上分别设置背光源容置槽321和电路板容置槽322,能够将对应的背光源23和电路板33集成在基座32中,有效提高基座32的空间利用率,从而简化显示模组400的结构,有利于实现显示模组400的超薄化。此外,在一些示例中,基座32为铝挤结构件,也即基座32通过铝挤成型工艺制作成型,具有较高的成型精度以及生产效率,便于量产。

请继续参阅图13~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组300还包括两个封装盖板34。所述两个封装盖板34设置于基座32上且分别位于对应的电路板33的背离电路板容置槽322的槽底的一侧。每个电路板33在导光板本体11中对应出光面A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封装盖板34在所述出光面A1上的正投影内。

可选的,每个封装盖板34与基座32之间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即可。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在基座32上设置封装盖板34,不仅可以利用封装盖板34封装保护对应的电路板33,还能够利用封装盖板34以及基座32彼此间的配合,有效提高显示模组300在垂直于导光板本体11中出光面A1方向上的抗形变能力(也即结构刚度)。此外,显示模组300采用如上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结构,显示模组300具有较高的结构集成度和空间占用率,能够实现显示模组300的超薄化。

在一些示例中,封装盖板34配置为封装对应的电路板33,封装盖板34的结构匹配电路板33的结构以及电路板33与对应显示面板31之间的电连接方式设置。

例如,每个电路板33通过覆晶薄膜330(Chip On Flex,or,Chip On Film,简称COF)与对应的显示面板31电连接,每个电路板33及其电连接的覆晶薄膜330在导光板本体11中对应出光面A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封装盖板34在所述出光面A1上的正投影内。

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13~图15,封装盖板34的靠近电路板33的表面上设置多个凸部,覆晶薄膜330包括与所述多个凸部一一对应的多个开口。这样封装盖板34的各凸部穿过覆晶薄膜330中对应的开口,并与对应的光学膜片组21接触(例如图13中所示),能够使得封装盖板34对覆晶薄膜330以及背光模组200提供良好的支撑。

此外,在封装盖板34的平行于导光板本体11中出光面A1的表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加强筋,可以进一步提高封装盖板34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显示模组300的结构强度。显示模组300整体的结构强度由基座32、封装盖板34、显示面板31以及导光板100等共同提供。

请参阅图17,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400。该显示装置400包括如上述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300。该显示装置400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300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0为双面显示屏或数码相框等具有双面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23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带透镜的光纤的制造方法、以及切断装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