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绕线轮

文档序号:1550120 发布日期:2020-01-21 浏览:3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双轴承绕线轮 (Dual-bearing reel ) 是由 新妻翔 于 2019-07-12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发明的双轴承绕线轮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与罩的组装、分解,在操作位置,遮盖罩的紧固部件而使其无法卸下。卷线筒支承部(15)能装卸地结合于绕线轮主体(11)的开口(22)侧,将卷线筒的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罩(18)以能够在接近并覆盖卷线筒支承部(15)的接近位置与沿卷线筒的轴向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退的方式被支承于卷线筒支承部(15)。锁定部件(38)能够将罩(18)保持在接近位置。第一连结部(41)与第二连结部(42)以下述方式将罩(18)支承于卷线筒支承部(15):在分离位置,罩(18)能够向从覆盖卷线筒支承部(15)的被覆位置朝向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15)的装卸操作的操作位置的第一方向、与其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开放位置摆动。在操作位置,罩(18)覆盖将第一连结部(41)紧固在卷线筒支承部(15)的螺纹件(47),在开放位置露出螺纹件(47)。(The dual-bearing reel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assemble and disassemble the spool support part and the cover, and in the operation position, the fastening part of the cover is covered and can not be detached. The spool support part (15) is detachably coupled to the opening (22) side of the reel unit (11) and rotatably supports the shaft of the spool. The cover (18) is supported by the spool support section (15) so as to be able to advance and retreat between an approaching position where the cover approaches and covers the spool support section (15) and a separating position where the cover separates from the spool in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spool. The locking member (38) is capable of holding the cover (18) in the approximated position. The first connecting portion (41)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ortion (42) support the cover (18) on the spool support portion (15) in the following manner: in the separation position, the cover (18) can swing to an opening position in a first direction from a covering position covering the spool support part (15) to an operation position where the spool support part (15) can be attached and detached and in a second direction opposite to the first direction. In the operation position, the cover (18) covers the screw (47) that fastens the first connecting portion (41) to the spool support portion (15), and in the open position, the screw (47) is exposed.)

双轴承绕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主体装卸卷线筒侧的罩能够开闭的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能够容易地将从主体装卸卷线筒侧的罩开放。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双轴承绕线轮中,罩开闭构造卡合于卷线筒支承部及第一侧罩部,设定第一侧罩部的开闭状态。在第一侧罩部与罩开闭构造之间配置有施力部件,对第一侧罩部施力而使其能够开放。通过第一侧罩部及罩开闭构造的任一个卡合于第一侧罩部及罩开闭构造的任意另一个,第一侧罩部止转。

专利文献2的双轴承绕线轮中,框架的形状实质上为圆形。卷线筒支承部安装在框架的内部。卷线筒支承部将卷线筒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侧罩能配置在框架的开口部。罩开闭部在框架的内部配置在卷线筒与第一侧罩之间。罩开闭部卡合于卷线筒支承部以及第一侧罩,能够开闭第一侧罩。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0539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5-0539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双轴承绕线轮中,从主体装卸卷线筒侧的罩被支承为能够以从卷线筒中心轴分离的位置为支点而在覆盖卷线筒支承部的装卸单元的关闭位置和能够用手操作装卸单元的操作位置之间摆动。罩支承于卷线筒支承部,能够与卷线筒支承部一起从主体卸下。罩能够从覆盖装卸单元的位置向装卸单元的操作位置的方向摆动,但无法朝向相反方向转动。在罩的操作位置,能够装卸将罩向卷线筒支承部安装的紧固部件,以便能够进行卷线筒支承部的组装分解。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使罩位于操作位置的状态下能看见卷线筒支承部的紧固部件,所以有可能使用者不慎将紧固部件卸下而将罩从卷线筒支承部取下。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与罩的组装、分解,且在通常的操作位置遮盖安装罩的紧固部件而使其无法卸下。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具备:卷线筒,供钓线卷绕;绕线轮主体,将卷线筒支承为能够旋转,形成有沿卷线筒的旋转轴的方向卷线筒能够通过的开口;卷线筒支承部,能装卸地结合于绕线轮主体的开口侧,且将卷线筒的轴在开口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罩,在开口侧的绕线轮主体的外侧,以能够在接近位置和分离之间进退的方式被支承于卷线筒支承部,所述接近位置与结合于绕线轮主体的卷线筒支承部接近而覆盖并关闭卷线筒支承部,所述分离位置从卷线筒支承部沿卷线筒的轴向分离;锁定部件,在罩位于接近位置的状态下卡合于罩,能够将罩保持于接近位置;以及罩支承部,将罩支承于卷线筒支承部,使得在罩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罩能够绕着从卷线筒支承部的中心分离且与罩的主面相交的支承轴,向从覆盖卷线筒支承部的被覆位置朝向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的装卸操作的操作位置的第一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开放位置摆动。在操作位置,罩覆盖将罩支承部向卷线筒支承部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件,在开放位置,露出紧固部件。

优选双轴承绕线轮具备抑制部,该抑制部对罩从被覆位置向开放位置的摆动提供阻力。

优选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对罩从接近位置向分离位置施力。

优选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在罩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对罩向第一方向施力。

优选或者双轴承绕线轮具备:螺旋弹簧,对罩从接近位置向分离位置施力;以及扭力弹簧,在罩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对罩朝向第一方向施力;且螺旋弹簧与扭力弹簧一体地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罩支承部将罩支承于卷线筒支承部,使得罩能够向从覆盖卷线筒支承部的被覆位置向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的装卸操作的操作位置的第一方向、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开放位置摆动,在操作位置,罩覆盖将罩支承部向卷线筒支承部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件,在开放位置,紧固部件露出,因此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与罩的组装、分解,且在通常的操作位置遮盖将罩安装的紧固部件而使其无法卸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将罩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装卸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7A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7B是罩位于分离位置时的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9A是实施方式2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9B是实施方式2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罩位于分离位置时的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施力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施力部件的作用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双轴承绕线轮

11 绕线轮主体

14 卷线筒

15 卷线筒支承部

17 框架

18 罩

19 装卸部

19a 圆环部

19b 操作柄

19c 卡口突起

22 开口

28a 卡止部

28b 支承部

35d 突起

37 施力部件

37a 螺旋弹簧(扭力弹簧)

37b 第一卡止部(扭力弹簧)

37c 第二卡止部(扭力弹簧)

38 锁定部件

38a 圆环部

38b 操作柄

38c 切口部

39 长孔部

39a 第一孔部

39b 第二孔部

39c 边缘

41 第一连结部

41a 孔

41b 螺纹孔

41c 孔

41d 卡止孔

42 第二连结部

42a 头部

42b 轴部

42c 末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图中,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主视图。图1是将双轴承绕线轮10安装于钓竿时从钓竿的后端侧观察的图。双轴承绕线轮10具备:安装于钓竿的绕线轮主体1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1且供钓线卷绕的卷线筒14、使卷线筒14旋转的把手12、用来调节抛投控制机构的阻力操作部23、以及用于调整曳力的星形曳力器13。

绕线轮主体11包含框架17,该框架17包含第一侧板17a、第二侧板17b、连结部17c以及钓竿安装部17d。绕线轮主体11包含框架17的装卸卷线筒14侧的罩18以及覆盖把手12侧的驱动机构收纳部16。卷线筒14具有供钓线卷绕的卷线主体部14a以及在卷线主体部14a的两端形成为大直径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凸缘部14b及第二凸缘部14c。第一凸缘部14b设置在与把手12相反一侧,第二凸缘部14c设置在把手12侧。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剖视图。在卷线筒14的卷线主体部14a的内周侧,形成有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着卷线筒轴26的筒状的安装部14d。安装部14d经由圆板状的连结部14e而与卷线主体部14a一体地形成。卷线筒轴26由第一侧板17a侧的第一轴承25a以及配置在驱动机构收纳部16的设置有阻力操作部23的轮毂部的第二轴承25b支承为旋转自如。

框架17的第一侧板17a具有第一侧板主体27a以及一体地形成在第一侧板主体27a外周的筒状部27b。在第一侧板主体27a上形成有开口22。开口22为卷线筒14能够沿轴向通过。在筒状部27b的内周侧,配置有卷线筒支承部15以及罩18。卷线筒支承部15以覆盖开口22的方式能装卸地结合于第一侧板主体27a。卷线筒支承部15保持第一轴承25a。

在第一侧板17a的筒状部27b上配置有用来抑制抛投时的反冲力的卷线筒制动装置20。卷线筒制动装置20根据卷线筒14的旋转而对卷线筒14进行制动。卷线筒制动装置20包含旋转部件20a、多个刹车蹄片20b以及刹车鼓20c。旋转部件20a能够一体旋转地安装于卷线筒轴26。多个刹车蹄片20b分别能够摆动地安装于旋转部件20a。

刹车鼓20c相对于卷线筒支承部15以不旋转的方式保持。刹车鼓20c能够向接近卷线筒14的方向或背离卷线筒14的方向移动,卷线筒支承部15在该位置保持刹车鼓20c。

如果旋转部件20a与卷线筒14一起旋转,则刹车蹄片20b借助离心力而摆动。于是,刹车蹄片20b接触于刹车鼓20c,卷线筒14的旋转被制动。可借助刹车鼓20c的位置而使将卷线筒14制动的时机与制动力变化。

在第二侧板17b上安装有驱动机构收纳部16。在第二侧板17b与驱动机构收纳部16之间,配置有用来调节卷线筒14旋转时的阻力的抛投控制机构21。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将罩去除后的立体图。图3表示第一侧板17a侧。在筒状部27b的内周部,配置有卷线筒支承部15、装卸部19以及锁定部件38。装卸部19及锁定部件38形成为圆环状,且可摆动地与形成于卷线筒支承部15的圆筒状的刹车收纳部35b的外周嵌合。形成于装卸部19的操作柄19b配置于形成在锁定部件38外周的切口部38c。装卸部19在外周形成有卡口突起,与形成于第一侧板17a的卡口槽卡合而构成卡口构造。通过操作形成于装卸部19的操作柄19b而使装卸部19摆动,能够将卷线筒支承部15相对于第一侧板17a进行装卸。

在卷线筒支承部15上,利用螺纹件47固定有用于连结罩18的第一连结部41。在第一连结部41上形成有可供第二连结部42滑动的孔41a、供螺纹件47穿过的螺纹孔41b以及用于止转的孔41c。卷线筒支承部15的突起嵌合于孔41c,第一连结部41相对于卷线筒支承部15被止转。嵌合于孔41a的第二连结部42为带台阶圆柱状,且在末端固定着罩18。

第二连结部42可滑动地嵌合于孔41a,在第二连结部42的末端固定有罩18。如图2所示,罩18在开口22侧的绕线轮主体11的外侧,以能够在接近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进退的方式被支承于卷线筒支承部15,所述接近位置与结合于第一侧板17a的卷线筒支承部15接近而覆盖并关闭卷线筒支承部15,所述分离位置从卷线筒支承部15沿卷线筒14的轴向分离。锁定部件38能够在将罩18保持于接近位置的锁定位置与令罩18能够进退的解除位置之间摆动。

第二连结部42能够在第一连结部41的孔41a中旋转,所以罩18在分离位置能够以第二连结部42为支点摆动。罩18在接近位置嵌入至第一侧板17a的筒状部27b,所以绕着第二连结部42的摆动受到妨碍。

在卷线筒支承部15上形成有限制罩18的摆动范围的突起35d。另外,在卷线筒支承部15上支承有调节刹车鼓20c的位置的制动调节部118,且形成有用来接近刹车蹄片20b的窗部115。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装卸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卷线筒支承部15具有刹车收纳部35b、凸边部35c以及用来收纳第一轴承25a的轴承收纳部35e。在刹车收纳部35b中收纳刹车凸轮20d以及刹车蹄片20b。在刹车收纳部35b上形成有用来设定刹车蹄片20b的窗部115。刹车蹄片20b通过该窗部115而被设定成可摆动或无法摆动。

凸边部35c一体形成于刹车收纳部35b的外周。在刹车收纳部35b上形成有图3所示的突起35d。轴承收纳部35e以从刹车收纳部35b向沿着卷线筒轴26的方向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卷线筒支承部15的内周部。卷线筒支承部15经由收纳在轴承收纳部35e的第一轴承25a而将卷线筒轴26的第一侧板17a侧一端旋转自如地支承。

刹车鼓20c经由刹车凸轮20d而卡合于轴承收纳部35e。刹车凸轮20d配置在刹车鼓20c的内周部与轴承收纳部35e的外周部之间。在刹车凸轮20d的外周部形成有凸轮槽,在刹车鼓20c的内周部,形成有卡合于凸轮槽的凸轮突起。

如果对制动调节部118进行旋动操作,则固定于制动调节部118的第一齿轮部121、啮合于第一齿轮部121的刹车鼓20c的第二齿轮部122旋转。伴随该旋转,刹车鼓20c旋转。于是,刹车鼓20c经由刹车凸轮20d而向接近卷线筒14的方向或背离卷线筒14的方向移动。由此,进行刹车鼓20c的定位,决定刹车蹄片20b接触到刹车鼓20c时的卷线筒14的制动力。

装卸部19具有圆环部19a、操作柄19b以及一体地形成于圆环部19a外周的卡口突起19c。锁定部件38具有圆环部38a、从圆环部38a沿卷线筒14的轴向延伸的操作柄38b以及卡合于第二连结部42的长孔部39,在圆环部38a的外周形成有配置装卸部19的操作柄19b的切口部38c。

圆环部38a可摆动地安装于卷线筒支承部15。圆环部38a在与卷线筒支承部15的凸边部35c对置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卷线筒支承部15旋转。圆环部38a配置在卷线筒支承部15的刹车收纳部35b的外周。操作柄38b用来使锁定部件38摆动。可对操作柄38b进行操作而使锁定部件38绕着卷线筒支承部15摆动。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局部立体图。在第一侧板17a的第一侧板主体27a上,形成有从筒状部27b的内周侧向第二侧板17b侧贯通且沿着绕卷线筒支承部15的中心的圆周而延伸的长孔24。在长孔24中配置锁定部件38的操作柄38b。在第一侧板17a与卷线筒14的第一凸缘部14b之间,从绕线轮主体11的外侧可见操作柄38b。可对操作柄38b进行操作而使锁定部件38绕着卷线筒支承部15在长孔24的范围内摆动。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锁定部件的立体图。长孔部39形成于圆环部38a,且沿圆周方向延伸。长孔部39在远离操作柄38b的一端形成有内径小的第一孔部39a。另外,在接近操作柄38b的一端,形成有内径大于第一孔部39a的第二孔部39b。在长孔部39中配置有第二连结部件42。

长孔部39的第一孔部39a的内径小于带台阶圆柱形状的第二连结部42的最大外径即头部42a的外径,第二孔部39b的内径大于头部42a的外径。第一孔部39a与第二孔部39b以第一孔部39a的直径的宽度而连通。因此,长孔部39与第二连结部件42能够沿圆环部38a的圆周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在第二连结部件42位于第一孔部39a的情况下,第二连结部42的头部42a卡合于边缘39c,第二连结部42不会从长孔部39脱出,但在第二孔部39b,头部42a未卡合,第二连结部42能够通过长孔部39。

图7A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支承部的剖视图。图7A表示锁定部件38位于将罩18保持于接近位置的锁定位置的情况。第二连结部42具有外径大的头部42a、外径小的末端部42c以及连接头部42a与末端部42c的中间直径的轴部42b。轴部42b的外径小于长孔部39的第一孔部39a的内径以及第一连结部41的孔41a的内径,在孔41a中能够滑动且能够旋转。第二连结部42的中心轴是从卷线筒支承部15的中心分离且与罩18的主面相交的支承轴。

在第二连结部42的末端部42c处,嵌合有形成于罩18的支承部28b。罩18由支承部28b固定在第二连结部42的末端部42c。支承部28b的外径小于第一连结部41的孔41a的内径,且在孔41a中能够滑动。

在图7A所示的第二连结部件42位于第一孔部39a的状态下,第二连结部42的头部42a卡合于长孔部39的边缘39c,无法将第二连结部42向罩18侧拉出。即,罩18被保持在接近位置。锁定部件38卡合于第二连结部42,但第二连结部42固定于罩18,所以第二连结部42为罩18的一部分,锁定部件38卡合于罩18。

如图3所示,第一连结部41固定于卷线筒支承部15,锁定部件38可摆动地安装于卷线筒支承部15。可使锁定部件38从图7A的锁定位置摆动而令其在长孔部39中移动至在第二孔部39b侧令第二连结部42嵌合的位置。

图7B是罩位于分离位置时的支承部的剖视图。图7B表示锁定部件38位于罩18能够进退的解除位置的情况。如果使锁定部件38摆动而令其在长孔部39中移动至在第二孔部39b侧令第二连结部42嵌合的位置,则因为第二孔部39b的内径大于第二连结部42的头部42a的外径,所以能够将头部42a通过第二孔部39b而向第一连结部41侧拉出。图7B表示将第二连结部42拉出的状态。

如果将第二连结部42向第一连结部41侧拉出,则固定在末端部42c的罩18从卷线筒支承部15沿卷线筒14的轴向分离。因为第一连结部41的孔41a的内径小于第二连结部42的头部42a的外径,所以头部42a卡合于第一连结部41,第二连结部42不会从第一连结部41脱出。如图2所示,在罩18的分离位置,罩18从第一侧板17a的筒状部27b脱离而能够绕着第二连结部42摆动。

第一连结部41及第二连结部42将罩18支承为能够在接近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进退。进而,第一连结部41及第二连结部42是罩支承部,将罩18支承为能够在从被覆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第一方向、从被覆位置朝向开放位置的第二方向摆动。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图8表示使罩18摆动至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15的装卸操作的操作位置的状态。在仅使罩18从卷线筒支承部15沿卷线筒轴向分离的被覆位置,卷线筒支承部15由罩18覆盖,无法操作装卸部19的操作柄19b,但在分离位置,能够使罩18绕着第二连结部42摆动。如果使罩18向第一方向即图8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则操作柄19b露出而可进行操作。另外,卷线筒支承部15的窗部115也显现,所以可设定刹车蹄片20b的位置。

在使罩18向逆时针方向摆动后的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15的装卸操作的操作位置,罩18的边缘的内周与突起35d抵接,无法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在操作位置,第一连结部41的紧固部件即螺纹件47由罩18覆盖而无法卸下。

也可使罩18从被覆位置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摆动。如果使罩18向第二方向即图8的顺时针方向摆动,则第一连结部41的紧固部件即螺纹件47从罩18露出且能够卸下。在图8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紧固部件露出的罩18的开放位置。在向第二方向摆动的情况下也是,罩18的边缘的内周与突起35d抵接而无法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图8中,即便在开放位置,螺纹件47的一部分也由罩18覆盖,但例如使用带六角孔的螺纹件,以如六角扳手的细的工具可使螺纹件47转动。

在图8的例子中,在罩18的背侧形成有卡止部28a。卡止部28a在被覆位置处末端恰好抵接于突起35d的左上部。能够使卡止部28a或罩18弹性变形而越过突起35d而向第二方向摆动。卡止部28a及突起35d是抑制部,对使罩18从被覆位置朝向开放位置的摆动提供阻力。

也能够形成为不设置卡止部28a而能够在第二方向上不提供阻力地摆动。该情况下,优选将朝向操作位置摆动的方向明示于绕线轮主体11。

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10中,在罩18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罩18能够绕着从卷线筒支承部15的中心分离且与罩18的主面相交的支承轴,向从覆盖卷线筒支承部15的被覆位置朝向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15的装卸操作的操作位置的第一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开放位置摆动。而且,在操作位置,罩18覆盖将作为罩支承部的第一连结部41紧固于卷线筒支承部15的紧固部件即螺纹件47,而在开放位置,螺纹件47露出。结果,实施方式1的双轴承绕线轮10中,能进行卷线筒支承部15与罩18的组装、分解,且在通常的操作位置处遮盖安装罩18的螺纹件47使其无法卸下。

实施方式2

图9A是实施方式2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支承部的剖视图。图9A表示锁定部件38位于使罩18保持在接近位置的锁定位置的情况。在实施方式2中,具备对罩18从接近位置向分离位置施力的施力部件37。除此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

施力部件37为压缩螺旋弹簧,在第一连结部41与罩18之间,以环绕支承部28b的方式配置。在罩18位于接近位置、且锁定部件38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施力部件37被压缩。

图9B是实施方式2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罩位于分离位置时的支承部的剖视图。如果锁定部件38摆动至解除位置,则在施力部件37伸展的作用力下,罩18朝向分离位置被推出。在实施方式2中,在解除位置无需用手将罩18拉出,若使锁定部件38摆动至解除位置,则自动地弹出至分离位置。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施力部件的立体图。施力部件37具有螺旋弹簧37a、第一卡止部37b以及第二卡止部37c。螺旋弹簧37a、第一卡止部37b以及第二卡止部37c构成扭力弹簧。即,施力部件37为螺旋弹簧,同时也为扭力弹簧。施力部件37可以看成是将螺旋弹簧与扭力弹簧一体地形成的。

施力部件37的第一卡止部37b例如与形成在罩18的边缘的内周的沿半径方向凹陷的槽卡合。第二卡止部37c例如与形成在第一连结部41的卡止孔41d(参照图3)卡合。在罩18的分离位置,施力部件37对罩18朝向第一方向施力。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施力部件的作用的图。图11中,以单点划线表示罩18的被覆位置,以双点划线表示操作位置。施力部件37是以实线表示被覆位置的状态,以双点划线表示操作位置的状态。

图11中,施力部件37沿从罩18的操作位置向被覆位置、第一卡止部37b与第二卡止部37c关闭的方向变形。在罩18的被覆位置,施力部件37沿第一卡止部37b与第二卡止部37c打开的方向作用。结果,如果使锁定部件38从锁定位置成为解除位置,则罩18从接近位置向分离位置弹出,在分离位置从被覆位置向操作位置沿逆时针方向摆动。罩18的边缘的内周抵接于突起35d而在操作位置停止。

为使罩18位于接近位置,从卷线筒支承部15的操作位置克服第一卡止部37b与第二卡止部37c的要打开的力而向被覆位置转动,一边压缩螺旋弹簧37a,一边压入至接近位置。保持该状态而使锁定部件38摆动而能够令其保持在锁定位置。

为使罩18从被覆位置进而向露出螺纹件47的开放位置摆动,只要向令第一卡止部37b与第二卡止部37c进一步关闭的方向转动即可。该情况下,施力部件37是对从被覆位置向开放位置的摆动提供阻力的抑制部。

施力部件37是抑制部,但也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置卡止部28a。如果形成为在罩18的被覆位置处卡止部28a与突起35d抵接,则借助使之摆动的手的触感而容易感知被覆位置。

施力部件37也可以未将螺旋弹簧与扭力弹簧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具备压缩螺旋弹簧与扭力螺旋弹簧这两者。或者也可仅为压缩螺旋弹簧或扭力螺旋弹簧的任一个。在施力部件37仅为压缩螺旋弹簧的情况下,优选具备在罩18的分离位置处与突起35d抵接的卡止部28a。

实施方式2中,对罩18从接近位置朝向分离位置施力,所以无需形成为了将罩18拉出而用手抓握的部分,从而设计的制约变少。另外,在罩18的分离位置,从被覆位置朝向操作位置施力,所以朝向开放位置误摆动的可能性更小。

20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电动渔线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