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递送装置

文档序号:1560286 发布日期:2020-01-24 浏览:15次 >En<

阅读说明:本技术 气溶胶递送装置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 是由 李斌 张鸿 吴林 田鑫 于 2019-11-08 设计创作,主要内容包括: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溶胶递送装置,包括壳体、气溶胶产生器及控制组件,壳体具有容置部。气溶胶产生器及控制组件设置于容置部中,控制组件电性连接气溶胶产生器。控制组件的外表面上形成聚合物防护涂层,聚合物防护涂层通过原位聚合形成,包括与控制组件接触的聚合物内层和包覆在聚合物内层外表面的聚合物外层,聚合物外层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含氟聚合物层,聚合物内层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不含氟聚合物层,且聚合物内外层彼此交联键接。在聚合物防护涂层的保护下,使用本申请的气溶胶递送装置具有良好的防水、防尘、防湿、抗化学品和抗盐雾腐蚀性能。(An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includes a housing having a receiving portion, an aerosol generator, and a control assembly. The aerosol generator and the control component are arranged in the accommodating part, and the control component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aerosol generator.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ontrol component is provided with a polymer protective coating which is formed by in-situ polymerization and comprises a polymer inner layer which is in contact with the control component and a polymer outer layer which is coat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polymer inner layer, the polymer outer layer is a fluorine-containing polymer layer formed by in-situ polymerization, the polymer inner layer is a fluorine-free polymer layer formed by in-situ polymerization, and the polymer inner layer and the polymer outer layer are mutually cross-linked and bonded. The aerosol delivery devices using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have good water, dust, moisture, chemical and salt spray resistanc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 polymeric protective coating.)

气溶胶递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溶胶递送装置形成有聚合物防护涂层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溶胶递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气溶胶递送装置的电子器件的要求也相对提升,目前的气溶胶递送装置(例如:电子烟产品)普遍采用开放式设计,即储油腔与气流通道为连通体系,普遍存在漏液问题,烟油渗漏到内部PCB板和端子上会造成腐蚀影响功能,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短路或酿成火灾。另一方面,由于防水能力的限制也局限了气溶胶递送装置的应用场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溶胶递送装置,以解决气溶胶递送装置因为漏液造成意外或者气溶胶递送装置的应用场景较为有限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了一种气溶胶递送装置,包括壳体、气溶胶产生器及控制组件,壳体具有容置部。气溶胶产生器及控制组件设置于容置部中,控制组件电性连接气溶胶产生器,控制组件包括外表面上形成聚合物防护涂层,聚合物防护涂层通过原位聚合形成,包括与控制组件接触的聚合物内层和包覆在聚合物内层外表面的聚合物外层,聚合物外层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含氟聚合物层,聚合物内层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不含氟聚合物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溶胶递送装置的控制组件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聚合物防护涂层,而聚合物防护涂层包括与控制组件接触的聚合物内层和包覆在聚合物内层外表面的聚合物外层,聚合物外层为含氟聚合物层,聚合物内层为不含氟聚合物层;这样,可充分利用作为聚合物外层的含氟聚合物层的憎水性,触摸无粘性并且耐紫外线照射来提高聚合物防护涂层或控制组件的防水性能,并且还能够提高抗紫外老化能力和自清洁功能。此外,通过原位聚合形成的聚合物内层和聚合物外层共同组成了聚合物防护涂层,这样聚合物内层和聚合物外层在结构上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形成致密的防护涂层,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防护涂层及控制组件的防水性能和抗盐雾腐蚀的性能。如此一来,即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溶胶递送装置因为漏液造成意外或者气溶胶递送装置的应用场景较为有限等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聚合物防护涂层的一个试样的截面的SEM照片。

图3是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沿图3的A-A’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6是为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沿图6的B-B’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9是聚合物防护涂层的红外线测试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是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气溶胶递送装置1包括壳体10、气溶胶产生器11及控制组件12,壳体10具有容置部102,气溶胶产生器11及控制组件12设置于容置部102中,控制组件12电性连接气溶胶产生器11。控制组件12的外表面上形成聚合物防护涂层14。聚合物防护涂层14是通过原位聚合形成在控制组件12的外表面上。换句话说,聚合物防护涂层14整体包覆了控制组件12。聚合物防护涂层14包括与控制组件12接触的聚合物内层142和包覆在聚合物内层142外表面的聚合物外层144。聚合物外层144为含氟聚合物层,聚合物内层142为不含氟聚合物层。还请留意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聚合物防护涂层14整体包覆了控制组件12可以理解成聚合物防护涂层14形成控制组件12的外表面及/或内表面,并且聚合物防护涂层14可以形成控制组件12全表面或者是选择性的形成控制组件12的部分表面。

根据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含氟聚合物层具有良好的憎水性,触摸无粘性并且耐紫外线照射,这样将含氟聚合物层作为聚合物外层可以显著提高聚合物防护涂层14及控制组件12的防水性能,并且还能够提高抗紫外老化能力和自清洁能力,进而提高气溶胶递送装置1的品质。此外,聚合物内层142可以补偿控制组件12表面的粗糙,这样就可以使聚合物外层144形成致密的膜层,不会有微孔,从而聚合物防护涂层14从整体上形成致密的膜层,这就提高了其防护性能。换句话说,聚合物内层142和聚合物外层144在结构上相互补充和弥补,从而提高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致密性,这样就提高了聚合物防护涂层14及气溶胶递送装置1的防水性能和抗盐雾腐蚀的性能。也就是说,本申请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可以同时具有与控制组件12良好的附着性、防水性能和抗盐雾腐蚀的性能。

如图2所示,聚合物内层142与聚合物外层144化学交联在一起。这样聚合物内层142与聚合物外层144之间具有良好的层间结合力,甚至形成整体式膜结构而不分层,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致密性。

应理解的是,虽然图1中仅显示了聚合物防护涂层14为两层结构,即聚合物内层142和聚合物外层144,但实际上聚合物防护涂层14也可以具有更多层结构。例如,可以具有两层、三层或更多层的聚合物内层142(亦即,多个聚合物内层子层),一层聚合物外层144;也可以具有两层、三层或更多层的聚合物内层142(亦即,多个聚合物内层子层),两层、三层或更多层的聚合物外层144(亦即,多个聚合物外层子层);还可以具有一层聚合物内层142,两层、三层或更多层的聚合物外层144(亦即,多个聚合物外层子层)。多层的聚合物内层142具有更好的补偿控制组件12表面的粗糙的性能,有助于提高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致密性。多层的聚合物外层144也可以补偿控制组件12表面的粗糙,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气溶胶递送装置1的防水性能,抗紫外老化能力和自清洁能力。由此,可适应于不同的气溶胶递送装置1,而使用不同结构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进一步而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聚合物防护涂层14需求选择不同性质的聚合物内层子层121及/和聚合物外层子层122进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协同防护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含氟聚合物层为全氟碳有机硅氧烷聚合物层,不含氟聚合物层包括烷氧基硅烷聚合物层、环氧树脂聚合物层、聚氨酯聚合物层、丙烯酸酯聚合物层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聚合物内层142(即,不含氟聚合物层)为烷氧基硅烷聚合物层,聚合物外层144(即,含氟聚合物层)为全氟碳有机硅氧烷聚合物层。烷氧基硅烷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与控制组件12(如金属材质的控制组件)良好的附着性和憎水性,从而特别适合用作聚合物内层142。全氟碳有机硅氧烷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憎水性,触摸无粘性并且耐紫外线照射,从而特别适合用作聚合物外层144。其中,烷氧基硅烷聚合物层具有两亲性,其有机物端能和外层相似相容、其硅烷端能够在控制组件12(例如,控制组件由金属制成)良好地附着,且能够在弥补控制组件12的微小粗糙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憎水性,因此使用这种材料组合,可使得聚合物防护涂层14具有优异的防水、抗盐雾腐蚀。

此外,聚合物防护涂层14含有荧光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荧光剂为外添加型荧光剂或内添加型荧光剂。所述外添加型荧光剂包括二苯乙烯型荧光剂、香豆素型荧光剂、吡唑啉型荧光剂、苯并恶唑型荧光剂、二甲酰亚胺型荧光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内添加型荧光剂通过例如环氧基、不饱和三键、不饱和双键、有机硅、-COONH-、-OH,-COOH,-NH2,-SH中的一种或几种接枝到所述聚合物外层及/或所述聚合物内层。具体来说,聚合物内层142或聚合物外层144含有荧光剂,也可以聚合物外层144和聚合物内层142均含有荧光剂。其中,聚合物外层144中的荧光剂与聚合物内层142中的荧光剂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荧光剂。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聚合物外层144中的荧光剂与聚合物内层142中的荧光剂是相同的荧光剂,这样可使得聚合物防护涂层14具有明显的指示效果,以便于随时检测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状态,进而及时维护。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聚合物外层144中的荧光剂与聚合物内层142中的荧光剂是不同的荧光剂,并且例如在紫外光下可以指示出不同光色的荧光,因而可以清楚地明白聚合物外层144与聚合物内层142各自的状态,进而可以针对不同层进行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聚合物内层142含有粘合树脂。优选地,粘合树脂选自于由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以及聚酯树脂所组成的群组。其中,粘合树脂可以良好地附着在控制组件12上,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防护涂层14在控制组件12上的附着性,减小涂层脱落的风险。

仍如图1所示,聚合物外层144的厚度大于等于聚合物内层142的厚度。例如,聚合物外层144与聚合物内层142的厚度之比可以在1:(0.1-1)之间,具体来说,可以为1:0.1,1:0.3,1:0.4,1:0.8等。通常为不影响控制组件12的散热,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厚度不能太厚,而且在有些柔性电路板和需要折叠的位置,通常需要柔性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因此,选择内部厚度较小的聚合物内层142,一方面能减少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总厚度,形成柔性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具有可弯折性、且对某些需要高透光的部位形成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能够良好地弥补控制组件12的微小粗糙,以有助于在聚合物内层142上形成致密聚合物外层,这样,聚合物内层142和聚合物外层144能够良好地相互弥补而形成致密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聚合物外层144的厚度为0.5-10μm,聚合物内层142的厚度为0.1-2μm。聚合物外层144和聚合物内层142的这种组合不但能够形成致密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而且不会显著提高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厚度,这有助于提高气溶胶递送装置1的散热性能。

更进一步以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气溶胶递送装置1中的控制组件12上如何形成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制备方法。首先,制备第一前体分散液和第二前体分散液,第一前体分散液含有第一活性有机物前体,第二前体分散液含有第二活性有机物前体,第一活性有机物前体为不含氟单体,第二活性有机物前体为含氟单体。其中,制备第一前体分散液,是将烷氧基硅烷,有机硅树脂,二苯乙烯型荧光剂,烷基钛类催化剂,异氰酸酯类固化剂分散到氢氟醚溶剂中,得到第一前体分散液。在第一前体分散液中,以重量计,烷氧基硅烷的含量为24.3%,粘合树脂的含量为1.4%,荧光剂的含量为0.08%,催化剂的含量为0.05%,异氰酸酯类固化剂的含量为4.2%,余量为氢氟醚溶剂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制备第二前体分散液,是将全氟碳有机硅氧烷,二苯乙烯型荧光剂,烷基钛类催化剂,异氰酸酯类固化剂分散到氢氟醚溶剂中,得到第二前体分散液。在第二前体分散液中,以重量计,全氟碳有机硅氧烷的含量为22.8%,催化剂的含量为0.8%,荧光剂的含量为0.1%,异氰酸酯类固化剂的含量为3.2%,余量为氢氟醚溶剂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活性有机物前体为烷氧基硅烷,第二活性有机物前体为全氟碳有机硅氧烷,这两种物质的成膜性能良好,并且在聚合时,能够良好地发生化学交联,从而有助于在控制组件12上形成良好的防护涂层,容后详述。

在本实施例中,粘合树脂是有机硅树脂,然而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粘合树脂可以是选自于从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以及聚酯树脂所组成的群组。亦即,粘合树脂可以是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以及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催化剂是烷基钛类催化剂,然而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催化剂是选自于从烷基钛类催化剂、烷基铝类催化剂以及烷基锡类催化剂所组成的群组。亦即,催化剂可以是烷基钛类催化剂、烷基铝类催化剂以及烷基锡类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了解上述的制备成分之后,于实际操作上,在控制组件12上施加第一前体分散液之前,还包括对控制组件12的表面做前处理。前处理包括等离子处理、放电处理、喷砂处理、打磨处理、火焰处理、底涂处理中的一种或几种,如此一来,第一前体分散液可以更好的附着在控制组件12上。在控制组件12上喷涂第一前体分散液,然后在20℃下干燥1分钟以除去氢氟醚溶剂,从而形成第一干燥层;在第一干燥层上喷涂第二前体分散液,接着,在20℃下干燥1分钟,然后在80℃下烘干2分钟以除去氢氟醚溶剂,从而形成包覆第一干燥层的第二干燥层。应注意的是,第二前体分散液的施加量大于第一前体分散液的施加量,以使得第二干燥层的厚度大于第一干燥层的厚度。分散液是以喷涂的方式而形成于控制组件12的表面,因而具有较优异的操控性;举例来说,如果搭配高精度喷阀或大面积雾化喷阀或水帘喷阀,即可对大面积控制组件12进行整面防护。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局部位置进行选择性防护,甚至可以针对控制组件12的特定位置进行定点定位的防护。然而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分散液也可以透过点胶、刷胶、浸涂、雾化喷涂的方式形成于控制组件12的表面。然后,将带有第二干燥层和第一干燥层的控制组件12放置到在23℃,50%的湿度下进行聚合反应24小时,得到最终的气溶胶递送装置1的试样111。第一干燥层转化成的聚合物内层142,第二干燥层转化成的聚合物外层144。还请留意的是,在以上描述中,第一干燥层和第二干燥层是以原位聚合的方式在控制组件12形成聚合物内层142和聚合物外层144。其中,形成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引发条件可以是湿气固化、加热固化、UV固化或电子束固化,然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制。在第一干燥层上包覆施加第二前体分散液,并干燥形成第二干燥层,使第一活性有机物前体和第二活性有机物前体完成聚合,得到形成有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控制组件12。

当然,在可视情况调整聚合制备的条件,举例来说,在干燥形成第一干燥层的步骤中,在室温下干燥1-10分钟,室温是指20℃-25℃之间的温度;在干燥形成第二干燥层的步骤中,先在室温下预干燥1-10分钟,然后在70-90℃下干燥1-10分钟,在一个具体例子中,干燥温度为80℃;在完成聚合的步骤中,在20-30℃,50%的湿度下,进行聚合反应,在一个具体例子中,聚合温度为23℃,在干燥形成第一干燥层的步骤中的干燥条件可使得第一前体分散液中的溶剂完成挥发,并且避免第一活性有机物前体提前发生聚合。在干燥形成第二干燥层的步骤中预干燥不但可促使溶剂挥发以初步形成较厚的第二干燥层,在80℃下干燥1-10分钟则进一步促使溶剂快速挥发并避免第二活性有机物前体提前发生聚合,这样,在干燥形成第二干燥层的步骤中,经过两步干燥,可以形成较厚的第二干燥层,并且避免第二活性有机物前体提前发生聚合。在完成聚合的步骤的聚合条件下,第一活性有机物前体和第二活性有机物前体才大幅度发生聚合反应,这样不但可以各自聚合形成聚合物内层142和聚合物外层144,而且在两层的界面处会发生化学交联,从而使得聚合物内层142和聚合物外层144形成一个整体,以保证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致密性,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聚合物防护涂层14及控制组件12的防水性能和抗盐雾腐蚀的性能。

图2是聚合物防护涂层的一个试样的截面的SEM照片,在本实施例中,是以试样111的SEM照片为例说明。聚合物内层142与聚合物外层144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致密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具体而言,聚合物内层142与聚合物外层144二层间并无其他分层,同时相同层内为均匀聚合的一体薄膜结构,结构无针孔、无缺陷。

对试样111的聚合物内层142的厚度和聚合物外层144的厚度进行了测试,测试了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静态水接触角(WCA)(测试环境:25℃/50%),依照GBT9286-1998标准进行附着力测试;依照GB6458-86-盐雾试验国家标准在35±1℃,5%(质量)的NaCl溶液(pH值:6.5-7.2)中进行抗盐雾腐蚀性能测试;进行耐弯折测试;依照GB-T2410-2008标准进行透光率测试。

对于抗盐雾腐蚀性能测试而言,当待测样品的面积的0%有生锈的现象时,定义此样品的抗盐雾腐蚀等级为0级;当待测样品的面积的<1%有生锈的现象时,定义此样品的抗盐雾腐蚀等级为1级;当待测样品的面积的<5%有生锈的现象时,定义此样品的抗盐雾腐蚀等级为2级;当待测样品的面积的<10%有生锈的现象时,定义此样品的抗盐雾腐蚀等级为3级;当待测样品的面积的<20%有生锈的现象时,定义此样品的抗盐雾腐蚀等级为4级;当待测样品的面积的≧20%有生锈的现象时,定义此样品的抗盐雾腐蚀等级为5级。

耐弯折测试是依照以下方法进行:在PI薄膜上依次施胶,完全固化后做180度角弯折一次,判断。0级:无折痕或仅有轻微折痕。1级:有多道裂纹,涂层无剥落。2级:有多道裂纹,涂层有剥落。3级:涂层破损剥落。

以不同的物料重复以上实验及测试,其中不同实施例的成分组成如表1所示,而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应注意的是,在制备试样333时,使用了两种第一前体分散液(如表1所示)来形成聚合物内层142,并且使用一种第二前体分散液(如表1所示)来形成聚合物内层142。因此,聚合物内层142具有两个子层;聚合物外层144为一层。

在制备试样444时,使用了一种第一前体分散液(如表1所示)来形成聚合物内层142,并且使用二种第二前体分散液(如表1所示)来形成聚合物内层142。因此,聚合物内层142为一层;聚合物外层144具有两个子层。

在制备试样555时,使用了两种第一前体分散液(如表1所示)来形成聚合物内层142,并且使用两种第二前体分散液(如表1所示)来形成聚合物内层142。因此,聚合物内层142具有两个子层;聚合物外层144也具有两个子层。

对比例1

使用现有技术的方法在控制组件12上制备了聚合物防护涂层14,形成试样666。

对试样666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厚度进行了测试,测试了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静态水接触角(WCA)(测试环境:25℃/50%),依照GBT9286-1998标准进行附着力测试,并且依照GB6458-86-盐雾试验国家标准在35±1℃,5%(质量)的NaCl溶液(pH值:6.5-7.2)中进行抗盐雾腐蚀性能测试,进行耐弯折测试,依照GB-T2410-2008标准进行透光率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Figure BDA0002266444130000111

表1

WCA/° 附着力 盐雾腐蚀96小时 耐弯折 透光率/%
试样111 125 0级 0级 2级 90
试样222 118 0级 0级 1级 94
试样333 120 0级 0级 0级 91
试样444 124 0级 0级 3级 95
试样555 122 0级 0级 1级 89
试样666 110 2级 4级 3级 92

表2

从表2中可看出,试样111和222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厚度与试样666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厚度相差较小,但是试样111和222比试样666的抗盐雾腐蚀能力更强。此外,试样111、222、333、444、555的静态水接触角(WCA)比试样666的静态水接触角(WCA)更大,这说明试样111、222、333、444、555的防水性更好。根据本申请的方法制备的控制组件12还具有良好的防水、抗盐雾腐蚀性能。同时,本申请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可以在具有优异的防水、抗盐雾腐蚀性能下维持至少89%的透光度。

请同时参阅图3、图4及图5,是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沿图3的A-A’剖面线的剖视图。气溶胶递送装置2包括壳体10、气溶胶产生器11及控制组件12,壳体10具有容置部102,气溶胶产生器11及控制组件12设置于容置部102中。气溶胶递送装置2还包括储液容器222和吸嘴224,储液容器222容置液体,此液体可为电子烟油、药油等产生气溶胶的液体,储液容器222设置于壳体20的容置部102中,并且与气溶胶产生器11连接。吸嘴224设置于壳体10上,并且与储液容器222对应。气溶胶产生器11即雾化器,其包括加热元件112以及雾化芯114。加热元件112与雾化芯11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芯114套设在加热元件112上。加热元件112例如但不限于为加热金属丝,以加热雾化液容器222内的液体。雾化芯114例如但不限于为棉芯,以吸取储液容器222内的液体(以下以电子烟油进行举例说明)。控制组件12包括电路板122、控制元件124、及电源元件126,电路板122、控制元件124、电源元件126、气溶胶产生器11是电性连接,电路板122是根据控制元件124输出的控制信号而相应驱动电源元件126、气溶胶产生器11运作。储液容器222与气溶胶产生器11之间设置有过滤棉128及管体127,储液容器222藉由管体127连通至雾化芯114,储液容器222中的液体,例如电子烟油经由雾化芯114吸收后,加热元件112进行加热雾化,雾化后的电子烟油通过管体127并藉由过滤棉128过滤,接著过滤后的电子烟油从吸嘴224吸出,此过滤棉128是用以防止冷凝的电子烟油经由吸嘴224被吸到嘴里,过滤棉128的材质只有完全雾化的电子烟油能通过,冷凝的小水滴状电子烟油无法通过。如图5所示,控制组件1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聚合物防护涂层14,聚合物防护涂层14通过原位聚合形成,包括与控制组件12接触的聚合物内层142和包覆在聚合物内层142外表面的聚合物外层144,聚合物外层144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含氟聚合物层,聚合物内层142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不含氟聚合物层。还请留意的是,聚合物防护涂层14整体包覆了控制组件12,但是聚合物防护涂层14可以形成控制组件12全表面或者是选择性的形成控制组件12的部分表面,在优选实施例中,吸嘴224未形成有聚合物防护涂层14;换句话说,聚合物防护涂层14整体包覆了电路板122、控制元件124及电源元件126,在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保护下,气溶胶递送装置2具有良好的防水、抗盐雾腐蚀性能。在第二实施例中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所形成在控制组件12的外表面上的方式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电路板122是根据控制元件124输出的控制讯号而相应运作,电源元件126是提供电力予电路板122、控制元件124、气溶胶产生器11运作。使用者可自壳体10上装卸储液容器222,就能在储液容器222内填充产生气溶胶的液体,使用者通过吸嘴224抽取气溶胶产生器11所产生的气溶胶。

请同时参阅图6、图7及图8,图6是为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沿图6的B-B’剖面线的剖视图。气溶胶递送装置3包括壳体10、气溶胶产生器11及控制组件12,壳体10具有容置部102,气溶胶产生器11及控制组件12设置于容置部102中。气溶胶产生器11还包括加热元件32,加热元件32与控制组件12连接,控制组件12包括电路板122、控制元件124及电源元件126,电路板122、控制元件124、电源元件126、气溶胶产生器11是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2为加热棒(或称加热针),加热元件32用以***烟支以对烟支加热。如图8所示,控制组件1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聚合物防护涂层14,聚合物防护涂层14通过原位聚合形成,包括与控制组件12接触的聚合物内层142和包覆在聚合物内层142外表面的聚合物外层144,聚合物外层144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含氟聚合物层,聚合物内层142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不含氟聚合物层。还请留意的是,聚合物防护涂层14整体包覆了控制组件12,但是聚合物防护涂层14可以形成控制组件12全表面或者是选择性的形成控制组件12的部分表面,在优选实施例中,加热元件32未形成有聚合物防护涂层14;换句话说,聚合物防护涂层14整体包覆了电路板122、控制元件124及电源元件126,在聚合物防护涂层14的保护下,气溶胶递送装置3具有良好的防水、抗盐雾腐蚀性能。在第三实施例中的聚合物防护涂层14所形成在控制组件12的外表面上的方式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电路板122是根据控制元件124输出的控制讯号而相应运作,电源元件126是提供电力予电路板122及控制元件124运作。于实际操作时,电路板122是根据控制元件124输出的控制讯号而相应驱动电源元件126、气溶胶产生器11运作。详细而言,加热元件32实际上是加热棒,根据电路板122驱动电源元件126提供电源,同时驱动气溶胶产生器11使加热棒加热,如此装设加热棒上的烟支弹经加热后即可提供使用者吸食。在以上描述中,加热组件32是以加热棒作为举例说明,然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2也可以是加热片或加热套筒。

如表3所示,纳米镀层增加了表面粗糙度。使用便携式粗糙度检测仪,测量控制组件12表面粗糙度时,将传感器放在控制组件12被测面上,由仪器内部的驱动机构带动传感器沿被测表面做等速滑行,传感器通过内置的锐利触针感受被测表面粗糙度,此时控制组件12被测表面的粗糙度引起触针产生位移,该位移使传感器电感线圈的电感量发生变化,从而在相敏整流器的输出端产生与被测表面粗糙度成比列的模拟信号,该信号经过放大及电平转换之后进入数据采集系统,DSP芯片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和参数计算,测量表面粗糙度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使用维氏硬度计测试样品的维氏硬度如下表3中:

表3

Figure BDA0002266444130000151

如图9所示,聚合物外层144为经原位聚合而成的含氟聚合物层,经过红外能表征到纳米镀层(约50nm厚度)的含氟特征峰,在波数1800cm-1左右会出现新的吸收峰。

如表4所示,镀层增加表面接触电阻约2%。采用三点法测试金属端子有无涂层的表面接触电阻值,结果如下:

表4

Figure BDA0002266444130000152

Figure BDA0002266444130000161

根据涂层耐磨性测试数据,显示在40nm厚度上,耐磨性能大约3000次。详细而言,测试方法是将镀膜的基底材料固定在测试平台上,也就是将本申请的控制组件12固定在测试平台上;调节摩擦循环次数、转速、载荷;接著测试摩擦前后的薄膜表面的接触角。根据判断结果如表5所示,摩擦前,水滴角为115°±5°,样品测试6点;测试行程内3点,摩擦后水滴角不小于100°;外观上没有出现薄膜脱落现象;样品测试结果通过率达100%。

表5

在优选的部分实施例中,在电路板122上浸入到3.6%的碱性溶液中,例如海盐溶液,能耐受30伏特(V)的电压,漏电流也在标准规格内,测试项目均可通过,如表6所示。

表6

Figure BDA0002266444130000171

如上所述,本申请的气溶胶递送装置1、2、3的控制组件分别具有聚合物防护涂层14,因而具有较佳的防水效果,使得本申请的气溶胶递送装置1、2、3可避免漏液造成意外,并且即使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下仍具有优异的操作体验,如此一来,即可避免因为漏液造成意外或者气溶胶递送装置的应用场景较为有限等问题。此外,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气溶胶递送装置1、2、3的壳体外表面及/或内表面还可设置聚合物防护涂层14,而可进一步改善气溶胶递送装置1、2、3的可靠度、防水性等效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19页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上一篇:一种医用注射器针头装配设备
下一篇:气溶胶生成制品、装置和系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精彩留言,会给你点赞!